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測試你與大自然關係的心理測驗

作者:徐銘謙〈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讓我們先閉上眼睛,試著想像,在你眼前,有滿山青翠的綠色小丘草原,被四周的海洋環繞,陽光暖暖地從西邊灑在草原上,海平面上亮閃閃的,反射著午後長日將盡的點點光芒,草原上人跡罕至,只有一些擅長跳躍的黑山羊,他們不怎麼怕人,你想躡手躡腳地跟著山羊的足跡,間或還有幾聲鳥囀打破眼前的寧靜。你想走上草原,把夕陽看個更仔細,坡度並不陡,如果此時出現一條不知哪裡來的水泥石塊,在草原中切出了一條路,你會選擇走柔軟富彈性的草地四處沒有拘束地閒晃?還是會踏上堅硬冷冰,隔離草地泥土的水泥石塊鋪面?

你可以相信這是一個心理測驗,藉此瞭解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跟我一樣,選擇跟山羊一樣自由地遊走,或者在草原上打滾、大字型地張開手腳仰望天空快速漂浮的雲,趴著撥開密密的草原之間,觀看保護色下忙碌生活的不知名昆蟲,因為我們都是真正愛大自然的人,我們會盡力減少對這片草原生態世界的干擾,我們無法忍受看到怪手開上這個草原,挖開筆直深切寬大的施工道路與步道路基,我們也無法忍受這片草原還要建一個涼亭,命名為觀海亭,海就在眼前,整片草原哪裡都可以觀海,更奇怪的是,這個草原所在的台灣東南方熱帶小島嶼,根本沒有多少人,船班飛機班次也少的不會帶來太多遊客干擾,這片草原竟然要指定一個起點、一個終點,然後蓋一個大大的停車場。

這讓我回想起,就在兩年前,這個小島嶼的居民突然從天而降接到了一個興建漁港的工程,這個水泥漁港對於一個只有傳統瘦長尖底的八艘十人舟、五艘雙人舟、三十五艘獨木舟而言,實在未免太大,而且水泥漁港蓋在原本美麗的鵝卵石天然港灣上,這些獨木舟正是平時推上卵石灘上擱著正好穩穩,有了漁港,獨木舟反而不知道怎麼進出,為了保護這個打亂飛魚祭習俗又大而奇怪的漁港,避免被向內衝擊的海流打壞,還要在原本可以潛水的珊瑚礁樂園上面投放消波塊壓住。更早以前,這裡的居民一直用充滿智慧的方式,把家居放在日曬較少、較涼爽而且減少強風的半地下裡,卻有人蓋了一大排完全不適合島嶼氣候的水泥公寓在此。

如果說這是因為對這塊偏遠島嶼的一點補償心理,投入過多經費「建設發展」當地,但是沒有人說得清楚,為什麼要把關流氓的監獄選在這裡?為何要把高輻射污染的核廢料丟在這邊,到期還不遷移走? 而又為什麼這裡始終沒有辦法改善教育跟醫療的品質?年輕人必須離開島嶼去外地求生存?這裡就是傳說中的蘭嶼,達悟族的人之島。

這裡的居民就跟台灣島的大多數民眾一樣,跟政治距離的相當遙遠,總是有幾個熟面孔出來選舉,出來代表當地居民的意見,說這是地方協調會上共同表達的願望,他們沒有回答為什麼要這些破壞傳統與生態密切共生的生活方式的設施,也沒有回答究竟基於什麼需求又或者要開展什麼樣的願景,只是籠統地說爭取多少經費就等於多少政績、代表多少政府對離島的建設照顧,但是就如同綠島以及小琉球等島嶼一樣,除了極少數的人們之外,當地大部分居民的經濟生活並沒有獲得改善,但是他們卻逐漸失去了原本擁有的珍貴天然資源跟生活方式。

眼睜睜看著僅存的珍寶消逝的同時,其他居民反對的聲音不知道為何就不被採納,任何警告不利後果的專家建言也無關緊要,取捨的標準到底在哪裡?誰來決定當地人的居家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傳承?大概只是基於「花錢的需要」,每年三十億的離島建設基金,總是在東蓋一個西蓋一個看得到「建設」才算數,用朗島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仙‧迦友里的話說:「當水泥屋取代地下屋、消波塊佔據珊瑚礁、鵝卵石的河川被堅固的水泥所覆蓋,則十幾年後蘭嶼還能保留哪幾種大自然的顏料?還能留住幾坪的珊瑚礁岸?水泥並不代表進步與繁榮,卻會帶來生態的浩劫!」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繽紛的生命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學院護理系副教授、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上帝送給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沙漠國家最大的財富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是石油。然而石油將於四十年後用
盡,這些國家未來也將漸漸由富裕再度走回貧窮。而上帝給了台灣更大的財富,祂讓這塊福爾摩莎的小島具有繽紛的生命或者說是「生物多樣化」。

這個小小島上至少有植物4000種,昆蟲18000種,鳥類420種,爬蟲類97種,蜘蛛320種,蕨類600種,哺乳類71種,兩棲類34種及陸貝類238種。不但如此;我們的海洋也是生物多樣化,海水魚有2300種,海藻有600種,蝦子有400種,螃蟹有346種,珊瑚有300種及棘皮動物有150種。台灣森林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氣候而有不同的林相,多樣化的森林植被提供多樣化的食物與棲地,豐富的食物鏈與生態平衡造就台灣的生物多樣化。

生物多樣化到底有什麼價值?

其一當然提供我們審美和博雅上的價值,神秘的蛾類、漂亮的金花蟲出奇競豔的各種繽紛生命,足可笑傲國際舞台。然而所有赤裸的豔麗需要親身去體會、去觀察。正是所謂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深。同時培養自我原創性的靈感。

其二是基因庫和科學上的價值,舉例來說現代醫學中使用的藥物中有70%模仿分離自250種植物的自然化合物製成。事實上已被清楚檢驗視為醫藥功效的植物尚不及1%。所以一個國家保有越多生物多樣化,就是為後代子孫保有更多的可能。

其三經濟上的價值,如檜木與大理石下山,高山茶園、高冷蔬菜、檳榔、果樹、山葵等上山,的確立即穫得經濟上的價值。但六十年後;林相變更、林相改良,卻越改越不良。導致造林不斷,災難不斷與山地濫墾,全民買單的結果。不但造成生物多樣化的消失亦造成土石成流家園變色。反而變成經濟大損失。大家試想如果阿里山三十萬棵檜木沒被砍伐殆盡,臺灣光靠阿里山看日出、看雲海、賞千年紅檜、賞蛾就可創造出無限的經濟價值。

其四更重要的價值是哲學上的價值,我們深信哲學來自森林、來自荒野。如釋迦牟尼佛十九歲懷著求道的心情走入森林,將其對自然的觀察與體悟轉化為影響後人甚鉅的佛學思想,釋迦牟尼佛常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例如種子是因,雨、露、陽光是緣。因緣無法強求,然而因緣也啟示我們「無我」的智慧。

台灣的山河需要復原與靜養,需要重新找回神聖的平衡與生物多樣化,唯有如此才能找回所有的可能,這有賴於全民的智慧與堅持。

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環境轉型正義

作者:林文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轉型正義議題並不是新鮮事

近來台灣的倒「馬扁」、擁「馬扁」波瀾聲浪,紛嚷不息。夾雜其中,更見政治工作者或學術工作者,以熱門行話「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來彼此責全或卸責。轉型正義是轉型國家(不必然是新興民主國家)對過去政權錯誤暴行和不正義行為(如侵犯人權、人道罪行、集體屠殺、戰爭罪犯等)多種內涵群策群力彌補與追究的過程,通常具有司法、行政、憲法、補償、歷史等面向。除了對受害者及親屬的安撫、對過去迫害者追究其罪行、對過去取得不當利益予以追討之外,如何在憲法、立法、司法、行政等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石上,奠定正義化的標竿與驅動力,也是極其重要的課題。轉型正義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很多阻抗和挑戰,包括另類的「集體不正義」與「選擇性正義」等等。轉型正義並不是新鮮事,其哲理實務之思辯,甚至可溯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轉型正義應擴及「經濟正義」、「社會正義」、「環境正義」

然而,轉型正義的範疇只限於狹義的政治正義嗎?還是應該要擴及「經濟正義」、「社會正義」、「環境正義」的永續發展三大正義。不正義的經濟社會可能激發不同經濟層級、族群、宗教背景之間的矛盾衝突,當經濟社會在不正義政治的介入之下,其影響將更為複雜、全面、持久,即使不正義政治漸漸轉型,經濟社會不正義的力道仍可能繼續存在。而表面上為政治轉型正義的政權,實質上卻有可能正在加速惡化經濟、社會、環境的正義性。

環境面向的轉型正義議題

轉型正義是新興民主國家所面對的重要議題。在正義轉型國家,民主化前期所遺留下來的嚴重污染問題,其環境清理之嚴肅性,並不亞於對人道罪犯的追究與不當利益的追討。這些環境污染物不僅在過去即已散布到環境生態人體中,經由食物鏈及遺傳途徑影響新興民主國家的健康環境品質;未妥善清理者,還在遂行其民主化前期的遺毒,不僅破壞當代的環境正義,也影響未來世代的環境正義。這些環境正義問題,在前蘇聯勢力影響範圍內的案例已漸受人重視;在台灣,當然也不意外,多少環保團體痛心疾呼的環境污染事件,俯拾皆是。

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一些民主化前期所做的環境決策,以及民主化前期所建構的環境決策模式,掩身在政治轉型正義的遮陽傘底下,還在繼續破壞台灣的環境正義。例如眾所詬病的環評案例與環評制度、污染事件的應變與污染源的審核管理等,應該要徹底透明的審視檢討,以落實確保台灣的環境正義。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永續發展才有可能;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2006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藤子不二雄的睿智—拒絕廣告糖果

作者:徐銘謙(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日本卡通「多啦A夢」有一集叫做「廣告糖果」 ─ 廣告糖果是一種百寶袋裡變出來的未來道具,只要唸著商品名稱並讓人吃下,吃下廣告糖果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地奔相走告商品名稱,凡是聽到的人會不明就裡非要去買那種商品,結果多啦A夢靠著這個道具幫胖虎賣掉妹妹小珠畫的漫畫,點子王藤子不二雄透過多啦A夢的口說,「這樣未免也太浪費錢了吧」!

可別以為廣告糖果只在卡通裡有,現實生活中各種催眠式塑造非理性的消費需求,隨處可見。例如今年3G行動電話上演市場佔有率爭奪戰,大部分的人都會收到各種手機免費的傳單,於是原本已經有各種答鈴、各種和絃、照相功能、MP3功能等炫麗手機,就又變成趕流行的目標。仔細想想,其實現有的手機可能已經是第五支,根據統計一隻手機平均使用時間大約只有一年半,汰換手機的原因,不是因為壞掉,不是因為功能不足,只是因為多一點點不同的造型或是多一點點跟本不常用的功能。

為了這一點點改變,換掉一支手機,對於我們自己身體會造成重大傷害,我們吃進體內的農作物生長的土地裡,被手機裡的電路板、電池的有毒重金屬、還有螢幕裡的水銀等毒物污染。根據「看守台灣」最新一期的報告,一支手機在地球上的生態足跡大約是三十平方公尺,相當於我們住的一間房子,也就是說為了生產出一支手掌大小的手機,必須開採礦物、用石化燃料與原料加工、外層複雜的包裝紙盒、長途原料與成品的運輸、手機從製程的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到棄置垃圾污染的面積等,使得一支小手機耗費的生態成本是相當龐大的。

光是去年一年,全球就賣出五億支數位相機手機,買主平均都換了三、四支手機,如果每個人都已經換了至少四支,意味著這五億手機人口,已為地球製造了二十億支舊手機的電子垃圾,乘上生態足跡三十平方公尺,全球已經廢棄的手機生態足跡六百億平方公尺,相當於台灣面積的一點六倍。這麼龐大的電子垃圾絕大部分都還可以用,但是它們又到哪裡去了呢?根據另一份估計,從今年起,每年被丟棄的手機將會超過一億兩千五百萬個,每年將會製造出超過六萬五千噸的廢棄物。

這枚廣告糖果所鼓吹的盲目消費熱,造成的不只是多啦A夢想的「太浪費錢」而已,傷害的是我們自己生存的土地、呼吸的空氣與喝下肚的水,因此很明顯地最終傷害的正是自己的生命。

手機只是生活中各種電子用品的一小部分,當我們追問那些隨著廣告促銷,一再換新的電視、洗衣機、電冰箱、電腦、電器周邊等電子垃圾都到哪裡去了?將會看到怵目驚心的堆積如山、無法分解、無法處理的回收場,以及為了生產這些產品所污染的廣大面積土地、河流與海洋,這個時候,即使面對免費的手機促銷,我們也能勇敢說不,現在,就把廠商透過各種媒體趁我們不備時塞到嘴裡的廣告糖果吐出來吧!

2006年11月8日 星期三

失去石油,還是遠離石油?

作者:江慧儀(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執行長、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

數個月前,報載台中某國小營養午餐招標作業兩度流標,原因是餐盒業者表示菜價上揚,致使廠商無利可圖,因而採取觀望態度。當時,這則新聞被處理的角度都放在廠商違反公平交易法的觀點來討論。然而,在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筆者認為這將不會是一個違反公交法的單一事件而已。這個喧擾兩天就從媒體版面上消失的新聞其實只是高石油價格效應來臨的前哨事件。近來,每每中油宣布調漲,便引起聲聲民怨,表示:「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近期,雖然兩家油品公司暫時微幅調降價格,但均表示是在消費者的壓力逼迫下所採取的措施,並非油價飆漲的趨勢真有減緩。雖然消費者的有權利看顧自己的權益,然而筆者憂心的是,往後因為石油價格而引起的各種問題恐怕將排山倒海而來。屆時,我們要擔心的可能就不只有荷包的問題。

從人類進入石油時代的一世紀以來,全球幾十億人口的生活、健康與福利、經濟活動與前景都維繫在目前以石油為基礎的「能源消耗文化」之上。然而,自從雪弗龍石油公司執行長David O’Reilly提出警訊,表示我們正「進入另一個時代」--石油的產量即將達到高峰—之後,便引起「產油高峰期究竟何時來到」的辯論。由於中東產油國家的資訊晦暗不明,使得產油高峰期究竟會在二十年、五十年或百年後來到,可說各家說法分歧。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據統計,在過去十年當中,全球前48大產油國中,有33國的產量是下降的,美國本土石油產量從35年前的日產八百萬桶高點,到現在的日產三百萬桶,其它正在減量的主要產油國,還有英國與印尼。

石油產量日減的事實,為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警訊?當石油的價格飆漲到我們無法支付進口成本的時候,生活中一切,如食物的取得、移動的便利性、國家經濟的脆弱性等都將依我們對石油依賴的程度而受到影響。以食物的取得為例,據研究,在國際貿易的體系下,食物在到消費者手中前,已經旅行約三千公里以上。若加上食物生產所需使用到的石化產品(農藥、化肥、塑膠製品等),為了取得食物所需消耗的石油用量則更為可觀。石油的產量與價格勢必將影響到未來人們取得食物的難易程度。另一方面,自從國際交通發達以來,習慣了將「天涯若比鄰」掛在嘴邊的我們能否想像有ㄧ天航空機票因石油價格問題而昂貴到一般上班族無法支付出國旅遊的費用?

當那ㄧ天來臨,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是否還能仰賴國際貿易來提供我們南美與非洲的咖啡、地中海的香草、美國的櫻桃、澳洲的牛肉?從事貿易的商人們,是否還能過著今天在上海,明天在倫敦,或者在家遙控全球事業版圖,所謂「世界是平的」日子?

相信習慣享受現代科技便利的人們,都不希望(或許也不相信)這ㄧ天的來到。然而,及早因應,為社會發展的方向重新定向,朝向低碳、小而美、去中心化、以社區為生活中心社會模式,勢必能使這ㄧ天晚點來到。在美國這個患有石油上癮症的國家,有一個名為The Community Solution的組織,即致力於倡導用社區作為管道,來解決現在環境問題與未來石油高峰期來臨後可能引發的連鎖問題。他們提倡社區交通系統、社區農業、社區能源系統,發展社區經濟(如此不需舟車勞頓到遠處工作),認為唯有將社區作為生活中心的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反觀台灣,我們還在幻想蘇花高速公路、大煉鋼廠這些以石化燃料支撐的發展模式會為台灣的經濟帶來另一個春天。好的領導者應該引領國家朝向能為民眾帶來幸福的方向前進。許多數據已經告訴我們,高能源消耗與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模式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更高的國民所得與更高的人民快樂指數。我們期待,政府能夠及早提出社會發展的新方向,引領台灣社會「遠離石油」,而不是等到「失去石油」那ㄧ天,讓人們承受更高的痛苦指數。

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應該電腦化

近來環境影響評估為各界所詬病,不只是工商業界、連環評委員們也對環境評估審查過程極為不滿,究竟發生什麼問題讓環境影響評估變成公共廁所?為什麼許多環評委員們覺得審查過程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但是工業界與工商媒體、如工商時報在十月十四日就以中科小媳婦環評高標準為題大肆批評環保署。曾有人利用問卷問民眾是否接受或信任環評的結果,結果約有五至七成的民眾不信任環評的結果。

自環保署成立以來,許多作法常常模仿或移植國際先進國家的相關制度或法規。環評法也不例外,只是好像都學了半吊子,也沒有人問過在台灣的現有制度下,制度要如何設計才會適用。自公告實施以來,在環保人士看來,環評審查會好像是橡皮圖章,幾乎每評必過,環評通過之後環評書往往就束之高樓,好像也沒有什麼用。但是當我們詳細閱讀環評書時,當地資料常常描述不完整,甚至無法反映當地的地理與環境現況。

其實環評也已實施十年了,這期間環評法也曾一再修訂,但是相關單位就是未曾面對最基本的問題:環評所需要的相關資料與數據的正確性作改進。例如每個地區的生態資料一定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收集,如果生態資料庫未曾建立,如何在短短的幾個月能完成一本環評報告書呢?既使完成,報告書內容的正確性一定會受到質疑。最簡單的作法應該是負責環評的業務單位需要建立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應該針對環評所需要審查的每ㄧ項目建立資料庫,並隨時更新。如土地的利用規劃等,也要隨時隨著都市計畫的變更而更新。

當國內環境資料庫建構完成,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就可以電腦化。因為預測一投資行為對未來對環境的影響,多數仰賴數學模式的模擬,這些模式本來就是建置在電腦中以供評估模擬的需要。環保署也可學習美國環保署的作法,將各種需要使用的模式上網,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如此不同單位都可以自行執行環境影響評估,如果根據相同的資料與相同的模式,評估結果應該就沒有差異。當然可以使用的模式可能不只一種,同一地區的資料也會因收集的人而異,因此大家可以將數據或模式拿出來討論或辯論,比較那一份評估比較符合環境現況,根據環境現況應該使用那ㄧ個模式比較正確。因環評委員們的審查也比較能聚焦,不需要再對環評結果多作臆測。

而今天環評受到工商業界的批評的就是在於環評的審查過程,工商業界會認為他們已經委託專業的環評公司,而由他們所認定的專業公司所作的環評報告書,怎麼還被環評委員一再挑剔呢?工商業界其實不了解,因國內的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未建立,所謂專業的環評執行單位需要作文抄公,寫出來的每ㄧ環評書都是對環境沒有影響,其實天曉得究竟對環境影響多大?

台灣社會已民主化,資訊公開法也通過,環保署應該思考建立國內各種環境資料庫,進而將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電腦化。未來不只環境顧問公司可以執行環評,環保團體也可以輕易拿到資料與模式而自行執行環評,究竟一個投資行為對其週遭環境有沒有影響,大家可攤開在陽光下作公開的辯論。因此環評電腦化不僅可以縮短環評執行的時程,降低執行環評的成本,更可促進環境議題的公開辯論,進而提升環評估問公司與環保團體的專業化,最終當然更能促進早日達到台灣永續發展的目標。

2006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從《明天過後》到《不願面對的真相》

作者:陳曼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當氣候變化愈來愈異常,春天三月還會下雪,夏天颱風接二連三,秋天居然聽說櫻花開了,冬天卻是不用披寒衣的暖暖天氣。時序混亂,在人們的生活中,只是造成一點點不方便,其實卻是大自然界劇烈變化的前奏曲,令人驚異。

氣候寒化,使得各地結冰,別說植物生長不出來,就連動物(包括人)都會被凍斃。電影《明天過後》就顯示出人類的無知,不採取氣候異常的對策行動,在冰凍時期,只能坐困愁城。人定勝天的妄想,就如以卵擊石;脆弱的生命,在寒天中,不堪一擊。

然而,氣候暖化,造成冰山融解。開始時是一吋吋水溶切割,到後來是一塊塊分裂崩落。融解後海平面增高,島嶼及陸地海岸區域被海水淹沒。《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電影,我們看到科學家所呈現的數據變化,也看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著堅定的演說,企圖喚醒世人,正視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危機。

政治人物的典範,在高爾身上一覽無遺。他透過他所曾經擁有的政治資源投入環境保護的議題,風塵僕僕,穿越國界,激勵全球要共同保護人類及萬物共同的家園 — 地球。一個人的信念,可以堅持走來,毫不動搖,就如同很多為地球環境而努力奉獻的人一般。人是會改變的,當高爾談到他的政治背景,家族從事菸草事業,但經歷他兒子的生命垂危,高爾重新思索他的人生價值,停止菸草事業從政治選舉轉向環保推動。這同樣是政治參與,只是以他的高度全力投入拯救環境的行列,在世界的政治家中,確屬罕見,也受到環保人士歡迎與敬重。

相對於高爾的努力,美國政府的態度令人遺憾。對於氣候變遷全球共同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美國卻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始終不願簽署。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我們也感受到高爾承受部分人士的質疑,這些科技論述,夾雜產業財團的壓力,使得氣候變遷的議題,增加其困難度。但是,事實擺在眼前,經由高爾及環保人士的提醒,世人會重視這個變化,也一定要做些什麼(do something)來挽救。畢竟地球只有一個,環境大的變化,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存,甚至世代子孫的生存,豈可不予理會。 人,還是要面對真相。我們不可能像駝鳥,把頭埋在土裡,或像縮頭的烏龜,看不見外面的現象。當我們一起面對真相,尋求解決之道,前面的路就開闊起來。愈來愈多的人走在一起,行動產生的力量,共同挽回劣勢,明天過後,我們仍有未來和希望。

法治、公理、正義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學院護理系副教授、看守台灣監事)

當台鹼安順廠污染範圍近年來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污染區域涵蓋15.5公頃的工廠、13.5公頃蓄水池、2.76公頃草叢區、4.2公頃石灰污泥棄置區、27公頃緊臨台鹼污染廠址周圍魚塭中的部份魚塭、挖除的二等九號道路、鹿耳門溪與竹筏港溪。土壤汞檢測值最高達9,550ppm、五氯酚濃度最高達51,400ppm、戴奧辛檢測值更飆高至64,100,000 pg-TEQ/g,遠高於環保署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定,汞的管制標準為20ppm,戴奧辛為1,000pg-TEQ/g。2003年李俊璋教授於其所主持的台南市中石化安順廠附近居民流行病學及健康照護研究發現,54位研究對象血液戴奧辛濃度高於100 pg WHO-TEQ/g lipid以上有18人,正常人血液戴奧辛濃度為20 pg WHO-TEQ/g lipid。

台鹼公司於1946年接收日方產權後,當時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持股60%,台灣省政府持股40%;1967年後中油公司100%持股,1969年台鹼公司開始生產五氯酚鈉,1982年6月因經濟與環保因素關廠,並拆除所有生產設備。1983年併入中石化公司。中石化公司於1994年6月20日正式轉於民營,為經濟部所屬事業第一家民營公司。

1981年12月30日台灣省水污染防治所第7096號密件文,即提到最近於顯宮鹽場貯水池捕獲魚類一批,其中已檢測的十二條吳郭魚含水銀量均超過可食限界。但當時經濟部部長趙耀東先生於1982年3月16日以特急件下令台鹼公司應予裁撤,不但終止預定的清除計畫,也隱瞞了污染真相。

臺灣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4年度簡字第193號判決與2006年5月29日在中石化公司向經濟部申請國家賠償訴訟民事判決書中一致認定,中石化既為土污法所稱之污染行為人,必需承擔所有整治與照護的所有責任。

台鹼安順廠的真相污染行為人其實非常明確是經濟部、台灣省政府與中油,民營化的中石化公司原應是從中獲得土地增值利益的土地關係人。法院振振有詞的以公司法讓中央政府部門逃避責任。不但以法律強姦事實真相,更讓人民賤踏台灣的民主與法制。政府部門隱瞞事實於前,現在掌控法律極力撇清責任,嚴重損及台灣的社會正義與公理,更令人憂心的是知識份子風骨不在,國家立國的道德標準竟然如此低落。

2006年10月12日 星期四

生產者環境責任的時代 — 廿一世紀的新議題

作者:沈弘文(饒河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二十世紀是消費文明的時代。在二十世紀初,生產線與大規模生產(Mass Production)模式的應用,大幅提高了工業生產力,福特汽車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新的生產模式不僅提高了產量,更降低了成本與售價,讓包括汽車在內的各式產品,不再是奢侈品,一般民眾也都有能力購買,也因此開創了大眾消費的經濟。所以,二十世紀的一大特徵,就是消費文明的出現 ─ 市場上充斥著消費性產品;為了促銷這些消費性商品,廠商也不停地帶動各式商品的流行;民眾購買使用消費性商品,並溶入商品流行的風潮,更成為大眾生活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面向。但是,消費性產品的大量生產、銷售與消費,也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廢棄物,當這些垃圾超出我們生態環境的負荷能力時,也成為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面對垃圾問題時,傳統社會關注的只是如何將垃圾由生活圈中移除。但從1970年代起,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如何避免清除處理圾垃所造成二次污染,也成為重要的議題。自1980年代起,對於物質資源的使用,新的環保思潮不再只關心其廢棄後的清除處理議題,而開始注重如何回收廢棄物質,以減少垃圾的產生量,達到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在這個思潮中,歐洲發展出一個劃時代的政策原則 ─ 「延伸生產者責任制」(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 EPR)。

「延伸生產者責任制」的基本精神就是主張產品廢棄的處理責任應由產品的生產者來負擔。這個觀點最早是於1988年由瑞典籍的Thomas Lindhqvist教授所提出。Lindhqvist是一位環境經濟學教授,他認為有關生產者的責任應延伸到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尤其是對廢棄物的回收、再使用、再生利用及最終處理。在這個新的政策原則下,生產者在產品售出後,必須負責處理其廢棄後的回收與再利用工作;歐盟的WEEE指令即採用此一政策管理原則。

到了近期的發展,除回收責任外,「延伸生產者責任制」更直接要求產品生產者也應負起產品設計、製造的環境責任。例如依據歐盟RoHS與Eup指令之要求,對於電子電器產品或使用能源產品,在產品設計與產品生產階段,生產者必須符合相關無毒化與環境化設計的基本要求。在這些指令中,生產者對其上市之產品,要符合環境責任的相關法規要求,包括產品設計與產品規格。

二十一世紀是產品環境責任的新紀元,消費性產品的管理將在本世紀成為一個重要的環境議題,過去教科書上所寫的:「生產廠商必需考慮其產品在生命週期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將不再只是課本上的理論,而是產品生產廠商所必須面對的基本法律要求。

2006年10月10日 星期二

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風險意識

作者:周晉澄,台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

新興傳染病: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最近美國發生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至少有四百個人出現相關不適的症狀,且有死亡病例報告。這個事件認為可能與食用遭受到病源菌污染的菠菜有關,生產地水源有病源菌長期污染的可能;另外,本次被認為生產這些食物的產銷是屬於有機生產方式,是不是使用了帶有活性病菌的有機肥而致污染食材、土地與水源;甚至地下水,亦是值得注意的。

O157型大腸桿菌自1982年首次爆發食物中毒案件後,於世界各地傳出相當多起的中毒案例,世界衛生組織將之歸為新興傳染病。該菌會吸附於人體腸道,分泌毒素,攻擊腸黏膜及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出血性大腸炎、溶血性尿毒症候群與血栓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等重症。牛隻被認為是保菌者,感染菌體牛隻並不會出現症狀,但卻會自糞便排菌。未煮熟的牛肉製品是過去最重要的感染來源,尤其是速食漢堡店所用的碎牛肉。此乃由於牛隻糞便污染屠肉,再經牛絞肉、牛肉片等方式感染消費者。另外,滅菌不完善之牛乳、未經氯消毒的自來水、誤飲污染的湖水、蘋果汁、蔬菜等都曾被證實是感染源。

美國的因應模式

美國在90年代發生多次的類似事件,再加上歐洲狂牛病肆虐的驚厄,當時的Clinton總統就成立一個直屬總統的委員會,跨部會統一處理從農場至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的食品安全衛生之監測、預防、追蹤與管理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檢出相當多的食品污染,也促進生產過程全方位衛生安全的提升,減少了相當比例的食物遭受病源菌污染而引起人類的感染。美國在各州成立食因性病源菌追蹤與網路親緣性比對系統,當不同地區有類似事件發生時,藉由基因比對,很快的就可以追蹤出共同的污染源,這也是此次事件雖然發生在多處不同地方,但可以快速指出可能來源的原因。此事件應不致於爆發如過去之數千或上萬人的感染,此係結合了生產履歷與快速生物檢驗科技及同步網路比對的共同結果。在美國的例子,我們看到一個負責任政府的做法 ─ 要認真、用心、果決為人民服務,才能致力於民生相關的改善。

台灣具有致病風險

台灣牛場曾有分離出該菌的報告,致病風險不能完全排除。由於牛肉食用偏重熟食,牛乳亦經高溫消毒,甚少生食蔬菜,感染風險相對較低。不過,台灣農業已漸轉型為觀光農業,加上速食人口增加,該菌藉由糞便污染環境造成傳播的風險將提高,故在公共衛生管理上除應建立生產履歷源頭管控及從農場至餐桌的監控制度外,亦應教育民眾勤洗手、充份清洗生鮮食材或以熱消毒,應可免除該菌的肆虐。

2006年9月19日 星期二

淺談RoHS指令的立法趨勢

作者:趙士弘,看守台灣協會成員


歐盟RoHS指令已於今年七月一日開始正式生效。全名為《限制電器與電子設備使用特定危害物質指令》(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2002/95/EC)的RoHS指令,一如當初它被歐盟通過後大家所預期的,掀起了一陣產業管理改革的風潮,也是當前業界最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

然而,另一場可能來自政府部門的法律風暴仍然隱而未現,卻逐漸醞釀成型中。歐盟ROHS指令明定歐盟各國必須在指令通過後十八個月內(2005年8月13日)必須將指令內容轉化成各國的國內法,雖然各國皆如期完成這項要求,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的政府部門已經完全做好執行RoHS的準備。由於RoHS指令本文在執行細節上留上相當模糊空間,將成為各國政府與相關產業在執行RoHS要求上無法避免的挑戰。

在所有歐盟國家中,英國政府提出的行政程序要求是比較明確的,為了避免產官雙方的困擾,英國去年公佈的RoHS管理章程中提出了「適當注意義務」(Due Diligence)概念,作為英國法院判斷違法業者是否應受到懲罰的考量點。英國的「RoHS管理章程」,是以自我宣告(Self-Declaration)原則作為RoHS管理制度的基礎。所以在該法案中,生產者除了必須確保他們的產品能夠符合RoHS指令要求,還給予生產者額外的法律義務去準備及保存相關的技術文件,所以即便是一家公司的產品並未含有這些有害物質,但若沒有妥善地準備或保存這相關的技術文件,仍可能會遭受處罰。相對地,英國政府認為,即使是已發生產品違反RoHS指令事件的生產者,若其在自身產品的產銷過程中已經採取所有合理的步驟及適當的努力(all reasonable steps and exercised all due diligence)去防止產品違反RoHS指令,該生產者可能會得到法院的認同而豁免原有的處罰。

所以整體而言,英國政府所關心的並不僅止於市面上的產品是否含有有毒物質,他們更為關切的是,那些設計、製造產品的生產者終究有無負起他們應有的管理責任。英國政府在他們的RoHS章程中試圖要去建立的是,企業對於他們產品的環境責任管理制度。英國的做法是否會成為一個典範,供其他國家政府部門在執行管理時的一個參照,是未來必須密切觀察的對象。但可以肯定的是,英國的「RoHS管理章程」是一個目前解決RoHS爭議比較好的方案。或許目前要對其成效下斷語尚言之過早,對於產品的品質管理要做到何等地步才稱得上盡了「適當注意義務」,各國政府與產業界也尚在摸索當中。

2006年9月6日 星期三

廢棄物焚化浪費能源、糟蹋氣候、浪費機會

廢棄物焚化浪費能源、糟蹋氣候、浪費機會--呼籲實施污染者付費 邁向零廢棄

今年9月6日是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所發起的第五屆的「反廢棄與焚化全球行動日」,全球有來自30個國家的106個團體及社區參與了這個活動。今年行動日的重點在於強調廢棄物焚化會導致大量的能源消耗,而回收則可以比不符合潮流的廢棄物焚化節省更多的能源。

GAIA的國際共同主持人Manny Calonzo說:「避免廢棄物產生與資源回收,可減少被浪費在焚化爐與掩埋場的物資,進而減少能源密集的原物料開採與處理製造過程,而得以節省能源使用,包括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焚化爐則會排放溫室氣體,尤其是燃燒塑膠時。而紙張的回收,則可以減少樹的砍伐,讓更多的樹能夠繼續存活在森林裡,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這恰可減少氣候的改變。

資源回收可以節省的能源比廢棄物焚化所產生的能源還要多。在美國,資源回收所節省的能源相當於119億加侖的汽油,每年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美國所有汽車年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廢棄物的焚化會導致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惡性循環。而且,典型的焚化爐合約通常會要求提供焚化爐一定量的垃圾,未達垃圾保證量時仍需給付相同的垃圾處理費。這樣子的合約正是政府改善廢棄物預防策略與實施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的一大阻力。

零廢棄的目標,提供了政府一個邁向綠色經濟的地圖,且可以創造工作機會、保護環境、改善大眾健康。零廢棄意指要以廢棄物的避免產生、分類回收再利用與堆肥的方式來削除廢棄物的產量與毒性影響。在我國,在民間團體的極力呼籲下,政府已於2003年底決定實施零廢棄政策,且已有些許成果:資源回收加上廚餘回收再利用率已從2002年的11.55%、2003年的16.53%、上升至2004年的22.36%、2005年的29.43%、2006年的32.03%(統計至2006年3月止)。然而,儘管這成績相對於之前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垃圾處理政策時期大有進展,但離零廢棄的目標顯然尚有一段距離。

看守台灣協會認為,要邁向零廢棄,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是污染者付費,亦即要讓垃圾產生者付出應有的成本;這不僅是為了符合社會的公平正義,更是希望藉由經濟的手段,讓垃圾產生者主動去思考如何避免廢棄物的產生,並促進資源與廚餘的回收再利用。然而,我國各縣市政府所訂定的垃圾費費率,均未能反映每噸垃圾清除處理所需的所有成本;而除了台北市以外的其他縣市所採行的垃圾費隨水費徵收方式,則無法讓垃圾產生者如實付出垃圾費。這種偏頗的垃圾費徵收,不僅對垃圾量產生少的人不公平,更是違反了廢清法第二十四條,縣市政府為清除、處理垃圾,「應依清除處理成本,向指定清除地區內家戶及其他非事業徵收費用」;環境基本法第二十八條:「中央政府應建立環境污染及破壞者付費制度,對污染及破壞者徵收污染防治及環境復育費用」;以及環境基本法第三十二條:「各級政府應加強環境保護公共建設,提升環境品質,並對受益者或使用者徵收適度費用。」

而各縣市政府之所以未能調高垃圾費率以足額反映處理成本,在於民選首長與民意代表的猶豫不決或反對;而遲遲未能如台北市一般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則是考慮到少數民眾貪小便宜而未能老實守法的習性,讓缺乏執法人員的許多縣市政府,怕實施後會收不到垃圾處理費而裹足不前。而環保署則受限於行政院對環保政策的支持度不足、恐怖的地方政治生態、以及自己本身施政魄力、創意、與積極度的不足,而未能督促各縣市政府遵守廢清法的規定,也未能廢除不符合環境基本法的垃圾費隨水費徵收方式。在如此的「共業」下,形成各級政府公然違法的奇特現象。

污染者付費策略的難以實施,是我國目前實施零廢棄所遭遇的一大阻力之一。此外,妥善的灰渣處理方式、淘汰PVC於醫療與營建用途中的使用、以及如何達到事業廢棄物的零廢棄等,都是迫切需要面對解決的課題,各級政府固然責無旁貸,全體民眾亦不能置身事外。

2006年8月31日 星期四

普渡眾生環保月

作者:林文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相傳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願救諸界眾生,教方便法,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在農曆七月裡,祭拜祖先,款待有形無形的好兄弟,也是一種普渡眾生的呼應。款待眾生人客,理應先清淨家園、洗身潔衣、良食好具、誠心招呼,於是能賓主盡歡、廣結善緣。所以,農曆七月不僅是個禁忌的時節,還是人類良善體現的一個月份,從環境潔淨,到身心靈潔淨,乃至於對陌生無關的好兄弟的關懷,它可以說是12個月中最環保、最好善樂施的一個月。

近年來,環保機關推廣中元節紙錢集中燃燒計畫,以減少空氣污染排放,不遺餘力,漸廣為民眾接受。最近,環保署積極推動「清淨家園全民運動計畫」,宣佈要開始嚴格執行廢棄物清理法第11條規定 (據稱是該法實施卅多年以來,首次要「執行」此項規定),只要是住家周圍4公尺以內的巷道環境不清潔,被檢舉第一次會被勸導,第二次以後就要開罰1200元到6000元不等,消息傳出引來眾多民怨。有人認為環保署在擬定政策工具時,有時會陷入台北觀點的侷限,忽略城鄉差距及環保人力資源貧富不均的問題。雖然,因應環境問題之具體措施都要考慮在地知識,以了解問題現況、歷史發展背景等,例如環評過程中的社區居民知識意見的調查互動,即是很重要的在地知識運用實例,但是在「讓經濟回到升斗小民」的呼聲中,除了批評督促政府施政之外,如何也讓「居家環境保護」、「社區責任」、「社區資源」等在地行動要事,回到升斗小民的參與,才是創新社區的關鍵所在。

台灣不僅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上出了問題,在公領域上,簡直是滿目瘡痍。更可慮者,是公領域的邪靈,還無時無刻不在試圖侵蝕私領域。相比於魯迅禮教吃人的吶喊,台灣有更多的「制度吃人」、「道德吃人」、「專業吃人」、「頭銜吃人」、「財富吃人」、「媒體吃人」,也有「無制度吃人」、「不道德吃人」、「不專業吃人」、「假頭銜吃人」、「貧窮吃人」、及「反媒體吃人」等。環顧四周,到處都有想要把對方「拆吃落腹」的戲碼上演,凡我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者,切莫陷入「環保吃人」或「假環保吃人」的惡業輪迴,始得為台灣留下環境及心靈的珍貴淨土。

農曆七月是一個清淨、佈施、感恩的月份,靜思的對象,包括生命週遭的有情眾生、無形生命、切身環境、與互為依存的人間種種情事,還有地球各地承受苦難的角落,以及宇宙的過去、現在、未來。雖然農曆七月已過,但是老天爺知道今年我們的醒察仍有不足,於是苦心設計安排有個閏七月,讓我們多一個月來省思,能鑑往者之是非,藉以開創新的未來。

2006年8月25日 星期五

建議行政院推動社區固本專案

劉炯錫〈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看守台灣協會〉

台灣的環保運動從1970年代開始萌芽到現在,政府部門的公害防治、生態保育單位從無到有,運作二十多年下來,髒亂、污染、濫墾、濫建、濫綠美化、水土災害、生態破壞還是持續。如何解套呢?在此提議行政院繼社區六星計畫之後,推動社區固本專案。

台灣已幾乎成為都市化社會的此時,絕大部分台灣中老年人仍有部落、農村、老街、眷村的情感認同,青壯年仍可感受到父母、祖父母的故鄉情。基於這樣的情感經驗,開始有人緬懷、搶救傳統社區,1995年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總體營造算是吹響號角。但儘管不捨莊園瓦解,人們仍很少把社區營造當回事,也不知如何挽救這種「故鄉失落感」,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地震讓許多朋友投入災後的社區重建,並大規模探索社區營造的操作方式。阿扁總統第一屆任內,文建會仿九二一地震重建模式,在北、中、南、東成立社區培力中心,三年多來的”做中學”,已讓社區「總體」營造不再止於理論,還有具體可行的實踐辦法。這群超過二百個社區的草根工作者於今年七月十六日成立台灣社造聯盟,接櫫社區主義、在地優先,算是台灣社造十年後的另一個開始。

阿扁總統任內,歷任行政院長在社區營造工作上都有其加強努力的足跡,游錫堃院長把宜蘭社造經驗向各部會和地方政府推廣,謝長廷院長一上任就提出社區主義六星計畫來擴大和整合社造工作。由這些實驗性的”做中學”過程裡,台灣草根人物已積蓄了成熟細膩的實務操作經驗。但有些結構性的問題尚待克服,台灣人民在國家主義、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長期教化下,價值觀念即使不近廟欺神,也多偏重於「全球思考」,而輕於「在地行動」。儼然全球指導在地,好像有國際級、國家級、縣市級、鄉鎮級、村里級、部落村莊級之分,部落村莊簡直就是下下級,有志之士就像「龍」一樣不能被困在小池塘,一定要到國際或全國去發揮。結果很多村莊真有好幾個國際或全國名人、高階公務員、教師、民意代表等,但卻沒有人做環境固本的工作,很多社區依然水溝臭、豬糞臭、狗大便、道路髒亂,還治安敗壞!

筆者在台東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也經常利用寒暑假、節慶回嘉義農村老家參與社區工作,包括協助撰寫社區計畫向政府申請經費、辦理兒童生態文化成長營等,感覺很有成效。我自己的村莊遠比中華民國歷史還悠久,怎忍讓她瓦解呢?在此,呼籲諸位愛鄉愛土的朋友們找機會參與社區,也建議行政院提出各種宣傳與鼓勵措施來促進台灣人從事社區固本工作,例如鼓勵最會規劃、寫計畫的教授們別老是拼個人學術成就,好好回鄉顧村莊;鼓勵科長以上的公務員認養社區;獎勵教員、警員、基層公務員參與社區工作等。

2006年8月15日 星期二

八里羊肉戴奧辛污染事件的省思

作者: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系助理教授,看守台灣協會〉

繼去年彰化縣十一處養鴨場發生戴奧辛污染事件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台北縣也發生了養羊場遭戴奧辛污染事件,戴奧辛污染發生的頻率隨著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所啟動的「食品中戴奧辛背景值調查計劃」之進行,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國人似乎將面臨不斷爆發戴奧辛污染事件的威脅,因此對於政府部門與民眾之間,建立正確的戴奧辛污染認知與觀念,乃為處理污染後續事宜上,重要且影響互信基礎很重要的一環。

筆者提出下列淺見,提供各界參考:

1. 台北縣環保局局長鄧嘉基指出,焚化廠煙囪戴奧辛含量檢測的圖譜,與羊肉檢體的戴奧辛圖譜不同,因此排除八里焚化爐為本次事件的污染源。這種說法似乎還需要更多的科學驗證,方能辨明真相。羊肉檢體中的戴奧辛乃經過羊隻經年累月的新陳代謝,不斷的轉變後,方累積儲存於羊體中。換言之,任何一個戴奧辛排放源的圖譜,理論上均很難與該污染源的受體之戴奧辛圖譜相同。鄧局長可以從上風處的著眼點來辨證焚化廠是否為本案的主角,但是如果要以圖譜的論點來說明污染源,則就似乎有點牽強了。對於政府部門進行與民眾之間的風險溝通而言,誇大不實的陳述就犯了大忌,容易使民眾挑出毛病因而導致對於政府處理態度的不信任感。

2. 如同過去的處理模式,本次受污染的羊隻均在第一時間全面撲殺。從正面的角度來看這種處理模式,受污染的羊既然均遭屠殺就不可能流入市面,如此可以讓社會大眾產生安心的效果。但是,卻也因為媒體的擴大渲染報導,透過攝影鏡頭的傳遞,將羊隻屠殺的粗暴過程呈現在國人的眼前,讓動物保育人士抨擊做法不當,畢竟含戴奧辛的羊隻並非傳染疾病,只要不吃羊肉喝羊奶,牠們是不會危害到國人的。換言之,如何利用這些受污染的羊來追查污染源,並且作為危害哺乳類流程的活體實驗品,同時避免牠們不會流入市面,應該是較為緩和的處理模式。同時,由於我們可能還會再面臨同樣的污染事件,如果能夠善加利用這次的活體樣本,提供給學術界作更為細緻的戴奧辛在活體組織中的代謝研究,對於往後的污染源追蹤確認工作,將會有較為正面的助益。

3. 筆者認為,動物保育人士所關心的生命價值議題,應該重視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透過媒體的風險強化現象,短時間造成國人誤判了羊肉的風險,亦即多數的國人近期內可能都會避免吃羊肉或喝羊奶,造成羊肉市場的急速萎縮現象。這是社會成本在扭曲的風險認知強化下的無謂支出,實屬可惜。從這個過程,更讓我們強烈的認為,建立國內肉品市場認證制度的必要性。只要經過公正合法的認證機構為之背書,我們的羊肉市場不應該是如此易受打擊。

2006年8月3日 星期四

南迴優先,台26線且慢!

作者:劉烱錫,台東大學教授

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再度引發花東居民對外交通的痛感,要求便捷交通成為大部分台東人的共同願望。最近因案被停工的台26線又被炒起,反對與贊成興建的兩派之間各說各話。到底花東交通政策有何準則可循?

筆者在台東生活十二年,與西台灣相比,難免感覺到對外交通的不便捷。南迴公路彎彎曲曲,暈車者受盡苦頭;兩、三年前東砂西運正酣時,在南迴公路上老是跟在緩慢的砂石車後面,令人很鬱卒;而近一、兩年來南迴公路每逢颱風必斷,修路再修路,記得兩年前暑假筆者邀嘉義農村親友搭遊覽車前來社區之旅,遊覽車司機的罵聲連連。要求一條堪稱穩定而順暢的連外公路不算過份吧!到底台東人還要等多久?

就在交通部公路局遲遲還沒整體規劃改善南迴公路時,其所屬第三工務段卻急著於今年三月間開始施工台26線。台26線的興建因景觀等問題而再評估,公路總局邀筆者擔任委員。公路總局於2005年3月24日及6月8日在雙流森林遊樂區與縣政府、鄉公所、原住民團體、環保團體及學者專家一起開會,公路局代表做成裁示如下:「1.公路總局的心態很開放,可接納不同的想法,然政策性問題仍須完整資料提供給決策者做決定;2.可考量配合以社區營造方式來進行節點的規劃。」其中,社區營造乃本人的主要建議,就是要改變傳統公路興築與管理的既定模式,而讓安朔、南田、旭海村民能從規劃階段就開始參與,找出雇工購料的興建機會,以提供就業與融入在地文化,並考慮到後續的維護與結合在地產業發展等。

沒想到2005年12月15日公路總局推翻原先的會議結論,做成完成環島公路網的決議,導致於2006年三月急著在南田段施工,完全未透過社區營造方式與當地社區一起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排灣族順山靠山的砌石護坡文化、圖騰與植物文化等均未融入公路工程與綠美化的細部設計。一個沒有社區人文考量的政府機關,也無生態環保素養,因而遭致屏東環保聯盟的強烈抗爭。筆者認為交通部應懲處公路總局相關失職人員,否則不啻是交通部說話不算話,是對所有參與討論台26線的民間團體、地方政府及學者專家的否定。

交通便捷固然重要,但台東縣要領航台灣並發展優質旅遊,道路當然不是快就好,還要讓人開車心曠神怡,中途可體驗美景和文化,甚至帶動文化創意產業。希望台26線南田段應堅持以社區營造方式來實踐生態文化景觀道路,而整體南迴公路改善規劃與施工則因有時間的迫切性,但仍建議盡量邀請在地文史、生態專家來提供意見,以融入當地自然與人文特色。

2006年7月28日 星期五

產業雞與台灣的未來

周晉澄,國立台灣大學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

經續會討論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修正案時,經濟部長黃營杉談及「養雞生蛋」理論,意即政府給予企業(雞)租稅獎勵扶持壯大後就會下蛋繳稅,為產業界的促產合理化。不過,台北大學黃世鑫教授認為政府花錢養的都是不會下蛋的公雞,政大財稅系曾巨威也說,政府養雞還是得花飼料錢,如果養了一隻不會下蛋的公雞,飼料錢就白花了;即使養的是母雞,養大了如不會下蛋,只是一味的減免稅捐,會侵蝕稅基的。也就是大家捐出的飼料錢換不回來而且還影響納稅的公平性。

其實不管台灣產業究竟是「公雞」還是「會不會下蛋的母雞」,大多數的優惠獎勵產業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特別會拉屎,而且是排放大量的有毒廢棄物、毒氣與毒廢液。這個特性對永續台灣環境的傷害不是短時間花錢就可以彌補回來的。政府對財團大企業總是特別的大方、特別的唯諾,不但獎勵促產減稅,而且只要企業主需要,就無不想盡辦法排除萬難得為他們爭取,甚至不重視人民的死活。

中部科學園區后里基地的開發就是最鮮明的例子。這塊基地切割成上下兩處,即北邊之后里農場與南邊之七星農場,中間卻是后里鄉民居住的地方。那麼引進什麼樣的產業?主要是半導體與面板。后里農場有力晶(半導體)與華映(面板),七星農場更只有友達(面板)獨家。不要以為政府力圖發展的這些高科技產業(其實不過是高級代工業而已)很乾淨,他們可是超大的用水戶(尤其是面板業),也就是會排放大量的廢水,而且這些廢水在符合排放水標準下還會毒死魚隻,你說這乾淨的排放水不毒嗎?

這些廠也使用了大量的酸與鹼性物質,這就讓我們想起過去高污染的電鍍業,再加上大量的揮發性有機溶劑,也就有大量的酸鹼與有機氣體排放,當然還有使用其他已知或未知的有毒或有害物質則更不在話下了。就是因為這些廠家設廠非常急迫,而且還幾乎指定要這塊地,高官權貴就為他們量身訂作,即使在地理與環境尚有諸多疑慮下,環評過程是那麼的不平和與暴戾,但在各方的配合下也就通過了。

判了死刑總該清楚的敘明理由吧!沒有,在諸端不解與疑惑中,環保署環評大會並沒有詳細的討論與釐清,就強迫的要求后里鄉民接受這個宿命,這個就好像當年貢寮鄉民被強迫的接受了核四一般。新的政權為人民想的總是少於為企業財團想,新舊權貴到底有多少差別?你看對產業企業還不是一樣甚至更優惠,對拼命下蛋的廣大勞工還不是沒有特別的優惠。產業無法下蛋又污染了環境,稅收不到了還要補貼他們,您說政府宣布明年軍公教不調薪資是不是有脈絡可循?

2006年7月22日 星期六

台灣鮭魚的演化

郭金泉,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周以正,中華醫事學院

櫻鮭家族(Oncorhynchus masou complex)共有四個亞種,僅分布在環日本海和太平洋西岸的遠東地區。其中日本人俗稱為櫻鮭者,分布於沿日本海的亞洲大陸及日本東北部區域,其陸封型稱為山女魚。其次為石川氏鮭,分布於日本東部,亦有陸封型。琵琶鮭則為淡水陸封型鮭魚,僅存於日本的琵琶湖內。台灣陸封型鮭魚(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亦被歸類為櫻鮭家族的亞種,目前僅存於台灣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溪及其支流。台灣為北半球鮭魚分布的最南限,台灣鮭魚在研究物種的生態、生物地理學及演化學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台灣鮭魚雖然隸屬鉤吻鮭屬,但是台灣鮭魚性成熟後、雄種魚不會鉤吻。成魚始終保持著出生時的外型特徵(幼體成熟)。所以台灣鮭魚是「既無櫻花、又無鉤吻」的「櫻花鉤吻鮭」。我們最近發現台灣鮭魚特有的遺傳標記,可用來區別台灣鮭魚與其他的櫻鮭家族亞種。這些證據都顯示台灣鮭魚有其獨特性。

我們以分子(粒線體中rRNA基因及protein-coding gene)標記分析櫻鮭家族四個亞種,發現櫻鮭家族與虹鱒曾有共同的祖先,但兩者在太平洋鮭屬演化的早期即已各自演化成不同的物種。此外,我們推測台灣鮭魚與石川氏鮭魚的親緣較為接近而非山女魚。台灣鮭魚與日本亞種的分化時間約為距今十萬至四十五萬年前。

北方的櫻鮭家族的鮭魚於十萬年前的冰河期南下到台灣,卻因某種原因滯留台灣。為了適應台灣特有的環境,演化出獨立的亞種。因此,自1917 年日本人青木赳雄報導台灣有鮭鱒魚類、大島正滿(Oshima)與其指導教授美國魚類學專家喬登(Jordan)首次共同命名為Salmo formosanus;Salmo saramao; Oncorhynchus formosanus,邊克(Behnke)推論應訂為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直到1985年渡部正雄和林淵霖首次定名為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國際學術界咸認為若將在台灣發現的鮭魚,「去台灣化」稱為「櫻花鉤吻鮭」,就失去它的獨特性。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國內「台灣鮭魚」總是被譯為「櫻花鉤吻鮭」。國內官方報告或研究機構出版品中,台灣鮭魚仍誤冠以Oncorhynchus masou (Jordan et Oshima) 的學名或甚至誤植成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m。早年水產前輩鄧火土博士即主張以「台灣鮭魚」稱呼此台灣特有種,多位學者如楊鴻嘉、汪靜明、曾晴賢,亦均撰文建議將櫻花鉤吻鮭變更為台灣櫻鮭、台灣鮭魚或是台灣鱒。如此更能貼切的反映物種原本學名,和其學術地位及重要性。

物種常因趨同演化產生相似的外觀或具同功器官。國內有些人斷然臆測現存的台灣鮭魚為外流的養殖虹鱒,或說是日本人領台時將日本櫻鮭由日本移植過來,並妄言台灣鮭魚無保育價值。殊不知若無科學化的做生理、生態學等的研究,甚至藉助分子的分析,僅憑幾張照片、手繪圖,沒有第一手的研究數據是會做出荒謬的推論。

2006年7月9日 星期日

建構台灣社會的「食物鏈」互信

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風險管理系

過去農業社會時代,台灣人相互見面時的問候語為:「甲飽?」從某個程度來講,當時有得吃似乎是台灣人追求的人生目標。所以,如果有得吃而且能夠吃飽,在那個窮困的年代中已經是生活中最高的境界了。現在,人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非常多,過去的人所在意的是否吃得飽,在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中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的人所關心與介意的已經轉變為是否能夠吃的健康、吃的營養、以及吃的安全。

但是,在整體社會邁向繁榮與進步的過程中,最近幾年卻也發生了一些受人矚目的事件:包括狂牛症、禽流感、基因改造食品、鎘米污染事件、戴奧辛鴨蛋污染事件、食品添加防腐劑、高冷蔬菜殘留高濃度殺蟲劑、牡蠣中含高濃度的砷、死豬肉等,每個重大的事件皆與人類賴以維生的飲食連結起來。換言之,生活中的攝食行為所產生的健康風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慎重面對的議題。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吃的健康與安全之建構是人類互信的表現。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食品的生產者與製造者要本於良心,管理的政府部門要盡心,如此消費者才能在消費的過程中買到安心,而社會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人與人間互信的基礎。一旦這種互信的關係遭受破壞,則社會將面臨嚴重的瓦解。因此,建立食品從生產到消費間互信的食物鏈關係,乃政府單位責無旁貸的工作。

目前國際間對於食品的安全管理方向以包裝上的標示說明,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間風險溝通的橋樑,特別是歐盟已經在公元2000年立法,要求所屬的會員國共同執行,以確保消費者能夠獲得充分的資訊,以作為選擇產品的參考依據。這種運作的架構在台灣的消費市場上亦逐漸受到重視,但是,依筆者的淺見,有下列幾點事項值得管理單位加以注意:

1. 國人對於產品標示說明的接受度與使用情形,應該有更為精緻的調查研究,以了解消費者對於這種運作架構的支持度、滿意度與認知度。以筆者網路搜尋的結果觀察,這種風險溝通、風險認知的相關研究,似乎尚未廣為普及,在國內均屬啟蒙階段,有賴政府單位更多的投入,方能了解我們的標示制度是否有正確的傳遞食品安全訊息給消費者。

2. 專家的風險認知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風險認知不同。換言之,風險溝通(食品標示)的過程中,生產者的標示內容與消費者心目中想要獲取的資訊是否有落差,兩者的契合程度,應該進行了解。

3. 國外的研究顯示,提供完整的資訊並不表示絕對能夠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要改變食品安全的行為模式,事實上乃一複雜的社會機制。因此,宜從小落實於人民的生活教育中,方能真正培養正確的觀念,發生於行為中。

2006年6月29日 星期四

營造沒有障礙的行走空間

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日昨我在沙鹿火車站,看到一位六七十歲的阿伯,背著一個包包,手上還拖著一個行李箱。從剪票口到月台,要下一道樓梯,再上一道樓梯。他走的很艱辛,甚至把行李箱的把手拉斷了。我望著那一排階梯,想像如果有一道斜坡,或是有一個升降梯,就可以協助他走得更舒暢。

台灣的建築及空間,是非常不友善於坐輪椅、拿拐杖、扛行李、搬貨物、拖菜籃、推娃娃車的人。曾經有一位殘障聯盟的朋友告訴我,他搭乘火車,在台北車站上車沒問題。但是,他卻沒辦法到其他站下車出站,因為階梯沒辦法走;出站口又太窄,輪椅出不去。平時,我們一般手腳運用自如的人,可能無法體會輪椅族的辛苦。然而,社會進步的指標,不就是在於其是否只照顧到少數人的權利,還是能要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給每一個人民嗎?

走在人行道上,變電箱、郵筒、垃圾桶、電線桿、路燈、樹木等矗立在窄窄二、三公尺的空間裡。正常人走路時,都要小心不要撞到它們。但輪椅族的困難更大了,他們上不了人行道,因為沒有斜坡方便他們上下;即使上了人行道,往往被公家或私人的設備器材擋在路上,無法順利前進。於是,輪椅族都是走馬路,在車道上與摩托車、汽車爭道而行,險象環生。

在很多公共場所,例如學校、圖書館、政府機關、醫院、電影院,我們也有很多不利於行走的硬體規劃。當我們不採行「無障礙空間」的設施,有身體障礙需求的民眾,就不會去這些地方,因此,不友善的空間會阻止某些族群的親近。有些學校的領導人沒有「無障礙空間」的概念,他們會說,我們學校沒有殘障的學生,所以不需要「無障礙空間」的規畫及設施。其實,這就是一種剝奪有障礙者的學習環境。當你不提供時,他們怎麼會來呢?

很多身體有障礙的人,都不是出生就帶來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都可能會發生跌倒、車禍、工作傷害,甚至逐漸老化,關節損傷,雙腿不良於行。我們都需要無障礙的環境,不要因為我們「現在」不需要,就不去重視這個問題。

當我們開始檢視週遭的有障礙空間時,我們就可以向相關單位提出改善建議,提醒他們的設施不妥適的狀況,可讓更多友善空間被規畫出來。當台灣變成沒有障礙的行走空間,人的尊嚴和尊重就被營造出來,大家就會感到更幸福加分吧!

2006年6月20日 星期二

高產值產業是台灣的未來嗎?

周晉澄,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

誰在幫高科技產業納稅?

台灣有沒有自己獨特發展的產業?以政府近年來獎勵優惠與補助而言,似乎很希望藉由這些措施扶植特定領先全球的龍頭產業,兩兆雙星也就因應而生。其中首先登上檯面的是半導體晶圓產業,如台積電與聯電,雖然是科技業,但仍脫離不了代工的層級,還好附加價值尚值得稱許,如台積電的年獲利率大概約在35%至40%之間,不過其93年營所得繳稅,在政府保稅優惠與租稅減免下,有效稅率為0.3%;所以反過來說,是納稅大眾節衣縮食的飬養,它才能存在的,因此所造就的科技新貴應該要感激台灣所有黎民才對;另外糟糕的是,聯電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資助了中國中芯的成長,搶食著台灣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較具獲利的產業,實在是愧對台灣人。

光電面板產業的背後:不賺錢、耗資源、高污染

光電面板產業也是近幾年政府扶植的重點,也是以產值破兆的另一顆閃爍耀眼之星。沒錯,台灣主要面板業者在2005年產值達7141億元,2008年產值將破兆,不過2005年五家主要面板業者的總稅後淨利卻是負的,就是說面板業用了很多很多的資金,結果是賠錢的;不但如此,這還未算上保稅優惠待遇,所以對所有台灣人而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好吧,那麼談談較賺錢的友達這家面板大廠吧!其2001年到2005年五年間的年獲利分別為-17%(負數)、11%、16%、17%、7.4%,今年(2006)第一季為7.4%,第二季預期更差,獲利持續下修,前景並未看好,而且明顯低於前述的台積電,更不要說如IC設計聯發科的近50%。繳稅?僅0.68%。這些資料顯示,儘管台灣自誇是國際面板龍頭,但是不賺錢甚至是賠錢貨卻是不爭的事實。面板業也是高級代工業,硬是要說是高科技業,是有些太過抬舉。面板業除了用了大量資本外,還需要用大量的水、酸鹼液及有機溶劑。換句話說,面板除了不是真正的高獲利的高科技業外,它更是一個消耗資源,並且產生高污染廢水與廢氣的不永續產業。

打破拼經濟的迷思:人更快活些?土地更永續?

這些年來政府與民間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拼經濟;那麼努力的拼經濟後,大家有沒有快活些?答案是沒有!除了每人淨所得沒有改善外,恐怕更糟的是,首先立即犧牲了永續的綠色環境,同時也喪失了綠色產業,更是傷害了人民的健康。終歸一句:如果不思考永續獨特的本土產業,台灣就只能選擇沉淪與滅絕。請沖昏頭的權貴再好好的三思吧!趕快找回過去支持台灣發展的中小企業及不需高耗能與污染的綠色產業,好好永續的經營台灣!

高產值產業是台灣的未來嗎?

周晉澄,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

誰在幫高科技產業納稅?

台灣有沒有自己獨特發展的產業?以政府近年來獎勵優惠與補助而言,似乎很希望藉由這些措施扶植特定領先全球的龍頭產業,兩兆雙星也就因應而生。其中首先登上檯面的是半導體晶圓產業,如台積電與聯電,雖然是科技業,但仍脫離不了代工的層級,還好附加價值尚值得稱許,如台積電的年獲利率大概約在35%至40%之間,不過其93年營所得繳稅,在政府保稅優惠與租稅減免下,有效稅率為0.3%;所以反過來說,是納稅大眾節衣縮食的飬養,它才能存在的,因此所造就的科技新貴應該要感激台灣所有黎民才對;另外糟糕的是,聯電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資助了中國中芯的成長,搶食著台灣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較具獲利的產業,實在是愧對台灣人。

光電面板產業的背後:不賺錢、耗資源、高污染

光電面板產業也是近幾年政府扶植的重點,也是以產值破兆的另一顆閃爍耀眼之星。沒錯,台灣主要面板業者在2005年產值達7141億元,2008年產值將破兆,不過2005年五家主要面板業者的總稅後淨利卻是負的,就是說面板業用了很多很多的資金,結果是賠錢的;不但如此,這還未算上保稅優惠待遇,所以對所有台灣人而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好吧,那麼談談較賺錢的友達這家面板大廠吧!其2001年到2005年五年間的年獲利分別為-17%(負數)、11%、16%、17%、7.4%,今年(2006)第一季為7.4%,第二季預期更差,獲利持續下修,前景並未看好,而且明顯低於前述的台積電,更不要說如IC設計聯發科的近50%。繳稅?僅0.68%。這些資料顯示,儘管台灣自誇是國際面板龍頭,但是不賺錢甚至是賠錢貨卻是不爭的事實。面板業也是高級代工業,硬是要說是高科技業,是有些太過抬舉。面板業除了用了大量資本外,還需要用大量的水、酸鹼液及有機溶劑。換句話說,面板除了不是真正的高獲利的高科技業外,它更是一個消耗資源,並且產生高污染廢水與廢氣的不永續產業。

打破拼經濟的迷思:人更快活些?土地更永續?

這些年來政府與民間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拼經濟;那麼努力的拼經濟後,大家有沒有快活些?答案是沒有!除了每人淨所得沒有改善外,恐怕更糟的是,首先立即犧牲了永續的綠色環境,同時也喪失了綠色產業,更是傷害了人民的健康。終歸一句:如果不思考永續獨特的本土產業,台灣就只能選擇沉淪與滅絕。請沖昏頭的權貴再好好的三思吧!趕快找回過去支持台灣發展的中小企業及不需高耗能與污染的綠色產業,好好永續的經營台灣!

2006年6月13日 星期二

休旅車風潮的省思

作者: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最近媒體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關切休旅車的暴增,指示相關單位檢討改善,以降低高耗能休旅車風潮對環境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近年來休旅車的風潮,確實值得吾人深切省思。

一般所稱的RV、SUV、Minivan等休旅車,自1998年以來,成長極為神速。由大街小巷休旅車的馳騁,可知一般。國內休旅車的數量由1998年的3.62萬輛,成長至2005年的18萬輛左右,而休旅車佔整體汽車市場的銷售率,也由1997年的6%,大幅提昇至2005年的30%以上。這股休旅車的風潮,與日本於上世紀末休旅車的大行其道,情況相似。休旅車係美國於1980年製造,當時並不盛行,卻於1990年代 ,獲得逆轉,主宰著美國新車銷售市場,而汽車製造廠於歐洲所推出較小型的休旅車,其銷售量於1998至1999年間成長達26%,此可謂風水輪流轉,然政府未能及時掌握「風潮」,預作因應。

依據環保署公佈2005年的三低環保車排行榜,於608種車款中,計12款入榜,休旅車則沒有一款入榜。三低即低廢氣排放,低噪音及低油耗。除此之外,休旅車與一般汽車相似,使用石油燃料,帶來環境生態、民眾健康與社會公平等諸多問題,不僅威脅個人的生命財產,更造成國家資源的大量損失。台灣大部份縣市,其轄區內之大眾運具使用比例,皆低於7%。欠缺有效率與方便普及的大眾運輸系統,造成社會弱勢族群「行」的不公平,他(她)們可能是太年輕,太老或經濟上無法使用私人機動車輛。再者使用石油所產生的空氣污染與二氧化碳,也會影響吾人的健康與全球氣候變遷。另外報載最近美國猶他州大學的研究,依據1998年2003年該州的肇事資料與兒童受傷紀錄,休旅車對兒童造成重傷的機率,比一般車種要高2.5倍。

難道我們就完全不使用休旅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值此油價高漲且居高不下的年代,對於私人汽車的使用,真是政府與民眾拿出行動的大好機會。例如,在全國二氧化碳減量計畫,本諸政府一體的施政作為,各部會對於私人機動車輛的具體政策與措施為何?中央大量投資於大型交通建設,但投資各縣市內大眾運輸的金額,似乎不成比例。針對各縣市內交通擁擠與有限的道路空間,發展與強化地區大眾運輸之營運,建立多元且適當的綠色交通系統,更能貼近民眾生活的需要。一般民眾,則可以考慮優先使用大眾運輸,或者使用較小型的環保節能車。

地球只有一個,愛護這位共同的母親,人人有責。藉著休旅車所引發的關切與省思,我們需要付諸行動,共同關懷與愛護環境,不能再讓我們共同的母親,獨自呻吟與哭泣。

2006年6月10日 星期六

環境日的省思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

我們的環境有變得比較好嗎?

1962年美國的瑞秋卡森女士出版「寂靜的春天」。她提出化學物品的泛濫使用,使得大地生態遭受破壞,在春天裡,再也不能聽到輕脆的鳥鳴聲,於是,寂靜在春天裡擴散開來。瑞秋卡森的呼籲如暮鼓晨鐘,敲響疼惜環境的每一個人心。在1990年起「地球日」活動不斷的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以「地球只有一個」為號召。這是第一個全球規模的環境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列舉二十六項原則,成為其後世界環境保護制度的基礎。其第一原則即是:「人類擁有自由、平等與足夠生活條件之基本權利,其所處環境之品質必須容許生活之尊嚴與福祉。人們也有為自身及後代子孫而保護、改善其環境之莊嚴責任。任何助長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殖民或其他形式的壓迫及外國統治等之政策,應受譴責且必須消除。」

由上觀之,環境權是人權的一部份。人類對於生活、後代、種族、國家主權都應有權利。台灣是世界的一份子,在環境人權上自是不能置身事外。1987年台灣環境保護署成立,而到2002年我們才有「環境基本法」,明訂6月5日是「台灣環境日。」

在環境的議題上,每個國家所遭逢的狀況都是相似的:空氣不夠乾淨、水質水量不能充分使用、垃圾沒有妥善處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導致物種消失、能源使用危機、資源分配不足…。延伸到人的權利,就牽涉到公平正義的原則。強勢的人、族群、國家能否將不喜歡的東西,推擠到弱勢者的生存空間?或是奪取弱勢者的資源,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強勢者把整個資源利益為我所用,讓弱勢者困守自己所擁有的一寸空間!

要把弱勢者團結起來,才能對抗強勢者的巧取豪奪,世界才能和平共處。形成「夥伴關係」或許是一個美麗共生的境界,但是,如果雙方價值、地位、資源皆不對稱,這夥伴關係的維繫,也是會岌岌可危。弱勢和強勢是相對應的關係,弱勢者更要發揮團結的力量,勇敢的拒絕違反公平正義的事件。唯有自已發聲,別人才聽得到。

台灣這二十年來,表面上污染已漸受控管,但是更深層的污染卻令人憂心。湖山水庫的水是要引給大財團使用;面對溫室氣體的減量要求,台灣卻仍要興建八輕及大煉鋼廠。我們維護生存、生活、生態的基本環境權利,不是只思索現代人的需求滿足,也要考量我們到底對其他人及其他物種造成生命需求的壓迫。

營造美麗的現在,才有美麗的未來。

台灣要加油了!

2006年5月31日 星期三

應儘速制訂台灣ROHS法規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

七月一日起,歐盟就要開始強制執行RoHS指令了。RoHS指令的全稱為「限用特定危害物質於電機電子設備指令」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EU 2002/95/EC),於2003年2月13日正式發布通過。歐盟指令不是直接針對人民或廠商的法律規範,而是對於歐盟會員國的要求。指令若要在會員國境內具有法律效力,仍須仰賴各會員國訂定相對應之法律,因此,RoHS指令明文要求各會員國必須於2004年8月13日前,轉換為正式的國家法律,並於2006年7月1日開始正式執行。

依據RoHS指令的要求,在歐盟國家境內,投入市場的電機電子產品,將限制使用六種危害物質,其中包括四種重金屬(鉛、鎘、六價鉻、汞),以及兩種溴化阻燃劑(多溴聯苯(PBBs)與多溴聯苯醚( PBDEs))。簡單的說,RoHS指令對電機電子產品提出「產品無毒化」的基本要求,而RoHS指令更是國際環保潮流在推動「產品無毒化」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自從二十世紀末葉以來,廢棄物管理的趨勢,不再只注重末端處理,更要求做好源頭管理的工作,例如1980年代起即開始推動的回收制度與清潔生產機制。在源頭管理中,產品管理是目前發展比較快速的領域,歐盟更在這方面扮演主導推動的角色,在過去幾年中,歐盟就通過了三個有關產品管理的重要指令:RoHS是對產品無毒化的要求;與RoHS於2003年一起通過的WEEE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則是要求生產者對於其製造或輸入的電機電子產品,應負起回收責任;2005年通過的Eup指令(Eco-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nergy Using Products Directive),更要求生產者對其產品要做到環境化設計。

歐盟的RoHS指令已經引起一些迴響,許多國家也正在思考要不要制訂相關規範,中國已於今年2月28日頒布了中國的RoHS指令,並定於2007年3月1日起實施;而日本也正在檢討「降低製品有害物質對環境影響對策」,規劃禁止大型家電及個人電腦使用鉛、水銀及其他4 種有害物質,並賦予製造商告知消費者產品含有毒性物質(包括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多溴化二苯乙醚等)的義務。

台灣目前尚未制訂RoHS相關的法律,在七月RoHS實施之後,這將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 ─ 也就是業者會把無法輸入歐盟的產品,大批運來台灣銷售。換言之,在產品無毒化的國際浪潮下,當其他國家已經設下把關的法律要求與制度時,如果我們仍然不設任何關防,而採行門戶開放政策,次級品自然就會在我們的市場中大量湧現。這是我們對於國際產品管理浪潮特別要注意的地方,要避免此一現象,儘快制訂RoHS法規,已為當務之急。

2006年5月24日 星期三

建構知識環保的台灣

作者:林文印﹝看守台灣協會﹞

人的心智內涵可以細分成四種類別:資料 (data)、資訊 (information)、知識 (knowledge)、智慧 (wisdom)。資料是人類從自然及社會所獲取的初階訊號,資料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除非能進一步歸納彙整成資訊,資料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而其而品質特性也會因為擷取工具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資訊是經由整理分析資料間有意義之關係連結而來,藉以解答人 (who)、事 (what)、時 (when)、地 (where) 等問題。

將資料及資訊集結運用,能夠回答為什麼 (why) 及如何 (how) 等問題時,就進入了知識的範疇,其中蘊含著理解、分析、模擬、建構等能力。而智慧則是價值的評定,是自覺、認知、判斷、良知、責任、回應等狀態與行為,對映著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應用上面所提到的資料、資訊、知識、智慧四種類別,可以檢視在環境領域,台灣社會究竟面對著什麼問題?又有那些改善空間?整體來說,在環境資料、環境資訊、環境知識、環境智慧等面向,台灣社會都有亟待改善的空間,而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都不能置身其外。

首先談的是環境資料。大多數人對台灣的環境資料品質都有共同的想法,就是不確定性極高,尤其是由私部門自行委託檢測機構採樣分析所得之資料,其公信力更為堪慮。除了數據品質之外,樣品之代表性也頗受質疑,即使是公部門檢測監測所得之資料,也並非毫無疑慮。

資料經由整合、交流,可以整理分析出有意義的資訊。如果將歷年來環評監測所得資料彙集整理,那一定是相當寶貴的環境資料庫;如果將工廠的環境檢測資料加以解析,就可以知道環保法令的績效、環境負荷的增減、環保技術的進展。但是實際情形如何呢?

公部門對於資訊公開所秉持的立場,很難令人恭維。大部分公部門對公務預算執行所得之資料資訊,都當作自己的資源籌碼,將其寡斷自珍,只在其共生結構中流傳。例如「政府資訊公開法」已於去年12月28日公佈施行,即使法律內容未至完善,但是相關單位也未能儘早制定作業要點來推動實施資訊公開事務。

在缺乏環境資訊的情況下,台灣社會根本就無法建構出好的環境知識,更妄論能有環境智慧來邁向永續台灣的願景。在環境知識方面,部份環保團體未能擺脫論斷缺弱的窘態,其領導者之認知心態應可調整,而公部門也不能坐視,畢竟提昇國家整體環保能力,是要公私部門、第三部門三足鼎立而撐起,其具體作法,可始於資訊公開。環境資訊的偏狹開放,是對環保困境展望之認知及環境知識能力之建構,一個相當大的阻撓。主政者應該正視此議題,建立宏觀長遠制度,避免台灣成為環境資訊分配不平均的國度。

2006年5月16日 星期二

經濟發展的有機關懷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

曾經在一場自然農法的演講中,一位實務工作者與一個農藝專家都持相同的觀點 ─ 真正有機農法所種出來的東西是漂漂亮亮、大大的;而應用有機農法,種出營養不良、瘦瘦小小的植物,其實是過度剝削土地,以致於土地過於貧瘠、肥沃度不足的緣故。我有個朋友是個有機農業的從業人員‧在解釋他為什麼從一家有機農場離職時,他用含蓄隱喻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他是這麼說的,如果我們在經營農場時,還是採行「大量生產」與「超限生產」的思維,所謂的有機,只是做到無毒化,當「人跟土地都不有機了」,那還算有機農業嗎?

這句話引起我很深的感觸。

我們今天經常聽到政治領袖信誓旦旦經濟成長的重要性,為了討好選民,「拼經濟」被當成一場聖戰。不管懂不懂企業經營或經濟操作,我們的政治領袖往往以「聖戰」總指揮官自居,在媒體與各種場合上,不斷地下達「作戰指示」,不斷地要求各政府部門全力配合推動重大經濟開發案,至於這些重大經濟開發案會不會造成高耗能、高污染的衝擊,在「拼經濟」的迷思下,還有多少人真正關心?

可是,看看我們拼經濟拼了五十年,電子業是走出去了。可是,電子業的從業人員,究竟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她們雖然有人人羨慕的高額年終獎金與股票分紅,但大家都聽說過,他們一天工作時間往往超過十多個小時,週六、週日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很多公司晚上還會提供免費便當,說穿了就是在「鼓勵」員工「以廠為家」嘛!日夜趕工、超限加班已經是生活的常態,很多二、三十歲的年寈人,多年工作下來,健康都出現危機,可是又捨不得放棄高薪的工作,就只能自己騙自己說,再勉強忍耐幾年,趁年青時多賺一點,等四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退休了。

競爭、競爭、再兢爭,在全球化的競爭下,是不是非採用這樣的經營模式與組織文化,才能在夠生存下來;我想起那位朋友的話,「人跟土地都不有機了」,那這種經濟成長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每次看到竹科工程師,我就想到那些超限生產、發育不良的有機農產品。

前幾天,在報章上,我看到某大電子品牌公司的領導人公開表示「台灣所有的人如果再不重視全球化競爭,一定會被淘汰。」國際品牌公司的企業領導人,眼光與格局當然跟我們不一樣,說出來的威脅警語,更是豪氣十足。不過,我只是在想,台灣不是每個人都要進入全球化市場跟人家一爭長短吧?我家巷口賣早餐三明治的秀惠阿姨,只要她的口碑能夠被附近方圓幾公里內的居民所肯定,在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方面,她難道比一個天天被工作壓力逼著喘不過氣來的竹科工程師過的更沒有價值?

我真正想問的是,究竟是經濟成長來服務人類生活,還是人類生活是來服務經濟成長,我們所追求的經濟成長,不應該只是經濟導向,而缺乏對人與土地的有機關懷。

2006年5月4日 星期四

我們能做什麼?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中研院李遠哲院長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演說中,提出重新思考核電廠除役時程,認為再生能源未能普及之前,仍不能放棄核能,但前提是安全與核廢料的處理沒有問題。的確,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對人類造成了立即的威脅,但核安與核廢料處理仍是人類無法克服的夢魘,並沒有李院長所想像的那麼樂觀。因此以核能來減輕溫室效應,有如要我們從一劍穿心或者煎熬至死的兩個情境中做一抉擇。難道,沒有其他立即可行的逃生管道嗎?

當然有。首先,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雖不是有毒氣體,但其排放通常伴隨著許多其他的有害氣體,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一併減少了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進而改善空氣品質,而這也是我們原本就在追求的目標,並非只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才要做。其次,雖說「由奢入簡難」,但京都議定書並不是要我們回到原始的生活,我們頂多只是要回到1990年的排放水準,那時候我國經濟已然相當不錯,人口與現在相差無幾,生活也相當奢華。因此,問題是我們目前的生活太過奢華,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減少浪費,要回到1990年的水準,不僅可能,也不會太難過。

要證明我們現在生活的確是比1990年還要浪費,可從底下一些數據看出。首先,住商與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自1990年以來,一直維持在排放總量的30%左右,亦即隨著全國排放總量倍增而倍增。因此,單從這兩個部門就可輕易地削減1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如,每人每年的住宅用電量就從1990年的1,103度增加到2002年的2,253度,這是否表示我們太濫用冷氣了?看太多電視了?何妨用電風扇取代冷氣,以戶外活動或看書取代看電視的時間?又如,我們每人所擁有的機動車輛從1990年的0.49輛成長到2000年的0.77輛,每人每年的燃油消耗量也從1992年的0.35噸成長到2002年的0.47噸,這是不是表示我們太愛開車了?能不能3公里以內改騎腳踏車,500公尺以內走路,3公里以上改搭大眾運輸工具?

如果我們要減量的是必不可少的行為,那當然有點難了。但有許多都不是。比如,那天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會場上,就見到使用頻率很低的電扶梯一直開著。如果能裝上紅外線感應裝置,讓有人需要時再啟動,就可減少一些用電量了。又如台北市羅斯福路劃設公車專用道後,雖然有人抱怨交通更加擁擠,但何不就此改搭更加暢行無阻的公車?另有許多商家,讓超強冷氣一直往外吹,何不強制要求其關上玻璃門,減少冷氣外漏?另外,如果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水泥鋪面,提高綠地面積以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如此不僅能減少冷氣的使用,更可美化景觀並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還有,那天許多產業界代表認為如國光石化等重大投資案的目的只是以新廠取代舊廠,那麼設廠後溫室氣體排放量應變化不大,那立即總量管制又何妨?

溫室氣體減量,請放輕鬆,用心做,莫病急亂投醫,自找死路!

2006年4月25日 星期二

被忽略的情境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主辦、環保署承辦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於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中平和的落幕。在採取「審議式民主」的會議形式下,環保人士、產業界與政府各部會代表,皆可表達自己的看法,雖因時間限制而不能暢所欲言,但仍對於許多大大小小的行動策略達成共識;然而對於較重大的變革或管制策略,則仍有許多爭議,而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延續自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的爭議焦點,即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與期程。

環保人士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目標,至少應維持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即於2020年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回歸至2000年的水準。而經濟部則細細衡量過去幾年的毫無作為與遠見,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年高昇;又審慎站在財團立場,將幾個尚未通過環評的重大投資破壞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入規劃,而提出另一期程,大幅放寬減量目標。在經濟部規劃的情境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一直成長至2025年,然後才進行總量管制,逐年降低。在目前地球對人類活動容忍度已瀕臨極限的情況下,如果將溫室氣體減量視為調整人類發展方向、邁向可持續未來的一個指標,則經濟部的規劃,恰落後許多先進國家25-30年。

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息息相關,如果不大幅降低高能源密集度產業的比例,溫室氣體減量將如癡人說夢。但在經濟部規劃的情境下,2025年時的產業結構與現況僅相差1.4%,服務業微升,工業與農業微降,也就是沒什麼改變。相對於我國在決定以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年代,農業所佔的GDP比例從1960年的28.5%降至1980年的7.7%,而工業於此二十年間則從19.7%提升至45.7%,可見經濟部並不想改變產業結構,只做微幅的調整,虛應故事。

經濟部所固守的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五十幾年來造成我國環境品質惡化,讓我國2005年的環境永續性指數排名全球倒數第二,廢棄物與毒物排放的壓力高張,環境生態的破壞未曾稍歇;這些不永續的產業,我們應逐一檢討淘汰,以將有限資源在能夠兼顧當代與未來世代的基本需求下,有效地發展必要的永續產業。而永續產業,誠如「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對永續經濟的粗略定義,是指清潔生產事業與綠色產業。所謂事在人為,若我們決心進行溫室氣體減量,永續產業將能以與「農業換取工業」年代時相同的幅度,取代不永續的產業。而這是經濟部僅考量溫室氣體減量對經濟成長率與現有產業影響的情境中,所忽略的。

因此,正確的發展策略,不是經濟部所提出的「配合」國際環保趨勢並「兼顧」不永續的產業發展需求;而是積極管制不永續活動,以利永續產業的生根茁壯,而這才能符合我國短期與長期的利益。

2006年4月20日 星期四

減少消費 減少造孽

我國這幾年在中國的磁吸效應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而政府施政只重視少數財團的利益,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加上媒體常常報導有多少人自殺了,增加了社會整體的痛苦指數,認為討生活愈來愈不易,於是執政黨與在野黨都以拼經濟為口號,行政院更決定於五、六月間召開「台灣經濟永續成長會議」。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經濟永續成長只不過是政治人物與財團的春秋大夢罷了!聰明善良的台灣人,難道要隨之起舞嗎?

不可否認的,現在賺錢沒有以前經濟起飛時期來得容易,然而台灣人整體而言仍過著相當不錯的生活。雖然有幾十萬的卡奴,其中有許多卻是不知節制消費所致。而貧富差距的擴大,更不是讓經濟部官員眼睛發亮的上兆產值可以解決的;而是要讓互助分享的傳統美德深入這個汲汲於營求私利與經濟成長率的民間與政策中,同時加強社會福利制度,並改革稅制使符合公平正義。

長久以來,政府、財團或媒體,很習慣地會把四小龍的經濟表現拿來比一比,就好比小時候老師或父母把幾個成績好的學生拿來評比,而讓小孩整天只關心成績單上的數字,卻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長,也沒有回頭看看,仍有許多成績落後的同學需要關心。若說我們物質生活不富足,不僅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還落得天天造孽而不自知。世界展望會推動的飢餓三十活動中,那令人看了心疼的、眼睛大大的、身體瘦弱的非洲小孩,難道僅是我們發洩同情心、做做善事的對象嗎?

當然不是!他們今日的處境,是這個地球上消費階層所造的孽,在台灣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有份!我們的日常消費,有許多原料來自石油(汽油還有所有的塑膠,還有藥物的特用化學品)、木材(如紙張)、金屬礦物(如手機中的鈳鉭鐵礦,還有常用金屬如金、銀、銅等)等等,而強大甚至超出人們生活所需的消費力,加上地球人口的增加,讓這些自然資源的需求節節高升,破壞了這些資源豐富國家的生態環境,讓這些原本精神富足、並依賴自然生態過著伊甸園式生活的人們,失去了依靠。

目前地球上約有28億人口過著每天收入不到2塊美元的生活,但重點是其中有許多人被剝奪了他們的伊甸園而過著悽慘的生活,而我們就是兇手。這些人在自然生態與環境衛生的破壞下,不僅無法維生,更受著傳染病或無乾淨飲水的嚴重威脅;許多人生活失去了希望而被迫加入犯罪組織或叛亂集團,致社會動亂不安,內戰連連,致更多的人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阿富汗、伊拉克、安哥拉、哥倫比亞、奈及利亞、剛果與獅子山等等,這些國家的社會不安,我們沒有份嗎?

可憐的是那眼睛水汪汪的非洲兒童,正以無邪的眼神,望著來拯救他們的魔鬼!

2006年4月8日 星期六

人民為何要納稅興建一般事廢焚化廠?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關於民有民營垃圾焚化廠中最後兩座興建中的竹南竹北廠是否繼續興建,行政院近日終於做出決定,竹北廠停建而竹南廠續建。雖然環保署新聞稿指出,這遲遲而來的決定是在經過多方的考量下,對行政院所做的建議,但結論還是令人難以接受。一個很簡單的評估,決策卻要拖延近三年,即使兩座都宣佈停建,人民所必須付出的賠償金額也勢將比三年前就宣布停建還要多出好幾成。而竹南廠決定續建,以後該縣民眾或將付出比現在就停建時更大的代價。在垃圾回收率持續增加、必須焚化處理的垃圾量持續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後來才加入營運的民有焚化廠,勢將成為縣市政府的燙手山芋。

最近幾年來,營運中大型垃圾焚化廠因家戶垃圾不足而以一般事業廢棄物來補足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的廠燃燒一般事廢的比例甚至高達60%。不論是公有廠或民有廠,這些焚化廠都是以人民的納稅錢興建的,原本規劃的目的也僅是要處理家戶垃圾,可是當其反而以燃燒一般事廢為主時,是否應將原來補助的興建費用按燃燒一般事廢的比例並加計利息收回退稅給大眾才合理?否則一般家庭為何要付出比其所產生的垃圾量之處理成本更多的代價來興建這些早在五年前就可以宣布不建的焚化廠?這不僅違反了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也違反了廢清法中主管單位只需負責家戶垃圾的規定。

未來這26座焚化廠全數一起營運時,其總設計處理容量為25,100公噸/日,有效處理容量也有21,335公噸/日,而目前全國家戶垃圾清運量僅15,500公噸/日左右而已,何況垃圾強制分類也已從四月起開罰,以後這些焚化廠燃燒一般事廢的比例勢將節節高昇。以剛加入營運的基隆廠為例,整個基隆市的每日垃圾產生量也不過220公噸左右,環保署卻蓋了一座600公噸/日的焚化廠給基隆市,因此基隆市政府已打算從該市與其他縣市找300噸的一般事廢來補足餘裕量,也就是營運初期一般事廢的處理比例即高達60%。由此更可見竹南廠的多餘。

可是基隆市政府有把燃燒一般事廢所回收的建造成本退回給全國民眾嗎?並沒有,一是沒有這般的機制,二是基隆市把這焚化廠當作中央送給他的玩具,建造成本不在他們的考量。即使廢清法中有要求收費時要反映處理設施的實際成本並專款專儲,但最近市議會竟要求從2,000元的一般事廢處理成本中扣除折舊費用(建造成本)720元/公噸、回饋金200元/公噸、灰渣處置費400元/公噸,以將收費維持在水準650元左右。這一來不僅全國民眾要貼補這些少數清除業者原應付出的建造成本,基隆市民更要貼補清除業者原應付出的回饋金與灰渣處理費。而這些清除業者仍以1,950元向一般事業廢棄物產生者收費。這固然是市議會公然圖利清除業者的違法決定,全民應強烈要求其撤回這決定,但是這也反映出一個未能掌握污染者付費原則的政策,所導致的社會不公與可能的利益輸送。

很諷刺的,民營廠因垃圾量不足而又有二十年垃圾保證量而成為縣市政府的燙手山芋,公有廠反而因為全國民眾全額補貼的建造費用而成為縣市政府的金雞母,並已妨礙到國家資源的正當與有效利用。這些公有廠的縣市有許多漠視這些垃圾焚化廠應優先處理家戶垃圾的原則,而寧願或被迫多收一般事費而不願收太多外縣市的家戶垃圾,這也是環保署所謂的跨區處理的難處。這問題並不難解,既然許多公有焚化廠都是環保署出資興建,環保署有足夠正當的權力訂定行政法規要求這些公有廠以處理全國各地的家戶垃圾為優先,且若要處理一般事廢,除了收取費用要反映實際成本外,應將一般事費委託處理費用中的折舊成本退回中央財政部,以填補債臺日漸高築的國庫。畢竟,人民沒有為事業主興建一般事業廢棄物焚化廠的納稅義務!

2006年3月20日 星期一

惡質的仲裁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第二部門和官方的往來,常常是環保團體所看不到的。不過,最近報紙卻透露了一個有趣的報導,令人對某些公司的惡形惡狀感到不可思議,也奇怪官方卻還能把許多案子委託給這樣子的公司。同時,對國內的一些民間與官方發生合約糾紛時的仲裁結果的偏頗不公,也感到相當地失望。

據該報導,公辦民營的八里焚化廠與新竹市焚化廠,當初是由中興電工得標興建。原定88年完工,卻於過程中發生許多弊案,致工程延宕,於90年才完工。負責督導興建再交由縣市政府委託操作的環保署,於是依照與中興電工簽訂的合約,罰款超過8億元;但中興電工不服提請仲裁,結果仲裁委員會竟判定環保署「合約過嚴」,裁定歸還該筆罰款並加計利息!

甚者,中興電工以當初在與環保署的興建統包合約中的焚化操作處理費之「建議價」為500元(據了解,此建議價僅做為環保署評選興建廠商時的參考,環保署並未與之簽定操作處理合約),但經與縣市政府議價後僅剩下200元,而再提請仲裁,要求環保署給付「價差」,結果竟然還是環保署敗訴,無緣無故要賠償廠商與縣市政府議價後的價差,至今已賠償4億多元。

這樣子的仲裁結果,可算是天下奇觀,聞所未聞!「合約」是雙方合議的,若有一方認為過嚴,那當初就不要簽約嗎!中興電工與縣市政府議價後的焚化操作處理費200元,也是自己同意的,否則就不要跟縣市政府簽約嗎!豈有跟地方政府簽了約,再來跟中央部會要求給付「價差」之理的。這樣子不合理的仲裁,很明顯的仲裁委員已成了中興電工的代言人,而環保署竟然還能接受這樣子的仲裁結果?竟然未將這種惡劣的公司列為拒絕往來戶?

雖然,這些賠償費用對一個國家機器而言,均不算很大的金額,不是像軍購案與核電廠興建案,動輒數千億;然而這筆十多億的意外之財,對大公司而言,都已算是不小的油水。因此,可以很合理的懷疑,廠商已結合一群人(不僅是仲裁委員),利用仲裁,在慨我們納稅人的油水!我們要求,各級政府應將這些不合理仲裁的仲裁委員名單公開,並將「中興電工」列為「永久拒絕往來戶」,同時對於所有不合理的仲裁,應於時效內儘速提起撤銷仲裁之訴,以維護我們納稅人的權益!

2006年3月15日 星期三

開源,倒不如節流!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一個人會不會缺錢,端看其怎麼生活。有些人雖然賺了很多錢,但由於生活奢侈浪費,因此還是一直覺得錢不夠;而有些人雖然收入微薄,卻由於生活儉樸,因此不但覺得錢夠用,還能省下許多工作賺錢的時間,去服務社會或充實自己。同樣地,一個國家會不會缺錢、缺電,也是同樣簡單的道理。

近來部分媒體配合台電,大幅報導我國明年就會缺電。「限電惡夢來臨」的聳動標題,企圖撩撥人民的不安全感,以遂其路人皆知的企圖:持續興建以不可再生能源為電力來源的電廠,比如彰工火力發電廠;另外則是做為追加核四預算的籌碼。對大眾百利而無一害的國家政策如非核家園與溫室氣體減量,對台電而言宛如眼中釘,根本是違反其利益;或者更正確地說,違反可從興建電廠中獲利的廠商利益。因為如果不是已和這些廠商結成利益共同體,否則身為國營企業的台電,何苦和公眾利益過不去?

台電提出的理由認為,尖峰用電將以每年4%成長,因此備轉容量率恐將低於5%,如此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家庭電力中斷的現象。先不論台電這個理由與預測合理不合理,單以台電自己的推估,自今年至102年為止,沒有一年的備轉容量率預估值是低於5%以下(見自由時報3月8日A3版的整理表格),明年的備轉容量率預估值還有13.1%,也就是還不會缺電,為何要以「明年起缺電」來恐嚇大眾,製造必須趕緊蓋電廠的輿論壓力?

至於單以尖峰用電的成長來考慮需要多少電力裝置容量,也是一個表面上心思單純的藉口。近年來在溫室效應影響下,已使得全球平均溫度居高不下,去年更是上個世紀以來最熱的一年。在全球暖化的現象下,夏天高熱讓許多用戶大開冷氣,這也部份解釋了台電所謂的「儘管產業外移嚴重,台灣的每年尖峰用電還是呈現平均4%的成長。」而火力發電,正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如果我們還不積極思考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暖化,反而一直蓋火力電廠(還有大鋼廠與國光石化)惡化溫室效應,這種策略豈不是倒行逆施?

此外,台電也未考量尖峰與離峰用電懸殊差距的問題,並進而擬定比新建電廠更好的對策。根據台電94年度的售電統計資料,我國的平均負載才2,001萬千瓦,不到總裝置容量(4,180萬千瓦)的一半。也就是目前營運中的電廠有一半閒置容量,在這種情形下,僅是為了尖峰用電(95年度估計為3,559萬千瓦)的成長,就要拼命蓋電廠,不僅是浪費國家資源,也凸顯了技術官僚的不長進。不僅只有太陽能與風能可以充分利用夏天熱能來減輕尖峰時段的供電壓力,國外十幾年前就在實施的需求端管理(幫助用電戶節約能源),在我國付諸闕如;另外,如飛輪等小型儲電設備、改善室內通風以降低冷氣使用等諸多策略,都可以用來降低尖峰用電。如果能源局與台電能提出並力行可降低尖峰用電的節能策略,未來尖峰用電當然也可能以每年4%的負成長;選擇性地漠視這種改變的可能,正是我國許多不必要的開發破壞案的一慣伎倆。

地球已瀕臨極限,我們無法再毫無限制的開源;且如行政院長蘇貞昌所說,環評確實「失衡」,長期以來都太偏向經濟而非為環境把關,致環境品質惡化至斯!經濟發展錯亂至斯!因此這個社會要趕緊把重點放在節流,並加嚴失衡的草率環評,方是正途!

2006年2月28日 星期二

莫沈淪為失敗國家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近日包括行政院正副院長蘇貞昌與蔡英文以及經濟部長黃營杉,都相繼針對有無法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之虞的投資案,對環保署表達關切,甚至要求經濟部官員協助廠商排除「投資障礙」。被點名的投資案包括中科后里基地、台塑大煉鋼廠、彰工電廠、機場捷運、還有國光石化等五大投資案,這些只注重經濟發展的首長們,眼中只見這五大投資案的龐大投資,竟將環評視為投資障礙,這種漠視體制、價值扭曲的短視思維,只會把國家帶往失敗之路。

我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環境與普羅大眾的生活品質來換取的,這在去年由世界經濟論壇委託耶魯大學執行的環境永續性指數(ESI)的評比中,我國名列全球倒數第二,即可見一斑。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不必然是互相衝突的,一些歐洲的先進國家如芬蘭即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上,皆名列前茅,而全球呈現兩者負相關的,則是我國最為明顯突出,這對主導經濟發展的財經部門而言,是非常可恥的紀錄。然而若環評可充分發揮為環境把關的效果,則這種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可以被矯正的。只是過往有許多環評委員放棄了專業與良知,而使環評淪為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即使是現在,仍有些許環評委員,在產官學的包圍下,淪為開發單位的代言人。

以行政干預的手段,讓環評成為開發之背書工具的老把戲,於今天全球詭變的情勢下,除了勢將徹底打爛我國的環境外,有著更大的經濟風險。近來有媒體指出,我國長期以來偏重製造的產業體質,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臨了發展中國家的強力挑戰,而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主要原因是我國產業升級的腳步緩慢。環顧國內所謂的高科技代工產業,有哪一個的技術是掌握在我國手裡,而其他國家買不到的?將大筆的資金繼續投注在這競爭愈來愈激烈的代工市場裡,恐將賠了夫人又折兵。

除此之外,發展中國家循大量製造的途徑而快速工業化的過程,強力耗用了大量資源,尤其是石油、煤炭等石化資源,這已使得極度偏袒石油產業的美國總統布希,近日都不得不大力提倡生質燃料以擺脫石油上癮,而我國行政與財經首長們竟然還要繼續沈溺於石油經濟,從未思考愈來愈不穩定的石油市場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影響而及早因應。為何不想想看,以生質柴油為原料的石化產業,可省下多少加氫脫硫製程的龐大投資與高操作風險?而減少不必要石化產品生產的策略,可降低多少環境的負荷,並因此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健全我國的經濟體質?

聯合國智庫看守世界研究中心出版的《2005世界現況》一書中指出,失敗國家普遍存在著貪污、綁樁、特權橫行而使國家資源與服務獨厚少數人的現象。掌權者以私利或其他理由而致體制癱瘓不彰,後果之嚴重往往始料未及。望號稱愛台灣的首長們三思,並知所節制。

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加強我國的化學品管理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聯合國於2月4日至6日在杜拜舉行「化學品管理國際研討會」,會中包括來自百餘個國家的政府代表,以及環保與健康團體、跨政府組織、貿易協會,討論一個已醞釀三年的自願性協議,並在最後一天達成協議通過「國際化學品管理策略方法」(SAICM),並於隔日在同一地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委員會/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上獲得150個國家的環境官員背書。

這份又稱杜拜宣言的自願性協議,包含三份主要文件,一為高層宣言,敘述為何要有此協議;二為政策策略大綱,敘述此協議的範圍、目標、與其它關鍵要素;三則為較為具體的全球行動方案,共有250個行動供政府、企業、環保團體等參考。雖然這分協議在美、澳、日、韓、加等國的阻擾下,功能已較原草案大為降低,然而鑒於全球的化學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擴張,而發展中國家多數在能力與財力的限制下致管理較為鬆散,且人民對化學品危害的意識較低,故這份協議仍將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建置化學品管理的能力。

雖然環保署號稱我國的毒化物管理幾與先進國家同步,非一般發展中國家可比擬,然亦不妨參考杜拜宣言中的全球行動方案,了解我國在化學品管理上可以改進之處。比如該行動方案中建議各國政府可考慮採用類似美國「毒性物質排放清單」的「污染物排放與移動申報制度」,即是我國一直以涉及商業機密為由而不願採行的制度。

在美國毒性物質排放清單的網頁上,任何人皆可輕而易舉地查到美國公司有毒化學品排放以及廢棄物處理的大概狀況,由此民眾可進而評估工廠對環境與自身健康的可能影響,對於深夜所聞到的臭氣或工廠排入河川的廢水可能包括什麼毒性物質,也不再茫然無知。當民眾擁有更多的資訊,將可提升民眾監督的力量,進而提高我們的環境品質。這類資訊在美國這麼偏袒企業的國家都已不涉商業機密,為何我國要將之視為商業機密?何況這也違反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精神,亦即此類涉及環境與人民健康的資訊不得視為商業機密。

另外,這份協議也建議,化學品的風險評估應該考慮弱勢族群所承受的風險,比如說兒童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族群。因此,先進國家所得出的化學品風險,不一定適用於國內。一般而言,越弱的國家,化學品使用的風險將越高。也就是工業國家市場上出現的化學品,開發中國家不見得可安全使用。然而對照我國的毒化物管理,通常是在先進國家管制後,才跟著管制,而不是考量國內使用時的風險程度,這也是我國應加強之處。

2006年2月13日 星期一

欣然迎向高油價時代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京都議定書生效已將滿一年。回顧這一兩年來,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並正衝擊著世界經濟體;展望未來,高油價與三不五時的石油危機或將成為常態。因此近來連一直抗拒京都議定書的美國都宣稱將大幅降低對石油的依賴,而瑞典更是大膽宣布至2020年時將不再使用石油燃料。這種國際趨勢的變化,或許是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滿週年最好的賀禮,也表示京都議定書或許即將功成身退,因為市場機制將促使各國不得不儘速擺脫對石油的依賴,而這種自發力量將遠大於議定書的約束力量。

環顧國內,去年環保界與產業界、經濟部還為了中油八輕與台塑大煉鋼廠等重大經濟開發環境破壞案是否應投資而爭執不休,雖然現下暫無結論,但此兩案若能懸崖勒馬,將來這兩大集團的大老闆們或許會感謝這些一窮二白的環保人士們。以往轉型為賣房地產的台糖,近來也忽然開竅考慮是否回過頭來種甘蔗以製成酒精來添加於汽油;而生質柴油的前景與錢景更是看翹,由廢食用油與植物提煉生質柴油將成為高成長的產業;而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也恰於最近改良成功高油質的向日葵,含油量為原來向日葵的兩倍。國內的能源市場在高油價的推動下,隱隱約約出現一絲絲改變的味道。

近來這一連串的轉變,雖然幅度還不是很大,但都說明了經濟驅力對改變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許多國家一直未敢大膽採用的碳稅等經濟工具的有效性。高漲的油價,恰似實施國際碳稅般,不僅免除了各國單獨實施碳稅時會疑慮的競爭力下降問題,更是有效地逼使著產業界與國家趕緊尋找石油能源的替代方案。由此看來,政府以往將碳稅政策做為最後的尚方寶劍,而不是優先政策,可說是缺乏改變現狀的心態使然。

在這個時代逼著人們改變的時代,一直高喊改革卻沒有改革成績的執政黨如果夠聰明的話,將能順勢而為,大幅調整我們的能源結構。而這一切,就由我們的國營事業開始,也就是從中油、台電、台糖等公司開始,要求其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產業:台糖以有機耕作的方式全力發展酒精汽油與生質柴油、中油以生質柴油取代原油來生產石化原料、台電則全力投入風力與太陽能,並採取需求端管理策略來鼓勵用戶節約用電;而這一切的改革並不需要受制於品質低劣的國會,也不用求助於財團。只要我們可以儘速建立起不受油價波動影響的能源結構,那麼有識廠商必將回流,因為能源穩定勢將取代土地與勞力成為決定成本的最重要因素,而以往一直被犧牲的農業也將復甦,而政府更不用再為了是否要調整油電價格而大傷腦筋。危機真得就是轉機,端看我們有沒有改變的勇氣與力量罷了。

2006年1月24日 星期二

擺脫石油上癮症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石油是現代經濟的重要資源,稱目前的經濟為石油經濟一點都不為過。不僅是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的燃料來自石油,所有含有塑膠的製品也來自石油。另外,還有許多化學品、藥品,其原料都是來自石油。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真是談何容易!

然而儘管並不容易,但我們卻不能不面對。石油已日漸枯竭,近來又在中國與印度等挾龐大人口極力追求與工業國家同等的物質生活水準時,石油的耗竭只會加速來臨。雖然石油藏量究竟還可供人類使用多少年,目前沒人可說得準,不過在許多產油國,包括美國,其石油產量已達高峰,無法再增產,所以石油預測公司PFC Energy於2004年曾發表一篇報告指出,全球石油生產跟不上需求的日子可能在2015年時就會來臨(有專家預期會更快)。

然而,在這個日子來臨前,我們看到了許多跨國石油公司,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中國沿海興建了許多大型煉油廠。而根據對岸的中國石油和石化工會的簡訊,中國沿海各地的石化園區,還在急速膨脹中。這樣盲目的瘋狂投資,卻未思考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即將發生煉油廠沒有足夠的油可煉、下游產業缺少乙烯等石化原料的情形。可以預見的,屆時石油價格將被進一步推升炒作,石油產量將限制市場需求,並引發一場激烈淘汰賽,而石油經濟也將轉變成高風險經濟。將來石化戰場的廝殺慘烈,可能讓我們再次見證到許多「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的悲情案例。而這些案例,牽扯的不只是公司,更有可能牽扯了整個國家。

在這場石化大戰中,依照資本主義的邏輯,如何長期取得低價的原油,如何將成本外部化,如壓低人事成本、環境成本、與社會成本,將成為淘汰賽的惡劣手段之一。然而,卻有一些新興產業,將優游於這場淘汰賽之外,並能成長茁壯,逐漸取代現有的石油經濟。這些新興產業,目前可見端倪的包括以植物做為燃料與化學品原料的產業、風力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以及以再生能源為基礎的氫能源,或者可統稱再生資源產業。

此際,以中油為首的「國光石化公司」甫成立,打算以將近十年時間,投資6,000億元,在國內外建置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供應鏈。這場以傳統思維與技術為架構的龐大投資,雖然宣稱是為了延續國內眾多石化產業的生命,卻可能在興建完工後即面對嚴厲的戰場,不啻是一場豪賭。目前在利比亞的相挺下,似乎可取得穩定的原油來源。然而,十年雖倏乎而過,世事卻變化萬千,這6,000億元投資可能終將免不了高油價所帶來的風險。與其面對風險,倒不如多花點時間研究,將投資內容轉為再生資源供應鏈,擺脫石油上癮的經濟體質,強化我國的長期競爭力,方為上策。

2006年1月16日 星期一

黑色星期五 國土沈淪日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這一兩天國會的政治分贓,赤裸裸地暴露在國人面前,且變本加厲,連違法之提議都有「利委」提出,實令人嘆為觀止。尤其原本就應刪除、且在選前被在野立委譏為政治綁樁的八年八百億治水預算,在選後反被其加碼至1,416億,並在上個黑色星期五通過,使得這一天可稱為「國土沈淪日」,而今年將是「新造災運動元年」,如某位環保人士所言。

今日我國的河川之所以如此支離破碎,被水泥塗抹地面目全非,正是這些不問治水目的,只問私人利益的不當治水工程。這種假借名目大吸國庫之作法,讓河川兩旁的濕地一一消失,喪失了滯洪功能,更讓許多美好的濕地生態因此滅絕。同時,河川補充地下水的功能亦大幅減少,而不當的攔砂壩,更為土石流蓄積了彈藥。再加上集水區因不當開發所造成的水土保持破壞,河川的生命一一死亡,並成了折磨生靈的災難源頭,這其中尤以大甲溪與大漢溪為甚。這種種都違反了大眾的利益,而這卻是由我們納稅人的血汗錢所鋪陳出來的,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在這被加碼的治水預算中,包括原住民、偏遠地區、離島地區等治水方案366億特別預算,以及僅8個條文、6年內要花完的石門水庫治理方案250億。試問這些偏遠地區與離島地區需要那麼多的治水預算嗎?是不是又要多出許多野溪整治工程,把許多原本好好的小溪,整成整整齊齊的水泥化排水溝才行?而石門水庫治理方案的詳細內容又在哪裡?另外,這一千四百多億這麼龐大的經費下放到地方,在地方缺乏普遍人力與能力規劃、又急著要將這大筆經費消化掉的壓力下,可想而知我國的河川又要進一步地水泥化,一條條的水泥堤岸將奪去河川殘存的氣息。唯一得意的,正是那些荷包滿滿的立委與水泥相關業者。

過去數十年來,政府所建構的工程建設等於為地方帶來繁榮的一套邏輯,已被這些惡質民代濫用成國庫的吸血工具。人民所寄望的大有為政府,年年推出許多公共工程,馬路與河川常常挖呀挖,可是人民的生活與環境品質卻愈見低落。在黑色星期五過後,我們除了寄望檢調單位能夠全力調查出朝野這些黑心立委與相關行政部門的利益輸送管道並嚴加查辦外,我們也期待全體人民站出來制止這一場浩劫(如公投解散國會),而且不要再相信那一套拼經濟、拼建設的口號。我們不希望政府再推出那麼多且沒必要的公共工程,我們只希望政府做一個小而美的政府,將治安與金融秩序管好,杜絕非法棄置與盜採砂石的行為,讓廢棄、污染排放與汽機車的數量減少,並將比較窮苦的人民照顧好,讓我們的納稅錢真正能夠鋪陳出社會公平正義、環境品質永續、與產業經濟合理化的一條康莊大道。

2006年1月9日 星期一

缺乏反省與自制的國度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最近聯電被美國證管會要求重編財報,卻未在國內公佈相關訊息,遭金管會以重大資訊未即時公開的理由處分。聯電董事長不服而刊登廣告指稱我國是亂邦,並揚言下市。看到這則新聞,真得會讓人覺得我國真的亂了,而亂源何在?

近日財政部擬縮減促進產業升級條列中給予企業界的租稅優惠措施,引發了產業界的高度反彈,包括力晶、明碁、台積電等高科技業者均向經濟部表達不滿,以藉此管道向財政部施壓。促產升級條例在兩稅合一實施之後,已讓某些業者出現稅後盈餘高於稅前盈餘的怪現象,本來就是早該檢討的吸血條例,但顯然這些業者未能思及其中不公義之處。

在同一期間,台塑、李長榮等石化大廠,在環保署即將開徵水污費前夕,透過立法院侯水盛與鍾紹和等委員,強烈要求暫緩實施明年徵收事業與工業區專用污水下水道系統的水污染防治費,原因是其認為水污費太貴,「是要逼廠家無法在台灣生存」,而收水污費是「巧立名目,官逼民反」,這時候這些業者又絕口不提他們到底受到了政府多少的照顧。

更早之前,養豬業者透過侯水盛與鍾紹和等立委,將幾千萬的水污費歲入預算刪成剩下一千元,並要求暫緩開徵畜牧業的水汙費。而養豬業正是畜牧業中的大戶,更是河川污染的大戶,其污染排放量與全國兩千萬同胞的生活污水相當。而現在的養豬戶養豬頭數動輒數百甚至數萬頭,在以豬肉為主食的我國,已不能視之為弱勢團體。

也是最近,環保署發表了一篇調查報告指出,國人的頭髮汞含量偏高,可能原因之一是與國人嗜吃某些深海魚類有關。這原本是提醒國人注意食品的安全,以及環境污染的危害,而且肉食性的深海魚類汞含量偏高,也已是全球公認的事實,因為所有排放到河川、空氣的汞與其他污染物,最後會進入大海並透過潮流而帶到世界各地,尤其接近北極一帶海域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因此吃太多深海魚類已不見得對身體有益。不料這報告卻立即引來宜、花、東三縣漁會不滿,原因是魚價因此報告的曝光而慘跌。這些漁會除了指責這份報告胡說八道外,並要求環保署道歉,否則將分別求償數千萬至上億元,而其估計損失的方式如花蓮縣漁會是以單價的損失乘於年捕獲量,來求償短短數日的經濟利益損失,這豈不是獅子大開口?

這不禁令人想起,前些日子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大刪我國明年大目鮪漁獲配額,受到影響的鮪魚業者不但不思過度補撈行為之不當,反而向農委會要求更高額度的休漁補貼,厚顏無恥之行徑,令人瞠目結舌。所以亂源何在?正是這些一味追逐利益而不擇手段,利益受到管制或限制時而不思反省,反而能大張旗鼓要脅政府之人!加上部分民代與媒體竟然能為其代言,上下交征利,國不亂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