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看守台灣觀點部落格搬家囉!

敬愛的各位朋友:

看守台灣觀點部落格即日起移至以下網址:http://www.taiwanwatch.org.tw/node/625

雖然每個月還是會持續有新的評論文章,

但我們將不再更新這裡,

請關心議題的朋友移駕到新網址喔!

謝謝大家!

看守台灣小編寫於2012年12月22日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大財團「垃圾變黃金」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2008年10月15日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病逝於美國新澤西州,享年92歲。2010年1月3日耗時逾一年、斥資六千多萬的王永慶長眠地「長永福園」首度曝光!台塑集團也在王永慶長眠地邊,規劃興建私立長永紀念福園喪葬園區,環境影響說明書在民國2009年3月20日審查通過,後因台塑集團規劃使用的區位配置有所調整,提出變更申請,目前正在進行環境差異影響分析審查。

2012年11月6日立委田秋堇和資深媒體人楊憲宏召開記者會,呼籲新北市政府退回目前正在進行的台塑集團林口「長永福園」喪葬園區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並重啟環評專案小組審查,理由是該區是過去台塑集團的事業廢棄物掩埋場。

1997年台塑也針對同一場址提出「林口衛生掩埋場」規劃,但之後在2000年申請「操作許可」時卻遭到撤回,楊憲宏質疑,衛生掩埋場的設置或許是為了讓過去的掩埋場能就地合法,但當時審查委員認為不可行因此遭撤回。

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王美文強調,由於環評時開發單位並未告知此處過去是掩埋場,僅有附錄一張地圖中表示了其中一處為垃圾場,因此委員並不知道過去曾作為掩埋場使用。

台塑集團事後表示將掩埋場終止使用後覆土深度約達4至12公尺之間,掩埋場終止使用至今已6年,該掩埋場終止使用後即規劃成為公園綠地用地,現配合長永紀念福園開發計畫將其納入整體規劃中。

這過程有幾個疑點有待政府公部門的釐清,一、掩埋場面積真如台塑所言僅1.28公頃?二、附近居民直言非法掩埋場深度很深,到底多深?三、是否夾雜埋有有毒廢棄物?四、喪葬園區這些事業廢棄物將如何處理?五、廢棄物掩埋場可以當喪葬園區嗎?六、台塑集團是否涉及偽造環境影響說明書,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第20條「明知為不實事項而記載」?

面對這些質疑環評委員會主委朱立倫市長與地檢署檢查官有責任主動調查,釐清事實真相,而非由台塑提供資料。2010年11月30日台南高等法院判決「台南縣永揚垃圾掩埋場」,因偽造環境影響說明書,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第20條「明知為不實事項而記載」,判處永揚垃圾場業主黃淼湖1年有期徒刑,受託撰寫環說書顧問公司(十山公司)莊豐卿、葉松源等兩人各9個月有期徒刑,被告等人均不得上訴。在台南市,我們看到土地正義的申張,也期待新北市亦能。

⊙本文簡版刊載於11月2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大學生吃什麼,決定大學生是什麼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英諺有云:「我們是我們所吃下的」,的確每日下肚的食物都在更新我們每日的樣貌,然而近來包括老字號「金墩米」爆發農藥殘留超標疑雲、韓國「辛拉麵」被驗出致癌物苯芘超標,食物安全狀況頻頻,令人擔憂。在此情況下,清大針對學生飲食與校園餐廳現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並於日前舉辦校園綠食育論壇,將呈現的問題邀集專家學者進行診斷與行動建議。今日作為未來國家支柱的大學生,究竟吃得健不健康,正決定著明日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依賴外食的大學生飲食習慣,反映出整體飲食環境,值得認真關注。

從學生填答的717份問卷中看出,大學生蔬菜攝取量嚴重不足、選擇食物以價格便宜及口味好吃為優先考量,基本符合一般對大學餐廳「便宜才是王道」的印象,而在飲食資訊揭露方面,學生最在意的是營養與熱量,對於食材產地、是否當季以及生產者資訊多數並不關心,也因此當學生認知選用在地食材、公平貿易等可能增加售價的情況下,有41%的學生不支持;校方的觀點,也停留在強調安全、衛生基本要件,以及速食店、便利商店與美食街這類看似滿足多數選擇權的迷思,然而卻有不少學生在開放題中提及素食、綠色食材、公平貿易等選擇太少。因而提昇校園師生食農教育,關注食物生產與生存環境、公平正義與動物福利的整體關聯,方能建立學生真正的食物自主權。

在飲食的廢棄物部份,超過九成的學生並不清楚學校如何處理廚餘、廢水、廢油,有些學生甚至在開放題反映,校方沒有確實作好垃圾分類、廚餘回收。校園餐廳則觀察到約有七成的同學習慣使用免洗餐具;在餐廳提供的餐盤方面,竟仍有高達31%的店家提供會溶出三聚氰胺的美耐皿,使用可清洗的不鏽鋼僅有16%。經提示選項詢問餐廳是否願意給予使用環保餐具的學生折扣,多數餐廳表達了支持的態度。顯然校園在食器的材質、免洗餐具的使用乃至垃圾回收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56%的清大學生習慣自己去外面吃,或買回宿舍吃,即有日本最近關注的「獨食」問題。飲食與人際網絡的關聯近來受到重視,清大學生團隊進而提出,準備號召開辦「校園伙食團」的計畫,形成選用在地食材的共食群體,在聚會時進行共學。另一方面,有超過75%的學生有在校園自行煮食的需求,卻礙於校方擔心煮食的危險與管理問題,宿舍缺乏煮食空間的規劃,學生團體正積極向校方爭取安全煮食空間。

鼓勵學生拿回鍋鏟的權利,是大學生真正擁有食物自主權的第一步,藉由烹調連結食材銷售與生產環節,大學生才有可能決定自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整個社會應該朝向什麼樣的未來發展。

⊙本文簡版刊載於11月19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由政府或公益基金補貼以修護民間老宅之建議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會員

台灣僅存的民間老宅多已傾頹,實在不多了。走到鄉下、農村,每次看到紅磚的ㄇ字形老屋,在客家庄常看到白牆老厝、簷前立著數根圓柱,總是有幾分的感動與唏嘘。偶而可見到老屋內佝僂老者;很羨慕那方便兒童嬉戲、有味道的庭院(稻埕);庭前或有一方池塘,屋後常有一排遮風的竹林;庭院或立著老樹,幾代人住在這裏,如今荒廢中…,荒廢但又不忍心放廢。

以前在台中潭子,曾見那有名的「七星山莊」,多年前(約民國八十九年時),半夜被屋主拆掉半幢,幸靠當時縣政府(彼時廖永來任縣長)堅持,制止拆除這間「古蹟」,再予花錢修復,才保留了下來。常在鄉下、街角,不經意的一瞥,看到一棟老房子,覺得很有民俗、社區興味的,忍不住偷瞄幾眼,看看還有人住在裏面否?紅磚老房子一間間倒了、土角塊厝一間間老毀了,覺得很不忍。不禁想到明朝歸有光所寫「項脊軒志」文內,「…百年老屋,塵泥滲漏……三五之夜,明月半牆,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老屋未必不可愛、未必沒價值呢。

近年,台北市政府一直推動建築物拉皮,要美化某些少數醜陋建築物外觀、改善市容,進行所謂「外表拉皮」工程,花了不少錢,效果實在有限。市政府花不少錢整治既有「古蹟」,如台北市北平路口的舊鐵路局廳舍。移往新生公園的林安泰古厝,建築外觀完整,只是樣板;中山北路的、近圓山的、被拆下打包的中山橋(明治橋),已被五馬分屍,回建無望。庫倫街的台北孔廟及周遭,也花了好多億元整修、改建及整理。但若比較挺立於立法院旁的濟南教會,整齊有精神的紅砌磚教堂及其廡房,則仍在使用中,這棟紅磚「老建築」實在平實有趣多了。

指定、設立、修護古蹟,有其法律為依據,但常是老的、死的建築殘體而已,也花費很多經費,政府不如花一些錢來修復及維護既存的「民間老宅」,讓這些老宅繼續存在、挺立及被使用(活化),它們才是活的古蹟,是我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例如松山菸廠、華山建國啤酒廠,經予修復、維護及活用,成為很有趣味的「生活工廠」,另人沉醉其間。

本文不在否定古蹟保護的努力,但建議:對非古蹟等級的民間老宅,也能花一些資源協助維護。若政府經費有限或使用上較有限制,則建議各公益性基金,也能花一些資源來修復及維護既存的「民間老宅」,應是頗有意義的。由於古宅仍屬私人擁有(或許仍有人住在裏面),會涉及對私人的捐補助課題,但這不是不可解決的。對於公益性基金會,因非屬公務經費,其使用可更有彈性。

另者,古蹟是少數的、特定的及昂貴的,而對民間老宅的照顧,則可是普遍的、生活化的、不必是高單價的(政府及民間各出一些錢,共同來維護)。全面的維護民間老宅,有其社會性、文化性,也有其經濟性及福利照顧的功能,爰提此倡議。

⊙本文簡版刊載於11月1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愚業

作 者: 鄭同僚/政大教育系副教授

近日和一位二十年來以釣魚為生的徐先生聊澎湖漁業。他自己買了一艘遊艇,可以帶客人出海釣魚,但大部分的日子,都是自己開船到外海釣魚,然後將魚貨整理好,冷凍後,直接寄給台灣的客戶。

他說,釣魚為生,運氣好的時候,一次出海可以賺幾萬元,運氣不好,天氣不佳無法出海,也可能一個月只賺幾千元。這真是靠天吃飯的行業;不過他釣的魚,百分之百安全衛生。

他苦笑著說,澎湖現在很多漁船,不做漁業,比較像是在做娛業,賣的魚也不安全。

他說,這十年來,不少中國的漁船常常來到海峽中線,甚至越界進入台灣水域捕魚。他們常用雙拖漁船,就是兩艘船,拖著笨重沈底的滾輪鐵網,一路橫掃海底,連二、三十公噸海底的石頭都會被拔起來。這樣惡質的方式掃過一次,海底生態的浩劫,由此可知。

只是,我們的漁船,在這裡也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現在頗有一些漁船專門賣油和賣冰給在中線附近等待的中國漁船,擔任他們的後勤補給。他說,這些補給性質的漁船,每次出海,會購買兩三百桶柴油,每桶在陸上買四千多元,到了海上轉手,可以賣到六千以上。一趟出海,不用勞力、不用漁網,輕鬆可賺數十萬元。

可嘆的是,我們政府為了照顧漁民,補貼百分之十四的柴油燃料費,這些補貼,加上台灣和中國間的石油價差,竟然變成不肖漁民充當油販的槓桿。

中國漁船除了買油,也在海上向澎湖漁船買冰,這樣可以降低他們自己遠道而來攜帶冰塊的成本。油冰兼賣,完全不用流汗操勞,相當數量的澎湖漁船以及一些台灣漁船,現在實質上已經只做交易,不事生產了。

除了賣油、賣冰,有些漁船還會順便購買中國漁船捕獲的雜魚,回到漁市當成自己的魚獲販賣。雜魚,並非不好;問題是,中國籍的漁船因為缺冰冷凍,往往會在魚獲中加上各種保鮮劑。這些魚表面上看起來新鮮,售價也很便宜,但實際上,卻已經沾了不少的有害化學物質。

我拜訪了不同的漁民,徐先生描述的情形,似乎相當普遍;相關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也不是不知道這些情形,只是托詞海洋遼闊、人力不足,長年睜一眼閉一眼,能混則混。

清早的馬公漁市人聲鼎沸,站在當中,我絲毫沒有能力判斷哪些是中國貨,哪些是澎湖魚。徐先生說,除非內行人,否則幾乎無法得知魚的來源。

回想我在馬公漁市看到熱鬧的交易情形,心情不覺沈重起來。不肖漁民助紂為虐,賣冰賣油賣海賣健康賣靈魂,這樣的魚獲方式,豈止是自娛的娛業,更是禍延子孫的愚業。

本 文刊載於11月5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台灣水產養殖產業的沉痾-逃避問題與引進外來種

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
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台灣水產養殖已有300多年歷史。原生種虱目魚是台灣南部的家魚,也是台灣水產養殖之濫觴。早期中國四大家魚隨漢族先民由中國引進來台;吳郭魚則是在1946年自南洋引進,也是台灣那個糧食匱乏年代,提供廉價蛋白質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1960年代後期,台灣改以外銷與經濟掛帥,養殖魚種由草食性的淡水魚種,逐漸拓展到食物鏈上方的肉食性魚種,養殖方式由粗放式的食物生產導向,轉向超集約化單養的生意導向;80年代起的鰻魚和近期石斑魚養殖是最顯著的例子。

突破種魚在人為圈養環境自然產卵的瓶頸,分工量產餌料生物,分期大量生產種苗,形成產業鏈,是台灣水產養殖的強項特色之一。但是盲目一窩蜂搶進、導致生產過剩,產銷失衡,價格崩盤;另外養殖環境汙染惡化,又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國土鹽化,面臨自然生態的反撲;此外長期濫用化學藥物(荷爾蒙、抗生素)、終至疫病爆發無法解決問題,進而頻繁改變養殖明星物種,甚至引進外來種企圖逃避問題,如此的惡性循環一再重演,卻也是台灣水產養殖的沉痾。
外來魚


因為引進外來種,台灣付出許多痛苦的社會成本與不可逆之環境代價。例如最近報載台北市公園內出現強勢外來物種-美國螯蝦肆虐,當初水族業者引進當水族觀賞用,熱潮一過旋即被棄養。但美國螯蝦不僅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又具攻擊性,不但滅絕公園池中原生物種,且嚴重破壞國內淡水棲地生態平衡。又如吳郭魚(一度改名為台灣鯛)為目前台灣水產養殖產量之冠,締造外銷產值是台灣經濟功臣;但同時牠也攻陷台灣所有主要河川,是台灣原生魚種的剋星與生態殺手。農委會林務局2012年10月出版的《台灣淡水魚紅皮書》即宣稱「日月潭90%的原生物種已經被強勢的外來物種淘汰掉。」

最離譜的是台灣農政主管機關與地方父母官,居然在沒有審慎評估提出周延計畫之下,即率先引進外來種(例如紅鼓魚、大閘蟹等),事後也不見被糾正處罰與彈劾。據中研院研究指出,90年代由美國德州引進的海水紅鼓魚已衍生台灣本土生態危機,是口誅筆伐的入侵種。國際也報導原產地於亞洲的中國大閘蟹,隨著壓艙水蔓延入侵而定居於歐洲和北美,已毀壞當地生態系統。除了和當地原生物種競爭及排擠減少當地原生物種之漁獲外,中國大閘蟹的穴居性也導致堤岸的損壞和排水系統的阻塞。農委會下屬兩個單位林務局(禁止外來種)與漁業署水試所(引進外來種),公然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最精神錯亂,令人瞠目咋舌,教人無所適從。
外來種危害

由於每年造訪台灣的颱風、豪雨、洪水頻繁,況且又有極端氣候的推波助瀾(例如2009年的莫洛克颱風);加上逃逸、人為棄養與宗教放生等及台灣保育單位的無作為,有意無意間,今天以增加人民收益為名,刻意引進的水產養殖外來種——大閘蟹,對脆弱的台灣島嶼生態多樣性之衝擊與重大戕害,由過去福壽螺、吳郭魚、琵琶鼠、大肚魚等水生與陸生入侵種的經驗和教訓,將指日可待,只是不曉得何時爆發。屆時對台灣的物種、生態系服務、糧食供給、國民的健康與經濟的負面效應與不良後果,恐將不可收拾,豈是短期效益可彌補。

⊙本文簡版刊載於10月29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揭露政府部門的碳排放

作者:陳鴻達/看守台灣協會會員

雖然台灣有公布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但對於政府部門本身的排放有多少呢,則從來沒有計算過。因此各部門在宣導其節能減碳結果時,往往沒有客觀依據,也缺乏公信力。因此政府應儘速建立制度,定期揭露其本身的排放,以昭公信。

根據目前中央政府正在審議102年的總預算,各部會共編列100億元的油料費與54億元的電費,預計將消耗3.021億公升的汽油與15.5億度電。依環保署溫室氣體盤查建議值,每公升汽油排放2.26公斤二氧化碳,另依能源局公告,每度電排放0.612公斤二氧化碳,故中央各部會消耗的這些油、電,約將排放163.2萬噸的二氧化碳;若以中央部會二十一萬人計算,相當於這些公務員每人每年因公務排放了7.8噸二氧化碳。由於一噸二氧化碳的體積約有550立方公尺(在常溫常壓下),因此163.2萬噸的二氧化碳的體積有89,760萬立方公尺,大概可灌滿718個東京巨蛋。

油電是政府部門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各部會的文件印刷、人員差旅與公共工程等,也都會排放二氧化碳,只是因為計算複雜,在此先不列入計算。但對於目前行政院推動的「四省運動」(省油、省電、省水、省)紙,成果必須反映在總預算中,並揭露碳排放相關資訊,不能只是口號。英國為了確保達成京都議定書的減量承諾,以及國家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其政府定期向國會提出「碳預算」,說明國內各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趨勢,以及相關減量政策。除此之外,英國政府還以身作則,制定各公務部門的減量目標。「碳預算」相關作法,值得台灣效法。
中央政府各機關油電預算金額 單位: 億元 

98
99
100
101
102
油料費
111
94
91
91
100
電費
47.2
44.8
44.8
46.4
54.4
合計
170
150
147
149
168
註1. 98-100年為實際數,101年為法定預算數,102年為預算數
註2. 本表僅為中央各主管機關,不含公立學校、醫院、與國營事業等
註3. 各部會將水電費合併計算,本表以水電費的八成推估為電費。 

中央政府各機關油電使用量 單位:億公升;億度電 

98
99
100
101
102
油料公升
3.686
3.487
2.862
2.749
3.021
電力度數
15.7
14.9
14.9
13.3
15.5
註. 本表之數據,係依預算金額與該年度平均油價與電價推估出。 

中央政府各機關碳排放量 單位: 萬公噸二氧化碳 

98
99
100
101
102
油料碳排放
83.3
78.8
64.7
62.1
68.3
電力碳排放
96.1
91.2
91.2
81.4
94.9
合計
179.4
170
155.9
143.5
163.2
註1. 依環保署公告,每公升汽油排放2.26公斤二氧化碳
註2. 依能源局公告,每度電排放0.612公斤二氧化碳

⊙本文刊載於10月2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中科四期開發正當性說不清楚,縱勝訴又如何!?

作者:王毓正/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10月11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針對中科四期一案,作成撤銷內政部對本案核發之開發許可的判決。對此一判決,該開發案之籌設機關國科會及開發許可之作成機關內政部除表示驚訝外,亦表示將提起上訴,並對未來上訴後之結果深感信心。本件判決毋寧已成一個訴訟爭議的開始。

本件判決當中以約2萬餘字之篇幅,鉅細靡遺地透過數據與質性分析方式,分就「區位條件」、「土地取得」、「基地規模」及「水源供應」等10個項目進行檢視,並得出中科四期無法符合區域計畫法第15-2條當中「國土利用係屬適當而合理」要求之心證,其論證方式及用心程度,實值令人由衷讚佩。惟國科會副主委卻認為司法單位若未提出法律事實,僅憑主觀認定,中科二林園區案恐將面臨司法纏訟。然凡細讀過本件判決書之人,豈能苟同前述所謂「司法單位僅憑主觀認定」之不當指摘;相對於司法單位,行政機關掌握著豐沛之資源與專業,對於本件開發究否屬適當且合理之國土利用,國科會卻未能提出詳盡且合理之說明,而職司國土及天 然資源保育利用之守門人角色的內政部,卻又如何被說服的?反倒不無可議之處。

實則,與其將關注重點放在勝訴與否上,還不如從較宏觀的視角,藉由此一判決去思索中科四期開發正當性的問題,尤其本件開發案是否真如相關政府機關所宣稱係屬適當且合理之國土利用?為何捨閒置多年的彰濱工業區不用,而執意另耗費520.6億元並變更600餘公頃農地為工業用途,甚至強徵人民土地?自從2009年初本件開發提出以來,這些問題不僅飽受各方質疑,在今日亦未能說服本案法官,而構成了開發許可被撤銷 的主要原因。大型工業區之開發規劃,或可帶動產業進駐及增加就業人口,然單此無法完全支撐開發案的正當性;其更應清楚說明的是,除了當地既有居民與產業所 可能承受之衝擊外,尚須合理說明是否為適當且合理之國土利用。此對於土地資源有限及糧食自給率極度偏低的台灣而言,是涉及數百公頃優質農地工業化一去不復返的嚴肅問題;不應簡化為幾公頃甘蔗田的消失而已。

本案提起上訴後,前述開發正當性的質疑是否會進入司法審查範圍及訴訟結果為何,實難逆料;然須認清的是,鑑於訴訟制度之侷限,責任政治的課責性並非僅建立在司法審查之上,換言之,中科四期開發正當性的基礎係在於決策透明以及與民眾對話。倘無法清楚說明中科四期是否為適當且合理之國土利用,縱使獲得了第11次勝訴又如何!?(按:中科四期相關訴訟,至今官方已獲10次勝訴判決)。

⊙本文簡版刊載於10月15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食在安心:降低食物和塑膠的介面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塑化劑風暴正夯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敢喝飲料,連參加婚禮喜宴,還要跟餐館人員要白開水或茶飲。塑化劑大家聞之色變,尤其是工業用移到食品內容物,當然引起很大的反彈。經過一年,當大家漸漸淡忘塑化劑,每天食用的食物會不會接觸到塑膠?用塑膠材質的容器或包裝材料可能會溶出塑化劑,確實是會讓人擔心的。

臺灣是塑膠王國,工廠每天生產大量的塑膠製品,除了桌子椅子車子手機等用品的零件配備外。接觸到食品的機率也滿高的。每天看到裝飲料的杯子,甚至早餐店的一次性用品,用完就丟,午餐使用可以重複清洗的美耐皿,我們每天微量微量吃進去很多塑化劑,經過十幾年,累積的量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答案是肯定的。

當人民素質越來越高,對於生活中的風險希望降低,有些人開始拒絕食物碰觸到塑膠容器。要斷絕塑膠的污染,在用品上可能會非常困難,但在每天吃東西上應該比較容易。我們在家裡的食物盛裝用品,排除塑膠的鍋碗瓢盆和筷子湯匙,尤其是小孩子的奶瓶和餐具。既然是重複使用的物品,當然是要挑用沒有風險的用具。有些國家,從小給孩子用和成年人一樣的材質餐具,逐漸習慣大人的生活,融入社會行為。只是,小孩子要有兒童尺 寸,讓他們好拿好用。所以,市面上可以見到兒童版的碗盤和刀叉,當然絕對不是塑膠製品。

做塑膠的業者喜歡消費者大量使用塑膠,他們才能源源不斷地有進帳。塑膠材質較輕不易摔破,受到好評。但是長期不會腐爛的廢棄處理成本,卻又在擔心身體安全之虞,帶來另一個頭痛難題。現在台灣沒有大的空間能掩埋塑膠廢料,所以都用焚化方式處理,在某些縣市的焚化爐裡,百分之四十的垃圾都是塑膠,這也是我們消費者的貢獻。塑膠物品經過焚燒,產生的空氣污染,就是直接進入我們的氣管,甚至皮膚也會接收到。賺錢的是一 批人,受到後患的是另外一批人。

減少塑膠用品使用,當然是上上之策,但是許多塑膠零件都內建在產品中,要抵制要花大功夫。不過採購權是掌握 在消費者手上,我們可以拒絕每天直接的暴露:我家裡不買塑膠餐具,也不使用塑膠吸管;接觸到食物的包裝材,例如購買蛋糕,我也挑選不是塑膠包裝的。當然, 買外帶咖啡飲料,我會自己準備不鏽鋼杯,以降低咖啡和紙杯內膜的塑膠接觸。

生命中會有很多的考驗,尤其現代社會考驗越來越多。自己可以控制解決的事,一定要自己處理,推給別人就太不負責任了。每天你吃什麼?用什麼容器?當食物的美味和容器相遇,我們希望那是健康幸福的!

⊙本文刊載於10月8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杉原灣的對話札記

作者: 林震洋/綠黨黨員

「殺掉你一個人,換取我們的生存……」仲夏夜晚杉原沙灘的柴火邊,一群人聊天漫談從拆美麗灣到出草。酒精召喚起古老的記憶,那布說「當部落遇到不祥之兆,例如瘟疫時,透過Makavaz(出草)來驅趕厄運;在kintuh(獵首驚嘆)中,感激你的犧牲。」我想像這儀式源自某部落的創世神話,因為天災劇變之後食物短缺,兄弟手足必須犧牲一人以換取更多人存活的情境。

「殺掉你一個人,換取我們的生存。」如果今天原住民要出草,對象是誰呢?要犧牲誰才能換得我們的生存呢?漢人、平地人依循西方社會的影子邁向「進步」;西方宗教、現代化生活從海外到了島上,上了山,進入部落。殖民統治源於資本主義的擴張、搜刮各地資源。出草的對象,該是資本主義無形的制度吧!抑止貨幣的數量,換取人與萬物的和諧共存。

「我們生活所需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跟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交換,例如用獵物或野菜換取鹽巴這類維生物品。跟這個系統進行有限的交換,但不是被它宰制。」資本主義鋪天蓋地朝全球擴張,藉著科技魔法棒,將一 切賦予價格纳入市場。在傳統智慧的共生原則下,傳承部落的文化、並且保有自主獨立生活的同時,也限縮資本主義運作的範圍。這是一種抵抗,一種革命,或演化。

不完全推翻或否定它,而是與它共生。如果說社會運動只有一個:抵抗資本主義,那麼原住民運動捍衛傳統領域的努力,在這戰線中的位置,不僅牽制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腳步,讓它的擴張減緩而後翻轉,更捍衛著尚未被商品化的永續生活。

「原住民在這裡生活了千萬年,中華民國政府只不過來了幾十年,就宣告這是國家的土地,接著說原住民侵佔國土,這說得通嗎?」跨越時間長河的正義感,簡短有力地挑戰了國家主權的荒謬。當國家日益放任土地成為財團逐利的商品,遺忘「人屬於土地」的道理,國家制度消亡的日子也就越來越近了。

在同一堆營火旁,巴奈分享了自己的難過:「你看,南邊是淺山和海灣,東方是大海與天空,北方又是山與天空。 西方,是龐然水泥怪物,那樣的入侵造成的傷害。」我感覺到了。雖然經常在水泥房屋中面對電腦敲鍵盤,身處在開發的陣營、文明的成果中,親生命的感覺已經鈍 化;但在沙灘上的對話,確實觸動某種心靈的創傷。

在一片自然的環境中,山海雲天一氣相連,環視無際的四週,個人身心靈也與外界連結起來,而巨大無生命的人造建物矗立眼前,有如身體被斲斷一肢,靈魂之窗被怪手挖毀,靈魂缺了一角。在這感受下,拆除美麗灣的意義,不只是確保環評法的程序正義,也是對資本主義象徵物的一種出草儀式,更是保護我們身心靈的完整。

⊙ 本文刊載於10月1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民眾要有選擇 PVC Free 醫療用品的權利

【2012.10.12  記者會新聞稿】

塑化劑事件一年過後,民眾仍然暴露於塑毒危機,而且是透過PVC醫療用品直接進入人體血液!環保團體與江守山醫師、林淑芬委員今日聯合召開記者會指出,衛生署對含有大量塑化劑的PVC醫療用品不僅完全沒有作為,而且健保給付制度還助紂為虐,任令已有安全替代品、早該淘汰的PVC醫療用品市場逐年擴大,民眾連自費選擇安全替代品的自力救濟權利都沒有!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李怡蒨指出,塑化劑事件發生後,環保署將七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列為第一、二類毒性化學物質,衛生署則比照歐盟訂定了其中五種塑化劑的每日耐受量「參考值」(每公斤體重為0.05mg)。但衛生署卻未能根據這參考值,管制塑化劑(尤其是DEHP)在醫療用品或食品包裝上的使用。美國FDA在2002年的評估報告1,即已明確列出使用PVC醫療用品的各醫療程序的DEHP每日暴露劑量,其中許多都超過了衛生署訂定的每日耐受量參考值。即使根據美國FDA 2002年評估報告中以單一暴露途徑為基礎所計算出的耐受量(透過腸道外途徑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6mg,透過口服或腸道途徑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04mg),仍有不少重大醫療程序的DEHP暴露劑量過高。

林淑芬委員表示,令人憂心的是,2010年我國重大傷病人數達到87萬人,這些人長期使用各種醫療程序,是塑毒暴露風險的高危險群,包括約6.6萬人的洗腎人口,洗腎一次的DEHP暴露劑量即達到美國腸道外暴露之耐受量的0.6倍2,我國每日耐受量的7.2倍;另外每年將近20萬名新生兒中有0.74-0.8%(約1,000人)的極低體重(<1500g p="p">
江守山醫師接著說明,PVC醫療用品不僅有塑化劑溶出的風險,且某些藥品的使用說明中,還明確建議不要使用PVC醫材裝盛與輸送藥劑,比如含脂質的全靜脈營養劑以及某些抗癌用藥,因為該藥物可能會促進塑化劑的溶出;或如胰島素,因為該藥物可能會被PVC吸附,而降低療效,同時增加醫療成本。如果是硝酸甘油3,則兩種原因兼具,也就是說,用PVC醫療用品盛裝與輸送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會被PVC吸附,但塑化劑卻大量溶出。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指出,PVC醫療用品不僅危害病人,其廢棄後更會危害大眾。根據環保署的報告,2008年送到醫療廢棄物焚化爐燃燒的醫療廢棄物共3.4萬噸,僅為大型垃圾焚化爐焚化量的0.55%,戴奧辛排放量卻高達大型垃圾焚化爐的31%,換算焚化每萬噸醫療廢棄物的戴奧辛排放量為焚化每萬噸生活垃圾的戴奧辛排放量的56.46倍。這是因為這些醫療廢棄物的材質以含氯的PVC塑膠為主,氯含量相當高,光只是計算PVC點滴袋,就為這些醫療廢棄物帶來了0.74%的氯含量,遠高於生活垃圾0.35%氯含量,這還不計其他各種PVC軟袋(如血袋)與軟管。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黃淑德表示,許多PVC醫療軟袋、軟管、容器根本沒有清楚標示或沒有標示,就醫民眾根本無從知道自己正暴露於塑毒風險!即使知道,民眾可以自費要求醫院提供成本較高、但較安全材質製造的替代品嗎?不能!!依《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第12條規定:「健保給付之項目,保險醫事服務機構不得囑保險對象自費或自購藥劑、治療材料或自費檢查。」而大多數的軟袋、軟管、容器等醫療用品,已含括在支付標準相關診療項目費用內,醫療院所如果再向民眾收取額外費用或要求自行購買,就違反健保規定。因此除非該醫院本來就基於道德良知而非成本考量,購買成本較高的PVC free醫療用品,提供病人使用,否則民眾連這點自力救濟的權利都沒有。

然而,這樣有道德良知的醫院已經愈來愈少。看守台灣協會指出,因為健保給付的金額,並沒有考量到不同材質的成本高低而有不同標準,因此越來越多醫院在營運壓力下,捨棄較安全材質,改用便宜卻有害的PVC醫療用品,因此PVC醫療用品在我國的市場逐年擴大,以PVC點滴袋及PP點滴袋或容器兩者的市佔率為例,2010年以PVC點滴袋盛裝藥品數量為5成6,2011年已攀升到7成6。至於洗腎的健保給付,乃採包裹式定額支付,而不論其使用材料、藥劑為何。因此洗腎時使用的軟袋,幾乎百分百為 PVC材質。

與會人士於記者會中聯合呼籲,要求衛生署依醫療用品材質重新檢討健保給付標準,像PVC這種含有DEHP等毒性物質及燃燒會排放戴奧辛的材質就應降低健保給付價格,同時給予較安全材質者較符合成本的價格,避免劣幣逐良幣;若因為健保財政不良,無法給予較安全材質者更好的價格,那麼請修改健保給付規定,讓民眾擁有自力救濟的權利,同時讓醫院可以站在道德良知與專業上選擇較安全的材質,方法如:讓民眾可自費給付差額以選擇安全的材質,或將這些可能含有PVC的醫療用品材料費全部改為民眾自費,健保僅給付藥品價格(衛生署如選擇此方案,跟我們收的健保費應酌量減少);另外,醫療用品應清楚標示材質及是否含有塑化劑,且應該讓民眾能夠清楚辨識;且最重要的一點是,衛生署應針對DEHP暴露量可能超出每日耐受量之醫療程序,在有成熟的安全替代品情形下禁用PVC醫療用品。

附註:
  1. USFDA, 2002. “Safety Assessment of Di(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 Released from PVC Medical Devices ”.
  2. 鑑於其長期累積風險是不可接受的,歐盟、加拿大政府明確建議不應使用含 DEHP 醫療用品治療洗腎病人。
  3. 硝酸甘油用途為擴張血管和增加心臟功能,用於預防心絞痛和心臟衰竭。
後記:有PP點滴瓶業者(南光)來電反應,公視報導中,提到PVC時,使用的畫面為南光點滴瓶,可能引起誤解,在此向讀者澄清,南光所生產的點滴瓶為遠較PVC安全的PP材質,也為報導可能造成的誤解向南光致歉。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環保署應重新檢討六輕環評結論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台塑六輕自營運以來,對周遭環境與附近居民健康即帶來相當之影響。2009年台大學者詹長權接受雲林縣政府委託進行之流行病學報告,首次用科學證據指出六輕污染排放與附近鄉鎮居民罹癌率提高有顯著相關。該學者於今年度的報告再度指出,在台西、麥寮居住超過五年的居民,其尿中的指標金屬及多環芳香烴代謝產物的濃度遠高於其他地區,且居民的肺、肝、腎及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也比其他地區民眾差。

無獨有偶,根據台塑企業自己委託進行、於9月4日在環保署審查之100年度六輕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初稿,僅估算17種致癌物質之污染排放量,對周遭居民帶來之致癌風險即高達可接受致癌風險(百萬分之一)的27.6倍。根據該報告,台塑2009年申報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排放量為2,592.9噸,而這17種致癌物為625.7噸。這些排放量的數字被質疑嚴重低估,即使沒有低估,也未涵蓋台塑六輕排放之所有致癌物質。也就是說,實際致癌風險不僅可能更高,而是一定更高;而台塑估算的VOCs排放量範圍,尚遠低於環保署當初環評結論中核定給六輕的排放量4,302噸。由此可見,六輕環評的VOCs核定量過高,環保署當初根本沒有考量到對民眾的健康風險,科學依據並不足。

根據環保署的說法,當初核給六輕的4,302噸VOCs排放量,是基於確保六輕下風處最高的臭氧著地濃度不致超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為前提計算出來的。然而光是台塑可能排放的VOCs物種就有數百種,每種毒性不一,如何能單以臭氧著地濃度來判斷其健康影響?4,302噸的苯跟4,302噸的乙烯,兩者的健康風險顯然就大不相同,這樣的環評結論根本無法規範台塑的污染行為。即使單就臭氧濃度而言,雲林縣臭氧濃度年平均值自台塑運轉以後即逐年增加,並於2001年就超過空氣品質標準,如果不是六輕的排放量超過核定量,那就是環保署當初的大氣擴散模擬有問題。

根據《行政程序法》,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且採取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環保署當初核定4,302噸這麼一個壟統且顯然過大的數字,讓台塑將大量環境成本外部化而大賺其錢,卻致使當地民眾長期以來身心深受困擾,顯然六輕環評結論已違反行政程序法的明確、均衡原則;且由於六輕規模龐大,製程複雜,這樣一個瑕疵所造成的後果也就非常嚴重。根據該法111條,具重大明顯瑕疵之行政處分無效,環保署應儘速依該法113條,重新檢討六輕環評結論,另行核定更合理、可保障民眾健康的各種屋污染物排放量。

⊙本文簡版刊載於9月24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對環保署填海造陸計畫的質疑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學院護理 系副教授

環保署今年提出廢棄物填海造陸計畫,認為在追求資源循環的社會,先以最大的可能回收再利用廢棄物;但回收後,總有經過無害化及安定化後,不能恢復原來產品性質而再利用的廢棄物,其最終再利用的方式,以先進國家的經驗,就是用對環境衝擊最小的填海造島方式,結合既有商港或工業區發展計畫,來創造新生國土及海岸線,而達到零廢棄的效果。

個人對環保署廢棄物填海造陸計畫質疑如下:

  1. 在尚未建立台灣沿海環境基礎資料庫、進行相關生態研究調查,環保署如何絕對確定對於沿海海洋環境與生態沒有任何影響?
  2. 填海造陸因是人工構造海堤,突出於海岸會阻擋原先沿岸流、海岸漂沙之路徑,漂沙平衡機制遭受破壞,亦即填海造陸會形成突堤效應造成堤前堆積、堤後侵蝕的狀況,而這就些不用評估嗎?
  3. 台灣現今事業廢棄物清理與再利用管理以合法再利用掩蓋堆置、掩埋之實的案例經常發生。同時環保署連基本緊急處理能力都喪失,以大肚溪口含戴奧辛有毒廢棄物緊急處理為例,已處理了一年,不但未處理乾淨,含戴奧辛集結塵灰雖以太空包暫存,但漲潮時卻泡在水裏面,環保署有可能可以嚴謹管理「海上掩埋場」嗎?
  4. 環保署規劃填海造陸的物質中共計19種蓋括式的物質,例如有機性污泥、無機性污泥、污泥混合物、爐碴、一般性飛灰或底渣混合物等,不但是定義不清,簡直是包山包海的事業廢棄物將被應用於填海造陸,我們的海洋安全嗎?
  5. 環保署說以安定廢棄資源物取代抽砂填海,同時創造新陸地。然真實的台灣是在莫拉克颱風過後有12億噸的沙石不知何去何從?
  6. 環保署說效法先進國家進行填海造陸,然而日本焚化爐底渣再利用須符合土壤環境基準,我們為何不效法呢?日本為什麼會把50%廢鋼賣到台灣呢?
  7. 歐盟爐碴再利用對品質監控原則上規定自我監督,但同時需有外在監督系統,透過受認可的檢驗單位監督,環保署為何至今對事業廢棄物不建立完善的外部稽查制度呢?
  8. 環保署推動資再法與廢清法兩法合一,為何遙遙無期?

2012年6月28日「對環境資源部的期望」第一次討論會議之會議紀要中,學者更大剌剌的主張為達產業規模,政府應檢討適度開放循環資源(廢棄物)進口品目與數量,以活絡國內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成長。顯然學者在事業廢棄物的最後去處認知上與真實的台灣有很大差距,顯然我們並沒有從二仁溪廢五金污染事件中學到教訓與反省,如果台灣島一方面處理來自世界各地事業廢棄物(資源物),一方面以填海造陸去處理沒有去處的事業廢棄物(資源物),實在真可悲。

⊙ 本文刊載於9月17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纜車政治又來了!!

作者:徐銘謙 /看守臺灣協會研究員

今年7月份報載耗資13億元興建的台北市貓空纜車,先是歷經T16塔柱危機停駛,雖在2010年3月底復駛,台北市府也頻頻推出暑期低價搭乘策略,但是纜車車廂酷熱,夏季落雷、山谷強風頻頻,貓空纜車曾創下一個月內有21天因落雷停駛的紀錄,至今累積虧損金額已高達2.3億元。不僅虧損造成市府財政負擔,當初為了纜車配套將周邊山域人文古道與自然生態大肆開發破壞,如今貓空纜車積重難返、周邊生態旅遊資源也破壞殆盡。

貓空纜車慘痛教訓殷鑑不遠,自1989年推動的北投纜車,在社區居民長期反對、歷經涉及內政部次長、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的重大弊案停工後,於日前再度重啟環評程序,且纜車範圍涵蓋國家公園卻交由台北市府進行環評,北投反纜車人士再度集結。事實上北投纜車行經地熱谷、斷層帶,同樣有山谷強風問題,顯然比貓空纜車問題更多,而搭配北投纜車BOT之開發,北投周邊文史古蹟也正面臨拆除危機。

無獨有偶,今年南投縣府也再度重提溪頭到杉林溪段空中纜車計畫,預計耗資16億元,溪頭、杉林溪歷經七二風災,地質脆弱、道路設施逢大雨亦災情頻傳,勉強能夠因應大量遊覽車上山之需求,如今若在此兩端點興建纜車,將引發更多的上山車輛需求,對脆弱山域環境恐將造成更大負荷,若聯外交通中斷,則16億元的纜車建設也將時常面臨停駛困境。規劃報告雖提及招商引資興建竹山上山輕軌列車,然而輕軌列車之興建成本更高,脆弱的溪頭、杉林溪是否適合這麼多遊客上山,其後續衍生破壞更需審慎思考。

最近地方的纜車政治紛紛有捲土重來之勢,原先在2006年因規劃評估不適興建而由中央喊停的花蓮六十石山纜車,今年花蓮縣長再度要求重啟評估。在歐洲的經驗,纜車興建能夠發揮替代道路交通、管制上山人數等對環境友善的效果;然而在台灣,地方政府以極大化觀光效益為取向,一方面繼續修築拓寬道路,同時也要興建纜車,而為了吸引財團BOT投入,更給予附帶開發的承諾,以帶入更多觀光客。出發點不同,也使得纜車在台灣的特殊政商環境下,反而可能帶來環境災難,並成為觀光毒藥。

貓空纜車興建之初,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曾宣示將管制貓空道路,以纜車紓解交通,結果貓空道路照樣塞車,纜車照樣虧損,貓空山區過度開發餐廳設施,貓空的文史生態回不去了,造成全輸的局面。如今面對各地蠢蠢欲動的纜車重啟規劃、環評的政策,中央不應以行政法規「空中纜車興建營運注意事項」將權責推諉纜車所在地方政府,而應有國土規劃的總體思考,審慎纜車選址,以真正發揮兼顧生態與觀光的效益。

⊙ 本文刊載於9月1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停止轟炸澎湖草嶼

作者:鄭同僚 /政大教育系副教授

澎湖群島最西邊,就是花嶼,是國境之西;從花嶼島看往南方,可以清楚看到連在一起的大小貓嶼。

貓嶼是台灣罕見的野鳥生態保育區,距離花嶼大約八公里,島上每年有數千隻最遠從澳洲來的燕鷗候鳥進駐;大小貓嶼的東南邊大約一公里處,還有一座低平的無人島,叫草嶼,是花嶼和鄰近島嶼居民傳統的優質漁場。

老一輩的花嶼人說,以前他們冬天常會到草嶼搭寮,採收紫菜或捕魚,住幾天才滿載回家。連很多馬公島上的漁民,都會大老遠來到貓嶼和草嶼附近捕魚。

不過,現在草嶼是空軍戰鬥機練習轟炸的靶場,別說漁民們不敢再去,連在花嶼的家,都會受到轟炸所造成風暴的威脅。

空軍實彈轟炸的時間不定,不過,根據空軍插在花嶼島上的公告顯示,每個月一日到二十日的週一到週三,都是可能的炸射時段。

花嶼村民說,軍方真正要實彈轟炸演習,通常不會先通知,總讓人措手不及。今年六月初,空軍突然對草嶼進行俯衝轟炸,島上各住戶門窗莫不 動搖不已,村長小孫女還在睡眠中被驚醒,嚇到「怵青屎」,得上馬公就醫。村子裡的老人,都很容易指出房子哪裡是炸射的風暴所造成的破壞。人人抱怨,卻年年 無解。

這件事令人不解。貓嶼被政府列為野鳥生態保育區,這是進步的作法。為了避免干擾當地珍貴燕鷗的繁衍與生活,一般漁民不但不能隨意登島, 連在附近放鞭炮,都在明令禁止之列,也是合理之舉;可是,軍方卻能用極其嚇人的炸彈,任意轟炸距離很近的草嶼,明顯是嚴重干擾生態的行為。這是典型的只許 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

貓嶼早些年也曾經是軍方長期火砲炸射練習場,到現在島上都還很容易看到至少半人高的巨大彈殼,十幾年前,因為地方人士奔走呼籲,終於規劃為野鳥生態保育區而得以倖免於火砲轟炸;但是,貓嶼免炸後,空軍卻改炸草嶼,是進兩步又退一步的矛盾作法。

台灣的島嶼稀少而珍貴,長期無人居住的草嶼和貓嶼,都還寶藏著豐富的海洋與鳥類生態,亟待保護。空軍演訓當然重要,但是,沒有高明的替選方案嗎?用戰機對著生態豐富的島嶼轟炸,已經是很落伍的訓練方式,軍方應該拿出比較文明的觀念與作法來修正了吧。

⊙本文刊載於9月3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作法,奇怪耶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等議題發燒。日前,臺鐵的便當獲得環保署的碳標籤認證,傳統排骨便當的碳足跡量約為1.3 Kg,便當的外包裝上有「碳足跡」的標示。到底這1.3 Kg的CO2排放量是多少?大概上,

1.用電1度,約排放0.61公斤二氧化碳。

2.燃燒1公升燃料油,約排放2.53公斤二氧化碳;燃燒1公斤燃煤,約排放3.11公斤二氧化碳;燃燒1 度天然氣,約排放1.88公斤二氧化碳。

3.開小汽車(1200cc~1800cc)每跑1公里,約排放0.22公斤二氧化碳。

4.吃肉1公斤,約排放13公斤二氧化碳(事實上,也用了很多的糧食、很多的水等各種資源)。

5.吃1個速食漢堡,約排放3.1公斤二氧化碳。

6. 1天一餐素食,可減少二氧化碳0.78公斤。

7. 1棵樹平均每1年約能吸收11.6公斤二氧化碳,種植1顆樹,經過40年才可為地球減少465公斤的二氧化碳。

8.每人每天要減少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建議其須:少吹冷氣1小時、少看電視1小時、少搭2層電梯、少用電腦1小時、1餐素食等。

9.若要在碳交易市場買1公斤二氧化碳,或許要花0.5~1元呢!

可見,要小老百姓減少1公斤二氧化碳排放,並不容易耶。

政府上台後推出的鼓勵民眾節電措施來看,台電四年多來因補貼用電折扣少收了三百餘億元,但換來的卻是住宅用電持續成長、平均每戶每月用電僅少五度、享受到折扣好處的比重不到四成。(2012.7.25自由時報)

細審近十年來台灣的用電更為成長,於1990年的平均每人的用電量4,421度,2000年為8,300度,2010年為10,313度。依行政院版的能源政策,估計2020年用電需求將比目前增加約40%。雖然在金融海嘯期間,台灣的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略有降低,但去年又回復6 %的成長率了。

為因應如此高的用電成長,台電公司計畫將繼續增建(彰工火力增1,600MW,台中火力增1,600MW,林口火力增1,800MW,深澳火力增1,200MW,大林火力增1,850MW,民營和平火力增800MW) 計8,850 MW,與可能運轉的核四廠2,700MW,以上合計較目前的發電容量48,880MW約多出24%容量。為了讓這些發電設備能有功能,怎麼可能去節能、減碳?民營電廠之稅後淨益率達10~20%,發電越多賺越多,怎麼可能去節能、減碳?在雲林的六輕工業區內的(多家)汽電共生廠,一年又為台塑企業賺進上百億,怎麼可能去節能、減碳呢?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2010年實施,到底增加多少再生能源的設置容量、發了多少電,及投入多少補助金額?全國五大耗能產業,鋼鐵、水泥、造紙、紡織、石化產業的工廠、產業,是否已節了多少能、減了多少碳?全國內最大碳排放的幾家大廠,台電公司、中鋼公司、中油公司、台塑(王永慶家族)企業公司∕工廠們,是否已節了多少能、減了多少碳?要求企業、廠家們逐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密集度,以及如申報、認證啦,都是照顧大企業們的障眼法。反而,如雲林縣、高雄市要「依法」對轄內企業徵收「碳稅」(或類似名目),反而被環保署罵得臭頭,說「違反環保署政策」、「不具專業」。

若要節能減碳,大企業要一齊來,各種方法都要用上,要設定逐年、逐家減碳目標,如要求六輕工業區內的汽電共生廠由燃煤改為燃氣,否則就 把補助的費率降為零…。當然,包括擴大便捷的大眾系統、推廣鼓勵節能建築及建材、提高家電之效能、鼓勵補貼風能、太陽能、生質能等…,也是有效的政策。 「節能減碳」,若只是一直要求民眾:停止烤肉、少開冷氣、隨手關燈、少開車多走路、隨手拔插頭等小瞥步,恐怕是騙騙老百姓及小孩子的手腕。要人民生活上更 「節能減碳」,鼓勵人民多吃「烤蕃薯」,或許是頗具創意的作法吧。

註:各種碳排放係數及生活上排碳量計算,可至如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check/Co2_Countup.aspx等查詢;全國及各部門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上經濟部、環保署網站上查詢。

本文刊載於8月20、27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這樣子的零廢棄 歡迎來到毒物星球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環保署於今年1月對外正式提出廢棄物填海造島(陸)的計畫,分三期13年推動,估計所需經費為902億5千萬元,相當於每年要花69億,接近環保署正規的一年預算。在許多生態學者與民間團體大表反對與疑慮下,環保署隨即展開政策環評,於3月29日舉辦範疇界定會議,並於近日舉辦公民共識會議,蒐集民間意見,供政策環評參考。

暫不論廢棄物填海造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觀諸環保署的說明以及公民共識會議資料中,充滿了偏頗的言論,明明就是尚未能達到零廢棄而需要擴張最終處置場的空間,並把腦筋動到不會說人話的大海,環保署長卻對外說明:「真正可以達到零廢棄的東西,就是國土再造,甚至海岸線再造。」在公民共識會議資料中說:「然而,倘物質無法作為能源或回到原料階段者,為符合資源循環零廢棄最終目標,填補資源循環缺口,將該類物質運用於可達成零廢棄之國土再造及海岸線再造之填海築地工程,連接陸地者稱為造陸,離海岸一定距離者則稱為造島。」

但是,填埋的焚化爐有害飛灰固化物或者底渣,並不會因為成了人工島嶼的一部份後就變成資源,也沒有循環到正常經濟體系,而且人類還要擔心,萬一地殼變動,超大海嘯,或者填埋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颱風豪雨,讓這些含有高量有害物質的廢棄物直接暴露於海水而汙染海域的可能性。即使填埋的是不含毒性物質的廢棄物,填埋場址的海域生態與棲地也將永久消失,而這些生態系原本可以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包括食物、調節氣候、分解污染物、防洪等功能,也將永遠喪失,我們難道可以把這種充滿外部環境成本的掩埋措施,講成是講究避免對環境生態造成影響的零廢棄措施嗎?

更可悲的是,公民共識會議手冊中在比較陸上掩埋與海上掩埋的優缺點時,為了美化掩埋,而稱填埋土地過程是一種土地馴化,讓原本無法使用的峽谷、沙坑,轉為人類可以使用的土地。原來在環保署的眼中,充滿生命的土地為野蠻,而充滿廢棄物、毒性物質的土地為溫馴。這樣的文明,多麼可歎!本協會於去年底出版的法國知名環保漫畫《毒物星球》,描述人類在日漸扭曲的價值觀與行為下,將會住在一個充滿毒物的星球上,不知道美好大自然為何物。對照環保署的這些言論,竟是如此寫實。

真正的零廢棄,是講究「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循環利用」,同時要「避免焚化與掩埋」。環保署如果真的要達成零廢棄,就回收而言,現在生活垃圾中有39.57%的紙類、35.68%的廚餘、16.57%的塑膠。許多縣市都還沒有足夠的堆肥設施而無法收集生廚餘,許多可回收的塑膠、橡膠都還沒有被回收,所需的這些堆肥設施與塑膠回收設施(包括把難以物理方式回收的塑、橡膠熱裂解成油品的設施),加一加可能不到百億,卻可省卻許多掩埋需求。環保署常常對外哭窮,竟然可以向行政院要到902億的預算,卻全部投入最末端且最不環保的措施,如此下去,毒物星球就離你我不遠了。

註:關於902億,環保署後來回應說是和其他要填海造陸的部會一起負擔的。然而政府是一體的,如果政府只願意在末端處置設施的海上掩埋場出大錢,卻不願意花點小錢,充實可以源頭減量、避免底渣產生的堆肥設施;同時採取行動,公告所有塑膠製品為應回收物,以強制焚化爐毒性物質主要來源的塑膠製品生產者負起回收責任;並增加環保人力與預算,比如說設立化學安全管理署,讓他們可以好好從源頭限制或禁止毒性物質的使用――那麼真正的零廢棄將遙不可及。對於環保署填海造陸政策的詳細批評,請見:《莫讓零廢棄夢想就此葬送大海》

⊙本文簡版刊載於8月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從瘦肉精,看官民互動關係

作者:陳曼麗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董事長 / 看守台灣協會 監事

2012年,民間團體在「進口美國牛肉是否要開放瘦肉精」的議題上,和行政院執政團隊起了大大的爭執。台灣政策對瘦肉精是禁用,但行政院是打算要開放瘦肉精,而民間團體是反對的。從記者會反對聲浪,到地檢署檢舉,到監察院陳情,到遊行串連,到立法院公聽和旁聽,民間〈反美牛瘦肉精聯盟〉幾乎是週週發出聲音。

官方從一開始就是要開放的態度,出文宣品又強力動員遊說,擺明就是要讓台灣開放瘦肉精。有一次,行政院本部的處長出來接見民間團體,居然說出:「牛肉含瘦肉精,就好像蔬果含農藥,擔心的人就選擇不要吃,或是去吃有機的。」這樣的心態,讓人民更不安心,好像讓一些不好的東西(類似瘦肉精和農藥)變得合理化了。台灣有機蔬果生產量不到百分之五,人民只能自求多福,自力救濟。

國際上對瘦肉精是有爭議的。對動物而言,讓動物圈養後餵含萊克多巴胺飼料,令動物產生焦躁具攻擊性,還會軟腳跛行,非常不符合動物福利。人,經由食用牛肉移轉到人體的實驗,並未完整,只有生產瘦肉精的禮萊公司提出一份六位成年男子的實驗報告,沒有其他數據,所以沒有「安全報告」,也沒有「不安全報告」。

美國說:這是政治議題。台灣不讓瘦肉精美牛進口,美國就不跟台灣談經貿協議。美國也是用這樣的手法在日本和韓國操作,日韓民間反對聲浪升高,日韓政府對美國說,我們國家人民反對,所以,你要給我多一點利益,我才能向國人交代,所以日韓拿到他們要的利益。相對台灣,政府沒有運用民間的力量,不把民間當助力,反而當阻力,一昧壓制民間的聲音。當執政黨的立法委員不敢站出來時,三組在野黨的立法委員倒是對行政院的官員嚴格質詢,毫不鬆懈。這也讓民間團體看到政治角力的利害面。

七月六日,在國際上CODEX做出69:67表決瘦肉精的決定後,七月二十五日,台灣立法院臨時會也在國民黨占優勢的情況下強行通過開放瘦肉精。民間團體看到執政團隊的喜悅表情,反而顯得非常失望。這就是政府嗎?

民間憂心,政府有能力去檢查標示嗎?民間希望是能標出肉品的瘦肉精成分ppb是0? 5? 還是10?我們不想吃有瘦肉精的牛肉,總要標示出來,人民才能選擇。現在強制標示的「只有產地」,所以消費者只能看產地是「台灣」「美國」「加拿大」「澳洲」!我們希望美國還是有不含瘦肉精的牛肉賣到台灣,而不要「劣幣驅逐良幣」,連原來的優良美國牛肉也不見了!

民間監督政府,參與政策討論。但在瘦肉精的議題上,我看到政府討厭民間,連會議也不邀民間團體一起好好商議,難怪有民間學者進去之後, 要求資訊公開不得,憤而離席。台灣離民主,還很遠哪!

⊙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3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環評的法治意義

作者:戴秀雄/逢甲大學土地管理 學系助理教授

台中市要在海邊蓋企鵝館,要開發的是整個園區,卻對外只針對企鵝館部分聲明無須環評,在這樣的狀況裡,我看到了台東美麗灣開發案的影子。

姑且不論這個案例的發展是否真的是化整為零意在規避環評,從空間土地利用的控管與環評制度的作用來看,卻是令人不得不深思的。

空間土地是連續體,並不會因為地籍界線的切割,就會讓個別土地利用所衍生的影響,侷限在那塊土地的空間裡,也因此,土地開發行為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原則上必然存在,並且主要是被該開發行為的特性所決定,而不是面積的大小。而為了能準確掌握由開發到設施完成後營運對周邊環境的衝擊,一個開發行為縱使分期分區執行,仍必以整體進行環評,而不是分期分區地實施環評,以免先做環評的部分在環境衝擊的考量之不足。源於這種空間環境上的特性,有時甚至 在特定空間範圍,某種類型開發行為初期個別實施會被認為環境衝擊微小,但個案總量累積到一個規模後,也是要做環評,其原因也在於此。

換句話說,法律規定應該要環評的項目與規模門檻,並不在於那些不用環評的項目對環境完全沒負面衝擊,而是因為行政上不可能所有開發行為 都實施環評,故利用開發行為類型搭配面積大小的門檻,過濾一些比較可容忍的、環境衝擊原則上較小或較無害的開發行為,以降低行政負擔。

此外,環評的制度精神就在於,讓開發者、事業主管機關在企圖改變現地狀態時,強制納入對於環境的考量,把環境因素在決策過程中內部化, 以平衡過度開發導向的思維。換句話說,環評程序所帶來的麻煩,其實就是那個將環境因素、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關鍵,就是在防止不擇手段與不計代價的開發行為。 所以也可以說,環評制度被設計出來的目的,並不是以無理地阻擋所有開發行為,而是迫使開發行為的規劃、設計留意環境方面的需求,而只有極端不合理的案件才會被環評擋下。

從前面兩個觀點來說,將一個整體開發案切割其中一塊小於環評門檻的規模出來,然後主張可以不用環評的做法,不管是出於民間企業還是官方機關,都是悖離空間環境連續相互影響特性,以及環評制度整體考量的基本精神。這種情形下,縱使認為環評制度被設計得非常不合理,須要被檢討修正,也該透過環評法的修正處理,而不是化整為零地切割開發行為;尤其當開發行為不具有急迫性時,這樣的切割方式要讓人不認為是刻意規避環評恐怕也很難;而如果這是有意 為之,那這就是對於國土合理利用的控管與環評制度的虐殺;我們如果能接受這樣做法是合法的,那麼,我們不只背棄了環評制度設立的精神與宗旨,更嚴重地,我 們只是在追求文字與外觀上的法治,而也背棄了真正的法治,根本有愧於自稱為法治國家。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1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國產開發A計畫?切勿A走台灣的永續與未來

作者:王毓正/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隨著近日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94%,執政團隊亦宣示GDP保3為首要努力目標。財政部更提出「國產開發A計畫」,主要內容乃是所謂活化國有地計畫,預計4年內由國產局針對20個國有地進行BOT開發案規劃,並宣稱包括相關權利金、稅收、民間投資等在內,可創造至少2,110 億元的總效益,被規劃國有地開發包括有台糖、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所屬土地。若從農地便於大範圍開發及農地轉工商用地可增加稅收的角度來看,國有農地被列為首要優先之國產開發目標應是可以想見的。

然所謂國產開發,其實僅是一貫的經濟政策老路而已,從中科三、四期開發案及2006年蘇貞昌時任行政院長所提出之所謂「大投資大溫暖」 計畫,莫不以台糖農地換取工業發展。台糖是台灣最大農地地主,其自日本的會社組織所接收之土地約11萬公頃,佔當時全台公有農地2/3,全台可耕農地的 17.5%。也因此台糖向來即承擔著滿足政府各種土地需求之任務,以致台糖所擁有的土地面積目前已縮水至約為5萬餘公頃。台糖土地不僅是農地,同時多數更屬優質農地,因此亦代表著台灣可耕種面積正逐漸地減少中。隨著氣候變遷的情勢加劇,農業與糧食供應穩定已非傳統的農業政策而已,目前各國莫不將其提升為國 家安全層級的議題。因此國有農地應避免被超限開發或淪為政績提款機,事實上是一個國家安全層級的嚴肅問題。

儘管近年台糖改以小規模土地出租代替出售的方式配合經濟開發,表面上彷彿對台糖的土地減少有所減緩,然事實上對於本即具脆弱性的台灣農業與弱勢的農民而言,潛藏的威脅不僅未減反增,甚至透過許多障眼手法,使農民及大眾輿論忽略了情勢的危急。以前述的「大投資大溫暖」計畫為例,其對北高雄農業以及全國糧食命脈的威脅絕不亞於受到高度矚目的中科三期與四期開發,但至今受媒體與社會關心卻有限,原因除了媒體本即重北輕南外,主要即是因當中使用了開發障眼手法所致。台糖農地只租不賣,即減少了出賣國產之質疑;再者,透過10公頃開發規模之限制,一來可免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同時亦可避免成為如中科 三期般受矚目之「環評爭議案件」;二來,開發化整為零,用以掩護大規模開發之事實。然小規模個別廠區匯集而成仍舊是大規模的環境污染,但在此過程卻跳過了環評制度的把關與相關農民權益的維護。農地一旦轉作工業利用後,不僅日後不易恢復農業使用,亦難以避免不影響週邊農地品質,故縱使台糖農地只租不賣,仍無法改變農業與糧食供應一再受到斲傷的事實。故本文呼籲政府面對政績壓力,急欲擘畫經濟大餅的同時,不應僅為了追求表面數字的好看,卻同時犧牲了環境的永續以及社會正義。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23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的經驗分享

作者:劉烱錫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主任

有機市集值得推廣 台東大學自2011年5月15日第二屆台東綠色科學博覽會起,於每周日上午八點至十二點辦理有機農夫市集,一直維持10至12個攤位,至今已超過一周年。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能持續不中輟的因素,我認為有機消費群的形成與增加、有機農夫可實質獲益、台灣社會有機風氣漸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 處對有機農夫市集的補助,以及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得到志工與工讀生協助辦理有機農夫市集等。台東市區是一個約五、六萬人口的小城,可以支撐起一個有機農夫市集,基於推廣健康與環保生活,我認為全台各鄉鎮市也值得辦理。

消費市場漸入佳境 就消費市場面觀察,在2011年5月至9月期間,創新育成中心結合健康講座、有機農場體驗、包有機粽、釀酒、釀醋等活動,並透過夾報、電視跑馬等方式行銷,以及促銷打折與會員卡打折等方式行銷比市場價格高的有機蔬果和有機加工品,建立約50位會員做基礎,但除少數熱賣商品如松林梅農場的鳳梨、金洺農場的西瓜外,大部分農產品仍無法賣完。9月學校開學後,增加綠色科技產業碩士班學生擔任有機農夫市集工讀生,並招募志工,同時改以發簡訊給會員及台東大學教師員工、在台東的校友之做法,到年底時,蔬果類已有供不應求現象。11月時,有廠商想透過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提供有機蔬果與加工品,此時已無足夠數量提供 廠商。2012年至今隨累積知名度而自然成長,有些攤位一天可賣上萬元,不少攤位達5000元左右。但多因有機產品量不足,至六月底時,蔬果類在約上午 10時已所剩無幾。另有機加工品除清亮有機農場的產品尚能售出外,茶葉、咖啡、醋、酒一直難以突破,直到2012年後,以有機食材製作的小毛驢麵包與豆腐、東傑有機茶、筠景咖啡等加工品漸入佳境。

有機農場產量待突破 2011年5月至9月開始試營運時,可提供有機蔬菜者僅聖母、清亮、松林梅等農場,供不應求;可提供水果者有頓頓、清亮、筠景、緣源園、金洺、巒巒山、麗 園等農場,大多種類水果尚可賣完,但芭樂、釋迦銷售有限。有機加工品如山豬園咖啡、樂山咖啡、鴻安圓佐料、佳芳茶園、多力米等則一直沒有起色。創新育成中 心帶領有機農夫於8月間前往台中參觀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多數有機蔬果農夫均前往觀摩,有機加工品攤位對本有機農夫市集則興趣缺缺。在本次觀摩後,原本 生產水果的有機農夫開始投入種植有機蔬菜,期能供應有機市集之需求。但消費量增加,到2012年中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量。即使這段期間,新加入活泉、加 典、東傑、大峰、綠野香蹤等農場,仍難滿足有機市集的消費需求。為此,台東大學邀請MOA基金會、成功大學綠色認證服務部合作辦理有機耕作的媒合行動,期 待更多人投入有機生產。

全面邁向有機農業 一年來執行有機農夫市集經驗顯示,有機農產品市場仍未飽和。目前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的消費者仍以教師人口佔大多數,且還沒向全縣軍公教推廣,即已呈現有 機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未來還有外縣市與國外的市場可開發,因此我們樂觀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在數年內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況且,目前在本有機農夫市集擺攤的 有機農夫也樂於分享有機耕作技術。建議各界能繼續推廣有機耕作,招募更多民眾與社區加入有機生產的行列。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3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開徵能源稅創造多贏新局

作者:陳鴻達 /看守台灣協會會員

馬政府信誓旦旦要推動稅改,並以證所稅為首要目標。本人認為馬政府找錯目標,因為台灣目前最迫切的稅改是開徵能源稅,進行「綠色租稅改革」。以課徵能源稅來反映化石燃料使用與石化產品煉製過程中對環境與健康之衝擊,並鼓勵節約能源與增進能源使用效率,達成多贏的結局。

眾所皆知化石燃料使用與石化產品煉製過程中,皆會對周遭環境與民眾健康造成衝擊,但由於台灣能源相關稅賦偏低,使得其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無法內部化,造成社會福利的淨損失(dead weight loss)。這也等於鼓勵耗能產業之發展,並減少節能減碳之誘因。歐洲各國皆藉由能源稅的課徵,一方面將其外部成本內部化,另將此稅收用於調降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費,減少另一種社會福利的淨損失,使得社會資源做更有效率的配置。論者稱此為「雙重紅利」效果,此類租稅調整又稱為「綠色租稅改革」。

過去立法委員或行政院所研擬的能源稅條例草案,皆只對化石燃料商品課徵,這雖然可矯正燃料使用所造成的外部效果,但卻遺漏石化產品煉製過程對環境的衝擊。事實上不管是各項油品或石化產品,其源頭都是原油,且冶煉與使用過程皆會對環境造成衝擊,故本人認為亦應將石化產品納入。由於石化各種上中下游產品項目繁多,故在此選定石油腦(輕油)作為課徵標的。因其為各種石化產品的共同上游原料,且可避免與油品重覆課徵。但天然氣因屬較清潔之能源,為鼓勵各界使用,故免除其能源稅稅賦。

至於稅率方面,建議採「按量課徵」,並以汽油每公升徵收2-6元為基準,其餘商品依其所含熱值與汽油之比值課徵。各項化石燃料的熱值,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溫室氣體登錄管理平台所建議之數據。各項實收稅率,授權行政院依國內外相關情勢明訂之。未來相關化石燃料之貨物稅若取消,本條例之稅率再配合調整。

此外由於各項能源商品使用與石化產品煉製過程,皆會對環境造成衝擊。因此能源稅的稅收分配,應儘量用於彌補其環境衝擊所造成之損失。然能源商品使用有些是屬於「移動汙染源」,受衝擊的對象比較不明確,故其稅收可歸中央政府。但規定其中的百分之十用於全民健保,另百分之十用於長期照護,以發揮雙重紅利效果。至於石化產品生產過程對環境之衝擊,主要落於產製廠周遭,對附近居民健康之衝擊甚大,故建議提撥石油腦項下百分之四十稅收給當地地方政府,以供當地地方政府運用於環境保護與民眾健康等相關善後支出。

目前有若干縣市政府提出碳稅自治條例,中央政府以此權限屬中央政府來否決地方政府,但遲遲未能提出中央的版本,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9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在地行動 拯救未來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號稱有4萬多人參與的里約+20地球高峰會已於6月22日落幕,並發表了《我們希望的未來》這一文件。該文件洋洋灑灑,共53頁、283條文字,涵蓋永續發展的各個層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聲稱這是多邊主義的重大勝利,因為各國透過這份文件,重申他們對永續發展的政治承諾,同意建立一套永續發展目標,並設立關於永續發展的高階政治論壇。同時該份成果文件也「呼籲」各國採取廣泛行動,比如說發展綠色經濟來達成永續發展、強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角色、提倡企業永續性報告的措施、採取比GDP更進一步的方式來評估國家福祉、建立永續發展的籌資策略、採行十年的規劃架構來處理永續消費與生產的議題。

然而公民社會對這份文件並不表滿意。國際削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網絡(IPEN)評論指出,這份文件「雖然全面,然而內容相當薄弱,無法反映人類所面臨全球危機的急迫性。」的確,該文件中雖體認到許多問題,強調各種處理原則的重要性,但缺乏強制性與具體的行動與目標;甚至某些文字不當或模糊不清,而予不永續產業可趁之機。另外,「這次高峰會雖然號稱有公民社會的全面參與,但顯然沒有反映公民社會的聲音。許多工作小組因為會議空間擁擠,很快地就謝絕非政府組織的參與,而只有各國代表才能在工作小組的會議上發聲。」由公民社會所舉辦的周邊活動和大會場所分隔在城市兩端,坐公車要花三個小時,這表示許多國家代表並沒有聽見數千個公民社會團體所傳達的重要訊息。

這樣的結果是可以想見的,毋寧也是悲哀的。當前人類面臨了許多迫在眉睫的危機,危及我們的生存,然而在既得利益者阻撓下,這份危機感卻無法轉化為有力的集體行動。這些既得利益者可能是石油大亨,或者是不肯犧牲些許經濟利益的國家。這也反映了各國公民社會力量的不均與不足,無以讓短視的企業或國家政府就範,達成我們真正想要的未來。在多數國家的政治議程上,永續仍只是個漂亮口號,重要性仍不及眼前的經濟危機;儘管目前的經濟其實是永續的絆腳石,應趁此波經濟危機進行大幅度的經濟轉型,但因循苟且的施政理念仍充斥全球舞台。美、英、德三國元首均未親臨此高峰會,即可見一斑。

面對這種各懷鬼胎的國際困境,我們不能巴巴地等著各國政治人物達成共識來拯救我們,而是必須展開更多的在地「自力救濟」行動,從個人、社區、城市,擴展到國家,讓永續成為全球潮流。而國家政府在無力推動永續進程下,至少應該下放更多自治權利給地方政府,讓他們可以推動比中央政策更嚴格、積極的治理行動,畢竟要達成地方共識比達成國家或全球共識容易許多。比如高雄、花蓮、雲林要開徵碳稅,拿不出更多錢來補助地方政府進行環境治理的中央政府有何立場說不?

⊙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綠色經濟中的新貨幣想像

作者:林震洋/綠黨黨員

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正在巴西里約進行,據環境資訊協會記者莫聞6/18的報導,前巴西環境部長席爾瓦演講倡言:「近代文明面臨崩壞的臨界點,想法和觀念要如何轉變,是每一個人都應思考的課題;我們已花了太多費用來拯救金融危機,卻只願意付少許的錢來拯救環境危機。」

陳虹穎女士也在〈當永續發展對上亞太軍備競賽〉一文中,點出此次會議七項議程(就業、能源、糧食、水、海洋、城市、災害)缺漏了「廢除軍備」這重要的轉型方向。本文試著對綠色經濟中的「貨幣制度」做建言。

如果拿人體來比喻國家或經濟體,分成骨、肉、靈不同層面來看待,那麼思維、價值觀,是抽象無形的靈性層面;商品、原物料、勞務的交易,是肉體、組織、器官的層面;政策法律的剛性規範,則像是骨骼一般;文化傳統像是DNA,代代傳承又不停變異。

金融、貨幣,是身體中哪個部分呢?血液與紅血球,供應營養各地區、各器官的生命活動。但是,當今的貨幣不會衰敗,它不斷成長、再成長,讓組織器官長大再長大,代價是消耗越來越多的能資源。地球只有一個,但國家、經濟體有很多個,相互競爭著養分。以美國、美元為首,引領全球經濟系統的擴張。

在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之成因時,美國社會評論家艾華生(Charles Eisenstein)曾指出文明轉型的方向:反轉「利息」制度,讓持有貨幣的人必須付出幣值降低的代價,貨幣將只保持必要程度的流通,而非指數的成長;同時也讓舊貨幣內含的競爭與隔閡,被分享、關懷的本質所取代。此外,發行範圍有限的社區貨幣,可以凝聚社區的認同與力量,以在地資源滿足在地需求,也是重要的經濟轉型策略。

另一個綠化經濟的角度,是從文字符號上著手,改變「錢」這個文字以及連帶的意義和認知。古代貨幣是貝殼,但為什麼「貝戈戈」變成了低下的「賤」字呢?大概是兵戎相戈,貝殼被打碎成為廢土,而金屬冶煉技術進步了,金子最不會腐壞,成為永恆價值的象徵。

在二次大戰後,英美等國簽訂布列敦森林協定,制訂了以美元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基準的釘住匯率機制。那麼,過去幾十年間的「錢」字,應該寫作「美戈戈」,以反映出美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

未來,我們想要甚麼樣的經濟制度呢?新時代的貨幣,該怎麼書寫,如何指稱呢?以守護生命為核心價值與原則,左邊取「生」字;消彌戰爭,永續裁軍,右邊取「戈平」。新的「錢」字也許可以寫成「生戈平」。

再具體一些,當清潔飲用水,被工業、科技、核災的廢水所污染,不再唾手可及,淪為珍貴的資源,甚至足以引發戰爭,「水」字部就更是「錢」字合理的新部首。以水資源做為貨幣發行量的基準,讓經濟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數學理論上,而是在環境健康的現實基礎上,善用有限的(水)資源,建立循環、穩定的貨幣制度與經濟系統,終止戰爭。於是,「水戈止」這新文字,渴望著永續的未來。

⊙ 本文簡版刊載於6月24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社區之環保為用大矣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社區(Community),是一個常聽到的名詞,在生態學上也可翻譯為「群落」,表示一群共同生活存在的生物,與其生存環境(或說棲 地)所組成的一種互動、共生的結合體(或社群),也有翻譯為「共同生活體」、「命運共同體」等。

19世紀德國社會學家F.Tonnies認為,社區指的是具有根源、道德一致、親密及友誼的連結;成員對團體認同,具有生命共同的一體 感。社區是以生存、生活和生涯發展為目標,以友誼、互助和感情為特性(林振春,1995)。在社會學上之定義,依徐震(1992)之整理彙集,指「社區」 應包含居民、地區、共同關係、社會組織以及社區意識等五項要素;並提出綜合的應用性定義:「社區,是一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 體系的一個人群」。(可參見:崇維的部落格--新浪部落

台灣的「社區」,在行政組織上,可相當於「里」、「鄰」,或村落、街坊,其組織定位及範圍,原則上不是很嚴格的,主要在其功能及精神。 在環境問題上,很多個人生活上、街道角落的環境問題,生活品質維護及污染防制、安全防護等,宜以社區自治及自我管理的要求,追求解決及改善。

若說,每個人是污染(排放)者,但也常是受害者;人皆在追求已利,但也要顧及公益、尋求群體和諧。在法律上常以微罪不舉,無法處理小的違規行為,但社區內的自治及管理規章(或地頭規矩)就可予以處理、懲罰教訓。常見的社區陳情,尤其是臭味、噪音問題、社區之狗大便問題等,可由社區自律來處理。所謂的鄰避設施,若要設在某鄉鎮內,當然要獲得當地居民的同意、認可及體諒;但這隱含著社會對「零污染」是不存在的認知,及對某種可接受、可忍受程 度污染的妥協。

但社區自治也要注意以下幾點,(一)社區居民最大,且有其自主權或主權,有權做最後決定;(二)社區居民要有良好的組織運作及自我管 理;(三)需避免直接實質利益為主導及選舉勢力之操弄;(四)應呈現最多的善,以正面價值為發展主軸。

傳統的「里」、「鄰」組織,僅是國民黨行政組織控制下的一個小單位、小階層(屬內政部、民政係統下統籌;目前非屬院轄市、五都的鄉鎮機關,法令上仍係自治機構)。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特別注重及發展「社區」組織,彼時由文建會推動成立類如「社區發展協會」民間自發性團體,成立社區大學,最盛時還有「社區寫村史」等運動。由於社區的正面發展及主動、活潑,呈現一波波頗有活力的社會趨力及盛景,民間活力發舒伸展。但由於價值及功能不一樣,彼時,有些「村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互相爭奪而不睦,這是很可惜的。

廣泛來看,社區之環保為用大矣。環保以外的各種社會功能更多,如社區照護及安養、綠美化、守望相助、地區文化(文物、建築等)保存、社會教育等,甚至社區內停車問題都可由社區來自主管理。我們希望政府及各界(如公益性基金會),注重及善用「社區」之功能,而不要只是對區長、里鄰長為選舉 之操弄。

◎本文簡版刊載於6月4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治水先保林

作 者:黃煥彰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101 年6月10日起,由西南氣流引發今年最強梅雨鋒面,連續三天重創全台,根據農委會土石流監測系統的監測,有389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域達到紅色警戒標準,達到黃色警戒的土石流潛勢溪流域也增加到414條,水利署亦公佈18座水庫正洩洪、溢流或調節性放水,一級淹水警戒區域也從11日發布時的4個縣市,增至9 個縣市。全台有6萬戶停電,農損逾5億元,同時造成六死四傷一失蹤。知名風景區如南投廬山溫泉、清境農場、梨山、阿里山,無一倖免。

內政部長李鴻源受訪時就防災專家的專業角度指出,由於山上有太多鬆動的、含水的土石,災情可以預見,且由於莫拉克風災至今,我國的防災、救災等,從未被真正檢視,莫拉克風災造成12億的土壤鬆動,當時沖下來的4億噸,山上遺留有8億噸土石。

森林是水的故鄉,治水需從源頭開始,然而在101年3月13日,農委會林務局公佈生效的《經管國有林地變更為非公用財產處理要點》,卻棄守保林職責。該要點第二點規定:林務局經管國有林地,其地質穩定、無礙國土保安及水土保持,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林務局林區管理處檢討已無法復育造林,並符合國有 財產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者,得依國有財產法及其相關規定所定程序核定變更為非公用財產:(一)訂有租約作建築或附屬用地使用(含擴大使用租約約 定以外土地)。(二)訂有租約作水田、旱地使用。(三)作寺廟、教堂使用。(四)經直轄市、縣(市)政府因地方發展需要報經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核定之農業專區。(五)其他已無法恢復營林者。

林務局制定該要點,原本只是要解決58年5月27日前與林務局有租約的原墾農土地占用(共219公頃)問題,但結果卻趁機放寬認定標準,讓符合該要點的面積膨脹至767公頃,連占用國有林地的民宿、寺廟、教堂等都可以「就地合法」。林務局有必要依專業能力解釋,何謂「無法恢復營林」者。

每個人從小就知道「把土地還於自然,土地公自然幫我們種樹」的簡單道理,林務局官員卻出賣當「人」的基本良知,要以合法掩護非法,希望透過土地變 更、租用等方式,解決長期以來國有林地遭到侵佔的燙手山芋,並規避林務局在國土復育應有的基本責任。我們呼籲廉政署與監察院應強力介入調查,揪出官商勾 結的不法政客與官員,也期待馬總統展現改革的魄力與決心,領導在立法院佔絕對多數的國民黨,趕快通過可以有效解決問題的《國土計畫法》。

◎本文刊載於6月18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塑化劑事件一年後 政府做了什麼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塑化劑事件自爆發以來已經過了一年,這個廣受注目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對食品安全、毒性物質管理與塑膠製品氾濫等種種議題的討論。然而, 除了將違法亂紀者繩之以法,並將七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納入第1、2類毒性化學物質以加強流向與使用上的管制外,政府是否也一併檢視國人的種種塑化劑暴 露途徑,並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國人健康?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如果有任何動作,也如牛步。以醫療用品為例,添加塑化劑的各式PVC軟袋、軟管,依然大量使用, 完全沒有受到限制,讓最脆弱的病人直接承受塑化劑的危害。

衛生署雖然比照歐盟訂定了五種塑化劑的每日耐受量(TDI)參考值,卻束之高閣,沒人參考,並未依此檢視超過此耐受量的暴露途徑該如何 斬斷。根據美國FDA報告,採用PVC輸液軟袋與軟管的各式療程中,DEHP的暴露劑量接近或超過衛生署的每日耐受量者(0.05 mg/kg bw/day)比比皆是。然而衛生署除了一紙公文要求相關醫療器材業者於一年內要標示外,再無其他措施。如今一年已過,許多相關醫療用品並沒有標 示,也未 見衛生署有任何動作,難道連這種效果微薄的措施,也只是虛應故事?

PVC的輸液軟袋、軟管除了讓病患承受塑化劑危害外,也是醫療廢棄物焚化爐排放戴奧辛的重大來源。根據環保署的調查,廢棄物焚化量僅為 大型垃圾焚化廠0.55%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戴奧辛排放量卻高達大型垃圾焚化廠的31%,可見醫療廢棄物的氯含量之高。醫療廢棄物焚化量一年約有3.4 萬噸,其中光是PVC點滴袋,一年450噸的產生量就為這些廢棄物帶來了0.74%左右的氯含量,遠高於一般生活垃圾的氯含量(0.35%);若 再加計 PVC血袋、軟管等,這個數字會高到多少,令人不敢想像。因此無論從戴奧辛或塑化劑的減量,都凸顯了淘汰PVC醫療用品的必要性。

然而衛生署不僅未採取適當措施,現行健保給付更任令PVC醫療用品的市場坐大。以點滴袋為例,目前有PVC與PP兩種材質(其中PP有 點滴袋與點滴瓶兩種產品),後者較安全(不含塑化劑,燃燒不會產生戴奧辛)也較貴,然而健保給付並未依材質安全性與成本不同而有任何差異,結果各醫療院所 為節省成本,除了剝削醫生與護士的勞力外,也大多採用價格較低廉的PVC點滴袋(佔七成市場)。而在洗腎方面,更是採包裹給付制,不管醫院採用什麼材質的 洗腎器具,結果幾乎百分之百的洗腎軟袋、軟管都是PVC材質。根據健保局統計,我國慢性腎臟病高居工業國家第1,每年有將近7萬人洗腎,這些腎臟已經出問 題的病人,卻要讓他們的腎臟直接接觸會傷腎的DEHP塑化劑,這不是謀財害腎嗎?

相信許多醫院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救人,不是為了害人;然而不當的體制,反而讓他們陷入道德危機中,同時讓我國的醫療資源浪費在會惡化國 人健康的醫療用品,導致健保負擔日益沈重的惡性循環。要淘汰PVC醫療用品,減少戴奧辛與塑化劑的危害,請衛生署從檢討健保給付與限制特定療程使用PVC 醫療用品開始。

◎本文簡版刊載於6月11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台灣鮭魚不能說的秘密

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系教授、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

國民政府為輔導安置退除役軍人就業,於1963年在大甲溪上游源頭設立武陵農場,開墾七家灣溪河谷地,種植高冷蔬菜、水果與茶等經濟作 物,面積達三百餘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約100公頃,歷時近50年。回顧過去80~90年代,一度是台灣發展高冷蔬菜的黃金歲月;也是七家灣溪的河谷被濫墾 濫伐最嚴重的時段,加上遊憩壓力(旅館飯店,林務局招待所)使用的民生用水,經年累月排入七家灣,污染物藉由食物鏈逐漸生物累積放大。

2000年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我研究團隊,執行雪霸國家公園委託台灣鮭魚保育計畫,發現棲息在七家灣溪的一些雄台灣鮭魚,在繁殖季節 雖達成熟最小體型,卻擠不出精液。解剖切片檢查,發現其精子未分化,整個精巢的精子仍處於未成熟階段。2006年,研究團隊在七家灣溪的台灣鮭魚體內(肌 肉、肝臟)、周遭棲地(溪水、底泥、土壤、灌溉排水)、行道樹葉、魚飼料及農作物(高麗菜、白菜),都偵測出至少兩種環境荷爾蒙:壬基(苯)酚 (Nonylphenol,簡稱NP)及其衍生物的反應(濃度ppb;十億分之一),研究團隊懷疑汙染源為種植七家灣溪河畔高冷蔬菜、水果及茶園業所需的 肥料及農藥(如: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等)或遊憩壓力。2007年研究團隊更開發出雄鮭魚專有的DNA性別分子標記,能精準辨別台灣鮭魚性別,發現 1.8%的台灣鮭魚「基因型」與「表型」不吻合,也即發生性轉換情形;造成七家灣溪野外台灣鮭魚族群,雌魚多過雄魚,性別比例失衡現象。由於生物個體自身 染色體互換造成性轉換的機率非常低,研究中抽樣一百尾就有二尾發現性轉換情形,幾乎可判定是由於外界因素影響。

此研究結果於2008年首度曝光後,雪霸國家公園2008年2月26日於國家公園官方網頁馬上提出反駁,認為:「武陵溪流之水流狀況可 使農藥迅速降解,殘留底泥之量推測不高;武陵地區早已於2000年完成全區污水接管並正常營運,所有污水均經由污水處理廠處理,是以最易產生壬基苯酚之清 潔劑等已經處理完成,所以武陵地區溪流不可能有高量殘留之壬基苯酚。…推測壬基苯酚不至於在魚肉內產生生物累積、生物轉移及生物濃縮現象;根據雪管處多年 捕捉野生族群進行人工繁殖工作之經驗,野生族群雄雌捕獲率是相同的,也就是雌雄魚比例約為一比一。」(2008年2月26日雪霸國家公園於國家公園官方網 頁的公開聲明:〈有關中國時報2008年2月23日A3版「棲地汙染 櫻花鉤吻鮭雌化恐絕後」新聞之說明〉。),但雪管處卻從未提出他們偵測值的數據,來佐證與辯駁。

隨後雪霸國家公園也委託中部某國立大學團隊背書,指出:「壬基苯酚在台灣鮭魚體內殘留量低於儀器偵測值,無法在台灣鮭魚體內偵測出。」 然而其儀器最低偵測值是10ppm,以ppm為單位(ppm為百萬分之一,為ppb的1,000倍),而無視本研究團隊偵測出的壬基酚濃度是以ppb為單 位。

環保署遲至2001年才開始委託學者長期監測全台30條河川,環境荷爾蒙殘留及濃度變化;2011年首度公布全台河川環境荷爾蒙調查報 告,全台30條河川「無一倖免」!都有檢測出環境荷爾蒙。最近台大研究發現淡水河流域充斥數種(NP、NP1EC、NP1EO、NP2EO、BPA等)環 境荷爾蒙,其中以壬基酚的濃度最高(濃度ppb)。壬基酚在河水的濃度最低,底泥次之,魚體的濃度最高;而魚體的濃度又以肌肉最低,肝臟次之,生殖腺最 高;生殖腺壬基酚的濃度赫然近河水的萬倍。雖然河水的壬基酚濃度尚未達到實驗室實驗會產生性轉換的劑量濃度,但他們同時也發現,棲息於此的吳郭魚有雌多於 雄的現象。

壬基酚是合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洗碗精、洗衣精和浴廁清潔劑靠它更容易起泡、洗淨力更好,其原料及其環境降解物,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 均有一定的殘留,並且有生物積累作用(bioaccumulation)。研究發現,水環境中的壬基酚具有擬雌激素效應,被界定為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簡稱EDS)。國內外大量研究皆顯示,壬基酚不僅使雄性生物生殖力下降,也影響著雄性生物的精巢發育,成熟精子數量減少等,汙染嚴重 時可導致精巢退化,誘導雄魚分泌卵黃前質而雌性化。所以野外(field study)導致吳郭魚產生性轉換的壬基酚濃度,可能比實驗室(laboratory study)的濃度還低;因為一般野外同時存在有數種環境荷爾蒙汙染,使得雖然單一環境荷爾蒙濃度未達實驗室導致性轉換的劑量,卻因數種環境荷爾蒙並存, 而產生加乘(additive 或synergistic)效應,雄魚終究性轉換成雌魚。

化學家穆勒(Paul Hermann Mueller)於1948年發明DDT殺蟲劑,因廣泛應用於農業、畜牧業、林業及優生保健等產業,而獲頒該年度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然而1960年代, 科學家發現DDT會帶來長期環境荷爾蒙的災難,不僅危害人類更造成許多生物瀕臨滅絕,而於1972年全面禁用DDT。環境荷爾蒙有「生物累積與濃縮」的效 應,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中濃度會被放大,甚至達到棲地的千或萬倍。環境荷爾蒙也有加乘效應,所以即使十億分之一(ppb)的濃度也不可掉以輕心。七家灣溪是大甲溪的源頭,且受到國家公園的保護,卻因為台灣脫序的高冷產業,受到汙染而危及國寶魚的生存與威脅國人的健康,身為國家公園的管理單位,實應採取積 極的作為。

註:關於壬基酚 (NP)的環境危害,請參閱: Soares, A., Guieysse, B. Jefferson, B., Cartmell, E., Lester, J.N. 2008. Nonylphenol in the environment: A critical review on occurrence, fate, toxicity and treatment in wastewaters.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34: 1033–1049.

◎本文刊載於5月21日及5月28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過量的清潔劑 PVC的元兇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一個多月前,環保署召開一場專家會議,討論PVC/PVDC保鮮膜是否禁用的議題。在專家討論前,先讓列席的正反兩方就爭議點發表意 見。當然,經濟利益受到此政策影響的業者代表照樣在會中強調他們現在所使用的保鮮膜塑化劑不是鄰苯二甲酸酯類(這沒錯,但其他塑化劑不代表就不具毒性), 以及廢棄物氯含量和焚化爐生成戴奧辛無關的謬論等等;而我們也把握時間提出我們的看法。之後,專家們開始要閉門討論(又是決策過程不夠透明的一例),於是 正反雙方的列席代表只好到會場外等待並繼續交峰。令人驚訝地,業者代表之一竟坦承,PVC遲早要被淘汰,但不能用政策干預手段。他認為我們對產業不夠專業,如果PVC被淘汰了,那麼多的氯要送到哪裡去?

其實這種說法並非第一次聽到,因此不夠專業的我們能夠充份理解其語焉不詳的言外之意。氯氣是由電解海水而來,過程中還會伴隨產生另一項產品,就是俗稱燒鹼的氫氧化鈉。其實這鹼是清潔劑的重要原料,而這位業者代表認為清潔劑不可或缺,所以如果PVC被淘汰了,他煩惱著伴隨著燒鹼而生的這些氯氣或鹽酸等含氯物質,要拿來做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一種思考方式就如同上述,要為氯找出路,而找來找去可能會認為,PVC這種用途廣泛,可製成許多非必需品(需求是藉由廣告刺激而來,而非來自內在真正的需要)的含氯材料,正是最好、最具彈性的出路。於是我們就看到如今這種景象,各式PVC產品伴隨著「必需」的清潔用品充斥 在我們生活中,PVC對環境的危害正是為了平衡我們對於個人清潔衛生的需求,另類的酸鹼平衡。

但是,另一種思考方式則是檢討,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清潔劑嗎?在還沒有這些大量製造的清潔劑出現之前,我們的老祖宗是如何清潔身體?其實清潔劑所產生的河川汙染問題更早受到社會關注,各式替代方案也早已存在,我們是可以大量減少這些用鹼加上來自原油的人造油酯所生產的清潔劑的。比如海鹽可用來潔身(因為海鹽裡就含有鹼),而刷牙可以直接用牙刷慢慢刷而不用牙膏(唾液本身就有潔牙抗菌作用),茶渣、豆粉、咸豐草(含有植物鹼)或柑橘皮(含精油)等 可用來洗碗。

即使我們太習慣用市面上那些清潔用品,用量也可以大幅減少。這些清潔用品的業者,為了刺激消費,用廣告讓大家以為牙膏要擠一條鋪在牙刷上,清潔身體或洗衣服時要出現許多泡泡,才能洗乾淨。其實不然。刷牙時牙膏可以只擠一點點,甚至如前述不用擠,洗澡時肥皂也可以不用抹太多,易生油脂的部位抹抹就好,其他部位用水及毛巾搓搓洗洗即可。現代人生活在廣告虛構的假相中而養成了過度的衛生習慣,結果卻造成處處汙染,毒物到處跑,甚至用含有有害成份的清潔劑在清潔身體,這樣還算衛生嗎?

PS.近幾年有人在推廣用廚餘做的酵素,既可當液肥,也具清潔作用,但需與清潔劑混合使用。我們依樣畫葫蘆做了這樣的酵素,將之加入一罐已經見底的洗碗精瓶子 中,結果又是一罐滿滿的洗碗精,同樣按一下瓶子的壓頭,出來的量仍具有和未稀釋之前同等程度的洗淨效果。

本文簡版刊載於5月14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台灣食品不安全?

作 者:陳曼麗 /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居住在台灣,蔬菜水果既新鮮又香甜,令人覺得好幸福。有一年,我去昆明,晚上想吃水果,看到旅店附近有一水果攤,裡面的水果又乾又扁, 頓時慾望全消;但後來還是買了一些橘子。看著袋子裡的水果,越加令人懷念起台灣的水果。台灣人,沒吃水果,真會受不了。吃水果,要拜樹頭,感謝老天賜給我們的福地。

民,以食為天。吃飽,是最大的幸福。現代人,不只是吃飽,還要吃好。為了要使外觀看起來漂亮,以至於有些農人開始生產一些加了農藥和化學肥料的蔬菜水果給我們,農藥和化肥的殘留都可能進入我們的肚子裡了。有一次,我們去行政院表達反對台灣開放瘦肉精美國牛肉。政府官員還拿農藥做比喻,他說:「肉品有瘦肉精,就等同於蔬菜有農藥;消費者可以去買有機蔬菜就好了。」 如果,台灣有很多有機蔬菜就好了,但以台灣環境污染程度,不知有多少農地是乾淨且可種出有機蔬果?

這兩年人民在食物這一話題,真是如驚弓之鳥。先有三聚氰胺在奶品中,再有塑化劑在果汁中,然後是瘦肉精在牛肉中、高病原禽流感在雞肉中、工業用硫酸銅加在豬飼料中,搞得台灣雞飛狗跳,真不知吃什麼好。有些朋友說要開始吃素,但又有蔬果農藥和化肥的問題。以台灣品管抽檢率低的情況,只要沒立即造成人民死亡或送醫急診,大概都不了了之。

關心食物安全的人,不要再沈默消極,或覺得自己沒能做什麼。首先,人民要做一個聰明的採購者,發現不正常的食物,不管多誘人,還是不要購買,讓生產者和販賣者知道消費者排斥的行動。人民要團結在一起,才會有力量。其次,尋找好的生產者,支持他們,透過網路和口碑,讓他們受到很大鼓勵,願意再繼續生產乾淨又健康的食物。其三,把消費者的訴求集結起來,要求執法者和立法者,限制不當的耕作和養殖,杜絕不良產品流到市面,傷害國民健康。

建構食物的生產履歷,讓我們知道每一個環節的生產者。一方面,讓消費者可以感謝他們盡心生產出好食物;另一方面,如有差錯,也會知道倒底哪裡出了問題,就可以追蹤。健全檢驗的機制,也是重要的食物安全環節。當有機制來認真檢驗,揪出不好的生產者,讓好的生產者可以持續被肯定,劣質品就沒 法再生存,也讓消費者更安心。

韓國人主張「身土不二」,就是身體和土地要緊密連結在一起。當農夫用虔誠方式對待土地,其他的人就會享用到最健康的滋味。沒能在土地上生產食物的人,要感謝天,也要感謝農人,這樣的伙伴關係,會讓農人有更多的尊嚴。我們相信台灣還是會美好,我們的關心和付出就不能減少!

◎本文刊載於5月7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別坐令終身學習 沒體系效能

作 者:劉炯錫 /台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

報載新任教育部長蔣偉寧過去曾有成功推動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整合橋梁管理系統,並將終身學習列為優先要推動的八件事之一,令人期待。聯合國將1996年定為終身學習年,10年後,本校第三屆校友柴松林教授以「內在的財富,最好的投資」呼籲政府實踐終身學習體系。但眼見歐、美、日及鄰近的韓國都已成了終身學習大國,我國仍原地踏步,甚至在國民黨重新執政的四年還倒退,希望藉由新部長的理想性、改革性及整合能力,為我國建立可長可久的終身學習體系,有效提升我國內在財富。

聯合國終身學習體系打破工業革命後的「學齡時期」與「工作時期」界限,因應新時代,提出學習如何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裨益於人群的生活之四原則。柴教授指出「教育是被動的、有階段的;學習是主動的,是跨越時空的。」但我國升學主義盛行多年,很多成人在學校畢業後即不願再學習,又逼迫孩子填鴨式學習、「不要輸在起跑點」。原本應是快樂主動學習的學齡時期,變成被動的壓抑式教育。建構式數學教育推動者黃武雄教授為了打破升學主義,在1994年發起 教育改革,並在1998年推動成立文山社區大學,希望以民間為主體來推動終身學習,一方面強調促成學習者的主動學習,同時達到解放知識、建構公民社會的多 層意義,頗吻合聯合國終身學習體系的概念;二方面也期待成人不再強迫孩子們學習,緩解科舉制度與升學主義的跨世代惡性循環。

社區大學在政治大學顧忠華教授等人領導下,雖已普及各縣市而讓我國在終身學習不至於缺席;但教育部社教司未能負起整合該司內的空中大學 與樂齡學習、高教司與技職司的進修教育、勞委會職業教育、內政部老人教育及其他部會學習資源,不召開終身學習委員會,也不建構終身學習體系,其經費又是其他各司處的零頭小數,十多年下來,成人參與終身學習課程的比例推估不到一成。這實在難與超過30%的韓國相比,該國在2000年才以學分銀行概念整合終身學習體系。事實上,教育部在2004年起整合社區總體營造與終身學習資源而推動社區學習體系,2005年開始的實驗計畫,三年後就因政黨輪替而停擺。

本人主持台東縣社區學習體系的建構計畫,調查顯示,只要排除經費、交通等障礙,臺東縣有約80%成人願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課程學習,顯示我國終身學習已不再是成人學習意願低落的問題,而是卡在政府還沒有規劃學習體系的問題。想想留在鄉村的老、中、青都願意學習,這對人口嚴重外流的鄉村會是甚麼效果?而我國若能進入學習型社會,對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又有甚麼好處?

建議教育部蔣部長能排除部內外的障礙,發揮溝通與整合長才,為我國催生終身學習體系,誠如柴松林教授所言,這將是最好的投資。

⊙ 本文簡版刊載於4月16日立報

五一放假,反思三八工時的過去與未來

作 者:林震洋 /綠黨黨員 

五一國際勞動節將屆,回顧它的源頭,是為了爭取三八工時制的普及,經過全球勞動階級的努力,成為普世規範。但是從一八八九年迄今123 個年頭,世界已經劇變。

24小時不停歇的工廠機械,運轉1,077,480個小時的製程,伴隨原料開採與廢棄物生產。當時的10元,以年利率1%計算,如今是 33元;假如這 貨幣 沒有膨脹、貶值、消亡、被替代。以一個世代20~25歲來衡量,大約經過五、六代;世界人口從十多億,超越了70億。森林減少了多少?物種滅絕了多少?浩劫是不容易量化的。

這是世界末日前的最後一個勞動節?如果今年冬至不是因為某種災難降臨,卻是因為全球共同的覺醒而邁向嶄新的文明狀態;那麼這將是甚麼樣 的覺醒?勞工又將扮演甚麼樣的角色?

資本不斷地投資,獲利,再投資。人們不斷地生產,消費,丟棄,再生產,再消費。被資本給驅策的科技,不斷摧毀地球各角落的生態系統,等在眼前的,只剩下物種逐一滅絕之後的土崩瓦解。生物多樣性消退的同時,人口爆炸了,但貨幣才是主人。複利的指數成長,銀行、金融、政府的配合,讓人心、社會、文化、自然環境 成為貨幣病毒的養份,不論是勞工或資本家,全世界都被貨幣的利息給宰制。

我們仍要爭取更高的薪資所得嗎?物價翻漲,即使薪資調高,依然是勉強餬口;窮忙族依舊窮忙,豪宅依舊聳立,階級差距絲毫沒有縮減的跡象。

上一代拼經濟而舉債,要求下一世代來償還。我(們)拒絕,反正我們其實也還不起,能安穩得生活已經不容易。

4月11日的商業週刊刊載了「聯合國最新告白:GDP就是破壞地球環境的元兇」,像是在教人窒息的結構中,開啟了一扇窗。為什麼不爭取 更短的工作時間?環 境惡化資源耗盡,物價只會越來越高;但是更充裕的自主、更多的休憩、學習、人際連結、健康的身心靈,是無法估價的真正財富。

罷工吧~就算不是為了改善勞動條件,也是為了永續的發展或不發展、慢發展;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而休息。

怠工吧~偷得浮生半日閒,為了中斷貨幣癌症的蔓延,我 們要改變既有的常規與作息。

不只是人對人的殖民該結束了,人對自然的殖民也要終止,貨幣對人的殖民也一併廢除。貨幣「只」是交易的工具,不是有生命、會成長的生物,憑甚麼ㄧ直繁衍呢?憑著人心的貪慾,伴隨對於貧困的恐懼。

瞻望未來,日本的半農半X、英國的每週21工時,都是令人憧憬的模式,我們也要摸索出永續的勞動節奏。讓人,而不是錢、不是利潤,成為生命的主人。

⊙本文刊載於4月23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等待一個「一臂之遙」的公視體制

作者:鄭同僚/前公視董事長

兩人對峙,若超過一個手臂距離,人雖動怒,敵在眼前,卻揮拳打不到;但隔一臂之遙,若扯喉拉嗓叫罵批評,卻足夠讓對面的人如雷貫耳,十分不舒服了。

民主國家公共電視由公共經費支持,經營則獨立自主,外力通常無法干預;但制度設計上,公共電視仍需要面對公眾,負起責任。其主要設計, 就是讓監督的力量,保持一臂之遙,可以有效監督,但卻不能對公視造成實質干預。一臂之遙,因此是民主國家公共電視保持獨立自主的象徵。

為了貫徹黨政軍退出電視媒體的社會共識,並維護媒體專業自主,立法院在2006年初通過了《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將原民電視台、客家電視台、宏觀電視台三台的製播業務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實質上,也就是將這三台變成公共電視的一環。

可嘆的是,不論藍綠執政,政府在執行三台公共化的過程中,都沒有誠意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六年來,不同執政者顯有相同的私心,都把經營 三台相關的經費編列為業務費,然後採取一年標一次的標案方式交給公視。 政府標案的形式,主要問題在於主管機關根據採購法,事前會訂定許多限制電視台自主的標規,過程中與事後又有許多的核准、驗收等等手續,對公廣集團有不少牽 制與干預的機會。公共電視如果不斷要被業務主管機關核准、驗收,拿人手短,處處受掣肘,想保持自主經營,實質上就很難做到。

如此看來,原客宏三台現在交由公視辦理的制度,絕非民主國家慣見理想的一臂之遙。我們的制度,充其量只能算一指之遙;一指之遙太近,政府稍不節制,揮拳可至,獨立自主的公視價值如何得以確保?

觀乎過去幾年,公視和三台主管機關訂約過程爭議不斷,執政者常有意無意,想把應屬公共的電視台挪移轉化成為己宣傳的政府電視台;現在的制度,實際上已經讓原客宏的經營,無法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公共媒體。

要讓原客宏的經營由一指之遙的窘境轉到一臂之遙的較理想境界,其實不難。政府可修法將原客宏三台直接納入公視體制,從此將經費編為和公視一樣的捐贈款,修法前,也可透過行政院內部協調,將下年度預算由業務費改為捐贈款,都可免去標案帶來的種種束縛。

不管哪種方法,都是當前執政又擁有國會多數席次的中國國民黨可以輕易做到的;比較難確定的,大概是當前執政者是否具有足夠的心胸與見識,去接受一臂之遙公視制度的胸襟與見識吧。

⊙本文刊載於4月3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利用植物的本能,讓污染的土地重回生機

作者:許正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

土壤不僅是農作物賴以生長的重要介質,更有淨化水質及涵養地下水源、提供生物棲地、參與地球重要元素(如碳、氮等)循環、調節氣候、與做為工程基地的功能。不過,隨著經濟及高度工業化的發展,土壤污染已經是全世界各國不可避免的重要環境污染問題。當土壤遭受污染之後,不像空氣污染與水污染能立即被人的感官所查覺到,也因此受到注目的程度也低很多,但是當大眾警覺到土壤污染所衍生的危害時,影響層面卻往往已擴大到不容易收拾的局面。

根據環保署截至101年3月所公告的全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數量,包括控制場址、整治場址、地下水限制地區(http:// sgw.epa.gov.tw/public/index.asp),已逼近700個,除了台東縣與外島金門及馬祖外,無一縣市倖免,都存在著遭受重金屬、油品、有機溶劑、甚至戴奧辛等所污染的土地。其中,加油站污染場址數最多,約佔了百分之八十,如果以面積來看,則為重金屬污染的農地。

處理污染土壤的目標不外乎是為了維護人體健康與環境品質,但是目前許多整治復育技術,雖然可以達到這兩個目標,不過為了要破壞或移除污 染物,某些技術必須 對土壤施以高溫處理、添加強酸或強氧化劑等,使得處理後的土壤已經失去生機,難以發揮原有正常的功能,同時處理費用往往高達數千萬元或上億元。因此,根據 低碳精神所應用的綠色整治技術,便逐漸成了值得加以思考的土壤污染處理方法。

所謂「植生復育」是指利用某些特殊的植物,生長在受污染的土地後,透過大量吸收污染物、或破壞污染物、或防止污染物擴及其他環境介質的概念,達到處理污染土壤的目標,優點是成本低廉、操作簡單而能讓污染土壤在整治後尚可維持原有的生態功能,唯一的缺點是整治的時間比較長。不過,可以透過植物品種的篩選、改良,或是適度的土壤管理,讓植物破壞或吸收更多的污染物,因此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環境保護生物技術。

目前全世界運用植生復育處理污染土壤較多的方式是「植生萃取法」與「植生穩定法」。植生萃取法是利用植物能吸收高濃度污染物而達到自土壤中已移除的目的。 植生萃取成功與否,主要受制於植物生長量是否夠高,以及是否能吸收更高濃度的污染物而且可傳輸到莖、葉等地上部,以利於採收移除。植生穩定法則是利用某些植物在土壤中能忍受高濃度的污染物,但並不會將污染物傳輸至地上部,而是透過強大的根系與生長茂密的地上部,達到保護土壤的目的,避免污染物暴露在沒有植物覆蓋時,因為沖蝕、逕流與淋洗作用等擴及地下水等其他環境介質。

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中,已有許多成功的植生復育案例,而整治一個污染場址所花費的時間從數年到十幾年都有,國內包括筆者在內也有許多學 者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在台灣仍然沒有實際執行的先例,究其原因,與複雜的國情文化、社會、政治等因素都有關,使得這種環境保護生物技術難以在本國操作,筆者期待這些滯礙因素能得到改善,讓有限資源的台灣在維護土地正義上能有所突破。

⊙ 本文簡版刊載於3月26日立報

挖掘一座公園的前世今生

作者:徐銘謙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日前某台新聞獨家踢爆,台北市政府公園處陽明所為了新建游泳池,依規定需規劃一定數量的停車位方能取得建照,而公園沒有其餘空間,停車格遂虛應故事地畫在公園草皮與樹根上,記者發現公園有二十公分的水泥高差、還有大樹長在停車格上,根本不可能停車,公園處的解決方案居然是,將會做斜坡讓汽車開上來停,可以預期按此本末倒置地發展,公園草地將會鋪上水泥、蓋住大榕樹根,甚至砍去老樹,結果一個公園管理所,最後管理的將是沒有公園的公園。

同樣是台北市政府公園處,青年所管轄的福州山公園,是將原本山頭上的公墓遷葬後改為公園,種上綠樹、興建步道,成為附近居民運動的去處。在鋪設水泥步道的盡頭,大抵還保有自然泥土的步道質感。去年曾一度因為下雨泥濘積水問題,公園處擬將泥土全部覆蓋水泥鋪面,後來在當地山友奔走、遊說里長民代、爭取附近中小學的了解與支持後,在荒野保護協會、千里步道協會與自然步道協會邀請專業老師,帶領志工與社區居民一起嘗試用手作步道的方式,設置排水系統、以碎石墊高步道,再回填落葉返璞自然,成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營造的公園。

在手作步道的過程中,不免要向下挖掘,包括換土與設置集水井與截水溝等設施。一般人對於步道底下美好的想像,就是土、樹根、蚯蚓、兩棲類與各種昆蟲,然而在都市近郊的山區往下挖掘,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福州山公園,薄薄土層底下多是建築廢材,紅磚與混凝土為大宗,曾經是墓地設施的一部分,甚至還會挖到已經遷走廢置的空甕與墓碑碎片。想起我們家在屏東的祖墳地,公墓成為鄉公所垃圾大戰的堆填廠,也開放各種事業廢棄物傾倒,還有最近在海岸沖刷裸露出來填海造地的基隆潮境公園底下的垃圾掩埋場,成為海岸撿也撿不完的垃圾,以及寄居其間的塑膠寄居蟹等生物。

最近我們推廣手作步道觀念進入城市,曾在一處因為都市更新拆掉的國有宿舍位址,用綠點營造的方式運用拆屋的廢建材就地擊碎,手鋪花園小徑,山友見我要志工蒐集廢棄紅磚敲碎鋪做步道底層級配,以為我愛用廢建材,還特意要從他處運來廢建材給我運用,其實一磚一瓦敲碎的過程中,只是更加珍惜這些從原礦土經過高溫窯燒製成的堅固建材,為了善用資源所致,而若房子能堅固耐用永續居住,像歐洲那樣保留修繕繼續居住該有多好?

考古般逐層向下探究土地的歷史,原本自然的山丘或農地,人們用來興建房子、停車場、或是埋葬,而後毁棄填埋垃圾廢棄物,再鋪上鋪面改成公園粉飾太平,或再次循環輪迴,這就是台灣人對待土地的態度。因為土地保有太多不堪的秘密,當我們把這些整地都交給怪手,用水泥填埋,再進口嶄新的建材,層層疊疊的最後,我們將失去對土地的尊重與記憶。堅持手作步道,是為了還土地一口呼吸,也讓我們有機會與生養自己的土地和解。

⊙ 本 文簡版刊載於4月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食品衛生管理法不容倒退修法

作者:王毓正/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環境法律人協會常務理事

行政院3月初表示,對「飼料添加萊克多巴胺的進口牛肉」,政府將參考先進國家的標準,訂定安全容許量;未來將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在一定安全容許量範圍內的牛肉進口。並進一步指出,未來若有明確科學證據或清楚案例,證明食用在飼料添加萊克多巴胺的美國牛肉在安全容許量下仍對人體有害,政府會主動用最快速嚴格方式把關,立刻禁止相關產品進口。做到「專業考量、風險控管」,符合總統馬英九「國民健康優先」的一貫政策立場。

然本文認為,從健康風險預防與國民生命健康保障的角度來看,此一政策決定既不符合專業要求,同時可能導致現行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開倒 車。

首先,若堅持須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或清楚案例,證明對人體有害」,才採取限制或禁止措施,不過是顯示出風險預防思維之落伍。聯合國里約宣言所揭櫫之「預警原則」指出「為保護環境,各國應依據其能力廣泛採取預防性措施。『當存在嚴重或不可回復之損害威脅時』,『缺乏充分科學證據證實』,不得作為延緩採取符合 成本效益以防止環境惡化之措施施行的理由」,此一原則亦廣泛地被適用在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之議題,因此採取預防措施的前提,並非必須嚴格到所謂「明確的科學證據或清楚案例」之程度;相反地,在科學證據上僅需有合理懷疑即已足夠。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所界定之「即有可能為致癌因子(2A級)」者,即是屬於流行病學證據有限或不足之情形。倘若按照行政院的政策立場來看,豈不意味著國際癌症研究署的認定皆應重新改寫!

上市食品具有迅速廣泛流通生活各層面之特性,在各種毒性或有害物質暴露途徑當中,又以飲食暴露對人體健康影響最直接,也最易造成嚴重後果,受害者亦往往分佈廣泛。1956年左右發生於日本的水俁病,係因食用含甲基汞之水產品,而造成汞中毒;又例如1979年左右台中縣與彰化縣地區,因食用多氯聯苯不意滲入之米糠油,而造成全台至少兩千人健康受害。這些因「食品公害」而受害之民眾,已逝世者終生抱憾,仍存活者至今仍深受其苦,所謂嗣後證明有害健康而採取斷然管制措施,對這些受害者而言,皆無濟於事。就台灣外食文化,及吃到飽及燒烤店之風行來看,若一日真的有「明確科學證據或清楚案例,證明對人體有害」時,又將如何善後!?行政院之政策立場,毋寧是一場豪賭,籌碼正是全國人民健康!所謂「國民健康優先」一貫政策立場,不過是一句空話。

現行食品安全法第11條第9款規定,食品或食品添加物若有「從未於國內供作飲食且未經證明為無害人體健康」者,即非法所容許。此規定即 是食品安全預警原則 的最佳表現,其實目前的修法最應該做的,就是擴大該規定之適用,而不是開倒車!

⊙ 本文 簡版刊載於4月9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民眾為何要被迫承受不公平正義的風險?

作 者:耀日 /看守台灣協會會員

日前一位自稱風險評估專業的溫啟邦醫師撰寫文章,認為美牛風險比騎機車低,文章內容呈現出溫醫師對風險本質的誤解,而這種觀點顯然也是 馬政府在專家會議做 出還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瘦肉精風險程度的結論後,就貿然有條件開放、漠視民意的基本心態之一。本文將針對這種謬誤觀點提出澄清以正視聽。

選擇機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原因很多,對多數的機車騎士,應該是志願跨上機車,在啟動那一瞬間,應該是對自己的技術與機車性能有信心。一位 騎士在騎車出門時, 如果想到這趟出去可能會發生車禍,因為台灣的統計資料顯示騎機車發生車禍的機率高,他心理會提醒自己要小心,注意來車、路況與交通號誌,因為台灣多數的民 眾都是理性的自我風險管理者。騎機車發生車禍往往出於一時疏忽或是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在風險分類上偏向屬於志願承受、可控制、熟悉、可預期、公平、非災難性與個別等的風險。在風險認知大師Paul Slovic於1978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 1987;236:280-5)的一篇文章中就說明這類型的風險是比較為民眾所接受。

但是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牛肉(不是只有美國進口牛肉,其他國家進口牛肉也可以含萊克多巴胺)進口後,當然可以標示牛肉產地,但受限於台灣食品標示系統,管理加工肉品的標示會有困難。消費者無法辨識含瘦肉精的加工肉,可能被強迫承受萊克多巴胺的風險,這種風險可能也不是消費者個人可以控制(消費者不可能在每 次食用前,針對要食用的肉作萊克多巴胺的分析檢測)。另外政府也表示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牛肉,可以開啟台美貿易諮商會議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會議,因此這個政策可能會為企業帶來利益,企業人士因獲利反而不會消費含萊克多巴胺的便宜牛肉。可是對主要消費族群,也就是要承受風險的普羅大眾卻很難分享到利益。這種被 迫承受政策帶來的風險與享受因政策產生的利益可能是不相同的人,這種風險即使是低,民眾的風險認知也會比較高。因此在台灣食用牛肉而攝取萊克多巴胺的風險就可以歸類為不公平、非志願承受、與非自我可以控制的風險。對民眾而言這是一項新而不熟悉的風險,因為對萊克多巴胺的效應無法預期與不了解,也不了解對未來子孫的影響等。這種風險,在Paul Slovic的文章中明白指出比較不易被民眾接受。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歐盟國家民眾願意接受比較高的開車風險,拒絕風險可能比較低的含萊克多巴胺牛肉。

風險溝通應該是雙向對話,以想要說服或教育對方、認為民眾知識不足或是被誤導的溝通方式是不了解風險溝通。國際的風險分析(包括風險評估、溝通與管理)架構已進步到以民眾參與為中心的過程,但在過去幾個星期來,看到政府危機溝通(和風險溝通)實在做得不好,不願意坦誠面對民眾與專業的質疑,這樣作只會治絲愈棼。建議解決萊克多巴胺的爭論,政府單位應該落實國際衛生組織公告的食品安全管理架構,真正尊重專業,讓民眾充分參與。

◎本 文簡版刊載於3月15日立報

專家會議陽光 化、政治決策民主化

作 者:簡妤儒 /社會學博士候選人、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近來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禽流感疫情隱匿爭議,以及行政院匆促宣布將「有條件解禁」添加萊客多巴胺的美牛進口,都凸顯出政府決策體系的封 閉蠻橫,也引發民眾對食品安全與健康風檢的疑慮。在兩起事件中,官方往往以科學作為合理化政府決策的擋箭牌,聲稱「缺乏科學證據證實瘦肉精對人體有害」,或者推稱疫情爭議只是「高低病原判定問題」。

無獨有偶地,美牛與禽流感爭議都暴露現行專家會議與決策模式的限制。首先,科學研究可能受限於當時的提問與技術,也往往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舉例來說,目前 沒有專家有能力預測原本就不斷變異的病毒究竟哪一天會發展出人傳人的能力,沒有專家能斷定病毒變異的原因(究竟是自然漂移還是疫苗誘發),各國專家們對於 只有六個受試者的人體研究能否用來推定瘦肉精殘量標準也沒有共識。當政治決策遇上這類缺乏完整科學定論的狀況時,德國環境法裡採用的「預警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應可作為政治決策的參考,以避免讓民眾承擔不採取預警措施的未知風險。很遺憾地,在兩起事件中,府院和行政官僚卻寧可在專家共識與精確科學證據形成之前低估風險,或是讓風險個人化,使得健康與安全淪為一個昂貴且未必有保障的個人選擇(像是「你可以選擇吃有機食品或不吃美牛」)。

此外,專家討論過程往往淪為黑箱,由官方片面決定誰是專家,以塑造出專家已達成共識的一言堂;或者如紀錄片導演李惠仁質疑的,利用研究 資源補助來箝制專家 的意見表述。在行政院召開美牛跨部會專家會議過程裡,就數度出現受邀專家公開抗議討論過程不公開,或事後表示會議結論被府院曲解為美牛開放背書,也有專家直指有「被騙的感覺」。美牛與禽流感事件中專家的尷尬角色,乃至前防檢局長主導會議結論的錄音公佈,皆突顯出政策討論與決策陽光化的重要性。倘若真如政府 強調,科學證據為決策的重要基礎,專家會議更應公開透明。政院若能主動公告會議紀錄甚至播送會議過程,不但有助於消除公眾對專家是否秉持專業立場的疑慮, 鼓勵與會專家秉持專業提供建言,更可以成為科普教育與政策溝通的管道,並讓公眾有機會檢視專家與行政官僚的討論與過程,落實行政責任的透明化。


再者,縱使專家學有專精,也未必樣樣皆通。專家對問題的理解與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能受限於學術專業。舉例來說,病毒學家或獸醫專家有能力 判斷高病原與低病原 病毒,卻未必能完全闡明生產、加工、銷售、甚至跨國運送過程對食品安全所造成的風險。貿易專家與經濟學家或許可以估計美國簽訂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 (TIFA)對國家進出口產業帶來的利益或衝擊,卻未必考量到健康風險可能加重國家健保負擔。傾向專精化的專家會議往往容易導致將焦點放在狹隘的技術爭議 上,把問題轉化為技術、標準、管理問題,爭論著氨基酸序列、死亡率、毒物殘量標準,而不去檢討工廠化大量養殖、農業藥品濫用、以及國家管制執行的困難所造 成的健康風險。專家與行政官僚因此往往不去探討農民私自採用非法疫苗的結構成因,不去檢討「三管五卡」為何失效,也疏於傾聽消費大眾對食品安全的憂慮。要 避免專家會議淪於技術論爭或背書大會,專家會議應該更為多元開放,政策諮詢討論過程不僅應該廣邀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提供意見,更應該開放民間團體與相關公 民代表(作為非學術領域的專家)一同參與討論,積極尋求專業與社會共識。

美牛與禽流感事件所造成的高度社會關注與爭議,暴露了現行政府決策模式與專家會議的限制。不少民眾都質疑在高度民主化的台灣倉促宣布開 放美牛的正當性,甚至懷疑起政府與專家的誠信。當政府越來越強調決策的科學基礎時,如何避免專家淪為不民主決策的護身符,健全化專家角色,提供公共參與的 平台,更是一個民主 社會與政府不能不去面對的重要課題。

◎本文簡版刊載於3月1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瘦肉精、人民驚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護理系副教授 
 
當初台灣在放寬美國牛肉及其產品進口時,為了確保國人食品安全,定下「三管五卡」措施,所謂「三管」,就是要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 所謂「五卡」,是要 透過核、標、開、驗、查等五道關卡,同時規定不得檢出瘦肉精萊克多巴胺,來確保其安全。然而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於2012年3月8日發表針對市售15件牛肉 商品的瘦肉精抽樣結果,竟發現有4件美牛驗出1ppb以上的「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檢出率竟高達26.6%,形同台灣政府遭美國政府公然「霸凌」,「三管五卡」的失靈,不但突顯台灣政府的無能,更埋葬執政者的誠信。

2012年3月8日馬英九總統突然宣佈以「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對飼料添加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牛肉「有條件解禁」,大部份的國民黨 立委也從強烈反對轉支持。2007年8月20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明確表示,反對政府擬開放美國豬肉使用瘦肉精,但國內豬肉卻禁用瘦肉精,馬英九說這是「一國兩制」的行為。而今貴為總統的馬英九,正準備執行美國牛可含瘦肉精的政策,而台灣養牛業者對飼料添加瘦肉精萊克多巴胺需向農委會提出申請,這是否 也是「一國兩制」?從反對到通過,馬英九總統的改變是品德教育的欺騙還是權力的傲慢?

該借鏡的故事,1938年英國醫生所合成的二乙基人造雌性激素(簡稱DES),在人體中可發生類雌性激素之功能,被醫界認為是仙丹。早 期用來治療婦女之流產和早產問題,進而被廣泛應用於協助產後母親停奶、治療小孩粉刺、攝護腺癌、淋病,其至抑制長得太高的十幾歲小女孩的成長高度。農人也大量應用DES為家畜之食品添加 劑,或從頸部、耳部植入,以加速雞、牛和其他家畜的生長。1957年美國中西部的養貂業發生母貂的生育問題,原因是母貂吃了以DES餵食的雞雜碎。30年 後,也就是1966~1969年間,波士頓醫院(哈佛大學的教學醫院)的醫生發現,原本只會發生在年紀大於50歲之婦女的陰道癌,居然發生在15~22歲 的年輕女孩身上,令他們驚訝的是8位患者中,有7位她們的母親在懷孕的最初3個月時曾服用DES。但在懷孕20週後才服用DES的母親,所生下的女孩則未發現類似的病變。

而瘦肉精真的安全嗎?一篇人類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與萊克多巴胺同屬「乙型受體素」的安胎藥成分「特布他林」,經孕婦服藥後產下自閉症嬰兒風險,比未服用者高出四倍之多。歐盟針對萊克多巴胺安全評估報告中所引用一篇研究指出,經餵食高劑量萊克多巴胺的雄鼠會出現睪丸變小的現象。面對爭議性這麼大的民生議題, 政府實應透過公民投票,由人民共同決定未來。

◎本文簡版刊載於3月19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勿忽視服務產業對環境之衝擊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會員
 
在人們的生活中、在各種產業中,一般人常看到製造業、能源發電業等排放污染、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殊不知服務產業也是重大的排放來源,勿忽視其對環境的影響。

環境系統的相互牽連、影響是複雜的,各種產業的相互關聯亦然;進出辦公室、身穿西裝的服務人員其對環境之威脅不一定較一個水泥廠工人為小。首先,商場、辦 公場所需使用多量的「電力」,其即代表著相當的碳排放、污染排放、有害重金屬排放、燃料資源耗用。若是核能電廠的電,恐怕潛在的影響、代價更大。一個上班 人員在上班過程,除使用電力外,尚有「辦公室建築物」營建過程及使用維護(如電梯、空調冷氣、照明)的環境影響負荷。去上班,也需搭乘各種類的交通工具; 赴國外或長程出差,需搭乘飛機;大型輪船,載著消費品貨櫃進出港口、海上(遠洋航程)趴趴跑,這些都是污染排放。

以餐飲業而論,若享用1公斤調理好、置放於餐桌上的食物,其在產地、廚房調理烹煮過程,或已丟棄掉5~10公斤的廢棄物(至少還可做廚餘吧)。當我們製造 一桶垃圾,上游端便已製造70桶垃圾了。在產品生命週期前端的開採、製造、運送階段,已產生很多廢棄物、污染排放問題,並還有後段廢棄物問題。

你知道上網看網路新聞30分鐘,比讀一份實體報紙更多出兩成的碳排放量;在Google上每一次搜尋,就會造成7公克的碳排放量,15 次搜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約等同於生產1份實體報紙(天下雜誌,第450期)。

宣稱「便利」的便利商店以24小時模式經營,並配置空調、冰凍、冷藏、照明設備,全國約有9千多家便利商店(每年還以150家速度增 加),總用電量每年約 15億度。依某便利超商公司資料,採取白天不開燈、採用省能變頻冰箱、冷凍櫃、省電燈泡等等,估計或可節約一成用電,但較之一般傳統的雜貨店(柑仔店), 其使用的電力實在多很多。這些能源、污染的排放,就是便利的代價。

故我們對所有使用、享用、擁有的商品、服務及便利,以及炫耀與奢華、跟上潮流,甚至無端的浪費行為,都飽含著污染、物資∕能源的消耗、 環境的衝擊。整體環境的問題、地球的未來命運,就看我們如何在需求(need)、欲求(want)之間選擇取捨,而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子孫會是地球命運的最後身受者、承擔者。

◎本文簡版刊載於3月5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社區環境改造, 從乾淨開始

作 者:陳曼麗/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台灣環境的重大議題,不論是停建國光石化廠,或是保留阿塱壹古道,都受到矚目。在一般社區中,不見得能有機會發生環境重大事件,受到全 國注意。社區經營是 一點一滴,必須靠社區人一起來做些環境維護,讓社區越來越優質,居民越來越幸福。

近幾年,有機會深入社區觀摩,發現社區生活環境是否良好,從大街小巷,家戶門口,是否亂置垃圾包、塑膠袋、廣告紙、雜物,可見端倪。這些雜亂東西,如果社區人視而不見,社區環境要變好,很難!

有時,我看到很熱心盡責的里長,邀請居民組織志工一起來清掃街道,維護環境整潔。但是,有些里長從來不做這些環境清潔的工作,讓社區一 直髒亂下去。有些大樓設有社區管理委員會,由社區人自行管理,住戶繳費共同雇用管理人員,維護居住品質。而在沒有社區管理委員會的地區,里長的角色變得非常重要,里長有能力,社區就會面目不同。

台灣社區遵行環保政策規範,垃圾強制分三類,清潔隊的車子來的時候,如果沒有將廢棄物分為「資源回收類」、「廚餘類」、「一般垃圾類」,清潔隊員可以拒收,好心一點的清潔隊員會在現場指導民眾分類。

有些社區不將資源回收物交給清潔隊員,而由社區自行販售,販售金額由社區人自行決定其用途。我曾經看過有些社區把資源回收物銷售給小盤商後,那些收入所得 積少成多,社區人拿去旅遊、提供社區老人午餐、贊助清寒孩童、或捐給宗教活動。由於資源回收有金錢回饋,在社區內可以回收的物品幾乎都被收光了,以致社區遺留下來的幾乎都是垃圾!如果,每週按時丟垃圾,垃圾應該不致造成髒亂,但是社區內總有一些不遵守規定的人,老是將垃圾偷偷亂丟,令社區不乾淨。

一個里,少則五百人,多則一萬人,所以大小不一。有些里,土地很大人很少;有些里,土地很小人很多。社區裡,如果志工堅強,事務分工給志工承擔,由於都住在這裡,社區好,人也好,大家就都願意承擔。但是,有些里長經常像神龍見首不見尾,鬆散管理社區之事,很難帶動社區一起來關心。社區是大家的,你不關心, 我不關心,社區就變得更冷淡了。

台灣一直在推動社區環境改造工作,做得好的社區,環境都很乾淨。社區環境靠居民維護,居民追求乾淨,見不得髒亂污染發生,也就會願意成為社區環境守護天使,繼續張大眼睛來監督,付出行動來捍衛。經過二十年,社區環境高低,區隔越來越明顯。我們要追求環境高標的社區,住在這裡的人,小孩子會更健康,大人可以無後顧之憂去工作,老人也可以更長壽。從乾淨到健康,才可得到生活幸福。

◎本文簡版刊載於2月27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萊克多巴胺–培林–瘦肉精

作者:周晉澄/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商品名為培林,是腎上腺乙型受體作用劑的一種,俗稱受體素,具有類交感神經興奮作用,原本是開發 為氣喘治療用藥。培林與其他相關藥物,如克崙特羅(Clenbuterol)、沙丁胺醇(Salbutamol)、濟帕特羅(Zipaterol)等,添加於飼料,具有蛋白質合成功能,增加瘦肉的比例,因此通稱為瘦肉精。

培林的使用方式是動物在最後的肥育階段,大約使用一個月左右即上市。培林在動物體內代謝很快,六小時即可排出約一半,但殘留於屠宰後肌 肉或內臟的瘦肉精不易消失,加熱烹煮亦不易破壞。使用瘦肉精飼養動物後如無適當停藥期而殘留於肉品,即可能為消費者所食入。過去有相關毒性較高瘦肉精經食入後,發生人類急性中毒報告,出現心血管不適等症狀,因此限制使用,以避免吃入含大量瘦肉精的肉品與內臟,造成不利健康的效應。

培林相對於其他瘦肉精而言是毒性較低的受體素,但並非無毒。目前有26個國家(地區),如美、加等登記核准供豬隻或牛隻與火雞等使用。 相對的,歐盟與中國等國家則將培林列為禁藥,台灣目前亦是將所有的瘦肉精都公告為禁用的動物用藥,所有在台灣使用與食用的農畜產品皆不得檢出,當然也不可 能訂定動物用藥物殘留容許量(maximum residual limit;MRL)。國際食品標準委員會(CODEX)自2008年起依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評估,研擬培林MRL草案,但至今皆無法達 成一致的決議,即尚無統一適用的國際殘留標準,如直接引用並稱之為CODEX的MRL是不正確的說法。

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針對JECFA的報告有相關研究數據差異與可信度的質疑,對於人體安全評估不足,尤其是缺少敏感族群的評估,亦持不確認的態度。培林不是自然的產物,也不是用於治療動物疾病目的,是人工添加於飼料而改變動物體質的。歐盟反對非治療目的的所有促進成長之非天然 物質的添加使用,因此歐盟27國持續反對。中國則提出內臟,尤其是肺臟等仍有高殘留的資料,質疑MRL草案考量不足。華人飲食習性不同,食用較多量的臟器,而婦女坐月子時更是以腰子等進補,特定的食材與飲食習慣未納入JECFA考量,中國認為低估健康風險,因此反對MRL訂定。中國與歐盟合計佔了全球 70%豬肉的生產與消費量,如無中國與歐盟的支持,MRL的訂定並執行將損及CODEX的信譽。

近幾年台灣邊境與市售牛肉抽驗,不時發現瘦肉精殘留,尤其多與美國進口肉品有關,如去年抽驗市售牛肉59件,其中培林殘留10件,不合 格六分之一,全是美牛,邊境查驗172批,有45批不合格,亦是美牛。執行三管五卡僅有部分成效在邊境與境內發生,原意要阻隔與決戰於境外,即從源頭限制管控,明顯未達。

台灣的飲食習慣與中國相近,考量亦可參照,不可以美國評估方式直接套入適用。培林的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資料相當不足,添加飼養動物不是必須的,而且豬隻餵飼後出現包括敏感、焦躁不安與具攻擊性等緊迫的相關現象,這些特定藥物刺激產生的反應是不人道的,是與動物福利背道而馳,文明的消費者食用前當有進一步的考量。

◎本文簡版刊載於2月2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建構台灣九孔海洋保護區

作 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台灣的九孔(Haliotis diversicolor)養殖是道地的台灣在地產業(種 貝、育苗、龍鬚菜餌料、人工合成飼料、養殖設備等都是本土產業),全國產量在1976年為38公噸,產值約為1.4億元;1995~2000年代更達到最 高產量2,500公噸,產值突破13.5億元,是台灣九孔養殖的全盛時期。但自2001年,爆發九孔幼苗由附著基脫落死亡(脫板症);出現成貝大量死亡, 引發全面性大規模死亡潮,2009年至今全台的九孔幾乎全軍覆沒。九孔產業由漁村如日中天的股王,一夕跌停為夕陽產業。台灣九孔又步入台灣草蝦、海鱺養殖的覆轍和魔咒。

2003年漁業署責成學術單位組成專案調查小 組,試圖找出問題原因並研擬解決對策。嫌犯由溶藻弧菌、皰疹樣病毒、20面體球型病毒;演變到氣候變遷,亦即大環境――全球暖化改變洋流引起藻相丕變,導 致九孔營養不良抗病力減弱。連主管台灣水產的相關專家都宣稱台灣是九孔疫區,無藥可救,建議九孔業者轉型養海膽、海參。總之政府主管機關至今仍無法提出一 個完整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乃開挖整建原本潮間帶之海蝕平台上的潮池而成,標榜與天然海水直接相通,靠著每天潮汐的漲落,置換池中海水與清池,可以節省水、電、人力等養殖成本。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以閘門控制調節海水的進出,和天然環境僅一閘門之隔,是不折不扣的開放系統。

開放系統的缺點是很難,甚至無法控制許多變因, 環境因子是其一,傳染性疫病的管控是其二。此外,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又群聚,集中在有岩礁的特定地區,彼此共用鄰近甚或同海域的海水,使用過的養殖池用 水也未經生物化學等標準去處理污水,即徑自排放至周遭海域,一旦有一養殖池發生傳染性疫病或是汙染源(養殖生物的排泄物、藥物、斃死生物體、殘餌等)流出或沉積海床,隨後蔓延散開必成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

其次,溫度劇烈變動,尤其是颱風會誘發九孔成熟種貝同步大量排精與產卵,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不異是變相進行人工種苗放流。由於養殖九孔有效族群數目過小,易釀成遺傳飄變,同時其基因庫與基因多樣性亦遠低於野生族群。經年累月無意識人工種苗放流約20年,台灣野生九孔族群的稀少很難獲得,或許和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一度蓬勃發展有關(競爭棲地和餌料、近親交配與稀釋種質),頗值得進一步探討。

科學家發現鮑魚有阿里效應(allee effect),種貝族群的密度必須達到某程度,否則即使環境再適合也無法重建資源。因此台灣應儘可能規劃構築種貝高密度分布的海洋保護區,進行資源管 理,恢復過度濫捕所造成的九孔天然資源量的衰減,重建台灣九孔資源。九孔是藻食性動物,九孔養殖比起台灣一味耗能、超抽地下水兼破壞犧牲環境等社會成本的肉食性水產生物養殖,是對環境非常友善、永續的水產養殖模範產業。台灣九孔業者曾經締造台灣九孔技術獨步世界,日本驚艷,創新傲視全球;中國仿效,養殖產量世界第一的輝煌紀錄,是台灣人民共同的甜蜜回憶。台灣九孔產業是否能夠再度站起來,在台灣發光發亮,端看台灣當前水產領航決策者是否有當年決策者的眼光與膽識!


颱風或暴風雨誘發鮑魚(皺紋盤鮑;Haliotis discus hannai)與九孔(H.diversicolor) 雌雄同時排精產卵,雌雄個體相隔的距離,強烈影響精卵受精成功與否,與受精率的多寡。


蝟集於同一岩石密密麻麻健康的紐西蘭鮑魚H. iris群 落,可保證締造完美的受精率,孕育最大量的下一代。

◎本文簡版刊載於2月13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讓體制內管道成為社會改革的助力

 作者:戴秀雄(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助理教授 )

台東杉原美麗灣的環評撤銷案經最高法院判決確定,成為台灣環保運動史上另一個重要的進程。但是,回思過去幾年來眾多的爭議事件中,無論是源自土地徵收、都市更新或是勞工保護,姑且不論訴訟的成敗機率,真正將對國家機器提出行政爭訟的方式作為抗爭手段,甚至是做為社會運動的伴隨抗爭途徑,除了著名的中科三期、永揚及美麗灣案,仍然相當罕見。嚴格說來,這種現象在一個號稱民主法治的社會,毋寧是怪異的。

無可諱言地,任何訴訟都是一種體制內的抗爭或尋求救濟的手段;如果一個問題可以透過體制內手段得到可被接受的解決,那麼體制外的抗爭手段(尤其是走上街頭的群眾運動)原則上可以儘量省卻;換句話講,體制外社會運動最重要的功能其實是在於提出制度建立或修正的要求,並且透過其形成的壓力迫使立法或是行政部門配合;然而透過對國家機器的行政爭訟卻是對現有體制最正面、嚴酷的挑戰,它不止可以用以針對國家機器執行法定義務時的瑕疵,更可以針對設計不良的法制;尤其訴訟途徑最後導向釋憲,更是可能直接對現行體制達到決定性改變的手段。

然而司法權的行使具有不告不理的被動特性,此乃民主國家體制上三權分立設計之使然,以致有起訴資格的人不為起訴,則整個司法系統即使能夠也願意介入事件,也只能晾在一旁睜眼放任事件繼續發展。就以土地區段徵收所引發的這麼多件爭議性案件來說,迄今仍無土地被徵收的原所有權人願意出面透過訴訟尋求救濟,導致事實上連得以嘗試透過釋憲去主張區段徵收做為開發手段仍可能違憲的機會也無從開啟,而這卻是當立法權與行政權無所動搖時,真正最治本的可能性之一。

歷經去年多件的抗爭,無論環保、勞工或是土地議題都有所獲也有所失,而事實上我們仍走在一條崎嶇而且還看不到路途終點的改革路程上;在這條路上,體制外的社會運動對於釐清價值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是體制內手段的運用仍有加強的必要,尤其更不該讓司法爭訟途徑投閒散置。值此之際,一方面正是呼籲更多法律人投入環保、社會關懷運動的時刻,另一方面或許在街頭抗爭之餘,更應該鼓勵、協助當事人站出來進行行政爭訟,甚至釋憲。姑且不論對我國司法系統的信心問題,如此當或可在政治對決之外,讓環保、社會議題的爭議能夠有效地在體制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本文亦刊載於台灣立報2月5日看守台灣專欄

何必非得張燈結綵才能喜洋洋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節能減碳已成為響亮的口號,但在口號與實際作為之間,仍有不小落差,不論是政府施政、企業行為或民間活動。

日前行經景美溪畔,一座連結新店與景美的橋身映入眼簾,只見除了橋上往來車輛與橋邊屹立著的盞盞路燈射出的燈光外,橋身亦滿是燈飾,夜空下異常刺眼。這種所謂的「光雕橋」,實則為「光害橋」,是講究奢華、卻未必有美學修養、不考慮所作所為對周遭生態之危害、更不知節能減碳為何物的產物。花錢裝飾這座橋的雙北市政府,節能減碳口號喊得非常響亮;兩相對照,格外諷刺。

據媒體報導,新北市與台北市政府於去年度聯手斥資1.3億元,為連結兩市的12座橋樑光雕,說要讓每座橋樑展現不同的都市歷史與特殊意象,並選擇在今年元旦夜點燈。然而要美化市容、展現風貌,有眾多選擇,不必要選擇這種與節能減碳互為衝突且要花大錢的方式。更何況這是人民的血汗錢,應花在刀口上,比如照顧弱勢族群、輔導失業人口、加強學童營養午餐、強化環保措施、建立再生能源基礎;這1.3億元用在上述任一事項,皆可造福許多人民,而雙北市政府卻以美觀為由,錢花在大量LED燈泡上,不顧當前國債高築,這若不以顢頇或紈褲子弟心態釋之,莫非要以圖利廠商視之?

當然,這種假文化、藝術、美學之名的作為,還可為政治人物帶來一種好處,而使他們膽敢不顧氣候危機,並濫花人民血汗錢。這好處就是其確實可討好部分民眾,讓他們獲得短暫虛無的快樂,而且是看得到的「政績」。類似作為如跨年煙火晚會、耶誕時節為樹木纏繞燈飾以及引起相當爭議的百年活動等等,在講求視覺效果的媒體渲染下,這種毫無經濟效益甚且有環境危害的作為像傳染病散佈到許多縣市,且規模有擴大之勢;甚至某些學校等身負教育之責的機構,也在節慶時有樣學樣。

在夜夜燈火通明的現代,仍要因循且擴大古時的節慶行為而不思其緣由,也不以更節約能資源的創新方式豐富其內涵,已讓「張燈結綵放鞭炮」成為我們社會病態、弱智的文化活動。先祖因為身處獸力勝於人力的時代,因為恐懼而發展出諸如放鞭炮驅逐年獸的喜慶文化;而現代人類已然擁有昌明科技而晉身食物鏈頂端,同時正以不永續的方式大量耗用地球資源而成為地球上所有生物聞之喪膽的最強悍入侵種,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出愛護生態系其他眾生的喜慶文化,莫再庸人自擾又擾人,以鞭炮噪音驅逐難得清閒的年夜美夢,以庸俗燈光干擾其他生物的夜間生活。

◎本文亦刊於台灣立報1月29日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總統向前衝

作 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台灣位處季風氣候區,雨量豐沛,降雨集中在梅雨與夏季 颱風時期,颱風不來時易造成乾旱與水資源問題,颱風來襲時經常帶來暴雨,並造成水患問題。莫拉克過後,感謝天地神明給予台灣喘息的機會,很多颱風在接近台 灣的時候轉向了。但在極端氣候變遷下,台灣很快的將面臨旱災、山崩、土石流、洪患、水資源與生態系統改變等的嚴重挑戰。所以總統不應只在每次在颱風來襲時 選擇讓人民撤離而達到避災的成果就沾沾自喜,總統如何用對的人與協調各部會執行永續的行動,才是確保國土及人民安全的唯一出路。

2009年莫拉克颱風過後,引起全國震驚,政府各部會(經建會、水利署、農委會….等)、學者專家與NGO團體在多次研討會討論之下,已釐清了大部份的問題,大家核心的共識與感受就如同經建會在國土保安與復 育計劃草案中的論述,其一:當前國土空間規劃無法發揮指導國土開發與管理功能外,掌理國土保育、管理及防災等事宜之機關,因職權分散、任務片斷,且易遷就行政疆界而簡化問題內涵及範圍,在缺少區域治理的合作平台下,均影響整體規劃與管理成效。其二:缺乏流域整體性規劃與管理之思惟,導致流域內各種資源使用與環境管理,未顧及水文循環與內部生態機制係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系統,往往個別考量,未將流域上、中、下游視為一整體單元。河川流域上、中、下游之治理分別由農委會林務局、內政部營建署、農委會水保局及經濟部水利署依據其主管法律負責管轄治理,在有經費後就各自行動,缺乏橫向溝通與價值行動。

以政府投入新台幣540億元「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為例,540億元大部份是工程計畫。森林是水的故鄉,森林的問題應優先被解決,然而我們卻看到林務局核准在阿里山柳杉林下種植山葵,柳杉林不但要被疏伐而且必要時被大量截枝,以滿足山葵需要有點陰涼有點陽光的私癖,於是柳杉一棵棵被修成棒棒糖。林務局委託中興大學的研究結論明確指 出柳杉林下種山葵;土壤滲水率剩1/3、柳杉也因被大量截枝成長速度剩1/2。莫拉克颱風過後,二萬坪的山葵園大量崩塌,土石流沖刷而下導致阿里山溪淤積達20米高。然而山葵依舊是阿里山的特產,身為農業與森林主管機關的農委會如果連小小的山葵都無法處理,農委會還能處理其他濫墾與濫建的問題嗎?這樣人民花大錢治水有用嗎?

為什麼生長在台灣的子民們,知道問題卻無法解決問題? 總統大人你能體會那種錐心之痛的感覺嗎?國土計畫既然那麼重要,為甚麼國土三法會在立法院躺了二十年?為什麼國土三法在立法時,各團體會有那麼多的利益算 計?總統大人台灣為什麼永遠在等?等老天爺做最後的宣判,時間不等人,行動罷!總統。

◎本文簡版刊載於1月9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由環境觀點看公共設施建設之公益性的虛懸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在政府的施政中,公共建設是很重要的一環,花用國家很大的預算。其中如交通建設,一年預算可達數千億元。如何做好公共建設,應是生活品質、環境保護很重要 的課題,也涉及到人民的健康、安全、節能減碳及省錢。試舉一些淺顯的例子來思考、討論。

比如道路工程的興建:像台北、桃園的五股到楊梅段之五楊高速公路高架工程,是否真有必要興建?這段道路所要疏導的交通流量,已有北二 高、濱海快速道,以及橫向的國八號高速道、興建中的捷運機場線、南北便捷的高鐵等。若不興建,我們可省下數百億的工程經費、減少大量的碳排放。

又如台北市政府誇誇自擂的「路平專案」,也花了不少錢,但有效嗎?因為道路鋪面的高程,經一次一次的加鋪瀝青層,路面加厚升高。若路面 無法控制在一定的高度水平,那麼今天把人/手孔蓋升高扯平,有甚麼用呢(再鋪一層瀝青層,路面又不平了)?當然有時也會刨掉舊路面,但大多沒有這樣做。在 工程施工方面,道路鋪面要保持向兩側有適當的傾斜面、以利排水。但常見道路並不符此施工、設計規範的。於是,一下大雨,路面就積水數吋,路過的行人鞋子全 濕了。

我們也可檢視路邊排水溝的工程品質,如其溝底高度水平要控制得符合工程規範(需要有一定的排水坡度),才可把污水排洩出去(不致積 水),水溝底的淤泥要定 期清除,但我們的都市內的水溝、大排,有良好的工程品質、良好的維護(每年清淤泥、疏通水溝)嗎?我們所看到的水溝、大排,大多是積水、積滿淤泥及發臭 的。如何讓鋪面具有透水性,應是重要的綠色設施作法,但常被忽視的。

我們也可觀察道路上的路燈,在台北市道路邊高懸的路燈型式,千奇百怪,式樣萬千,各具姿態(在台北市的讀者可自己去看、去比較、去發現 探索)。這在先進的城市,不會是這樣的,路燈是城市街景的重要元素。

道路邊的行道樹、路樹,更是城市街景非常重要的元素。以台北市而論,行道樹、路樹一概要讓位給工程(道路施工、建物興建等),可看到很 多大樹、老樹被砍、 被移除。常被人相信的是:我把這些樹移走,還會把他們移回來;這真是安慰人的語言、騙人的話。近年台北市區內,為捷運、為松山煙廠等興建開發,很多樹木又 不見了。

政府所為的公共設施建設之公益性,常是虛懸的,或是說:是無效的、不發揮功能的、浪費的、沒有品質的、不符生態永續或綠色原則的;或更 通俗的說法,類似蚊子館、蚊子甚麼的,這不只浪費很多金錢,更對生活品質、環境保護造成損害。

◎本文簡版刊載於1月1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經濟失控的危機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年關將近,又是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的時刻。這一年來,發生了許多令人心驚的環境災難事件,多到令人目不暇給。從日本大地震引發的震災、 海嘯與核災的複合式災難,泰國水淹數月的大水災、菲律賓從夏到冬面臨的一連串颱風、以及我國花東二期稻作於收成季節碰上連日大雨而倒伏嚴重,這種種的跡象顯示,人為活動加上 地球脈動所引發的全球變遷,包括氣候、地質的變動,將帶給人類更加不確定性的未來。

人類社會經濟運作也在這一年來面臨了極大危機。或為追求不切實際的經濟成長數字,或為討好支持群眾,許多國家過度舉債投入沒有效益的公 共建設、活動,或過度保障特定族群而使得社會福利浮濫且未能彰顯公平正義,結果全球前段班的歐元區有五個國家首先爆發了債務危機,不僅讓歐元區其他國家的經濟受到拖累,全球景氣更是急轉直下,前景黯淡。

其實像我國這幾年來,國債也是迅速增加,除了編列許多預算投入不切實際的公共建設或花博、百年建國等活動,政府也為了討好公教人員,在其他行業苦哈哈、薪資大倒退的時候給予加薪,此時此刻沒有發生國債危機,只是因為我國擁有數十年來全民共同打造的強健經濟體質(可惜也是靠著大量消耗資源的方式而打造),然 而未來這種不知自制的情況若不遏止,歐豬五國的情況難保不會在我國上演。

另外,塑化劑事件徹底暴露了政府在毒性物質、食品安全把關上的漏洞,焚化爐底渣被大量填埋在農田裡,也反映了廢棄物再利用的問題重重。 而這些問題更凸顯了政府治理能力的薄弱:環境、衛生與工安等需要大量人力把關(卻會得罪企業)的部會一向不受政府重視,即使有組織改造,目前規劃的環境資源部也只是把與環境、生態及資源有關的機關部會拼湊起來,原本的環保業務預算與人力依然不足;而相關政策又不注重源頭的預防管理,本末倒置。而當這薄弱的治理能力碰上民代 為環保犯罪或企業利益關說施壓時,就更無效率了。這也是某些民眾最大的痛楚,他們生活環境受到汙染、噪音之侵擾,卻因公權力不彰而苦無解決之道。

全球環境的變遷正催促著人類建立可以促進環境與社會恢復力的經濟,也就是環境與社會不因經濟發展而退化,更能面對極端天氣與地震等事件 的打擊;而這艱鉅的任務需要國家擁有健全的治理能力。而民主國家的治理能力其實掌握在人民手中,不僅是在即將到來的總統與國會大選,用手中的三票決定未來四年的政治結構素質,更在於對自己選出的公僕進行強力的監督,以及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以讓政府的治理能以公益為依歸。

◎本文簡版刊載於12月2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地球人,2012來了,新年快樂!!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電影中的2012年終於在現實生活中一分一秒地到來,5,100年的馬雅曆法即將在今年冬至後重新輪迴,這是一個結束與開始的轉戾點。可以確定的是, 2012不是電影裡面宿命論的災難,身為地球人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的行動與選擇都在決定,讓什麼事務結束以及開始什麼樣的新生活方式。

現實世界裡,2012年也是變動與抉擇的一年。在政治方面,除了年初完成的台灣總統大選,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乃至對岸中國的領導人 換屆,就有至少七個國家進行總統大選;而不論最後由誰執政,所有國家都共同面對地球環境惡化的議題。

2012年也是國際環境的重要年份。四十年前(1972年),各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的「人類環境會議」,這次會議首度提出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以及「永續發展」的概念,亦即在不影響後代福祉的原則下滿足當代之需求;二十年前(1992年),世界各國又齊聚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發表「里約宣言」並形成「21世紀議程」的行動方案;十年前(2002年),南非約翰尼斯堡的會議將永續發展注入了關注族群、性別以及全球化、貧富 差距等議題。2012年正是劃時代的里約峰會二十年,為了延續里約宣言的精神,各國將要籌備「Rio+20」的新國際會議。

至2012年,「永續發展」已經談了四十年,今年各國將會再作出什麼樣的新宣言,值得關注。另一方面,各國好不容易折衝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其第一階段 承諾也即將於2012年到期,當初雖然許多人批評,議定書規定至2010年所有已發展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比1990年減少5.2%的標準太鬆,即使全面落實,到2050年之前僅能將地球溫升減少0.02℃至0.28℃;然而,從哥本哈根、坎昆到德班會談,各國仍然無法達成減碳共識。與此同時,全球氣候 變遷的速度仍在不斷加快,科學家警告北極夏季無冰的現象將提早發生在2012年,後京都議定書的時代令人堪憂。

回顧台灣過去四十年來,當世界召開斯德哥爾摩會議時,台灣已退出聯合國;當全球發生石油危機時,台灣展開第二次進口替代,發展包括十大 建設在內的重工業, 經濟隨之起飛。發展至今,台灣的經濟在亞洲競爭力名列前矛,擠身已發展國家,另一方面,過去六十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攀升,已是過去四十萬年地球歷史的上限。

現在四十歲如我輩,在進入2012年時,回頭看看全球以及台灣經濟、環境、社會的發展,是否符合我們琅琅上口、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續發展」定義呢?我們這一代將要面對的,是上一代建立在過度揮霍與汙染環境的繁榮經濟的終結、以及下一代承受氣候變遷與資源耗竭的苦果的開始。站在2012年這個結束與開始的時代,我們該採取行動決定地球將要走的方向。

◎ 本文簡版刊載於1月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