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8日 星期二

莫沈淪為失敗國家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近日包括行政院正副院長蘇貞昌與蔡英文以及經濟部長黃營杉,都相繼針對有無法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之虞的投資案,對環保署表達關切,甚至要求經濟部官員協助廠商排除「投資障礙」。被點名的投資案包括中科后里基地、台塑大煉鋼廠、彰工電廠、機場捷運、還有國光石化等五大投資案,這些只注重經濟發展的首長們,眼中只見這五大投資案的龐大投資,竟將環評視為投資障礙,這種漠視體制、價值扭曲的短視思維,只會把國家帶往失敗之路。

我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環境與普羅大眾的生活品質來換取的,這在去年由世界經濟論壇委託耶魯大學執行的環境永續性指數(ESI)的評比中,我國名列全球倒數第二,即可見一斑。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不必然是互相衝突的,一些歐洲的先進國家如芬蘭即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上,皆名列前茅,而全球呈現兩者負相關的,則是我國最為明顯突出,這對主導經濟發展的財經部門而言,是非常可恥的紀錄。然而若環評可充分發揮為環境把關的效果,則這種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可以被矯正的。只是過往有許多環評委員放棄了專業與良知,而使環評淪為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即使是現在,仍有些許環評委員,在產官學的包圍下,淪為開發單位的代言人。

以行政干預的手段,讓環評成為開發之背書工具的老把戲,於今天全球詭變的情勢下,除了勢將徹底打爛我國的環境外,有著更大的經濟風險。近來有媒體指出,我國長期以來偏重製造的產業體質,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臨了發展中國家的強力挑戰,而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主要原因是我國產業升級的腳步緩慢。環顧國內所謂的高科技代工產業,有哪一個的技術是掌握在我國手裡,而其他國家買不到的?將大筆的資金繼續投注在這競爭愈來愈激烈的代工市場裡,恐將賠了夫人又折兵。

除此之外,發展中國家循大量製造的途徑而快速工業化的過程,強力耗用了大量資源,尤其是石油、煤炭等石化資源,這已使得極度偏袒石油產業的美國總統布希,近日都不得不大力提倡生質燃料以擺脫石油上癮,而我國行政與財經首長們竟然還要繼續沈溺於石油經濟,從未思考愈來愈不穩定的石油市場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影響而及早因應。為何不想想看,以生質柴油為原料的石化產業,可省下多少加氫脫硫製程的龐大投資與高操作風險?而減少不必要石化產品生產的策略,可降低多少環境的負荷,並因此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健全我國的經濟體質?

聯合國智庫看守世界研究中心出版的《2005世界現況》一書中指出,失敗國家普遍存在著貪污、綁樁、特權橫行而使國家資源與服務獨厚少數人的現象。掌權者以私利或其他理由而致體制癱瘓不彰,後果之嚴重往往始料未及。望號稱愛台灣的首長們三思,並知所節制。

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加強我國的化學品管理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聯合國於2月4日至6日在杜拜舉行「化學品管理國際研討會」,會中包括來自百餘個國家的政府代表,以及環保與健康團體、跨政府組織、貿易協會,討論一個已醞釀三年的自願性協議,並在最後一天達成協議通過「國際化學品管理策略方法」(SAICM),並於隔日在同一地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委員會/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上獲得150個國家的環境官員背書。

這份又稱杜拜宣言的自願性協議,包含三份主要文件,一為高層宣言,敘述為何要有此協議;二為政策策略大綱,敘述此協議的範圍、目標、與其它關鍵要素;三則為較為具體的全球行動方案,共有250個行動供政府、企業、環保團體等參考。雖然這分協議在美、澳、日、韓、加等國的阻擾下,功能已較原草案大為降低,然而鑒於全球的化學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擴張,而發展中國家多數在能力與財力的限制下致管理較為鬆散,且人民對化學品危害的意識較低,故這份協議仍將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建置化學品管理的能力。

雖然環保署號稱我國的毒化物管理幾與先進國家同步,非一般發展中國家可比擬,然亦不妨參考杜拜宣言中的全球行動方案,了解我國在化學品管理上可以改進之處。比如該行動方案中建議各國政府可考慮採用類似美國「毒性物質排放清單」的「污染物排放與移動申報制度」,即是我國一直以涉及商業機密為由而不願採行的制度。

在美國毒性物質排放清單的網頁上,任何人皆可輕而易舉地查到美國公司有毒化學品排放以及廢棄物處理的大概狀況,由此民眾可進而評估工廠對環境與自身健康的可能影響,對於深夜所聞到的臭氣或工廠排入河川的廢水可能包括什麼毒性物質,也不再茫然無知。當民眾擁有更多的資訊,將可提升民眾監督的力量,進而提高我們的環境品質。這類資訊在美國這麼偏袒企業的國家都已不涉商業機密,為何我國要將之視為商業機密?何況這也違反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精神,亦即此類涉及環境與人民健康的資訊不得視為商業機密。

另外,這份協議也建議,化學品的風險評估應該考慮弱勢族群所承受的風險,比如說兒童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族群。因此,先進國家所得出的化學品風險,不一定適用於國內。一般而言,越弱的國家,化學品使用的風險將越高。也就是工業國家市場上出現的化學品,開發中國家不見得可安全使用。然而對照我國的毒化物管理,通常是在先進國家管制後,才跟著管制,而不是考量國內使用時的風險程度,這也是我國應加強之處。

2006年2月13日 星期一

欣然迎向高油價時代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京都議定書生效已將滿一年。回顧這一兩年來,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並正衝擊著世界經濟體;展望未來,高油價與三不五時的石油危機或將成為常態。因此近來連一直抗拒京都議定書的美國都宣稱將大幅降低對石油的依賴,而瑞典更是大膽宣布至2020年時將不再使用石油燃料。這種國際趨勢的變化,或許是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滿週年最好的賀禮,也表示京都議定書或許即將功成身退,因為市場機制將促使各國不得不儘速擺脫對石油的依賴,而這種自發力量將遠大於議定書的約束力量。

環顧國內,去年環保界與產業界、經濟部還為了中油八輕與台塑大煉鋼廠等重大經濟開發環境破壞案是否應投資而爭執不休,雖然現下暫無結論,但此兩案若能懸崖勒馬,將來這兩大集團的大老闆們或許會感謝這些一窮二白的環保人士們。以往轉型為賣房地產的台糖,近來也忽然開竅考慮是否回過頭來種甘蔗以製成酒精來添加於汽油;而生質柴油的前景與錢景更是看翹,由廢食用油與植物提煉生質柴油將成為高成長的產業;而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也恰於最近改良成功高油質的向日葵,含油量為原來向日葵的兩倍。國內的能源市場在高油價的推動下,隱隱約約出現一絲絲改變的味道。

近來這一連串的轉變,雖然幅度還不是很大,但都說明了經濟驅力對改變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許多國家一直未敢大膽採用的碳稅等經濟工具的有效性。高漲的油價,恰似實施國際碳稅般,不僅免除了各國單獨實施碳稅時會疑慮的競爭力下降問題,更是有效地逼使著產業界與國家趕緊尋找石油能源的替代方案。由此看來,政府以往將碳稅政策做為最後的尚方寶劍,而不是優先政策,可說是缺乏改變現狀的心態使然。

在這個時代逼著人們改變的時代,一直高喊改革卻沒有改革成績的執政黨如果夠聰明的話,將能順勢而為,大幅調整我們的能源結構。而這一切,就由我們的國營事業開始,也就是從中油、台電、台糖等公司開始,要求其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產業:台糖以有機耕作的方式全力發展酒精汽油與生質柴油、中油以生質柴油取代原油來生產石化原料、台電則全力投入風力與太陽能,並採取需求端管理策略來鼓勵用戶節約用電;而這一切的改革並不需要受制於品質低劣的國會,也不用求助於財團。只要我們可以儘速建立起不受油價波動影響的能源結構,那麼有識廠商必將回流,因為能源穩定勢將取代土地與勞力成為決定成本的最重要因素,而以往一直被犧牲的農業也將復甦,而政府更不用再為了是否要調整油電價格而大傷腦筋。危機真得就是轉機,端看我們有沒有改變的勇氣與力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