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環境轉型正義

作者:林文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轉型正義議題並不是新鮮事

近來台灣的倒「馬扁」、擁「馬扁」波瀾聲浪,紛嚷不息。夾雜其中,更見政治工作者或學術工作者,以熱門行話「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來彼此責全或卸責。轉型正義是轉型國家(不必然是新興民主國家)對過去政權錯誤暴行和不正義行為(如侵犯人權、人道罪行、集體屠殺、戰爭罪犯等)多種內涵群策群力彌補與追究的過程,通常具有司法、行政、憲法、補償、歷史等面向。除了對受害者及親屬的安撫、對過去迫害者追究其罪行、對過去取得不當利益予以追討之外,如何在憲法、立法、司法、行政等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石上,奠定正義化的標竿與驅動力,也是極其重要的課題。轉型正義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很多阻抗和挑戰,包括另類的「集體不正義」與「選擇性正義」等等。轉型正義並不是新鮮事,其哲理實務之思辯,甚至可溯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轉型正義應擴及「經濟正義」、「社會正義」、「環境正義」

然而,轉型正義的範疇只限於狹義的政治正義嗎?還是應該要擴及「經濟正義」、「社會正義」、「環境正義」的永續發展三大正義。不正義的經濟社會可能激發不同經濟層級、族群、宗教背景之間的矛盾衝突,當經濟社會在不正義政治的介入之下,其影響將更為複雜、全面、持久,即使不正義政治漸漸轉型,經濟社會不正義的力道仍可能繼續存在。而表面上為政治轉型正義的政權,實質上卻有可能正在加速惡化經濟、社會、環境的正義性。

環境面向的轉型正義議題

轉型正義是新興民主國家所面對的重要議題。在正義轉型國家,民主化前期所遺留下來的嚴重污染問題,其環境清理之嚴肅性,並不亞於對人道罪犯的追究與不當利益的追討。這些環境污染物不僅在過去即已散布到環境生態人體中,經由食物鏈及遺傳途徑影響新興民主國家的健康環境品質;未妥善清理者,還在遂行其民主化前期的遺毒,不僅破壞當代的環境正義,也影響未來世代的環境正義。這些環境正義問題,在前蘇聯勢力影響範圍內的案例已漸受人重視;在台灣,當然也不意外,多少環保團體痛心疾呼的環境污染事件,俯拾皆是。

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一些民主化前期所做的環境決策,以及民主化前期所建構的環境決策模式,掩身在政治轉型正義的遮陽傘底下,還在繼續破壞台灣的環境正義。例如眾所詬病的環評案例與環評制度、污染事件的應變與污染源的審核管理等,應該要徹底透明的審視檢討,以落實確保台灣的環境正義。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永續發展才有可能;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2006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藤子不二雄的睿智—拒絕廣告糖果

作者:徐銘謙(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日本卡通「多啦A夢」有一集叫做「廣告糖果」 ─ 廣告糖果是一種百寶袋裡變出來的未來道具,只要唸著商品名稱並讓人吃下,吃下廣告糖果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地奔相走告商品名稱,凡是聽到的人會不明就裡非要去買那種商品,結果多啦A夢靠著這個道具幫胖虎賣掉妹妹小珠畫的漫畫,點子王藤子不二雄透過多啦A夢的口說,「這樣未免也太浪費錢了吧」!

可別以為廣告糖果只在卡通裡有,現實生活中各種催眠式塑造非理性的消費需求,隨處可見。例如今年3G行動電話上演市場佔有率爭奪戰,大部分的人都會收到各種手機免費的傳單,於是原本已經有各種答鈴、各種和絃、照相功能、MP3功能等炫麗手機,就又變成趕流行的目標。仔細想想,其實現有的手機可能已經是第五支,根據統計一隻手機平均使用時間大約只有一年半,汰換手機的原因,不是因為壞掉,不是因為功能不足,只是因為多一點點不同的造型或是多一點點跟本不常用的功能。

為了這一點點改變,換掉一支手機,對於我們自己身體會造成重大傷害,我們吃進體內的農作物生長的土地裡,被手機裡的電路板、電池的有毒重金屬、還有螢幕裡的水銀等毒物污染。根據「看守台灣」最新一期的報告,一支手機在地球上的生態足跡大約是三十平方公尺,相當於我們住的一間房子,也就是說為了生產出一支手掌大小的手機,必須開採礦物、用石化燃料與原料加工、外層複雜的包裝紙盒、長途原料與成品的運輸、手機從製程的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到棄置垃圾污染的面積等,使得一支小手機耗費的生態成本是相當龐大的。

光是去年一年,全球就賣出五億支數位相機手機,買主平均都換了三、四支手機,如果每個人都已經換了至少四支,意味著這五億手機人口,已為地球製造了二十億支舊手機的電子垃圾,乘上生態足跡三十平方公尺,全球已經廢棄的手機生態足跡六百億平方公尺,相當於台灣面積的一點六倍。這麼龐大的電子垃圾絕大部分都還可以用,但是它們又到哪裡去了呢?根據另一份估計,從今年起,每年被丟棄的手機將會超過一億兩千五百萬個,每年將會製造出超過六萬五千噸的廢棄物。

這枚廣告糖果所鼓吹的盲目消費熱,造成的不只是多啦A夢想的「太浪費錢」而已,傷害的是我們自己生存的土地、呼吸的空氣與喝下肚的水,因此很明顯地最終傷害的正是自己的生命。

手機只是生活中各種電子用品的一小部分,當我們追問那些隨著廣告促銷,一再換新的電視、洗衣機、電冰箱、電腦、電器周邊等電子垃圾都到哪裡去了?將會看到怵目驚心的堆積如山、無法分解、無法處理的回收場,以及為了生產這些產品所污染的廣大面積土地、河流與海洋,這個時候,即使面對免費的手機促銷,我們也能勇敢說不,現在,就把廠商透過各種媒體趁我們不備時塞到嘴裡的廣告糖果吐出來吧!

2006年11月8日 星期三

失去石油,還是遠離石油?

作者:江慧儀(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執行長、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

數個月前,報載台中某國小營養午餐招標作業兩度流標,原因是餐盒業者表示菜價上揚,致使廠商無利可圖,因而採取觀望態度。當時,這則新聞被處理的角度都放在廠商違反公平交易法的觀點來討論。然而,在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筆者認為這將不會是一個違反公交法的單一事件而已。這個喧擾兩天就從媒體版面上消失的新聞其實只是高石油價格效應來臨的前哨事件。近來,每每中油宣布調漲,便引起聲聲民怨,表示:「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近期,雖然兩家油品公司暫時微幅調降價格,但均表示是在消費者的壓力逼迫下所採取的措施,並非油價飆漲的趨勢真有減緩。雖然消費者的有權利看顧自己的權益,然而筆者憂心的是,往後因為石油價格而引起的各種問題恐怕將排山倒海而來。屆時,我們要擔心的可能就不只有荷包的問題。

從人類進入石油時代的一世紀以來,全球幾十億人口的生活、健康與福利、經濟活動與前景都維繫在目前以石油為基礎的「能源消耗文化」之上。然而,自從雪弗龍石油公司執行長David O’Reilly提出警訊,表示我們正「進入另一個時代」--石油的產量即將達到高峰—之後,便引起「產油高峰期究竟何時來到」的辯論。由於中東產油國家的資訊晦暗不明,使得產油高峰期究竟會在二十年、五十年或百年後來到,可說各家說法分歧。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據統計,在過去十年當中,全球前48大產油國中,有33國的產量是下降的,美國本土石油產量從35年前的日產八百萬桶高點,到現在的日產三百萬桶,其它正在減量的主要產油國,還有英國與印尼。

石油產量日減的事實,為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警訊?當石油的價格飆漲到我們無法支付進口成本的時候,生活中一切,如食物的取得、移動的便利性、國家經濟的脆弱性等都將依我們對石油依賴的程度而受到影響。以食物的取得為例,據研究,在國際貿易的體系下,食物在到消費者手中前,已經旅行約三千公里以上。若加上食物生產所需使用到的石化產品(農藥、化肥、塑膠製品等),為了取得食物所需消耗的石油用量則更為可觀。石油的產量與價格勢必將影響到未來人們取得食物的難易程度。另一方面,自從國際交通發達以來,習慣了將「天涯若比鄰」掛在嘴邊的我們能否想像有ㄧ天航空機票因石油價格問題而昂貴到一般上班族無法支付出國旅遊的費用?

當那ㄧ天來臨,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是否還能仰賴國際貿易來提供我們南美與非洲的咖啡、地中海的香草、美國的櫻桃、澳洲的牛肉?從事貿易的商人們,是否還能過著今天在上海,明天在倫敦,或者在家遙控全球事業版圖,所謂「世界是平的」日子?

相信習慣享受現代科技便利的人們,都不希望(或許也不相信)這ㄧ天的來到。然而,及早因應,為社會發展的方向重新定向,朝向低碳、小而美、去中心化、以社區為生活中心社會模式,勢必能使這ㄧ天晚點來到。在美國這個患有石油上癮症的國家,有一個名為The Community Solution的組織,即致力於倡導用社區作為管道,來解決現在環境問題與未來石油高峰期來臨後可能引發的連鎖問題。他們提倡社區交通系統、社區農業、社區能源系統,發展社區經濟(如此不需舟車勞頓到遠處工作),認為唯有將社區作為生活中心的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反觀台灣,我們還在幻想蘇花高速公路、大煉鋼廠這些以石化燃料支撐的發展模式會為台灣的經濟帶來另一個春天。好的領導者應該引領國家朝向能為民眾帶來幸福的方向前進。許多數據已經告訴我們,高能源消耗與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模式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更高的國民所得與更高的人民快樂指數。我們期待,政府能夠及早提出社會發展的新方向,引領台灣社會「遠離石油」,而不是等到「失去石油」那ㄧ天,讓人們承受更高的痛苦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