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台灣水產養殖持續發展之我見

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

台灣除少數先住民捕魚外多以陸上狩獵為主,百年前大陸移民開始渡海來台,從事季節性的短暫性捕魚(以烏魚為大宗),並逐漸定居發展出魚塭養殖(以養殖虱目魚為主)。當時之漁業屬沿岸和粗放混養式養殖漁業,既傳統又落後。由於漁具原始、笨重,漁法簡單、粗糙,兼以人力為主,漁獲效率差。加上缺乏冷藏科技等因素,漁獲無法儲存,漁獲量終究有限。

日本人治台移植日本漁業經驗,首度引入動力漁船,改良漁具漁法、興建漁港,調查開發漁場,台灣漁業始具現代化漁業雛型,開始向遠洋漁業進軍。同時日本人也進行水產養殖試驗及水產品加工的研究。二戰後國府大力補貼,政策性獎勵扶植漁業,今天台灣儼然己是年產130萬噸漁獲量的漁業大國。設備新穎現代化的遠洋作業漁船遍及三大洋,水產養殖場則由平地蔓延至山中拓展至海上,遍布全島。

我國漁業的結構以遠洋漁業為首,漁獲量佔57%;養殖漁業次之(20%),近海漁業居三(19%),沿岸漁業殿後。近年來沿岸及近海漁業由於海岸污染嚴重,被毀滅式的漁具漁法(毒、電、炸魚、滾輪式拖網、三層網、流刺網等)蹂躪過漁,漁源早已枯竭,漁獲量實微不足道。遠洋漁業以流刺網圍網為主,主要漁獲對象曾是鮪魚、魷魚與鮭魚。但今天已面臨世界各國紛紛延伸 200海浬領海、禁止或限制使用流刺網、油料上揚成本昇高、本國船員裹足不前勞力短缺、雇用外勞、中國打壓、國際制裁漁獲限量配額的窘境。漁船被扣、被搶、被劫持、被臨檢而囚居異國,海上喋血、甚至魂斷異鄉等事件常是報上頭條新聞。

養殖漁業則多以單養超集約方式,養殖高經濟價值位於食物鏈上方的肉食性水族(鰻、石斑、鯛、海鱺、紅魽、大蝦)為導向。進口大宗魚粉及種苗(鰻線),養成加工,再全數出口成鰻至日本。台灣漁政單位首長甚至以日本人每吃兩尾的鰻魚就有一尾來自台灣而沾沾自喜;總統帶頭鼓勵大眾大啖鮪魚,每口要價上千引以為傲。

為了水產養殖,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國土鹽化、侵蝕而喪失國土。為了提高放養密度,飼料摻雜抗生素投餵、濫用藥物、終至水質優養化造成污染、產生抗藥性及藥物殘留,疫病及紅潮肆孽,甚至引起消費者的疑慮。多數養殖池荒廢、養殖場老化,甚至產業外移。漁政單位無法解決疫病之橫行挽救產業,居然引進外來種(中國對蝦、美洲白蝦) 藉以逃避問題。

此外為了迎合國人嚐奇、嚐鮮的口腹之慾及養魚族以奇為貴的好奇心,養殖戶不斷開發新魚種(石斑、隆頭蘇美、鸚哥、和各式各樣的珊瑚魚種),甚至不擇手段引進外來種(龍膽、紅鼓、筍殼、白蝦)。一味以經濟掛帥而忽略永續經營原則的水產養殖,社會及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例如耗水量、日後環境之整治、魚苗之放流、資源保育的支出,難道是區區數億美元外匯所能彌補的?其他如僥倖無意中逃逸出養殖池及被任意棄養放生的外來種,或是取代在來種稱霸而優占台灣;或者稀釋、污染在來種的基因庫,甚至帶來疫病。最後我們只有束手等待大自然的反撲和突然無預警生態災難的引爆。

台灣水產養殖應朝持續發展的世界潮流發展,飼養草食或雜食性食物鏈下層水產生物(虱目魚、烏魚、象魚、鯉、鰱、草魚、九孔、文蛤、蜆、牡蠣等)、使用再循環水閉鎖系統養殖,避免大量耗水和污染環境、研發取代以野生魚類為主要成份(魚粉)之飼料、同一地點輪流養殖(一如農業之輪耕)不同的水產生物、養殖本地在來種(註)、投資育種育出成長快、抗逆境、淨肉率高、抗疫病、適合圈圍養殖的品種。推廣有機水產養殖,購買有生態標籤(eco-label)的水產養殖產品,畢竟所有水產生物的營養價值都很高,沒有一種水產生物的營養價值是特別珍貴。

註:在來種,即本地種或本土種的意思。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土壤非廢棄物?

數月前台南有民眾檢舉廢土棄置事件,當地政府以「土壤非廢棄物」為由,而不予以處理,令檢舉民眾相當氣憤,經新聞披露,對環保機關形象有相當的損傷。 蓋「土壤非廢棄物」是環保署廢管處的函示,因為「乾淨土壤」屬剩餘土石方,屬內政部營建署管轄,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之「污染土壤」則屬土污法管轄,因此都不屬於廢清法的範疇。

然而,根據國際上對廢棄物的定義,任何物質都有可能成為廢棄物,只要是產生者「要棄置、意欲棄置、依法必須棄置」的物質,都應屬於廢棄物,其流向與處置行為應受廢清法管轄。

比如,前面所舉的廢土棄置事件,如果該批廢土並未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即非土污法管轄;但如其無法找出棄置人,縣市政府主管建築機關亦無法依內政部「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方案」「勒令承造人按規定限期清除違規現場回復原土地使用目的與功能。」又如該批土壤重金屬含量遠超過一般土壤背景值,但未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則不僅非土污法可管轄,是否適用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方案也有疑義,因為內政部所管轄之營建剩餘土石方「為可再利用之土石方資源,不同於一般廢棄物之具有污染性。」

另外,內政部對於剩餘土石方的管理,也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目前並沒有任何機制來認定所謂的「乾淨土壤或土石方」。於是,兩個月前彰化也曾發生某掩埋場從土資場購買土石方以資做為掩埋場覆土,結果發現該土石方竟然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可見土資場回收再利用的並不見得都是乾淨土石方。

因此建議環保署,重新思考土壤的定位,只要是土壤,而產生者「要棄置、意欲棄置、依法必須棄置」時,就先將其當作事業廢棄物,受廢清法管轄。

另外,必須訂定剩餘土石方認定標準,低於此標準的土石方,則以剩餘土石方的目前管理方式來管理;但若其被非法棄置,而無法找到污染行為人時,則可依廢清法第七十一條來處理。超過剩餘土石方認定標準,而低於土壤污染管制標準的「一般污染土壤」,則視同一般事業廢棄物,其流向管制與處理行為宜在「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與設施標準」中訂定。

如此,當再發生廢土棄置事件時,才不會有主管機關振振有詞地說非干我事,而令民眾以為地方官員屍位夙餐,卻不知原來是因為中央主管機關推託怕事而濫解法令罷了。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台灣抗暖化?!

作者:林文印(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自1850年開始有地球表面溫度儀器量測以來,排名最高溫度的前12個年度紀錄中,過去12年(1995-2006)即佔了其中的11個。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是繼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以綠帶運動貢獻卓著的肯亞籍馬薩伊(Maathai)之後,再次因環境議題而受肯定的和平獎桂冠。IPCC及高爾的貢獻在於他們努力建構與散播人為氣候變遷的知識,並為對抗此變遷所需的因應對策奠基。同時,藉由頒獎給IPCC及高爾,諾貝爾委員會希望能促使人們更重視能保護地球環境及未來氣候的過程及決策。諾貝爾委員會認為要減少氣候變遷對人類安全和平的威脅,立即的行動是相當必要的,尤其是在氣候變遷的程度超過人類所能回應掌控前。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受獎演講將於12月10日在挪威奧斯陸舉行。

IPCC是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1988年共同成立的。IPCC在過去近20年來對氣候變遷的努力有目共睹,先後發表了許多氣候變遷相關的技術論文與評估報告,最近在今年11月就發表了第四次評估報告最後的綜合報告(Synthesis Report),之前還包括「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等報告。

而高爾更是大家熟知的美國政治人物,長期關心環境議題,除了「不願面對的真相」外,在1993年即出版了「Earth in the Balance: Ecology and the Human Spirit」一書,堪稱是世界著名的環境政治者。他對氣候變遷環境問題的信奉投入,從政治活動、演講、影片、書本等途徑,去宣傳環境政治理念,世人難出其右。在輸掉2000年爭議性的總統選舉之後,眾多支持者期待勸進高爾角逐2004總統寶座,然而他認為和小布希的再次對決,即使勝選的機會不小,但將使得選舉焦點無可避免地回到前一次的紛亂議題,無助於民主競賽中理應著重在對未來的思考辯證,讓國家人民的抉擇能投射到期待的將來,因而婉拒參加競選。高爾的理念作為,值得讓人深刻省思,尤其是部分台灣政客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打起消費環境、消費高爾的主意,實在令人為之汗顏。

11月28日總部設在肯亞首都奈洛比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指出,由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薩伊提出構想的全球大規模植樹以對抗氣候變遷的運動,於2007年達到植樹超過十億棵的目標,其中以衣索比亞七億多棵居首,墨西哥兩億一千七百萬棵排第二,東北亞的南韓四千三百萬棵排第七位、東南亞的緬甸兩千萬棵排名第十。相對於南韓在環境、經濟上的努力,甚至是政治不民主穩定的緬甸在環境植樹上的積極作為,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表現,已經到了亟待蛻變的時刻,若繼續讓政治權力及利益資源之鬥爭所綁架,台灣國家永續發展及人民生活品質,將伊于胡底?

台灣未來的政治選舉中,除了避免繼續任由政客政黨繼續濫開買票支票外,也可檢證各政黨政客的民主正義足跡,加上其環境生態正義足跡;由排黑資歷,擴充至排碳履歷;除了抗腐化,還要抗暖化。

因此,由一些草根運動環保組織所發起的「1208抗暖化,為下一代而走大遊行」,即將登場,除了喚起政治人物重視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民眾的覺醒尤為重要。畢竟,人類的長治久安除了要超越人為黨派國界之藩籬外,人與環境地球之間的和平,才是21世紀人類福祉最重要的磐石。
 
「1208抗暖化,為下一代而走大遊行」官方網站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莫選豬農代言人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明年初立委選舉目前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抬面上熱熱鬧鬧地爭奪減半的席次,抬面下則是各種明槍暗箭,而受傷最為慘重的,可能要屬我們賴以維生的大地了。許多選舉支票,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如國道蘇花高。其中還有一些較不引人注意的,在媒體喧囂中正在暗渡陳倉。在11月13日,媒體刊出「畜牧業水污罰鍰大降」,從原來的只要是違反放流水標準,不管是誰都要罰款6萬到60萬,變成如果是畜牧業,則只罰款6千至12萬元,其他產業的罰款範圍則維持不變。另外還有數條罰則的罰款範圍也跟著調降,而且是不分產業。

畜牧業廢水與工業及生活廢水,並列為河川水體的三大污染源。其中,養豬廢水是畜牧廢水的主要來源。我國的養豬業相當發達,每年的養豬頭數從1971年的3百萬頭,一度成長至1996年的1千多萬頭,後來因為口蹄疫的影響才逐漸減少至目前的7百萬頭左右。但養豬戶則從1971年的54萬戶一路減少到目前的1.2萬戶左右,因此養豬規模是益發龐大,平均每戶養豬頭數達625頭。因此,這些養豬業者,雖然也屬農民,但大部分並不弱勢,而且有些甚至是財大氣粗者;在往常,其所掌握的選票更可左右立委選情。因此,有些立委不惜與之配合,以這次的水污法修法為例,即是由立法院柯俊雄與侯水盛等立委各自領銜主動提出兩個版本,而不是由行政院先提出修法草案,再由立法院審查的一般情形。而根據媒體記者的描述,這次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的審查會議中,有「全省各地養豬協會理事長到場關切。」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柯委員的修法理由為:「畜牧業廢水屬有機性廢水,與有毒的工業廢水不能相提並論,但現行水污法並未加以區別,因此有必要修訂罰則,減輕弱勢農民負擔。」看起來好像是為了弱勢、為了正義而振振有詞;然而水污法第40條的罰則是針對違反放流水標準的任何業者,反過來說,任何人只要守法,這罰則再怎麼重,都罰不到他,因此弱勢農民,並不一定會有這方面的負擔,而是故意違法的惡質農民,才會有這方面的負擔。況且,養豬業的放流水標準,本就訂得比工業廢水還要寬鬆,以COD為例,其標準為600mg/L,為大部分產業放流水標準的6倍,所以除非刻意不處理廢水,要違反放流水標準,還真不容易。

根據立法院公報,擔任此次審查會主席的鍾紹和委員認為養豬戶「現在賣一頭豬要賠1,000元,如果家裡養個一千多頭的豬,每個月就要賠三、四十萬」,因此,本來還要把放寬的罰則溯及既往,還好因於法制不合沒有通過。不過也可從這些立委的發言中發現,他們根本不以公眾與環境利益為出發點來問政;只是因為豬農不賺錢,就想辦法放寬環保法規以協助其降低違法風險,這等於是鼓勵豬農漠視法規,鼓勵豬農將環境成本外部化;而不是利用正當方式,協助豬農渡過短暫的難關。比如,屏東縣政府為解決養豬廢水的問題,已開始規劃要將縣內養豬戶的廢水收集起來,做為生質能發電的原料,如此不但沒有任何廢水排到河川,更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養豬戶也可心安理得地減少廢水處理的負擔。

由於都市化的關係,國人所居之地多數均遠離食物生產地。因此,如果能親見豬隻在被宰殺時的恐懼與哀嚎,如果能親見養豬業者將豬隻的排泄物未加處理地排入河川水體,而使河川中的生物窒息而死;如果能親證這些豬隻,每個都是與我們人類一樣具有靈性的生物,卻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而住在擁擠骯髒的豬舍中,被餵以包括同類的飼料、施打抗生素與生長激素;不知還有多少人吃得下?減少吃肉吧,這不僅對身體比較健康,對環境也比較友善,同時記住,千萬不要將您的一票,投給這些豬農代言人,這樣,我們的法制也會比較健全的。
-------------------------------------------------------------------------------------
後記:

這篇文章發表於11月26日(一)立報的看守台灣專欄,沒想到隔天立法院就通過這個水污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的三讀,效率之高,令人咋舌。立委為了選票,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通過法案修正;而對於國家未來有重大影響的法案,則往往是被凍結在立法院好幾年。如果選民再不睜大眼睛,讓這些立委胡亂修改法制來換取自身利益,那民主根基將日益崩解。

在法案通過後,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已發起拒選豬仔立委運動,而長期關注河川議題的時報文教基金會也發表聲明譴責。本協會也支持這樣子的行動,並將提出水污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的立委羅列如下:

柯俊雄版本: 提案人:柯俊雄 鍾紹和 李全教 廖婉汝 張麗善 鄭金玲 吳光訓 蔡豪 林正峰 洪玉欽 沈智慧

侯水盛版本: 提案人:侯水盛 邱永仁

以上只是首惡之徒,其他尚有連署的立委,柯俊雄案有51人連署,侯水盛案有36人,真是族繁不及備載。而本案可以迅速通過三讀,代表大部分的現任立委都是同謀。另外,根據媒體報導,現任環保署署長陳重信當初任立委時也連署了侯水盛案,而無法於本案審查時堅持反對立場,讓朝野立委達成修法共識。

是故,朝野兩黨已然不可信任。於此呼籲大家,明年初立委選舉時,不僅不要投這些豬龍代言人,更要善用手上兩張選票,讓以環保與勞工為立場的政黨,如綠黨與人民火大聯盟的候選人,進入立法院,以保障人民權益。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這是什麼海洋國家?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數百年前,葡萄牙人在航向日本的途中,望見台灣這麼一個龐然大島,不禁嘆道:「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我們也洋洋自得於這個封號。執政黨更認為台灣四面環海,是個海洋國家,要海洋立國。在行政院永續會制定的「台灣21世紀議程」中,更要以「永續海島台灣」為中心,要建立台灣的永續未來。然而,如今我們若坐船經過台灣海峽,看見的美麗之島,從裝置藝術的角度來看,或許依然美麗,只是從北到南,多出了一根根的煙囪而已。但我們還能稱之為海洋國家嗎?

在經濟部的規劃或推動下,台灣的西海岸一塊一塊地變成了工業區。以最早的工業城高雄市為例,從高雄市中部到南部的海岸,分別有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儲槽區、臨海工業區,再往南為高雄縣的林園工業區,上下連成一氣。整個高雄市的海岸線只剩下區內已有大型工業區的楠梓、做為海軍基地的左營以及有壽山盤據在海邊的鼓山等三區的海邊未被染指。其他縣市如桃園、台中、彰化、雲林的海邊,也都有大型的工業區。雖然從實際佔地來看,這些工業區只是點綴台灣西部海岸線而已,但其不僅阻撓當地民眾親近海洋,奪走了當地漁民的生機,更以有形無形的污染,實質陸封了台灣。

以最近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電廠排名第一而躍上國際版面的台中火力發電廠來說,雖然只在大肚溪出海口北側的台中港工業區佔了281公頃的面積,但其污染範圍卻是佔地面積的好幾倍。根據環保署報告,中部空品區與雲嘉南空品區的空氣品質相當,是僅次於高屏空品區的惡劣。92年度中部空品區的硫氧化物排放量有將近一半(43.6%)來自台中電廠,氮氧化物則有22%來自台中電廠,可見其對當地空氣品質的嚴重影響。除台中電廠的貢獻外,台中港區還有中龍鋼鐵等工廠,排放了不少的有毒懸浮微粒。在這些煙囪的夾擊下,在台中港一帶的乘風快意成了「乘毒惡夢」。

而行政院極力想以台塑大煉鋼廠及國光石化的設廠予以陸封的雲林縣,更是令人哀悼的縣市。在經濟部的大手一揮下,目前的雲林海岸線已約有一半成了台塑石化王國的國土,每年排放將近全國1/3的二氧化碳,還有各式各樣的揮發性有機物與其他空氣污染物。

近日,其電廠排放的廢水更「合法」地改變了附近海域的酸鹼度,原因是該廠領有雲林縣府核發的稀釋許可,而將排煙脫硫的酸性廢水直接與冷卻水混合稀釋後排入大海,因此還得勞駕環保署與之「協調」,拜託該電廠能夠先將廢水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後,再與冷卻水混合排放。

這已是實質的王國,其環境成本外部化的惡果由我國民眾與生態系眾生承擔,而其因外部化與我國補貼而成本得以降低的油品與其他石化產品的外銷,則為台塑王國賺進了大把的鈔票。然後我國政府還想把雲林縣所剩不多的寶貴海岸割讓給該國,讓其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完全不以國家長遠發展與全民利益為考量,更完全沒有海洋保護的概念,這算什麼海洋國家?

備註:

台中火力發電廠廠長在回應台中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的新聞中,有提到:「台中火力發電廠一年發電量為419億度,佔全台發電量的20%,每年燃料使用量為1,700萬噸,因為發電量大,自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高,不過,如果是分為2個電廠,就不會有這樣的情形,他也強調,台中火力發電廠的效率相當高,每度電二氧化碳排放量為0.88公斤,比其他國家的火力發電廠要低。」對於此點,本協會特別計算了一下,看看台中電廠的發電效率是不是「相當高」。算法如下:

1公噸煤炭的熱值約為7×10^6千卡(另環保署空污費網路申報及查詢系統網站中指出進口煤炭熱值約為:6.4×10^6千卡),因此1,700萬噸煤炭燃燒後所放出的熱量為1.19×10^14 千卡,相當於1388.3億度電(1,000千卡=1.167度電),而台中電廠只發出419億度電,所以其發電效率為419÷1388.3=30.18%。如果以1公噸煤炭的熱值為6.4×10^6千卡來計算,其發電效率也不過33%。

這種程度的發電效率對於這種傳統火力發電廠來說,只能算是正常水準,不能說「相當高」,台電的說法只是跟同級的電廠相比。比較好的火力發電廠,比如氣化複循環發電(IGCC),可達到43%,未來更可提升至52%。

所以台電不應該再花大錢在靠台中電廠附近的彰濱工業區興建彰工火力發電廠,而是想辦法更新這座有10部機組的台中電廠及其他既有的火力發電廠,以提升其發電效率,同時將因此省下來的興建或操作經費,用來鼓勵民眾節能以及發展再生能源,如此將可降低大量的空氣污染與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可減少燃煤等化石燃料的消耗,一舉數得。

另外,一個以外食生活為主的單身漢,每天用電約3度左右。因此若每度電排放0.88公斤的二氧化碳(體積相當於0.5立方米),則其每天因用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可達2.64公斤(約1.5立方米)。然而,值得提醒的是,並不僅止於用電方面,交通工具、空調設備、垃圾處理、乃至於日常生活用品的製造等等,幾乎衣食住行所需,都會產生溫室氣體及有害氣體,因此,唯有朝「清潔生產」與「資源再生」的方向努力邁進,才有美好的未來可期。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在浮動油價之外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近年來石油等原物料在中國、印度等經濟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的龐大需求下,價格節節上升,已連帶造成國內物價的上漲;而勞工薪資卻在全球的廉價勞力競爭下而未能調升,已實質造成國人平均收入的減少。在此背景下,浮動油價的制度,遂成為近日政治人物的箭靶以及民怨的出口。

浮動油價的制度是否合理,討論的前提是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的煉油成本需公開透明;在未有相關資料下,於此暫且不提。然而,除了探討油價應怎麼漲、漲多少之外,國人應正視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全球有十幾億人口汲汲於脫離貧窮、加入消費陣線的情況下,在石油生產高峰即將到來、亦即石油產量隨需求成長而逐年提升的榮景即將成為過去式的情況下,油價的長期上漲已成為不可擋的趨勢。因此,我們更應該質疑政府的是,除了以浮動油價來反映原油成本外,是否有任何短中長期的規劃,讓人得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比如說交通。有些人開車或許是為了展現財力,但相信更多人開車或騎機車是情非得已。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節省寶貴的時間,而無法等待不準時、班次少的公車或火車,甚至所住之處根本沒有大眾運輸系統的服務。這些沒有辦法選擇開車以外的替代方案的人,將成為油價上漲的最大受害者,而其禍首是政府長期以來只重道路建設、輕大眾運輸的交通政策。

以96年預算為例,交通部編列了268億的預算於公路建設,為鐵路與大眾捷運系統建設(合計只有106億)的2.5倍,而其他與大眾運輸有關的運輸管理或設備投資部分,與前兩項的建設預算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於是,一個小小的台灣,佈滿了密密麻麻的道路,卻沒有幾個縣市擁有便利、品質良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於是,少數利益集團藉由道路工程吸取了國庫中的大量資源,而乖乖繳稅的納稅人卻得不到應有的大眾運輸服務品質。

在「富爸爸,窮爸爸」這本頗受歡迎的理財暢銷書中,作者指出汽車對個人而言,往往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因為買車、養車與開車,都需要花上不少錢。這對國家而言,也是一樣。在汽車工業不算發達、無自產石油卻汽車滿街跑的我國,每年花上大筆資金向國外購買汽車與石油,又得為大量汽車所帶來的空氣污染付出不少的健康成本;同時,為舒緩大量汽車所造成的交通阻塞,又得付出寶貴的土地成本與生態成本,興建或拓寬道路。這是個很明顯、極愚蠢、淨損失的交通政策,國人能容忍至今,未免太過泱泱大度了。

在此鄭重呼籲,年底的立委選舉,千萬不要再投以道路建設為政見或政績的候選人,以減少我們的負債。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被台灣遺棄的河流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二仁溪近出海口流域,從50年代末開始,早期以露天燃燒廢電線、電纜,再以酸冼來回收銅為主,漸漸的回收種類增加,舉凡電器廢料、IC板、電話交換機………等。舉例來說進口8噸的電話交換機廢料大約值48萬元,可提煉出100兩的鈀,一天一個工作組可獲利30萬元。但為了萃取重量百分比不到0.1%的鈀,每月一個工作組要處理2400噸的廢料,然而焚化後不但造成的空氣污染(含有劇毒的戴奧辛),廢酸則深深的污染了二仁溪,所遺下大量的灰燼、爐渣、廢棄物一車車往二仁溪倒。在廢五金全盛時期,灣裡近80%的人口與此行業有關,並沿著二仁溪蔓延到茄萣鄉、湖內鄉與仁德鄉,白天的灣裡像個髒亂的大垃圾場,夜晚的灣裡則黑煙裊裊。

民國72年7月加拿大勞長春博士檢測結果發現土壤中含2ppm、空氣中含0.2ppm的戴奧辛,這樣的毒性己超過適合人類居住的安全界限。同時由衛生署環保局研究指出灣裡地區在62年至71年間癌症死亡人數增加45%,先天性畸形兒發生率是2.13%,高出本省發生率0.669%甚多。灣裡地區無腦畸形嬰兒發生率高達1.06%,而台大醫院相關報告指出全國發生率為0.112%。

40年後,二仁溪依舊是全台污染最嚴重的一條河流,96年9月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執行重要河川環境營造計畫,屬一系列的二仁溪防災減災工程,計畫的背景其實為了配合環保署二仁溪再生願景,預計於98年可舉辦划船大賽,在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當然樂觀其成。

近月以來台南社大與高雄縣舢筏協會河川巡守志工多次前往觀察記錄,當怪手挖除原本的綠色植被後,早期被丟棄於二仁溪的各種事業廢棄物一一重現江湖,挖開的泥土露出各種鮮豔的顏色,石灰白、膽汁黃、綠色、暗藍色……有最早期的陶瓷電路板,一敲鏗鏘作響;還有電纜線、IC板、廢磚塊及大量的鋁渣,真叫人觸目心驚。然而接著這種各式廢土竟被推入二仁溪中,天呀!這怎麼可以?

水利署一再強調的以「營造生態親水環境」,原來來只是做表面功夫,水利署六河局宣稱這項工程採生態工法,原來是將大量的事業廢棄物掩埋於水泥堤防之下,而至今環保局、環保署尚未有積極危機處理行動,每天怪手不斷施工,官員個個蒙上眼睛,眼不見為淨。難怪志工個個破壞口大罵,胡搞瞎搞、妖獸政府。痛心之餘,我們要問政府,二仁溪 堤岸工程是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嗎?

護溪為護生,朋友!請拾起你的熱情,為了我們的河流、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共同來救救二仁溪。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搶救甲蟲大作戰

作者/徐銘謙(看守臺灣協會研究員)

最近每見一家大小出門,孩子們手上都會帶著一個小紙盒,聚精會神地注視盒中甲蟲吃果凍。不知道何時起,甲蟲取代了蠶寶寶,變成學校周邊熱賣的「商品」,從最大的南美長戟大兜蟲,到本土的獨角仙,應有盡有。電視新聞最近也常報導「甲蟲達人」,家裡如何搜羅世界各地甲蟲、養出心得,而以教孩子養甲蟲的補教大發利市。

甲蟲屬《鞘翅目》,是昆蟲家族中最大的一目,也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目,約有三十萬種之多。其特性是身體外部有硬殼,成蟲上翅特化成角質硬鞘,叫做「鞘翅」,膜質的下翅摺收在鞘翅下,有咀嚼式口器。其生活史是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如金龜子、天牛、象鼻蟲等都屬甲蟲。

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是獨角仙,獨角仙是兜蟲科,或名「金龜子科」,雄的體長三到八公分,雌的三到五公分,有褐色、黑褐色;他們是夜行性甲蟲,白天聚集在光臘樹啃蝕樹液,成蟲壽命約一至三個月,每年六、七月是台灣獨角仙成蟲季節。雄性頭部有一支巨大的角,雌蟲無角類似大型金龜子,雄性獨角仙的角是用來打退其他競爭者,以爭取傳宗接代的機會。記得小時候放暑假時,鄉間孩子會利用他們的天性,抓獨角仙來互鬥。

原已脫離台灣自然鄉野的這一代孩子們,卻是在虛擬的世界裡開始瘋迷甲蟲的潮流。「甲蟲王者」電玩的推出,讓孩子們開始用虛擬的甲蟲相互戰鬥,蒐集新的甲蟲卡片,討論其上的絕技與增強戰力的方法,變成相互比較炫燿的流行指標。這股從日本席捲而來的風潮,還有卡通推波助瀾,台灣也開始像日本一樣,設立了大大小小的甲蟲寵物店。

日本人來台搜購台灣的獨角仙,台灣業者開始引進外來種,大都來自南美、南亞等地,這些「離鄉背井」的甲蟲就此住在一個小小的盒子裡面,不能再鑽大地的腐葉、土壤,而住在日本開發的特殊土壤中;取代真實的樹木,吃著日本原裝進口的各種口味的果凍。而這每一樣生活所需,包括甲蟲自身,都有標價。

台灣獨角仙每隻的行情依體積大小大約一百五十元,外來種每隻大概兩到四千不等,例如亞洲最大南洋大兜或安特拉斯,體積可達十二至十五公分,每隻行情大約在兩、三千元間。業者多半自行繁殖後販賣幼蟲,一對幼蟲五百元;一包果凍一、兩百元,一包土壤兩、三百元。業者會告訴你絕對物超所値,而且養甲蟲的好處除了好照顧,最重要的是,當他死後還可以做成標本,你永遠都可以保有他,不會像貓狗一樣消失無蹤。甚至甲蟲標本還可開發成裝飾品再賣一次。

但是玩家與店家沒有告訴孩子,甲蟲有分為肉食性、多食性,光吃果凍不是他真正的天性;小孩爭相買甲蟲養來互鬥,玩膩了就隨意丟棄「放生」,而引進外來種是會造成基因污染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比如上海發現的紅棕象甲甲蟲,會導致大量棕櫚樹死亡。養甲蟲真的能教育孩子親近自然、愛好生命嗎?而當玩家了解生態習性與棲息環境之後,是否更願意停止把甲蟲抓離棲地的悲劇?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分子標記在水產養殖的重要性

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

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快速攀升和陸地農耕面積有限,以藍色革命圈養水產生物,由海洋提供蛋白質已是大勢所趨。但是隨著水產養殖規模之擴大、漁場經年養殖而老化,養殖病害問題層出不窮,已嚴重阻礙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因為養殖高經濟價值的肉食性種類(對蝦、石斑、鮭魚等),甚至會消耗大量食物鏈下層低經濟價值之下雜魚類,加劇混獲,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不僅沒有減輕人類對天然水生生物的捕撈壓力,保護野生漁業資源;反而加速掠奪野生漁業資源,瓦解生態系。為了水產養殖產業的永續發展,以遺傳育種培育生長快、抗病與抗逆性強、飼料轉化率高、品質好(色彩、體型、肉質、口感、味道)的優良食用品種,實為未來走勢。

除了生長率性狀容易從表型上鑒定與選擇,很多性狀(如肉質、口感、味道)難以直接從個體外觀鑑別,甚至無法在種魚測試。因此,有必要進行間接選擇,獲得與控制這些性狀基因相關或連鎖的標記,藉以提高育種效率。對於水產生物而言,掌握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標記還有特殊用途,例如經年累月辛苦選育出的優良品種,由於意外(颱風、洪水、赤潮、乾旱、瘟疫、火災、突發性災害、或者人為失誤等)而流失時;或是種魚中是否具抗病與抗逆性,借助分子標記,從一滴血或口腔黏液等不入侵或傷害魚體的方法,很容易從原族群中篩選培育出帶有此性狀的良種,排除誤選劣種個體當種魚生產種苗的機率,會明顯提升生產效率。

所有生物從小至基因層次大至個體都呈現多樣性,其中有些多樣性可以遺傳至下一代。DNA分子標記靈敏到足以分辨這些遺傳變異,而且因為多樣性眾多、可檢測,是探尋經濟性狀標記的最佳選擇,也革命性的改變水產養殖遺傳育種的方式。分子標記輔助選拔業已證明是提高水產動物經濟性狀育種效率切實有效的途徑,吾人將可以預期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在未來的水產育種將發揮耀眼的功效。因為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是利用生物固有的遺傳基礎,不導入外源基因(基因轉植),利用分子標記可視化物種族群中原有的個體差異(基因型),分析族群中帶有卓越性狀個體的基因組,把古典選拔育種進行現代化的品種改良。因此,不存在外源基因擴散使自然族群受到基因污染的危險,消費者也不會因為是轉基因產品而產生恐懼和抵制心理。

分子標記會是將來水產生物分子育種研究發展的主要方向,影響面將遍及人體健康、食品安全甚至司法判決(例如一般很難由冷凍魚塊或水產加工品分辨正確物種。分子標記則可一目瞭然分辨出有爭議之水產加工品到底是鱈魚或油魚甚至其產地)。

 

清涼的代價

作者:台灣看守人

在夏天,隨著氣溫的升高,涼茶飲品人手一杯,茶飲店的生意也為之大好。然而,在沁涼暢快的同時,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些免洗杯具對環境的影響?近來,有報導指稱,有茶飲業者標榜使用保麗龍杯,且因擴張迅速,這家連鎖店一天賣出超過80萬杯,引起網友討論並向環保署投訴,「知名的茶飲店的保麗龍杯,連河床上都可看到。」

相信大家已對保麗龍耳熟能詳。它是「聚苯乙烯」的俗稱,為泛用塑膠的一種,容易加工、重量輕、不易腐爛。因為它的耐溫程度在攝氏75~95度之間,所以,使用這樣的容器盛裝過熱的物品,很容易使得保麗龍的單體「苯乙烯」(為疑似致癌物及致突變物)溶出,而不利人體健康。此外,為了製造保麗龍,須從石油煉製芳香族物質「苯」(會損害神經系統,並引發血癌),再由苯製造苯乙烯,這兩種化學物質是石化工業區所逸散的高風險物質,對於勞工以及工廠附近的民眾的傷害都很大。再者,與其他不可生物分解的塑膠一般,常用於包裝材的保麗龍在產品被拆裝後,如果沒有妥善的回收而流佈到環境中,常會造成生態的災難以及環境的髒亂。因此,在台灣海邊,不難看到許多保麗龍的廢棄物,隨著潮水的漲退堆積在海岸上。

保麗龍杯故不可取,但因為環保署限塑政策的實施而使得部分受管制業者改用的紙杯或其他塑膠材質的免洗杯,也同樣不可取。每天80萬杯只是一家連鎖店使用保麗龍杯的推估數量,但我們不知道,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一天使用多少免洗杯具?肯定遠高於80萬杯。為了我們一時的清涼,不知砍掉了多少樹,耗費多少石油,排放多少溫室氣體,製造多少垃圾!這資源的消耗、這慾望的代價,不是幾十塊的茶飲可涵蓋的,儘管這幾十塊錢對業者而言,是暴利。

免洗杯具的氾濫,也反映出國人喜歡便宜行事的習性。在歐州,即使是小餐館,也鮮少提供免洗杯具;喝咖啡或其他飲料,都會用陶瓷或玻璃的杯子。在德國,甚至連在路邊擺攤提供椅桌供人暢飲啤酒的業者,提供的也是精美的玻璃杯。然而在我國,即使我們祖先曾經留下飲葡萄美酒要用月光杯、飲茶要講究茶具的優良傳統,但現在早餐店賣的豆漿、茶飲店賣的清涼飲品,早已為免洗杯具所入侵,甚至已入侵到如「85℃」的咖啡專賣店。曾暗想,為何這些業者只是注重如何降低成本,而不思型塑文化價值,以提高產品的吸引力?為何對人體健康的益處遠高於咖啡的豆漿,沒有進一步發揚成優良的豆漿文化,而連個精美獨特的豆漿杯都沒有?這是不是因為國人欠缺美學素養,使得審美成為少數藝術家的專利,而無法落實到市井小民的身上?

然而,貪圖便宜的後果,卻不見得是便宜的;而講究品質、美感與環保,卻不見得是昂貴的。這清涼,應以什麼樣的代價去換取,值得國人省思。

代步工具選擇

作者/周晉澄(台灣大學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

昨天從學校騎著腳踏車回來,經過車庫時瞄了一眼那輛躺了五個多月的車子,腦中瞬時閃出是不是該清理這輛車子了。

這是一輛耗油的老車 – 福特2000休旅車,還可以動,當時就是引擎有些問題將之擱置在車庫裏,一轉眼就近半載了。十年前的農曆年前,我與內人正愁著無法將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帶回老家過年,只好由年近七旬的父親經過北宜九號公路來載我們,心裡是很愧疚的,所以也就趕快買了這輛可以容納出門細軟的代步工具。

隨著孩子大了,車箱的使用容量逐漸減少了,輕便簡服已是我們的寫照。過去我天天開著這輛車上班或出差,最近兩叁 年來,似乎公車與捷運路線變得比過去方便多了,早就在想少製造些污染、多使用些大眾運輸工具,是不是可以更綠色環保呢?半年前給自己提供了藉口。

這幾個月來,不是搭公車、捷運就是騎腳踏車上下班。如果是搭公車或捷運,用在路上的時間沒有增加多少,把等車、走到候車亭的時間與從家裡開車到台大再找到停車位的時間及走到研究室的時間相加減,似乎真的沒差別。如果是腳踏車呢?由於是下坡的關係,大概十之八九都比開車快,不過下班就剛好相反了。所以就時間的使用而言,整體來說各種上下班方式都在容忍誤差之間,也就是說沒有統計上的差別。但是在交通花費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與公車或捷運相比,一個月油錢可以減少2-3千元,台大校園每個月沒有保證停車位的停車費700元,我太太說如果將車庫車位租給鄰居,每個月又可以多得2-3千元,再加上車子的各種稅、保險、維修,這樣算下來每年可以減少近六位數的錢。可以是小孩不錯的教育基金來源。

不開車的話,用在走路的時間較過去多了很多,全程騎腳踏車都是在運動,身體能量的使用較有轉換的方式,也就是餘熱的堆積較少,比較不會有”中年堆肥”的現象出現;所以說基本上屬於較健康的上下班方式。居住在台灣都會區的居民都知道,城市空氣污染非常嚴重,污染物在盆地的累積很快、消散很慢,因此對城市居民健康有威脅的。台北市更是如此,每天有百萬輛以上的各型機動車輛在排廢氣,大家少開一點車,對空氣污染的改善多少有一些效果,這幾個月來自己覺得在做好事。

那就持續這樣好了,我不是就比較健康愉快呢?我的答案並不是這樣的。雖然肌肉有比較結實,但是我的身體並沒有比較健康,尤其呼吸系統變得比較脆弱。每當我騎著腳踏車或是等公車時,我就覺得我為了換取台北市的清新空氣在犧牲,那就是將我的肺當作空氣濾清器來幫助雜塵與廢氣的清除,其中還包括濾除了汽機車尾氣排放的眾多有毒物質,也有不少的多苯芳香致癌物。所以經過五個多月後我並不高興,癥結在於有太多車了,政府也沒有拿出實質可以降低車輛成長的措施,也不給予行人與腳踏車族多一點的尊重。

最後我想那輛污染較大的老車是該淘汰了,我不是高官貴人有配車階級,因此是否要繼續當不開車族還是換輛低污染的車呢?仍然舉棋不定!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國際無車日的明天過後

作者/看守台灣人

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又來到,當天縣市首長帶著民眾,照例的騎著腳踏車,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大人小孩熱鬧一番,但,明天過後呢?

國際無車日的本質是什麼呢?其乃源起於外國城市過量的汽車橫行,為求喚醒民眾減少開車,達到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污染等目標,而於平常日,劃出禁止汽車通行的區域,讓民眾無法開車進入該區域;這幾年來,台灣有些城市舉辦「無車日」之活動,仍停留於「例假日大家來騎自行車」,未能再向前一步,舉辦平常日「禁止汽車通行」的無車日活動。為什麼呢?

近年來,我們對於「節能減碳」的世界潮流,經由媒體的大量報導,似乎“動”了起來,但再進一步的觀察,其於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實在令人擔憂。 中央部會看不到整合性的政策目標與持續性的有力措施,至今尚未提出二氧化碳減量的具體目標和時程。交通部官方網站,當前重點工作,洋洋灑灑十大項,卻不見「節能減碳」之有效措施,更遑論節能減碳之具體部門目標和時程。能源局統計運輸部門之石油產品消費,至95年底,每年仍然呈現正成長。石油產品消耗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愈多。

近日,看到媒體報導「台鐵區間車的漲價方案,以台北至板橋為例,由18元漲到25元,而自強號更是漲到45元,民眾大嘆實在吃不消」,這是鼓勵或為抑制搭乘大眾運輸?都會區內之短程大眾運輸,何必使用「自強號」呢?民眾僅需要電聯車就可以了。難道要讓民眾轉而去買或使用機車與汽車?

再者,縣市政府辦完一年一度的活動後,有否持續地推動大眾運輸?公車或捷運較健全的台北縣市,機車橫行,急駛於騎樓與穿越人行道,讓行人與騎腳踏車者,沒有一個安全的空間,可以無憂無慮地到達公車站或捷運站,如何稱之「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其他縣市,公車較不發達,雖然努力爭取經費,闢駛公車路線,但有否定期評估公車的載客率與能源使用效率?公車經營是否符合大眾的實際需要?近十年,很多縣市的大眾運輸使用率,仍然低於5%,而機車與汽車的數量卻有增無減。

常見機車騎士於便利商店購物,停車未能熄火;路邊停等的汽車,引擎仍然運轉,車內的人,開著冷氣,等待下一趟旅程。凡此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值此全球暖化與高油價時代,著實值得吾人省思。一般民眾於節能減碳的作法,可以減少使用機汽車,多多搭乘大眾運輸,而步行與騎腳踏車,除了節能減碳,更加上省錢與有益健康。

我們鼓勵類似「國際無車日」的活動,因為它具有教育與推動的催化作用。此處,更希望大家共同來思考活動的真正意涵。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別讓東海岸從杉原海灣開始爛

作者/劉烱錫(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召集人)

有一位篤信基督教的美國資深環境倫理學者於2004年4月間來台東訪問,每到原住民區就得先palisi(祭告、祈福、驅邪)一番,我看到他的無奈,直到走在長濱鄉八仙洞遺址步道眺望東海岸太平洋時,我們深深地被眼前深邃碧藍的海景感動,一切盡在不言中,相信他已體會到原住民用信仰行動來尊重、感恩、歌頌大自然。但這麼讓人感動的地方可能隨著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在杉原海灣的開發破壞而開始潰爛。

都蘭灣淺海地帶多半是珊瑚礁群,目前還沒開放觀光,以免步上珊瑚礁因廢水染病白化之後塵。沒想到2004年底台東縣徐慶元縣長卸任前,以杉原海水浴場之舊址,BOT給美麗灣渡假村公司使用50年,且於2005年大興土木前,沒依原住民基本法徵詢原住民;該開發案超過山坡地環評所需的1公頃,達6公頃,卻切割成三期,第一期0.997公頃先行施工,有規避環評嫌疑。經台灣環盟於四月底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控告該公司並要求立即停工後,也於五月初向台東縣政府、環保署、交通部觀光局等單位發函反映,台東縣府於七月五日回函,仍未要求停工;行政院環保署於六月二十七日現勘後,於七月九日回函稱該開發案已違反環評法第七條,應命其停止實施開發行為。事發至今,我們感覺台東縣府袒護美麗灣渡假村,乃再度呼籲縣府依法行政,也請人民站出來捍衛杉原海灣。

除了違反環評法外,美麗灣渡假村公司也違反與台東縣府間的合約,僅能興建旅館房間80間,我們估計現在已超過140間;合約也要求提出環境管理與監測計畫,我們於四月份勘查時卻到處可見廢棄土,下雨形成的泥流直接排入珊瑚礁區。該公司被環盟舉發違法棄置廢棄土於沙灘後,竟用當地海沙覆蓋丟棄的土石水泥塊;經環盟再次舉發,環保署南區督察大隊稽查員與台東縣環保局課長竟在現場說沒有環盟所說的掩埋現象,但這種近乎包庇的睜眼說瞎話,經環盟隨地一挖就拆穿。被拆穿後,開發單位只好運出廢棄物。但連這點錢也要省,廢棄物層深厚,用怪手挖個樣子騙騙,好像讓環盟人員挖不到就好。

八月二日美麗灣渡假村最大股東,台東娜路彎飯店林炎煌董事長聲稱撤資以表達對環保團體的沈重抗議,並稱自己是台東子弟,珍惜愛護台東猶恐不及。話猶在耳,八月七日的帕布颱風大浪把深埋的廢棄鋼筋水泥塊等廢棄物掀開來。由珊瑚礁慢慢經過生物作用與海浪淘洗形成的柔細杉原沙灘,竟變成廢土場,長達上百公尺,寬二、三十公尺,不知深度幾米。這麼多珊瑚細沙哪裡去了?是否早已被其偷挖盜賣呢?

東台灣的好山好水要被這種人繼續糟蹋嗎?隨著美麗灣渡假村的興建,附近山坡地的地皮也被炒熱起來,如果該渡假村不需停工,甚至解約、拆除違建、還我珊瑚細沙、恢復舊觀,我們可預見整個杉原海灣的山坡地將會是難以管制的野雞城、農舍民宿村,屆時處處濫墾的山坡泥水、廢水及垃圾大量排入珊瑚礁區,豈非浩劫?

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好兄弟幫幫忙,攜手抗暖化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上星期走出家門,突然被嗆鼻的煙味與漫天飛塵弄得睜不開眼、頻頻咳嗽,耳邊聽到里長廣播,才知道中元普渡到了。走到捷運站短短一公里的路程,家家戶戶擺出鐵格圍籠,大把大把的紙錢投入火堆,揚起漫天黑煙,頓時遮天蔽日,火勢越燒越旺,空氣中席捲著熱呼呼的風,隱隱感覺搶錢的激烈氣氛,讓悶熱的午後更形窒悶難受。揮汗如雨的店家內冷氣開得更強,從開放的門內傳到街上,冷氣機賣力運轉排出的熱風,也加入這場混仗,威力更甚高氣壓。

記憶中,小時候的中元節,似乎沒有那麼悶熱,原因可能很多。氣溫真的變暖,高樓大廈加劇熱島效應,空間不似以往空曠,稠密的人口家家都在拜,都有可能。最大的不同是,以前不知道「溫室效應」的後果。現在知道地球已經發燒了,而極端氣候、颱風土石流加劇、旱澇輪番頻生、物種的滅絕都與全球變暖有關,只怕燒越多香、更多紙錢拜天拜地,欲祈求風調雨順,恐將事與願違。

現在推行「夏至關燈」、冷氣調高溫度、計算個人碳排放、鼓勵大眾運輸、減少開車等,宣傳節約能源、減排二氧化碳已經逐漸廣為接受,許多佛教團體也在推動不燒紙錢、不燒香的運動,應該可以開始思考文化儀式的轉化。尤其是現在更檢驗出燃燒香與紙錢,都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改變祭拜儀式的出發點就更為迫切。畢竟祖先庇蔭子孫,總希望看到子孫誠心誠意的同時,也能身體安康、綿延永續。

以燃燒線香來說,因為製香過程都會加入有機溶劑,燃燒後就會產生有毒物質--苯,粗的柱香燃燒一小時,就會產生7.63ppm的苯,超過美國安全暴露濃度標準值的七倍多。至於燒紙錢的危害,每燒一公噸的紙錢,就會產生將近124公斤的空氣污染物,以及超過一公噸的二氧化碳,燃燒紙錢更會釋放出含有苯、甲苯等致癌物。由此看來,中元普渡等大規模的燃燒,將會對人體帶來多大的傷害,更會增加空氣中臭氧與懸浮微粒,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

依據「空氣污染防制法」規定,「從事燃燒、融化、煉製等足以產生明顯粒狀物汙染」等行為,將可處五千元至十萬元的罰款。如果商家佔用人行道或騎樓祭拜,燒紙錢規模太過龐大,煙霧影響車行視線及行人安全,環保局可以開罰。不過通常情理在法之前,實際開罰的還在少數。有些縣市環保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推動「紙錢集中燃燒」作業,今年更首度製作兩千個紙錢專用收集袋、封條及普渡文疏,分送給各廟宇和公寓大廈,希望民眾將紙錢放置在專用袋中,並且在專用袋上,勾選祭嗣對象,再貼上封條後,送交掛有「紙錢集中燃燒運送車」紅布條的清潔車,統一運送到焚化爐,經過法師舉行淨爐儀式後,集中焚燒。

妥協的結果,使用的成效似乎不彰。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民眾改變祭祀習慣。請好兄弟幫幫忙,托夢給大家,一起對抗全球暖化,阻止地球變暖。

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

誰將謀殺諸羅樹蛙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諸羅樹蛙在康熙56年《諸羅縣志》即有記載蟲之屬青約《圖經》:『背青綠色,謂之青蛙』。《海錯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細而白。』諸羅樹蛙是平原地區唯一的樹蛙,1995年才正式被命名,為臺灣特有種,數量極少所以諸羅樹蛙已被列為IUCN紅皮書之瀕危物種之一。

永康三崁店糖廠,面積約達10公頃已荒廢17年,在這段時間內三崁店糖廠已自然演化成次生林,亦成為諸羅樹蛙最南也最大的種源庫。2007年6月27日興總建設與台糖公司以「鑑地」、「鋤草」為名,用怪手除去永康三崁店糖廠數十棵胸圍直徑超過80公分寬的老樹,這些老樹樹齡均已達七八十年。估計興總建設與台糖公司在一天之內至少殘害了500隻諸羅樹蛙。而根據建商所提供規劃圖面可看出,全區將興建600棟高密度高級住宅,由興總建設與台糖公司合建。

環保與文化資產的民間團體強烈質疑,台糖公司今年以來頻頻在電視上打廣告,積極配合政府政策進行平地造林。可是卻毫不手軟的砍除百年大樹,嚴重扭曲政府政策形象。台糖公司系屬國營事業,任何開發案應先考慮是否符合程序正義與社會公益,並以保護生態及文化資產為最優先的考量。

台糖公司人員表示,不開發的可能性低。民間團體與台糖公司對於這塊土地的使用,存在最根本的價值認知差異。台糖資產管理中心郭月娟表示,「我們國家有管理機制,土地閒置太久就不行,台糖的大策略就是資產活化,閒置資產要活化,不然國家資源就堆在這邊。」台糖公司董事長余政憲表示,「台糖公司是國營事業,會全力配合生態保育,將開發案暫緩下來,希望縣府召開協調會,以公權力劃定諸羅樹蛙保育範圍,保存樹蛙棲息地,但台糖也是私人公司,需照顧股東的權利,所以也要讓台糖公司土地得以開發」。余政憲以四兩撥千金的方法把自己應有的承擔技巧給推掉。(編註:台糖到底是國營還是民營???余董已經公私不分了!)

有些事情現在做了,以後一定會後悔。永康三崁店糖廠是台江內海的文化縮影,不論是地貌變遷的滄海桑田或歷史沿革自荷領以迄當代,皆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資產意義。讓永康三崁店糖廠變成永康綠色的都心,讓綠色的精靈不再絕響,讓世代的子子孫孫可前來三崁店找尋諸羅樹蛙。讓永康三崁店搖身一變成為歷史與自然的生態園區,正考驗著標榜愛台灣與綠色執政的民進黨,其視野、良知與執政能力。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急待革新的經濟部門

作者/台灣看守人

近來,全球各地極端天氣的報導令人目不暇給,英國於七月中下旬發生兩百年來罕見大雨,一天降下兩個月雨量,危及了泰晤士河及塞文河的堤防;同一期間,東歐羅馬尼亞、奧地利、保加利亞連日熱浪已造成18人死亡,匈牙利甚至出現了破記錄的攝氏41.9度高溫。另外,中國湖北於7月底降下冰雹,青海也下起七月雪;還有,這兩三天的南亞水患,造成孟加拉、印度北部、與尼伯爾等地區近3,000萬人被迫搬離家園。這種種氣候事件,顯見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氣候變遷,已是人們感受得到的進行式。

要面對全球暖化,需要各國一起協同努力,否則單靠少數國家積極地投入溫室氣體減量的工作,是很難發揮作用的。但這不能成為我國「在他國還沒有通通開始做,我們就什麼都不做」的藉口。尤其溫室氣體的減量,涉及能源與資源的節約、涉及清淨能源的使用、涉及水資源的保育、涉及交通與建築政策的改革,更涉及因淘汰不當產業所帶來的其他污染物的一併減量,這種種連帶的環境、社會、與經濟利益,是非常龐大的。

然而,近幾年來,我們卻少看到經濟、交通等部門在面對全球暖化時有何作為,反而是在執政當局的買票政策下,推出一個又一個令人不敢置信會於這非常時期提出的重大開發案,如蘇花高、台塑大煉鋼廠、與國光石化等。這種弱智的施政,實在令人不敢苟同。尤其經濟部,除了任令產業空洞化、投機化外,一直在產業轉型上無所作為,簡而言之是失職。

翻開經濟部工業局的工廠管理輔導法,經濟部可「基於工業均衡發展、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及公共利益維護,或因應國際公約、協定等政策需要,採行下列措施:一、於許可工廠設立或核准登記時附加負擔;二、擇定產品或地區,公告停止受理工廠之新設或既有工廠之擴充;三、擇定產品或地區,公告強制既有工廠之減量生產或停止生產。」然而,我們沒有看過經濟部運用過這個職權,淘汰不當的產業。

於是,在台塑的六輕工程中,經濟部依然讓其大幅擴充了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的PVC廠以及連帶的可塑劑廠與安定劑廠,且在石油資源短缺而國內石化市場也已飽和下,繼續讓台塑六輕工程擴充到四期;而台塑大煉鋼廠與國光石化的推動,更沒有顧及水資源的不足與因應京都議定書的問題。而為了供應這些產業的水電,一個個不該再新設的水庫與火力發電廠,則仍陸續推出。甚至,考慮讓核電廠死灰復燃。簡言之,經濟部的產業政策,只是財團不顧及公義的奪利政策,完全沒有盡到公部門應從長遠發展適時予以調節管制的責任。

什麼時候,經濟部官員才能從只看經濟成長數字的狹隘經濟人,成長到能看到「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及公共利益維護」的宏遠經濟人,而以大智大慧為我國民眾及後代子孫謀求與萬物共存共榮的經濟呢?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體驗貓纜,等到秋高氣爽之際吧!

作者/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系)

隨著貓纜的通車,貓纜的新聞就不曾間斷。通車的首日,郝龍斌與馬英九兩位前後任的台北市長在大批媒體的聚光下撘乘上新完成的纜車上,但是也就在鎂光燈的閃爍當中,貓纜毫不留情面的讓兩位市長在半空中停擺了9分鐘,貓纜的「凸槌」傳奇,也就在通車的首日中展開。

網路上流傳著提醒國人搭乘貓纜必須注意的「四不一沒有」,亦即「不能亂動、不能心急、不能怕熱、不能埋怨」,以及「沒有安全保障」。 雖然這是笑話,但是卻也很貼切的描繪出民眾搭乘貓纜的觀感。

纜車在眾多的交通運輸工具中,並不是屬於高科技的運輸系統。其在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上,應該已經累積相當多的經驗與know how。但是,貓空纜車卻在通車後,讓大家跌破眼鏡,三天兩頭就來一次停車當機。更在7月21日炎炎酷夏之際,爆發了通車以來最嚴重之非氣候因素的全面停擺事故。323位乘客在高達38.6度的艷陽之下,禁閉在貓纜的包廂中燒烤2個多小時。這個過程,讓社會大眾深刻的體會到台北市政府粗糙的施政品質。

在這麼高的事故發生頻率下,做為一個研究風險管理專業的我,不得不撰文提醒民眾注意下面幾件事情:

1. 風險是事故發生的後果與發生的頻率所組合而成。貓纜從7月4日通車以來,事故發生的頻率之高,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亦即,在目前的狀況下,台北市政府沒有明確的訂定出改善管理措施做出來前,我們可以將貓纜視為一高風險的運輸交通工具。因此,為了自身的安全著想,建議民眾不必急著去體驗高空纜車的感覺。

2. 7月21日事故發生的結果,衍生出貓纜的設備有多個項目並未有備料的窘態。在相關的官員侃侃而談,利用直徑18公分的傳動軸連夜將其車成16公分的處理作法中,我們才驚覺貓纜管理單位的鬆散,服務水準之低落。如果台北市政府認為貓纜是一項隨時都必須提供正常服務的運輸系統,則備料的補給系統自然應該有一套管理的最適方案,如此才能完成隨時提供正常服務的目標。然則從該次的事故中,卻讓我們深刻了解到台北市政府在這方面的需求上並未有效的規劃。換言之,一個後勤補給斷糧的系統,如何能夠全力衝刺作戰?

3. 由於近日台灣的氣候酷暑難耐,一但貓纜停擺,則關閉在無空調設備的纜車內勢必無法避免。如果發生中暑、脫水等身體不適的緊急事故時,如何救援搶救是台北市政府必須周全準備的要項。消防設備的雲梯車是否可以到達貓纜全線的任何一角落,相關的輸送路線等措施的規劃等,應該請台北市政府說明清楚。

在上述作為沒有獲得明確的答案前,如果真的還是忍不住很想嘗試搭纜車,建議民眾至少也等到悶暑過後,秋高氣爽之際吧!

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檢驗標準政治學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上個月底,台灣因為從狂牛症疫區美國進口帶骨牛肉,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與美加同級的疫區,衛生署的官員先是批評只分疫區、非疫區,分級並不適當。而後強調通過進口的牛肉,是「經過科學評估與專業審查」的,接著說:「十五歲開始,每天吃一百零三公克,連續吃七十年,要到五百歲才會發病」。

前幾天美國進口的豬肉含有「瘦肉精」,也就是beta 乙型受體素,讓豬長期服用只長瘦肉不生肥肉,這次進口的豬肉有兩批被驗出含量零點一五到零點三ppb不等的瘦肉精。衛生署竟準備要會同農委會研商,以美國可以容許五十ppb,台灣完全禁止是不合理的,準備改變台灣的瘦肉精含量標準。並且說:「瘦肉精每天食用超過六十七微克,民眾才會有心悸情形,但一般不會吃到這麼高的量」。

無獨有偶的,不只肉類有台灣、美國檢驗標準不同調的問題,最近引起麵粉等民生物資價格飆漲的小麥存量不足(事實上全球暖化造成的乾旱是小麥價格上漲的關鍵因素),因為先後從美國進口的九千噸跟六千七百噸小麥,皆被驗出含有零點六四ppm的「馬拉松」農藥,被海關依超過標準扣留,不准進口。此時媒體皆以美國標準為八ppm,高分貝施壓政府應放寬標準,讓小麥順利進口,以免缺糧。美國在台協會、美國小麥工會與麵粉工業同業公會正在協商,即將放寬標準。

一連串食品添加化學物質、農藥殘留事件發生,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台灣標準定的過於嚴格所致,然而有趣的是,標準比較的對象都是美國,媒體沒有報導歐盟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法案。再者,這些事件的協商,都是由利益團體向政府施壓,消費者團體在此間是缺席的。雖然檢驗標準的訂定,總是聲稱是基於「科學證據」,但是為何標準會有不同呢?當國際上各個國家檢驗標準不同的時候,應該適用哪一個標準?而各國的檢驗標準又是如何訂定?經由什麼樣喊價還價的政治過程?如果有別的國家擁有檢驗標準更嚴格、品質更好的農畜產品,為何一定要跟美國進口呢?

檢驗標準的訂立,應當是為了國民健康、食品安全進行把關,至於對人體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似乎又莫衷一是。從負責把關的衛生署官員口中,聽到的都是微乎其微的機率,但是如果我們每天又吃牛肉、又吃豬肉,又吃麵、麵包,還有之前研擬放寬農藥標準的「有機蔬菜」,在我們的體內微量的瘦肉精、微量的狂牛骨髓、微量的多少ppb或ppm,微量的牛奶中的戴奧辛,微量在雞隻殘留的抗生素、基因改造的大豆(即使每一樣都符合經由政治過程妥協訂定出來的檢驗標準),最後,在我們體內會發生什麼樣的綜合性效果呢?會產生什麼樣的疾病呢?衛生署官員誰可以告訴我們?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貓空纜車高高掛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貓空纜車七月四日風光上路,但是從開放試乘起,風波就不斷。機械部分遇到雷雨停擺、卡磁無法動彈、兩部車輛撞在一起、車廂為防墜落悶不通風等,是媒體捕捉的焦點。然而,更多的是來自當地居民的抱怨,為因應纜車通車帶來大量人潮,貓空地區全天候單行道,而且路邊紅線禁止臨停等交通管制措施,讓居民覺得出入不便,之前會勘還揚言,若不取消交管,將會讓纜車無法運行。

筆者大學時就讀政大,記得十幾年前,貓空喝茶正開始流行,不少政大學生假日都會去山上土雞城打工端盤子,我也是其中之一。當時的貓空每逢假日就大塞車,平日則空蕩蕩、冷清清。因為自行開車上山的人太多,市政府推動小10巴士,從木柵老街搭車上山,遠比自己開車順暢許多。還有許多山友,會選擇政大校園內的行健道、環山道,拾階而上,或經樟山寺禮佛、或走茶山古道、穿越茶園,邊運動邊談天,在山上快意喝茶,沐晚風而歸。安步當車,路過車陣,只覺得我們走路如風,揚長而去。

幾年後,聽說台北市政府為解決假日交通壅塞問題,決定在貓空興建纜車。貓空是一個早期即廣泛開闢成茶園的小山坡,後又因土雞城一間間在山坡地上蓋起來,賀伯與納莉風災造成貓空道路坍塌中斷,搶修過程中茶園生意不若以往,交通也藉此進行單行道的改革。纜車的興建,無異對振興當地茶園觀光帶來利多,只是在規劃選擇廠站位址時,不斷有茶園爭取設在接近自家門前。纜車興建期間,貓空山下政大附近開了好幾條新的聯外道路,位於斷層與地質脆弱的貓空山路則再無拓寬空間,因而在入山口形成一個交通瓶頸,對外門戶大開,但是胃納量根本不足。

前台北市長馬英九任內,為回應外界對纜車噪音、流量、污染的質疑,提出纜車運行後,將考慮封閉道路,只供當地居民進出。衡諸國外纜車的經驗,通常興建於沒有道路抵達、或是在脆弱的保育區內,興建道路會造成破壞,因此纜車是比道路更生態的選擇,況且纜車既為解決交通壅塞問題而建,充分結合大眾運輸轉運之後,道路即應當被纜車取代,否則貓空纜車每小時可搭載兩千人上山,開幕第一天下午就湧進一萬二千人,如若遊客同時可開車上山,貓空的交通只會更加惡化,馬市長此舉原本是正確的政策,但卻一再妥協,從封路改為假日交通管制、單行道劃紅線則是延續性政策,面對這項耗資十三億元的建設,台北市議員林奕華竟帶領部分居民說,纜車全為觀光客著想,不管在地居民死活。

當茶園只看到觀光客數量,以為數量就代表利益,結果滿山遊客動彈不得、無處可去;而觀光客本身轉而把交通工具,當作旅遊的目的(例如高鐵、貓纜),而非停留在旅遊地、受當地吸引駐足,那麼觀光客倍增的結果,的確是不管在地居民死活。當一窩蜂的旋風熱潮過去,留給當地居民的,將只是空轉的纜車、水土環境早已破壞的家園,以及再度沒落的產業。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六輕,該如何罰?

台塑六輕由於用水超量,未能依照六輕四期環評變更審查結論的要求,於三年內將用水量降至其承諾的每日25.7萬噸,而於今年3月下旬遭環保署罰款700萬,並限期於今年6月30日改善。結果此改善期限一到,台塑仍無法完成改善,環保署原要依照環評法第23條規定辦理,即「屆期仍未改善者,得按日連續處罰,情節重大者,得由主管機關轉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命其停止實施開發行為。」結果驚動了一心只想著選舉的總統府與行政院,而由行政院發言人出面表示,行政院「絕對不輕易對六輕採取重度罰款和停工,這麼做某種程度是不負責任的。」

暫不論行政院的動作最後是否會影響了環保署的最終決策,然而行政院顯然想為台塑護航,則是不言而喻的。依照行政院與經濟部的觀點,「六輕是重要的經濟命脈,因此當其違反法規義務時,可酌減其罰,甚至改變原處分而免其責」。比如,之前台塑為避免被罰款,又不願於三年緩衝期間積極減少用水量並自籌水源,而於去年提起環評變更,欲將每日25.7萬噸的環評承諾提高到每日35萬噸,行政院與經濟部即戮力為其說項;今年6月底改善期限屆滿前,台塑亦申請展延改善期限至年底,雖被環署以「已給予開發單位3年緩衝時間」而不同意展延,但經濟部卻對外發言表示,這樣子的展延是合理的。行政院與經濟部以內外交迫的方式,處處給予環保署壓力,如此的作法,只會讓這些確實有經濟實力的財團得以漠視法令。將來這些大工廠是不是可以大辣辣地違法排放廢水、廢氣、與廢棄物,反正行政院「絕對不輕易對六輕採取重度罰款和停工?」

水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公部門不可能、也沒有義務無限地提供用水予私部門來追求營利。當初的環評審查,即是盱衡中部地區的水資源供需所做的審慎決定,台塑若無法降低用水量,則必須自籌水源,否則就是減產。然而,這三年來台塑顯然並不積極因應,一直到去年認知到環保署可能來真的,才趕緊進行(或宣稱有進行)所謂的300項節水計畫,以及籌劃海水淡化廠。今日其未能完成改善,接受適當處分也是應當的,更重要的意義是能確保政府的公權力。

然行政院與經濟部不思法律之前的公平正義,反而處處干擾環保署決策,更欲越俎代刨,打算投資200億元,於大肚溪出海口設置攔河堰及淨水廠,以解決六輕用水問題。試問,這200億元是人民該付出的代價,還是台塑自身該付出的成本?若為台塑該付出的成本,那麼以200億元的總額度來按日連續處罰,對於一個接受政府高額補貼而得以日進斗金、總市值破兩兆的龐大企業而言,亦不為過也。然而,行政院與經濟部卻想輕易地放過台塑,想要把寶貴的水資源與土地資源(指雲林離島工業區的台塑大煉鋼廠預定地)等公共財輕易地劃給台塑,這麼做是不是「某種程度是不負責任的?」

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穀賤傷農、地漲害農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終於獲得特赦,然而媒體除了吹捧一個新英雄,政府藉此移轉人民的不信任,但是農民的生活照顧仍然沒有受到正視。楊儒門在2003-2004年間,為抗議WTO稻米進口威脅農民生計,放置17次爆裂物震驚社會。事實上,加入WTO之前,台灣的農民的處境就一直沒有獲得重視,「以農養工」政策,用壓低農產品價格,來確保台灣的經濟奇蹟。

我們種田人向人家買東西,價錢由人出,一分都不能少;我們的農產品要出售,價錢也是隨人出,一分都不能多,這些現象,真是奇怪。……蔬菜價格時起時落,而且跌落時,通常跌到不需要任何成本似的,這已是十幾年來常見的現象。曾經聽到有人批評農民一窩蜂的風尚,可是,難道他們願意白費時間、力氣和成本嗎?他們怎有能力去做市場調查?誰來指導他們?這麼多年來,那麼多有關農業機構的人員,可曾有人真正在關心他們,可曾有人真正用心去設想,想出一套妥善的規劃來指導他們,使他們的打拼,能得到合理的利潤,使我們社會上的人力和資源,避免再這樣浪費?~吳晟,1984,《農婦》

就在吳晟為文前後,政府自1984年起美國限制公糧不得外銷,開始採行水旱田休耕、轉作政策,2002年為加入WTO,更積極推動休耕政策,台灣的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已由1980年的64萬公頃一路降至2005年的23萬公頃。國內的農產品大量依賴進口,政府美其名改善農民生計、處理閒置農地,在2000年修正農發條例,將「農地農有」轉為「農地農用」,田間蓋起一間間豪華「農舍」。2005年更制訂「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容許採取土石審查作業要點」,讓農地「一條牛剝三層皮」,砂石場合法平地採砂、填埋廢棄物、再做建案。

壞收成望下季,我們做田人,本來就要和天打賭,遇到颱風和雨水期,是時常有的事,不過,我們做田人比較有底。……可是一季望過一季,我也望到四十多將近五十歲了,還不是一樣。省吃儉用,只賺到養了幾個孩子。起一間普通厝,就要向農會貸款,還幾年了,還在拖。……以前的心思,都放在債務上,債務的負擔一減輕,首先自然而然想到房子實在該翻修了,但這一翻修,土地所有權狀又得拿去請農會信用部保管,家裡的生活重心,繼續為債務所支配。~吳晟,1984,《農婦》

2006年底農發條例繼續修改,農地所有權移轉大幅鬆綁,脫離區域計畫法管制,也不需農用證明,農舍佔土地面積提高。2007年6月14日行政院通過「農村改建條例」草案,釋出一萬公頃農地「田園住宅社區」,成立一千億元「農村改建基金」,看似照顧農民,實則肥了建案開發商,農民的祖產只能出賣一次,而當地皮炒作變貴之後,就連農民也住不起,真正貧無立錐之地。

台灣人口出生率頻創新低、空屋率屢創新高,政府卻補貼財團不斷推出開發案,振興了誰的經濟?10年後我們真正需要這麼多房子嗎?當環境污染、能源短缺後,糧食價格高漲之際,泡沫化的房子能夠確保我們的糧食安全嗎?

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戀戀鯨鯊--不如相忘於江湖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俗稱豆腐鯊的「鯨鯊」,在六月二十七日完全禁止販售,台灣終於依照國際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紅皮書附錄二瀕危保育物種的規範,正式全面禁止捕殺、交易;台灣因為是少數仍在捕食鯨鯊的國家,因而被國際保育界以「惡島」稱之。然而在早期,鯨鯊並不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一部份,以前沒人吃這種魚,漁民如果鏢到豆腐鯊都拿去填海,而且因為鯨鯊是海裡體型最龐大的魚類,漁民往往基於安全起見而避免鏢獲鯨鯊。

過去鯨鯊尚未成為消費對象之時,鯨鯊的價格非常低廉,一九八五年以前一尾數千公斤重的鯨鯊僅能賣得台幣5,500 ~ 8,200元,目前鯨鯊的價格是所有鯊魚中最昂貴的。一尾兩千公斤重的鯨鯊拍賣價格可達360,000元,而一尾一萬公斤較大的個體,則可賣到1,900,000元,平均一斤差不多300-400元,漁民開始特意鎖定鏢鯨鯊。因為市場經濟的鼓動,鯨鯊數量與體重明顯下降,一九八0年代中期,恆春地區的鏢漁業者,每年的春天在澎湖南方海域可鏢獲50 ~ 60尾的鯨鯊,而在過去的十年間漁獲量已明顯逐年下降至每年鏢獲10尾左右,在一九九四年及一九九五年每年的鏢獲尾數更不及10尾。

鯊魚是成長期漫長的動物,鯨鯊成長十年大約長到八公尺長,達到性成熟的時間至少要三十年,完全成長可以長到二十公尺、三十噸以上,而驚人的是,他們大部分卻是依靠迴游,張嘴過濾浮游生物或小魚小蝦存活,因其性情溫和、不具攻擊性,俗稱大憨鯊。漁民捕捉到的鯨鯊通常體長僅有五公尺,實際上還是小孩子,在過度漁獲的情況下,加上生殖能力比其他魚低,一旦族群數量減少,就會瀕臨絕種,因此華盛頓公約將之列入二類附錄,與其他兩種鯊魚:大白鯊、姥鯊,共同迫切需要保育。

台灣每年鯨鯊的捕獲量大約是250尾,自九十年起開始漁獲通報制度,並漸進式實施漁獲總量管制,從當時的每年八十尾,調降到九十四年度六十五尾、九十五年度六十尾,今年度限捕三十尾,在三月二十七日配額即已捕滿,這是有通報的情況下的數量,然而在規定三個月內賣完的期限,市場仍然販售新鮮的豆腐鯊。今年配額的三十尾中有十二尾領取政府獎勵研究三百四十七萬的放流金,另外花蓮定置網業者嘗試將捕獲的鯨鯊做觀光、水族之用,今年四月花蓮縣政府本欲於七星潭舉辦「與鯨鯊共游」的觀光活動,但是鯨鯊飽受驚嚇,在禁捕政策,以及一天2100元的飼料費與保育員費負擔下,決定野放,以爭取改善台灣的國際惡名。

然而,就在日前休漁期始,欲潛水送行野放儀式之際,箱網中的鯨鯊提早掙脫獨自游向大海,令欲標放的研究人員錯愕不捨,想起莊子的「大情无情」,與其在漁業資源耗竭,致力保育,不如與鯨鯊相忘於茫茫大海,老死不再相見。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境影響評估說明書沒有說明的事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上週連日大雨特報,氣象報告很準確地預告了「超級豪大雨」,這種以前很少聽見的用語,現在成了真實世界發生的狀況,也許最近好天氣已經讓我們淡忘了先前天天陰雨綿綿的感覺,但是對於在基隆麥金公路或南投山區罹難家庭來說,那是永遠的失去與一輩子無法忘記的梅雨季。曾幾何時,梅雨季節時間延遲,而且單日暴雨,而又曾幾何時,極端氣候比我們之前經歷過的更反覆無常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以前工程學界常常以五十年、一百年的週期去計算工程所能抵擋天災的強度,並依照過去的經驗法則去規劃設計。然而麥金公路當初開通的時候,大概沒有想過,不用五十年,土石流的瞬間流量就會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天人永隔;中橫公路當初靠榮民胼手胝足打鑿、克服天險、人定勝天之後,大概也無法想像,現在不用到颱風季節,整條公路就會被阻斷、水流淹沒橋面路面的景象。

當代的天災肇因於人禍而只是以天災的型態展現出來,我們不知道自己開汽車排放二氧化碳之後,何時會遇到極端氣候的災難臨頭,工程師卻告訴我們,這一切工程都能夠克服,救災搶險變成現在不確定下的工程主調,而且當救災大帽子扣上的時候,環境價值就必須噤聲退位。一再地救災搶險成為下次災難的源頭則是下一次的事情,遇到了再說。

前幾週連續大雨,造成臺灣高鐵嚴重誤點,根據高鐵的說明,「苗栗路段因為連日大雨,在北起一二九公里五百公尺處,出現表土沖刷的現象,經高鐵裝設在沿線的偵測感應設備發現之後,高鐵上午上午十點十八分發出警訊,通過當地的第一一四列次列車依照規定減速為時速四十五公里,以慢速通過,慢速區間總計四公里」。表現在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裡面,可以說,土石流的潛在影響已經被考慮進去,對策就是設置偵測感應設備,並且減速通過。但是當時並沒有說明,這會造成嚴重誤點,以及凡是下大雨,就會遇到誤點。

香港舉世知名的昂坪纜車,當初施工難度很大,還因此被Discovery頻道製作人類高難度工程系列加以深度報導。當興建阿爾卑斯山纜車的瑞士團隊克服強風等不利因素,一再延遲通車時間,最後搶通的時候,在影片裡是歡欣鼓舞的氣氛,人終於勝了天,在工程的字典裡沒有做不到的事情。結果上週纜車廂整個掉落粉碎,包括媒體、港府在內,通通悄然無聲,只說研判可能是強風所致。

強風因素當初環境影響評估說明就已經列入考慮了,但是工程對策仍然無法奏效的時候,應該由誰負責呢?是寫環境影響評估說明的人?還是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說明的人?還是工程師團隊?或者是堅持要興建到底,為了經濟理由的政府官員?還是,一切都無解,要追究責任的人太多了,只好國家賠償。可是不要忘了,無論是委託環境影響評估說明,乃至政府官員薪資、工程經費都是納稅人繳的錢,而國家賠償也就是納稅人賠償,而這些都是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沒有向納稅人說明的事情。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回歸東台灣領航精神

作者/劉烱錫(台東大學教授、南島社大發展協會總幹事)

2005年11月間縣市長、議員、鄉鎮長三合一選舉方酣時,行政院林盛豐政務委員在謝長廷院長的交辦下,邀請台東縣政府城鄉局長、台東市長及本人到行政院討論台東如何推動東台灣領航計畫。不久,謝院長卸任,蘇貞昌繼任後改成東台灣永續發展計畫,筆者呼籲回歸東台灣領航精神來推動永續發展。

蘇花高議題引發花蓮各界關心永續發展的人士屢屢舉行研討會、論壇,提出「東島不西歪」訴求,不讓花蓮步西台灣人口密集、工業污染、城鄉髒亂無章的後塵,還要以好山好水為基礎,推動好人、好社區、好產業來領航台灣,讓台灣優起來,陸續獲得游錫堃、謝長廷院長的認同和配合。就要匡列預算時,林政務委員發現冷落台東而邀請筆者等人聽取意見,我們共同表達應捨台北、花蓮、台東思考,改以高、高、屏、東的「南台灣島」思考,優先提升南迴鐵公路的質與量,並大力支持原住民部落重建,推動南島文化園區。

國民黨執政的1990年代,對產業東移、南橫國道的政策也有激烈攻防,台東縣政府於1996年推動台東縣綜合發展計畫,歷經數十場地方座談與論壇,理越辯越明,1997年結案時,產業東移改為發展東部產業,並以文化、農業、觀光、體育立縣,從而擱置南橫國道的興建。但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西部污染產業雖沒東移,台東也沒優質發展,因此請回任的行政院張俊雄院長儘速回歸東台灣領航精神,推動東部永續發展計畫,並且別再冷落台東和原住民了。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在快速與慢速之間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最近搭乘高鐵,從台北到高雄,總共只花了100分鍾。那種剛上車坐定,就已經過了板橋快到桃園的快速感,令人讚嘆。在車廂裡拿出書來閱讀,只看半本,就到高雄了。

當速度加快之後,我們的時間就多了出來。多出來的時間,我們拿來做什麼?是使我們更悠閒?還是使我們更急促?

高鐵替我們省下時間。我們增加出來的時間可以到高雄後,從容的拜訪朋友,喝杯咖啡,談些公事,還可以去西子灣看夕陽。然而到了華燈初上,我卻想回家了。七點上車,九點就到家。匆忙的速度,要等到回家,才能放下匆忙的心情,卸下奔波,卻帶回更多的工作。我們好像更忙了!

這是一個十倍數的時代。用電話找人已經太慢了,要透過總機轉分機,那個人卻不「定」在座位上,找不到人,留話回話,等很久,浪費時間。為求快速,現在大家都用手機。手機是隨身的,隨call隨有,不管在公車上,還是在休假,彷彿隨時都找得到人,二十四小時在待命中。有時手機關機,在開機後,一連串的語音留言,什麼消息都不會漏接。工作和休息時間變得沒有界線,老板找你,客戶找你,朋友找你,有時覺得其實也沒那麼急,明天再處理也可以,但是因為有手機,大家就隨時可以找到你。話說完了,剩下就是你的事了。台灣人一天工作超過十小時,是家常便飯。

生在快速的現代,反而要學習如何「拒絕」快速的誘惑。你急,我不急。當我不想隨叫隨到,我就關機。有事先留言,等我開機後,再依輕重緩急來回話。經常我就會察覺,我也沒那麼重要,非要我不可。大家的應變能力很好,替代方案還蠻多的,我也不用那麼著急,怕漏接什麼,誤了大事。安啦!週遊在快速慢速之間,時間速度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在快速的科技工具提供下,網絡系統每天不請自來的伊媚兒,也讓自己有堆積如山的壓迫感。打開電腦後,先刪信,其中一半是垃圾廣告。只要是不認識的寄信者,幾乎通通刪。「拒絕」誘惑真是一門學問。不懂得拒絕的人,趴在電腦前,就很難站起來,走出去。有些定力不足的人,身陷其中,其實也是很痛苦的事。網路隨時提供有趣新奇的消息,永不間斷。真要吸收,撐都會撐爆了。不重要的資訊,快速消除,以絕後患。留下來的速戰速決,過時不候,減輕身上的壓迫。有時忘了回頭再處理,別擔心,對方會再來催的;如果對方不再催促,可能不重要,就算了吧!

生存在現代的人類,實在是辛苦的。我們不像父母輩一般,一次處理一件事。因為快速,所以,我們可能同時處理十件事。在高速的時代裡,反而要去追求慢速。關掉手機,關上電腦,用雙腳走走路,欣賞一下身邊的小花野草,抬頭看看雲彩,關懷一下身邊的人,輕輕的問候:「你近來好嗎?!」或許這樣,我們才能更肯定自己是存在的。

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水庫的再省思

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台灣雨量豐沛,但雨季集中,瞬間降雨量大。台灣地形陡峭,河短湍急,時間和空間水資源分佈嚴重不均。加上台灣地窄人稠,為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便宜行事在溪流廣建水庫。台灣河流總長約3000公里,至2007年為止可記錄的防砂壩至少有2855座,水庫106餘座。台灣平均每一公里河川至少有一座河川橫斷結構物(防砂壩、固床工、堰提和水庫等)或稱水壩,且大部分都是在1970年以後興建的。本文簡介當河川被切割後對生態會有什麼嚴重影響?

1、物種之多樣性減少:水壩會切割河川、阻斷河川與海洋的連續性,河海洄游性水生生物往往在水壩以上的河川上游消失,而導致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即使不降海、在河川中大範圍移動的河川迴游性魚類,在被水壩切割隔離的狹小區間也很難活存。

2、物種因族群小型化導致滅絕:不洄游到大海的河川魚類,也多半以某種程度和其他的族群交流,建立關連族群的關係。興建水壩會使各族群的棲息地變得狹窄、小型化,更加完全孤立各族群。被切割的族群,不但族群個體體型變小,個體數目驟減,同時將因個體數變動的機率性與遺傳的劣質化而加速族群的滅絕。

3、改變生態系:促使生態系的機能(在生物的競合關係、捕食與掠食的關係、海洋和森林的物質循環之各式各樣的過程)產生微妙的變化。此外還會單調化河川棲息地。

4、洄游物種喪失洄游性:在被水壩阻隔的河川中鮭魚會逐漸喪失降海的本能。

5、對水壩下游區域的影響:在水壩上游地區被固定蓄積的有害遺傳基因,隨著水流也會在下游地區被固定蔓延。

以往研究水壩的影響都著眼於水壩使河川下游地區產生劇烈的流量和水溫變化;或水壩直接造成補充海洋砂石量的減少,加速海浪對海岸的侵蝕,使的台灣國土陷落鹽化,海岸線後退。其實單只限制生存其中魚類的移動也會對生態造成深遠的影響。再則,河川被切割最可怕的影響就是所謂遺傳的劣化和族群滅絕的後果,不是緊接在水壩興建完工之後,而是在數十年後才浮出檯面。

在美國為了復原生態系,採取拆除水壩的方式。目前國際也倡導「多元分散」的資源管理。廣設小型水利設施,推廣水回收,不仰賴單一水資源。設置地下水庫,減少水的蒸發,調節補助地下水。我們應該嘗試以機體水路的概念(每個河段下都具備地下水儲存空間,形成數千個分散式的系統)來替代一個集中式的水庫。從小我們被灌輸水庫有蓄水、防洪、發電、灌溉、公共給水和觀光旅遊等功能。闡述水庫的優缺點,宣導正確的用水觀念,讓民眾更珍惜水資源,保護地球。或許這是紀念八田與一應有的新觀念。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選舉高速公路又來了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

甫落幕的全國NGO環境會議上,最受矚目的新聞就是致詞的陳水扁總統,竟然在環保團體面前倡言應當興建蘇花高。如果場景拉回到前幾年陳總統的大會致詞,雖然高談永續發展的願景,實際上口惠而實不至,但是至少行禮如儀,在環境會議上講一套符合環保團體期待的說詞,即使在其他場合講的話常常與此相反。如果再把場景拉到二00三年五月花蓮縣長補選,當時的陳水扁總統在沒有考慮永續環境的情況下,於選舉場合宣示「一定要興建蘇花高」,而結果民進黨縣長候選人游盈隆落選,新任縣長謝深山卻對蘇花高態度有所保留。

地球日環境會議前後,民進黨四大天王兩次黨內初選辯論,也都提到了蘇花高,全國NGO環境會議前,三位行政院長爭相推卸蘇花高興建責任,都聲稱是自己任內阻擋蘇花高有功;總統致詞定調之後,又變成環評如果通過,蘇花高當然要建。顯示蘇花高爭議之大,而建與不建,僅僅是政治考量,特別是每逢總統大選,就會成為綠色執政吸引藍色票倉的籌碼,其中沒有理性政策的公民討論空間。

因此二00三年提出,在二00七年再度重新炒熱,相隔四年不是偶然,正與台灣總統大選的律動相吻合,二00三年花蓮縣長補選,以及今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都被視為隔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蘇花高自一九九0年交通部「交通全盤改善計畫」環島高速公路構想,至一九九四年開始實質規劃,二000年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陸續出現在二00二年行政院「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二00三年十一月的「五年五千億、新十大建設」,然而十二月游院長自行宣布暫緩,並成立「國道五號衝擊因應小組」,期間環境差異分析專案小組五次會議都沒有通過。

二00五年十二月行政院長謝長廷在專家研議下,改提替代方案「二十一世紀東台灣領航計畫」,二00六年行政院長蘇貞昌任內,環保署完成「北東交通政策環評」,同樣傾向替代方案與花蓮經濟發展的方向評估,二00七年再度重提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就在環評委員審議的過程中,頻頻有政治力介入專業的爭議,而陳水扁總統在沒有連任壓力之下,更直接宣示要興建蘇花高,雖然在會議致詞中加入「如果通過環評」的但書,但是在環評會議尚未召開前即公開做此宣示,實際上是要影響環評結果。

與選舉同步四年一輪的蘇花高爭議,相較於工期預估十二年的未來,似乎缺少了理性、長遠的政策前瞻。蘇花高速公路預估總建設經費為九六二億元,若反應未來物價指數,估達一一四三億,再以北宜高追加比例百分之五十計算,至實際完工可能達一七一五億元。然而十二年後,人口結構少子化、老齡化,整體人口將會遞減,與十七年前環島高速公路路網構想的時空背景迴異,一千多億元的投資應該放在哪一個更迫切的部門,應當才是未來執政者應當深思熟慮的,更是全體東西部公民,應當要求的選票牛肉。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反日本有害廢棄物殖民,全球同聲韃伐

今日(5月2日),來自39個國家的150個環保團體聯合指控日本政府,指其打算以簽訂雙邊貿易與投資協定的方式,將有害廢棄物貿易自由化,此舉形同日本於亞洲再次建立了廢棄物殖民帝國,嚴重戕害巴賽爾公約。

據稱,日本已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國簽訂雙邊經濟合作協定,協定中包含了一條零關稅條款,將許多為國際所禁止或限制的有害廢棄物輸出入自由化,不但便利了有害廢棄物的跨境移動,也讓許多偽稱「回收物資」的有害廢棄物,得以合法化地從日本輸出到貧窮國家。

這個由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無害醫療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巴賽爾公約行動網亞太分部( Basel Action Network-Asia Pacific)、綠色和平組織東南亞分部(Greenpeace Southeast Asia)發起的行動指稱,日本已違反了巴賽爾公約的下列條款:

第4.2條:由於零關稅條款形同鼓勵有害廢棄物輸出至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因此已違反巴賽爾公約第4.2條中所要求的「所產生的有害廢棄物應盡量於境內處理,並盡量減少有害廢棄物的越境移動」。

第4.10條:由於日本藉由零關稅條款打開了有害廢棄物貿易途徑與市場,而將其管理有害廢棄物的責任轉移到與其簽訂雙邊協定的國家。但根據巴賽爾公約第4.10條,日本不能將此責任轉移到有害廢棄物進口國或過境國。

第4.11條:巴賽爾公約允許會員國簽訂雙邊、多邊或區域協定,是假定這些協定不會違反此公約所要求的有害廢棄物環境友善管理方式,且假定這些協定對於有害廢棄物環境友善管理的要求程度不會低於巴賽爾公約。但日本在雙邊協定中將一些廢棄物定義為「貨品」,即已戕害了公約中所建立的管制方式,該管制方式以「廢棄物」為標的進行全球管控,而有別於貨品的自由貿易。

這些環保團體選擇在日本憲法生效(5月3日)六十週年的前一天,發起這項行動,用意是在提醒日本政府,應依照日本憲法中所聲明的「忠誠遵守日本所締結之條約」的精神,確實遵守巴賽爾公約。他們有下列四項要求:

日本應修訂其與菲律賓、泰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所簽訂的雙邊經濟合作協定,刪除所有列舉於雙邊協定中的有害廢棄物、有毒技術以及為國際所管制或禁止的物質,並修正其他剝削性的條款。

日本應儘早批准巴賽爾公約的禁令修正案,同時鼓勵菲律賓、泰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比照辦理。

應針對日本與菲律賓的各個利害相關人進行完整公平的調查,查明在日菲經濟合作協定中納入廢棄物貿易自由化條文之目的與態度,並讓這些官員負起責任。

日本以及其於亞洲的雙邊合作夥伴必須著手制訂嚴謹的計畫,藉由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制止廠商製造很快過期的產品(且其過期在廠商的預期中或計畫中,又稱計畫性汰舊)、以及讓生產者負起產品的責任,來從源頭避免有害廢棄物與其他廢棄物的產生,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以雙邊貿易之名行尋求廢棄場所之實。

台灣的一些環保團體(如下列),也一起加入聲援國際友好團體的行動,嚴正呼籲日本政府應遵守巴賽爾公約,不應將有害廢棄物轉移給沒有適當技術與管理制度的發展中國家來處理或回收。由於台灣過去也有輸入廢五金至二仁溪畔不當處理的慘痛經驗,因此國人更應站出來與全球環境議題接軌,共同呼籲日本政府「停止有害廢棄物貿易」。今日的抗議不僅是捍衛環境公義,也是避免有害廢棄物不當處理所產生的毒害,藉由大氣、潮流、與食物的「全球化」,再度進入台灣寶島,殘害您我健康。我們也鄭重呼籲政府應嚴格把關廢棄物的輸出入。如果您認同此活動,請寫信至日本交流協會表達您的抗議。

日本交流協會的電子信箱:info@mail.japan-taipei.org.tw

國際環保團體發起的連署信內容:
http://www.no-burn.org/action/2007.04.23_GDA_Japan_petition.html

國內聲援團體:看守台灣協會、台灣環境行動網、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色主張工作室、綠黨、環保聯盟花蓮分會、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洪雅書房、台灣永續聯盟、台南社區大學、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北市向日葵婦女成長協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地球日需與政治人物共舞嗎?

作者/ 林文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政客尊重環境與制度嗎?

台灣的政治人物喜歡做秀,環保議題更是被當成權力爭奪的工具,隨著每次要討好的群眾,東秀秀、西秀秀,表演一齣齣的環保秀!政治人物更缺少真心去尊重制度與環境的價值,爭議一起,政治人物想到的只是這次要討好誰,在鎂光燈下要怎麼做秀!

2002年底,陳水扁總統公布「環境基本法」,明定基於國家長期利益,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均應兼顧環境保護;但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有危害之虞者,應環境保護優先。落實「環境基本法」開章明義所宣示的環境保護優先之基本信念,在所有的環境法規當中,就屬環境影響評估法最能消弭污染危害於先,遂行預防勝於整治的積極作為。

4月21日,陳水扁總統出席「NGOs環境會議」,他當場指出興建環台高速公路系統是政府既定政策,蘇花高有興建必要,但如果環境差異分析評估沒通過,蘇花高當然就沒有辦法興建,這是政府最明確的立場。其所發言範疇,概未脫離環境影響評估法制。然而,陳總統在4月20日接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時說,台塑大煉鋼廠投資案是政府推動建設的重大投資案,卻在環評遭到阻礙。陳總統這段談話已略見對於環評褒貶之意。除此之外,陳總統說經濟與環保是可兼顧,台塑大煉鋼廠可以附條件方式核准投資,未來將要求台塑集團做到最好,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陳總統已經定調附條件方式核准,下了環評指導棋,還需要開會審查嗎?

政客才是台灣人民的歷史共業

其實,國務費、特別費並不是台灣人民的歷史共業。台灣人民的共業是立身處命所在環境的優劣品質,勉強稱的上是人民共業的,是承先啟後一棒接一棒造惡業的政黨,幫著企業財團汲取理應全民共有共享的生活環境資源,由少數人分配分享,其苦果卻由人民共同承擔。

台灣政治人物的素行,也不是到今天才知道。當數位環評委員在4月19日發出不平之鳴,要求行政院不要給環保署壓力,也不要介入環評會議,別替財團排除開發障礙而要求簡化環評程序、限縮環評委員的審議範疇,以求快速通過環評;當4月20日陳總統說,政府推動建設的重大投資案遭到環評阻礙;環境NGOs還能期待陳總統在4月21日「NGOs環境會議」貼心的宣示嗎?

去年4月21、22日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有環保團體領袖在4月21日晚上,無視其他會議代表還在為會議共識努力,跑去和馬英九會面,曾被批評為不顧時間情理,這些經驗還不夠嗎?NGOs的檢討前瞻會議,還需要找政治人物增添表面光采嗎?還是該彙整檢討階段成果,更貼近社區或區域環境受難人心,發掘新的環境問題,尋找新的環境議題切入點,建立更強的合縱連橫網絡等。畢竟,要透過政治、媒體發揮影響力,還是必須有更緊密更感動的土地環境與人的結合。

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環境涵容能力的瞑想

作者/ 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系)

大自然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將人類不需要或者不想要的廢棄物,將其轉變成對於環境無害的物質,這種能力叫做環境的涵容能力。這個力量可以讓大自然在一定的時間內,消化對於環境有害的污染物質。換言之,這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恩賜,讓人類得以有一個緩衝的空間,不至於一有了排放廢棄物就形成污染。因此,只要在不超過環境涵容能力的情況下,人類所製造的污染物質就不會成為有害的困擾。

我常在想,大概就是因為大自然有了這麼一套理想的機制,所以才會造成現今污染的根源。我們想想,如果大自然沒有環境涵容能力,人類在出現文明之時,就要發展出「零污染」、「零廢棄」的觀念,否則沒有一個人類社會能夠長期存活,更不用奢談永續發展的理想。

可惜的是,貪婪的人類,因為懂得環境存在著消化污染的能力,卻不懂得珍惜大自然的禮物,所以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在嘗試製造越來越多的污染物質,卻希望能夠不要處理其所產生的廢棄物,將其交給環境來處理。因為這種心態,所以累積了愈來愈多的廢棄物,終於也超過了自然可以容忍的門檻,污染的情形就愈來愈嚴重了。

由於人類的自私,不僅自然資源慘遭破壞,甚至這些污染物質更是威脅到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各種環境怪病也逐一發生。最可憐的是跟我們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動植物們,他們雖然不是製造污染的原兇,卻要承擔這些惡果,甚至還必須生活在「連人都不如」惡劣環境污染之中。

可口可樂的總裁曾經做個這麼樣的一個比喻,他說:「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五個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這五個球 ~ 其中只有一個是用橡膠做的,掉下去會彈起來,那就是工作。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

我想,如果將小丑手中的球份量減少三個,讓其只剩下兩個。同時亦改變這兩個球的內涵,將其換成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應該是那顆橡膠做的彈簧球吧!不只是經濟教授與學生,我想台灣為數眾多的股票族都知道,經濟發展有其週期性的特性,因此,當期跌入谷底時,就是準備反彈的時候。

經濟發展其實就像顆橡膠做的彈簧球,落地時雖然會因為原有的下墜動能而讓球身有所凹陷,但卻也會因橡膠的彈力,反彈回來。環境保護則是那顆玻璃球,一旦掉到地面上,就會支離破碎。可是,人往往是短視的,因此,只顧著追求經濟發展那顆摔不破彈簧球,反而不懂得去珍惜環境保護這顆易碎的玻璃球。在20世紀,我們已經犯了很多錯誤,在21世紀,人類應該從歷史的經驗中學習,小心謹慎的對待這顆易碎的地球。

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七百萬元的一堂課

作者:吳慧瑜(看守台灣協會 執行秘書)

台塑六輕因用水量未能於承諾期限內(前次六輕四期環評變更審查結論公告後的三年內,亦即今年1月19日前)降至其環評承諾的25.7萬噸以下,而遭到環保署依違反環評法第23條規定而罰款700萬元。為此,經營之神火了,特藉由為工商界發聲的平面媒體,發出不平之鳴,認為「企業若已經盡力節水,環保署還罰是怎樣呢?」「若要減產來因應,當初何必同意六輕擴廠?」倒因為果地將當年承諾置之一旁,不提當初是因為台塑承諾可於三年內將用水量降至每日25.7萬噸以下,前屆的環評委員才同意其擴廠。或許,經營之神之所以能成為經營之神,是因為其承諾向來就不是承諾?

我們很遺憾這700萬元,並沒有讓經營之神與經濟部正視到台灣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反而讓他們藉此要脅環署提高六輕四期用水量。更遺憾的是,台塑未能正視到環境問題對企業本身所帶來的風險,反而在中國泡沫經濟崛起所帶來的短暫商機與不落人後的好大喜功心態下,一步一步高築著通往西天之路。這並非危言聳聽,提高六輕四期用水量,首當其衝的將是台塑自己。

六輕的水源——集集攔河堰,雖然號稱可減少雲林民眾抽取地下水,但其所攔下的水卻也降低了濁水溪原本的地下水補助功能。況且,地下水的抽取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更可能因為離島工業區的存在而增加。根據漁業署統計資料,除93、94年度外,自六輕動工後,雲林內陸養殖漁業的漁獲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而海面養殖漁業則有萎縮現象,近海漁業則隨之沒落凋零;這意味著六輕的建廠迫使部分漁民往內陸發展,從而提高了地下水的抽取量。雲林地層下陷嚴重早是不爭的事實。今日六輕要提高用水量,將來台鋼、國光也要大量的用水,在工業用水對農業用水與民生用水的排擠下,地下水抽取與地層下陷的現象將只有更嚴重。

六輕一錘一錘填海造陸得來的2,603公頃土地上,遍佈著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個工廠、數百個單元、與錯綜複雜的管線設備。這些管線設備,將因地層下陷而承受著不可預期的應力,再加上海風強烈的腐蝕性,及溫室效應造成的愈來愈劇烈的氣溫震盪而加快的熱漲冷縮與材料老化,都將使得管線洩漏的機會大增。而洩漏出來的,會是什麼樣的危險物質、毒性物質,難以得知;我們只知道,六輕至少使用了51種毒性化學物質。台西鄉新興國小學童常聞到的來自六輕廠區的異味,正是管線設備洩漏的佐證。這些大大小小的洩漏,將是事故的導火線,而工廠密度較許多國家都來得高的廠區,則是不折不扣的火藥庫。這樣子的風險,只會隨著六輕如火如荼的擴廠與用水量增加而增加。我們疑惑,為何經營之神竟能對這樣子的風險視而不見?

我們希望,以「合理化管理」為企業文化的台塑能領悟到,要求以有限水資源來滿足其不斷成長之需求的不合理性,以及漠視環境風險來建構企業王國的不合理性。畢竟,經濟與環境不必然衝突,但與環境衝突的經濟必將自食惡果。

備註:

台塑用水量目前每天約31.5萬噸,其中將近一半是用來補充因為蒸散損失的冷卻水。

根據報導,依水利署監測資料,2003及2004間,雲林地層下陷量分別超過14及11公分。水資局指出,雲林縣以口湖地區為例,民國六十四年以地表標高為海平面1.99公尺,目前卻形成負1.25公尺,足足下降3.24公尺,台西則下陷2.12公尺;如果以目前每年超抽地下水5000萬至2億立方公尺來推估的話,地層下陷將持續每年5到15公分的下陷速度。

根據雲林區漁會資料(如下圖),淺海養殖區已萎縮至僅剩還未受離島工業區影響的口湖鄉。



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推動大煉鋼廠與大煉油廠的省思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行政院目前仍在全力推動國光石化和台塑大煉鋼廠兩大投資案,並將之列為未來三年施政優先推動的「旗艦計畫」,這兩個計畫估計將增加排放2,300 萬公噸的溫室氣體,約佔台灣目前總排放量的10﹪,卻僅能增加全國 GDP 的1﹪。 不禁令人質疑,在地球暖化議題成為國際焦點的同時,行政院為何無視國內外壓力,執意推動這兩大投資案。

推動國光石化與台塑大煉鋼廠其實是延續十大建設的思維模式。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是在1973年10月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因應全球經濟不景氣與原物料價格飛漲,所推動的大型公共工程建設。十大建設有六項為交通建設,另外四項為核能電廠、大造船廠、大鋼鐵廠與石油化學工業。就整體評價而言,「十大建設」被視為相當成功地帶動臺灣的經濟發展,雖然其中仍有一些敗筆,如台中港與大造船廠;另外,「十大建設」還是有其負面的外部效應,例如中油高雄煉油廠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由於「十大建設」的成功,之後的行政院長常把其當成施政仿傚的典範,如孫運璿的十二大建設、俞國華的十四大建設、郝柏村的六年國建,甚至到政黨輪替後游錫堃的新十大建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十大建設」的影子。但在成效上和長期影響上,這些後續計畫都不具有十大建設的歷史意義。

目前的國光石化與台塑大煉鋼廠正是「十大建設」中大煉罁廠與石油化學工業的延續,這兩項建設生產的是製造業者所需要的鋼鐵與塑膠原料,可以降低國內工業對於國外原料的依存度。由於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是以出口導向的加工製造為主軸,因此,這兩項建設對於台灣在20世紀的經濟發展,有其不可抹滅的的貢獻。

行政院期待推動國光石化與台塑大煉鋼廠來帶動經濟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21世紀的台灣,不同於當年的社經結構,過去憑藉在勤勞、廉價人力資源等條件的經濟競爭力,正在逐漸喪失中,製造工廠也大量外移;因此,不禁令人懷疑,延續出口導向的發展論述,能夠指引出台灣在21世紀的經濟出路嗎?

在十大建設的時代談環境衝擊,或許有一點曲高和寡;但在地球暖化危機已成國際焦點的21世紀,台灣的經濟政策還能忽視溫室氣體議題嗎?即使由經濟面向來看,出口導向的思維還會是經濟發展的解答嗎?行政院目前積極推動高耗能、高污染以生產產業用料的大型投資計畫,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利是弊,難道不應該進行更審慎的評估?因此,台灣最大的危機已不是經濟競爭力喪失的挑戰,而是我們的政治領袖還停留在「十大建設」時期的舊思維,如此怎能引領台灣接受新挑戰,創造新價值?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林義傑跑出世界的「前景」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超級馬拉松好手林義傑剛剛完成橫越撒哈拉沙漠,長達一百一十一天的沙漠長跑,三月份預備要再前往北極。國內各家媒體都大篇幅報導這項壯舉,但是都著眼在「征服」、「挑戰」大自然與人體的極限,或是冠上「台灣之光」的頭銜,稱許林義傑把台灣帶上國際舞台,為台灣人揚眉吐氣。

媒體卻很少提到,林義傑是響應聯合國發展計畫署(UNDP)關注非洲缺水危機而跑,這項橫越撒哈拉行動為解決非洲水資源問題募得上千萬經費,聯合國網站罕見地提到沒有會員資格的台灣,是因為台灣人林義傑關懷非洲的人道危機,美國CNN等媒體的大篇幅報導也是要世人關注非洲的水資源問題。而麥特戴蒙投資的好萊塢製片公司「生命星球(Live Planet)」,邀請奧斯卡得獎者莫爾(James Moll)執導,全程拍攝名為「奔馳撒哈拉(Runningthe Sahara)」記錄片,正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林義傑與美國選手恩格 (Charlie Engle)、加拿大籍選手札赫伯 (Ray Zahab)三人,從十一月一日起,從西非塞內加爾聖路易斯港起跑出發,經茅利塔尼亞、馬利、尼日、利比亞,終點站在埃及開羅。橫跨非洲六國、九個生態區,穿越村落、綠洲、游牧聚點、清真寺、駱駝道、山岳,全程長達四千英里(六千五百公里),在聯合國的網站上談到這件事情的意義:「通過莫爾拍攝林義傑三人橫越撒哈拉紀錄片,世人可真實看到,撒哈拉地區非洲人民如何在缺水環境中掙扎生存,而撒哈拉缺水情況,也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面臨水資源緊張前景的縮影」。

林義傑最後比預期得多跑了八百公里,也延後回台灣的時間,繞路的原因是因為在原定路線上有地雷區,沿途遇到武裝部隊是因為非洲許多國家處於內戰的狀態,影響林義傑表現的身體狀況包括腹瀉等,是因為所處瘧疾與痢疾等疫病環境,當我們在看林義傑與惡劣天候、環境掙扎的過程,那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國度,那是跟我們同在一個地球的非洲大陸,而林義傑這一百多天身處的悲慘環境,正是非洲人一生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情境。

所以故事並沒有隨著林義傑凱旋返台而結束,非洲的此刻,林義傑跑過的沿途,那個林義傑勝利的終點紅海,現在正遭遇蝗蟲災害;那個雷區利比亞剛結束十四年的內戰,需要人道救援;尼日的人民正遭受禽流感的大流行。不在路線上的國家,莫三比克正在遭受洪水災害的侵襲,目前已經造成十六萬人受災,而其中八萬多人是兒童,他們缺乏安全的飲用水跟蚊帳;蘇丹、查德軍政府迫害人民,人民流離失所,擠在難民營;索馬利亞內戰頻仍、幾內亞大罷工動亂;剛果用衝突鑽石賺得的錢買武器相互殘殺。

林義傑之前跑撒哈拉沙漠的時候,遭遇沙漠風暴,那是非洲土地沙漠化引發的沙塵暴,林義傑跑過南極、下一站要去北極,我們會看到全球暖化的後果,使得全球冰川厚度在過去二十五年間少了十一公尺,這是林義傑跑過世界的主題前景,不是故事的背景;是我們共同生活的惡劣環境,不只是對林義傑個人體能的考驗。

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

消費者要當一隻看得見的手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林生祥在新專輯「種樹」裡面,說了一個有機米農夫的心情故事,在這首名為「有機」的客語歌曲中,以沖繩民俗樂風輕鬆輔佐,鍾永豐如詩般的歌詞是這樣的:

我們種的作品
要怎麼驗證有機
要來去倚恃衙門蓋印
或是來點一下蛤蟆青蛙的腳印
我們種的作品
要怎麼驗證有機
要來去拜請機關檢驗
或是來巡一下蝴蝶蜻蜓有多嚴
有機的頭路很多
又要提防老將偷灑農藥
鄰舍笑我攢不到來吃
農藥店的專門瀉我
什麼阿達嗎秀斗秀斗
哀哉喲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臨暗騎機車邏田坵
風吹著我的心情
對天對地

自從「有機」引進農業,彷彿找到拯救衰敗農業的生路,農產品經過嚴格的層層驗證,要作一個有機農,必須先把飽經農藥、肥料、工業污染的土地與水辛苦地轉換,直到符合有機驗證標準,採用的是比慣行農法更辛勞數以萬倍的有機農法,時不時還得忍受左鄰右舍納涼嘲笑,為了表示負責任,把農家的生產過程每日記錄與生產者的名號印上產品,建立生產履歷。

經過十幾、二十年的過程之後,終於能夠取得有機標章,賣到比市場好的價格。雖然一直以來,「有機驗證」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國內驗證標準不一,有五個不同的有機驗證系統,另一方面,許多走捷徑的農產行銷管道,直接將未經驗證的農產品打上有機二字,在市場上立即拉高價格。

面對全球化進口農產低價競爭,農民要不休耕,要不轉型走高價路線,當「無米樂」紀錄片得獎之後,知名企業競標無米樂冠軍米,農民一時之間似乎揚眉吐氣。隨後發生兩件事,使得農民頓失無米樂光環,再次跌到谷底。

首先是休耕農田引發的蟲蟲危機,因為鼓勵種植田菁等綠肥作物,原意是休耕養地力,但是單一作物又無天敵,致使成為蟲蟲的最佳生存環境,往四周仍在耕作的田地散播,農民就說「過去最多只要灑四、五遍農藥,現在至少要灑八、九遍才能防蟲,光是農藥錢就至少多出兩倍成本,對於環境生態的傷害就更無法估計了」。

緊接著這件事而來的,是轉型成功的高價有機米,竟然被驗出農藥殘留,號稱通過五百三十七農藥檢驗、被視為模範生的有機產銷班向消費者致歉,將把產品下架回收銷毀,有些有機產銷強調雖被驗出殘留,但是低於衛生署對人體危害的標準,政府官員為怕影響農民,出面掛保證;其餘沒有驗出農藥殘留的趁勢標榜自己的產品,希望吸引消費者轉而購買該品牌的米,取得殘酷市場競爭優勢。

農糧署歸結農藥殘留來自鄰近農田,有機農田已經用黑網等隔離措施仍然無效。有機米農藥殘留事件發生後,有機米價格大跌,歷來「穀賤傷農」,但是整個新聞發展,都是站在把關不嚴、影響消費者權益的觀點,事實上消費者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選擇,甚至可以不吃米。但是消費者始終沒有認知到,自己的命運跟生產者,以及這片土地是綁在一起的。

兩件事其實傳達同一個訊息,土地、空氣與水,是無法分割的,休耕田、慣行農法田與有機田彼此命脈相連,工業區、農業區同樣相互影響,消費者與生產者生存在同一塊土地上,呼吸同樣的空氣、喝同樣的水,消費者怎麼能期待自己左手生產污染、右手要求潔淨的食物?在一個被焚化爐、工業排廢嚴重的土地上,消費者不能再扮演看不見的手,唯有負起責任改善整體環境生態,才能享有無污染的農產品。

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世界衛生組織新空氣品質標準的理想與現實

作者: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系)

去年的10月,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世衛)在確保人類健康的前提之下,公佈了世衛的新空氣品質標準。相較於過去的標準,懸浮微粒小於10微米粒徑(PM10)的年平均濃度將從過去的每一立方公尺70微克,降至每一立方公尺20微克。除此之外,臭氧的濃度標準亦從過去的8小時平均每一立方公尺120微克(= 61.125ppb),降至每一立方公尺100微克(= 50.94ppb)。另外,二氧化硫的標準則從24小時平均每一立方公尺125微克(= 47.85ppb),降至每一立方公尺20微克(= 7.64ppb)。

世衛會有如此大幅度的修正空氣品質標準,其實反映的就是過去的標準過於寬鬆,在過去的標準之下,事實上並未能確實有效的保護人體的健康。因此,世衛當然有此義務,根據科學的數據來制定符合創立世衛宗旨的空氣品質標準。依據世衛的評估,在新的標準之下,每年最多可以減少污染城市的死亡率15%左右,並且降低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心血管疾病和肺癌的發生率等,同時亦可間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助於舒緩全球溫室效應的發展。

目前國內的空氣品質標準,PM10的容許年平均濃度為每一立方公尺65微克、臭氧的容許濃度為8小時平均60ppb、而二氧化硫則為日平均100ppb(年平均30ppb)。與世衛的新標準比較,顯然高出該標準非常的多。此意味著,國內的空氣品質標準有不得不重新檢討的壓力。

另一方面,現實的環境下,我們的空氣品質又是如何呢?根據環保署的空氣品質年報資料顯示,2003至2005年的PM10、二氧化硫、及臭氧年平均濃度範圍分別為每一立方公尺55~63.18微克、4~5.48ppb、26.42~29ppb。雖然上述數據均符合國內空氣品質的標準,但如果依照世衛的標準來看,則很明顯的PM10的濃度遠遠的超過世衛的新標準,其高出的程度達175%~216%之多。換言之,如果我們重視國人的健康,關心我們的生活品質,則重新檢討國內空氣品質標準是必要且無法避免的。

削減PM10的年平均濃度200%左右,在國內的大環境下是否可行呢?短期之內當然會有相當的阻力,也不可能一蹴可及。所以即使在世衛的空氣品質指引中,要從年平均每一立方公尺70微克降至20微克,亦建議分四個階段逐步來達成。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理解到每一立方公尺20微克的PM10年平均濃度是一個理想的境界,但是在現實的條件下,世衛亦了解到這麼大幅度的修正,可能對世界各國的影響程度是可觀的。因此在達成理想目標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國內,需要更多有心人士共同來督促相關的部門,認真的檢討國內空氣品質標準的制定目標與原則,方能確立我們面對國際環保新趨勢的基本態度。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蘇花夢魘再舞

作者/周晉澄(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國立台灣大學教授)

沉寂已超過三年的蘇花高近日又被搬上舞台,不曉得是不是中央民代及總統大選在即的關係,政治人物藉著與中央權限有關的事宜,賣力演出政治秀來討好選民?

蘇花高在2000年2月通過環評審查,同年6月定稿。交通部於2002年底同意興建。2000年與2004年的大選,陳水扁、連戰、宋楚瑜都提出支持興建的選舉支票。2003年底行政院長游錫堃在環保人士強烈抗議下,重新檢討興建蘇花高的必要性,並提出先做政策環評指示而宣佈緩建。謝長廷院長接著指示永續經營與社會公義不能偏廢,要求九百億的預算慎重評估。

但是,這幾個月卻出現了重要變化。2006年11月蘇貞昌院長表態支持興建,12月底環保署環評大會提供對交通部的北東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評估參考意見後,各方都明確的報導即將興建。

看來就要蓋了!因為有權有勢的大小官員與政治人物最近都說要蓋了!2007年1月政務委員林錫耀更露骨的指出「蘇花高若不興建恐將釀成另一波核四風暴、況且陳水扁與蘇貞昌都已答應地方了」 ;環保署環評科科長也對著媒體說蘇花高即可能在1月中定案;看在環保團體的眼裏,這些發言都是現實的當官嘴臉。

蘇花高是一條怎麼樣的公路?打著要改善東部交通的口號,它其實是從宜蘭蘇澳到花蓮吉安經過二十幾處斷層與地質破碎帶的高速公路。這條路有37公里的橋樑、40公里的隧道與8公里的路工。這顯示了什麼?是一條上蒼造地時不願被開發而故意創出的天險啊!所以它依然孤傲優雅。開發者以人定勝天的自豪,架橋挖洞,對台灣土地大肆破壞,與天為敵,你說老天不會反撲嗎?台灣人民不會因此而受難嗎?

支持蘇花高是以民意為訴求;好吧,民意呢?環評調查約有七成多的民眾贊成興建,但認為北東往返方便(48%)與不方便(50%)者是不相上下的。最近東華大學的調查,當僅問興建與否是有65%支持,不過言及有其他交通配套時,反對興建者(45%)卻超過贊成的人(41%)。蘇花高從台北到花蓮大約要2個多小時,車輛廢氣將一路從污穢的台北直入乾淨的花東,如此將啟動永續污島的機制。而台鐵傾斜式列車將在月內啟動,屆時台北到花蓮的行程不到兩個小時 ─ 舒適寡污染的選擇才是更佳的方案。

過去民調少談替代方案,民眾可能會被誤導;陸續出籠的交通改善替代措施,不但減少破壞污染而且省錢。環評通過的版本與新提出的修改案有很大的不同,依環評法是可以要求重做環評。不過真正耐人尋味的是,將再追加百億的蘇花高於破壞了上蒼的原始恩寵後,其益本為何?這些民眾與政治人物的憂慮,實際上並未解除。最後由台灣人民對交通的感受與對環境污染的體認,出現了人類與老天爺的新交集契機,這就告訴我們可以停建蘇花高了。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放假就去做步道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電視上有個賣加強骨骼鈣質的藥品廣告,大意是說,如果你要去爬石階步道,兩腿酸痛無力的話,請長期服用這個保持骨頭強壯的藥。這個廣告引起許多人的共鳴,這種藥品也大賣,或許箇中原因不能只歸功於廣告行銷創意的成功,而是這個主題深深打中了登山客的心坎之痛,那就是 ─ 石階傷腳。

長期以來,我們想到步道,就想到鋪面;而且鋪面彷彿越堅固耐用,被認為越確保健康安全。只見政府到處發包工程換上花崗岩石階,常常去登山健身的朋友們,卻會因此傷身;這豈不本末倒置。很多山友聚在一起,總會抱怨石階工程不知所以,而且發現大家有個共識,就是「逃離石階」,在旁邊軟泥草地另外走出一條新的小徑,小徑總比石階受歡迎許多。

政府工程大型機具上山,運載沈重的進口石材,在原定路線外開挖施工便道,再以水泥打底穩固花崗岩石階;而遊客避走石階,另外開闢蹊徑,造成植被破壞、侵蝕坡面,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原本要透過步道去親近的山林自然生態,卻被破壞殆盡。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常常只能嘆氣,卻無能為力。

暑假去美國學習人力修護阿帕拉契步道,這才找到了理想的答案。原來像我這樣沒有工程技術背景的人也可以自己動手做步道。而領隊的一番話更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一個好的步道,是能夠讓健行者願意走在上面,把人類進入山林的破壞專注在這條步道上;如果一條步道被健行者越走越寬,甚至出現很多路跡,那就是這條步道沒有做好」。

今年初一月六到八日,台灣終於有了第一個步道工作假期,林務局在歷史人文豐富的霞喀羅古道,試辦了召募義工維護古道的活動。二十個志工分成三組,在古道學者李瑞宗、步道規劃專家李嘉智以及步道施工專業伍玉龍老師的帶領下,分別作田村台駐在所遺址清理、砌石護坡以及導流排水、步道夯實等工作,僅憑簡單的工具,就完成步道的維護,回程下山時,還一路撿垃圾、清除登山隊塑膠條,甚至把公廁中陳年衛生紙清理乾淨帶下山。

許多志工抱持著回饋步道的心情來,也有很少登山經驗的社會人士來參加,更多人是想來休息放鬆的,當地清泉部落的原住民大惑不解,為什麼假期還想要工作?甚至來工作還要付錢?三天下來有了答案,志工們覺得一點都不像在工作,雖然身體腰酸背痛,但是精神卻獲得充電,用緩慢的速度深入瞭解步道的歷史文化、在地部落的儀式習俗,體驗操作明白步道的原理,在土地上用雙手親近自然,和隊友們一起揮汗合作,那種感覺比走完全程更有成就感。

近年來人們想回歸土地,用雙手勞動、回到自然,已成趨勢。人們想買一塊地,自己種自己安心吃的農作物;或者共同營造一塊生態棲地,穿上防水衣,下水手植水生植物,現在步道也可以由健行者動手參與,打造自己的夢想山徑。或許這正是已和自然疏離的人們與自然的和解,重新找回屬於自然的安全感的方式。

2007年1月10日 星期三

NGO選總統

作者:劉烱錫〈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召集人、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台灣社造聯盟常務理事〉

台灣的選舉非常激烈,候選人與助選員選得很辛苦,尤其是總統大選。但選得越辛苦,不代表當選後服務人民的表現會越好。往往選前人民是主,選後當選人是主,人民只是投票的工具。要改變這種情形,讓人民在選前選後都能作主,得靠NGO(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公益組織)。

如果一個地方有一群人組織道路關懷協會,聘用專職人員與組織志工來落實成立宗旨,相信該地方的道路安全與交通品質會大大地改善。更大膽地說,道路關懷NGO一位專職人員的貢獻抵得過十個以上的道路公務員。同理,如果沒有環境NGO不斷地對政府部門施壓並遊說人民,以垃圾為例,台灣的垃圾不會減量,政府「服務」人民的方式還是圖利廠商興建焚化爐,製造二次公害。

很顯然的,人民靠「選賢與能」選出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後,這些「菁英」即使不貪不污,帶領公務員服務人民的能力還是很有限;有道路就好,奢談更好;垃圾眼不見為淨,別談零垃圾理想。要確保人民選前選後都能作主,事實上就是要實踐所謂的公民社會。人民關心公共事務,組織人民團體來實踐宗旨,尤其在選舉時能提出自己的政見,要求候選人簽署,選後並予以監督、協助落實,這樣才比較有保障。

2007年底有三年一度的國會議員改選,2008年初有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建議各個NGO開始策劃提出自己的政見參選,並透過NGO夥伴機制,在選前互相辯證與串連,歸納出大家認同的共同政見,使候選人在選前不得不簽署,選後不得不落實。

台灣公民社會的困境之一是NGO的生存環境很差,人民有錢多傳給子孫或宗教團體,國家稅收也沒編預算給NGO。政府是有公權力的公益團體,支用幾乎所有的公款,其效益如何?國人自有定見。相信在非政府公益組織(NGO)的創議、監督及參與下,讓人民自頭至尾作主,公款的效益必能大大提升。所以筆者在此呼籲,各NGO團體能共同推動「NGO支持法」,讓支持NGO成為大家共同的政見,並經過立法委員與總統選舉後,讓台灣在下一個四年的公民社會運動有明顯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