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5日 星期二

被忽略的情境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主辦、環保署承辦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於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中平和的落幕。在採取「審議式民主」的會議形式下,環保人士、產業界與政府各部會代表,皆可表達自己的看法,雖因時間限制而不能暢所欲言,但仍對於許多大大小小的行動策略達成共識;然而對於較重大的變革或管制策略,則仍有許多爭議,而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延續自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的爭議焦點,即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與期程。

環保人士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目標,至少應維持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即於2020年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回歸至2000年的水準。而經濟部則細細衡量過去幾年的毫無作為與遠見,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年高昇;又審慎站在財團立場,將幾個尚未通過環評的重大投資破壞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入規劃,而提出另一期程,大幅放寬減量目標。在經濟部規劃的情境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一直成長至2025年,然後才進行總量管制,逐年降低。在目前地球對人類活動容忍度已瀕臨極限的情況下,如果將溫室氣體減量視為調整人類發展方向、邁向可持續未來的一個指標,則經濟部的規劃,恰落後許多先進國家25-30年。

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息息相關,如果不大幅降低高能源密集度產業的比例,溫室氣體減量將如癡人說夢。但在經濟部規劃的情境下,2025年時的產業結構與現況僅相差1.4%,服務業微升,工業與農業微降,也就是沒什麼改變。相對於我國在決定以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年代,農業所佔的GDP比例從1960年的28.5%降至1980年的7.7%,而工業於此二十年間則從19.7%提升至45.7%,可見經濟部並不想改變產業結構,只做微幅的調整,虛應故事。

經濟部所固守的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五十幾年來造成我國環境品質惡化,讓我國2005年的環境永續性指數排名全球倒數第二,廢棄物與毒物排放的壓力高張,環境生態的破壞未曾稍歇;這些不永續的產業,我們應逐一檢討淘汰,以將有限資源在能夠兼顧當代與未來世代的基本需求下,有效地發展必要的永續產業。而永續產業,誠如「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對永續經濟的粗略定義,是指清潔生產事業與綠色產業。所謂事在人為,若我們決心進行溫室氣體減量,永續產業將能以與「農業換取工業」年代時相同的幅度,取代不永續的產業。而這是經濟部僅考量溫室氣體減量對經濟成長率與現有產業影響的情境中,所忽略的。

因此,正確的發展策略,不是經濟部所提出的「配合」國際環保趨勢並「兼顧」不永續的產業發展需求;而是積極管制不永續活動,以利永續產業的生根茁壯,而這才能符合我國短期與長期的利益。

2006年4月20日 星期四

減少消費 減少造孽

我國這幾年在中國的磁吸效應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而政府施政只重視少數財團的利益,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加上媒體常常報導有多少人自殺了,增加了社會整體的痛苦指數,認為討生活愈來愈不易,於是執政黨與在野黨都以拼經濟為口號,行政院更決定於五、六月間召開「台灣經濟永續成長會議」。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經濟永續成長只不過是政治人物與財團的春秋大夢罷了!聰明善良的台灣人,難道要隨之起舞嗎?

不可否認的,現在賺錢沒有以前經濟起飛時期來得容易,然而台灣人整體而言仍過著相當不錯的生活。雖然有幾十萬的卡奴,其中有許多卻是不知節制消費所致。而貧富差距的擴大,更不是讓經濟部官員眼睛發亮的上兆產值可以解決的;而是要讓互助分享的傳統美德深入這個汲汲於營求私利與經濟成長率的民間與政策中,同時加強社會福利制度,並改革稅制使符合公平正義。

長久以來,政府、財團或媒體,很習慣地會把四小龍的經濟表現拿來比一比,就好比小時候老師或父母把幾個成績好的學生拿來評比,而讓小孩整天只關心成績單上的數字,卻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長,也沒有回頭看看,仍有許多成績落後的同學需要關心。若說我們物質生活不富足,不僅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還落得天天造孽而不自知。世界展望會推動的飢餓三十活動中,那令人看了心疼的、眼睛大大的、身體瘦弱的非洲小孩,難道僅是我們發洩同情心、做做善事的對象嗎?

當然不是!他們今日的處境,是這個地球上消費階層所造的孽,在台灣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有份!我們的日常消費,有許多原料來自石油(汽油還有所有的塑膠,還有藥物的特用化學品)、木材(如紙張)、金屬礦物(如手機中的鈳鉭鐵礦,還有常用金屬如金、銀、銅等)等等,而強大甚至超出人們生活所需的消費力,加上地球人口的增加,讓這些自然資源的需求節節高升,破壞了這些資源豐富國家的生態環境,讓這些原本精神富足、並依賴自然生態過著伊甸園式生活的人們,失去了依靠。

目前地球上約有28億人口過著每天收入不到2塊美元的生活,但重點是其中有許多人被剝奪了他們的伊甸園而過著悽慘的生活,而我們就是兇手。這些人在自然生態與環境衛生的破壞下,不僅無法維生,更受著傳染病或無乾淨飲水的嚴重威脅;許多人生活失去了希望而被迫加入犯罪組織或叛亂集團,致社會動亂不安,內戰連連,致更多的人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阿富汗、伊拉克、安哥拉、哥倫比亞、奈及利亞、剛果與獅子山等等,這些國家的社會不安,我們沒有份嗎?

可憐的是那眼睛水汪汪的非洲兒童,正以無邪的眼神,望著來拯救他們的魔鬼!

2006年4月8日 星期六

人民為何要納稅興建一般事廢焚化廠?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關於民有民營垃圾焚化廠中最後兩座興建中的竹南竹北廠是否繼續興建,行政院近日終於做出決定,竹北廠停建而竹南廠續建。雖然環保署新聞稿指出,這遲遲而來的決定是在經過多方的考量下,對行政院所做的建議,但結論還是令人難以接受。一個很簡單的評估,決策卻要拖延近三年,即使兩座都宣佈停建,人民所必須付出的賠償金額也勢將比三年前就宣布停建還要多出好幾成。而竹南廠決定續建,以後該縣民眾或將付出比現在就停建時更大的代價。在垃圾回收率持續增加、必須焚化處理的垃圾量持續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後來才加入營運的民有焚化廠,勢將成為縣市政府的燙手山芋。

最近幾年來,營運中大型垃圾焚化廠因家戶垃圾不足而以一般事業廢棄物來補足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的廠燃燒一般事廢的比例甚至高達60%。不論是公有廠或民有廠,這些焚化廠都是以人民的納稅錢興建的,原本規劃的目的也僅是要處理家戶垃圾,可是當其反而以燃燒一般事廢為主時,是否應將原來補助的興建費用按燃燒一般事廢的比例並加計利息收回退稅給大眾才合理?否則一般家庭為何要付出比其所產生的垃圾量之處理成本更多的代價來興建這些早在五年前就可以宣布不建的焚化廠?這不僅違反了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也違反了廢清法中主管單位只需負責家戶垃圾的規定。

未來這26座焚化廠全數一起營運時,其總設計處理容量為25,100公噸/日,有效處理容量也有21,335公噸/日,而目前全國家戶垃圾清運量僅15,500公噸/日左右而已,何況垃圾強制分類也已從四月起開罰,以後這些焚化廠燃燒一般事廢的比例勢將節節高昇。以剛加入營運的基隆廠為例,整個基隆市的每日垃圾產生量也不過220公噸左右,環保署卻蓋了一座600公噸/日的焚化廠給基隆市,因此基隆市政府已打算從該市與其他縣市找300噸的一般事廢來補足餘裕量,也就是營運初期一般事廢的處理比例即高達60%。由此更可見竹南廠的多餘。

可是基隆市政府有把燃燒一般事廢所回收的建造成本退回給全國民眾嗎?並沒有,一是沒有這般的機制,二是基隆市把這焚化廠當作中央送給他的玩具,建造成本不在他們的考量。即使廢清法中有要求收費時要反映處理設施的實際成本並專款專儲,但最近市議會竟要求從2,000元的一般事廢處理成本中扣除折舊費用(建造成本)720元/公噸、回饋金200元/公噸、灰渣處置費400元/公噸,以將收費維持在水準650元左右。這一來不僅全國民眾要貼補這些少數清除業者原應付出的建造成本,基隆市民更要貼補清除業者原應付出的回饋金與灰渣處理費。而這些清除業者仍以1,950元向一般事業廢棄物產生者收費。這固然是市議會公然圖利清除業者的違法決定,全民應強烈要求其撤回這決定,但是這也反映出一個未能掌握污染者付費原則的政策,所導致的社會不公與可能的利益輸送。

很諷刺的,民營廠因垃圾量不足而又有二十年垃圾保證量而成為縣市政府的燙手山芋,公有廠反而因為全國民眾全額補貼的建造費用而成為縣市政府的金雞母,並已妨礙到國家資源的正當與有效利用。這些公有廠的縣市有許多漠視這些垃圾焚化廠應優先處理家戶垃圾的原則,而寧願或被迫多收一般事費而不願收太多外縣市的家戶垃圾,這也是環保署所謂的跨區處理的難處。這問題並不難解,既然許多公有焚化廠都是環保署出資興建,環保署有足夠正當的權力訂定行政法規要求這些公有廠以處理全國各地的家戶垃圾為優先,且若要處理一般事廢,除了收取費用要反映實際成本外,應將一般事費委託處理費用中的折舊成本退回中央財政部,以填補債臺日漸高築的國庫。畢竟,人民沒有為事業主興建一般事業廢棄物焚化廠的納稅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