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1日 星期三

地球高峰會零垃圾政策的省思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

即將在8月26日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地球高峰會,預計將聚集全球6萬多人參與討論人類如何在這資源有限的地球上永續生存。有鑒於10年前於里約高峰會上,討論永續發展的與會人士卻為當地製造了垃圾災難;且10年以來各國於永續發展上大多說的比做的多,因此以提倡零垃圾政策取代焚化政策的國際環保組織:全球焚化替代聯盟 (GAIA) 於今年6月初說服了聯合國公民社會秘書處,支持以零垃圾為目標來籌辦此十年一度的盛會,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永續發展,並委以全球焚化替代聯盟的南非當地會員團體非洲地球生命 (ELA) 來共同籌畫。他們計劃至少使此次高峰會產生的垃圾減量90%,並保證沒有垃圾送到焚化爐;並希望此實際行動可以教育當地與各國與會人士,使實施零垃圾政策可以在會議結束後茁壯於當地,並散播到世界各國。

零垃圾並不是只有資源回收,而是一個整體考量的政策。這次地球高峰會的籌辦,除了於各地設置供不同類別垃圾置放的桶子外,也將以「零排放」的腳踏車將垃圾運送到清除轉運場地,以便進行更進一步的分類回收;同時籌備單位也要求會議所需紙張採購,應指定再生紙;會場週圍販賣的食品和紀念品的包裝,要用環境友善的材質,要求盡量減少使用不符合永續發展的包裝,如塑膠,而改以更有回收價值的材質等等。

在近來自然災害頻率與強度加劇的情況下,人類已到不得不改變自身行為的轉戾點。聯合國的這項承諾,除了是繼斯德哥爾摩公約通過以來,再一次指出焚化政策的錯誤以外,更是希望全球人士能夠起而行,以實際行動來扭轉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浩劫,以免落入萬劫不復之境。

反觀我國,除了在過去10年來以平均每年2座的速度、近千億的預算,在全國興建了將近20座焚化爐外,更企圖在目前財政短缺、且垃圾量已不夠燒的情況下,於2008年前將計劃中的32座大型焚化爐全數完成。這種濫用納稅人的血汗錢和違反國際潮流的政策,實在令全國民眾痛心,更難以見容於國際社會。

垃圾焚化不但會排放世紀之毒戴奧辛與有害重金屬,更是將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有限資源,轉換成大量威脅人類生存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與戴奧辛,並且也是一座座吸取納稅人血汗錢的無底洞。無論是從環境面、經濟面與社會面,垃圾焚化政策都違反了永續發展的原則。希望政府能儘速放棄這種短視近利、圖利財團的焚化政策,轉向零垃圾政策,而人民更要體會資源的有限與焚化掩埋的危害,而加以配合與要求,如此方是我國永續發展之道。

2002年8月15日 星期四

登革熱與環境、生態的破壞

作者:鄭廷斌﹝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

登革熱疫情再起,南部各縣市幾乎是全民總動員滅蚊,北部亦是戰戰兢兢的備戰,而各地滅蚊的不二法門除了清潔、大掃除外就是噴藥,室內、室外、田邊水溝到處噴,而噴藥到底對人、對其他生物、對整個環境有何影響,好像沒有多少人注意及關心,而噴了是否有效果?是否因此讓蚊子產生更強的抗藥性,下次再噴藥性更強的,而如此的惡性循環之下,只怕犧牲掉的是國民健康、及整個環境生態的破壞。

過去田邊、水溝隨處可見會吃蚊蟲及孓孓的青蛙、大肚魚等生物因多年的噴灑農藥及工業污染而死傷大半,水溝、灌溉溝渠的水泥化更進一步剝奪破壞其棲息地,因此而導致生態的嚴重失衡,蚊蟲的天敵消失,過去一度銷聲匿跡的熱帶性疾病捲土重來,而我們不思用天然又免費的生物防治法來解決登革熱的問題,對付蚊蟲的方法竟是噴藥再噴藥,將已奄奄一息的益蟲及生物進一步趕盡殺絕,這些毒藥進入空氣、地下水、海洋及溪流中,除了污染當地外,根據研究連距離噴藥農場數百哩遠的荒野及北極地區也發現殺蟲劑的蹤跡(ENS),而最後這些毒藥又經由動植物及食物的生物鏈作用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難怪數年來全國的十大死因,癌症總是高居第一位。40年前,卡爾森女士所著的《寂靜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已預告了濫用農藥、殺蟲劑及工業污染所造成生態破壞及影響人體健康的後果,40年後我們依然尚未覺醒的照著他的預言走。

根據哈佛醫訊的警訊,人類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地球表面生溫,有利於蚊蟲的生長,也因此加重了登革熱等熱帶性疾病的危機,將使其往副熱帶及溫帶地區擴散(東森新聞報)。只怕不久的將來,台北亦將如南部各縣市一樣年年拉起登革熱疫情的警報。在台灣拼經濟的口號喊的震天響的時候,我們似乎仍未思考覺悟到,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永續生存是奠基在健康的生態環境及國民的健康上,當可食用的水產、禽畜及植物均帶有殘存的農藥、殺蟲劑或重金屬污染,當生病、癌症的人數比率越來越高時,當醫藥、健保支出的費用越來越多時,你還相信我們能拼經濟、永續發展嗎,這似乎只是個烏托邦的世界而已。

2002年8月7日 星期三

水泥化的危機

作者:鄭廷斌﹝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原文亦發表於台灣立報之看守台灣專欄。

曾聽一位前輩談過,當初馬偕剛來台灣判斷原住民和漢人的方法是,遠遠望去只要是樹木成蔭的一定是平埔族的住家,而漢人的聚居地樹木儘皆砍伐。所謂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山輔蕃就是把所有的樹砍掉以利農作,而這也導致過去林野間成群的梅花鹿,今天在野外一隻不剩。因此,過去台灣的開拓史可說就是一部伐木史。當平地的森林幾已砍伐殆盡,官民又繼續協力砍伐山坡地,甚至深山的檜木,而因伐木所造成的崩塌、水土流失又導致土石流不斷;政府為此大力推行的所謂山溝野溪整治,就是全面水泥化,用水泥來覆蓋窒息所有土壤中的生物及生命。

山區是如此,而都市地區呢?據中國時報報導,成大建築研究所在民國87年的統計,台北市住宅區水泥化面積高達84﹪,商業區更高達94﹪。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林憲德公布最新調查結果,「台北市已開發區的透水地表面積比率只有16%,已經到了呼吸困難的地步了!」,他同時警告都市水泥化日趨嚴重,防洪、散熱都更加困難,都市也會愈來愈不適合人居住(民生報)。在台灣開發蓋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樹,道路的行道樹也是一個蘿蔔一個水泥坑,管它會不會活。今天台北市外表美輪美奐的人行道全面換新工程,只是不透水窒息泥土的水泥工程,而各大公園及學校地下廣建停車場及地下室的水泥工程,除了影響樹根生長外,也讓泥土無法蓄積水,雨水無法滲流補充地下水,地下水也無法蒸散調節氣候。在高度水泥化之後,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日益明顯,都市洪水發生率也因此提高。事實上若能根據經濟部水資源局主任秘書吳約書所舉的日本例子,將學校操場、運動場、公園、等生態綠地規畫為貯洪區;豪雨期間,這些場地不但可以被淹沒,地表下還開挖三至五米深,成為大型蓄水塘,自然滲漏補注地下水後所剩餘的雨水,則待大雨過後再行抽乾(民生報),這除了能補充地下水外,也能減緩颱風豪雨所帶來的大水,同時也較符合大自然將水留住的原理。

今天從山林到都市的大部分建設及作為,可說是不斷的為一波波的洪患、旱澇及生態災難蓄積能量。遺憾的是,大多數人民及官員的觀念,仍然認為用水泥才代表安全及美觀,而少有生態的概念。因此在報紙上經常可看到的環境災難新聞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這些新聞也只是曇花一現的被淹沒在政治及經濟的新聞和八卦中,沉默的大眾依然沉默著,對於我們週遭的建設及納稅錢如何被花用似乎沒有太多人關心著。長久下去,官方版的「永續台灣」將是建設台灣成水泥叢林。

2002年8月1日 星期四

零掩埋的迷思

作者:鄭益明﹝看守台灣協會執行長﹞

國內有關戴奧辛的字眼見諸報章,始自於1983年7月份行政院為因應台南灣裡露天燃燒廢五金而造成嚴重的戴奧辛污染,「核定6項解決戴奧辛污染的措施」;事實上,1979年10月份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米糠油多氯聯苯中毒事件,就被國際列入戴奧辛中毒事件的案例。而有關焚化爐戴奧辛的報導,則從1995年陸續出現。從1977年國外的研究發現垃圾焚化爐會產生戴奧辛起,國際上就有很多有關戴奧辛的研究,而各類焚化爐產生戴奧辛的調查研究也垂手可得;然而,1986年行政院垃圾「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決策,在以科技和工程為主導的科技會議上做成,且環保署隨後在制定推動興建垃圾焚化爐的計劃時,都未能審慎評估垃圾焚化爐所造成的二次公害,甚至完全忽視。我們所挽惜的是我國的環境決策,竟然都不顧歷史學家威爾杜蘭所提示的「歷史的教訓」;而更可悲的是,我國老百姓在決策官員灌輸的「高科技、零污染」之謎思下,為了解決可舉手之勞而處理的垃圾,除了被「綁架」每噸總共要付出3,000元左右的焚化爐興建及垃圾處理費,此成本還未計上因焚化造成的環境污染衍生之食品安全,因而增高的環境劣化和醫療保健支出;更不幸的是,老百姓的負擔並未因此而止,緊接者我們還要再繼續被「勒索」每噸灰渣的分選處理費約2,000元左右,及飛灰溶融處理費每噸約6,000-8,000元左右。

為了合理化垃圾焚化處理的政策,於是出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宣傳口號,什麼「熱能回收」、「資源再利用」;事實上,已有調查研究指出,由焚化所回收的能源和其他替代方式所回收的能源,約為1:3~5。而由台北市政府所提出的「零掩埋」,也只不過是替垃圾100%焚化尋找「合理性」的說辭而已。因為目前台北市的3座焚化爐,每日的處理容量為4,200噸,而目前每天的垃圾量約為2,000噸左右,除了積極的尋求外縣市的垃圾進口和廣納事業廢棄物進廠外,當然也不會積極地推動垃圾減量和有機物回收堆肥化處理。先前所積極推動的第三垃圾掩埋場開發案,事實上與其「零掩埋」的口號自相矛盾。當然,我們知道其「零掩埋」指的是,沒有生垃圾進到掩埋場,而第三垃圾掩埋場所掩埋的是灰渣和飛灰;那麼誠如以上所言,這個第三垃圾掩埋場是要掩埋有害廢棄物灰渣和飛灰,而非一般垃圾。然而,目前該掩埋場均以一般垃圾掩埋場的規範來進行相關的審查,顯然是官方知法犯法。

我們不是一味的反對官方的處理方式,但是到目前為止,官方所進行的方式都是以「永續經營」的「商業化」模式;從多數的老百姓口袋擠出錢來,付給配合興建焚化爐和相關設施的少數資本家及外國財團。如果這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策略之一的話,那麼普羅大眾所期待的「晴朗」的福爾摩莎,也就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