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釐清環評專家會議的真相

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過去三年來由於有許多重大開發破壞案,屢屢於環評過程中受到環保團體與在地居民的強力反對,由於這些環評案對環境與社會公平正義以及對少數財團經濟私利均有重大影響之虞,因此即使是參與這些案子的審查委員之間也因持不同立場而有重大爭議。為釐清真相,因此使得環評案一拖再拖,而使得那些即欲進行開發破壞的利益相關者急著跳腳,而藉由其政治管道對環評程序施予極大的壓力。即使後來換了一批委員,而使得持「環境可因經濟而妥協」之立場的委員變多了,但在舊政府最後一任環保署長要求環評應採取共識決的情況下,這些重大開發破壞案的環評,在實際上不應通過又不敢毅然否決下,仍無實質進展。

不過,新政府上任後,卻火速通過了違背其「節能減碳」政見的中龍鋼鐵環評案,而遭到環保團體強烈的批評。新任署長為減少環評爭議,因此於今年9月底在與環保團體的座談會上提出「專家會議」的想法,即針對有重大爭議的環評案件,在環評專案小組決議之前,另召開專家會議,由持不同立場的利害相關者各推派其信任的學者專家,釐清事實真相(即開發案的風險與利益),再由環評委員主導的專案小組草擬環評決議,送交環評大會決議。

表面上看來這是個公平的程序,然而仍不免讓人對此新增程序是否能解決問題根源,充滿疑惑。在幾個案子試行此程序後,終於讓人了解這不過是個操弄程序的手法,意圖以此專家會議,杜絕環保團體的悠悠之口,事實上環評委員仍可不顧事實真相通過環評。比如中油三輕案,主導的環評委員早持預設通過立場,而不管參與的專家們提出了許多應該考量的風險。

當然,我們很期盼以上的結論並非環保署設計專家會議的初衷,而只是少數環評委員一時的擦槍走火。不過,我們仍認為,環保署應正視環評問題的根源,修正環評法,而不要在既有的不合理制度上疊床架屋,畢竟一個合理的單一程序並無法扭轉其他程序的不合理。

首先,環保署必須思考的是,為何要多出一個專家會議來釐清事實真相?難道須花幾百萬、好幾個月製作的環評說明書不就是為了呈現真相?環評說明書無法呈現真相,是不是因為其為由開發單位直接委託顧問公司之故,而使顧問公司為迎合開發單位而必須於環評說明書中掩飾或偽造真相?

如果能改由開發單位繳交環評費用,由環保署委託專業機構來進行環評說明書的撰寫,是不是就可減少這種問題的發生?如果環保署不能設法讓環評說明書呈現真相,而冀望事務繁忙、且只領2000元出席費的學者專家與環評委員們於收到環評說明書的短短幾天內釐清真相,不儘是緣木求魚,更是浪費行政資源,且無行政效率。

其次,環保署必須思考的是,是否只有專家才能釐清事實真相?其實有些具有決定性的事實真相並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也不需要什麼專業就能發現,即使環評說明書刻意隱瞞。而這些事實真相通常可在民眾參與下被發掘,學者專家反而常因為忙碌加上對當地不熟悉,又非切身利益相關者,而無法發現或在政治壓力下予以漠視。

比如爭議多時的台南縣東山掩埋場案,其環評說明書指稱場址地下水位很低,然而環保團體訪談當地不識字的長者卻發現,該場址曾是水池。因此,環保團體與受開發案負面影響之民眾的參與是很重要的,其意見亦應正視。故該強化的是環評法中的民眾參與,包括第一階段環評即應有公聽會,第二階段環評應召開聽證會,讓有受到負面影響之虞的民眾的意見能受到正面的處理:只要環評說明書或民眾的發現顯示開發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或有重大影響之虞者,即應駁回或進入第二階段環評。

再者,環保署必須思考的是,為何這些重大開發案的環評都會有重大爭議?難道不是因為其對環境有重大影響或有重大影響之虞?然而有多少個進入二階環評或被駁回?如果環保署與部份環評委員不提起勇氣或拿出良心來面對真相,那召開再多的專家會議,釐清再多的真相有何益處?只不過是避免這些開發案進入二階環評,愚弄老百姓的手段罷了。

要環評委員能拿出面對真相的勇氣,需要改善的是環評委員會的組成方式,讓環評委員可以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為公共利益發聲的知識份子。雖然目前環評法中要求環評委員中須有三分之二的學者專家,但大部份是必須跟政府單位爭取經費來養學生的教授們,在學術生命與地位的考量下,許多人因此屈服於政治壓力而成為御用學者。

再者,即使其不畏政治壓力,也須犧牲大量的學術時間,否則難以應付紛至而來的環評案。平心而論,這些環評委員都很專業,但他們畢竟不是神,因此應該修正的是這個扭曲人性、剝削學者的制度。環保署應修法讓這些成為環評委員的學者專家,成為有給職的專職委員,不得兼任其他職務,但能於卸任後,如向學校借調的政務官般回復教職。

最後,各政府單位必須尊重環評是為環境把關、淘汰不良經濟活動的重要程序,而非權衡經濟利益與環境風險的工具,環保署更應有此體認,而非自翔於對「有條件通過」的環評案設計了多麼漂亮的條件。這些條件在環保署無足夠監督能力來面對與日俱增的開發案下,只是徒具型式。這種鄉愿的「有條件通過」,只是讓體質不良的經濟活動與環境一直處於對立的狀態,而無法導正經濟邁向對環境友善的發展軌道。

更甚者,這種配合經濟開發的作法讓國家陷入重大經濟風險之中,因為經濟必須建基於強健的環境與社會基礎,而只見開發之利而不見其害的短視作法,不僅自掘墳墓,也常會將所有雞蛋放到同一籃子中。

以近來深受打擊而要求政府紓困的雙D產業為例,哪一個不是政府犧牲環境與公平正義而極力扶持的兆元產業?對於明顯的環境與社會風險尚未能見的短視決策者,當然更不用期盼其能預見幽隱的經濟風險。而若能使環評發揮其功能,當能讓政策或開發案的決定更有遠見,讓人民享有更高品質的環境,與更強健的經濟。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低標整治 毒魚將再現

12月22日記者會新聞稿

【世界最嚴重的污染 VS 世界最草率的整治方案】

受戴奧辛、汞及五氯酚嚴重污染、污染管制區面積廣達36公頃的中石化安順場址(原台鹼安順廠),在經過多年的污染調查後,被司法判定為污染行為人但深表不服的中石化公司終於提出污染整治計畫,刻正由台南市環保局審查中。

由於該場址污染情況複雜,根據該整治計畫書表示「在國際間亦是相當棘手的問題」,然而其規劃的整治方法卻是相當粗糙,荒謬的是,竟有幾位審查委員已對該計畫草案表達支持,使附近居民與關心的環保團體深表憂慮,為免其草率通過而造成二次污染,遺害萬年,綠色陣線協會、看守台灣協會以及中石化安順場址附近居民代表於12月22日聯合召開記者會,希望審查委員能夠審慎把關。

中石化安順場址可約略分成原廠區(15.46公頃,分成五氯酚工廠區與鹼氯工廠區)、單一植被區(4.72公頃)、二等九號道路東側草叢區(1.57公頃,但應為2.76公頃)、以及海水貯存池(14.24公頃)。

其中在五氯酚工廠區的土壤戴奧辛污染濃度最高值達64,100,000 ng-I-TEQ/kg,為土壤污染管制標準(1,000 ng-I-TEQ/kg)的64,100倍是世界最高,在鹼氯工廠汞污染濃度最高值達9,550mg/kg,為土壤管制標準(20 mg/kg)的477.5倍,污染濃度之高,令人瞠目結舌。

由於場址同時混有三種高濃度卻不同特性之污染物,目前「尚無商業技術成熟之成功整治實例。」然該整治規劃團隊在此情形下,竟以所謂「整治列車」(將不同整治技術以串列或並行的方式進行污染整治)之概念,將整治分成二階段,欲先以熱脫附處理法處理所謂的高污染濃度土壤,同時進行中低污染濃度土壤的處理技術試驗(包括植生復育與化學處理法),再以第一階段的試驗數據,做為第二階段處理中低污染濃度土壤的參考依據。

雖然場址至少有三種污染物,且分布不均,然該整治計畫只依戴奧辛污染濃度來區分汙染土方,並把高達管制標準50倍的戴奧辛污染濃度(50,000 ng ng-I-TEQ/kg)做為區別高污染濃度土壤與中低污染濃度土壤的判定標準。

環保團體指出,既然中低污染濃度土壤都要先於第一階段進行試驗,為何如此高污染濃度土壤反而不須試驗?


【草率處理污染的樂觀與信心 究竟從何而來】

再者,該整治計畫亦指出,目前全球以熱處理法處理戴奧辛的場址案例,最高僅處理到17,500,000 ng-I-TEQ/kg的污染濃度,遠低於本場址的最高濃度,且無汞的同時存在,為何整治團隊如此有把握在全球無相關經驗下,即於第一階段貿然進行熱處理?

且以焚化處理一般生活垃圾,就已令人擔憂其所排放的戴奧辛與重金屬會汙染環境與食物鏈,何況是處理這麼高污染濃度的土壤,其所造成的環境與健康風險當更遠在垃圾焚化處理之上。

再者,50,000 ng-I-TEQ/kg的高污染濃度判定標準,亦不甚合理,其僅是根據熱處理技術的戴奧辛去除效率計算,得到在此濃度下的污染土壤可整治到1,000 ng-I-TEQ/kg的管制標準,而非依據技術可行性與風險等因素來考量。

在此判定標準下,所謂的高污染濃度土壤中石化估計約1.5萬公噸(嚴重低估至少3萬公噸)且無法明確指出正確位置。

至於50,000 ng-I-TEQ/kg至1000ng-I-TEQ/kg中石化自行認定的中低濃度(世界上無此認定標準)而以較便宜的化學方法(零價鐵脫氯)與植生復育法來進行整治,如此的設計令人不禁懷疑只是為了節省整治經費。零價鐵脫氯與植生復育法所需時間長,預估需9-10年(實際上最後可能遙遙無期),在這麼長的時間下,戴奧辛與汞等污染物流竄到環境並進入食物鏈中的風險將大增,且植生復育法根本不宜用來處理超過1,000 ng-I-TEQ/kg的戴奧辛污染土壤,因為以風險觀點而言,這樣濃度下的戴奧辛污染土壤已算是高污染,怎能讓其暴露在環境中達9-10年?


【整治經費133億 縮水 成16.5億】

根據日本的戴奧辛類污染土壤整治經驗,雖有各式各樣的處理技術,但處理一噸土壤所需的整治經費約10萬日圓(約3萬台幣)左右,因此中石化安順場址所需的「適當」整治經費,保守估計也要133億台幣,台南市許添財市長、環保署官員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整治費用可能高達50至100億,而中石化卻只規劃了16.5億的經費,以如此低標的投入來面對這個「在國際間亦是相當棘手的問題」,置民眾健康風險於何地?

環保署曾聘請美國環保署官員前來視查並提出先不要輕舉妄動的建議,沒想到在世界上尚無可靠的整治經驗下,竟要優先處理高濃度土壤,實是以居民當白老鼠。未來若整治失敗,環保署署長就算願意扛下行政責任下台或者切腹謝罪,亦無濟於事。


【有毒的魚賣到台北就沒事了】

該整治計畫將海水貯存池的底泥戴奧辛整治基準定在150ngI-TEQ/kg,亦令人憂心。

據當地受害居民指出,當地有一魚塭因底泥戴奧辛濃度(48.6 ngI-TEQ/kg)未達管制標準而未被納入整治場址,但所養的魚尚未達賣出時的大小,魚體戴奧辛含量已達2.7 pgI-TEQ/g,如果長成成魚時是否會超過WHO的魚體戴奧辛管制標準(4pgI-TEQ/g)?那這樣魚塭裡的蝦蟹就會超過4pgI-TEQ/g!

「我爸媽長期食用自家魚塭所養殖的魚,媽媽血中戴奧辛含量高達368 pgI-TEQ/g,父親高達102 pgI-TEQ/g,遠超過目前一般民眾的血液中戴奧辛含量(20 pgI-TEQ/g左右)。我要問政府,我的漁塭還可以養魚嗎?是不是養大以後賣到台北來就沒事了?政府寧願花錢辦活動說要去污名化,卻不願積極面對問題?同樣的該整治計畫的底泥戴奧辛整治基準定在150ngI-TEQ/kg,難道不會產生生態與健康風險嗎?」


【污染拖了20年 何時真正負責任】

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呼籲,在未研究出成熟的適當整治方法前,本整治計畫不宜率爾通過,而應先要求中石化採取適當應變措施,以高規格的儲存設施(參考日本東京都大田區大森南四丁目戴奧辛類污染土壤整治案例中的儲存設施),將污染土壤挖除暫存,再審慎進行整治方式之規劃;另外,考量當地養殖漁業的盛行,應進行風險評估來訂定底泥戴奧辛整治基準,或參考世界上較嚴格的標準,如加拿大(見整治計畫p 6-9)的底泥品質指標(0.85 ngI-TEQ/kg)或可能影響濃度(21.5 ngI-TEQ/kg),否則以如此不當的整治技術以及寬鬆的底泥整治基準,毒魚將再現。

以日本為例,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Minamata)發生水俁病,日本即政府積極協助闖禍的智索公司處理問題,並負擔部份經費。

而本案,1946年台鹼公司接收日方產權後,當時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持股60%,台灣省政府持股 40%;1967年後中油公司100%持股,1982年6月因經濟因素關廠。1983年併入中石化公司,當時中油持中石化股權96.6%。由上面陳述可知台鹼安順廠的真相,污染行為人非常明確是經濟部、台灣省政府與中油,民營化後的中石化公司應是從中獲得土地增值利益的土地關係人。

但台灣政府部門至今仍不願承認過去錯誤,主動積極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放任中石化草率執行整治計劃,棄人民於不顧,實在不負責任且貽笑國際。

理性專業vs形式環評-----兼覆環保署的覆文

吳焜裕(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

12月17日早上九點,再次代表地球公民協會出席林園三輕場更新案環評的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會議中,本文作者特別針對環保署在回覆「環評草菅科學與人命」一文中,「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三輕更新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尚未通過環評審查」這一點,提出程序問題;既然環評尚未通過,則應該等這個案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出來後,再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審查,才能釐清三輕林園石化廠更新運轉後是否對其鄰近民眾健康造成危害。

會議主席與綜計處處長針對這個提案的答覆為:這個環評案在環評小組會議既已作成有條件通過的決議,在環評大會中,委員們對這個案對其周遭居民潛在健康影響有虞慮,退回環評小組,經小組決議專家會議只能針對健康風險評估計劃書進行審查並提出建議,讓計劃書修正後通過。

所以在環保署的回覆文中,談到此案環評尚未通過,專家會議是為解決爭議議題等的說法,只代表著一種形式上的程序正義。本文作者與另一位被推薦出席的專家的實質感受就是這個環評案已預設通過,只因健康風險評估計劃書寫的不好沒有實質通過,因此請出席專家會議的學者修改計劃書後即可通過。

此案的健康風險評估計劃書原本撰寫簡略粗糙,本文作者根據健康風險評估專業提出30點建議,中油與其委託執行環評的中鼎顧問公司相關人員也到本文作者辦公室作禮貌性的拜訪,也熱心的告訴他們評估架構,建議如何執行一科學性的評估,與如何進行風險溝通等。第一次的延續會議再度審查修改後的計劃書,發現計劃書針對某些建議事項避重就輕。因此本文作者再提出20點意見並建議退回修改,也建議綜計處應給廠商充分時間修改計劃書,但為了配合環評小組會議的期程,只能給廠商約一星期的時間修改。

在17日的第二次延續會議,本文作者在主席裁定專家會議不能否決環評小組會議的決議後,只好再針對健康風險評計劃書提出近20點的專業意見。因此專家會議實質的意義真的是在擦屁股,而且正如在「環評草菅科學與人命」一文中所預測的,擦不乾淨還是可能會通過。

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應該要很嚴肅的面對。因為污染物排放量高可以減量,但對健康的影響需要在工廠運轉數十年後,才可能藉由流行病學調查得到其對周遭民眾造成健康危害的相關性。就像傷人於無形,經過多年後,只能發現鄰近民眾健康受到影響的可能性,直接鑑定證明兇手是誰非常困難,甚至幾乎不可能,但失去的健康或生命已無法挽回。

雖然環保署在覆文中提到對已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案件,均依法監督環境影響評估書件及審查結論的執行情形。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眾所周知環評案通過後的監督徒具形式,未曾落實,既使是監督小組往往也只聊具一格,無法發揮功能。希望環保署的官員們能苦民所苦,只守著依法行政程序的形式,並無法防患實質上對環境污染與潛在危害健康的影響。

最近在課餘時間,與職衛所的同學談起三輕更新案專家會議的問題與遺憾。有位博士班的學生就鼓勵本文作者說:「老師ㄧ定要堅持,我們的專業才有出路。」猶如大夢初醒,回想過去幾年來環境工程科學好像有逐年沒落的現象,專業不受重視是否為原因之ㄧ呢?值得環保界的大家長、環保署的深思。如環評是否太強調形式的程序,是否輕忽了實質上對環境保護與健康維護的把關呢?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犧牲公共利益的垃圾焚化政策

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國片「海角七號」著名的台詞:『飯店要BOT,山也要BOT,連海也要給我BOT』,道盡了政府藉用BOT制度將原本是全民共管共享的共有資源,轉為私人企業營利搖錢樹的不當。而我國率先實施這制度的,其實是環保署推動的垃圾焚化政策。環保署原於1990年規劃了21座公設的大型垃圾焚化廠,復於1996 年以「縣(市)政府未能適時提供建廠用地,以及協調溝通民意,排除民眾抗爭,致使建廠工作受阻,影響年度預算執行至鉅。為加速推動垃圾焚化廠興建工程計畫,爰遵照院長對垃圾焚化廠應以鼓勵民間興建及營運為終極目標之裁示」為由,制定了以BOO/BOT為推動模式的「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再規劃了15座大型垃圾焚化廠。

根據廢清法的精神,生活垃圾的處理,原是產生垃圾的大眾們,授權政府統一執行的共同責任。而廣義而言,這些垃圾也算是大眾與後代子孫的共有資源,政府原有義務,以最適當的方式,藉由源頭減量與減毒、分類、回收、再使用與再利用等策略,來盡力保存這些共有資源,然而這些公僕們卻為了自己方便,以掩埋與焚化等破壞共有資源的方式來行使其垃圾處理的責任,在遇到民眾抗爭時,不思此實乃焚化政策的不當所致,反以此理由,引進了以營利為目的的財團,以遂行其公部門的「私」意志,不顧民意,莫此為甚。

而為了「鼓勵」財團,該BOO/BOT推動方案不只提供財團優惠貸款,更以垃圾保證量來保障財團的「合理利潤」,也就是保證提供一定量的「共有資源」供財團發電賺錢,而當「共有資源」不如預期時,也保證給付財團用來破壞這些「共有資源」所需的焚化處理費。這種慷全民之慨、保障財團完全無營運風險的政策,不就是圖利嗎?

更讓人不解的是,環保署提供縣市政府的制式合約,將此種涉及公共利益、並具公法上法律關係(依廢清法第14條,執行機關得報經上級主管機關核准,委託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執行一般廢棄物之清除、處理)的事務以私法契約訂定,更損及了社會大眾的權益,包括縣市政府若因繼續執行合約反有違公共利益者而終止合約時,即算是違約,必須賠償廠商因此所生之損失外,且必須賠償廠商操作營運期間(20年)「預期可得利潤」,而不是循行政程序法第146條來終止合約,只須賠償廠商因此所受之財產損失;以及當有合約爭議時,須循仲裁機制,而非循有上訴機會、較有公信力且較會考慮公共利益的行政訴訟機制。

據報導,林內焚化廠因為縣政府於2006年8月以廠商重大違約為由終止合約,因廠商不服而循仲裁解決雙方爭議,結果仲裁庭於今年9月判雲林縣政府須賠償廠商29億,即包括1.32億的預期可得利潤。儘管仲裁結果不盡合理,雲林縣府卻苦無撤仲機會,又因財政困難而不得已求助於環保署,而環署提供縣府補助的前提卻是林內焚化廠必須依BOO/BOT推動方案繼續營運,而不思雲林縣政府之所以會陷入此困境,難道不是環保署BOO/BOT推動方案設計的不當所致?環保署難道不須為其錯誤的、圖利的政策負責?

何況雲林縣垃圾清運量只剩300噸左右、而全國其他焚化廠垃圾量亦是相當不足;在可焚化垃圾量只約林內廠處理容量一半的情況下,繼續營運除必須再養一批人來操作該焚化廠外,也可能導致大量事業廢棄物的引入或因為找不到足夠垃圾而開開停停,這兩種情況均會導致污染的增加,而各焚化廠大搶垃圾的結果也會導致管理鬆散及部份未能提供保證垃圾量的縣市必須虛擲垃圾處理費,因此林內廠繼續營運反不符合公共利益。難道環保署可閉著眼忽略這明顯的事實?請環保署勇於為早年的錯誤政策扛下責任,協助雲林縣府付清林內廠的賠償金額,並讓該焚化廠停止營運,轉作廢棄物管理政策的歷史博物管與環境教育館,以29億的代價來警惕公務部門,施政應考慮公平正義,並應隨時調整腳步,以大眾利益為依歸,而非抱著錯誤政策直闖死胡同。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環評草菅科學與人命

吳焜裕(台灣大學 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副教授)

最近代表環保團體出席石化工業的政策環評與林園三輕更新案的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感觸良多;發現此時的政府好像為了經濟發展,又回到台灣的五0年代,為了經濟發展什麼都可以犧牲。一個評估案都未完成,政策已決,環評已經審查通過,溝通會議或是專家會議都只不過來幫環評擦屁股,擦不乾淨也沒有關係,反正西裝一穿上,還是人模人樣。

一個石化工業政策環評還在討論評估範圍與項目時,林園三輕場更新案已有條件通過環評,國光石化廠的興建也是既定的政策。石化工業的持續發展最主要的目的在於乙烯的自給率,但原油不能自給、政府的補貼、國際競爭力,與外在成本等都不在評估的範圍。更奇怪的是這政策環評竟然是設定石化工業持續發展下而進行評估,當在溝通會議上本文作者提出一個科學的政策評估案,應該要有替代方案,也應該針對不同替代方案進行評估。這個計畫主持人竟然可不顧科學的揚言絕無替代方案,過去一般民眾刻版印象認為環保團體不理性,其實有些學者更不理性,為了替政策背書到毫無科學理性的地步。

因受委託而有機會參加林園三輕場更新計畫的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到會場才了解這個案已有條件通過環評,但因對週遭民眾健康可能有潛在影響,而回到專案小組召開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為讓民眾有參與機會,才由環保團體推薦專家與會,其目的只是審查風險評估的擬執行內容,再交由專案小組決議。真是匪夷所思,既然對週遭民眾會有造成健康影響的虞慮,環評怎麼會通過呢?

石化工廠與中科三期的工廠性質完全不同,各種有害物質的排放量相去甚遠,如評估結果風險高,中科三期可能藉風險管理手段將風險降至可接受的程度,加上是第一次在環評要求執行健康風險評估,因此健康風險作為通過環評的附加條件還可以接受。林園三輕場更新計畫不同,萬一兩三年後健康風險評估執行結果顯示風險過高,既使廠商使用現有最佳控制技術(BACT),仍無法將風險降到低於可接受風險,但林園三輕場已完成施工,可以廢棄不營運嗎?

這是環評案中少數有召開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另外如火力發電廠的環評案,據說只有空污的問題,沒有健康風險的問題。其實有資料顯示中部地區某大火力發電廠多年來營運所排放的廢氣可能已對其下風處民眾造成健康的影響。文獻資料顯示,汽車的廢氣含有兩百多種的化學物質,燃燒煤碳的廢氣所含化學物質種類會少於汽車廢氣嗎?為什麼只對重金屬與戴奧辛執行健康風險評估呢?

只要稍有一點環境知識的人可能都知道,煤煙中含有高量的多芳香烴的物質,其中有多種多芳香烴物質都是致癌物,火力發電廠燃煤的廢氣怎麼不會有健康虞慮呢?在診斷企業人格的紀錄片中有一句震撼人心的話:拿槍殺人是要判重刑的罪行,但是工廠排放有害物質可能導致其週遭民眾慢慢中毒死去,卻沒有罪,也不用負任何責任,並藉此可以累積財富而繼續投資蓋更多的工廠,毒害更多的人。因此環評如不嚴格把關,簡直是草菅科學與人命,官僚系統簡直成為共犯結構。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無奈 台灣

鄭益明(看守台灣協會 常務理事)

上週五(11/28)走過總統府旁的襄陽路,突然間雙腳定住了;總統府降旗的國歌揚起,腦海深處早期烙下的「聞國歌應肅立」的教條,已成為不需思考的反射動作。然而行人依然前行,行車依然從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急馳而過,撲向抵禦「經濟蕭條」的戰場;除了執行公務的憲兵同志外,可能連總統府內的人員又有誰去關心位居「神殿」的執政者所誓言捍衛的中華民國國號和國旗?既然公權力可以公然撕毀國旗,保護別國的五星旗,我還得「奉行」烙印在腦海深處的遠古教條?無奈,還是走吧!否則成了街頭食古不化的看板了。

經過博物館館前路口時,擠滿兩旁路邊的SNG採訪車,以及一大群搜尋獵物的記者,空氣中充斥著嗜血亢奮的氣氛。當執政者的政見只不過是「競選口號」,或是不在其法定任期的「8年」兌現的支票時,再加上毫無「偵查不公開」認知的檢調機關,及不顧輿論倫理的媒體;這些事實湊合成麻痹民眾的社會現實,台灣要能從經濟海嘯的漩渦中突圍,難了!

夜幕低垂,遠處朦朧中台北市政府大樓前兩座突兀的白色物體吸引著目光,記憶裡這座建築物不曾有過這種印象。隨著目光的焦點,走到白色物體的前面,哦!原來是中國的古老印記:鎮邪石獅。猛然間,一幕幕中國政府機構建築物前一模一樣的雕像在腦海中閃現,我該不會穿越時空去到了中國的領土吧!

2008就快要謝幕的時候,台灣所發生的場景中就獨缺環境的關懷:東北角漏油的生態浩劫是否復元?氾濫的事業廢棄物從垃圾焚化爐是否繼續污染?立法院剛通過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特別條列」免除環境影響評估的開發建設是否產生生態環境的衝擊?哈哈!眾人皆醒我獨醉,醒醒吧!肚子都顧不了了,哪有資源和精神來關注生態環境。

所幸,由美國二次房貸所引發的金融海嘯,擴大為全球經濟衰退,造成企業界放緩既定的擴廠和開發腳步,過去多起引起社會爭論的大型開發案,被迫延緩或停建,這多少讓我國的環境稍稍得以喘息。此時,政府大力推動的擴大內需,不應去救援大財團或救房市(當他們賺得滿溢荷包時,他們可曾想過多繳稅或回饋社會?),而應該著力於增加就業機會,雇工從事勞力可以替代的工作,回歸到地方與社區為基礎的經濟發展,大力平抑物價,讓民眾可以在平穩的安居樂業中,渡過可能延續幾年的全球經濟海嘯。相信全民可以釋然受騙於執政者「競選口號」的無奈,免於政經風暴,是我國之幸。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由權力三面向來解析警民衝突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雲林來台,發生了嚴重警民衝突事件,一群大學生也發起了靜坐抗議活動,從十一月六日開始,在行政院前靜坐。為了表達對於他們訴求的認同,我和一些朋友也參加了學生的靜坐。隔天傍晚,我們在行政院門口被抬上了警備車,這是我生平的第一次經驗,相信其他參與者大概也都與我一樣。為什麼我和許多朋友要參加這一次的抗議活動?它不是一個「非法」的集會嗎?知識份子應當是相當「理性」的,怎麼會去參加非法的集會呢?我以為經由權力三個面向的解析,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來掌握整個事件的全貌,並瞭解問題的核心。

權力第一個面向假定所有民眾都具有公平參與的權力,民眾倘若有著不滿,可以由個人直接來表達,或是透過他們所選出的民意代表,來代為表示意見,因此,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沒有人會被排除在外。既然如此,那麼民眾就不應走上街頭,甚至於與警察有所對抗。另外,權力的第一個面向也特別強調,在權力的運作過程中,我們所要著重的僅是在於那些看得見的行為(如警民流血衝突),至於那些看不見的制度結構及意識型態都不是要考量的對象。

權力第二個面向指的是掌權者透過制度的運作,將權力弱者排除在外。這是因為權力根本沒有公平的分配在每一位公民的手裡,有人擁有較多的權力,另有人則是幾乎沒有權力。掌權者往往透過制度的設計(如集會遊行法)及議程的設定(如海基會及海協會的黑箱作業),將權力的弱者排除於合法的政治運作場域。因此,掌權者對於某些議題就會特別的喜愛,相對地,對於某些議題就會完全的給予排斥與壓抑。所以,當某些議題不被允許時,很自然的,許多行動者也就會被排除於正常及法定的決策體制之外,根本就沒有參與的機會。

權力第三個面向則意指掌權者進一步對於民眾意識型態的宰制。其提倡者主張,權力及其運作其實是深植於制度、結構、與意識型態的範疇裡,掌權者往往透過意識型態的操弄(如合法或非法、理性或暴力),建構出有利於己的社會意義,並透過親己媒體的大力傳播,來形塑及影響民眾的價值觀,這使得一般民眾及權力的弱者在不知不覺當中接受了掌權者的詮釋觀點,反讓自己的權力流失於無形,並對那些行動者產生了誤解。

如果我們接受前述的觀點,那麼我們就不應把注視的焦點僅是定位於警民之間的流血衝突,我們更進一步要問,掌權者用了什麼樣的意識型態來限制了我們的思維、及掌權者運用了什麼樣的制度設計將我們排除,剝奪了憲法賦予給我們的公民權及言論權,因為,這才是衝突發生的真正主因。

(文章同時收錄於 http://sjhsu51545.blogspot.com/ )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從互贈大熊貓與長鬃山羊看維護台灣的主權與主體性

許惠悰(中國醫事大學健康風險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上個星期,中國海協會會長來台灣,引起了台灣相當程度的動盪,11月6日在馬陳會前,馬召開了記者會,二度捶桌表達憤怒,堅稱維護台灣主權、主體性,「我一寸都沒有讓步,我在這方面沒有失誤的地方」。

但是,事實上如何呢?陳雲林來台,除了與台灣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簽署了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件合作和食品安全等四項協議外,更同時在本次的會面過程中完成了互贈珍稀動植物儀式,海協會長陳雲林代表中方致贈台灣一對大熊貓與十七棵珙桐樹樹苗,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代表贈送長鬃山羊與梅花鹿各一對給中國。

眾所周知,按照國際間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的華盛頓公約的規定,大熊貓是該公約中列為附錄I的活體標本,因此依華盛頓公約第二條的規定,此等物種標本之貿易,必須特予嚴格管制,以免危及其生存。

更重要的重點在該公約的第三條,該條中明文規定,附錄I所列任何物種標本之輸出,應先經核准並提出輸出許可證。同時,附錄I所列任何物種標本之輸入,應先經核准並提出輸入許可證及輸出或再輸出許可證。因此,從該條文的規定,大熊貓如果要從中國輸出到台灣來,則中國與台灣都應該要經核准提出輸出和輸入的許可證,如此才是經過完整的程序,遵循國際的規範完成對於瀕臨絕種動物之輸出與輸入。換言之,透過申請,詳細填寫輸入許可證是展現台灣國家主權與主體性很重要的一個步驟。

民進黨的立法委員田秋堇曾詢問過林務局的官員對於大熊貓是否經過上述的正常程序,提出野生動物的活體輸入申請書,很可惜官員的答覆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在沒有經過申請的狀況下,江丙坤與陳雲林簽署的互贈行為,這種作法很明顯是不符合國際的慣例。

根據北京政權打壓台灣的紀錄來看,這次的贈送行為,北京向國際間的說法肯定是宣稱,這是「從國內遷移到國內」,所以沒有違反國際公約的問題,自然不需要透過上述的程序來進行互贈。而馬政府並沒有對此提出異議,反而接受了大熊貓,這個過程亦間接的向國際間表達了台灣同意北京的解釋,也就是同意台灣是屬於中國的。所以,在國內遷移的條件下,這次的互贈不需要經過國際公約的限制。

馬政府對於台灣的主體性和主權,一寸都沒有讓步嗎?顯然根本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不僅讓了,而且是徹頭徹尾,讓的完完全全,一絲都沒有守住。這次的互贈,台灣不僅在動物保育的議題上賠上了壞名聲,在國家主權上更是毫無設防,輕易的奉送給對岸。台灣未來在國際上的發展,可以預計會因為大熊貓的抵台,受到更為嚴峻的打壓與阻擾。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永續發展與人權

作者:林文印(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永續發展涵蓋環境、社會、經濟三大面向,也必須同時守護世代內與世代間的公平正義。人類活動對永續發展的影響,不管是三大面向或是時空軸向,都必須一起考量,因為它們彼此牽連互賴。一些企業開始將生態效率、綠色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納入企業的生產與行銷,是值得期待的方向;然而維護人權責任的發展,或是將企業體暨成員於公民社會能力的培養上,還是相當落後於環保法規與綠色認證的遵循。而人權及公民社會,都是屬於永續發展社會面向的重要內涵。

企業的永續發展不均衡,國家的永續發展又何嘗不是?台灣是一個基體相對小的國家,因此受到內外條件變動的影響,時間比較快、幅度也比較大。由於全球化及政黨輪替的牽動,台灣正處於一個顯著的變遷期。對外是在美國、日本、中國等強權網絡中的槓桿鍵結戰略佈局的調整消長,對內是既得利益者與權力核心族群的重新組合,這些對台灣環境、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以及世代內與世代間的公平正義,都有極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對在權力資源的金字塔結構中下層民眾各種人權品質是否劣化,尤其是值得關切的衡量指標。

政策策略的擬定與執行,都須進行永續發展風險評估管理,新政府對外關係與國內施政,應已有全盤的規劃,而其環境、社會、經濟之所得與成本等流向與流量,也須有深入的掌握解析。其中不屬國家機密者,應透過各種管道向人民報告,凡與人民基本權利重大相關者,應由人民決定。而對人民為國家主人權利限制的不當法令,也應盡速修訂還權於民。

目前新政府與中國鍵結的強化的方向與做法,對台灣的影響以時間與得失為軸分四個象限,為短期利益、長期損失、短期損失、長期利益。四個象限又可再區分為環境、社會、經濟三個層面,看這些層面上的利益得失,是哪些人獲益、哪些人損失?尤其是對下一世代各項人權的影響代價,更須深思熟慮。

近來不管是三聚氰胺食品衛生、國民或觀光客行動安全、店家正當營業免於威嚇、人民思想言論自由、公共權力正當行使等議題,都反映了台灣這個變動中國家的資源分配調整與權益保障守護悖離了永續發展,其中最令人怵目驚心的就是基本人權的不進反退。

台灣的永續發展才是台灣人的歷史共業,是善業惡業?不僅在於我們所面臨的現況危機,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回應挑戰與考驗,如何短期因應、長期佈局,尤其是掌握權力者更應審慎謙卑以對。聖嚴法師開示:「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你可以不用自殺」。除了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外,人權的永續發展,不要成為我們另一個不願面對的真相?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毒奶粉與毒油

作者:陳曼麗 (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今年最勁爆的消費事件,無疑就是中國大陸生產的毒奶粉,內含三聚氰胺,令人退避三尺,不敢輕碰。不單單是奶粉下架,就連麵包、餅乾、珍珠奶茶,銷路一落千丈,很多人怨嘆:「以前我不知道已經吃了多少了?!」

食品添加物,有其一定的規範。供人食用,更加嚴格管控。若要以肉身來做實驗,即使付給萬千的代價,應該也沒人敢輕易嘗試有毒有害之物!台灣人非常注重身體保健,尤其對小孩子,大家都是心肝寶貝,不捨傷害。而三聚氰胺這種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奶粉中之物,就是因為不肖商人要賺黑心錢,罔顧別人的生命安全,橫著良心添加進去,怎不令人氣憤!雖然中共海協會來函道歉,未來如何阻斷黑心產品之路,仍要加一把勁,以預防替代事後危險所付出的代價。

在1979年,當時台灣的環保和消費意識,幾乎是蠻荒時期,卻發生了多氯聯苯米糠油事件。在中部一家米糠油的工廠(彰化油脂),在製造過程中,以多氯聯苯當熱媒,由於熱煤管破一小洞,使得管子內的多氯聯苯滲漏到米糠油中,污染了油脂。當時沒人知道有污染,在中部地區很多人都買米糠油來燒菜,以致事發之後,方知至少兩千多人受到毒害。受害人的症狀和日本的多氯聯苯中毒,如出一轍,化驗之後證明是多氯聯苯。

由於是類似戴奧辛的成分,根本無藥可醫治,這些人只好以氣功和民俗療法自力救濟。有些人得到胃癌、腸癌、乳癌而往生,其餘的人一輩子身體和病魔不斷奮戰,痛不欲生。最嚴重的是後來這些人結婚生子,母親生下的孩子,身上帶有多氯聯苯的成分,經由生育,垂直移轉。歷經三十年,台灣有多少人是多氯聯苯的受害者,不得而知,估計至少還有兩千人。

由於人類的無知,在製造產品的過程,有意和無意之間,添加了不應該添加的物質,而造成無法修復彌補的傷害。多氯聯苯毒油事件的受害者,他們已經被忽略了三十年,最近雖組織了聯誼會,互相鼓勵,相互取暖,但因身體和經濟都不佳,仍然孤獨的隱藏著。台灣社會如果有人要為無知付出代價,受到多氯聯苯傷害的這群人,無疑就是替台灣承擔的人。

我們希望多氯聯苯毒油事件和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能夠得到社會的重視。消費事件不斷再發生,歷史不斷再重演,我們的未來,還有什麼永續可言?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要為受到傷害的人建構更完善的空間,使他們在受苦中感受到溫情與支持的力量。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善用消費者的力量

作者:謝和霖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近來全球金融風暴所造成的股災,讓許多投資人荷包大減,加上新政府上台前後未認清國際情勢而輕率唱言的口號,在接二連三未能兌現下,讓國人信心頓失,國內股市跌幅更是冠於全球。在信用緊縮下,這波金融風暴,可能會波及其他產業的營運,影響既深且遠;其所帶來的骨牌效應,宛若真實風暴所帶來的土石流,令在產業鏈中下游的人們戰戰兢兢。

我們是否能安然度過這波金融風暴,目前尚言之過早,然而其所帶來的消費力進一步降低,已令新政府兩位首長備感壓力,但在未能提出有效對策下,僅以宣導式的帶頭買西裝、皮鞋、月餅等,試圖要人民在損失慘重之餘(不論是套牢、或是失業),還要多消費,成效如何可想而知,也讓其同黨大老批評為如同小孩玩大車。不過,從這兩位「小孩」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到,帶動目前這經濟體的火車頭,其實是「消費」。在消費者不再熱情捧場下,任何金融鉅子、房市大亨、電子龍頭、石化大老,都只能像無助的幼子,瑟縮著、祈求著,甚至哭嚎著。

這場景,令人不禁想起聖經的啟示錄,在世界末日來臨時,那些以往不可一世、胡作非為的政治人物與有錢有勢者,蜷縮在山洞和巖穴中;這末日其實不是末日,而是重生的前奏曲;在這場金融風暴的狂風暴雨下,我們宛若聽到地球長吁了一口氣,如同日本宮崎峻卡通「神隱少女」中的河伯,在經過一場洗禮後,吐出了長久以來累積在河體中的廢棄物。

而消費者,在這場風暴中,可以是魔鬼的大軍,也可以是上帝的天使,端看我們是否要繼續聽從兩位迷信擴大內需、十二大建設、甚至一中市場的小孩,讓經濟體毫不節制地消耗地球、糟蹋地球,還是要正確使用我們的消費力,去創造出一個永續的經濟,讓我們與後代的子孫,在尊重地球生態的限制下,與萬物共存共榮。

在目前經濟體下,許多人的消費是在廣告刺激下,為了時髦、方便,所做的不必要消費;但在永續的經濟體下,消費者所做的消費,是明智而審慎的消費,必要的消費,比如不購買隨手即丟的產品,不購買有毒害的產品(如PVC產品),並儘量在地消費,鼓勵對環境友善的在地產品(如共同購買在地有機食物),並因而培育出負責任的在地企業或市場(如農民市集)。

永續經濟的消費,或許培養不出富可敵國的大企業,但可減少貧富差距,讓多數人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同時快樂的活著,因為永續經濟講求的不是你死我活的市場競爭,只追求少數人物質生活水準的經濟成長;而是互助合作,追求人類真正的進步與福祉,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人類發展。而我們每個消費者,都握有這改變的力量。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放生與殺生

作者:黃煥彰 (看守台灣監事,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台灣保育團體發表全台灣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發現台灣至少有483個宗教團體和寺廟發動信眾放生,一年放生動物超過兩億隻,放生地點涵蓋台灣的山林、河流、湖泊、海岸、沿海、港邊、水庫、高爾夫球場、公園等。而放生動物種類包括,黑嘴筆、藍腹鷴、帝雉孔雀等二、三十種鳥類,吳郭魚、虱目魚、鯽魚、泥鰍等數十種魚類,螃蟹、沙蝦、龍蝦、紅蟳等蝦蟹類,龜、蛇、鱉等爬蟲類。

放生是『梵網菩薩戒經』、『金光明經』中所提到的,是從救護人類而擴大到救護眾生,是慈悲心的延伸。經論中談到放生的真意是如見到魚池乾涸了設法運水來救活池中魚類眾生。在自然的因緣中遇到動物受傷或在死亡邊緣,需發揮慈悲心設法搶救,這就是放生的本意。如此隨緣放生是慈悲心,是功德。

然現今一般的放生,是於台灣寺院舉行法會時,信徒們主動的集資放生或由寺方主辦信徒們發心樂施。透過商人定期的、大量的捕捉各種生物來放生。放生的動機有的人認為在於消除日常「業障」,因而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放生一次。放生也被某些大師們誤導成放生的生命個體數愈多,功德量愈大。實有違釋迦牟尼佛講隨緣談無我,試問這些大師們,如果你們不放生,這些可憐的動物眾生,會被捕捉嗎?如果他們的被捕,是為了成就你們的功德,是為了你們的延年益壽,這是什麼功德!一切眾生都是世界上的唯一,都有生存的權利與免於恐懼的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皆然。以生態學的觀點而言,密集的、不當的放生,也造成自然環境沉重的負擔:外來種的入侵、食物鏈的破壞、生物界神聖的平衡消失、新的生物戰場再現;而有些供放生的魚類或鳥類則來自人工繁殖,牠們多半沒有適應大自然環境的求生能力。這種種使得:放生即殺生,功德變缺德。

解鈴還須繫鈴人,期待宗教界帶領信眾一起復育森林、守護河流,保護與重建各類生物棲息地,重新舞動生界舞台,恢復繽紛的生命。成就佛家「眾生平等、萬物有情」的圓滿。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誰來根治食品的東邪西毒?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巷口一家麵包店,掛起了一條鮮豔的紅布條,上面寫著「本店不使用中國毒奶粉」,轉角前往捷運站的麵包店,也貼上一張用毛筆寫在紅海報紙上的招貼,上面寫著跟上一家同樣的字。我思考著,麵包店是不用中國的毒奶粉,所以可能是紐西蘭或哪裡的毒奶粉嗎?還是根本不用毒奶粉?又或者,老闆只是花錢製作了一張布條,但是生產流程與食材來源都沒有改變?有些麵包店的櫃臺為了取信於顧客,還會影印一張檢驗合格的證明,當然也有許多店家什麼都沒有貼,我到底該相信誰?我真的眼見為憑嗎?

大賣場裡特別設置了「臺灣製造」的專區,強調此區內的食品保證安全,我當然是愛臺灣的,但是電視上原本教導辨認條碼的方式,最近好像又爆出中國產品掛馬來西亞甚至臺灣的條碼,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工廠的中國,提供著全球各地各種食材的原料,三聚氰胺又廣泛地添加在任何需要檢查起來好像很多蛋白質的食品裡面,從牛、豬的飼料到貓狗寵物餅乾,乃至嬰兒奶粉與各種餅乾麵包食品。當政府為了檢驗出來的含量標準反覆爭論之時,我們所能相信的也許只剩下官員吞麵包、餅乾的保證。

當新聞版面被全球金融風暴(另一種全球化)以及扁家國務機要費海外洗錢(又一種全球化)佔據之際,毒奶粉的事件似乎已經暫時淡出民眾的視線,但是仍然存在現實生活裡。類似的全球化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層出不窮,從美國進口肉品含「瘦肉精」、麵粉含「馬拉松」農藥,到最近越南火龍果超量「撲克拉」,問題當然不止中國佔最大宗的毒米、毒奶粉。我們生活在食品生產在遠方的全球化時代,很多孩子也許相信所有的食品都是從超市賣場長出來的,更糟的是,包裝生鮮食品的 PVC保鮮膜也含有影響健康的塑化劑,這些都是肉眼無法辨識的。

當消費者跟生產者的直接連結被切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就仰賴現代建構起來的技術官僚去設置各種檢驗標準來把關,檢驗標準變成唯一的媒介與公證的管道,偏偏各個國家不同。(是人種不同而抵抗力不同嗎?還是國情文化不同?)即便同一個國家內部標準改變,或者有好幾套不同的體系進行檢驗,都很容易導致消費者脆弱的信心崩潰。更何況,添加三聚氰胺就是業者為了因應蛋白質檢驗標準,而以含氮相當高的塑料化學原料來欺騙機器,以壓低成本或是掩飾營養不足的食品,一旦標準本身不可信靠,消費者就再也不知道可以相信什麼。

有些專家喜歡以通俗方式要大家「安啦!」例如毒奶粉三合一咖啡要每天喝四包,連續喝二十八天才會腎結石,但是如果你又喝奶粉、吃餅乾、麵包,況且麵粉又還有「合格」的馬拉松農藥殘餘,誰都不知道身體能否消受。

根本之道,還是去除檢驗標準的中介,讓消費者跟生產者重新建立直接的信任關係,從全球糧食危機前後,國內已經有許多團體在推動在地化的食物零里程、主婦共同購買;甚至消費者參與生產的穀東俱樂部、社區支持型農業、面對面的農學市集、樸門農藝等,負責任的政府應當要整合衛生署、農委會乃至經濟部,以整合的觀點連接消費與生產環節,以徹底重建國人食品安全的信心。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莫拿全民健康當籌碼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中國毒奶粉事件引起了大家對於奶製品安全的恐慌,對於竟然有人喪心病狂到將根本不能吃的石化塑料加到人們日常飲食中,感到不可思議。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衛生署日前竟將原本要求不得檢出三聚氰胺的標準改成2.5ppm,在引起喧然大波並換了一個衛生署長後,才又改口為含糊的只要檢驗「合格」即標明未檢出,而後再宣布需為可以檢驗到ppb水準的LCMass儀器未檢出,方為大眾所接受。

然而,仍有不少聲音認為,目前的標準太嚴,原因是許多奶製品在生產過程中會遭到容器或農藥中所含或分解產生的三聚氰胺污染,包括衛生署官員日前在為 2.5ppm標準辯解時,也採此說法。然而這種說法大有問題,首先,現在很少有塑膠容器是以美耐皿製成,連這些食品公司的產品包裝,也均非美耐皿材質。即使酪農以美耐皿容器裝鮮乳,在常溫下,其單體三聚氰胺也不太會溶出,而送到食品加工廠後,其管線設備更不太可能用美耐皿為材質,因此塑膠容器會造成奶製品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只有當消費者以美耐皿的杯碗盛裝熱騰騰的奶品時,才有可能發生。

至於這些污染源若來自受到農藥污染的飼料,則表示這些食品公司的品質管制出了問題,未對飼料的品質把關,或未對奶品產地的環境品質嚴格要求。若如此,我們不僅將吃進三聚氰胺,更將吃下其他不明的農藥殘餘物質,健康風險將不下於「只有」2.5ppm的三聚氰胺。這樣的奶製品,還有誰想吃?

因此,被檢出奶製品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食品公司,實在應該好好檢討其產品的生命週期,從原料生產到產品加工製造過程,到底那個環節出了問題,而不是推說標準太嚴,企圖蒙混過關。若要推說三聚氰胺無所不在,使其奶製品無法不受污染,也請拿出實證,將奶品產地狀況、酪農生產實務、以及奶製品加工過程,向大眾說明白,讓資訊公開透明,而非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編造個說法,誤導大眾視聽。現在已有民眾誤以為,只要以塑膠容器裝奶製品,就會有三聚氰胺的污染;當以訛傳訛的傳聞越來越多,即使檢驗標準因此放寬了,恐怕大眾對這些食品的品質,也早已沒有信心了。

其實,中國是個高風險的社會,來自中國的食品當然也有著高風險,一個有社會責任的公司,若不是主動避開這個風險,不從中國進口食品,不然就應當面對這個風險,以最嚴格的標準,來為民眾的身體健康把關,而非要求政府放寬標準,將危險食品偽裝成安全食品。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也當如此。

只是目前的政府,正在擁抱風險,卻又不太願意管理風險:據近日媒體報導,經濟部標檢局已向中國提出建立「商品相互驗證機制」,若達成協議,日後通過中國檢驗的產品,視同通過台灣標檢局檢驗,進入台灣後享有「免檢驗優待」。在中國盛行造假及文過飾非的文化下,在毒奶粉事件方興未艾之時,當其他各國對中國商品嚴令管制之時,台灣政府竟然反其道而行,還對其驗證可信度抱有信心,真不知其邏輯為何?是否拿台灣人民的健康當籌碼,圓其「統一」大夢,這樣的政府,還真令人憂心!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從海角七號看墾丁的選擇

作者:徐銘謙(看守臺灣協會研究員)

最近當紅的「海角七號」,把恆春古城、美麗沙灘、月琴古調、漁港風情的墾丁,透過魏德聖導演的鏡頭與笑聲不斷的劇情,從大螢幕放送到觀眾的心裡。更有意思的是,他貼切地透過鄉民代表等基層政治人物,表達出本土對外人、大財團侵入的不滿,以他們的方式爭取自己的生存利益。

最經典的部分是,代表站在飯店的落地玻璃窗前看淨白的沙灘與藍天碧海,感慨地說,「年輕人來聽海洋音樂祭,恆春人只賺到撿垃圾」、「飯店也BOT,山也要 BOT,現在連海也要BOT」、「為什麼這麼一片美麗的海,被飯店圍起來,我們民眾都沒辦法看到?只能讓住在這飯店的外地人看?」、「這片海那麼美,為什麼我們自己卻不懂得欣賞?為什麼年輕人都要出外做人薪勞,卻不回來自己作老闆?」在這個沒有工業(也沒有工業污染)的觀光墾丁,年輕人留在家鄉,大都還是當服務業的薪勞,可以作什麼老闆呢?另一部偶像劇「我在墾丁天氣晴」回答了這個問題。愛衝浪的漢文被爸媽頻頻催促去高雄找一份像樣的工作,遇到從台北到墾丁療傷度假的阿南,兩個人決定開一家自己的衝浪店當老闆。

當無動力的衝浪遇到水上摩托車的飆速,難免產生衝突,再加上外國友人因墾丁的紊亂,竟於其論文中建議將墾丁國家公園除名,促使亮亮想用BOT來有效管理水上摩托車亂象,卻遭致當地業者反彈。故事的第二條線,阿南遇上楚大哥,他們號召墾丁在地人集資出地想要在開發觀光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的計畫,也遇上了大財團想要轉而大規模開發購物中心的爭議。而說服強勢的財團與律師們的,是墾丁珊瑚礁區發現全世界罕有的「豆丁海馬」;阿南告訴他們,只有保護美麗的海域才能為墾丁帶來真正長久的觀光事業,而不是炒短線的大型開發案。

兩個故事都提到了BOT,所謂的BOT就是,財政有限的政府將某一個公共財產,公開招商給民營業者建造、營運一定期間,期滿後交還給政府。因為有能力建造大型設施的,往往是大財團,當地人因為資金規模或者很難團結一致,因而往往意味著給予大財團肆意開發自然環境的特許權。因而,BOT在前者代表的是外來者壟斷當地利益的力量,後者代表的是對破壞自然生態的無序觀光行為的管理手段。進一步說,假設BOT的對象給了當地人,排除了外來財團的話(如海角七號給地方型派系政商關係),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

從最近滿州鄉公共造產吉普車隊開發飆沙衝浪溯溪的觀光行程,遭到墾丁國家公園公告違法予以取締的案件來看,相對於BOT,地方公共造產是由地方擁有,但是卻肆意開發門馬羅山草原(在國家公園範圍內)、九棚沙漠(不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等自然地景,造成溪流、草原甚至沙漠的生態浩劫,一樣是炒短線的觀光開發,最終受害的仍是墾丁在地的後代。也許我們可以想想為何漢文選擇衝浪店當老闆,而非水上摩托車;同樣的道理,草原與沙漠甚至溯溪,為什麼不能選擇用雙腳賞景來發展永續的慢速觀光?


編註:所謂「公共造產」,根據內政部「公共造產獎助及管理辦法」第二條的定義,係指縣 (市) 、鄉 (鎮、市) 依其地方特色及資源,所經營具有經濟價值之事業。公共造產得由縣 (市) 政府、鄉 (鎮、市) 公所自行經營、委託經營或合作開發經營。

從金融危機中看我國環境的前途

作者:鄭益明(看守台灣常務理事)

國際金融危機始於去年 8月以來的美國次貸風暴,導致美國前五大投資銀行消失了三家:美林(Merrill Lynch)、雷曼(Lehman Brothers)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而碩果僅存的「唯二」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亦膽顫心驚,甚至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亦中箭下馬。這股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全世界,迫使全球中央銀行在美國聯儲局領導下,本月18日向金融體系大舉注資2,470億美元,並有多國中央銀行繼續各自注資挽救其國內金融市場。

我國政府也不例外,除了中央銀行調降存款準備率1.25%、國安基金投入股市護盤外,同時宣佈多項提振經濟的利多措施。這些動作不外乎是設法挽救已病入膏肓的金融市場,連同受到拖累的經濟,致使已進「加護病房」的病危金融市場得以喘息。然而是否就如劉兆玄院長所說的我國第四季經濟情況會好轉?

這次發生的全球金融風暴,可是現代經濟史上首次三重危機(金融危機、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糾纏出現的複雜情況,這三種危機互相影響,全球並無任何經驗處理如此複雜的情勢,光是金融危機的規模至今都還無法釐清。由於不僅金融市場糾纏不清,甚至能源市場和糧食市場都已金融化了,更助長了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更何況我國經濟大量依賴國際市場,從96年度我國GDP的成長5.72%,其中進出口貢獻了3.89%(出口5.88%-進口1.99%),可以看出幾乎是依賴外銷需求來支撐我國的經濟成長;而目前各國深陷金融風暴的泥沼,消費需求衰退,我國出口受到嚴重影響,也呈大幅衰退,當然勢必大大的影響今年的經濟成長。政府祭出的擴大內需及公共建設方案,實際效果仍待存疑。

然而,在此經濟衰退的時候,對我國環境將會有極大的負面影響。首先,政府急著投入大筆資金救股市、救金融市場、救經濟,自然削減了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和投入;當你生計發生問題時,怎可能去關注看似與生存無關的環境問題;所以才有貧窮是環境的最大殺手的說法。再加上為了提振經濟,理所當然的盡快通過各項公共建設和投資計畫,此時那還管得上環評和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再加上開放和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又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我國的食品安全和生態危機的警訊有增無減,進而威脅到國民健康和生態環境。

在此亂世,我們又該如何去捍衛環境和生存權呢?記得在先前的文章中提過,美國開國元勳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的至理名言:無論什麼時候,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壞這些人類終極目的時,改變或拋棄這個政府,便是人民的權利…。(人類終極目的指人民基本的生存條件:生命、自由和幸福。)我們希望集合民眾的力量,繼續強力監督執政團隊的政策和作為,如果執政的第二個百日還是「好官自我為之」,我們就得行使人民的基本權利,以維護環境和生存。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節能減碳的禮記大學篇

作者、圖片: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在社會共識上,環境保護是一個接受度相當高的價值,但這只是在理念的層面。在具體議題上,能否落實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則必須考慮經濟利益、欲求滿足與生活便利性種種現實因素;這時價值的取捨,往往就有衝突。

這在中科、蘇花高等重大開發案中,支持與反對的團體之間,會出現那麼大的爭議,就可以發現大家雖然在嘴巴上都講「保護地球環境」,但要不要因為認同環境價值,就願意犧牲經濟利益的好處;在每個案例,不同的團體與個人往往會做出不同的抉擇。

上 週有關中秋烤肉所引發的輿論爭議,就是一個有趣的案例。對於這次的爭論的焦點,如果不是放在批判政府的立場,我個人對這個議題的觀察,則認為這是一次有意 義的社會對話,對話的焦點討論的是:環境保護究竟應該由「修身齊家」的個人道德層次做起?還是要由「治國平天下」的大處著眼?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典出於《禮記》的《大學》篇,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儒家將「知識」的追求,區分為兩種層面;一種是「致知在格物」,這是屬於客觀外在的經驗學習,是外向性的。儒家在「求知」偏重的是「誠意、正 心、修身」的內向性道德層面 ─ 追求的是透過內省自覺去體證固有的道德。


在傳統儒家的價 值觀點,如果人人克己復禮,都能做好個人的修身工作,自然「家齊」與「國治」。所以,平天下的基礎在於明德,也就是提昇每個人的道德認知與修為,而這一切 都要由正心做起,先端正自己的思想,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務都應嚴格回歸與落實道德規範,不能因「惡小而為之」,以保持思想的純正,而不被不合理的欲 念所污染 。


依循這樣的思考脈絡,在節能減碳議題上,則要回歸「明德」。如果人人都能堅守原則,在日常生活都能落實做好節能減碳工作,自然會端正社會風俗;而節能減碳的推動,自是事半功倍、不令自行。所以,由道德層面著眼,該不該鼓勵中秋不烤 肉,考量的不是究竟減量所佔的效益有多大,而是將之視為一次節能減碳的社會道德教育,也就是透過機會教育來「明明德」。

持不同看法的團體則是由現代系統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節能減碳,認為應進行系統性的全面盤查,並找出首要衝擊面,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會在枝微末節浪費太多心力,而主要污染根源卻依然存在。節能減碳究竟應由重理性數據的知性系統管理面著眼,還是要由道德面來感化世風人心,您的看法呢?










衛生紙分類

作者: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

廁所裡擦便便的衛生紙到底丟馬桶好,還是丟在放在馬桶旁邊的垃圾桶好呢?網路裡有很多文章與評論在討論這個議題,畢竟和全世界其他先進國家比較起來,台灣的作法似乎與他們有所差別,絕大多數先進的國家,都是選擇前者,只有台灣採取後者的作法。

記得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導遊很慎重的告誡我們,日本人的作法,將使用過後的衛生紙丟入馬桶沖掉,這是一種禮貌。問題是,台灣公共場所之廁所卻總是提醒國人,不要將衛生紙丟入馬桶,以免造成阻塞。同樣的一個動作,在日本是禮貌,在台灣卻成為沒有公德心的行為了,為什麼認知的差異如此大呢?

仔細的思考如廁的行為,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應該有共同的感想,進入廁所後看到馬桶旁邊的垃圾桶,如果裡面是滿滿的衛生紙,有的還沾有黃黃的便便,那種感覺的確是段不愉快的經驗。所以,國外的作為是將這段產生不愉快的產品,用馬桶裡的水,將之沖洗掉,使得後來之人可以不用為前人所遺留的污穢之物困擾。

根據網路上某篇文章訪談了金百利克拉克家庭用紙事業部陳忠民協理,他表示面紙和衛生紙的差別在於,面紙是為了提供擦拭臉部、汗水,故面紙裡面有添加溼強劑與長纖維,以強化面紙,使其不容易破掉,而衛生紙裡面沒有,所以衛生紙遇到水較容易離散、分解。所以面紙不建議丟入馬通沖掉,因為較容易產生堵塞的情形。

環保署的說法,衛生紙使用後投入馬桶,雖方便解決部分個人如廁舒適問題,但考量我國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約18%,近六成家戶仍以化糞池處理產生之糞尿污水,但化糞池處理效率普遍不佳,衛生紙投入後除會溶解增加污水污染濃度,造成整體河川水體水質惡化,亦因化糞池僅有厭氧處理作用,也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其次,如衛生紙進入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處理,仍需以馬達加壓輸送,也會造成能量消耗。此外,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亦要耗費能源。反之,如採目前的焚化處理,因衛生紙屬高熱質廢棄物,經焚化後可增加發電量及熱值回收,將有助於整體節能效果。另考量國人使用習慣,廁所普遍設有垃圾桶用以丟棄面紙、生理用品、擦手紙、尿布等,並不因將衛生紙投入馬桶而減少垃圾桶設置。考量環境衛生及民眾觀感問題,環保署建議,廁所內可設置加蓋垃圾桶,並定期打掃清理,避免垃圾滿溢。

綜合這些說法,我覺得其實這是台灣邁向進步國家過成中很好的一個開始。透過這次網路之間熱烈的討論,似乎我們都很清楚,問題的癥結在於是那一種衛生紙可以丟入馬桶?到底含多少百分比以下長纖維的衛生紙可以丟?所以,我建議,政府部門不妨與生產衛生紙的造紙公司協商,將這些資訊清楚的列在他們的產品上,如此消費者就可以按照正確的使用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了。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不公不義不幸福的經濟成長率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近來協會辦公室旁的小巷子,忽然傳來機械的吵雜聲,原來是有人要來鋪馬路了。同仁質疑說,這裡前陣子才因為下水道工程而挖過且鋪過了一次,而且只是條供社區居民停放車輛的死胡同,不是條會因交通繁忙而易毀損的道路,為何不到幾個月,又要來鋪柏油?這不禁令人聯想到馬政府剛上台時就匆促提出的逾千億元的擴大內需方案。

這一千多億元的擴大內需方案,有583億元用來補助地方政府。檢視一份由網路流傳出來的一小部份補助明細,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勝枚舉,比如,台北縣市提出了許多道路修建工程,其中台北市有1.2億的水源高架橋「油漆美化」工程,台北縣有7.261億的道路「路面品質」提升計畫;宜蘭縣提出了一個1千萬的公廁、基隆市提出了好幾個2千萬的里民會堂「美化整建」工程;桃園縣要蓋一棟2.5億的「消防局局本部」辦公大樓,以及2.42億的「兩蔣文化園區」環境改造計畫工程。

由此可見,這一千多億的擴大內需經費,有許多被無意義的揮豁掉了,而且得利的只是少數人,一般人民得到的卻是馬路挖挖補補、水泥工程敲敲打打的不勝其煩。在人民對前總統來源流向不明朗的7億元都已不能忍受的情況下,對於這種恣意揮豁人民血汗錢的施政,豈能忍受?這種以擴大政府支出、企圖活絡經濟的政策,在「閉鎖」的金錢流下,只是強化了這個社會的貧富不均,讓地方「有力」人士更加「有利」。即使經濟因此成長了0.5%,普羅百姓仍得辛苦面對全球的不景氣,以及國內政壇的汙煙瘴氣。這經濟成長率的數字,難道可以反映人民的真正福祉嗎?

這波全球不景氣,反映的是資本主義長期以來漠視的一個問題:成長的極限。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類不可能一直無限制的成長下去。當中印這兩個人口大國,都想要美國式的生活時,必然推升了自然資源的價格,從而抑制了各國的消費,而消費是現代經濟運轉所依賴的動力。在消費不振、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從而戳破了美國房貸市場的泡沫,而讓全球經濟深陷泥沼。在這種背景下,馬政府在上台前,吹牛不打草稿喊出的「633」口號,是必然難以兌現的目標,如果要強加兌現,反而可能讓國家前景更加慘淡。

不管近年來的能源與其他資源的上漲,有多少人為炒作的成份,但在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種種威脅下,這的確是個重新思考人類發展的重大時刻。如何從現在這個以刺激消費來支撐全球化大量生產的無解經濟,轉向一個自給自足、互助合作、與自然共生的小而美經濟,不僅需要每個人緩下盲目的腳步慎重思考,更需要透過公眾的討論,來營造共識,並進而採取行動。

可惜馬政府上台後汲汲於閉起門來的資源「分配」,劉院長甚至說稅制改革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為優先,公平正義次之,完全忘了2,5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請馬政府多為普羅大眾著想,如何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的永續社會,莫再以拼經濟為名,將多數人的經濟犧牲,換取少數人的經濟提升吧!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被「解放」的廢清法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我國的廢清法自1974年制定以來,早期是以環境衛生為主,後來為因應廢棄物非法棄置等種種問題,而衍生出今日的管理架構。由於廢棄物清理是一個涉及企業成本、商業利益、環境品質與社會公義的過程,也因此規範這個行為的「廢棄物清理法」,是一部可以反映我們的行政與立法部門,究竟以何種考量為重,並從中看出他們的擔當、見識與的廉潔。而國會委員的素質,從類似的法制過程中,亦無所遁形。

雖然這部廢清法已歷經了30多年的演進。不過,時至今日,什麼是廢棄物,卻沒有個清楚的定義。儘管有國際法與許多先進國家的法律可參考,但是目前僅有依照產源的簡單分類。在這種管理範疇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欲逃脫廢清法管制的案例,比如非法棄置廢棄物的行為人,試圖辨稱所棄置的不是廢棄物,所以沒有違法。這種狡辯的思維甚至蔓延到官員,比如台東縣環保局官員稱被美麗灣渡假村公司棄置在杉原海灣上的工程廢棄土為有用資源,即不屬廢棄物。

尤有甚者,若業者有辦法將其廢棄物登記為產品,即使這種產品的使用與原本是廢棄物時的處置方式沒什麼兩樣,對環境的危害仍有疑慮,但就非屬廢清法管轄。比如中鋼的爐石,今年五月時被發現填埋在屏東東港溪上游水源區(瑪家鄉與萬巒鄉的交界)附近,儘管其強鹼有影響水質之餘,但賣出爐石產品的中聯公司卻顯然不會有法律責任。

若是業者無法以「不是廢棄物」來規避廢清法的管制,那麼選擇「再利用」方式則可迴避廢棄物清除處理過程的較嚴謹管制。因為在2001年時大修的廢清法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的管理從原本的環保署,被劃歸到以產業競爭力為主要考量的各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如工業廢棄物的再利用由經濟部工業局管。也因此,事業廢棄物只要被公告可再利用,其清運機構通常就不必是取得政府許可的清除業者,再利用機構資格也沒有嚴謹的規範,且清運與再利用機構也不用上網申報廢棄物的流向。這種用鬆散管制所造成的結果,是形成「環境成本外部化」的誘因,讓許多業者假再利用之名,行廢棄之實,也讓我國的工業廢棄物再利用率達到75%以上的「亮麗」成績。

近來環保署又要修改廢清法,欲將上述存在於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訂定之子法中的鬆散的再利用管制架構,正式納到廢清法中。雖然理論上管制方法沒有因此變得更鬆或更緊,但一旦經過立法院的審查,將來想要加嚴,可能就難如上青天。新政府是個「強勢」政府,擁有行政與立法兩部門的主導地位,非過去八年來受到強力打壓反對的民進黨政府可堪比擬。但如果其不運用這個優勢,好好整理法規裡的漏洞,卻是用來撕扯過去在行政與立法以及經濟與環保的拉扯下已支離破碎的法規,強力輸送利益,可悲的不是執政黨終將遭到人民的唾棄,而是國家根基的敗壞。望身在官府的公僕,能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聽取人民意見,審慎為之。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企業的社會欺騙責任

作者: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隨著台灣政治經濟結構的變遷,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新自由主義的衝擊及近年來私有化理念的影響下,它似乎不再如同以往的直接介入於社會相關的事務,而是將許多權力釋出,交由私部門來承接,並宣稱經由這樣的制度設計,能夠達成社會所追求的公共利益,由此,我們看見了許多BOT的案子出現於台灣的社會。

不過,私部門的運作邏輯大抵是以能否獲利為主要的考量,在此思維及運作的模式之下,為了讓所提的計畫能夠順利通過,所呈現的結果往往是重要數據的扭曲,這造成的是預期成本的低估及利益的誇大、及環境風險的嚴重低估,這些計畫雖然使得私部門得以獲利,相對地,公共的利益卻因此而遭受到了相當大的威脅,社會的共信基礎也由此逐漸的薄弱。

若以交通建設為例,學者Skamris & Flyvbjerg審視及比較了交通建設(以歐洲為主)在興建前與興建後的成本,他們最後的結論是興建成本比當初所提的計畫內容,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至一百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而成本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也不是不平常的現象,這是因為那些交通計畫的決策往往是立基於錯誤及過於樂觀的預測數值。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預測的偏差呢?我們都瞭解對於未來進行預測是相當困難的,然而這卻不能當作為成本低估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Bruzelius等學者發現預測與實際成本、收益之間的差距是具有相當的一致性,而且幾乎都是一面倒的低估成本。因此,他們認為這是因為計畫的提出者為了要讓計畫成功的通過,在預測時就是有意圖的傾向於低估,而不會去高估成本。

為了讓計畫通過,前述學者認為有三個理由可以更根本的解釋成本為何低估:

第一、政治人物製造出過於樂觀的預測,其目的就是要讓計畫通過;

第二、特定的利益團體推銷這些計畫,但他們自己本身卻用不著來負擔成本或是風險;

第三、包商熱切的希望自己所提的計畫能夠通過,因此可以獲利。

這些理由都指出了一點,那就是政治上的解釋是成本為何低估的主要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前述學者主張那些交通建設的成本預估往往是高度的、及系統的被扭曲及誤導了。

由於利益及權力的宰制,使得成本往往是低估的,預測值也是有意圖的偏差,前述作者引用了Wachs的研究來作為他們結論的註腳,Wachs指出:「在經歷的許多個案中,規劃者、工程師、及經濟研究者都告訴我,他們必須多次的『修改』他們的預測,因為這些預測值無法獲得他們老闆的許可。所以,後來的預測值是必須被『杜撰』出來的,以此來產生一些數字,並獲得聯邦政府的支持,姑且不論這些預測值是否在技術上可行。」Wachs甚至指出,在建造成本方面說謊,幾乎都是一致的。

他這樣的見解也得到了Flyvbjerk等學者證實,他們說,為了要讓計畫通過並獲得利潤,欺騙及說謊就變成了爭取計畫通過的重要手段,在此情況下,交通建設計畫的成本是高度及有系統的低估,而這也應驗了台灣的一句俗諺:「頭過身就過」!

另外,環境風險的低估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例如,我國環境影響說明書及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是由開發單位自己來提供,而不是由政府來主導,根據過去的經驗,開發單位往往是把環境影響說明書及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的製作交由顧問公司來處理。

於此,就出現了一種現象,那就是顧問公司所做出來的說明書及報告書大抵都是以開發單位的意見為依歸,其結果是,幾乎所有的案子都是可以開發的。為何會如此?這是因為顧問公司是屬營利事業組織,是靠接案子來獲取公司的利潤,因此,在獲利的原則之下,使得它們無法脫離開發單位的影響,而它們所產出的數據也時常為社會各界所質疑。

企業為求計畫通過,成本必須故意的低估(例如高鐵的「零出資」),顧問公司為求開發案能夠通過,也必須主動的降低環境風險,而我們的環評委員會及甄審委員會很有可能都是在審查這些『杜撰』出來的數據,並由這些數據來決定台灣的公共利益。

這其實是個非常不合理及可怕的現象,但是我們的社會卻因為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的籠罩,及對於專家及數字的過於信賴,往往不自覺其中的謬誤,其造成的結果是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增加了許多不公義的現象。近年來社會往往要求企業要有其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但是我們卻是在私有化政策中,看到了許多企業的社會欺騙責任!

(本文全文刊載於作者部落格:http://sjhsu51545.blogspot.com/)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留空間給子孫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前陣子友人攜二幼女邀我一起外出同遊。我們於傍晚時來到了政大校園,那兩個小女孩在見了偌大的操場後,興奮地繞了好幾圈,遲遲不肯回家。雖吾不復童稚已多年,但我可以感受到她們應是平常遊玩的空間過於綁手綁腳,太過束縛所致。看到她們愉悅的笑容,不禁心裡也有點為現在的小孩覺得可悲。

現在的交通政策不當,造成私車過多,車水馬龍的都市空間,使得現代人不僅要撥空溜狗,更要陪小孩出外遊玩,時時得注意小孩的安危;值此同時,我們的自然資源也急遽消失:如河流死亡、海岸被工業區包圍、山坡地過度開發、田園荒廢進而蓋起大樓或者被非法掩埋廢棄物、森林漸漸消失換來沒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高冷蔬菜等經濟作物、地下水位下降、食物受到污染、生態多樣性喪失…。捫心自問,我們所能留給子孫的已經不多,但卻還是有人要得更多!

台塑大煉鋼廠、中油八輕、彰工燃煤火力發電廠,一個個重大污染開發案,意圖進一步摧殘雲林彰化所剩無幾的海岸。煙囪堤防阻隔了人與海的互動,大量的工業廢水廢熱戕害了沿海的資源,這樣的景象可曾令開發者心生一絲絲不安?除此之外,根據環保署統計,一般事業廢棄物的產生量,鋼鐵冶鍊業排名第一(佔34.3%)、電力供應業(主要為燃煤火力發電廠)排名第二、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與石油煉製業分別排名第四與第七(佔4%);有害事業廢棄物產生量,鋼鐵冶鍊業排名第一(佔28.1%)、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排名第十(佔3.1%);在小小的台灣,一年的工業廢棄物產生量,據推估已高達1,500萬公噸,同時非法棄置事件横行猖獗,這已令人相當頭痛,而我們的環境是否還能再承受這三個設計規模分別與中鋼、台塑六輕、台中火力發電廠相當的大型開發案所產生的廢棄物?更遑論其所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與所耗用的大量水資源對我們的生存威脅!而大量的廢棄物也代表著我們對地球有限資源的大量耗用,因此這三個開發案不僅將為子孫製造更多難解的習題,更將進一步剝奪了他們未來的可用資源。

近來奇美集團前董事長許文龍在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指出,由於他覺得這塊土地不能再污染,要留空間給子孫,因此沒有像台塑王永慶一樣投資六輕,從石化上游就開始做。暫且不論奇美公司在環境保護上的功過得失,光就他能從環境面而不僅僅是市場面來考量投資與否的這一點,就足以令人動容。或許,這是每個企業領導人與主管產業發展的經濟部,必須學習之處。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環境影響評估與算命

作者:吳焜裕(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隨卡玫基颱風而來的豐沛雨水帶給台灣重創,讓馬先生質疑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因此許多人開始嚴肅的檢討如何改善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氣象預報的本質就是一門根據現有最佳科學資訊與技術預測未來氣象變化的科學,因此擬提升預報的準確性,最重要的將會是投資更多的資源購買更好的設備,做更好的研究與收集更多實際的颱風相關氣象資料,培育與訓練更多的專業人才等。既使如此,因氣象時時刻刻隨時間與空間在改變,人能掌握的資訊不可能完整,預測有誤差仍在所難免。

回過來看在預測投資開發行為對環境影響的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本質上,環評也與氣象預報一樣,也是要根據現有的最好環境數據,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與經過驗證的模式,模擬一投資開發案或是一公共政策未來對其周遭環境的影響的一門科學。

基本上,環境的保護應該是預防重於治療,環評制度是一個好的制度。只是在台灣自環評法公告實施至今,環評報告書有時還不如夜市的算命仙的鐵口直言。看來好像有專業但沒有科學基礎,有時所用的環境資料竟與當地環境不符或是視而不見故意遺漏。多年來,許多環評案所引起的抗爭,都是起因於環境資訊不實,負責環評的相關單位好像也未曾正視這個問題。

另外環評過程所使用的各種數學模式,模擬的結果究竟與實際影響情況相差多大呢?過去多數環評案好像都以模式模擬結果符合管制標準,對週遭環境沒有影響就可以通過。以投資興建工廠的環評報告書中的空氣品質影響模擬為例,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未經嚴謹的科學程序估算,就拿來用空氣擴散模式模擬,有文獻資料報告空氣擴散模式模擬的結果誤差有些情況可以在10到100倍間。但在環評報告書中,對如何取得科學性的數據與環評的準確性好像很少人提出討論過。原本環評為一科學的整合過程,但科學的成份好像被稀釋到很淡薄,漸漸地,民眾與環保團體對環評報告書內容的信心也被稀釋到蕩然無存。

最近環保署好像要制定環評審查旁聽要點,未來可能也要讓受影響地區的民眾或是環保團體推派他們信任的學者專家參與環評的審查。這種擬讓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的作法方向值得肯定,但首先應解決環評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提高環評的科學性,降低環評的誤差。當然環評也與氣象預報一樣都是預測未來尚未發生的事件,評估結果必然帶某一程度的誤差成份。

這種誤差或是所謂的不確定性應該讓民眾充分了解,並讓民眾知道面對這種評估誤差的潛在影響,政府將會建構什麼樣的機制以進行監測,以預防投資開發案可能給其周遭環境或是居民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此,增加民眾的參與才會實質提升民眾對環評的信心,否則民眾的參與將徒勞無功。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哪些環保學官出賣東海岸杉原海灣?

作者:劉烱錫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召集人、台東大學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台東縣政府於97年6月9日緊急發函通知第六屆環評委員有關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議臨時改期至97年6月15日星期日召開,並不顧台東環保團體提醒上屆環評委員的提問還沒解決而不應表決下,關起門來表決通過第五屆環評委員要求立即停工並罰款的該開發案。這可能是環評審查會在星期日召開並通過的台灣首例,值得我們解讀。

美麗灣渡假村的基地原為台東縣府所屬的杉原海水浴場,台東縣政府與美麗灣渡假村在93年12月14日的杉原海水浴場BOT合約上,已提醒此一6公頃的開發範圍應由業者做環評的情形下,台東縣政府於94年3月間同意其分割出一塊0.9996公頃,接下來,環保局承辦人員於旅遊局簽稿會核單中,就「徵求民間參與杉原海水浴場投資經營案」是否需辦環境影響評估案一事,會核表示:「本案經書面審查未達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認定標準第31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依法免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亦即以開發面積在山坡地不超過1公頃為由,而稱免環評,讓業者得以申請建築執照而在無環保規劃下大興土木,並超建、超挖,並棄置大量廢棄土於海灘,造成泥流排入珊瑚礁區之事實。

此一切割閃避環評作法,行政院環保署已於96年7月9日指出應先實施環評,並請縣府命其停工,並處以罰鍰。97年1月23日高雄行政法院也已判決應停工。但台東縣政府仍不執行停工令。我們認為環保局相關承辦人員在知法下未盡環保之責,還涉有出賣、圖利之重嫌。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於96年8月15日向台東縣環境保護局檢舉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將大量工程廢土和混凝土塊堆置沙灘,96年8月份聖帕颱風來襲前,台東縣環保局黃明恩局長與業者、李錦慧縣議長及聯合報記者陳嘉信先生至杉原海灘藉詞現勘,事後大篇幅報導懷疑環保團體作假,然事實即為事實,業者雖將表面沙灘整平,但在沙灘下之證據,卻仍然存在,經過聖帕颱風過後,沙灘下之工程廢棄物再次裸露出來。台東縣環保局竟於96年9月11日發函先是說明:「…明確認定剩餘土石方、磚瓦、混凝土塊為有用資源,非屬廢棄物範圍…」,進而表示:「…本局今年分別於5月21日、6月22日、7月13日、8月16日及9月4日等皆派員或會同相關單位至現場稽查,均未發現有廢棄物傾倒於海灘上之情形…」環保局為破壞環境的業者硬拗工程廢棄土為「資源」,有此等環保官員,台東縣的環境資源能不被出賣嗎?

台東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專家學者委員遴選要點」第三點規定:「本府環評專家學者委員之專長,應含自然、生活、社會環境領域,並力求各領域委員之人數均衡」,但通過此一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案的15名第六屆環評委員之中的10名專家學者,除一委員屬東華大學環境政策所外,其餘九名全為「工程」系所之教授。而未通過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並要求縣府立即停工並罰款的第五屆環評委員,不但有工程系所之教授,亦有水土保持系、自然資源所、生命科學所、區域所、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等系所,符合法令要求,本屆委員之組成是否因本案而「量身訂作」,不禁另人起疑。

我們認為這些專家學者不管有無出席6月15日的環評會議,如果沒有就自己的專業極力保護環境,等於是變相協助台東縣政府涉嫌非法通過美麗灣新建工程的環評,我們認為環評專家學者應該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環境保護責任感,這就請社會輿論來公評吧!

編註:相關承辦人員:技士張宗義、課長林聖雄、局長黃明恩。
第六屆臺東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委員名單

姓名 職稱 服務單位
鄺麗貞 主任委員 台東縣政府縣長
彭德城 副主任委員 台東縣政府 副縣長
黃明恩 委員兼執行秘書 台東縣環境保護局 局長
許士元 委員 台東縣政府 城鄉發展局 局長
廖復山 委員 台東縣政府 農業局 局長
王鴻濬 委員 東華大學 環境政策研究所
林宗曾 委員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土木系
高志明 委員 中山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林銳敏 委員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
黃益助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陳瑞仁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楊磊 委員 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蔡俊鴻 委員 成功大學 環境工程系
周志儒 委員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
廖秋榮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蘇花高應該怎麼替?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秘書長)

最近行政院對外宣佈決定興建「蘇花替」而引起喧然大波,後來雖然又演變成一個「構想」,須待環評結果才會決定(編按:在此篇文章完稿後,這個還沒經過環評的構想又已經變成行政院的一個「政策方向」,並已為之編列明年度的預算),然而在媒體呈現正反兩邊意見時,以保育為由持反對意見者,被贊成興建者指控為只要「環保」而不顧「人命」,更以曾在蘇花公路被落石擊中者的受害者家屬心聲突顯環保者的「無情」。而行政院在為這「構想」辯駁時,也指出只是為了回應花東居民需求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而交通部長則指出,應將花東居民籲求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當成『技術問題』,看在技術上有什麼方法可以設法滿足它。」

從這些贊成興建者的觀點,可見「環保」常被曲解為只是「反對開發」、「不食人間煙火」,而未能深入地去了解,環境保護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經濟安全」、與「社會安全」的基石。如果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挖斷了水脈,那可能會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用水,並讓溪流河水日益乾枯,而戕害農業與觀光業的發展;如果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讓花蓮的交通往高度倚賴私人運具的方向發展,讓污染產業大舉進軍花東,其所帶來的污染與壅塞,將大幅降低花東的生活與觀光品質,同時造成當地的「經濟流失」,即在地觀光與其他自然資源所換來的經濟利益將流入外來企業的口袋,而非支持在地經濟的命脈,甚至將戕害在地居民的生計。更重要的,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肯定將破壞許多棲地,讓許多生命流失,同時因為所過之處的地質脆弱,也難以保證人命的安全。

在這麼多風險存在的情況下,難道一個國家該冒然丟下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對這些一旦發生即難以回復的風險挑戰嗎?這不就是孤注一擲嗎?!而「孤注一擲」不是只有當一個人、社會、或國家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才會做的抉擇嗎?難道花東地區已落入這個地步了?恐怕非也!

環境本來就是會為人類發展帶來限制。而人類不只該去尊重這些限制,更要去了解這些限制對自己以及對自然運行的意義,進而去服從祂,依循其限制來思考另類的發展,而不是輕率地祭出以漠視萬物、唯人獨尊的「工程技術」,要來克服這會衍生更多限制的限制。這條安全回家的路,可以不是一條新設的公路,而是強化效能的既有鐵路,加強管理的既有公路,與適當規劃的海路。

當大眾聚焦於蘇花公路在大雨來時的坍方落石、道路中斷時,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果讓使用率最高的砂石與其他貨物的運送改走鐵路與海路時,是不是就可以大幅降低蘇花公路的負重與煞車不易的卡車數,進而提升道路品質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如果我們將蘇花替的大筆工程經費轉而用來加強台鐵營運效能與花東大眾交通時,是不是更能提供在地人與觀光客一條不僅安全也很舒適的路,同時更有益於在地的觀光?諸如此類的想法,在反蘇花高的論述中,是不勝枚舉,可見依循自然限制來思考,可激發社會更多的創意,而找出更多條讓人們安全回家、也讓眾生萬物有個家的路。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大家一起來思索,生活所需的能源在哪裡?

作者: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 助理教授)

自國內從七月份起油電雙漲,整個能源的高價格問題成為全民共同的痛。會覺得痛,而且痛得不得了,主要因為生活中我們何可一日無此君,但是用了卻又必須面對高高在上的能源價格問題。這種又愛又恨的情懷,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會持續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因此,創造出帶動我們食衣住行所需要的能源,遂成為今後科技發展的顯學。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盡全力找出可以轉動我們生活中無數機器的能量。說句老實話,能量在哪裡呢?其實,能量處處可見。正當我的十根手指頭飛舞在鍵盤上撰寫此文時,每一根指頭敲打鍵盤上的一個鍵,就會產生10毫瓦的能量來。如果你是一個每天在電腦前工作的上班族,或者是一個線上遊戲的玩家,當你奮力的敲打你鍵盤的同時,實際上能量就像是電腦中音樂播放程式裡的頻率分析視覺顯示功能的長條狀圖,高高低低地隨著你敲打鍵盤的節奏,一點一低的產生出來。如果這些能量可以蒐集並且儲存起來,未來的電腦是不是可以不用插電,只要你敲打的時間夠久,就可以自給自足了呢?

最近一期的知名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就有一篇有趣的文章,該文主要在介紹蒐集走路間產生的能量。根據科學家的評估,每當我們走一步路,就可以產生大約67瓦的能量,這個能量足足可以讓燈泡發光至少一秒的時間。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一天可以走10,000步的話,那麼蒐集起來的能量可以讓家裡的電燈發光10,000秒的時間,也就是166分鐘,足夠讓一個準備大專聯考的考生K書3小時左右了!

因為有了這個想法,所以激發了一群路走得最多的單位——美國國防部的興趣。他們想,軍人經常要行軍,而且是一群軍人同時在行軍,所以如果可以讓這些健走的專家們在他們的鞋子裡裝置捕集行軍過程中每一步所產生的能量,則應該可以替國防部省下龐大的經費了。

目前這項研究計畫進行的進度並沒有驚人的重大發展,主要的瓶頸在於捕集和儲存的技術還有待突破。以步行的構想而言,現在發展的程度,每走一步最大能夠產生6.5W的能量。初步的成果,大概僅止於將捕集到的能量應用到iPod或者是手機的電池上,當然這方面的技術已達商業化的價值了。但是,與原先的構想,亦即提供作為家用的階段,仍然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從前面介紹的兩個構想,我們知道能源並不非一定要燃燒大量的石化燃料才能產生,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產生能量,關鍵在於如何捕集,以及如何儲存。個人認為,想像力與創造力才是關鍵。美國人可以從走路或者是敲打鍵盤的模式中,開始研究能源,那麼台灣人就可以從氣功或者是打太極拳中出發,反正全球一起來思索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在哪裡,已成為地球人共同努力的目標了。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找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理事)

最近「蘇花高」變成「蘇花替」。這會是一個解決蘇花高議題爭端的好方式嗎?這個名詞不同但內容差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它的經費都是用「國道基金」。

以前當大家在討論花蓮的建設時,民間團體都說要把興建蘇花高的九百多億元的經費拿做建設花蓮之用。但是政府部門都說,不可以,「國道基金」只能用來興建國道,其他都不能。然而現在卻說要建一條省道:「一條由國道基金支出的高速公路水準的省道」,這有什麼差別嗎?換湯不換藥吧!

花蓮有些人說要爭取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其實在所有的交通運輸工具裡,鐵路是最安全,而且載客量最多,最符合經濟效益。如果台鐵不養那麼多退休人員的話,台鐵不會經營困難。台北到花蓮搭火車單程花費三百多元;如果開車,一公里油費就要十元,一百公里光油費就要花費一千元。搭火車實在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有時我看到團體包坐台鐵車廂,一趟就可以運送近千人,實在有效能。在氣候暖化的時代,坐大眾運輸系統,是最省能源,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東部民眾如果只是要改善交通,使它更便捷,何不往「快速鐵路」的方向發揮?「高鐵」通車後,自行開車走高速公路的人大量減少,再加上油價節節高昇,現在長距離的行程,國人都知道不要輕易開車上路。如果好好強化台鐵的體質,未來東部交通運輸會是台鐵的金雞母。花東鐵路的雙軌化和電氣化應該加速進行,讓花東人享有一條和「高鐵」一樣水準的鐵道系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不但花蓮人可以享用,台東人也可受惠。

有一段時間,台北花蓮之間是有一家「大有巴士公司」在經營,後來因為一趟車只載兩位乘客,只好宣布停駛。台灣東部是狹長地形,透過鐵路直線和大量的運送旅客和貨物,再加上鐵路車站附近規劃完善的接駁系統,才能提供旅客方便的服務。我每次到花蓮,一定要拜託朋友來接送,或是自行租車,才能解決花蓮在地的交通困難。花蓮因為公共運輸規劃不佳,所有居民都必須自家配備交通工具,在油價高漲的現在,花蓮人也不願意處在高交通負擔的情境。

蘇花公路目前使用最多的車種是貨運砂石車。每天奔馳在公路上的上千輛霸王車,載著東部的砂石運到西部,小車都要保持警惕,以免被載重的貨車追趕或碰撞。在大雨或颱風天視線不佳的情況下,行走蘇花公路更要小心翼翼,這裡的車禍比例很高。因此如果能讓這些貨運改為鐵路運送的話,當能提高蘇花公路的安全性,而全國納稅人也不用被立法院坑那麼多錢去補貼這些營業車量的牌照稅與燃料稅。

花蓮人爭取86公里的蘇花高之後,如果要追逐高速公路的快感,以及台灣一日生活圈的連結,恐怕還沒吃到就會失望。台北宜蘭的高速公路通車後,除了幾個觀光風景區之外,過路客大量減少。當大家都開車,喜歡定點到定點的消費型態,減少路邊商家的生意活絡的空間,以致宜蘭的店面仍然一片蕭條,人口不增反減。

花蓮迷人之處就是她和西部是不同的,美麗的山水,乾淨的空氣,悠閒的生活。很多人喜歡住在花蓮,我有許多朋友移居花蓮,他們說:花蓮的土地是黏人的,來了就不想離開。有人戲說,花蓮人應該要付環境費,因為他們每天可以享有這麼好的環境。花蓮人應去爭取更好的大眾運輸系統,讓花蓮的人間淨土,成為人人(而非只有開車族)都可以方便輕鬆享受得到的地方,才是上策啊!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三月瘋媽祖 七月瘋陸客

作者: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 常務理事)

自從三月馬總統當選到現在,不滿四個月的時間,全台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大概是放寬中國人來台觀光的限制以及兩岸直航等政策的執行。套句朋友的話:「景氣不佳,現在全台都在等候大陸觀光客來拯救我們」。從媒體報導之熱絡,以及各地為了迎接陸客所做的各種措施來看,台灣似乎不只有「瘋媽祖」,近來「瘋陸客」也在「振興觀光產業,拯救台灣經濟」的大目標下,形成了一股強烈的社會氛圍。

然而,前陣子與幾位過去並不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的朋友在MSN上相遇,他們不約而同地在跟我提及對陸客來台的擔憂。他們表示,一直以為新總統會用至少一年的時間來規劃相關配套措施,才大幅度開放中國人來台觀光。然而從踩線團到七月四日起,每天陸客開放人次將增加為三千名的現況來看,相關配套措施的規劃速度大大落後於一面倒的開放速度。

預防性的配套措施尚未形成,迎合性的措施倒是紛紛出爐,從環境保育、承載量的角度來看,其中不乏「開倒車」的迎合性政策。「增設垃圾桶」便是其中一例。全國垃圾不落地政策已經行之有年,姑且不論該政策是否讓全民都滿意,但對於全台市容景觀的改善,應是有目共睹。如今為了迎合陸客習慣,卻要讓垃圾桶重現江湖。未來,全台市容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令人憂心。

此外,某些地方政府也針對這波陸客觀光提出「改善市容、交通動線」、「增設公廁」的策略。這樣的因應措施,用意良好,只是讓人心中起了問號:「這些規劃不早就該作了嗎?人民難道不需要享有乾淨的環境?過去的觀光客難道不需要對台灣留下良好的印象嗎?」。網路上也有網友諷刺、質疑:「沒有陸客,台灣人民與從前的觀光客都不需要如廁嗎?」一連串的迎合性措施,真是讓人看得霧煞煞。

優質的觀光服務品質,需要透過對標的消費者的瞭解與悉心設計,更需釐清台灣對於觀光產業的自我期許與目標:「俗擱大碗、一次性的商機?或是品質高、有黏度,消費者來了還想再來?」筆者認為,觀光局、各地方政府、旅遊與餐飲業者等相關單位,應積極研討如何在開放陸客觀光與環境保護兩者間取得平衡,達到吸引陸客也吸引他國觀光客的目標。切勿為了僅迎合某些觀光客,而降低標準、放棄過去的努力。否則不僅恐失去其他商機,更危及國人生活品質。

最後,考量各觀光景點與自然保育區的環境承載量,筆者認為應「以價制量」,以優質的觀光服務品質與較高的價格來控制人數,降低觀光對國內人民生活、交通、社會與環境的衝擊。而在觀光客入台環保政策宣導方面,可在飛機上針對所有入台的觀光客,進行垃圾分類、塑膠袋限用、全面禁煙、不可隨地吐痰、以及近來政府所大力推動的低碳節能生活等政策的宣導,提醒各國觀光客配合落實。

當然,國人本身也應該時時做好模範,全力配合這些相關政策,才能有立場監督觀光客,讓這波商機成為促進台灣觀光達到國際品質標準的契機與催化劑,如此才是台灣觀光榮景可以永續經營、細水長流之計。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虛幻的經濟發展圖像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 研究員〉

前陣子有機會在夜間行經台中市重劃區,一棟棟住宅高樓大廈看似豪華榮景,入夜亮起燈的戶數卻寥寥無幾,黑夜裡只有路邊空蕩蕩卻又燈火通明的霓虹燈與街燈,照亮著高聳而死寂的水泥叢林。同行的朋友以前是做建築出身的,我們從計程車內瀏覽過這片死寂之城,他以內行人的口吻預告房地產的泡沫已經出現,無論房價炒的多高,新聞報導豪宅多貴,或者大陸富豪炒樓團來台帶來多大的希望,即使不懂學理,光是沿著道路數一數亮著的樓格子,就能印證許多地政專家的預言。這是簡單的數學題,畢竟蓋那麼多房子,哪來那麼多人住啊?

根據營建署統計,2005年核發建照總面積達1,306萬坪,比前一年的1,286萬坪成長1.7%,創下8年新高。住宅類建照核發量是12.16萬戶,成長了9.6%。當時專家就推測,核發建照到完工、販售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房市供給超出需求的危機將在2008年出現。就在今年不久前,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與中國房地產價格下滑的風波,引發的是一連串的全球與區域金融與經濟風暴,至今美國都還在風波之中。美國政府面臨著鼓勵民眾超過收入的借貸支出政策,以及不斷以刺激沒必要的消費拼經濟的苦果,不僅造成經濟危機,也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方面供給大過需求,另一方面報載「購屋痛苦指數」居高不下,雙薪夫妻年所得約82.9萬元,要18.4年不吃不喝才能在台北市買得起三房的預售屋,顯示台北市的房價持續上漲幅度遠高於所得成長,豪宅建案卻不斷推出。在愛樂電台主打喝紅酒、賣古董的企業家才買得起的高雅臨河水岸建築,更在原本已經因為安坑、新店建案過量,造成出入塞車的路段,要再增加上千住戶。在廣告與接待中心的榮景背後,許多上市公司以「完工比率法」入帳,即個案銷售率超過成本門檻時,可以銷售成數乘以工程進度比率計算業績及入帳;而通常必須銷售六七成才能超過這個門檻,因而業務員必須找親友人頭作假以滿足會計帳面,達成公司業績目標。(註1)

在種種虛幻建構起來的地景之上,建案仍然被視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指標。最近土城彈藥庫的軍事空間,將被納入都市計畫規劃,已經有建案開發排入政策環評即是一例;而淡水新建快速道路,也是為了抒解當初淡水新市鎮超過胃納量的建案住戶的出入塞車問題。兩者都是以虛幻的經濟發展,實質上是滿足少數開發商業利益,違反合理的都市規劃與破壞生活品質。兩件迫在眉睫的危機,並非只是搶救一旦破壞就不復返的紅樹林濕地與都市最後的綠地,而是壓垮臺灣泡沫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水泥建築蓋完以後,留下的只是這個星球上醜陋的、誰也負擔不起的虛幻地景。

 

註1:完工比率法一段,參引自
http://home.url.com.tw/index.php?func=forumbody&f_no=316&cat_en=community125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全民大減碳、財團馬上飆碳

作者:黃煥彰(看守台灣協會 監事)

台灣每人每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為12噸,是全球人均排放量3.9噸的3倍。馬英九總統的環保政策中在減碳的部分,他希望台灣能在他執政8年後,也就是2016到2020年間,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2008年的水準,在 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在2050年更要達到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這種環保政策不但是愚民政策,亦將貽笑國際。

其一、為什麼要到2020年間才能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2008年(今年2.7億噸的水準,這代表當世界各國不斷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時(皆以1990年為減量標準),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優先繼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3.6億噸再減量。

其二、在2050年要達到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即為1.15億噸接近台灣199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21億噸),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要求台塑集團與中鋼集團先關廠。同時根據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的統計,累計95年度總排放減量16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總投資費用達81億元,平均減量成本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5,000元。那麼請問馬總統要減少2.4億噸的二氧化碳要花多少錢?

政府部門為了掩飾其圖利財團的事實,在媒體上大玩兩面手法,今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當天,總統馬英九簽署「總統府節能減碳十大宣言」;此外,環保署一方面極力推廣「減碳十戒」活動,包括「將傳統燈泡改成省電燈泡」、「開窗通風真舒服」、「隨手關燈、拔插頭」、「每週一天不開汽機車」、「多走路、保健康」、「愛用當地食材」、「吃多少、點多少」、「不過度包裝」、「改變用一次即丟的習慣」及「資源回收、再生使用」,即要求全民一起縮衣節食,來減少少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卻於6月9日,儘速通過中龍鋼鐵第二期第二階擴建擴建計畫的環評,來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未來中龍鋼鐵二階擴建新廠每年將增加約475.4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使其依環評承諾進行減量,也要營運後數年才能降低至目標值,且每年仍有260.3萬噸的排放,加上現有舊廠年排放量696萬噸,合計一年約956萬噸。環保署署長亦告訴人民,環保署要求中龍鋼鐵未來必須依目前還躺在立法院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再減量,「如經核配」再減少總排放量的15%,而其無法達到目標,就得花錢買碳權,一年要花15億減碳。但就是中龍鋼鐵達成政府減碳15%的要求,其每年仍有85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中龍鋼鐵是否於環評中預先高估二氧化碳排放量?未來台塑鋼鐵要是再通過環評,每年台灣將再增加1,490萬公噸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反觀馬英九計劃要平地造林6萬公頃,每年只能吸存126萬公噸二氧化碳。

除了允許高耗能產業擴建飆碳,馬政府也不放過可以減緩全球暖化的海洋固碳功臣:珊瑚礁。目前珊瑚漁船執照僅剩三張,只要不再核發新執照,珊瑚漁業今年底就會消失,原是海洋生態的一大福音。但五二○後,漁業署卻公告將重新開放珊瑚漁船96艘,並可在5個海域、共7,800餘平方公里的面積作業,台灣的珊瑚礁生態未來將面臨大浩劫。原來馬英九總統的拼經濟,不僅是要一般民眾縮衣節食以滿足財團的揮霍資源,更是要把生態災難留給後代子孫!

「搶救珊瑚連署活動」詳情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跟鬼拿藥單的能源政策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在全球暖化、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由過熱人為活動產生的惡果的交互作用下,其所導致的全球性氣候異常與物價高漲已令節能減碳成為媒體熱門話題、政府響亮的口號以及良善民眾在個人生活上自我要求的目標。在種種受到鼓吹的減碳作為上,具市場商機的或許得到最大的推動而受到注目,比如省電燈泡與LED燈。

據報載,能源局於6月4日表示,將強制提升11項電器用品的能源效率基準,其中白熾燈泡能源效率基準預計年底就會公告,並於民國101年實施,預期屆時其將無法達到標準而停產,全台將有2,500萬顆白熾燈泡面臨汰換,「商機高達20億到30億元。」雖然法規還沒正式實施,但公部門已開始作為,各級政府將全面汰換鎢絲燈,全國135萬盞路燈也朝改用 LED路燈規劃。

然而省電燈泡與LED燈具雖然較省電,但省電燈泡含汞,LED燈具含砷,均是有毒重金屬,其在生產過程與廢棄後所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不容忽視。政府在大力推動之餘,可曾想到因此而增加的環境負荷,包括被汰換的大量廢棄燈泡的回收處理,以及省電燈泡與LED產業在成為社會新的依賴後,因此持續釋出的重金屬在環境與食物鏈中的累積?

在權衡省電與重金屬危害等正負面影響,並考量節能尚有其他許多作為的情況下,或許這個在鎢絲燈等耗能燈具還未壽終正寢前就全面汰換的政策,就不該成為優先推動的政策。以路燈為例,除了現在就開始汰換成LED燈外,是否應先考量是否可減少路燈的密度,縮短其使用的時間?此外,許多地方政府,在行道樹上掛滿奢侈的燈飾,是否更應成為優先禁止的行為?

節能減碳勢必會牽涉到產業結構的轉型,因此除了積極,也應審慎,避免由一害轉到另一害,而永遠無法除害。省電燈泡與LED燈具,只是一個小例證,而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能源結構的調整。

行政院於6月5日剛通過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中,為滿足馬總統沒有實際考量全球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現實狀況就提出的誇口政見,而置入:「建立滿足未來4年經濟成長6%及2015年每人年均所得達3萬美元經濟發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應系統。」這實是違反永續發展以資源有限為前提的原則;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能源可供應量應成為經濟成長的限制,而非經濟成長做為能源供應追求的目標。

接著,為滿足這以財團開發利益而非人民真正福祉為依歸的拼經濟目標,馬團隊於是跟鬼拿藥單,於該綱領中指出「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並對外表示未來現有核能電廠除將延役外,還將擴增核能機組,以同時滿足經濟成長數字與減碳目標。至此,環境基本法的非核家園政策已正式被一黨獨大的執政黨踩在腳下,未來社會若無自覺,恐將承受高耗能(通常也是高污染)與核能產業所帶來的雙重環境負擔,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往惡質方向調整。或許,這些汲汲私利、執迷不悟的短視執政團隊與財團,還未真正見識到上天的反撲力量,哀哉!


編註:核廢料的處理,是另一個目前沒有辦法擦的屁股,不獨台灣,世界各國皆然。核電因此遭台北縣政府罰款累計已達數十億。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脫掉馬英九的「九萬兆」內閣的減碳外衣

作者:台灣看守人

台灣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但以使用面積計算,人口密度則為第一高的孟加拉國的三倍);每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自1990年到2005年間,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了約130%(是1990年的2.3倍),為全球成長趨勢速率的四倍。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年均值已超過12公噸,是全球平均的三倍。

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引起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已到了危機的地步。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屬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現在台灣溫室氣體的個人排放量已經超過英國、德國和日本以及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人均值排放量。如何有效地與世界同步,降低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迫不及待的工作。

世界各國努力於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於2005年時相較於1990年之排放,減量幅度最大的如拉脫維亞,減少58.9%,大部分經濟轉型期的東歐國家排放量(-20%~50%)皆低於或遠低於京都議定書目標;工業化國家如西班牙(+53.3%)、葡萄牙(+42.8%)、希臘(+26.6%)、澳洲(+25.6%)、加拿大(+25.3%)、義大利(+12.1%)、挪威(+8.8%)、日本(+6.3%)、瑞士(+1.7%)、荷蘭(-0.4%)、歐盟(-0.6%)、法國(-0.6%)、丹麥(-7.0%)、瑞典(-7.3%)、英國(-14.6%)、德國(-18.4%)、俄羅斯(-26.7%)。有一些國家尚符合或接近京都議定書的減量目標,如瑞典、英國、德國、俄羅斯及經濟轉型期國家。這一個國際上的外交、貿易場域的「競局」,各國的努力成果將被紀錄及公布週知。

中國應是例外,據荷蘭環境署公佈顯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在2006年首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騋禤a。荷蘭環境署根據最新的能源以及水泥生產資料,作出初步統計顯示,在2005年,美國還比中國多出了2%;到2006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前年增加了9%,比美國多出8%。中國三分之二的能源需求來自煤碳燃燒、及水泥產量佔全球的44%,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2006年共製造出62億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超越美國的58億公噸當量,成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也是對全球環境的威脅。

在2005年台灣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為2.85億公噸,能源使用部門排放占92%。大部份的能源、電力,為供工業所使用。排放量仍持續成長,我國2006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較2005年者,成長2.7%,在2002-2006年間之平均成長率3.1%。持續成長的主要原因為能源消費不斷增長,尤其「燃煤」發電比重居高不下。

馬英九領導的行政府上台後,應正視此問題。由近期觀之,其在溫室氣體管制方面似有不少具體的政策、聲言及行動。這些政策、行動,像是:將訂定「溫室氣體減量法」;要訂定台灣的減碳(定量的)目標;環保署積極推動「節能減碳酷地球」/ 環保生活化;近日劉兆玄宣布行政院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由選舉語言或媒體公關來看,似有肉的、似不錯的、似誠懇的,甚至是完美無缺的。然而實質上,這些到底是政策、還是花招?

在6月1日民間環境NGO會議上,民間環保團體點出了:馬英九所謂的將在 2016至2020年排碳量要減到2008年的排放量標準。但這些目標都是在馬英九下台後,是後任的目標。環保團體指出,目前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85億公噸,但光是台塑企業,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而其所汲汲營營的「台塑大煉鋼廠」,就要增加排放1,500萬公噸。當馬的閣員們注意、努力於改變一般民眾的生活習慣、要民眾過低碳的生活時,其對會大量增加台灣碳排放量5%的「台塑大煉鋼廠」開發計畫,所持態度、看法、政策如何?「放行排碳大戶 全國脫光沒有用」(據97年6月1日自由時報),誠哉斯言。

而劉兆玄所宣布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其實是另一個「發展核能的政策」,馬英九的內閣準備用這一招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上脫身,又能對耗能、排污財團有所交待。「永續能源」這幾個字又一次要被他們糟蹋了。依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明白說明到:傳統核能或核融合有核廢料等不能解決的風險及禍害;再者,核能將只是一個暫時、過度的作法。當把「核能」當成「永續能源」的一種,實在是違反常識的,實在是對「永續的」這幾個自字的褻瀆。

在節能減碳上,馬英九的領導班子能不能要求台塑企業內部的火力發電廠,全部改以天然氣做燃料,或是對台塑的煤碳進口,課一課煤碳「進口稅」,試試看吧,做給我們看吧。 台灣的新領導班子的新政策,似與財團、富人資本家走得更為緊密了。在趨於「全球化」的現在,在全球環境問題趨於嚴重、全球資源消耗威脅更為緊繃的今日,馬英九的政策似將把台灣中下的、弱貧的民眾,趕到財團的狼群中、獅口下。

難道這就是他愛台灣的方法嗎?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反怠速是開創性的環保措施?還是環保秀?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五月中旬有一則有趣的環保新聞,源起是台南市正在執行的汽機車反怠速政策;該規定要求車輛停車等候時,未關閉引擎的時間不得超過3分鐘,否則將受罰。這則新聞則報導取締到「車震」怠速超過三分鐘的情事。

根據報載,這次取締發生在凌晨4時。有輛汽車未熄火將車停放在台南安平5期重劃區的廣場旁,怠速引擎聲引起早起運動民眾的注意,向環保局電話檢舉,稽查員迅速前往現場。當稽查員趨近該小汽車時,察覺到車內有人窩在駕駛座旁的前座「晃動」,渾然不知有人靠近。稽查員並未驚動車內的人,靜悄悄地依照作業標準來執行稽查,將採樣器放在車體後方排氣管前,並閃到一旁進行錄影蒐證。

稽查人員足足錄下3分30秒怠速狀況,等到「車震」狀況停止之後,確定車體不再連續晃動,才上前拍打車體,叫喚車主出來。當時車內男女一陣錯愕,連忙整理衣裝,男子步出車外時,還散發著酒氣,稽查員表明身分,說明是執行反怠速稽查取締任務。這名男子得知是環保稽查員執行公務,鬆了一口氣,因為當車子被拍打時,他擔心遇到抽戀愛稅的歹徒。該男子向稽查員表示,家住台南縣,不知道有這條規定,但稽查員還是鐵面無私地開出1000元罰單。

讀了這條新聞,我不禁會心一笑,因為反怠速稽查是高難度的。依照台南市的作業標準,要對排氣管進行採樣,以證明引擎超過三分鐘的連續運轉,此外,還須攝錄車輛停止未行駛的證據,稽查員要同時蒐集兩種證據,才不會造成與民眾爭執不下的場面。

可以想像,稽查要成功,有多困難。一種狀況是車內無人但引擎仍在運轉,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另一種狀況是車內有人但怠速,這時若發現有人在車旁架設錄影機與採樣器時,很自然地會下車查看或將車子開走;只有當車主渾然不知有人在蒐證,才有可能取締成功。因此,若在「業績」壓力下,車震成為反怠速稽查的標的,是可以理解的。

有人會問這則新聞會不會是環保稽查員的主動出擊?還是如報載,凌晨4時民眾檢舉,稽查員火速趕到現場執行取締?看法見解容有不同,但台南市環保稽查員的工作態度,令人讚嘆;環保主政者若能將其積極性引導到更嚴重污染行為的取締,例如工廠的非法排放與非法棄置,將不知有多好? 我支持以道德規範來推動反怠速,但若採用取締的方式,則認為考慮的層面要更周全。取締若不能全面性的落實,實質意義並不大,被處罰的違規者更會有我只是倒霉的想法;而當採用強力取締來推動政策時,更要考慮是否能形塑出新的社會行為典範,否則不再推動強力取締時,民眾的行為若又回歸如前,那政策只是三分鐘熱度,反怠速取締將淪為一場環保秀!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台灣要成長還是要發展?

作者:鄭益明(看守台灣協會 常務理事)

台灣政權在許多人的期待中即將轉移,從草根性起家執政8年的民進黨,轉移給過去掌控台灣資源達55年之久的國民黨。在民主社會裡,政權在政黨之間轉移是正常的現象,也是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發展的有效工具。民進黨過去8年的執政,雖說很多民眾感受日漸增加的生計壓力,但是也無可否認其在建構正常民主社會的過程中,打破社會既有結構、提升社會活力和創意上,有所建樹。適逢國內、外翻天覆地的變異,要風平浪靜的發展幾乎不可能;而這些年來台灣社會處於全球化風雲莫測的浪頭前,在原本就沒有扎實的基礎上,我們的社會更無法在洶湧的浪濤中穩步前行,繼續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成長態勢。

即將接任國家掌舵大權的總統副總統當選人,在其競選政見中明確提出台灣發展的三大目標:經濟成長、社會公義及永續發展。其中「經濟成長」無非是說要擴大國民生產總值,也就是比以前更大規模或更高的數字,譬如說他們提出要台灣的經濟成長達到6%。但是近年及未來,我國發展的核心問題不在於經濟規模,而是分配的問題,以及如何提高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也就是兌現其他的二大目標:社會公義及永續發展;這會是未來總統副總統當選人最嚴峻的考驗。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型企業機構甚至是具有財團色彩的政黨掌控了政府,更甚者《公司統治世界》,如何讓經濟成長的果實讓我們的社會大眾都能雨露均霑(「社會公義」),而有限的台灣生態資源和人文環境也可「永續發展」,不致被「一中市場」或「兩岸共同市場」的巨大磁吸效應以及經濟成長掛帥的政策所瓦解,相信是台灣全體國民對即將接棒的總統副總統當選人深切的期盼。

美國開國元勳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的至理名言仍將繼續回盪在我國人民的耳畔:「無論什麼時候,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壞這些人類終極目的時,改變或拋棄這個政府,便是人民的權利,再建立一個新政府,置於那些基本原則上並以此組織其權力……。」(人類終極目的指人民基本的生存條件:生命、自由和幸福。)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力行零廢棄 對抗全球暖化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今年的地球日前後這段期間,許多環保團體舉辦了相關活動,而部分公司也紛紛加入了減碳的行列,至少減碳口號喊得價響。這是令人欣慰的現象,表示大多數人們不再像是個毫無警覺、被慢慢煮熟的青蛙。

要減少碳排放,除了多騎腳踏車、隨手關燈、節約用電、或減少吃肉等方式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且是每個人都可身體力行的手段,即是所謂的零廢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源頭減量,也就是避免垃圾的產生。當我們買了不必要的產品,進而製造了原可避免產生的垃圾,則不論其是資源回收再利用,或者被送到焚化爐或掩埋場,都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這也代表著我們浪費了這個產品從原料開採到成為產品時所需的能源,而能源的投入,以目前的能源結構而言,就代表著二氧化碳的排放。

根據我們的粗略估算,以近年的家戶垃圾成分為基礎,丟棄1公斤的垃圾,大約浪費了28.62 百萬焦耳的能量。而2006年我們送到焚化爐與掩埋場的家戶垃圾有485萬噸,等於我們這一年浪費了1,388.5億百萬焦耳的能量,相當於385億度的電,如果以台中火力電廠來發電的話,將會排放33.94百萬噸的二氧化碳,約為全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因此,如何避免廢棄物的產生,將對溫室氣體減量有很大的助益。

在以往,我們的生活型態深受這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直線型經濟模式的型塑,許多人在行銷廣告的刺激下,買了許多雜七雜八卻不見得用得著的東西,或者是使用壽命短暫的產品,從而產生了許多原本可避免掉的垃圾。零廢棄這個策略,首先即是要我們檢視生活的各層面,判斷想要與必要的分別,避免從事不必要而只是想要的活動,以避免垃圾的產生。對於難以避免的垃圾,則藉由分類回收再利用,使這些有限的資源回到我們的經濟體,而分類則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也是資源能否回收再利用的重要前提。因此,要達到零廢棄,要打造一個「循環型社會」與「低碳經濟」,我們每一個消費者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日前環保署公佈,我國民眾於2007年用掉了180億個塑膠袋,換算成重量約為6.3萬噸;寶特瓶回收量也增至9.7萬噸,相當於42億支600C.C.的寶特瓶;保麗龍免洗餐具也因茶飲連鎖店外帶飲料杯的風行,回收量回增至1千噸。這些數字反映了現代人奢侈浪費卻品質低落的生活。

仔細想想,如果我們不買瓶裝飲料、自備購物袋和餐具、盡量不到使用免洗餐具的餐廳用餐、並減少外帶的行為,這些一次性產品是不是有許多均可因此避免?而且,我們不只是減少了垃圾,我們也在催生一個更優質的餐飲文化:一個以珍惜質感取代用過即棄、以悠閒慢活取代匆忙便利的文化,同時,也避免了這些塑膠製品從石油開採、運送、提煉與產品製造、配送以及廢棄後的回收與處理所需的能源。所以,要對抗全球暖化,請從身體力行零廢棄做起。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工業污染,農地及全民買單!

作者: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台灣的農業生產環境近日來受到國人相當高的重視,這是因為隨著全球糧荒的日趨嚴重,糧價的節節攀升,如何來提升台灣農地的生產乃成為多方矚目的課題;另一方面,由於許多現代的「農舍(或稱為高級別墅)」興建於農田當中,這也讓社會上許多輿論對此憂心忡忡,擔心台灣農業的生產環境將會陷入於萬劫不復的境界。

此外,另有一課題其實也應受到我們的重視,那就是台灣許多農田已因其周遭的工業生產活動而受到嚴重的污染,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往往是束手無策,一直提不出良好的解決對策。 若以流經桃園縣中壢市及蘆竹鄉的黃漧溪為例,它原本是一條相當清澈漂亮、充滿活力的小溪流,多年之前溪裡是充滿了許多魚隻及野生動物,是蘆竹鄉中福村居民生活及生產的重心,這主要是因為溪流兩旁優良農田所需的灌溉水流皆是倚賴於黃漧溪。

可惜,好景不長,自從中壢工業區設立之後,這些農田的命運改觀了,當地居民及社區的命運也被改變了。由於工業區的污水處理廠就設立於中福村的邊界,污水處理廠所排放出來的工業廢水就直接排入於黃漧溪之中,使得黃漧溪的生機消失殆盡,附近農田也因為灌溉取水的原因,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農田生產環境遭致破壞。

以前區內的廠家以染整工廠為最多,其所排放廢水除了含有許多化學成份之外,也呈現出了多種的顏色,因此黃漧溪溪水的顏色是多變的,其中又以暗紅色及黑色為最大宗。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壢工業區擴展到現在的四百多公頃,目前工廠大部分都是電子業,雖然污水的顏色並不如以往的多樣,但是卻含有許多有毒的化學物質及重金屬,其為害之程度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於農地受到了污染,所生產的農作物因此不適合人們來食用。當地有許多農田在多年前即被判定為受到污染,必須休耕,並接受政府的污染整治,俾讓農田能夠恢復以往可以生產的狀況,近年來許多農田在完成整治之後,被剔除於管制的名單之中。經實地的訪查,政府所採取的整治方法大抵是上下翻土及左右搬動的稀釋整治辦法,也就是說,被污染的土壤並未予以特殊的處理,而只是將被污染的土壤及深層的土壤進行交換,或者是將被污染的土壤與附近污染程度較輕的土壤進行混和,這使得整體的重金屬檢驗值降低,符合了國家所制定的標準。但是,這樣的整治方法到底有何意義呢?因為污染物質並沒有被排除,它們只是被埋起來,或者是遷移至這塊土地的其他地區罷了。

目前這些所謂「整治成功」的農地,有一部份是維持著休耕的狀況,另有一部份則是回復作為農業的生產使用,但是當地居民卻甚少食用當地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因為彼等知道這對於健康會帶來相當大的風險。可是,這些農作物卻被運送至市場來銷售,這對於不知情的消費者而言,讓他們的身體健康帶來相當大的威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黃漧溪的遭受污染及中福村民的受害,其實並非是個個案,台灣有許多的工業區及區外的眾多工廠,由於污水處理的不完善,使得附近許多的農田遭致污染,這也間接使得全民的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那麼,我們該如何的來解決這個問題?僅靠著土壤的稀釋整治有可能解決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為根本之處就是要回歸問題的本質;也就是說,問題的核心乃是在於工業生產問題,而不是在於土壤的污染整治。長久以來我們為了要拼經濟,所採用的政策往往是降低工業生產者的生產成本,沒有嚴格要求廠家必須承擔其環境外部成本,這也使得問題被轉變成為土壤污染的整治問題,反而卻是讓無辜的農民及廣大的消費者來承擔,這完全是不符合社會的正義。因此,為了要提升及保障台灣的農業生產環境,並保障全民身體的健康,我們必須把問題回歸至真正的原點,要求工業區內及區外眾多廠家自己來承擔解決毒害廢棄物的責任,而不是把一個原本是資本生產的問題轉變成土壤整治及社會的問題。

 

(本文將同時刊載於作者部落格http://sjhsu51545.blogspot.com/)

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神秘的1957蘇聯核廢料貯存場大爆炸

作者:劉炯錫(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1957年的9月29日在蘇聯極權鐵幕裡的烏拉山東邊契力亞明斯克市(Chelyabinsk)的瑪雅克科技生產區(Mayak Scientific-Production Association)發生核廢料貯存場大爆炸。1976年才有一位住在英國倫敦的蘇聯籍生物學家梅德威德夫(Zhores A. Medvedev)提出,並於1980年在美國出版「烏拉山核災慘案」(Nuclear Disaster in the Urals.),1989年蘇聯官方首次承認有這件事,否認有上百人死亡,只承認疏散超過一萬人,但以國防機密為由,不進一步對外公開。事件近四十年後,1994年美蘇成立聯合協調輻射影響研究委員會(Joi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Radiation Effects Research (JCCRER),1995年美國原子能科學界前往瞭解。

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蘇聯政府在1948年就開始興建核武產製複合區叫瑪雅克,並建立一個神秘、封閉的契力亞明斯克市作為核武工人的居住所。在瑪雅克核武重鎮裡,與核武器級鈽原料隔離出來的核廢液被安置在2公里外地下水泥槽溝的不鏽鋼桶裡,共有300立方公尺。為防止核廢料積熱爆炸,各大鋼桶裡設有熱交換器來除熱,因為有一個大鋼桶的交換器故障,積熱到1957年9月29日爆炸,威力約5到10噸TNT炸藥,釋放出70至80噸的核廢料,和約20 百萬居里的游離輻射污染,其中約18百萬居里留在現場,2百萬居里擴散到下風處,有約一千平方公里(十萬公頃),長105公里,寬8、9公里的地帶受到每平方公里2居里的污染,不能再耕種;有二、三十個村莊消失在地圖上。受低度污染地區更高達23,000 平方公里,約台灣的三分之二大。根據蘇聯自己的說法,爆炸發生後,人體暴露輻射污染最大值達150侖目,由於水源與食物污染而以食道、腸胃消化道為主,少數研究有血球變化情形,但沒有嚴重的傷害。

人類在核能科技還不成熟時,就開始使用核能發電,名為和平用途。事實上,核能發電的潛在災害早就被憂心,1986年4月26日的車諾堡事件就是明證,一萬個安全保證,無法確保萬分之一的疏失。核廢料的游離輻射強度雖不及核子反應爐,但名為低放射性的核廢料依然有致命的輻射,會導致長期輻射病,包括心血管、腸胃道及神經系統的疾病。美蘇聯合協調輻射影響研究委員會研究瑪雅克核武區1948至1958年的8,800名註冊工人中,有1,813 人(21%)被診斷有長期輻射病。

由於核廢料會不斷衰變放熱,即使將核廢料用水泥固化,仍有因放熱而碎裂的問題。一旦碎裂,又要用更多的材料予以封存。因此,核廢料是各國的燙手山芋。政府乃在蘭嶼人不知情狀況下,設置核廢料貯存場。如今,蘭嶼人發現被出賣,起而趕走核廢惡靈。台電又無法在境外找到核廢料最終貯存場,因此一再看上台東縣大武、達仁地區的「潛力」,正緊鑼密鼓地在台東縣各鄉鎮、村莊向人民宣稱核廢料很安全,引起達仁鄉民在今年4月5日成立「向核廢料宣戰聯盟」。

事實上,台灣可以改變產業結構,限制高耗電的產業;也可以發展替代能源,已無設置核電廠的必要。一旦核電廠退役,作為暫時的核廢料貯存場即可。但台灣電力公司仍執意興建核四廠,還推出「核能發電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謬論。我們在此堅決反對興建核四廠,呼籲發展其他低碳、安全的能源,並做好能源管理,讓核一、二、三提早除役,不必另覓核廢料貯存場,以早日實現台灣為非核家園的理想。

 
編註:
1. 「居里」為放射性強度,1居里等於每秒鐘3.7×1010次衰變。
2. 「侖目」為輻射吸收劑量的當量,1侖目為每公斤的受體吸收1/100 焦耳的能量。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焚化爐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應加強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近年來由於民間環保意識的提升、國際原物料的上揚、加上部分地方政府的努力、以及中央政府垃圾處理政策由「焚化為主、掩埋為輔」轉向「零廢棄」並推動一些減量與回收政策等多重因素下,致使我國垃圾回收率逐年提升,於2007年時已達38.7%,為2000年時(9.78%)的3.95倍,需要處理的垃圾量(垃圾清運量)也跟著逐年遞減。

雖然這是值得令人欣慰的數據,而環保署也自誇我國的資源回收成績受到國際注目,然平心而論,只能說是以往做得太不好,所以才大有進步,但還不能說是前段班,因為根據「全球反焚化爐聯盟」的一份報告中所蒐集的資料,在2003年前就有一些國家的垃圾回收率達到50%以上。比如面積與我們相當的荷蘭就有72%。而我們的亞洲競爭對手南韓也早於2000年時就達到41.3%。何況環保署拿來比較的是地大能容的美國與焚化為主的日本,當然是比下有餘,但卻未意識到比上不足。環署實應警惕自己,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何況還有一堆問題尚待解決!

2007年我國垃圾焚化廠的每日焚化處理量(包括垃圾與一般事業廢棄物)約為16,297公噸,處理後產生了3,102噸的灰渣尚待進一步的處理,其中有77%的底渣,以及23%需穩定化處理的有害飛灰。這底渣,雖然被環保署視為可再利用的一般事業廢棄物,但嚴格來說,其重金屬含量是遠遠超過乾淨砂石,且其鉛溶出量常徘徊在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的邊緣,實應視為「準」有害事業廢棄物。從2007年12月份的檢測資料中,我們就發現新店廠的底渣鉛溶出量高達4.88mg/L,已接近有害認定標準值(5mg/L)。因此,應以審慎的態度來面對底渣的再利用。對於其再利用的前處理程序、再利用產品品質、用途、與流向追蹤管制,都應嚴予規範。

然而,環保署去年7月修訂的「垃圾焚化廠焚化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雖然號稱加嚴了原來的管理,但仔細一看,除了上網申報規定實際上是回歸事業廢棄物的管理外,其餘與先前相差無幾,未能達到以法規來提升再利用技術的目的。比如目前的三級品質標準,最高標的第一類型,廠商達不到;而中標與低標的第二與第三類型,實際上對再利用廠商而言並無差別,因為加嚴的項目如汞、六價鉻、砷與戴奧辛,均非底渣最主要的毒性物質。而鉛、鎘、鉻、銅等主要重金屬,品質標準卻無任何加嚴。

因此,目前廠商在底渣前處理技術設備均無任何提升下,均能依第二類型的產品用途進行再利用,而其用途比起先前管理方式中的用途還多,這實際上是放鬆了管制。環保署的承辦單位,以巧妙的包裝,開了國人的一個大玩笑。這不禁讓人質疑,垃圾回收率的成績,是否也被巧妙地美化了。

於此誠摯的建議,環保署能加強規範底渣前處理的程序,除要求廠商應將底渣篩分、破碎與篩選外,尚須予以穩定化、水洗與熟化,如此才能實質提升底渣前處理後的品質。否則,廠商隨意篩分,又是每500噸才檢測一次,檢測結果在少數國人作弊心態特強的情況下又可能造假,則這三級管理方式,不過是三流的管理方式罷了。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科技發展與相關風險

作者: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去年11月,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刊登了一篇比較全世界火力發電廠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論文,在該篇論文中,台灣的台中火力發電廠以每年4,130萬噸的排放量,登上了全球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的位置。這個新聞使得台中火力發電廠,頓時成為媒體版面爭相報導的對象,火力發電廠的污染排放問題遂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由於工業化的效應,電力需求不斷地成長,燃煤在電力供應系統中,具備成本低、技術成熟等相對的優勢,所以全世界電力的供應大都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但是,火力發電廠在燃煤的過程中主要的產物就是溫室效應的元兇:二氧化碳,因此 發展控制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中,以避免溫室效應的現象持續惡化,是能源科技發展上很重要的趨勢。

過去幾年,科學界提出了一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的構想。科學家認為,如果能夠在排放二氧化碳的煙道中將其捕集起來,並且將其轉變成液態的二氧化碳,然後尋找適當的地質條件,將液化的二氧化碳以深井注入地下900公尺到1,200公尺深的玄武岩地層中封存起來,則最後二氧化碳會再經化學的作用轉變成為碳酸鹽類,而成為構成岩石的主要成分。如此,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中避免溫室效應的極佳策略之一。

根據報導,日本已經立法通過「海洋污染及海上災害防止法」,允許將工廠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以下的地層中。最早可能於2010年開始封存二氧化碳,目標則是每年向地下注入約2億噸的二氧化碳。另外,美國能源部的報告亦指出,美國規劃在2050年回歸200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其減量的策略中有45%就是以先進的碳捕集及封存技術來達成。

不過,這項科技的發展仍然有其風險存在,主要的風險可以分成短期性的與長期性的風險。短期性的風險,主要發生在捕集、輸送及注入時,由於二氧化碳對人體及動物而言為一潛在性的窒息劑,所以在運送至深井注入點的過程,注入時的操作等,都需要特別的小心,防範輸送管線的洩漏,進而造成傷亡事故的發生。

另外,則是長期性封存點的災害風險,例如地震或者是岩石開裂等,將會造成封存在地底大量的二氧化碳外洩問題。此外,如果是在海地的地層中封存,則洩漏出來的二氧化碳將會造成海水酸化的問題,對於海洋的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又二氧化碳的洩漏可能造成海水溫差的變動,水溫的變化進而會形成強烈的洋流,造成海嘯的發生等。因此,這些不確定性都是這項科技面臨的考驗。如何執行,當然需要具備相關的知識與實際的執行經驗。國內可能在這方面極為欠缺,有賴公部門更多的投入。

總而言之,二氧化碳排放的減量工作是刻不容緩的議題,這項工作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包括能源、環境、化學、物理、地質、海洋、風險管理、法律等領域的人共同來參與,共同來為守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環境政策績效──期初承諾與期末報告

作者:林文印(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已經結束,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後的民進黨政府已不再新綠,再次政黨輪替後的國民黨政府是否能滌洗舊習展現新象,仍有待觀察。尤其是約30個環境保護團體在選前所共同研提的十項「環境政策承諾書」的要求,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在當時以忙於競選,沒有充份瞭解內容,所以無法承諾來回應,頗不符期待!

環保團體經過多次討論,將台灣許多環境問題的根源與可能解決方式,化作「環境政策承諾書」的十項要求,包括:

01. 以健康安全的環境,作為臺灣發展的基礎。

02. 落實資訊公開。

03. 落實公民參與,以公民投票解決重大爭議性公共議題。

04. 成立環境部,整合環境事權。

05. 保護國民健康,提高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與食品安全標準。

06. 依預警原則,管制新科技產品之製造與使用。

07. 維護生物多樣性,人為開發不得危及瀕危物種生存。

08. 公共建設應減少硬體開發,提高公共設施管理與服務品質。

09. 落實節能減碳,臺灣CO2排放量應在2012年回到2006年,2016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水準。

10. 推動綠色租稅改革,徵收能源稅並調降所得稅等。

馬英九先生在總統選舉所提的環境政策,有六項主張:

1. 國土復育:進行台灣國土復育總體檢,落實中長程的國土規劃。

2. 節能減碳:積極因應全球暖化議題,建構台灣的永續能源策略。

3. 資源循環:推動資源妥善利用,打造資源循環的永續生態社區。

4. 產業永續:能源、資源限制的永續產業政策與整合式污染管制。

5. 制度永續:以前瞻的眼光與規劃,建立將國家導向永續的制度。

6. 紮根教育:落實環境教育環境衛生,以優質環境提昇台灣認同。

對於馬英九在爭取國家大位中所展現的台灣國土認同,相信民眾都能感受得到,然而選前的政見是否即等於與公民立訂契約的基本承諾,應當有進一步的確認宣示,甚至到法院公證亦無不可。尤其是在環境政策中所談到的環境正義、資訊公開、公民參與、聽證制度等具體內涵及相關法律基礎,應於2012年前落實建置,對於虛掩其事的障眼法規,也要真實面對修正。在能源議題上,其發電策略「積極朝低碳能源超過50%方向推動」的政策目標,方案期程之擬定與執行,在核能發電現在並非且未來也不太可能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所認可之減碳機制的情況下,如何在供給面與需求面同時著力,值得拭目以待。

另一方面,民進黨政府聲稱朝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重的「永續台灣」,也是該繳期末報告的時候了,雖然期末考已經考完,但是不能說考不好就連報告都不交。到底這兩學期的環保股長,包括林俊義、郝龍斌、張祖恩、張國龍、陳重信等歷任署長,其施政績效如何,應從各種環境指標來評定衡量,具體檢討,不僅要給民眾一個交代,也能給自己一個經驗教訓。

在政黨輪替趨於常態化之際,環境政策績效指標,也應正常落實。從新任之初的政策承諾,到卸任之前的施政總結報告,讓民眾了解掌握每個時期的現況進展,才能建立一個向上提升理性進步的新制度文化,這也是公僕對國民真正主人的對待。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蘇花高的危機與轉機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2008年總統大選前不到二十天,環保署又投下了一顆手榴彈,決議蘇花高環境影響評估有條件過關,讓關心蘇花高的人士一陣錯愕!後來因為傅崐萁立委在立法院點名環評委員偷渡及圖利財團,令環評委員大為光火,決定無限期擱置蘇花高案。

3月3日蘇花高第四次專案小組審查會場外,環保署另設旁聽室,裡面贊成和反對的人馬,壁壘分明。在只能各派十名代表發言的情況下,贊成派裡的縣議員、業者輪番上陣,口才便捷,有人強勢,有人軟調。反對派裡年輕人居多,再加上環保團體代表;會後我聽說,有些人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陣仗,有點心驚膽跳。

蘇花高計畫於1999年9月15日送環評說明書到環保署審查;2002年12月24日行政院核定建設計畫;2003年12月12日行政院函示暫緩動工;2005年12月27日逾環評法三年應開發期限;2006年另送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至環評委員會。經歷九年時光,來來回回的討論,參與的人士,進進出出,檯面上可能有上千之多,檯面下更不可記數。畢竟我們只有一個花蓮,蘇花之間的生態應如何維護?花蓮整體規劃方向如何?此事不但花蓮人關心,全台灣的環保團體都關切。

在最近蘇花高議題上,欣喜很多年輕人、企業家、文化人都進來一起投入。在我參加「全國青年環境論壇」會議中,年輕人用年輕的方法來整合後續策略,包括全國環境行事曆、全國環境青年智庫、環境影響評估實證研究團隊、環保旅行看環島風景,鼓勵年輕人就是要有反叛的精神,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永遠不會做了。

有人說現在年輕人是草莓族,承擔不了責任,一捏就壞。但是我接觸到的年輕人卻非常積極認真,努力尋求突破,不被舊框架束縛。生活就是真正去接觸,觸動的那一個時間點,變化就產生了。蘇花高就像一個觸媒,年輕人只要在這件事上投入熱情,都可以去深入體會這其中的變化和成長。整個社會就因新的元素進來,產生新的效果。量變會影響質變,質變也會影響量變的。

台灣不是只有蘇花高議題。最近幾年,樂生古蹟保存、松菸大巨蛋興建、中部科學園區、台塑大煉鋼廠、澎湖博弈特區設立等等事件,年輕人的身影不斷蹦出來,接棒傳承的力量,就像漣漪一圈圈擴大。

環境的破壞,產業的發展,都影響我們下一代的未來。與其等待大人們構築一個大人想望的世界,為什麼不讓年輕人自己來築出他們的天堂?我看到年輕人懷抱堅持自己的想法,即便蘇花高的結局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但「我曾經努力過,我無遺憾!」年輕不就是這樣揮灑人生?朝著目標理想前進,結果如何,不努力怎麼會知道呢?在蘇花高的道路上,我看到危機,也看到轉機!
--------------------------------------------------------------------------------
編註:蘇花高專案小組審查確認會議,雖經環評委員決議要求在傅昆祺委員還沒有道歉前無限期延期,但環保署日前已主動推翻環評委員決議,發新聞稿(如下文)表示該確認會議確定將延期至4月2日舉行。

蘇花高環評變更案確認會議將於4月2日舉行
提供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計處

各界關注的「國道東部公路蘇澳花蓮段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暨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以下簡稱蘇花高)專案小組確認會議,環保署原訂於97年3月18日召開,因環評委員會決議延期,將延至97年4月2日召開。

蘇花高案經環保署於97年3月3日召開專案小組第4次審查會議,結論略以:開發單位應補充、修正,納入定稿,經專案小組委員及專家學者召開確認會議後,審核修正通過,提該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討論。

依會議結論,開發單位(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已於97年3月10日提送補正資料,環保署原訂於97年3月18日召開確認會議,惟於3月14日環評委員會第164次會議時,環評委員提出臨時動議,要求立法委員傅崐萁應就對環評委員的不實指控道歉,並建議確認會議應延期舉行,經委員會決議通過。

環保署表示,環評委員要求傅崐萁委員應就對環評委員不實指控道歉一事,環保署尊重環評委員意見。惟因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已於97年3月10日提送補正資料,依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不能不辦理後續確認行政作業。在考量委員出席率及審閱補正資料須時下,故將確認會議時間延期至4月2日舉行。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催生新經濟體系的消費模式

作者: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

1995年我在美國學習環境教育時,多次遇到一個名為“Food Not Bombs”(要食物不要炸彈)的反戰團體,他們經常出現在環保團體的年會、人權或各社會運動的大型場合中,為活動準備餐點。所有的食材都是從大賣場、超市因賣不完而被丟棄的食物中蒐集後烹調而來。近年,在美國有越來越多人透過自願性的拾荒、分享物資、不購物、不工作、居住在廢棄空屋中等生活方式來抵制建立在剝削地球資源、犧牲兒童與勞工權益健康、並造成暖化的全球經濟體系。他們稱自己為“Freegans”(不消費主義者)。

然而,也有人提出警語,認為Freegans在大賣場自願性拾荒的行為,不見得是在抵制財團,因為他們在賣場撿拾到的食物,多半是不健康的罐頭加工品、慣行農法產生的低品質蔬果、以及高熱量垃圾食物。Freegans的行動反而幫大賣場解決了垃圾問題,降低清運垃圾的成本而賺取更多利益。整體來說,無助於撼動全球財團的結構。或許Freegans可以重新思考將拾荒的時間更有效地運用在建立新的經濟體系上。

我認為,這群不消費主義者能以純粹而全然抵制的生活方式來拒絕參與現今資本主義掛帥的經濟體系,其出發點、精神、實質行動都令人不禁佩服。但相信對社會上多數人來說,放棄一切成為一個不消費主義者,要過著在垃圾桶翻找食物的生活,除了勇氣更需要堅強的信念來支持。然而,如果你也質疑現在的經濟體系,不想支持血汗工廠、加害兒童人權、加速全球暖化,那麼,有什麼更積極的作法可以促進新經濟體系的建立呢?在此提供幾個具體可行,且已經有愈來愈多人開始從事的作法,供讀者們參考:

在飲食方面:當你可以支持在地經濟,向距離家裡最近的農場購買新鮮的食物時,便可減少到由財團經營的大賣場購買國外進口的食物。如果住家附近沒有農場,可以與鄰居一起向農夫訂購有機食材,運用宅配系統取得食物。或者,找一塊住家附近被垃圾佔領的角落,找三五鄰居將它清理出來,種植香蕉、木瓜、地瓜葉,或好照顧的香料類植物。當然,屋頂、陽台都可以變成自產食物的安心食品工廠!

經濟是一種交易的活動,但不一定需要用到貨幣。你可以說服農夫讓你在假日期間,積極參與農場的勞務工作,以換取免費的食物。也可以與鄰居一起作一張社區專業地圖。或許,隔壁就住著一位電腦高手,樓下是個美編專家,樓上住著裁縫師,20公尺外的公寓裡住著老師、褓母、水電行老闆、廚師、翻譯高手…;騎單車5分鐘就可以找到一個專業木工。當你完成了這張社區專業地圖,會發現原來有許多生活中的服務都可以透過「交換」來取得。

這些行動不僅可以讓我們像Freegans一樣,漸漸降低金錢的消費,同時也可逐漸降低對跨國財團商業系統的依賴。這些行動的積極正面意義,是我們正透過另一種消費模式,來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的、小而美的新經濟體系。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蓋不完的選舉高速公路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上週環保署召開「蘇花高速公路環境影響差異分析」第四次專案小組會議,主張興建的花蓮縣立委傅崐萁全程坐鎮「監督」,最後在會議不公正、主席張子敬強力主導之下,決議將建議環評大會「有條件通過」蘇花高興建案,而且將蘇花高切成山區與平原兩階段,以蘇澳到崇德間的山區路段為優先。

這項決議一出,立即遭到環保團體重砲批評,主管環境影響評估的環保署,以專業中立為名,將最後建不建的決定權推給政治人物,甚至是總統大選後的新政府再做最後決定;而應當為政策方向負責的行政院與兩黨總統候選人,又都一致表示要「尊重環評」,環評通過就興建。事實上,蘇花高環境影響評估早在八十九年即已通過,目前審查的是交通部為求路線調整而提出的環評內容變更申請,沒有過不過的問題,因此環委若基於專業認為蘇花高不該興建,只能不斷要求補件再審;然而當蘇花高的規劃已經與八年前差異甚大時,全案實應重做環評。

原該固守專業的環保署被民意代表綁架,為趕在大選前兌現陳水扁宣示的「任內一定興建蘇花高」的支票,而政治人物又不敢為政策方向負責,為了選票兩邊都不敢得罪,只能模模糊糊地打太極假裝「依法行政」,在該專業的不專業、該負責的不負責之下,「有條件通過」就是不負責任的表面「妥協、折衷」而已,在政治決策黑箱中,選舉高速公路早就是既定方向。

一個小小的台灣,竟然需要快速的環島高速公路網,北宜高惡果顯現後,蘇花高爭議繼續,蘇花高通車後,研議花東段也要接著做,之前還傳出要蓋穿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南橫高速公路,以及國工局力推的中部橫貫高速公路,號稱要貫通亞洲第一長的「能高隧道」。高速公路是速食政見,算得出預算、看得到硬體,就算是政績;而在惡質的政治壓力下,不問專業的環境評估,則淪為為政治解套、解消環保疑慮的工具。

地圖上幾條原本劃定為公路,最後卻永遠成為虛線的路段,為台灣保留了最後淨土與慢速旅遊的樂趣,比如原先規劃新中橫公路應當是從嘉義通到玉里,途中會經過阿里山、水里、穿過玉山的塔塔加鞍部,再以隧道貫通八通關草原,1981年時鳥類專家謝孝同發現玉山貫通玉里這一段,是中央山脈蘊含最豐富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的心臟地帶,加上地質不穩易崩塌,向當時經建會反映後,經建會將工程暫停。

歷經長達六年的論戰,當時的經濟部長趙耀東聽過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葉世文的簡報後,認為這項工程影響重大,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後,經建會決議停止,由此衍生的期待開路的開礦業主的抗議與糾紛,政府最後必須賠償礦主因不開路的損失1,700萬元,至今看來完全值得。作為一個經濟部長,趙耀東先生還曾經停止台電在立霧溪的水力發電廠計畫,這種專業且負責的政治勇氣與風骨,實在值得今日站在經濟角度的首長們效法,更值得失去專業操守的環保署官員省思。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黑皮與綠皮


圖片來源:守護三崁店聯盟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1992年7月1日,農委會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黑面琵鷺為珍貴稀有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當時環保團體與各級政府都有「劃設黑面琵鷺保護區」的共識、但難以定案的狀態。主因是當時主政的陳唐山縣長本身生態素養不高,同時正積極推動濱南案;縣政府則基於東漁塭區承租漁民的壓力,拒絕將東漁塭區納入範圍,而把保護區劃設於新浮崙汕及曾文溪右岸高灘地(黑面琵鷺很少出現的地方),保育團體認為東漁塭區是黑面琵鷺主要覓食區應優先劃設,故與縣府毫無交集。

2002年蘇煥智當選縣長後即著手處理這個燙手問題,將新浮崙汕及曾文溪右岸高灘地排除在外,納入保育團體主張的東漁塭區,而棲息環境與保護區範圍則由保育團體主張的1,200公頃,減少為634公頃。此一新版計畫獲得農委會、學者與環保團體的認同,也使得爭議多年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劃定問題終於塵埃落定。台南縣縣長蘇煥智也因長期投入黑面琵鷺保育工作,榮獲國際黑面琵鷺救援聯盟頒發『傑出領導獎』的表揚,並榮獲柏克萊加州大學校長伯達爾博士頒發『傑出大學社區合作獎』。

2008年2月20日農委會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四條第二項預公告修正草案,將諸羅樹蛙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諸羅樹蛙為台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及台南等地區。嘉義、雲林都分布在竹林內,常因農業型態轉型、化學肥料及農藥濫用、土地開發等而導致棲地被嚴重破壞,或因道路切割而造成棲地零碎化;而在這些被破壞、被切割甚至消失的棲地,諸羅樹蛙常會集體消失滅絕,一隻也難以留存。

根據研究估計全台諸羅樹蛙數量不超過兩萬隻。永康三崁店糖廠由於棲地完整面積大,人為干擾因子少,諸羅數樹蛙總量近2,000隻(其他棲地數量皆小於100隻)數量為全台最高。然而台糖公司計劃於永康三崁店糖廠進行住宅區開發案,並已由興總建設得標,計畫將以合建方式興建高達600戶高密度高級獨棟住宅。

我們誠懇呼籲台糖公司應立即宣布停止此項開發計畫,同時也呼籲台南縣縣長蘇煥智拿出當年保護黑面琵鷺的精神來保護諸羅樹蛙。

畢竟不論是黑皮或綠皮,都是同等珍貴的生命,應該獲得同樣的重視。

 
編註:搶救諸羅樹蛙,請見下列網址
http://campaign.tw-npo.org/2007072700014600/index.php?serial=2007072700014600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以風生水,改變澎湖風水

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教授)

澎湖是台灣唯一島縣,擁有碧海藍天,標榜是台灣的夏威夷。觀光旅遊人潮是帶動澎湖商機的主因。但是澎湖要永續發展,首先必須要面對的就是觀光旅遊對澎湖環境的負面衝擊--用水之競爭、衍生的垃圾和消耗生物資源這幾個問題。本文主談用水。要如何突破澎湖缺水困境,只有往開源節流的方向努力。

開源方面:目前台灣自來水價每噸10元,興建水庫每噸成本約為20元,興建台灣海峽海底管線成本每噸約為158元,而由台灣運水每噸成本為160元,澎湖擁有全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場日產1萬公噸的水量,每噸約新台幣40至60元。

澎湖四面環海,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卻無河流可供取水或攔截興建水庫。因此,除了從台灣送水過來以外,只有海水淡化一途。海水淡化,用不著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只需要符合當地的需求,應地制宜。海水淡化廠也不會如水庫般強迫當地住民遷移,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或大幅改變地形地貌;但其對生態環境,並非毫無影響。

目前澎湖縣生產的海水淡化水,每噸耗電量3.5度、排放二氧化碳量0.6公斤,常被抨擊為高成本、高耗能、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之取水方式。且排放鹽份極高的鹵水至海洋,衝擊海洋生態,影響當地居民的漁業經濟活動。

其實鹵水除了可以提煉貴金屬「鈾」,又能發展鹽田觀光,帶動高科技產業發展(例如台鹽開發的一系列美容用品,販賣天然海鹽包,供食用及溫泉泡澡)。現在市售的食鹽,含有99%氯化鈉,提煉自海水淡化濃縮的海水(以真空式製鹽機,65度的超低溫)之天然海鹽,則含豐富的礦物質、氯化鈉僅佔89.6%。海水溫水泡澡非常有益健康,如果以長壽、養生、健康溫泉SPA作號召,在澎湖旅遊淡季,即冬天寒冷季節時推出,可能會吸引國內外觀光客,尤其是銀髮族,願意長期滯留(long stay)在澎湖休閒。

在海水淡化製水成本中,能源開銷佔極大的比率,因此設立海水淡化廠時之能源問題,將是海水淡化廠具不具競爭力之關鍵,而澎湖的風場,則可提供海水淡化既便宜又低碳排放的能源。由於澎湖地區冬季的平均風速每秒達到6公尺以上,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春、夏季,風速每秒也在3公尺以上;而風機在風速每秒2.5公尺即可啟動運轉產生能源,也就是說風機在澎湖幾乎全年都可以運轉,因此風力發電在澎湖有極大的潛力。

單以在澎湖中屯的8部風機為例,每年即可產生發電量約2千萬度,若以能源效率較高的海水淡化技術(每噸耗電量約1.6度),平均每日約可製淡水3萬公噸,其中冬天可日產5.4萬公噸,即使夏天風速最弱時,亦可生產1.6萬公噸淡水,占縣民日需用水2.5萬公噸的三分之二。由於水可以儲存,冬天多餘的淡水,正好可以救濟夏天需水之孔急,解決水荒,降低離島海水淡化的成本。

據說台灣自來水公司正籌劃興建吉貝500公噸及澎湖另一座4,000公噸的海淡廠。若其能源可由風力發電來提供,鹵水也可加以利用,則海水淡化的環境衝擊將可顯著降低。然而,突破澎湖缺水困境仍應優先考量各式節水方式,以總量管制,而非一昧興建海淡廠。

節流方面:澎湖地勢平坦呈無河流的地表。由於澎湖縣地區目前沒有污水下水道,故污水都是排入水溝直流大海。若將這些污水改排入野地,使成為溼地,利用溼地的生態系來處理這些廢水,處理過後的水可再利用(如灌溉),則不僅可彌補水資源的不足,更可創造豐富的溼地生態景觀,對當地的農漁產業將有正面助益。其次汰換老舊之自來水管線以免水源漏失、灌溉用水採暗渠避免蒸發,並以噴霧方式灌溉節省用水、興建省水省能源環保雙管線建築設施(即飲用水與家庭用水分離)等,都能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但願以風生水,以環保永續方式改變澎湖風水。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給重大環境爭議政策一個討論的空間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2008年環保績效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報告已於上週出爐;在全球149個國家地區中,台灣積分為80.8,排名為第40名,相較於2006年的第24名,退步16名。在此次報告中,全球排名第一的國家地區為瑞士,積分為95.5,其次為瑞典和挪威,積分皆為93.1,前十名國家有七個在歐洲。該環保績效指數係依據環境健康、空氣污染、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及棲身環境、具生產力的自然資源,以及氣候變化等面向的指標,來進行評估。

根據報載,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認為該報告內容並不夠完整,例如台灣做得比較好的資源回收、垃圾處理等都沒被列入,但是評分不好的項目,環保署會進行檢討。

在此次環保績效指數報告中,台灣的積分為80.8,在東亞僅次日本(84.5)和馬來西亞(84.0),但優於南韓(79.4)、泰國(79.2)、中國(65.1)與印度(60.3)。這反映出台灣的環境績效目前正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地位,比起環境績效優秀的國家,還有一段距離;而我們的積分則與東亞中段班的南韓與泰國相近,但優於東亞後段班的中國與印度。

台灣目前正面對著全球暖化議題、經濟開發與自然資源保育衝突、以及高耗能高污染產業何去何從等爭議,因此,台灣環境績效未來是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這些重大議題的決策,絕對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因此,身為長期關心台灣環境與永續發展議題的環保團體,對於這一報告,看守台灣協會關心的不僅只是績效指數是如何評分以及未來那些項目可以做得更好;我們更關心的是,在國家發展政策中,環境衝擊與損害究竟是如何被慎重考量,以及如何經由公開民主程序來討論重大爭議環境議題。可是,台灣的主要政黨與政治人物卻喜歡用逃避的態度來處理這些議題,而不願公開討論。

在剛結束的立委選舉中,對於贏得「超穩定多數」的國民黨與敗選的民進黨,有哪位選民知道他們對於環境政策的看法?國民黨在「拼經濟」的口號下,對於經濟與環保發生衝突時的立場,例如蘇花高究竟要不要建,溫室氣體減量的具體目標又為何,都是以模糊的方式來混過。而在「入聯」、「本土」、「愛台灣」、「討黨產」、「轉型正義」的文宣戰中,民進黨對於近幾年執政中引起爭議的重大環評案件,也絲毫沒有提到其未來主張與立場為何?

在新選制中,台灣民眾雖然第一次可以投出政黨票,但因為主要政黨只有環境口號,並無提出明確具體的環境政策,環境議題可以說是被邊緣化。而在三月的總統選舉中,環境議題如果也是這樣的船過水無痕,對於關心台灣環境的民眾,等於被逼著要做出一次盲目投票 ─ 因為這一次連投給綠黨來表達政治意向的選項都沒有。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卡片教堂與休耕

作者:鄭紹春(台東縣成功鎮公所建設課長)

為了揭開東台灣神秘的面紗,同時也可遠離政經中心的紛紛擾擾,再三考量之後打定主意放下台北家人,2007年八月初個人隻身投入三仙台的懷抱,到職後接二連三的系列颱風,成了上天賜予的見面禮。

2007年下半年從帕布颱風算起,連續刮了幾次颱風,風勢、雨勢一般而言都不算大,然而每回只要瞬間雨量大於60mm/hr且持續一段期間之後,就會引發成功鎮北端博愛里宜灣部落的微型土石流,從而導致這所全國唯一的「卡片教堂」 (宜灣基督長老教會)近年來一再地發生土石崩落現象。經過個人深入現場探究,終於真相大白。

原來該所教堂後方的陡坡坡頂,乃係遠古時代菲律賓海板塊作用所形成的第二階海岸階地,這處高位台地乃昔日阿美族賴以為生的水田,由於我國農政單位,早於十多年前即已執行水稻休耕政策,只問休耕不問環境,導致年久失修的田埂多所破損,使得原本可以暫時貯水的大片水田,頓失滯洪功能,每逢中等程度的雨量 (250mm/日)便使宜灣部落籠罩在水患的陰霾中。

多年來休耕制度的推動原本有助於降低國內高成本的水稻產量,實有因應我國加入WTO與世界接軌的階段性功能存在,然而大而化之只求稻作減量的休耕手法,不但造成有心務農卻乏土地者,因休耕補助而墊高了耕地的承租價碼,甚且使得水田不再具備涵蓄地表水的功能,此種扼殺農民生計甚至危害耕作環境的農業政策並非全民之福。

近年來全國各坡地農田發生土石崩落現象,多係肇因於推動休耕政策而衍生的田埂頹圮敗象,使得多年來有助於暫時吸納暴雨的緩衝功能盡失。如果全國各地水田皆能維持局部截水功能,只要能暫時截住十公分(100mm)的雨量,則全國原有的八十萬公頃水田,應可擁有八億立方公尺的涵蓄潛能,那麼對於防範過多雨水導致的水患,勢必獲得一定程度的舒緩效果。

走筆至此已然釐清多數水患產生的原因,就在於昔日水田已然盡失蓄水基本功能,無法發揮出暫時吸納暴雨的緩衝作用,導致毗連的住宅社區險象環生。在此鄭重呼籲執政當局,面對休耕制度所逐漸浮現的環境安全問題,在政黨輪替幾達八載之後,實不宜再繼續因循苟且下去,恐須全面思考因應之道!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一人一信』送諸羅樹蛙進入保育類名單

作者:黃煥彰(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諸羅樹蛙其分佈地目前僅知在雲林斗六、嘉義民雄、台南麻豆和永康三崁店糖廠。根據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呂光洋教授研究,諸羅樹蛙的主要棲息地都是人為活動極為頻繁的耕地,例如水田、綠竹林、芋田,蔗園及果園等;反而在梅山、古坑等人為干擾較少的丘陵地,因水流快及缺乏暫時水域而找不到諸羅樹蛙的蹤跡。諸羅樹蛙族群中雌雄的比例相當懸殊,生殖季為四月到十月,最喜歡活動的時段是雨後的夜晚,此時大量的雄蛙會一起鳴叫。雌蛙則留在地面慢慢的聆聽雄蛙的歌聲,雌蛙最後會慢慢的爬到樹上或竹枝上去尋找如意郎君,然後再背負著雄蛙慢慢地爬回地面上的暫時性水域附近去產卵。

但由於人口的增加,嘉南平原的農地因住宅和道路的修建,諸羅樹蛙的棲地已逐漸被切割而零碎化。目前發現諸羅樹蛙的棲地數量很少超過100隻(永康三崁店糖廠大約有1500除外)。諸羅樹蛙是平原地區唯一的樹蛙,亦是台灣以古地名來命名的唯一樹蛙。為臺灣特有種,數量稀少。所以諸羅樹蛙在國際上牠已被列為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的瀕危物種。

永康三崁店糖廠,面積約達10公頃已荒廢17年,在這段時間內三崁店糖廠已自然演化成次生林,亦成為諸羅樹蛙最南也最大的種源庫。2007年6月27日,興總建設與台糖公司以「鑑地」、「鋤草」為名,用怪手除去永康三崁店糖廠數十棵胸圍直徑超過80公分寬的老樹,這些老樹樹齡均 已達七、八十年。估計興總建設與台糖公司在一天之內至少殘害了500隻諸羅樹蛙。而根據建商所提供規劃圖面可看出,全區將興建600棟高密度高級住宅,由興總建設與台糖公司合建。

台灣保育類動物的名冊,已經有十八年沒有增加任何一種動物,所以才會造成已經猴滿為患的台灣彌猴還被列為保育類,已經面臨滅種危機的諸羅樹蛙卻得不到保育。因此送諸羅樹蛙進入保育類名單有其急迫性,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二章野生動物之保育規定: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經營各種建設或土地利用,應擇其影響野生動物棲息最少之方式及地域為之,不得破壞其原有生態功能。必要時,主管機關應通知所有人、使用人或占有人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佛教金光明經記載,流水長者(釋迦牟尼佛前世)以大象運水至即將乾涸之水池內,因此救了池中的一萬條魚。這是佛教放生的由來,佛教認為一切作爲善法中,以放生功德最大,隨緣放生是救命的行為,是慈悲心最具體的展現。搶救永康三崁店諸羅樹蛙正可實踐佛教放生的真義。

「有些事情現在做了,以後一定會後悔。」台南市社區大學發起一人一信守護諸羅樹蛙的行動,呼籲全民寫信給總統、總統候選人、行政院長、農委會主委、台南縣縣長、立法委員、台糖董事長等人,大家一起努力送諸羅樹蛙進入保育類名單,共同守護諸羅樹蛙、守護台灣價值。誠邀邀請您熱情的加入!

編註:活動詳情,請見下列網址
http://campaign.tw-npo.org/2007072700014600/index.php?serial=200707270001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