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6日 星期三

[時事警訊]--舖面星球--汽車與農作物相互爭地

譯自『看守世界時事警訊』,2001年2月(Worldwatch Issue Alert, 2001,2,14), Paving the Planet: Cars and Crops Competing for Land。(http://www.worldwatch.org/chairman/issue/010214.html)

譯者為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副總經理。
進一步資料請上網 http://www.worldwatch.org/alerts/indexia.html 查詢。

時事警訊:舖面星球---汽車與農作物相互爭地

當新世紀之初始,汽車與農作物正激烈地競爭農地。迄今,工業化國家農地被道路所大量佔據,供其佔有世界總車輛數五分之四的汽車所使用,全世界的現有汽車數為5億2,000萬輛。而今,擁有飢餓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其無數的農地正被佔用與犧牲,供作道路之用,不禁讓人對於汽車的未來角色定位,提出質疑。

工業化國家數以百萬公頃的農地,已經被舖設為柏油或水泥路面,供作汽車使用之道路與停車場。以美國為例,每輛汽車需要0.07公頃的舖面土地,以供道路與停車場之用。以此估計,每增加5輛汽車,就需要相當於一個美式足球場的用地之柏油舖面。

經常,農地之所以成為舖面道路,係因其平坦且土壤排水良好,而此適宜農作之特性,也適於闢建道路。一旦農地被施築為舖面後,很難再加以回復為農作用地。正如環境學家卡特樂(Rupert Cutler)曾經指出:柏油是農地的最後「農作物」。

美國擁有2億1,400萬機動車輛,已施築630萬公里的道路,此長度足以環繞地球(以赤道為直徑)157圈。除了道路,汽車仍需有停車場。讓我們來想像2億1,400萬汽車與貨車所需的停車場大小。假如這樣的想像太難,可以試著想像1,000輛車所需的停車場大小,再將它擴展為214,000倍,茲此,略可比擬。

無論我們如何地想像它的大小,美國機動車輛所需的土地面積,約為1,600萬公頃,接近美國去年農民麥作用地的大小,約為2,100萬公頃。然而,工業化國家諸如此類的道路舖面,由於汽車數量的飽和,正逐漸減緩,美國每4人擁有3輛車,在西歐與日本,平均每2人擁有1部車輛。

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其農作用地短缺且機動車輛數量仍少,道路舖面正逐漸增加。全世界每年所新增加的1,100萬車輛,愈來愈多係發生於發展中國家。這意謂著,汽車與農作物的戰爭,正發生於普遍仍處飢餓狀態的國家,而戰場為其麥田與稻田等農地。發生於中國與印度的此類衝突,由於兩國人口佔有全世界人口的38%,將會影響全世界的糧食安全。

諸如德國、英國與日本等以汽車為主之工業化國家,人口密集,每部車輛之舖面約需0.02公頃,這些國家也因而喪失部份最具生產力的農地。同樣地,中國與印度也因工業化的過程,面臨喪失農地的強大壓力。雖然中國的面積大小略同於美國,但其13億人口較集中在全國1/3的土地,即沿著東南海岸的1,600公里帶狀面積,此為農地所處位置。

假如中國未來之車輛持有率,達到日本目前之水準,即每2人擁有一輛車,則其車輛數將達6億4,000萬輛,而今日中國僅有1,300萬輛。如果我們認為這般巨大車隊的推估,似乎有些牽強,但請提醒自己,現今中國在鋼鐵生產、肥料使用與紅肉生產等方面,已追上美國。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且自1980年至今,她一直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

假設中國境內每部車輛所需舖面面積與日本、歐洲等同皆為0.02公頃,則其6億4,000萬輛車所需舖面,將佔有1,300萬公頃的土地面積,其中大部份將為農地。這樣舖面的大小,超過其稻田面積(2,300萬公頃)的一半,且其部份稻田為每年2次收成之雙期田,其總產量為1億3,500萬噸稻米,係主要糧食的來源。當中國南方的農民,喪失雙期田,供作汽車使用,則其稻米生產將承擔雙倍的受創。即使以每4人擁有1輛車計,亦將消耗大量的農地。

印度亦有類似的情況。印度的面積大小為中國的1/3,但其人口10億多,目前有800萬部機動車輛。印度快速成長的鄉村與城市,已侵害到其農作用地。概估此類汽車成長所需的舖面面積,印度亦將面臨嚴重的農地損失。預計西元2050年之人口增加量為5億1,500萬的印度,無法承擔其珍貴的農地被施築舖面,轉為道路與停車場之使用。

除了中國與印度外,其他人口稠密的國家,包括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墨西哥,亦缺乏足夠的土地,可供發展以汽車為主的運輸系統,同時又可提供國人足夠的糧食。汽車與農作物之間的用地競爭,漸漸成為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競爭,即那些有能力買車者與那些掙扎於購買足夠食物者間的競爭。

政府自全國人民所課徵的稅收,用於補助公路基礎建設,將造成「劫貧濟富」的效應。政府補助以發展汽車為主的公路系統,不可避免地,也需補助其覆蓋農田的道路舖面。假如(目前似乎有此可能),未來發展中國家的持有汽車者,持續僅為富裕的少數人,則「劫貧濟富」之效應,將會持續且廣泛地發生,把窮人的錢財無形地轉移至富人的口袋。

在這飢餓的大地,正是重新評估汽車未來角色的最佳時機。未來運輸系統的設計興建,係提供全體人民的可移動性,而非僅供少數的富人使用,且不可威脅糧食的安全保障。當北京於1994年宣佈,計畫於未來數10年,發展其汽車工業,使其成為快速成長的部門之一。此項宣佈,遭受一群包涵國家科學院院士等傑出科學家的質疑,提出白皮書,挑戰其此項決定。他們提出一些理由,說明中國為何不能發展以汽車為主的運輸系統,其中第一項理由即為中國沒有足夠的農地,於提供人民糧食之際,同時又可供作汽車使用。

這群科學家建議中國,與其興建汽車所需之道路與停車場,不如致力於發展先進的輕軌系統,並整合公車與自行車,擴大其服務能量。茲此,不僅較以汽車為主的運輸系統,可提供更多人的可移動性,而且,也可以保護農地。

針對以汽車為主的運輸系統,可以提出諸多質疑的理由,包括全球氣候變遷、空氣污染和交通擁擠。然而,農地的喪失即具有充份的理由。至本世紀中葉,約有30億人口將加入現今的60億人口,而其中新增人口將大部份誕生於發展中國家,此類國家並沒有足夠的土地,既可供養所有國民的農地,又可滿足汽車所需的用地。未來糧食的安全保障,有賴重新建構交通運輸預算之編列-投資於公路基礎設施者之預算較少,而使軌道運輸與自行車之基礎設施具有較多的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