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通識?個人認為通識就是普通常識,通識教育的每一堂課必需是一場完整且動人的演講課,而且教學的語言必需通俗化,要讓從國小學童至 八旬老翁都聽得懂。 好的通識教育是一輩子的準備,所以教師每天都要準備課程。故每個學校核心通識的老師必需專職化、並長期參與NGO組織,能貼近真實的世界,並具有挺身而出 的勇氣,以作為學生之表帥。通識教育應如哈佛大學新的通識課程,能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程度、有效因應社會變化與深切了解一言一行背後的道德意義。
通識教育的目標應教育學生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最後才是在專職服務的素養。未來公民將被期待以公正無私的原則作為其公共行為的準則, 這樣的認知與實踐能力能落實於大學教育中,是台灣未來社會的希望,這也才是評鑑一所大學最好的依據。
個人十二年來每天皆努力的準備課程,基本設計在於實踐「生命在於為下一代創造更健康的未來」,故「護生」—─守護所有的生命是核心目 標,期能引導學生重新 認知與提升自我的生命價值。課程中不用教科書,因為教科書雖為整合甚佳的讀本,但並非聖經;專業科目教科書有其必要性,但通識教育則不盡然。例如孔子周遊 列國期間與七十二位弟子間的對話、閒談後來被編成論語,他們並沒有教科書。況且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新的思維、論述與問題不斷的在更新,但各位奉讀教科書 的內容經常幾年不會更改,求知最重要的是心靈的改變。所以與其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或強迫大學生記憶各種學術術語或觀念,不如引領學生走入自然、走入人羣, 培養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學習、自我發問與自我行動的能力。讓學生以更開放、清晰、準確和反省的態度來學習思考,學習方向,學習當一位未來的公民。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蒙田曾說:「教育最重要的是能給下一代美德、勇氣與智慧。」愛因斯坦也說,教育是當你把學校所學忘得一乾二淨時, 還存在你身上的特 質。通識教育應以全人的發展方向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智慧為宗旨。而這樣的培育過程應需先培養有批判性思考能力與願意奉獻且具行動力的教師,再建構有 特色的教材,並導入批判性思考來貫穿課程。簡而言之,就是透過教師本身的「知、行」循環,來引導學生學習美德、勇氣與智慧。
教育其實很簡單,知識在窗外,讓學生走出教室,多聽、多看、多思考與多元遼闊學習,而教師所要作的就是正確的引導與陪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