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在國家社會發展規劃及環保領域上常提到的「永續發展」,已成圭皋;但目前所見國家各種建設計畫,大都以實質工程建設為主,概念上這是一種「加法工程」,其實是不符合「永續發展」的。進行土木工程建設,所使用的鋼筋、水泥及各種建材都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物質,加上興建過程所排污染、土地使用之改變,都是對環境很傷害的。曾見新聞報導說,台泥關聯企業在中國的生產規模,將擴充達到年產總計1億噸水泥,其後果,將是約達4千萬噸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及更多使用過程上的間接排放等。
我們是否可在規劃時就先檢視該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減」為王道,朝「減法工程」來思考,想想看該工程是否可不做?是否有必要?是否已做太多?是否對環境帶來重大負荷?不做或許比做更好?是否有其它替代作法、更有效益的用途?
近期可看得到的建設,似乎是可以不必做的。如興建中的五股——楊梅段的「五楊高架道工程」,是否真有必要?其環境影響呢?另如屏東達仁鄉安朔——旭海間的沿海道路工程,恐將毀掉阿朗壹古道及沿海生態環境!為何興建那麼多給汽車行駛的公路,但台灣沒有建半條輕軌道路,台東到花蓮間的東線鐵路仍是單線、仍是柴油動力車頭?如果把松山機場改為森林公園,應是不錯的替代方案吧!台中市真的需要做那麼多的「土地重劃區」嗎?台灣的海岸約有一半堆滿消波塊,真有其必要及功能嗎?
其實,土木建設之所以過多、過當、花很多錢,一個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傾向於討好民眾,不斷推出各種土木建設,包括建道路、土地使用變更,可討好建商、工程界、開發投資者、地主……。但國家經費是有限的,政府所有預算經費都是我們納稅人的錢,須省吃儉用,故不當、不需要的經費當須節制、當省則省;何況,所有土木工程施作,就表示大量的碳及污染物排放。
現在政府施政不是一直在喊減碳、節能嗎,也在推動資源回收,甚至新北市把減肥/減重當成一個運動。提到能源政策,若要推動非核、減碳,其策略性作法應為「節約用電」,而不是一直去滿足成長需求。據知,在日本311福島核災發生後,實際上東京都可達減少用電30%的程度。台灣的用電,也應有很多減少的空間吧!
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實應改變為以「減」為王道,朝向節用經費、好護環境;不必要、無效率或有害的產業、產品、行為,就應予以淘汰或抑止。政府施政若試以每年減少10%工程經費當近年施政目標,則社會上所談補助老農津貼、學童補助喝鮮奶、文化藝術展演等用途,就不欠缺經費了。
⊙本文亦刊登於台灣立報2011年11月27日看守台灣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