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水水台灣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2009年莫拉克颱風過後,台灣南部河川上游土石淤積嚴重,河床上升都在20米以上,造成南部水庫嚴重淤積。因此水利署依《曾文南化烏 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推出計畫,編列了540億用於清淤及集水區整治,以穩定南部地區供水,其中包括了繞庫排沙工程,並以開發新水源為由,夾帶了「吉洋人工湖」的興建。

繞庫排沙工程是將上游的砂透過隧道,繞過水庫往下游排放,水利專家學者認為就樣能徹底解決水庫淺碟化的問題,這樣的想法其實有點天真與自私,因為莫拉克颱風沖刷大量土石,曾文水庫淤積9,000萬立方公尺,假設繞庫排沙減少了20%土石淤積,曾文水庫還是淤積了7,2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但是1,8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換到下游。莫拉克颱風的大量雨水曾造成曾文溪下游之溢堤,從大內至善化、安定、官田、西港至七股,淹水達一至二層樓 高,所以水庫繞庫排沙將使下游淹水問題更為惡化。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氣候變遷,「還山於林、還地於河」才是根本之道。

至於吉洋人工湖,第一期工程經費約161.53億元,預期增加供水量卻只有每日14萬噸,根本不符合成本效益,並將引發環保團體及民眾的長期抗爭。目前世界海水淡化技術逐漸成熟,生產每立方公尺淡水成本約20元,與新蓋水庫成本相當,水利署估計興建10萬噸的海水淡化廠經費為62億,遠低於吉洋人工湖;隨著科技進步,海水淡化成本還會下降,不像水庫須靠天吃飯與擔心土石流。面對氣候變遷,海水淡化應被列入優先推動方案,以建立經營管理與有效運作的經驗。

更宏觀來看,水庫淤積問題其實是水資源管理不善的問題。長期以來臺灣的水資源經營管理皆是以需求為導向,由上而下逕行決策,缺乏永續經營觀念。興建水庫從考量興建成本、生態成本,以及過程中民眾抗爭、遷村、補償金發放、攔沙壩興建、河川清淤、水庫清淤、繞庫排沙等社會成本一併計算,每噸原水的成本並不低。

台灣水資源最核心問題是在政治考量下,水價一直無法提高。與全球比較,台灣本島及澎湖、金門地區,平均水價每度約新台幣9元,台北市為8元,與日本東京的46元、日本全國平均值42元、香港15至36元、新加坡16元、法國79元、英國倫敦20元、荷蘭海牙53元,均有相當大的價差。水價無法提高也造成自來水公司因虧損而無法汰換管線、減低漏水率,造成水資源浪費。根據台灣省自來水公司估計,目前漏水率高達24.6%,全年漏掉水量相當於兩座翡翠水庫。所 以總統有責積極提高水價,以解決水資源的問題。

本文簡版刊載於8月8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