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張曉風現象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只要是有一顆敏感的心,對環境的變化都會察覺。1962年,美國瑞秋卡森女士寫下寂靜的春天,喚醒世人注意,環境變壞,蟲鳴鳥叫不在,春天變得何其沈靜。此後,引發一連串的環境效應,包括當時的甘迺迪總統成立一個審查小組,研究殺蟲劑問題。
台灣的春天,在都會區裡,也是越來越沈靜了。人工建設,水泥森林都無法吸引動物駐足。土壤污染,無法提供動物的食材,動物不能在都市存活繁衍。居住在都市的人民,心情無法舒展,只好沈迷在電視、電腦、DVD的方盒子裡,尋找那一抹自然。
都市的綠肺,不是一株樹,一排樹,而是一片高高低低,有喬木、有灌木、有草類、有蕨類、還有水生植物。生態提供多樣的動物棲息,所以在自然界的食物鏈裡,互相供給,也互相維持生命。當生態棲地受到破壞,敏感的動物,就會逃離。要成就一個生態系,需要很長的時間;糟蹋生態系,以人類的力量,ㄧ天就夠了!
台北市四面環山,生態系豐富,孕育繽紛生命,也確定台北人的多元價值文化。芝山岩、軍艦岩、五指山系,紛紛備受保護維持,但比起185公頃的202兵工廠,其面積之大,是大安森林公園的七倍,而其淺山生態系卻是大安森林公園所無可比擬的。不幸的是這片美女地,卻被富商和大學究相重,希望能闢建為生技園區。今年五月間,在張曉風女士跪下磕頭,請求保留,成為台北的肺葉,我們看到保護環境不再是環境運動者的責任,現已經擴散到其他社會階層!
從〈地毯的那一端〉開始,我以為張曉風是屬於文學的,看到她洗鍊文字,關懷人間的情感,溫暖冰冷的心。但她現今大動作的為環境發聲,震撼所有人的眼睛,堅定的神情,令人動容。當環境破壞不斷發生,眼見已淹到脖子,市民再不站出來,就會連這一點,也就失去了!
這會是新一波的全民運動嗎?只要是家園附近的生態環境將要遭到破壞,就會有人站出來為環境請命,那麼,台灣的環境就有救。對於不應當的開發,不能無限上綱,予取予求。
其實,環境傷害不斷發生,但沒有像張曉風這樣的「名人」加持,很多地方是搏不到版面,受不到大眾的矚目,所以都是靠小人物的自力救濟,走到哪算到哪。看看堅持到最後的是誰?在環境運動裡,往往看到當事者還在那裡,首長和承辦人已經換過十數個了。所以比「氣」長,好像是環境運動裡的常態,眼見他上台,又見他下台,事情就要來來回回,一次又一次請求。請求到最高階,萬眾所望,就是總統,如果連總統都沒辦法,事情就癱一半了。
張曉風現象,讓我們看到環境保育的一片藍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