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現代人從小就被有意無意地教養要去擁有一部車子。電視的廣告、汽機車玩具、親朋鄰里同儕的炫耀,讓汽機車所代表的舒適、方便、效率、與身分地位,直入大眾腦海。許多年輕人成年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擁有一部車子。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道路與停車場卻不可能無限增長;因此,若每個人都擁有一部車子,將會是個災難。
其實,我們早已處在災難中了,不是嗎?交通的擁擠、空氣的污染、令人心神不寧的噪音,都是汽機車所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影響。其他諸如溫室氣體的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不吸熱的道路加上汽機車的廢熱所造成的都市熱島效應、不透水的道路鋪面使得都市無法涵養水源且遇雨即澇;另外為了服務更多的汽機車而擴寬或闢建的許多道路,不僅徵收了許多家庭的寶貴土地,更像刀子般一刀一刀劃過脆弱的環境敏感地區,許多大樹因而倒下、珍貴動植物的棲地因而消失、山林的土石因表面徑流的增加與沖刷而更易流失…。雖然我們可以開著或騎著汽機車到達更多的地方,但是我們可以看的東西卻愈來愈少了。
交通擁擠使得汽機車不再那麼方便與有效率;空氣污染與惱人的噪音使得許多位在道路旁的家戶不得不緊閉門窗,造成室內空氣不流通;而來來往往的車子與其所需的停車空間,不僅威脅到行人的安全,更剝奪了孩童遊戲與社區互動的空間。太多的車子,使得生活於都市的人們更像困於籠中的鳥兒,雖然沒人鎖著他,他卻不得不躲在籠中。如果我們每個人只是為了一輛車子大小的舒適空間,卻犧牲了整個都市的生態環境與社區活動的空間,這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當今人類所遭遇的許多環境與健康等等問題並不是單由交通所造成,然而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行的需求,是以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製造了一些上述的問題,也因此若大部分的人都能決定減少對汽機車的依賴,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這世界將大不同。
現在來看看我們每個人可以減少多少環境問題。在2000年,交通運輸部門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國因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5%,僅次於工業部門的53%;1這其中,有81.35%是來自公路運輸2,而公路運輸中汽機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64-73%(自用小客車為56-63%,機車為8-10%)。據估算,以每一延人公里的城際客運計,使用火車的能源消耗量(也相當於燃料消耗量),大概是公車(30人乘坐)的5/6,捷運的1/2,約為機車的1/4,駕駛小汽車(1.5-2人乘坐)的1/6。3因此這些汽機車的使用人中若能有一半人改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當可減少約3-4%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樣的量,不可謂不多,因為在1999-2000年期間,全球工業化國家中,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者屈指可數。
除了二氧化碳排放以外,汽機車還排放如懸浮微粒(會吸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並造成氣喘等疾病)、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鉛、硫氧化物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除了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以外,其中氮氧化物與碳氫化合物也是光化學煙霧與臭氧形成的前驅物。根據環保署空保處的統計,在2000年,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10)有21%來自車行揚塵;一氧化碳有71%來自汽機車、6%來自柴油車;非甲烷類碳氫化合物(NMHC)有22%來自汽機車;氮氧化物有20%來自汽油車、25%來自柴油車;鉛有2.5%來自汽機車;硫氧化物有2%來自柴油車。由此可見,汽機車等移動污染源,是空氣污染物的重要來源之一(除了鉛與硫氧化物以外),因此減少汽機車的使用,將可大幅減少這些污染物的排放。4
另外,減少汽機車的使用,當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除了不必再浪費那麼多的土地來興建道路與停車場,更可保有許多的脆弱環境生態與都市中已難得一見的綠地。根據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道路的生態影響範圍平均擴及600米寬,有些生態因子的受影響範圍甚至達到1至2公里寬。5而我國的道路總長度於2002年底時為37,299公里,扣除較密集的市區道路後也還有20,816公里。6若引用上述美國的這份研究報告結果,則這20,816公里長的公路所影響的生態範圍面積將達12,489.6平方公里,佔我國36,000平方公里之國土面積的34.7%。當然這還要扣除重複影響的面積,不過扣除後的面積至少仍遠大於這些公路的道路總面積117.623平方公里。這種尺度的影響範圍,無疑是令人心驚的。
而根據交通部的統計,在2000年底,自用小客車的登記數量共4,716,217輛,機車的登記數量共11,423,172輛。為了服務這麼多的汽機車,以至於我國於2000年時的都市計劃中有30,809公頃的土地成為道路用地,佔都市計劃之公用設施總面積(82,161公頃)的37.5%,為鐵路用地(2,065公頃)的15倍,而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等會提昇生活品質之用地面積,合計僅13,531公頃,尚不及道路面積的45%。7
當然,要降低對汽機車的依賴,除了需要大眾對汽機車所產生的種種不利影響有所覺醒外,政府的政策與大眾運輸服務也需能夠配合。有許多人買車,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在我國,除了台北市的大眾運輸較為便捷外,在其他城市要搭公車,都不太方便。筆者曾經有在台南市等公車等一個小時還等不到車子的經驗,而到了花蓮、台東等地,更不曉得如何搭公車。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政府長期以來忽略對大眾運輸的投資與經營,同時大力闢建擴寬道路,而誘發與逼使人們使用汽機車的緣故。
雖然交通部的運輸政策面面俱到,然而事實是道路一條一條闢建,鐵路卻縮減至僅剩下縱貫線,同時公車客運量也逐年萎縮。這可從政府的預算一窺端倪。根據行政院所編列的2004年預算案總說明,在其所謂的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劃的598億元中,高速公路、東西向快速公路等等的道路建設就編了448億元,佔74.91%;其他則為捷運與輕軌計劃(計25億元,佔4.18%)、台鐵改善與高鐵興建(計119億元,佔19.89%)、與提昇地方公共交通網計劃(計6億元,佔1%)。而在所有的公共建設計劃的預算(1,490億)中,道路建設就佔了17.5%,僅次於電力建設的28.8%,更遙遙領先軌道運輸的6.5%。
更可悲的,這些道路建設,有許多只是假建設為名,行利益分贓之實,其根本沒有必要、沒有效益。甚且,這些道路可能造成許多的環境生態的破壞,如引來山老鼠的高山產業道路,實是最失敗的公共建設。以台灣的現況而言,實沒有必要再繼續任何的道路建設,因此,政府應就目前的道路負載量,進行私有機動車的數量限制,同時大力改善大眾運輸服務,如儘速發展各都市的捷運、輕軌系統,並增加公車的路線、發車頻率與服務品質。當大眾還無法享受便捷的大眾運輸之時,如何向大眾要求放棄私車的擁有?
在歐洲的許多城市,由於大眾運輸系統規劃的完善,許多人上下班更本用不著車子。且由於道路上機動車輛少,加上道路規劃有高比例的行人道與腳踏車道,因此更利於行人與腳踏車的通行。是以走在這些城市中,有一種怡然自得的悠閒,要大口呼吸就儘管大口呼吸,不用害怕會吸進大量的廢氣。明亮的櫥窗,寬敞行人道上的綠意,建築的古色古香,與路邊令人驚喜的表演,讓人可以悠然地漫步其中,觀看、沉思、放鬆、享受。大眾運輸系統連結了城裡城外的重要景點,而每一個景點頂多只見人潮洶湧,卻不見車水馬龍。城市裡,公園綠地幅員遼闊;城市外,平地可見鬱鬱森林。在這種不乏綠意生態的城市裡生活,心胸自然開闊,心情自然平和,而人也會顯得更幽默,更有創意。
在人口密度高、大眾運輸又不發達的我國,這種生態城市的願景,或許有點遙遠,然而我們至少可以從國中小的學校週遭開始,讓我們的學子從小就享有無車的上下學環境,也讓為人父母者,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過程中,體會到無車的好處,從而自願減少對汽機車的依賴。
一般而言,國中小均位在學童的居家附近,然而現代許多父母總是以汽機車接送小孩到學校的校門口,甚至在有些門禁較鬆的學校,家長把機車騎到教室門口,讓孩子上下車。父母的這種行為,對小孩而言,是一種愛的表現,然而小孩子卻還無法認知到這種依賴汽機車的行為對其他同學的安全威脅,以及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對他自身還有其他同學的健康傷害。當他們長大以後,他們將以同樣的行為教育下一代,如此將阻礙了邁向無車城市的發展。
因此,若能夠在學校作息前的一個鐘頭、與放學後的一個鐘頭,實施交通管制,禁止機動車輛進入學校週遭50公尺範圍內的道路,如此不只維護學童的安全,減少車輛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也降低噪音的產生,對學童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效果都有正面的助益。而當孩子在學校裡體會到無車環境的好處,也會把父母為了保有學校的無車環境,以保護學校所有孩子的安全與健康而所犧牲的繞道時間,當作一種愛的表現。如此,當其長大後,才會厭惡擁擠的交通環境,從而努力追尋無車的生態城市的夢想。
隨著大眾運輸的發展,我們也要讓無車環境從學校擴散到社區。當大眾運輸系統愈趨健全,無車的環境愈來愈大,無車日8將不再只是一年中的某一個日子。
注釋
1.“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國家通訊(台灣)”,2002年7月。
2.交通部,“交通政策白皮書”,2002年1月
3.據統計,我國的火車每延人公里需耗費能源34-70千卡;捷運(淡水線)每延人公里為138.3千卡;自用小客車(1.5-2人)每延人公里為416千卡(每升汽油可跑8.98-9.5公里);機車為每延人公里249千卡(每公升汽油可跑22.18公里);公車(30人座)為每公升汽油可跑2.5公里。
4.環保署空保處網站。
5.Forman, R. T. T. In press. The ecological road-effect zone of a Massachusetts (USA) suburban highway. Conservation Biology
6.交通部網站。
7.內政部營建署網站,“九十年都市計畫概況統計分析”。
8.國際無車日為每年的9月2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