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總統向前衝

作 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台灣位處季風氣候區,雨量豐沛,降雨集中在梅雨與夏季 颱風時期,颱風不來時易造成乾旱與水資源問題,颱風來襲時經常帶來暴雨,並造成水患問題。莫拉克過後,感謝天地神明給予台灣喘息的機會,很多颱風在接近台 灣的時候轉向了。但在極端氣候變遷下,台灣很快的將面臨旱災、山崩、土石流、洪患、水資源與生態系統改變等的嚴重挑戰。所以總統不應只在每次在颱風來襲時 選擇讓人民撤離而達到避災的成果就沾沾自喜,總統如何用對的人與協調各部會執行永續的行動,才是確保國土及人民安全的唯一出路。

2009年莫拉克颱風過後,引起全國震驚,政府各部會(經建會、水利署、農委會….等)、學者專家與NGO團體在多次研討會討論之下,已釐清了大部份的問題,大家核心的共識與感受就如同經建會在國土保安與復 育計劃草案中的論述,其一:當前國土空間規劃無法發揮指導國土開發與管理功能外,掌理國土保育、管理及防災等事宜之機關,因職權分散、任務片斷,且易遷就行政疆界而簡化問題內涵及範圍,在缺少區域治理的合作平台下,均影響整體規劃與管理成效。其二:缺乏流域整體性規劃與管理之思惟,導致流域內各種資源使用與環境管理,未顧及水文循環與內部生態機制係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系統,往往個別考量,未將流域上、中、下游視為一整體單元。河川流域上、中、下游之治理分別由農委會林務局、內政部營建署、農委會水保局及經濟部水利署依據其主管法律負責管轄治理,在有經費後就各自行動,缺乏橫向溝通與價值行動。

以政府投入新台幣540億元「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為例,540億元大部份是工程計畫。森林是水的故鄉,森林的問題應優先被解決,然而我們卻看到林務局核准在阿里山柳杉林下種植山葵,柳杉林不但要被疏伐而且必要時被大量截枝,以滿足山葵需要有點陰涼有點陽光的私癖,於是柳杉一棵棵被修成棒棒糖。林務局委託中興大學的研究結論明確指 出柳杉林下種山葵;土壤滲水率剩1/3、柳杉也因被大量截枝成長速度剩1/2。莫拉克颱風過後,二萬坪的山葵園大量崩塌,土石流沖刷而下導致阿里山溪淤積達20米高。然而山葵依舊是阿里山的特產,身為農業與森林主管機關的農委會如果連小小的山葵都無法處理,農委會還能處理其他濫墾與濫建的問題嗎?這樣人民花大錢治水有用嗎?

為什麼生長在台灣的子民們,知道問題卻無法解決問題? 總統大人你能體會那種錐心之痛的感覺嗎?國土計畫既然那麼重要,為甚麼國土三法會在立法院躺了二十年?為什麼國土三法在立法時,各團體會有那麼多的利益算 計?總統大人台灣為什麼永遠在等?等老天爺做最後的宣判,時間不等人,行動罷!總統。

◎本文簡版刊載於1月9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由環境觀點看公共設施建設之公益性的虛懸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在政府的施政中,公共建設是很重要的一環,花用國家很大的預算。其中如交通建設,一年預算可達數千億元。如何做好公共建設,應是生活品質、環境保護很重要 的課題,也涉及到人民的健康、安全、節能減碳及省錢。試舉一些淺顯的例子來思考、討論。

比如道路工程的興建:像台北、桃園的五股到楊梅段之五楊高速公路高架工程,是否真有必要興建?這段道路所要疏導的交通流量,已有北二 高、濱海快速道,以及橫向的國八號高速道、興建中的捷運機場線、南北便捷的高鐵等。若不興建,我們可省下數百億的工程經費、減少大量的碳排放。

又如台北市政府誇誇自擂的「路平專案」,也花了不少錢,但有效嗎?因為道路鋪面的高程,經一次一次的加鋪瀝青層,路面加厚升高。若路面 無法控制在一定的高度水平,那麼今天把人/手孔蓋升高扯平,有甚麼用呢(再鋪一層瀝青層,路面又不平了)?當然有時也會刨掉舊路面,但大多沒有這樣做。在 工程施工方面,道路鋪面要保持向兩側有適當的傾斜面、以利排水。但常見道路並不符此施工、設計規範的。於是,一下大雨,路面就積水數吋,路過的行人鞋子全 濕了。

我們也可檢視路邊排水溝的工程品質,如其溝底高度水平要控制得符合工程規範(需要有一定的排水坡度),才可把污水排洩出去(不致積 水),水溝底的淤泥要定 期清除,但我們的都市內的水溝、大排,有良好的工程品質、良好的維護(每年清淤泥、疏通水溝)嗎?我們所看到的水溝、大排,大多是積水、積滿淤泥及發臭 的。如何讓鋪面具有透水性,應是重要的綠色設施作法,但常被忽視的。

我們也可觀察道路上的路燈,在台北市道路邊高懸的路燈型式,千奇百怪,式樣萬千,各具姿態(在台北市的讀者可自己去看、去比較、去發現 探索)。這在先進的城市,不會是這樣的,路燈是城市街景的重要元素。

道路邊的行道樹、路樹,更是城市街景非常重要的元素。以台北市而論,行道樹、路樹一概要讓位給工程(道路施工、建物興建等),可看到很 多大樹、老樹被砍、 被移除。常被人相信的是:我把這些樹移走,還會把他們移回來;這真是安慰人的語言、騙人的話。近年台北市區內,為捷運、為松山煙廠等興建開發,很多樹木又 不見了。

政府所為的公共設施建設之公益性,常是虛懸的,或是說:是無效的、不發揮功能的、浪費的、沒有品質的、不符生態永續或綠色原則的;或更 通俗的說法,類似蚊子館、蚊子甚麼的,這不只浪費很多金錢,更對生活品質、環境保護造成損害。

◎本文簡版刊載於1月1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經濟失控的危機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年關將近,又是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的時刻。這一年來,發生了許多令人心驚的環境災難事件,多到令人目不暇給。從日本大地震引發的震災、 海嘯與核災的複合式災難,泰國水淹數月的大水災、菲律賓從夏到冬面臨的一連串颱風、以及我國花東二期稻作於收成季節碰上連日大雨而倒伏嚴重,這種種的跡象顯示,人為活動加上 地球脈動所引發的全球變遷,包括氣候、地質的變動,將帶給人類更加不確定性的未來。

人類社會經濟運作也在這一年來面臨了極大危機。或為追求不切實際的經濟成長數字,或為討好支持群眾,許多國家過度舉債投入沒有效益的公 共建設、活動,或過度保障特定族群而使得社會福利浮濫且未能彰顯公平正義,結果全球前段班的歐元區有五個國家首先爆發了債務危機,不僅讓歐元區其他國家的經濟受到拖累,全球景氣更是急轉直下,前景黯淡。

其實像我國這幾年來,國債也是迅速增加,除了編列許多預算投入不切實際的公共建設或花博、百年建國等活動,政府也為了討好公教人員,在其他行業苦哈哈、薪資大倒退的時候給予加薪,此時此刻沒有發生國債危機,只是因為我國擁有數十年來全民共同打造的強健經濟體質(可惜也是靠著大量消耗資源的方式而打造),然 而未來這種不知自制的情況若不遏止,歐豬五國的情況難保不會在我國上演。

另外,塑化劑事件徹底暴露了政府在毒性物質、食品安全把關上的漏洞,焚化爐底渣被大量填埋在農田裡,也反映了廢棄物再利用的問題重重。 而這些問題更凸顯了政府治理能力的薄弱:環境、衛生與工安等需要大量人力把關(卻會得罪企業)的部會一向不受政府重視,即使有組織改造,目前規劃的環境資源部也只是把與環境、生態及資源有關的機關部會拼湊起來,原本的環保業務預算與人力依然不足;而相關政策又不注重源頭的預防管理,本末倒置。而當這薄弱的治理能力碰上民代 為環保犯罪或企業利益關說施壓時,就更無效率了。這也是某些民眾最大的痛楚,他們生活環境受到汙染、噪音之侵擾,卻因公權力不彰而苦無解決之道。

全球環境的變遷正催促著人類建立可以促進環境與社會恢復力的經濟,也就是環境與社會不因經濟發展而退化,更能面對極端天氣與地震等事件 的打擊;而這艱鉅的任務需要國家擁有健全的治理能力。而民主國家的治理能力其實掌握在人民手中,不僅是在即將到來的總統與國會大選,用手中的三票決定未來四年的政治結構素質,更在於對自己選出的公僕進行強力的監督,以及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以讓政府的治理能以公益為依歸。

◎本文簡版刊載於12月2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地球人,2012來了,新年快樂!!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電影中的2012年終於在現實生活中一分一秒地到來,5,100年的馬雅曆法即將在今年冬至後重新輪迴,這是一個結束與開始的轉戾點。可以確定的是, 2012不是電影裡面宿命論的災難,身為地球人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的行動與選擇都在決定,讓什麼事務結束以及開始什麼樣的新生活方式。

現實世界裡,2012年也是變動與抉擇的一年。在政治方面,除了年初完成的台灣總統大選,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乃至對岸中國的領導人 換屆,就有至少七個國家進行總統大選;而不論最後由誰執政,所有國家都共同面對地球環境惡化的議題。

2012年也是國際環境的重要年份。四十年前(1972年),各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的「人類環境會議」,這次會議首度提出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以及「永續發展」的概念,亦即在不影響後代福祉的原則下滿足當代之需求;二十年前(1992年),世界各國又齊聚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發表「里約宣言」並形成「21世紀議程」的行動方案;十年前(2002年),南非約翰尼斯堡的會議將永續發展注入了關注族群、性別以及全球化、貧富 差距等議題。2012年正是劃時代的里約峰會二十年,為了延續里約宣言的精神,各國將要籌備「Rio+20」的新國際會議。

至2012年,「永續發展」已經談了四十年,今年各國將會再作出什麼樣的新宣言,值得關注。另一方面,各國好不容易折衝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其第一階段 承諾也即將於2012年到期,當初雖然許多人批評,議定書規定至2010年所有已發展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比1990年減少5.2%的標準太鬆,即使全面落實,到2050年之前僅能將地球溫升減少0.02℃至0.28℃;然而,從哥本哈根、坎昆到德班會談,各國仍然無法達成減碳共識。與此同時,全球氣候 變遷的速度仍在不斷加快,科學家警告北極夏季無冰的現象將提早發生在2012年,後京都議定書的時代令人堪憂。

回顧台灣過去四十年來,當世界召開斯德哥爾摩會議時,台灣已退出聯合國;當全球發生石油危機時,台灣展開第二次進口替代,發展包括十大 建設在內的重工業, 經濟隨之起飛。發展至今,台灣的經濟在亞洲競爭力名列前矛,擠身已發展國家,另一方面,過去六十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攀升,已是過去四十萬年地球歷史的上限。

現在四十歲如我輩,在進入2012年時,回頭看看全球以及台灣經濟、環境、社會的發展,是否符合我們琅琅上口、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續發展」定義呢?我們這一代將要面對的,是上一代建立在過度揮霍與汙染環境的繁榮經濟的終結、以及下一代承受氣候變遷與資源耗竭的苦果的開始。站在2012年這個結束與開始的時代,我們該採取行動決定地球將要走的方向。

◎ 本文簡版刊載於1月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