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前陣子友人攜二幼女邀我一起外出同遊。我們於傍晚時來到了政大校園,那兩個小女孩在見了偌大的操場後,興奮地繞了好幾圈,遲遲不肯回家。雖吾不復童稚已多年,但我可以感受到她們應是平常遊玩的空間過於綁手綁腳,太過束縛所致。看到她們愉悅的笑容,不禁心裡也有點為現在的小孩覺得可悲。
現在的交通政策不當,造成私車過多,車水馬龍的都市空間,使得現代人不僅要撥空溜狗,更要陪小孩出外遊玩,時時得注意小孩的安危;值此同時,我們的自然資源也急遽消失:如河流死亡、海岸被工業區包圍、山坡地過度開發、田園荒廢進而蓋起大樓或者被非法掩埋廢棄物、森林漸漸消失換來沒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高冷蔬菜等經濟作物、地下水位下降、食物受到污染、生態多樣性喪失…。捫心自問,我們所能留給子孫的已經不多,但卻還是有人要得更多!
台塑大煉鋼廠、中油八輕、彰工燃煤火力發電廠,一個個重大污染開發案,意圖進一步摧殘雲林彰化所剩無幾的海岸。煙囪堤防阻隔了人與海的互動,大量的工業廢水廢熱戕害了沿海的資源,這樣的景象可曾令開發者心生一絲絲不安?除此之外,根據環保署統計,一般事業廢棄物的產生量,鋼鐵冶鍊業排名第一(佔34.3%)、電力供應業(主要為燃煤火力發電廠)排名第二、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與石油煉製業分別排名第四與第七(佔4%);有害事業廢棄物產生量,鋼鐵冶鍊業排名第一(佔28.1%)、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排名第十(佔3.1%);在小小的台灣,一年的工業廢棄物產生量,據推估已高達1,500萬公噸,同時非法棄置事件横行猖獗,這已令人相當頭痛,而我們的環境是否還能再承受這三個設計規模分別與中鋼、台塑六輕、台中火力發電廠相當的大型開發案所產生的廢棄物?更遑論其所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與所耗用的大量水資源對我們的生存威脅!而大量的廢棄物也代表著我們對地球有限資源的大量耗用,因此這三個開發案不僅將為子孫製造更多難解的習題,更將進一步剝奪了他們未來的可用資源。
近來奇美集團前董事長許文龍在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指出,由於他覺得這塊土地不能再污染,要留空間給子孫,因此沒有像台塑王永慶一樣投資六輕,從石化上游就開始做。暫且不論奇美公司在環境保護上的功過得失,光就他能從環境面而不僅僅是市場面來考量投資與否的這一點,就足以令人動容。或許,這是每個企業領導人與主管產業發展的經濟部,必須學習之處。
社團法人看守台灣協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我們的宗旨為以永續台灣為目標,從事環境和生態調查與各項公共政策之研究分析,並喚起社會各界人士一起來看守台灣。 我們的任務為: 從事台灣環境和生態的調查研究/進行各項公共政策的研究分析/提供民眾有關環境和生態的資訊/喚起民眾關心日常生活的環境和生態/促進民眾參與監督環境和生態政策的制訂和執行/推廣永續理念和綠色知識。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環境影響評估與算命
作者:吳焜裕(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隨卡玫基颱風而來的豐沛雨水帶給台灣重創,讓馬先生質疑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因此許多人開始嚴肅的檢討如何改善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氣象預報的本質就是一門根據現有最佳科學資訊與技術預測未來氣象變化的科學,因此擬提升預報的準確性,最重要的將會是投資更多的資源購買更好的設備,做更好的研究與收集更多實際的颱風相關氣象資料,培育與訓練更多的專業人才等。既使如此,因氣象時時刻刻隨時間與空間在改變,人能掌握的資訊不可能完整,預測有誤差仍在所難免。
回過來看在預測投資開發行為對環境影響的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本質上,環評也與氣象預報一樣,也是要根據現有的最好環境數據,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與經過驗證的模式,模擬一投資開發案或是一公共政策未來對其周遭環境的影響的一門科學。
基本上,環境的保護應該是預防重於治療,環評制度是一個好的制度。只是在台灣自環評法公告實施至今,環評報告書有時還不如夜市的算命仙的鐵口直言。看來好像有專業但沒有科學基礎,有時所用的環境資料竟與當地環境不符或是視而不見故意遺漏。多年來,許多環評案所引起的抗爭,都是起因於環境資訊不實,負責環評的相關單位好像也未曾正視這個問題。
另外環評過程所使用的各種數學模式,模擬的結果究竟與實際影響情況相差多大呢?過去多數環評案好像都以模式模擬結果符合管制標準,對週遭環境沒有影響就可以通過。以投資興建工廠的環評報告書中的空氣品質影響模擬為例,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未經嚴謹的科學程序估算,就拿來用空氣擴散模式模擬,有文獻資料報告空氣擴散模式模擬的結果誤差有些情況可以在10到100倍間。但在環評報告書中,對如何取得科學性的數據與環評的準確性好像很少人提出討論過。原本環評為一科學的整合過程,但科學的成份好像被稀釋到很淡薄,漸漸地,民眾與環保團體對環評報告書內容的信心也被稀釋到蕩然無存。
最近環保署好像要制定環評審查旁聽要點,未來可能也要讓受影響地區的民眾或是環保團體推派他們信任的學者專家參與環評的審查。這種擬讓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的作法方向值得肯定,但首先應解決環評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提高環評的科學性,降低環評的誤差。當然環評也與氣象預報一樣都是預測未來尚未發生的事件,評估結果必然帶某一程度的誤差成份。
這種誤差或是所謂的不確定性應該讓民眾充分了解,並讓民眾知道面對這種評估誤差的潛在影響,政府將會建構什麼樣的機制以進行監測,以預防投資開發案可能給其周遭環境或是居民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此,增加民眾的參與才會實質提升民眾對環評的信心,否則民眾的參與將徒勞無功。
隨卡玫基颱風而來的豐沛雨水帶給台灣重創,讓馬先生質疑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因此許多人開始嚴肅的檢討如何改善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氣象預報的本質就是一門根據現有最佳科學資訊與技術預測未來氣象變化的科學,因此擬提升預報的準確性,最重要的將會是投資更多的資源購買更好的設備,做更好的研究與收集更多實際的颱風相關氣象資料,培育與訓練更多的專業人才等。既使如此,因氣象時時刻刻隨時間與空間在改變,人能掌握的資訊不可能完整,預測有誤差仍在所難免。
回過來看在預測投資開發行為對環境影響的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本質上,環評也與氣象預報一樣,也是要根據現有的最好環境數據,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與經過驗證的模式,模擬一投資開發案或是一公共政策未來對其周遭環境的影響的一門科學。
基本上,環境的保護應該是預防重於治療,環評制度是一個好的制度。只是在台灣自環評法公告實施至今,環評報告書有時還不如夜市的算命仙的鐵口直言。看來好像有專業但沒有科學基礎,有時所用的環境資料竟與當地環境不符或是視而不見故意遺漏。多年來,許多環評案所引起的抗爭,都是起因於環境資訊不實,負責環評的相關單位好像也未曾正視這個問題。
另外環評過程所使用的各種數學模式,模擬的結果究竟與實際影響情況相差多大呢?過去多數環評案好像都以模式模擬結果符合管制標準,對週遭環境沒有影響就可以通過。以投資興建工廠的環評報告書中的空氣品質影響模擬為例,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未經嚴謹的科學程序估算,就拿來用空氣擴散模式模擬,有文獻資料報告空氣擴散模式模擬的結果誤差有些情況可以在10到100倍間。但在環評報告書中,對如何取得科學性的數據與環評的準確性好像很少人提出討論過。原本環評為一科學的整合過程,但科學的成份好像被稀釋到很淡薄,漸漸地,民眾與環保團體對環評報告書內容的信心也被稀釋到蕩然無存。
最近環保署好像要制定環評審查旁聽要點,未來可能也要讓受影響地區的民眾或是環保團體推派他們信任的學者專家參與環評的審查。這種擬讓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的作法方向值得肯定,但首先應解決環評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提高環評的科學性,降低環評的誤差。當然環評也與氣象預報一樣都是預測未來尚未發生的事件,評估結果必然帶某一程度的誤差成份。
這種誤差或是所謂的不確定性應該讓民眾充分了解,並讓民眾知道面對這種評估誤差的潛在影響,政府將會建構什麼樣的機制以進行監測,以預防投資開發案可能給其周遭環境或是居民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此,增加民眾的參與才會實質提升民眾對環評的信心,否則民眾的參與將徒勞無功。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哪些環保學官出賣東海岸杉原海灣?
作者:劉烱錫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召集人、台東大學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台東縣政府於97年6月9日緊急發函通知第六屆環評委員有關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議臨時改期至97年6月15日星期日召開,並不顧台東環保團體提醒上屆環評委員的提問還沒解決而不應表決下,關起門來表決通過第五屆環評委員要求立即停工並罰款的該開發案。這可能是環評審查會在星期日召開並通過的台灣首例,值得我們解讀。
美麗灣渡假村的基地原為台東縣府所屬的杉原海水浴場,台東縣政府與美麗灣渡假村在93年12月14日的杉原海水浴場BOT合約上,已提醒此一6公頃的開發範圍應由業者做環評的情形下,台東縣政府於94年3月間同意其分割出一塊0.9996公頃,接下來,環保局承辦人員於旅遊局簽稿會核單中,就「徵求民間參與杉原海水浴場投資經營案」是否需辦環境影響評估案一事,會核表示:「本案經書面審查未達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認定標準第31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依法免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亦即以開發面積在山坡地不超過1公頃為由,而稱免環評,讓業者得以申請建築執照而在無環保規劃下大興土木,並超建、超挖,並棄置大量廢棄土於海灘,造成泥流排入珊瑚礁區之事實。
此一切割閃避環評作法,行政院環保署已於96年7月9日指出應先實施環評,並請縣府命其停工,並處以罰鍰。97年1月23日高雄行政法院也已判決應停工。但台東縣政府仍不執行停工令。我們認為環保局相關承辦人員在知法下未盡環保之責,還涉有出賣、圖利之重嫌。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於96年8月15日向台東縣環境保護局檢舉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將大量工程廢土和混凝土塊堆置沙灘,96年8月份聖帕颱風來襲前,台東縣環保局黃明恩局長與業者、李錦慧縣議長及聯合報記者陳嘉信先生至杉原海灘藉詞現勘,事後大篇幅報導懷疑環保團體作假,然事實即為事實,業者雖將表面沙灘整平,但在沙灘下之證據,卻仍然存在,經過聖帕颱風過後,沙灘下之工程廢棄物再次裸露出來。台東縣環保局竟於96年9月11日發函先是說明:「…明確認定剩餘土石方、磚瓦、混凝土塊為有用資源,非屬廢棄物範圍…」,進而表示:「…本局今年分別於5月21日、6月22日、7月13日、8月16日及9月4日等皆派員或會同相關單位至現場稽查,均未發現有廢棄物傾倒於海灘上之情形…」環保局為破壞環境的業者硬拗工程廢棄土為「資源」,有此等環保官員,台東縣的環境資源能不被出賣嗎?
「台東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專家學者委員遴選要點」第三點規定:「本府環評專家學者委員之專長,應含自然、生活、社會環境領域,並力求各領域委員之人數均衡」,但通過此一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案的15名第六屆環評委員之中的10名專家學者,除一委員屬東華大學環境政策所外,其餘九名全為「工程」系所之教授。而未通過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並要求縣府立即停工並罰款的第五屆環評委員,不但有工程系所之教授,亦有水土保持系、自然資源所、生命科學所、區域所、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等系所,符合法令要求,本屆委員之組成是否因本案而「量身訂作」,不禁另人起疑。
我們認為這些專家學者不管有無出席6月15日的環評會議,如果沒有就自己的專業極力保護環境,等於是變相協助台東縣政府涉嫌非法通過美麗灣新建工程的環評,我們認為環評專家學者應該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環境保護責任感,這就請社會輿論來公評吧!
編註:相關承辦人員:技士張宗義、課長林聖雄、局長黃明恩。
第六屆臺東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委員名單
姓名 職稱 服務單位
鄺麗貞 主任委員 台東縣政府縣長
彭德城 副主任委員 台東縣政府 副縣長
黃明恩 委員兼執行秘書 台東縣環境保護局 局長
許士元 委員 台東縣政府 城鄉發展局 局長
廖復山 委員 台東縣政府 農業局 局長
王鴻濬 委員 東華大學 環境政策研究所
林宗曾 委員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土木系
高志明 委員 中山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林銳敏 委員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
黃益助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陳瑞仁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楊磊 委員 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蔡俊鴻 委員 成功大學 環境工程系
周志儒 委員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
廖秋榮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召集人、台東大學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台東縣政府於97年6月9日緊急發函通知第六屆環評委員有關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議臨時改期至97年6月15日星期日召開,並不顧台東環保團體提醒上屆環評委員的提問還沒解決而不應表決下,關起門來表決通過第五屆環評委員要求立即停工並罰款的該開發案。這可能是環評審查會在星期日召開並通過的台灣首例,值得我們解讀。
美麗灣渡假村的基地原為台東縣府所屬的杉原海水浴場,台東縣政府與美麗灣渡假村在93年12月14日的杉原海水浴場BOT合約上,已提醒此一6公頃的開發範圍應由業者做環評的情形下,台東縣政府於94年3月間同意其分割出一塊0.9996公頃,接下來,環保局承辦人員於旅遊局簽稿會核單中,就「徵求民間參與杉原海水浴場投資經營案」是否需辦環境影響評估案一事,會核表示:「本案經書面審查未達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認定標準第31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依法免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亦即以開發面積在山坡地不超過1公頃為由,而稱免環評,讓業者得以申請建築執照而在無環保規劃下大興土木,並超建、超挖,並棄置大量廢棄土於海灘,造成泥流排入珊瑚礁區之事實。
此一切割閃避環評作法,行政院環保署已於96年7月9日指出應先實施環評,並請縣府命其停工,並處以罰鍰。97年1月23日高雄行政法院也已判決應停工。但台東縣政府仍不執行停工令。我們認為環保局相關承辦人員在知法下未盡環保之責,還涉有出賣、圖利之重嫌。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於96年8月15日向台東縣環境保護局檢舉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將大量工程廢土和混凝土塊堆置沙灘,96年8月份聖帕颱風來襲前,台東縣環保局黃明恩局長與業者、李錦慧縣議長及聯合報記者陳嘉信先生至杉原海灘藉詞現勘,事後大篇幅報導懷疑環保團體作假,然事實即為事實,業者雖將表面沙灘整平,但在沙灘下之證據,卻仍然存在,經過聖帕颱風過後,沙灘下之工程廢棄物再次裸露出來。台東縣環保局竟於96年9月11日發函先是說明:「…明確認定剩餘土石方、磚瓦、混凝土塊為有用資源,非屬廢棄物範圍…」,進而表示:「…本局今年分別於5月21日、6月22日、7月13日、8月16日及9月4日等皆派員或會同相關單位至現場稽查,均未發現有廢棄物傾倒於海灘上之情形…」環保局為破壞環境的業者硬拗工程廢棄土為「資源」,有此等環保官員,台東縣的環境資源能不被出賣嗎?
「台東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專家學者委員遴選要點」第三點規定:「本府環評專家學者委員之專長,應含自然、生活、社會環境領域,並力求各領域委員之人數均衡」,但通過此一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案的15名第六屆環評委員之中的10名專家學者,除一委員屬東華大學環境政策所外,其餘九名全為「工程」系所之教授。而未通過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並要求縣府立即停工並罰款的第五屆環評委員,不但有工程系所之教授,亦有水土保持系、自然資源所、生命科學所、區域所、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等系所,符合法令要求,本屆委員之組成是否因本案而「量身訂作」,不禁另人起疑。
我們認為這些專家學者不管有無出席6月15日的環評會議,如果沒有就自己的專業極力保護環境,等於是變相協助台東縣政府涉嫌非法通過美麗灣新建工程的環評,我們認為環評專家學者應該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環境保護責任感,這就請社會輿論來公評吧!
編註:相關承辦人員:技士張宗義、課長林聖雄、局長黃明恩。
第六屆臺東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委員名單
姓名 職稱 服務單位
鄺麗貞 主任委員 台東縣政府縣長
彭德城 副主任委員 台東縣政府 副縣長
黃明恩 委員兼執行秘書 台東縣環境保護局 局長
許士元 委員 台東縣政府 城鄉發展局 局長
廖復山 委員 台東縣政府 農業局 局長
王鴻濬 委員 東華大學 環境政策研究所
林宗曾 委員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土木系
高志明 委員 中山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林銳敏 委員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
黃益助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陳瑞仁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楊磊 委員 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蔡俊鴻 委員 成功大學 環境工程系
周志儒 委員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
廖秋榮 委員 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蘇花高應該怎麼替?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秘書長)
最近行政院對外宣佈決定興建「蘇花替」而引起喧然大波,後來雖然又演變成一個「構想」,須待環評結果才會決定(編按:在此篇文章完稿後,這個還沒經過環評的構想又已經變成行政院的一個「政策方向」,並已為之編列明年度的預算),然而在媒體呈現正反兩邊意見時,以保育為由持反對意見者,被贊成興建者指控為只要「環保」而不顧「人命」,更以曾在蘇花公路被落石擊中者的受害者家屬心聲突顯環保者的「無情」。而行政院在為這「構想」辯駁時,也指出只是為了回應花東居民需求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而交通部長則指出,應將花東居民籲求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當成『技術問題』,看在技術上有什麼方法可以設法滿足它。」
從這些贊成興建者的觀點,可見「環保」常被曲解為只是「反對開發」、「不食人間煙火」,而未能深入地去了解,環境保護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經濟安全」、與「社會安全」的基石。如果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挖斷了水脈,那可能會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用水,並讓溪流河水日益乾枯,而戕害農業與觀光業的發展;如果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讓花蓮的交通往高度倚賴私人運具的方向發展,讓污染產業大舉進軍花東,其所帶來的污染與壅塞,將大幅降低花東的生活與觀光品質,同時造成當地的「經濟流失」,即在地觀光與其他自然資源所換來的經濟利益將流入外來企業的口袋,而非支持在地經濟的命脈,甚至將戕害在地居民的生計。更重要的,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肯定將破壞許多棲地,讓許多生命流失,同時因為所過之處的地質脆弱,也難以保證人命的安全。
在這麼多風險存在的情況下,難道一個國家該冒然丟下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對這些一旦發生即難以回復的風險挑戰嗎?這不就是孤注一擲嗎?!而「孤注一擲」不是只有當一個人、社會、或國家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才會做的抉擇嗎?難道花東地區已落入這個地步了?恐怕非也!
環境本來就是會為人類發展帶來限制。而人類不只該去尊重這些限制,更要去了解這些限制對自己以及對自然運行的意義,進而去服從祂,依循其限制來思考另類的發展,而不是輕率地祭出以漠視萬物、唯人獨尊的「工程技術」,要來克服這會衍生更多限制的限制。這條安全回家的路,可以不是一條新設的公路,而是強化效能的既有鐵路,加強管理的既有公路,與適當規劃的海路。
當大眾聚焦於蘇花公路在大雨來時的坍方落石、道路中斷時,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果讓使用率最高的砂石與其他貨物的運送改走鐵路與海路時,是不是就可以大幅降低蘇花公路的負重與煞車不易的卡車數,進而提升道路品質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如果我們將蘇花替的大筆工程經費轉而用來加強台鐵營運效能與花東大眾交通時,是不是更能提供在地人與觀光客一條不僅安全也很舒適的路,同時更有益於在地的觀光?諸如此類的想法,在反蘇花高的論述中,是不勝枚舉,可見依循自然限制來思考,可激發社會更多的創意,而找出更多條讓人們安全回家、也讓眾生萬物有個家的路。
最近行政院對外宣佈決定興建「蘇花替」而引起喧然大波,後來雖然又演變成一個「構想」,須待環評結果才會決定(編按:在此篇文章完稿後,這個還沒經過環評的構想又已經變成行政院的一個「政策方向」,並已為之編列明年度的預算),然而在媒體呈現正反兩邊意見時,以保育為由持反對意見者,被贊成興建者指控為只要「環保」而不顧「人命」,更以曾在蘇花公路被落石擊中者的受害者家屬心聲突顯環保者的「無情」。而行政院在為這「構想」辯駁時,也指出只是為了回應花東居民需求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而交通部長則指出,應將花東居民籲求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當成『技術問題』,看在技術上有什麼方法可以設法滿足它。」
從這些贊成興建者的觀點,可見「環保」常被曲解為只是「反對開發」、「不食人間煙火」,而未能深入地去了解,環境保護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經濟安全」、與「社會安全」的基石。如果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挖斷了水脈,那可能會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用水,並讓溪流河水日益乾枯,而戕害農業與觀光業的發展;如果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讓花蓮的交通往高度倚賴私人運具的方向發展,讓污染產業大舉進軍花東,其所帶來的污染與壅塞,將大幅降低花東的生活與觀光品質,同時造成當地的「經濟流失」,即在地觀光與其他自然資源所換來的經濟利益將流入外來企業的口袋,而非支持在地經濟的命脈,甚至將戕害在地居民的生計。更重要的,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肯定將破壞許多棲地,讓許多生命流失,同時因為所過之處的地質脆弱,也難以保證人命的安全。
在這麼多風險存在的情況下,難道一個國家該冒然丟下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對這些一旦發生即難以回復的風險挑戰嗎?這不就是孤注一擲嗎?!而「孤注一擲」不是只有當一個人、社會、或國家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才會做的抉擇嗎?難道花東地區已落入這個地步了?恐怕非也!
環境本來就是會為人類發展帶來限制。而人類不只該去尊重這些限制,更要去了解這些限制對自己以及對自然運行的意義,進而去服從祂,依循其限制來思考另類的發展,而不是輕率地祭出以漠視萬物、唯人獨尊的「工程技術」,要來克服這會衍生更多限制的限制。這條安全回家的路,可以不是一條新設的公路,而是強化效能的既有鐵路,加強管理的既有公路,與適當規劃的海路。
當大眾聚焦於蘇花公路在大雨來時的坍方落石、道路中斷時,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果讓使用率最高的砂石與其他貨物的運送改走鐵路與海路時,是不是就可以大幅降低蘇花公路的負重與煞車不易的卡車數,進而提升道路品質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如果我們將蘇花替的大筆工程經費轉而用來加強台鐵營運效能與花東大眾交通時,是不是更能提供在地人與觀光客一條不僅安全也很舒適的路,同時更有益於在地的觀光?諸如此類的想法,在反蘇花高的論述中,是不勝枚舉,可見依循自然限制來思考,可激發社會更多的創意,而找出更多條讓人們安全回家、也讓眾生萬物有個家的路。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大家一起來思索,生活所需的能源在哪裡?
作者: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 助理教授)
自國內從七月份起油電雙漲,整個能源的高價格問題成為全民共同的痛。會覺得痛,而且痛得不得了,主要因為生活中我們何可一日無此君,但是用了卻又必須面對高高在上的能源價格問題。這種又愛又恨的情懷,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會持續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因此,創造出帶動我們食衣住行所需要的能源,遂成為今後科技發展的顯學。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盡全力找出可以轉動我們生活中無數機器的能量。說句老實話,能量在哪裡呢?其實,能量處處可見。正當我的十根手指頭飛舞在鍵盤上撰寫此文時,每一根指頭敲打鍵盤上的一個鍵,就會產生10毫瓦的能量來。如果你是一個每天在電腦前工作的上班族,或者是一個線上遊戲的玩家,當你奮力的敲打你鍵盤的同時,實際上能量就像是電腦中音樂播放程式裡的頻率分析視覺顯示功能的長條狀圖,高高低低地隨著你敲打鍵盤的節奏,一點一低的產生出來。如果這些能量可以蒐集並且儲存起來,未來的電腦是不是可以不用插電,只要你敲打的時間夠久,就可以自給自足了呢?
最近一期的知名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就有一篇有趣的文章,該文主要在介紹蒐集走路間產生的能量。根據科學家的評估,每當我們走一步路,就可以產生大約67瓦的能量,這個能量足足可以讓燈泡發光至少一秒的時間。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一天可以走10,000步的話,那麼蒐集起來的能量可以讓家裡的電燈發光10,000秒的時間,也就是166分鐘,足夠讓一個準備大專聯考的考生K書3小時左右了!
因為有了這個想法,所以激發了一群路走得最多的單位——美國國防部的興趣。他們想,軍人經常要行軍,而且是一群軍人同時在行軍,所以如果可以讓這些健走的專家們在他們的鞋子裡裝置捕集行軍過程中每一步所產生的能量,則應該可以替國防部省下龐大的經費了。
目前這項研究計畫進行的進度並沒有驚人的重大發展,主要的瓶頸在於捕集和儲存的技術還有待突破。以步行的構想而言,現在發展的程度,每走一步最大能夠產生6.5W的能量。初步的成果,大概僅止於將捕集到的能量應用到iPod或者是手機的電池上,當然這方面的技術已達商業化的價值了。但是,與原先的構想,亦即提供作為家用的階段,仍然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從前面介紹的兩個構想,我們知道能源並不非一定要燃燒大量的石化燃料才能產生,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產生能量,關鍵在於如何捕集,以及如何儲存。個人認為,想像力與創造力才是關鍵。美國人可以從走路或者是敲打鍵盤的模式中,開始研究能源,那麼台灣人就可以從氣功或者是打太極拳中出發,反正全球一起來思索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在哪裡,已成為地球人共同努力的目標了。
自國內從七月份起油電雙漲,整個能源的高價格問題成為全民共同的痛。會覺得痛,而且痛得不得了,主要因為生活中我們何可一日無此君,但是用了卻又必須面對高高在上的能源價格問題。這種又愛又恨的情懷,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會持續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因此,創造出帶動我們食衣住行所需要的能源,遂成為今後科技發展的顯學。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盡全力找出可以轉動我們生活中無數機器的能量。說句老實話,能量在哪裡呢?其實,能量處處可見。正當我的十根手指頭飛舞在鍵盤上撰寫此文時,每一根指頭敲打鍵盤上的一個鍵,就會產生10毫瓦的能量來。如果你是一個每天在電腦前工作的上班族,或者是一個線上遊戲的玩家,當你奮力的敲打你鍵盤的同時,實際上能量就像是電腦中音樂播放程式裡的頻率分析視覺顯示功能的長條狀圖,高高低低地隨著你敲打鍵盤的節奏,一點一低的產生出來。如果這些能量可以蒐集並且儲存起來,未來的電腦是不是可以不用插電,只要你敲打的時間夠久,就可以自給自足了呢?
最近一期的知名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就有一篇有趣的文章,該文主要在介紹蒐集走路間產生的能量。根據科學家的評估,每當我們走一步路,就可以產生大約67瓦的能量,這個能量足足可以讓燈泡發光至少一秒的時間。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一天可以走10,000步的話,那麼蒐集起來的能量可以讓家裡的電燈發光10,000秒的時間,也就是166分鐘,足夠讓一個準備大專聯考的考生K書3小時左右了!
因為有了這個想法,所以激發了一群路走得最多的單位——美國國防部的興趣。他們想,軍人經常要行軍,而且是一群軍人同時在行軍,所以如果可以讓這些健走的專家們在他們的鞋子裡裝置捕集行軍過程中每一步所產生的能量,則應該可以替國防部省下龐大的經費了。
目前這項研究計畫進行的進度並沒有驚人的重大發展,主要的瓶頸在於捕集和儲存的技術還有待突破。以步行的構想而言,現在發展的程度,每走一步最大能夠產生6.5W的能量。初步的成果,大概僅止於將捕集到的能量應用到iPod或者是手機的電池上,當然這方面的技術已達商業化的價值了。但是,與原先的構想,亦即提供作為家用的階段,仍然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從前面介紹的兩個構想,我們知道能源並不非一定要燃燒大量的石化燃料才能產生,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產生能量,關鍵在於如何捕集,以及如何儲存。個人認為,想像力與創造力才是關鍵。美國人可以從走路或者是敲打鍵盤的模式中,開始研究能源,那麼台灣人就可以從氣功或者是打太極拳中出發,反正全球一起來思索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在哪裡,已成為地球人共同努力的目標了。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找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理事)
最近「蘇花高」變成「蘇花替」。這會是一個解決蘇花高議題爭端的好方式嗎?這個名詞不同但內容差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它的經費都是用「國道基金」。
以前當大家在討論花蓮的建設時,民間團體都說要把興建蘇花高的九百多億元的經費拿做建設花蓮之用。但是政府部門都說,不可以,「國道基金」只能用來興建國道,其他都不能。然而現在卻說要建一條省道:「一條由國道基金支出的高速公路水準的省道」,這有什麼差別嗎?換湯不換藥吧!
花蓮有些人說要爭取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其實在所有的交通運輸工具裡,鐵路是最安全,而且載客量最多,最符合經濟效益。如果台鐵不養那麼多退休人員的話,台鐵不會經營困難。台北到花蓮搭火車單程花費三百多元;如果開車,一公里油費就要十元,一百公里光油費就要花費一千元。搭火車實在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有時我看到團體包坐台鐵車廂,一趟就可以運送近千人,實在有效能。在氣候暖化的時代,坐大眾運輸系統,是最省能源,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東部民眾如果只是要改善交通,使它更便捷,何不往「快速鐵路」的方向發揮?「高鐵」通車後,自行開車走高速公路的人大量減少,再加上油價節節高昇,現在長距離的行程,國人都知道不要輕易開車上路。如果好好強化台鐵的體質,未來東部交通運輸會是台鐵的金雞母。花東鐵路的雙軌化和電氣化應該加速進行,讓花東人享有一條和「高鐵」一樣水準的鐵道系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不但花蓮人可以享用,台東人也可受惠。
有一段時間,台北花蓮之間是有一家「大有巴士公司」在經營,後來因為一趟車只載兩位乘客,只好宣布停駛。台灣東部是狹長地形,透過鐵路直線和大量的運送旅客和貨物,再加上鐵路車站附近規劃完善的接駁系統,才能提供旅客方便的服務。我每次到花蓮,一定要拜託朋友來接送,或是自行租車,才能解決花蓮在地的交通困難。花蓮因為公共運輸規劃不佳,所有居民都必須自家配備交通工具,在油價高漲的現在,花蓮人也不願意處在高交通負擔的情境。
蘇花公路目前使用最多的車種是貨運砂石車。每天奔馳在公路上的上千輛霸王車,載著東部的砂石運到西部,小車都要保持警惕,以免被載重的貨車追趕或碰撞。在大雨或颱風天視線不佳的情況下,行走蘇花公路更要小心翼翼,這裡的車禍比例很高。因此如果能讓這些貨運改為鐵路運送的話,當能提高蘇花公路的安全性,而全國納稅人也不用被立法院坑那麼多錢去補貼這些營業車量的牌照稅與燃料稅。
花蓮人爭取86公里的蘇花高之後,如果要追逐高速公路的快感,以及台灣一日生活圈的連結,恐怕還沒吃到就會失望。台北宜蘭的高速公路通車後,除了幾個觀光風景區之外,過路客大量減少。當大家都開車,喜歡定點到定點的消費型態,減少路邊商家的生意活絡的空間,以致宜蘭的店面仍然一片蕭條,人口不增反減。
花蓮迷人之處就是她和西部是不同的,美麗的山水,乾淨的空氣,悠閒的生活。很多人喜歡住在花蓮,我有許多朋友移居花蓮,他們說:花蓮的土地是黏人的,來了就不想離開。有人戲說,花蓮人應該要付環境費,因為他們每天可以享有這麼好的環境。花蓮人應去爭取更好的大眾運輸系統,讓花蓮的人間淨土,成為人人(而非只有開車族)都可以方便輕鬆享受得到的地方,才是上策啊!
最近「蘇花高」變成「蘇花替」。這會是一個解決蘇花高議題爭端的好方式嗎?這個名詞不同但內容差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它的經費都是用「國道基金」。
以前當大家在討論花蓮的建設時,民間團體都說要把興建蘇花高的九百多億元的經費拿做建設花蓮之用。但是政府部門都說,不可以,「國道基金」只能用來興建國道,其他都不能。然而現在卻說要建一條省道:「一條由國道基金支出的高速公路水準的省道」,這有什麼差別嗎?換湯不換藥吧!
花蓮有些人說要爭取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其實在所有的交通運輸工具裡,鐵路是最安全,而且載客量最多,最符合經濟效益。如果台鐵不養那麼多退休人員的話,台鐵不會經營困難。台北到花蓮搭火車單程花費三百多元;如果開車,一公里油費就要十元,一百公里光油費就要花費一千元。搭火車實在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有時我看到團體包坐台鐵車廂,一趟就可以運送近千人,實在有效能。在氣候暖化的時代,坐大眾運輸系統,是最省能源,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東部民眾如果只是要改善交通,使它更便捷,何不往「快速鐵路」的方向發揮?「高鐵」通車後,自行開車走高速公路的人大量減少,再加上油價節節高昇,現在長距離的行程,國人都知道不要輕易開車上路。如果好好強化台鐵的體質,未來東部交通運輸會是台鐵的金雞母。花東鐵路的雙軌化和電氣化應該加速進行,讓花東人享有一條和「高鐵」一樣水準的鐵道系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不但花蓮人可以享用,台東人也可受惠。
有一段時間,台北花蓮之間是有一家「大有巴士公司」在經營,後來因為一趟車只載兩位乘客,只好宣布停駛。台灣東部是狹長地形,透過鐵路直線和大量的運送旅客和貨物,再加上鐵路車站附近規劃完善的接駁系統,才能提供旅客方便的服務。我每次到花蓮,一定要拜託朋友來接送,或是自行租車,才能解決花蓮在地的交通困難。花蓮因為公共運輸規劃不佳,所有居民都必須自家配備交通工具,在油價高漲的現在,花蓮人也不願意處在高交通負擔的情境。
蘇花公路目前使用最多的車種是貨運砂石車。每天奔馳在公路上的上千輛霸王車,載著東部的砂石運到西部,小車都要保持警惕,以免被載重的貨車追趕或碰撞。在大雨或颱風天視線不佳的情況下,行走蘇花公路更要小心翼翼,這裡的車禍比例很高。因此如果能讓這些貨運改為鐵路運送的話,當能提高蘇花公路的安全性,而全國納稅人也不用被立法院坑那麼多錢去補貼這些營業車量的牌照稅與燃料稅。
花蓮人爭取86公里的蘇花高之後,如果要追逐高速公路的快感,以及台灣一日生活圈的連結,恐怕還沒吃到就會失望。台北宜蘭的高速公路通車後,除了幾個觀光風景區之外,過路客大量減少。當大家都開車,喜歡定點到定點的消費型態,減少路邊商家的生意活絡的空間,以致宜蘭的店面仍然一片蕭條,人口不增反減。
花蓮迷人之處就是她和西部是不同的,美麗的山水,乾淨的空氣,悠閒的生活。很多人喜歡住在花蓮,我有許多朋友移居花蓮,他們說:花蓮的土地是黏人的,來了就不想離開。有人戲說,花蓮人應該要付環境費,因為他們每天可以享有這麼好的環境。花蓮人應去爭取更好的大眾運輸系統,讓花蓮的人間淨土,成為人人(而非只有開車族)都可以方便輕鬆享受得到的地方,才是上策啊!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三月瘋媽祖 七月瘋陸客
作者: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 常務理事)
自從三月馬總統當選到現在,不滿四個月的時間,全台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大概是放寬中國人來台觀光的限制以及兩岸直航等政策的執行。套句朋友的話:「景氣不佳,現在全台都在等候大陸觀光客來拯救我們」。從媒體報導之熱絡,以及各地為了迎接陸客所做的各種措施來看,台灣似乎不只有「瘋媽祖」,近來「瘋陸客」也在「振興觀光產業,拯救台灣經濟」的大目標下,形成了一股強烈的社會氛圍。
然而,前陣子與幾位過去並不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的朋友在MSN上相遇,他們不約而同地在跟我提及對陸客來台的擔憂。他們表示,一直以為新總統會用至少一年的時間來規劃相關配套措施,才大幅度開放中國人來台觀光。然而從踩線團到七月四日起,每天陸客開放人次將增加為三千名的現況來看,相關配套措施的規劃速度大大落後於一面倒的開放速度。
預防性的配套措施尚未形成,迎合性的措施倒是紛紛出爐,從環境保育、承載量的角度來看,其中不乏「開倒車」的迎合性政策。「增設垃圾桶」便是其中一例。全國垃圾不落地政策已經行之有年,姑且不論該政策是否讓全民都滿意,但對於全台市容景觀的改善,應是有目共睹。如今為了迎合陸客習慣,卻要讓垃圾桶重現江湖。未來,全台市容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令人憂心。
此外,某些地方政府也針對這波陸客觀光提出「改善市容、交通動線」、「增設公廁」的策略。這樣的因應措施,用意良好,只是讓人心中起了問號:「這些規劃不早就該作了嗎?人民難道不需要享有乾淨的環境?過去的觀光客難道不需要對台灣留下良好的印象嗎?」。網路上也有網友諷刺、質疑:「沒有陸客,台灣人民與從前的觀光客都不需要如廁嗎?」一連串的迎合性措施,真是讓人看得霧煞煞。
優質的觀光服務品質,需要透過對標的消費者的瞭解與悉心設計,更需釐清台灣對於觀光產業的自我期許與目標:「俗擱大碗、一次性的商機?或是品質高、有黏度,消費者來了還想再來?」筆者認為,觀光局、各地方政府、旅遊與餐飲業者等相關單位,應積極研討如何在開放陸客觀光與環境保護兩者間取得平衡,達到吸引陸客也吸引他國觀光客的目標。切勿為了僅迎合某些觀光客,而降低標準、放棄過去的努力。否則不僅恐失去其他商機,更危及國人生活品質。
最後,考量各觀光景點與自然保育區的環境承載量,筆者認為應「以價制量」,以優質的觀光服務品質與較高的價格來控制人數,降低觀光對國內人民生活、交通、社會與環境的衝擊。而在觀光客入台環保政策宣導方面,可在飛機上針對所有入台的觀光客,進行垃圾分類、塑膠袋限用、全面禁煙、不可隨地吐痰、以及近來政府所大力推動的低碳節能生活等政策的宣導,提醒各國觀光客配合落實。
當然,國人本身也應該時時做好模範,全力配合這些相關政策,才能有立場監督觀光客,讓這波商機成為促進台灣觀光達到國際品質標準的契機與催化劑,如此才是台灣觀光榮景可以永續經營、細水長流之計。
自從三月馬總統當選到現在,不滿四個月的時間,全台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大概是放寬中國人來台觀光的限制以及兩岸直航等政策的執行。套句朋友的話:「景氣不佳,現在全台都在等候大陸觀光客來拯救我們」。從媒體報導之熱絡,以及各地為了迎接陸客所做的各種措施來看,台灣似乎不只有「瘋媽祖」,近來「瘋陸客」也在「振興觀光產業,拯救台灣經濟」的大目標下,形成了一股強烈的社會氛圍。
然而,前陣子與幾位過去並不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的朋友在MSN上相遇,他們不約而同地在跟我提及對陸客來台的擔憂。他們表示,一直以為新總統會用至少一年的時間來規劃相關配套措施,才大幅度開放中國人來台觀光。然而從踩線團到七月四日起,每天陸客開放人次將增加為三千名的現況來看,相關配套措施的規劃速度大大落後於一面倒的開放速度。
預防性的配套措施尚未形成,迎合性的措施倒是紛紛出爐,從環境保育、承載量的角度來看,其中不乏「開倒車」的迎合性政策。「增設垃圾桶」便是其中一例。全國垃圾不落地政策已經行之有年,姑且不論該政策是否讓全民都滿意,但對於全台市容景觀的改善,應是有目共睹。如今為了迎合陸客習慣,卻要讓垃圾桶重現江湖。未來,全台市容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令人憂心。
此外,某些地方政府也針對這波陸客觀光提出「改善市容、交通動線」、「增設公廁」的策略。這樣的因應措施,用意良好,只是讓人心中起了問號:「這些規劃不早就該作了嗎?人民難道不需要享有乾淨的環境?過去的觀光客難道不需要對台灣留下良好的印象嗎?」。網路上也有網友諷刺、質疑:「沒有陸客,台灣人民與從前的觀光客都不需要如廁嗎?」一連串的迎合性措施,真是讓人看得霧煞煞。
優質的觀光服務品質,需要透過對標的消費者的瞭解與悉心設計,更需釐清台灣對於觀光產業的自我期許與目標:「俗擱大碗、一次性的商機?或是品質高、有黏度,消費者來了還想再來?」筆者認為,觀光局、各地方政府、旅遊與餐飲業者等相關單位,應積極研討如何在開放陸客觀光與環境保護兩者間取得平衡,達到吸引陸客也吸引他國觀光客的目標。切勿為了僅迎合某些觀光客,而降低標準、放棄過去的努力。否則不僅恐失去其他商機,更危及國人生活品質。
最後,考量各觀光景點與自然保育區的環境承載量,筆者認為應「以價制量」,以優質的觀光服務品質與較高的價格來控制人數,降低觀光對國內人民生活、交通、社會與環境的衝擊。而在觀光客入台環保政策宣導方面,可在飛機上針對所有入台的觀光客,進行垃圾分類、塑膠袋限用、全面禁煙、不可隨地吐痰、以及近來政府所大力推動的低碳節能生活等政策的宣導,提醒各國觀光客配合落實。
當然,國人本身也應該時時做好模範,全力配合這些相關政策,才能有立場監督觀光客,讓這波商機成為促進台灣觀光達到國際品質標準的契機與催化劑,如此才是台灣觀光榮景可以永續經營、細水長流之計。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虛幻的經濟發展圖像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 研究員〉
前陣子有機會在夜間行經台中市重劃區,一棟棟住宅高樓大廈看似豪華榮景,入夜亮起燈的戶數卻寥寥無幾,黑夜裡只有路邊空蕩蕩卻又燈火通明的霓虹燈與街燈,照亮著高聳而死寂的水泥叢林。同行的朋友以前是做建築出身的,我們從計程車內瀏覽過這片死寂之城,他以內行人的口吻預告房地產的泡沫已經出現,無論房價炒的多高,新聞報導豪宅多貴,或者大陸富豪炒樓團來台帶來多大的希望,即使不懂學理,光是沿著道路數一數亮著的樓格子,就能印證許多地政專家的預言。這是簡單的數學題,畢竟蓋那麼多房子,哪來那麼多人住啊?
根據營建署統計,2005年核發建照總面積達1,306萬坪,比前一年的1,286萬坪成長1.7%,創下8年新高。住宅類建照核發量是12.16萬戶,成長了9.6%。當時專家就推測,核發建照到完工、販售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房市供給超出需求的危機將在2008年出現。就在今年不久前,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與中國房地產價格下滑的風波,引發的是一連串的全球與區域金融與經濟風暴,至今美國都還在風波之中。美國政府面臨著鼓勵民眾超過收入的借貸支出政策,以及不斷以刺激沒必要的消費拼經濟的苦果,不僅造成經濟危機,也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方面供給大過需求,另一方面報載「購屋痛苦指數」居高不下,雙薪夫妻年所得約82.9萬元,要18.4年不吃不喝才能在台北市買得起三房的預售屋,顯示台北市的房價持續上漲幅度遠高於所得成長,豪宅建案卻不斷推出。在愛樂電台主打喝紅酒、賣古董的企業家才買得起的高雅臨河水岸建築,更在原本已經因為安坑、新店建案過量,造成出入塞車的路段,要再增加上千住戶。在廣告與接待中心的榮景背後,許多上市公司以「完工比率法」入帳,即個案銷售率超過成本門檻時,可以銷售成數乘以工程進度比率計算業績及入帳;而通常必須銷售六七成才能超過這個門檻,因而業務員必須找親友人頭作假以滿足會計帳面,達成公司業績目標。(註1)
在種種虛幻建構起來的地景之上,建案仍然被視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指標。最近土城彈藥庫的軍事空間,將被納入都市計畫規劃,已經有建案開發排入政策環評即是一例;而淡水新建快速道路,也是為了抒解當初淡水新市鎮超過胃納量的建案住戶的出入塞車問題。兩者都是以虛幻的經濟發展,實質上是滿足少數開發商業利益,違反合理的都市規劃與破壞生活品質。兩件迫在眉睫的危機,並非只是搶救一旦破壞就不復返的紅樹林濕地與都市最後的綠地,而是壓垮臺灣泡沫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水泥建築蓋完以後,留下的只是這個星球上醜陋的、誰也負擔不起的虛幻地景。
註1:完工比率法一段,參引自
http://home.url.com.tw/index.php?func=forumbody&f_no=316&cat_en=community125
前陣子有機會在夜間行經台中市重劃區,一棟棟住宅高樓大廈看似豪華榮景,入夜亮起燈的戶數卻寥寥無幾,黑夜裡只有路邊空蕩蕩卻又燈火通明的霓虹燈與街燈,照亮著高聳而死寂的水泥叢林。同行的朋友以前是做建築出身的,我們從計程車內瀏覽過這片死寂之城,他以內行人的口吻預告房地產的泡沫已經出現,無論房價炒的多高,新聞報導豪宅多貴,或者大陸富豪炒樓團來台帶來多大的希望,即使不懂學理,光是沿著道路數一數亮著的樓格子,就能印證許多地政專家的預言。這是簡單的數學題,畢竟蓋那麼多房子,哪來那麼多人住啊?
根據營建署統計,2005年核發建照總面積達1,306萬坪,比前一年的1,286萬坪成長1.7%,創下8年新高。住宅類建照核發量是12.16萬戶,成長了9.6%。當時專家就推測,核發建照到完工、販售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房市供給超出需求的危機將在2008年出現。就在今年不久前,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與中國房地產價格下滑的風波,引發的是一連串的全球與區域金融與經濟風暴,至今美國都還在風波之中。美國政府面臨著鼓勵民眾超過收入的借貸支出政策,以及不斷以刺激沒必要的消費拼經濟的苦果,不僅造成經濟危機,也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方面供給大過需求,另一方面報載「購屋痛苦指數」居高不下,雙薪夫妻年所得約82.9萬元,要18.4年不吃不喝才能在台北市買得起三房的預售屋,顯示台北市的房價持續上漲幅度遠高於所得成長,豪宅建案卻不斷推出。在愛樂電台主打喝紅酒、賣古董的企業家才買得起的高雅臨河水岸建築,更在原本已經因為安坑、新店建案過量,造成出入塞車的路段,要再增加上千住戶。在廣告與接待中心的榮景背後,許多上市公司以「完工比率法」入帳,即個案銷售率超過成本門檻時,可以銷售成數乘以工程進度比率計算業績及入帳;而通常必須銷售六七成才能超過這個門檻,因而業務員必須找親友人頭作假以滿足會計帳面,達成公司業績目標。(註1)
在種種虛幻建構起來的地景之上,建案仍然被視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指標。最近土城彈藥庫的軍事空間,將被納入都市計畫規劃,已經有建案開發排入政策環評即是一例;而淡水新建快速道路,也是為了抒解當初淡水新市鎮超過胃納量的建案住戶的出入塞車問題。兩者都是以虛幻的經濟發展,實質上是滿足少數開發商業利益,違反合理的都市規劃與破壞生活品質。兩件迫在眉睫的危機,並非只是搶救一旦破壞就不復返的紅樹林濕地與都市最後的綠地,而是壓垮臺灣泡沫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水泥建築蓋完以後,留下的只是這個星球上醜陋的、誰也負擔不起的虛幻地景。
註1:完工比率法一段,參引自
http://home.url.com.tw/index.php?func=forumbody&f_no=316&cat_en=community125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全民大減碳、財團馬上飆碳
作者:黃煥彰(看守台灣協會 監事)
台灣每人每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為12噸,是全球人均排放量3.9噸的3倍。馬英九總統的環保政策中在減碳的部分,他希望台灣能在他執政8年後,也就是2016到2020年間,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2008年的水準,在 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在2050年更要達到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這種環保政策不但是愚民政策,亦將貽笑國際。
其一、為什麼要到2020年間才能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2008年(今年2.7億噸的水準,這代表當世界各國不斷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時(皆以1990年為減量標準),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優先繼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3.6億噸再減量。
其二、在2050年要達到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即為1.15億噸接近台灣199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21億噸),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要求台塑集團與中鋼集團先關廠。同時根據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的統計,累計95年度總排放減量16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總投資費用達81億元,平均減量成本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5,000元。那麼請問馬總統要減少2.4億噸的二氧化碳要花多少錢?
政府部門為了掩飾其圖利財團的事實,在媒體上大玩兩面手法,今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當天,總統馬英九簽署「總統府節能減碳十大宣言」;此外,環保署一方面極力推廣「減碳十戒」活動,包括「將傳統燈泡改成省電燈泡」、「開窗通風真舒服」、「隨手關燈、拔插頭」、「每週一天不開汽機車」、「多走路、保健康」、「愛用當地食材」、「吃多少、點多少」、「不過度包裝」、「改變用一次即丟的習慣」及「資源回收、再生使用」,即要求全民一起縮衣節食,來減少少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卻於6月9日,儘速通過中龍鋼鐵第二期第二階擴建擴建計畫的環評,來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未來中龍鋼鐵二階擴建新廠每年將增加約475.4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使其依環評承諾進行減量,也要營運後數年才能降低至目標值,且每年仍有260.3萬噸的排放,加上現有舊廠年排放量696萬噸,合計一年約956萬噸。環保署署長亦告訴人民,環保署要求中龍鋼鐵未來必須依目前還躺在立法院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再減量,「如經核配」再減少總排放量的15%,而其無法達到目標,就得花錢買碳權,一年要花15億減碳。但就是中龍鋼鐵達成政府減碳15%的要求,其每年仍有85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中龍鋼鐵是否於環評中預先高估二氧化碳排放量?未來台塑鋼鐵要是再通過環評,每年台灣將再增加1,490萬公噸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反觀馬英九計劃要平地造林6萬公頃,每年只能吸存126萬公噸二氧化碳。
除了允許高耗能產業擴建飆碳,馬政府也不放過可以減緩全球暖化的海洋固碳功臣:珊瑚礁。目前珊瑚漁船執照僅剩三張,只要不再核發新執照,珊瑚漁業今年底就會消失,原是海洋生態的一大福音。但五二○後,漁業署卻公告將重新開放珊瑚漁船96艘,並可在5個海域、共7,800餘平方公里的面積作業,台灣的珊瑚礁生態未來將面臨大浩劫。原來馬英九總統的拼經濟,不僅是要一般民眾縮衣節食以滿足財團的揮霍資源,更是要把生態災難留給後代子孫!
「搶救珊瑚連署活動」詳情
台灣每人每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為12噸,是全球人均排放量3.9噸的3倍。馬英九總統的環保政策中在減碳的部分,他希望台灣能在他執政8年後,也就是2016到2020年間,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2008年的水準,在 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在2050年更要達到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這種環保政策不但是愚民政策,亦將貽笑國際。
其一、為什麼要到2020年間才能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2008年(今年2.7億噸的水準,這代表當世界各國不斷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時(皆以1990年為減量標準),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優先繼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3.6億噸再減量。
其二、在2050年要達到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即為1.15億噸接近台灣199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21億噸),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要求台塑集團與中鋼集團先關廠。同時根據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的統計,累計95年度總排放減量16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總投資費用達81億元,平均減量成本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5,000元。那麼請問馬總統要減少2.4億噸的二氧化碳要花多少錢?
政府部門為了掩飾其圖利財團的事實,在媒體上大玩兩面手法,今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當天,總統馬英九簽署「總統府節能減碳十大宣言」;此外,環保署一方面極力推廣「減碳十戒」活動,包括「將傳統燈泡改成省電燈泡」、「開窗通風真舒服」、「隨手關燈、拔插頭」、「每週一天不開汽機車」、「多走路、保健康」、「愛用當地食材」、「吃多少、點多少」、「不過度包裝」、「改變用一次即丟的習慣」及「資源回收、再生使用」,即要求全民一起縮衣節食,來減少少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卻於6月9日,儘速通過中龍鋼鐵第二期第二階擴建擴建計畫的環評,來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未來中龍鋼鐵二階擴建新廠每年將增加約475.4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使其依環評承諾進行減量,也要營運後數年才能降低至目標值,且每年仍有260.3萬噸的排放,加上現有舊廠年排放量696萬噸,合計一年約956萬噸。環保署署長亦告訴人民,環保署要求中龍鋼鐵未來必須依目前還躺在立法院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再減量,「如經核配」再減少總排放量的15%,而其無法達到目標,就得花錢買碳權,一年要花15億減碳。但就是中龍鋼鐵達成政府減碳15%的要求,其每年仍有85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中龍鋼鐵是否於環評中預先高估二氧化碳排放量?未來台塑鋼鐵要是再通過環評,每年台灣將再增加1,490萬公噸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反觀馬英九計劃要平地造林6萬公頃,每年只能吸存126萬公噸二氧化碳。
除了允許高耗能產業擴建飆碳,馬政府也不放過可以減緩全球暖化的海洋固碳功臣:珊瑚礁。目前珊瑚漁船執照僅剩三張,只要不再核發新執照,珊瑚漁業今年底就會消失,原是海洋生態的一大福音。但五二○後,漁業署卻公告將重新開放珊瑚漁船96艘,並可在5個海域、共7,800餘平方公里的面積作業,台灣的珊瑚礁生態未來將面臨大浩劫。原來馬英九總統的拼經濟,不僅是要一般民眾縮衣節食以滿足財團的揮霍資源,更是要把生態災難留給後代子孫!
「搶救珊瑚連署活動」詳情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跟鬼拿藥單的能源政策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在全球暖化、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由過熱人為活動產生的惡果的交互作用下,其所導致的全球性氣候異常與物價高漲已令節能減碳成為媒體熱門話題、政府響亮的口號以及良善民眾在個人生活上自我要求的目標。在種種受到鼓吹的減碳作為上,具市場商機的或許得到最大的推動而受到注目,比如省電燈泡與LED燈。
據報載,能源局於6月4日表示,將強制提升11項電器用品的能源效率基準,其中白熾燈泡能源效率基準預計年底就會公告,並於民國101年實施,預期屆時其將無法達到標準而停產,全台將有2,500萬顆白熾燈泡面臨汰換,「商機高達20億到30億元。」雖然法規還沒正式實施,但公部門已開始作為,各級政府將全面汰換鎢絲燈,全國135萬盞路燈也朝改用 LED路燈規劃。
然而省電燈泡與LED燈具雖然較省電,但省電燈泡含汞,LED燈具含砷,均是有毒重金屬,其在生產過程與廢棄後所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不容忽視。政府在大力推動之餘,可曾想到因此而增加的環境負荷,包括被汰換的大量廢棄燈泡的回收處理,以及省電燈泡與LED產業在成為社會新的依賴後,因此持續釋出的重金屬在環境與食物鏈中的累積?
在權衡省電與重金屬危害等正負面影響,並考量節能尚有其他許多作為的情況下,或許這個在鎢絲燈等耗能燈具還未壽終正寢前就全面汰換的政策,就不該成為優先推動的政策。以路燈為例,除了現在就開始汰換成LED燈外,是否應先考量是否可減少路燈的密度,縮短其使用的時間?此外,許多地方政府,在行道樹上掛滿奢侈的燈飾,是否更應成為優先禁止的行為?
節能減碳勢必會牽涉到產業結構的轉型,因此除了積極,也應審慎,避免由一害轉到另一害,而永遠無法除害。省電燈泡與LED燈具,只是一個小例證,而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能源結構的調整。
行政院於6月5日剛通過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中,為滿足馬總統沒有實際考量全球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現實狀況就提出的誇口政見,而置入:「建立滿足未來4年經濟成長6%及2015年每人年均所得達3萬美元經濟發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應系統。」這實是違反永續發展以資源有限為前提的原則;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能源可供應量應成為經濟成長的限制,而非經濟成長做為能源供應追求的目標。
接著,為滿足這以財團開發利益而非人民真正福祉為依歸的拼經濟目標,馬團隊於是跟鬼拿藥單,於該綱領中指出「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並對外表示未來現有核能電廠除將延役外,還將擴增核能機組,以同時滿足經濟成長數字與減碳目標。至此,環境基本法的非核家園政策已正式被一黨獨大的執政黨踩在腳下,未來社會若無自覺,恐將承受高耗能(通常也是高污染)與核能產業所帶來的雙重環境負擔,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往惡質方向調整。或許,這些汲汲私利、執迷不悟的短視執政團隊與財團,還未真正見識到上天的反撲力量,哀哉!
編註:核廢料的處理,是另一個目前沒有辦法擦的屁股,不獨台灣,世界各國皆然。核電因此遭台北縣政府罰款累計已達數十億。
在全球暖化、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由過熱人為活動產生的惡果的交互作用下,其所導致的全球性氣候異常與物價高漲已令節能減碳成為媒體熱門話題、政府響亮的口號以及良善民眾在個人生活上自我要求的目標。在種種受到鼓吹的減碳作為上,具市場商機的或許得到最大的推動而受到注目,比如省電燈泡與LED燈。
據報載,能源局於6月4日表示,將強制提升11項電器用品的能源效率基準,其中白熾燈泡能源效率基準預計年底就會公告,並於民國101年實施,預期屆時其將無法達到標準而停產,全台將有2,500萬顆白熾燈泡面臨汰換,「商機高達20億到30億元。」雖然法規還沒正式實施,但公部門已開始作為,各級政府將全面汰換鎢絲燈,全國135萬盞路燈也朝改用 LED路燈規劃。
然而省電燈泡與LED燈具雖然較省電,但省電燈泡含汞,LED燈具含砷,均是有毒重金屬,其在生產過程與廢棄後所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不容忽視。政府在大力推動之餘,可曾想到因此而增加的環境負荷,包括被汰換的大量廢棄燈泡的回收處理,以及省電燈泡與LED產業在成為社會新的依賴後,因此持續釋出的重金屬在環境與食物鏈中的累積?
在權衡省電與重金屬危害等正負面影響,並考量節能尚有其他許多作為的情況下,或許這個在鎢絲燈等耗能燈具還未壽終正寢前就全面汰換的政策,就不該成為優先推動的政策。以路燈為例,除了現在就開始汰換成LED燈外,是否應先考量是否可減少路燈的密度,縮短其使用的時間?此外,許多地方政府,在行道樹上掛滿奢侈的燈飾,是否更應成為優先禁止的行為?
節能減碳勢必會牽涉到產業結構的轉型,因此除了積極,也應審慎,避免由一害轉到另一害,而永遠無法除害。省電燈泡與LED燈具,只是一個小例證,而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能源結構的調整。
行政院於6月5日剛通過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中,為滿足馬總統沒有實際考量全球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現實狀況就提出的誇口政見,而置入:「建立滿足未來4年經濟成長6%及2015年每人年均所得達3萬美元經濟發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應系統。」這實是違反永續發展以資源有限為前提的原則;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能源可供應量應成為經濟成長的限制,而非經濟成長做為能源供應追求的目標。
接著,為滿足這以財團開發利益而非人民真正福祉為依歸的拼經濟目標,馬團隊於是跟鬼拿藥單,於該綱領中指出「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並對外表示未來現有核能電廠除將延役外,還將擴增核能機組,以同時滿足經濟成長數字與減碳目標。至此,環境基本法的非核家園政策已正式被一黨獨大的執政黨踩在腳下,未來社會若無自覺,恐將承受高耗能(通常也是高污染)與核能產業所帶來的雙重環境負擔,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往惡質方向調整。或許,這些汲汲私利、執迷不悟的短視執政團隊與財團,還未真正見識到上天的反撲力量,哀哉!
編註:核廢料的處理,是另一個目前沒有辦法擦的屁股,不獨台灣,世界各國皆然。核電因此遭台北縣政府罰款累計已達數十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