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8日 星期六

譯者:李嘉蓉

WNA 2001 台灣 廢棄物管理國際研討會

零垃圾政策:永續社會新思維
Zero Waste : New Thinking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
--Warren Snow(紐西蘭零廢棄物信託基金會)

過去一百五十年,人們在自然資源使用不盡、可被浪費的前題之下,已經製造出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我們所製造的一切物品遲早都將埋進土?或是進入焚化爐?面。人類產業系統所產生的廢棄物及物質正湧進我們的社區,其變成廢物速度是史前未有的。但是我們現在終於了解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大自然已經無法再吸收任何我們所製造的垃圾了。

同是污染製造者的現行人類產業體系已經想了兩個方法,來解決這些廢棄物的問題,第一個方法是填土,第二個方法是焚燒。填土只是在土地上挖一個大洞,一個較為好聽的名字是「有毒廢棄物掩埋場」。新的研究指出掩埋法在廢棄物入土後,必須花上將近一千年的時間來維護,然而許多掩埋場維護設備的合約上卻註明只能使用短短的三十年。這些廢棄物公司在三十年後就掉頭離去,郤留給我們後代子孫來面對傷害土地的重金屬、毒物、毒氣以及土地的損失。第二個方法是燃燒廢棄物,造成有毒殘餘物不斷地排放到大氣中及滲進土壤?,使得有用資源、工作及能源的流失。我們正成為我們「舊思維」下的犧牲品。

這兩個處理廢棄的方法,都是基於人定勝天的想法,人類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自己製造的問題。但是這些方法總是製造更多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新視界、新手段及新的解決辦法來處理垃圾問題。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社區起身反對廢棄物、對抗掩埋場,在許多案例中,這些社區成功地努力停止他們。但即便一個被阻止,卻有更多其它的廢棄物、掩埋場或焚化爐在形成中,而興建這些的企業有更多的資源來運用產業體系同時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是在全世界的反焚化爐運動中被視一個為很重要的紀錄;而且當許多人發現家?後院快要變成掩埋場或焚化爐時,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也是指引他們希望的明燈。

我們必須起身反抗掩埋場及焚化爐的興建,但我們同時也必須提出第三個解決方案,一個每個人都會同意並且支持的解決方案。「零垃圾政策」是有目的,它是為新產業體系而設,為一個永續社會而成立。零垃圾政策提供所謂叛逆的人一個真實的、正面的解決方案,並與現行廢棄物處置科技、掩埋場、焚化爐相抗衡。全球的調查顯示,贊成參與垃圾回收有超過90%的支持率,然而垃圾回收並沒有改變現有產業體系的原因,是垃圾回收面對的是產業體系的最後產物,並無法從日常生活所需產品及服務的最初設計來做影響,使得這些東西最終還是需要由焚燒或是掩埋來解決。

零垃圾政策尋求產業體系的全面改革。好消息是,從社會、環境、尤其是經濟的角度來看,零垃圾政策可以抗衡現行的垃圾處理政策。身為一個新視野、一個新策略,零垃圾政策正以驚人的速度吸引大家的支持。來自大型企業、城市、政府、國際顧問、小型企業、社區團體、投資者、企業家和金融業的人們視零垃圾政策為創造永續社區的驅動力。零垃圾政策是一個實際的、經濟的,但更重要的是,它讓關心地球命運的人們相信,他們可以有所改變。零垃圾政策是一個可行的、實際的、經濟的計劃,重要的是它讓關心地球命運的人們燃起一線希望,相信他們可以有所改變。我們可以遠離經濟危機的桎梏,創造一個基於利用最少資源、產生最大價值的產業體系,創造一個資源循環的有效社會。

零垃圾政策的一個重要好處是它有利於地方社區及地方經濟。當物資開始重複使用時,地方社區就有機會對抗全球化的勢力,這全球化勢力已經使得小的偏遠社區及部份族群給邊緣化。當越來越多處理資源回收的行業興起時,教育程度及收入較低的人就能在當地找到訓練及工作機會。零垃圾政策是一個讓處於危機的社會跨出的策略。焚化帶來的改變無法給我們急需的變局,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的突破、一個全新看待事情的角度,能把我們社會導向一個新典範、新視界及一個新目標。零垃圾政策就是那個新視界及新目標。

在紐西蘭,我們必須在2020年之前為零垃圾政策定好一個全國性的目標。雖然紐西蘭政府還沒有採行零垃圾政策,但是我們的運動目標就是在鼓勵紐西蘭政府在2020年之前實行全國性的零垃圾政策。

自從1997年紐西蘭零垃圾政策信託設立之後,我們已經成立了由50個社區團體構成的網絡,來協助當地社區組織進行減少垃圾運動。許多團體已經獲當地議會的合約,答應在學校提供如何減少垃圾的相關課程,或是由議會掌控部份垃圾處理的過程。其中,一個社區團體把組織成員所經營轉運站變成資源回收中心。有些社區團體已經獲得大到可以經營資源回收計劃或體系的合約,並把從資源回收中所獲得的經費再用來重新設計原來必須使用掩埋場的處理垃圾方法。

我們已經說服40%的紐西蘭城市在2015年之前採行零垃圾政策的目標。這並不表示這些市政府已經實行到一定的程度,而是他們現在有了新的視界及目標,所以當市議會在做決策時,他們必須把零垃圾政策在2015年前要達成的目標考慮進去,所有的計劃和垃圾處理政策都依據這個目標來設定。這使得垃圾處理系統合約設計的焦點擺在資源回收。上面提到的轉運站已經成為資源回收中心,而這個資源回收中心是由有回收概念的團體所設計。我們要讓掩埋場沒有垃圾可吃,紐西蘭不需要焚化爐,因為我們已成功地杜絕他們進入紐西蘭。

為了保持社區團體活躍並鼓勵他們,我們提供小額的種子經費來贊助推動計劃、參與會議、旅行,並幫助他們藉由不同的訓練來協助他們經營社區的回收計劃。我們同時也有一群人成立了像「零垃圾政策顧問」的小型公司,這些人非常重要並專精於不同的領域,像是醫院廢棄物、回收中心設計、廢棄物稽核、管理、訓練、回收、社區型公司等等。我們試著去支援零垃圾政策顧問,因為如果他們經由我們的支持而成功,我們將會有更多的人來參與正確的的垃圾處理系統。零垃圾政策的成功與否仰賴於社區團體、城市、機構和企業能否獲得正確的指導。過去有太多的工程師及顧問沒有注意到垃圾減量和回收的力量,而傾向於要人們蓋更大更好的垃圾處理系統,甚至建議不要做資源回收,因為他們認為資源回收不經濟,然而這是完全不正確的。因此有我們自已的顧問可以確保他們傳達正確的訊息,並且和他們的客戶一起合作以確保垃圾減量計劃的正確執行。

紐西蘭零垃圾政策信託同時也協助發明新產品、機械及更新製造過程的企業家們採用回收的資源。許多紐西蘭的小社區已經承受太多經濟自由化及全球化的衝擊。回收及重複使用資源的進行可以扭轉這樣的衝擊,並在經濟上受重創的社區?製造就業及生意機會。這些已經在紐西蘭境內發生,我們發現一個趨勢是讓發明家和企業家想想如何運用回收的資源,因為目前許多企業正在從事出口貿易。這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而且許多企業如果沒有透過紐西蘭零垃圾政策信託的小小的種子經費,他們就不能獲得支援幫助他們發明或給予技術上協助,他們便無法開始著手進行這些產業。直到現在,傳統的銀行體系仍然沒有查覺到回收的重要,及缺乏金援的管道已成為發展這個產業的障礙。

紐西蘭零垃圾政策信託在紐西蘭舉行會議及研討會,而且這些活動的贊助者協助大家不斷的提出想法和支持來促使這個運動的壯大。我們常常驚訝地發現,有多少工作是伴隨小社區的回收及資源再利用產業而來的。許多成立社區型企業的非營利性的社區團體往往比私人企業更能深入廢棄物處理流程,因為這些社區團體的出發點與私人企業不同。這些社區團體要的是要為他們的社區創造就業機會和財富,他們要他們的子孫擁有未來,而且他們比私人企業更願意為更小的邊際效益工作,有時他們願意損失以維持一個能讓人們保有社區工作的服務。長遠來看,已經付出上述心力的社區團體都達到更多的垃圾減量及促使更多人保有工作。

一個針對奧克蘭(Auckland)65家企業的調查顯示,四年前這些企業僱用了超過1700人,每年貢獻一億一仟三百萬元給予當地經濟。這些企業全部都在成長的狀態而且都面臨獲得財務支助上的因難。過去兩年,我們設立了一個名為「回收貸款」特別基金來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這個回收貸款是特別為資源回收相關產業而設,並為他們募款來資助他們得以繼續利用回收資源製造產品。

在紐西蘭,我們視乾淨的環境為我們最大的資產,尤其這密切關聯到我們的出口和觀光業。現行的廢棄物處理方式對我們對全世界出口的潔淨食物來源和觀光業產生嚴重的威脅。廉價的廢棄物掩埋法和使用焚化爐的可能性會威脅我們產業的效率和競爭力。

人口少於四百萬的紐西蘭已經被掩埋場所污染。多數掩埋場靠近海洋和水源地,一個城市可以在一百年之內蓋上五十座掩埋場。我們知道人口增加導致的消耗量增加會使得廢棄物隨之爆增。我們不能讓舊思維來掌握我們的命運,舊思維會增加掩埋場,有毒廢棄物及重金屬會滲入我們的環境。舊思維只會設計焚化爐並吹嚧焚化爐是安全的。我們必須站出來抵抗這些舊思維,但我們也必須提出新視界,這個新視界就是零垃圾政策。

危機需要行動和突破。零垃圾政策本身不是一項科技,反而比較像是科技的加總以匹敵掩埋場和焚化爐。零垃圾政策已經改變企業、機構、社區、學校和個人對廢棄物的看法。我們正慢慢地教育人們把想法拓展到管線之外,從整個供給鏈的角度來看看每次他們採購,他們必須考慮到這些採購品的生命會在那?結束。

我們要每個人負起責,我們要設計家設計出耐久的產品、可一再維修、可拆解回收並且採用對自然或產業系統無害的材質。我們要工廠投資新設計,來創造沒有浪費的產品,除去不必要的包裝和為產品的生命週期負起責任。我們要零售商去要求他們的買主思考每一個他們所買的產品,並要求他們的供貨商不要浪費資源並使用合理的勞力來生產對環境友善的商品。

零售商必須提供一套讓消費者可以將產品送回拆解回收的系統,並開使從買賣產品改為租賃和服務。我們要大學和學校將零垃圾政策列為基本課程之一,並實施回收系統。我們要他們教導人們在離開學校在產業工作之後,能負責協助設計新產業體系,好讓人類社會能真正成為自然的一部份。我們要人類深深的了解人類經濟是自然的副屬品,而非自然的主宰。

我們要顧問和工程師重新受訓以了解廢棄物,並接受已發明的零垃圾政策科技訓練。我們要社區組織和當地政府一起致力消除廢棄物以創造足夠的工作機會,並把回收的資源收回產業體系或是無害地回到大自然。

我們要政府負責帶頭的角色把零垃圾社會的視界傳到社區和產業,來讓國家更具競爭力。這些不走向零垃圾政策的國家將會逐漸變得沒有效率和沒有競爭力而且他們的經濟終會衰退。

通往零垃圾政策的路是一個旅程,我們必須非常清楚我們在旅程中的方向。這視界和目標必須是零垃圾政策,我們需要一個期限來按步就班地達成這個視界,我們對紐西蘭的建議期限為2020年。許多已經為零垃圾政策設下目標的大公司正循著他們的步調一步步接近這個目標。

下列為零垃圾政策的三個核心要素:

第一個要素為「終結廉價的廢棄物處理」。唯一讓零垃圾政策可行的方法是將處理廢棄物的費用定義為付給清潔人員的費用。如果我們真的要去計算處理的實際費用,將無人有辦法想出終結掩埋場和焚化爐的方法,因為這種產品的費用將會高的沒有人要買。

第二個要素是「從體系中來設計廢棄物」。零垃圾政策是一個「管道終端」策略,但畢竟它是一個設計的的方向。如果我們要達成零垃圾政策,我們必須從體系中來思考廢棄物處理的問題,而且我們必須設計出可讓供應鏈急速改變的策略,如此一來,策略才會包含供應鏈中的上上下下,每個人才會在這個資源有效循環的體系中扮演他們的角色。

第三個要素是「讓人們參與其中」。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讓每個人參與並幫助他們相信向目標邁進是可能的話,沒有一個視界和目標會成功。在紐西蘭,這是目前我們正在努力進行的。

我們仍有漫漫長路要走,而且許多批評正等著我們失敗。我們的視界是強大的,我們的目標是堅定的,我們正逐步地建立零垃圾政策經濟和社會的基礎。如果我們在紐西蘭為零垃圾政策設的目標在2020年達成,我們將會再度成為領先者。

紐西蘭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婦女投票權的國家,同時也是第一個禁止核子武器的國家,我們希望紐西蘭也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2020年徹底消滅垃圾的國家。我的同事們和我都相信,這完全是可行的,而且我們正全力研究新的科技來達成目標,這個過程和社會上的發明將會協助我們達成目標。我們同時也向人們、其它的團體、協會、國家發難來加入我們的行列。只要我們都是朝向同樣的目標前進,誰是第一其實都不重要,我們可以重新改造我們的社會為永續的社會,這正是零垃圾政策的精神所在:一個為永續的未來需進行的改造。

2001年5月16日 星期三

[時事警訊]--舖面星球--汽車與農作物相互爭地

譯自『看守世界時事警訊』,2001年2月(Worldwatch Issue Alert, 2001,2,14), Paving the Planet: Cars and Crops Competing for Land。(http://www.worldwatch.org/chairman/issue/010214.html)

譯者為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副總經理。
進一步資料請上網 http://www.worldwatch.org/alerts/indexia.html 查詢。

時事警訊:舖面星球---汽車與農作物相互爭地

當新世紀之初始,汽車與農作物正激烈地競爭農地。迄今,工業化國家農地被道路所大量佔據,供其佔有世界總車輛數五分之四的汽車所使用,全世界的現有汽車數為5億2,000萬輛。而今,擁有飢餓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其無數的農地正被佔用與犧牲,供作道路之用,不禁讓人對於汽車的未來角色定位,提出質疑。

工業化國家數以百萬公頃的農地,已經被舖設為柏油或水泥路面,供作汽車使用之道路與停車場。以美國為例,每輛汽車需要0.07公頃的舖面土地,以供道路與停車場之用。以此估計,每增加5輛汽車,就需要相當於一個美式足球場的用地之柏油舖面。

經常,農地之所以成為舖面道路,係因其平坦且土壤排水良好,而此適宜農作之特性,也適於闢建道路。一旦農地被施築為舖面後,很難再加以回復為農作用地。正如環境學家卡特樂(Rupert Cutler)曾經指出:柏油是農地的最後「農作物」。

美國擁有2億1,400萬機動車輛,已施築630萬公里的道路,此長度足以環繞地球(以赤道為直徑)157圈。除了道路,汽車仍需有停車場。讓我們來想像2億1,400萬汽車與貨車所需的停車場大小。假如這樣的想像太難,可以試著想像1,000輛車所需的停車場大小,再將它擴展為214,000倍,茲此,略可比擬。

無論我們如何地想像它的大小,美國機動車輛所需的土地面積,約為1,600萬公頃,接近美國去年農民麥作用地的大小,約為2,100萬公頃。然而,工業化國家諸如此類的道路舖面,由於汽車數量的飽和,正逐漸減緩,美國每4人擁有3輛車,在西歐與日本,平均每2人擁有1部車輛。

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其農作用地短缺且機動車輛數量仍少,道路舖面正逐漸增加。全世界每年所新增加的1,100萬車輛,愈來愈多係發生於發展中國家。這意謂著,汽車與農作物的戰爭,正發生於普遍仍處飢餓狀態的國家,而戰場為其麥田與稻田等農地。發生於中國與印度的此類衝突,由於兩國人口佔有全世界人口的38%,將會影響全世界的糧食安全。

諸如德國、英國與日本等以汽車為主之工業化國家,人口密集,每部車輛之舖面約需0.02公頃,這些國家也因而喪失部份最具生產力的農地。同樣地,中國與印度也因工業化的過程,面臨喪失農地的強大壓力。雖然中國的面積大小略同於美國,但其13億人口較集中在全國1/3的土地,即沿著東南海岸的1,600公里帶狀面積,此為農地所處位置。

假如中國未來之車輛持有率,達到日本目前之水準,即每2人擁有一輛車,則其車輛數將達6億4,000萬輛,而今日中國僅有1,300萬輛。如果我們認為這般巨大車隊的推估,似乎有些牽強,但請提醒自己,現今中國在鋼鐵生產、肥料使用與紅肉生產等方面,已追上美國。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且自1980年至今,她一直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

假設中國境內每部車輛所需舖面面積與日本、歐洲等同皆為0.02公頃,則其6億4,000萬輛車所需舖面,將佔有1,300萬公頃的土地面積,其中大部份將為農地。這樣舖面的大小,超過其稻田面積(2,300萬公頃)的一半,且其部份稻田為每年2次收成之雙期田,其總產量為1億3,500萬噸稻米,係主要糧食的來源。當中國南方的農民,喪失雙期田,供作汽車使用,則其稻米生產將承擔雙倍的受創。即使以每4人擁有1輛車計,亦將消耗大量的農地。

印度亦有類似的情況。印度的面積大小為中國的1/3,但其人口10億多,目前有800萬部機動車輛。印度快速成長的鄉村與城市,已侵害到其農作用地。概估此類汽車成長所需的舖面面積,印度亦將面臨嚴重的農地損失。預計西元2050年之人口增加量為5億1,500萬的印度,無法承擔其珍貴的農地被施築舖面,轉為道路與停車場之使用。

除了中國與印度外,其他人口稠密的國家,包括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墨西哥,亦缺乏足夠的土地,可供發展以汽車為主的運輸系統,同時又可提供國人足夠的糧食。汽車與農作物之間的用地競爭,漸漸成為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競爭,即那些有能力買車者與那些掙扎於購買足夠食物者間的競爭。

政府自全國人民所課徵的稅收,用於補助公路基礎建設,將造成「劫貧濟富」的效應。政府補助以發展汽車為主的公路系統,不可避免地,也需補助其覆蓋農田的道路舖面。假如(目前似乎有此可能),未來發展中國家的持有汽車者,持續僅為富裕的少數人,則「劫貧濟富」之效應,將會持續且廣泛地發生,把窮人的錢財無形地轉移至富人的口袋。

在這飢餓的大地,正是重新評估汽車未來角色的最佳時機。未來運輸系統的設計興建,係提供全體人民的可移動性,而非僅供少數的富人使用,且不可威脅糧食的安全保障。當北京於1994年宣佈,計畫於未來數10年,發展其汽車工業,使其成為快速成長的部門之一。此項宣佈,遭受一群包涵國家科學院院士等傑出科學家的質疑,提出白皮書,挑戰其此項決定。他們提出一些理由,說明中國為何不能發展以汽車為主的運輸系統,其中第一項理由即為中國沒有足夠的農地,於提供人民糧食之際,同時又可供作汽車使用。

這群科學家建議中國,與其興建汽車所需之道路與停車場,不如致力於發展先進的輕軌系統,並整合公車與自行車,擴大其服務能量。茲此,不僅較以汽車為主的運輸系統,可提供更多人的可移動性,而且,也可以保護農地。

針對以汽車為主的運輸系統,可以提出諸多質疑的理由,包括全球氣候變遷、空氣污染和交通擁擠。然而,農地的喪失即具有充份的理由。至本世紀中葉,約有30億人口將加入現今的60億人口,而其中新增人口將大部份誕生於發展中國家,此類國家並沒有足夠的土地,既可供養所有國民的農地,又可滿足汽車所需的用地。未來糧食的安全保障,有賴重新建構交通運輸預算之編列-投資於公路基礎設施者之預算較少,而使軌道運輸與自行車之基礎設施具有較多的預算。

2001年3月27日 星期二

肥胖流行病對缺乏運動的社會造成健康的威脅

本文譯自『看守世界時事警訊』,2000年第十一篇(Worldwatch Issue Alert, Alert 2000 - 11)
作者:Lester Brown, 美國華盛頓特區看守世界研究中心總裁
譯者:鄭益明,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

肥胖已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在工業化國家被折磨的人數逐漸增加,在發展中國家也一樣。肥胖會破壞人類健康、提高心臟疾病、中風、乳癌、直腸癌、關節炎、成人急性糖尿病(adult onset diabestes?)等意外。疾病管制中心估計目前美國每年因肥胖有關的疾病去逝者有300,000人。

減肥傳統上都著重在降低飲食時卡熱里的攝取量,但是愈來愈多証據顯示缺乏運動也是肥胖的重要因素。經過四百萬年來高運動量的狩獵和採集活動所調適的人類新陳代謝系統,很多人如果缺少運動可能無法維持健康的體重。

有些社會在歷史上頭一回多數的成人體重超重,美國61%的成人超重、俄國的數據為54%、英國51%、德國 50%、全歐35歲到65歲者超過一半的人超重。

開發中國家超重的人數正在增加中,例如巴西的成年人口中36%超重、中國成年人口中15%超重。

不單單是過去不曾有過那麼多人超重,而且也正以破紀錄的速度擴大。美國成人中肥胖者從1980年到1994年中增加了一半,美國人中20%的男人和25%的女人超重大於30磅(13.6公斤),在中國所做的調查發現於1989年到1994年經濟起飛時期,超重的成年人從9% 跳升到15%。

青少年肥胖者也急速增加中,美國6歲到17歲的年輕人有十分之一超重,而過去的三十年裡超重的孩童數量增加超過兩倍。不僅是青少年的肥胖會轉變成成年人的肥胖,也會造成成年時新陳代謝變異而導致疾病纏身。

肥胖者集中在城市裡,當社會都會化和採行不太活動的生活方式時,那麼肥胖者就增加了。中國和印尼在都市的肥胖人口數為鄉村地區的兩倍,剛果城市的肥胖者高出六倍。

蓋瑞‧迦德納(Gary Gardner)和布萊‧豪威爾(Brian Halweil)在看守世界的專論『吃不飽和吃太飽』(Underfed and Overfed)一書中報導說全球營養過剩和過重者的人數已攀升到11億人,超過營養不良和體重太輕者的人數。皇家倫敦醫學院的彼得‧柯培門(Peter Kopelman)把醫學界的想法總結說:「肥胖不該再被視為是影響某些個人的外貌問題而已,它也是威脅全球福祉的流行病。」

肥胖破壞健康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前述各種疾病外,體重過重會增加心臟輸送血液的阻力,血壓會升高;亦會壓迫關結,造成背部疼痛。肥胖的人得糖尿病的機率是正常的人的4倍。

體重升高的話,壽命就會降低。有個大規模的研究分析30歲到42歲之間的美國人這種關係後,發現每增加一磅(0.45公斤)的體重則於26年內死亡的風險就提高1%。

美國人每年因超重而造成早逝者估計有300,000人,已接近因抽煙造成早逝的400,000人。但是卻有個不同的地方,就是美國每人平均抽煙的數量逐漸下降中,從1980年到1999年下降42%左右;然而肥胖者卻在增加中。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不變的話,那麼因肥胖相關的疾病死亡的人數遲早會超過與抽煙有關的死亡人數。

體重增加是因為卡熱里的攝取量超過消耗量。由於現代化而導致卡熱里的攝取量增加,過去20年來美國男人卡熱里的攝取量增加約10%、女人7%。現代的飲食富含脂肪和糖類,除了食物中天然糖類外,目前一般美國人的食物中每天都添加了20茶匙的糖,這些多數來自於飲料和調製的食品。不幸的是發展中國家的食物,尤其是在都會區,都朝相同的方向發展。

卡熱里攝取量增加的同時,運動量也在下降。最近美國的調查顯示57%的美國人僅偶而運動或完全不運動,這個數據正和超重的人口比例非常接近。

經濟現代化已有系統地從我們的生活中去除運動。上班的人從家裡開車到辦公室或工廠上班,確確實實地幾乎是從家門口開車到辦公地點的門口了;汽車已排除了每天的步行和騎腳踏車。升降梯和電扶梯取代樓梯,休閒時間都花在看電視;在英國看電視和擁有汽車是和肥胖脫不了關係的兩種互換的生活方式。

每天看5個鐘頭或超過5個鐘頭電視的孩童,比每天看電視少於2個鐘頭的小孩得到肥胖的機率為5倍,把時間花在玩電腦遊戲和上網而不到戶外遊玩也造成肥胖者劇增。

肥胖者共通的衝動就是吃某類東西,試著去減少卡熱里的攝取量到使用量的程度。可惜生理上很困難配合我們習慣於坐著的生活型態而供應不正常的低卡熱里消耗量,想單靠控制飲食來保持健康體重的美國人有95%失敗了。

飲食控制失敗的另一個明證就是有人甚至以抽脂來去除身體的油脂;靠這種危險的外科處理(其實是用真空抽取皮下脂肪)是用飲食控制失敗的人因絕望而冒險採取的最後方法。1998年美國有400,000人接受抽脂處理。

肥胖者中有很多人靠著減少卡熱里的攝取和以運動消耗更多的卡熱里來達到健康的體重。新陳代謝上來講我們是獵人及採擷者,我們的遺傳中運動或許是基因所發出的指令。

日常生活中重建運動不是件易事。以汽車來規畫的現代城市導致抑制運動而威脅到生命的程度;我們的健康有賴於建造能營造以步行、慢跑、和騎腳踏車為主的生活環境。

以大眾運輸為城區交通的重心、擴建人行道、慢跑小徑、和腳踏車專用道等是重新規畫社區的挑戰,這也含括了以公園、遊玩場地、和運動場所來取代停車場。除非我們能夠規畫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系統地回復運動的生活方式,否則肥胖的流行病和因此而來的健康惡化還是會繼續蔓延。

進一步資料請上網 http://www.worldwatch.org/alerts/indexia.html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