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9日 星期四

營造沒有障礙的行走空間

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日昨我在沙鹿火車站,看到一位六七十歲的阿伯,背著一個包包,手上還拖著一個行李箱。從剪票口到月台,要下一道樓梯,再上一道樓梯。他走的很艱辛,甚至把行李箱的把手拉斷了。我望著那一排階梯,想像如果有一道斜坡,或是有一個升降梯,就可以協助他走得更舒暢。

台灣的建築及空間,是非常不友善於坐輪椅、拿拐杖、扛行李、搬貨物、拖菜籃、推娃娃車的人。曾經有一位殘障聯盟的朋友告訴我,他搭乘火車,在台北車站上車沒問題。但是,他卻沒辦法到其他站下車出站,因為階梯沒辦法走;出站口又太窄,輪椅出不去。平時,我們一般手腳運用自如的人,可能無法體會輪椅族的辛苦。然而,社會進步的指標,不就是在於其是否只照顧到少數人的權利,還是能要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給每一個人民嗎?

走在人行道上,變電箱、郵筒、垃圾桶、電線桿、路燈、樹木等矗立在窄窄二、三公尺的空間裡。正常人走路時,都要小心不要撞到它們。但輪椅族的困難更大了,他們上不了人行道,因為沒有斜坡方便他們上下;即使上了人行道,往往被公家或私人的設備器材擋在路上,無法順利前進。於是,輪椅族都是走馬路,在車道上與摩托車、汽車爭道而行,險象環生。

在很多公共場所,例如學校、圖書館、政府機關、醫院、電影院,我們也有很多不利於行走的硬體規劃。當我們不採行「無障礙空間」的設施,有身體障礙需求的民眾,就不會去這些地方,因此,不友善的空間會阻止某些族群的親近。有些學校的領導人沒有「無障礙空間」的概念,他們會說,我們學校沒有殘障的學生,所以不需要「無障礙空間」的規畫及設施。其實,這就是一種剝奪有障礙者的學習環境。當你不提供時,他們怎麼會來呢?

很多身體有障礙的人,都不是出生就帶來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都可能會發生跌倒、車禍、工作傷害,甚至逐漸老化,關節損傷,雙腿不良於行。我們都需要無障礙的環境,不要因為我們「現在」不需要,就不去重視這個問題。

當我們開始檢視週遭的有障礙空間時,我們就可以向相關單位提出改善建議,提醒他們的設施不妥適的狀況,可讓更多友善空間被規畫出來。當台灣變成沒有障礙的行走空間,人的尊嚴和尊重就被營造出來,大家就會感到更幸福加分吧!

2006年6月20日 星期二

高產值產業是台灣的未來嗎?

周晉澄,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

誰在幫高科技產業納稅?

台灣有沒有自己獨特發展的產業?以政府近年來獎勵優惠與補助而言,似乎很希望藉由這些措施扶植特定領先全球的龍頭產業,兩兆雙星也就因應而生。其中首先登上檯面的是半導體晶圓產業,如台積電與聯電,雖然是科技業,但仍脫離不了代工的層級,還好附加價值尚值得稱許,如台積電的年獲利率大概約在35%至40%之間,不過其93年營所得繳稅,在政府保稅優惠與租稅減免下,有效稅率為0.3%;所以反過來說,是納稅大眾節衣縮食的飬養,它才能存在的,因此所造就的科技新貴應該要感激台灣所有黎民才對;另外糟糕的是,聯電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資助了中國中芯的成長,搶食著台灣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較具獲利的產業,實在是愧對台灣人。

光電面板產業的背後:不賺錢、耗資源、高污染

光電面板產業也是近幾年政府扶植的重點,也是以產值破兆的另一顆閃爍耀眼之星。沒錯,台灣主要面板業者在2005年產值達7141億元,2008年產值將破兆,不過2005年五家主要面板業者的總稅後淨利卻是負的,就是說面板業用了很多很多的資金,結果是賠錢的;不但如此,這還未算上保稅優惠待遇,所以對所有台灣人而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好吧,那麼談談較賺錢的友達這家面板大廠吧!其2001年到2005年五年間的年獲利分別為-17%(負數)、11%、16%、17%、7.4%,今年(2006)第一季為7.4%,第二季預期更差,獲利持續下修,前景並未看好,而且明顯低於前述的台積電,更不要說如IC設計聯發科的近50%。繳稅?僅0.68%。這些資料顯示,儘管台灣自誇是國際面板龍頭,但是不賺錢甚至是賠錢貨卻是不爭的事實。面板業也是高級代工業,硬是要說是高科技業,是有些太過抬舉。面板業除了用了大量資本外,還需要用大量的水、酸鹼液及有機溶劑。換句話說,面板除了不是真正的高獲利的高科技業外,它更是一個消耗資源,並且產生高污染廢水與廢氣的不永續產業。

打破拼經濟的迷思:人更快活些?土地更永續?

這些年來政府與民間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拼經濟;那麼努力的拼經濟後,大家有沒有快活些?答案是沒有!除了每人淨所得沒有改善外,恐怕更糟的是,首先立即犧牲了永續的綠色環境,同時也喪失了綠色產業,更是傷害了人民的健康。終歸一句:如果不思考永續獨特的本土產業,台灣就只能選擇沉淪與滅絕。請沖昏頭的權貴再好好的三思吧!趕快找回過去支持台灣發展的中小企業及不需高耗能與污染的綠色產業,好好永續的經營台灣!

高產值產業是台灣的未來嗎?

周晉澄,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

誰在幫高科技產業納稅?

台灣有沒有自己獨特發展的產業?以政府近年來獎勵優惠與補助而言,似乎很希望藉由這些措施扶植特定領先全球的龍頭產業,兩兆雙星也就因應而生。其中首先登上檯面的是半導體晶圓產業,如台積電與聯電,雖然是科技業,但仍脫離不了代工的層級,還好附加價值尚值得稱許,如台積電的年獲利率大概約在35%至40%之間,不過其93年營所得繳稅,在政府保稅優惠與租稅減免下,有效稅率為0.3%;所以反過來說,是納稅大眾節衣縮食的飬養,它才能存在的,因此所造就的科技新貴應該要感激台灣所有黎民才對;另外糟糕的是,聯電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資助了中國中芯的成長,搶食著台灣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較具獲利的產業,實在是愧對台灣人。

光電面板產業的背後:不賺錢、耗資源、高污染

光電面板產業也是近幾年政府扶植的重點,也是以產值破兆的另一顆閃爍耀眼之星。沒錯,台灣主要面板業者在2005年產值達7141億元,2008年產值將破兆,不過2005年五家主要面板業者的總稅後淨利卻是負的,就是說面板業用了很多很多的資金,結果是賠錢的;不但如此,這還未算上保稅優惠待遇,所以對所有台灣人而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好吧,那麼談談較賺錢的友達這家面板大廠吧!其2001年到2005年五年間的年獲利分別為-17%(負數)、11%、16%、17%、7.4%,今年(2006)第一季為7.4%,第二季預期更差,獲利持續下修,前景並未看好,而且明顯低於前述的台積電,更不要說如IC設計聯發科的近50%。繳稅?僅0.68%。這些資料顯示,儘管台灣自誇是國際面板龍頭,但是不賺錢甚至是賠錢貨卻是不爭的事實。面板業也是高級代工業,硬是要說是高科技業,是有些太過抬舉。面板業除了用了大量資本外,還需要用大量的水、酸鹼液及有機溶劑。換句話說,面板除了不是真正的高獲利的高科技業外,它更是一個消耗資源,並且產生高污染廢水與廢氣的不永續產業。

打破拼經濟的迷思:人更快活些?土地更永續?

這些年來政府與民間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拼經濟;那麼努力的拼經濟後,大家有沒有快活些?答案是沒有!除了每人淨所得沒有改善外,恐怕更糟的是,首先立即犧牲了永續的綠色環境,同時也喪失了綠色產業,更是傷害了人民的健康。終歸一句:如果不思考永續獨特的本土產業,台灣就只能選擇沉淪與滅絕。請沖昏頭的權貴再好好的三思吧!趕快找回過去支持台灣發展的中小企業及不需高耗能與污染的綠色產業,好好永續的經營台灣!

2006年6月13日 星期二

休旅車風潮的省思

作者: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最近媒體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關切休旅車的暴增,指示相關單位檢討改善,以降低高耗能休旅車風潮對環境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近年來休旅車的風潮,確實值得吾人深切省思。

一般所稱的RV、SUV、Minivan等休旅車,自1998年以來,成長極為神速。由大街小巷休旅車的馳騁,可知一般。國內休旅車的數量由1998年的3.62萬輛,成長至2005年的18萬輛左右,而休旅車佔整體汽車市場的銷售率,也由1997年的6%,大幅提昇至2005年的30%以上。這股休旅車的風潮,與日本於上世紀末休旅車的大行其道,情況相似。休旅車係美國於1980年製造,當時並不盛行,卻於1990年代 ,獲得逆轉,主宰著美國新車銷售市場,而汽車製造廠於歐洲所推出較小型的休旅車,其銷售量於1998至1999年間成長達26%,此可謂風水輪流轉,然政府未能及時掌握「風潮」,預作因應。

依據環保署公佈2005年的三低環保車排行榜,於608種車款中,計12款入榜,休旅車則沒有一款入榜。三低即低廢氣排放,低噪音及低油耗。除此之外,休旅車與一般汽車相似,使用石油燃料,帶來環境生態、民眾健康與社會公平等諸多問題,不僅威脅個人的生命財產,更造成國家資源的大量損失。台灣大部份縣市,其轄區內之大眾運具使用比例,皆低於7%。欠缺有效率與方便普及的大眾運輸系統,造成社會弱勢族群「行」的不公平,他(她)們可能是太年輕,太老或經濟上無法使用私人機動車輛。再者使用石油所產生的空氣污染與二氧化碳,也會影響吾人的健康與全球氣候變遷。另外報載最近美國猶他州大學的研究,依據1998年2003年該州的肇事資料與兒童受傷紀錄,休旅車對兒童造成重傷的機率,比一般車種要高2.5倍。

難道我們就完全不使用休旅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值此油價高漲且居高不下的年代,對於私人汽車的使用,真是政府與民眾拿出行動的大好機會。例如,在全國二氧化碳減量計畫,本諸政府一體的施政作為,各部會對於私人機動車輛的具體政策與措施為何?中央大量投資於大型交通建設,但投資各縣市內大眾運輸的金額,似乎不成比例。針對各縣市內交通擁擠與有限的道路空間,發展與強化地區大眾運輸之營運,建立多元且適當的綠色交通系統,更能貼近民眾生活的需要。一般民眾,則可以考慮優先使用大眾運輸,或者使用較小型的環保節能車。

地球只有一個,愛護這位共同的母親,人人有責。藉著休旅車所引發的關切與省思,我們需要付諸行動,共同關懷與愛護環境,不能再讓我們共同的母親,獨自呻吟與哭泣。

2006年6月10日 星期六

環境日的省思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

我們的環境有變得比較好嗎?

1962年美國的瑞秋卡森女士出版「寂靜的春天」。她提出化學物品的泛濫使用,使得大地生態遭受破壞,在春天裡,再也不能聽到輕脆的鳥鳴聲,於是,寂靜在春天裡擴散開來。瑞秋卡森的呼籲如暮鼓晨鐘,敲響疼惜環境的每一個人心。在1990年起「地球日」活動不斷的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以「地球只有一個」為號召。這是第一個全球規模的環境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列舉二十六項原則,成為其後世界環境保護制度的基礎。其第一原則即是:「人類擁有自由、平等與足夠生活條件之基本權利,其所處環境之品質必須容許生活之尊嚴與福祉。人們也有為自身及後代子孫而保護、改善其環境之莊嚴責任。任何助長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殖民或其他形式的壓迫及外國統治等之政策,應受譴責且必須消除。」

由上觀之,環境權是人權的一部份。人類對於生活、後代、種族、國家主權都應有權利。台灣是世界的一份子,在環境人權上自是不能置身事外。1987年台灣環境保護署成立,而到2002年我們才有「環境基本法」,明訂6月5日是「台灣環境日。」

在環境的議題上,每個國家所遭逢的狀況都是相似的:空氣不夠乾淨、水質水量不能充分使用、垃圾沒有妥善處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導致物種消失、能源使用危機、資源分配不足…。延伸到人的權利,就牽涉到公平正義的原則。強勢的人、族群、國家能否將不喜歡的東西,推擠到弱勢者的生存空間?或是奪取弱勢者的資源,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強勢者把整個資源利益為我所用,讓弱勢者困守自己所擁有的一寸空間!

要把弱勢者團結起來,才能對抗強勢者的巧取豪奪,世界才能和平共處。形成「夥伴關係」或許是一個美麗共生的境界,但是,如果雙方價值、地位、資源皆不對稱,這夥伴關係的維繫,也是會岌岌可危。弱勢和強勢是相對應的關係,弱勢者更要發揮團結的力量,勇敢的拒絕違反公平正義的事件。唯有自已發聲,別人才聽得到。

台灣這二十年來,表面上污染已漸受控管,但是更深層的污染卻令人憂心。湖山水庫的水是要引給大財團使用;面對溫室氣體的減量要求,台灣卻仍要興建八輕及大煉鋼廠。我們維護生存、生活、生態的基本環境權利,不是只思索現代人的需求滿足,也要考量我們到底對其他人及其他物種造成生命需求的壓迫。

營造美麗的現在,才有美麗的未來。

台灣要加油了!

2006年5月31日 星期三

應儘速制訂台灣ROHS法規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

七月一日起,歐盟就要開始強制執行RoHS指令了。RoHS指令的全稱為「限用特定危害物質於電機電子設備指令」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EU 2002/95/EC),於2003年2月13日正式發布通過。歐盟指令不是直接針對人民或廠商的法律規範,而是對於歐盟會員國的要求。指令若要在會員國境內具有法律效力,仍須仰賴各會員國訂定相對應之法律,因此,RoHS指令明文要求各會員國必須於2004年8月13日前,轉換為正式的國家法律,並於2006年7月1日開始正式執行。

依據RoHS指令的要求,在歐盟國家境內,投入市場的電機電子產品,將限制使用六種危害物質,其中包括四種重金屬(鉛、鎘、六價鉻、汞),以及兩種溴化阻燃劑(多溴聯苯(PBBs)與多溴聯苯醚( PBDEs))。簡單的說,RoHS指令對電機電子產品提出「產品無毒化」的基本要求,而RoHS指令更是國際環保潮流在推動「產品無毒化」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自從二十世紀末葉以來,廢棄物管理的趨勢,不再只注重末端處理,更要求做好源頭管理的工作,例如1980年代起即開始推動的回收制度與清潔生產機制。在源頭管理中,產品管理是目前發展比較快速的領域,歐盟更在這方面扮演主導推動的角色,在過去幾年中,歐盟就通過了三個有關產品管理的重要指令:RoHS是對產品無毒化的要求;與RoHS於2003年一起通過的WEEE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則是要求生產者對於其製造或輸入的電機電子產品,應負起回收責任;2005年通過的Eup指令(Eco-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nergy Using Products Directive),更要求生產者對其產品要做到環境化設計。

歐盟的RoHS指令已經引起一些迴響,許多國家也正在思考要不要制訂相關規範,中國已於今年2月28日頒布了中國的RoHS指令,並定於2007年3月1日起實施;而日本也正在檢討「降低製品有害物質對環境影響對策」,規劃禁止大型家電及個人電腦使用鉛、水銀及其他4 種有害物質,並賦予製造商告知消費者產品含有毒性物質(包括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多溴化二苯乙醚等)的義務。

台灣目前尚未制訂RoHS相關的法律,在七月RoHS實施之後,這將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 ─ 也就是業者會把無法輸入歐盟的產品,大批運來台灣銷售。換言之,在產品無毒化的國際浪潮下,當其他國家已經設下把關的法律要求與制度時,如果我們仍然不設任何關防,而採行門戶開放政策,次級品自然就會在我們的市場中大量湧現。這是我們對於國際產品管理浪潮特別要注意的地方,要避免此一現象,儘快制訂RoHS法規,已為當務之急。

2006年5月24日 星期三

建構知識環保的台灣

作者:林文印﹝看守台灣協會﹞

人的心智內涵可以細分成四種類別:資料 (data)、資訊 (information)、知識 (knowledge)、智慧 (wisdom)。資料是人類從自然及社會所獲取的初階訊號,資料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除非能進一步歸納彙整成資訊,資料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而其而品質特性也會因為擷取工具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資訊是經由整理分析資料間有意義之關係連結而來,藉以解答人 (who)、事 (what)、時 (when)、地 (where) 等問題。

將資料及資訊集結運用,能夠回答為什麼 (why) 及如何 (how) 等問題時,就進入了知識的範疇,其中蘊含著理解、分析、模擬、建構等能力。而智慧則是價值的評定,是自覺、認知、判斷、良知、責任、回應等狀態與行為,對映著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應用上面所提到的資料、資訊、知識、智慧四種類別,可以檢視在環境領域,台灣社會究竟面對著什麼問題?又有那些改善空間?整體來說,在環境資料、環境資訊、環境知識、環境智慧等面向,台灣社會都有亟待改善的空間,而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都不能置身其外。

首先談的是環境資料。大多數人對台灣的環境資料品質都有共同的想法,就是不確定性極高,尤其是由私部門自行委託檢測機構採樣分析所得之資料,其公信力更為堪慮。除了數據品質之外,樣品之代表性也頗受質疑,即使是公部門檢測監測所得之資料,也並非毫無疑慮。

資料經由整合、交流,可以整理分析出有意義的資訊。如果將歷年來環評監測所得資料彙集整理,那一定是相當寶貴的環境資料庫;如果將工廠的環境檢測資料加以解析,就可以知道環保法令的績效、環境負荷的增減、環保技術的進展。但是實際情形如何呢?

公部門對於資訊公開所秉持的立場,很難令人恭維。大部分公部門對公務預算執行所得之資料資訊,都當作自己的資源籌碼,將其寡斷自珍,只在其共生結構中流傳。例如「政府資訊公開法」已於去年12月28日公佈施行,即使法律內容未至完善,但是相關單位也未能儘早制定作業要點來推動實施資訊公開事務。

在缺乏環境資訊的情況下,台灣社會根本就無法建構出好的環境知識,更妄論能有環境智慧來邁向永續台灣的願景。在環境知識方面,部份環保團體未能擺脫論斷缺弱的窘態,其領導者之認知心態應可調整,而公部門也不能坐視,畢竟提昇國家整體環保能力,是要公私部門、第三部門三足鼎立而撐起,其具體作法,可始於資訊公開。環境資訊的偏狹開放,是對環保困境展望之認知及環境知識能力之建構,一個相當大的阻撓。主政者應該正視此議題,建立宏觀長遠制度,避免台灣成為環境資訊分配不平均的國度。

2006年5月16日 星期二

經濟發展的有機關懷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

曾經在一場自然農法的演講中,一位實務工作者與一個農藝專家都持相同的觀點 ─ 真正有機農法所種出來的東西是漂漂亮亮、大大的;而應用有機農法,種出營養不良、瘦瘦小小的植物,其實是過度剝削土地,以致於土地過於貧瘠、肥沃度不足的緣故。我有個朋友是個有機農業的從業人員‧在解釋他為什麼從一家有機農場離職時,他用含蓄隱喻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他是這麼說的,如果我們在經營農場時,還是採行「大量生產」與「超限生產」的思維,所謂的有機,只是做到無毒化,當「人跟土地都不有機了」,那還算有機農業嗎?

這句話引起我很深的感觸。

我們今天經常聽到政治領袖信誓旦旦經濟成長的重要性,為了討好選民,「拼經濟」被當成一場聖戰。不管懂不懂企業經營或經濟操作,我們的政治領袖往往以「聖戰」總指揮官自居,在媒體與各種場合上,不斷地下達「作戰指示」,不斷地要求各政府部門全力配合推動重大經濟開發案,至於這些重大經濟開發案會不會造成高耗能、高污染的衝擊,在「拼經濟」的迷思下,還有多少人真正關心?

可是,看看我們拼經濟拼了五十年,電子業是走出去了。可是,電子業的從業人員,究竟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她們雖然有人人羨慕的高額年終獎金與股票分紅,但大家都聽說過,他們一天工作時間往往超過十多個小時,週六、週日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很多公司晚上還會提供免費便當,說穿了就是在「鼓勵」員工「以廠為家」嘛!日夜趕工、超限加班已經是生活的常態,很多二、三十歲的年寈人,多年工作下來,健康都出現危機,可是又捨不得放棄高薪的工作,就只能自己騙自己說,再勉強忍耐幾年,趁年青時多賺一點,等四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退休了。

競爭、競爭、再兢爭,在全球化的競爭下,是不是非採用這樣的經營模式與組織文化,才能在夠生存下來;我想起那位朋友的話,「人跟土地都不有機了」,那這種經濟成長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每次看到竹科工程師,我就想到那些超限生產、發育不良的有機農產品。

前幾天,在報章上,我看到某大電子品牌公司的領導人公開表示「台灣所有的人如果再不重視全球化競爭,一定會被淘汰。」國際品牌公司的企業領導人,眼光與格局當然跟我們不一樣,說出來的威脅警語,更是豪氣十足。不過,我只是在想,台灣不是每個人都要進入全球化市場跟人家一爭長短吧?我家巷口賣早餐三明治的秀惠阿姨,只要她的口碑能夠被附近方圓幾公里內的居民所肯定,在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方面,她難道比一個天天被工作壓力逼著喘不過氣來的竹科工程師過的更沒有價值?

我真正想問的是,究竟是經濟成長來服務人類生活,還是人類生活是來服務經濟成長,我們所追求的經濟成長,不應該只是經濟導向,而缺乏對人與土地的有機關懷。

2006年5月4日 星期四

我們能做什麼?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中研院李遠哲院長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演說中,提出重新思考核電廠除役時程,認為再生能源未能普及之前,仍不能放棄核能,但前提是安全與核廢料的處理沒有問題。的確,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對人類造成了立即的威脅,但核安與核廢料處理仍是人類無法克服的夢魘,並沒有李院長所想像的那麼樂觀。因此以核能來減輕溫室效應,有如要我們從一劍穿心或者煎熬至死的兩個情境中做一抉擇。難道,沒有其他立即可行的逃生管道嗎?

當然有。首先,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雖不是有毒氣體,但其排放通常伴隨著許多其他的有害氣體,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一併減少了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進而改善空氣品質,而這也是我們原本就在追求的目標,並非只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才要做。其次,雖說「由奢入簡難」,但京都議定書並不是要我們回到原始的生活,我們頂多只是要回到1990年的排放水準,那時候我國經濟已然相當不錯,人口與現在相差無幾,生活也相當奢華。因此,問題是我們目前的生活太過奢華,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減少浪費,要回到1990年的水準,不僅可能,也不會太難過。

要證明我們現在生活的確是比1990年還要浪費,可從底下一些數據看出。首先,住商與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自1990年以來,一直維持在排放總量的30%左右,亦即隨著全國排放總量倍增而倍增。因此,單從這兩個部門就可輕易地削減1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如,每人每年的住宅用電量就從1990年的1,103度增加到2002年的2,253度,這是否表示我們太濫用冷氣了?看太多電視了?何妨用電風扇取代冷氣,以戶外活動或看書取代看電視的時間?又如,我們每人所擁有的機動車輛從1990年的0.49輛成長到2000年的0.77輛,每人每年的燃油消耗量也從1992年的0.35噸成長到2002年的0.47噸,這是不是表示我們太愛開車了?能不能3公里以內改騎腳踏車,500公尺以內走路,3公里以上改搭大眾運輸工具?

如果我們要減量的是必不可少的行為,那當然有點難了。但有許多都不是。比如,那天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會場上,就見到使用頻率很低的電扶梯一直開著。如果能裝上紅外線感應裝置,讓有人需要時再啟動,就可減少一些用電量了。又如台北市羅斯福路劃設公車專用道後,雖然有人抱怨交通更加擁擠,但何不就此改搭更加暢行無阻的公車?另有許多商家,讓超強冷氣一直往外吹,何不強制要求其關上玻璃門,減少冷氣外漏?另外,如果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水泥鋪面,提高綠地面積以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如此不僅能減少冷氣的使用,更可美化景觀並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還有,那天許多產業界代表認為如國光石化等重大投資案的目的只是以新廠取代舊廠,那麼設廠後溫室氣體排放量應變化不大,那立即總量管制又何妨?

溫室氣體減量,請放輕鬆,用心做,莫病急亂投醫,自找死路!

2006年4月25日 星期二

被忽略的情境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主辦、環保署承辦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於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中平和的落幕。在採取「審議式民主」的會議形式下,環保人士、產業界與政府各部會代表,皆可表達自己的看法,雖因時間限制而不能暢所欲言,但仍對於許多大大小小的行動策略達成共識;然而對於較重大的變革或管制策略,則仍有許多爭議,而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延續自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的爭議焦點,即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與期程。

環保人士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目標,至少應維持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即於2020年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回歸至2000年的水準。而經濟部則細細衡量過去幾年的毫無作為與遠見,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年高昇;又審慎站在財團立場,將幾個尚未通過環評的重大投資破壞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入規劃,而提出另一期程,大幅放寬減量目標。在經濟部規劃的情境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一直成長至2025年,然後才進行總量管制,逐年降低。在目前地球對人類活動容忍度已瀕臨極限的情況下,如果將溫室氣體減量視為調整人類發展方向、邁向可持續未來的一個指標,則經濟部的規劃,恰落後許多先進國家25-30年。

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息息相關,如果不大幅降低高能源密集度產業的比例,溫室氣體減量將如癡人說夢。但在經濟部規劃的情境下,2025年時的產業結構與現況僅相差1.4%,服務業微升,工業與農業微降,也就是沒什麼改變。相對於我國在決定以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年代,農業所佔的GDP比例從1960年的28.5%降至1980年的7.7%,而工業於此二十年間則從19.7%提升至45.7%,可見經濟部並不想改變產業結構,只做微幅的調整,虛應故事。

經濟部所固守的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五十幾年來造成我國環境品質惡化,讓我國2005年的環境永續性指數排名全球倒數第二,廢棄物與毒物排放的壓力高張,環境生態的破壞未曾稍歇;這些不永續的產業,我們應逐一檢討淘汰,以將有限資源在能夠兼顧當代與未來世代的基本需求下,有效地發展必要的永續產業。而永續產業,誠如「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對永續經濟的粗略定義,是指清潔生產事業與綠色產業。所謂事在人為,若我們決心進行溫室氣體減量,永續產業將能以與「農業換取工業」年代時相同的幅度,取代不永續的產業。而這是經濟部僅考量溫室氣體減量對經濟成長率與現有產業影響的情境中,所忽略的。

因此,正確的發展策略,不是經濟部所提出的「配合」國際環保趨勢並「兼顧」不永續的產業發展需求;而是積極管制不永續活動,以利永續產業的生根茁壯,而這才能符合我國短期與長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