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9日 星期四

營造沒有障礙的行走空間

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日昨我在沙鹿火車站,看到一位六七十歲的阿伯,背著一個包包,手上還拖著一個行李箱。從剪票口到月台,要下一道樓梯,再上一道樓梯。他走的很艱辛,甚至把行李箱的把手拉斷了。我望著那一排階梯,想像如果有一道斜坡,或是有一個升降梯,就可以協助他走得更舒暢。

台灣的建築及空間,是非常不友善於坐輪椅、拿拐杖、扛行李、搬貨物、拖菜籃、推娃娃車的人。曾經有一位殘障聯盟的朋友告訴我,他搭乘火車,在台北車站上車沒問題。但是,他卻沒辦法到其他站下車出站,因為階梯沒辦法走;出站口又太窄,輪椅出不去。平時,我們一般手腳運用自如的人,可能無法體會輪椅族的辛苦。然而,社會進步的指標,不就是在於其是否只照顧到少數人的權利,還是能要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給每一個人民嗎?

走在人行道上,變電箱、郵筒、垃圾桶、電線桿、路燈、樹木等矗立在窄窄二、三公尺的空間裡。正常人走路時,都要小心不要撞到它們。但輪椅族的困難更大了,他們上不了人行道,因為沒有斜坡方便他們上下;即使上了人行道,往往被公家或私人的設備器材擋在路上,無法順利前進。於是,輪椅族都是走馬路,在車道上與摩托車、汽車爭道而行,險象環生。

在很多公共場所,例如學校、圖書館、政府機關、醫院、電影院,我們也有很多不利於行走的硬體規劃。當我們不採行「無障礙空間」的設施,有身體障礙需求的民眾,就不會去這些地方,因此,不友善的空間會阻止某些族群的親近。有些學校的領導人沒有「無障礙空間」的概念,他們會說,我們學校沒有殘障的學生,所以不需要「無障礙空間」的規畫及設施。其實,這就是一種剝奪有障礙者的學習環境。當你不提供時,他們怎麼會來呢?

很多身體有障礙的人,都不是出生就帶來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都可能會發生跌倒、車禍、工作傷害,甚至逐漸老化,關節損傷,雙腿不良於行。我們都需要無障礙的環境,不要因為我們「現在」不需要,就不去重視這個問題。

當我們開始檢視週遭的有障礙空間時,我們就可以向相關單位提出改善建議,提醒他們的設施不妥適的狀況,可讓更多友善空間被規畫出來。當台灣變成沒有障礙的行走空間,人的尊嚴和尊重就被營造出來,大家就會感到更幸福加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