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莫拿全民健康當籌碼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中國毒奶粉事件引起了大家對於奶製品安全的恐慌,對於竟然有人喪心病狂到將根本不能吃的石化塑料加到人們日常飲食中,感到不可思議。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衛生署日前竟將原本要求不得檢出三聚氰胺的標準改成2.5ppm,在引起喧然大波並換了一個衛生署長後,才又改口為含糊的只要檢驗「合格」即標明未檢出,而後再宣布需為可以檢驗到ppb水準的LCMass儀器未檢出,方為大眾所接受。

然而,仍有不少聲音認為,目前的標準太嚴,原因是許多奶製品在生產過程中會遭到容器或農藥中所含或分解產生的三聚氰胺污染,包括衛生署官員日前在為 2.5ppm標準辯解時,也採此說法。然而這種說法大有問題,首先,現在很少有塑膠容器是以美耐皿製成,連這些食品公司的產品包裝,也均非美耐皿材質。即使酪農以美耐皿容器裝鮮乳,在常溫下,其單體三聚氰胺也不太會溶出,而送到食品加工廠後,其管線設備更不太可能用美耐皿為材質,因此塑膠容器會造成奶製品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只有當消費者以美耐皿的杯碗盛裝熱騰騰的奶品時,才有可能發生。

至於這些污染源若來自受到農藥污染的飼料,則表示這些食品公司的品質管制出了問題,未對飼料的品質把關,或未對奶品產地的環境品質嚴格要求。若如此,我們不僅將吃進三聚氰胺,更將吃下其他不明的農藥殘餘物質,健康風險將不下於「只有」2.5ppm的三聚氰胺。這樣的奶製品,還有誰想吃?

因此,被檢出奶製品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食品公司,實在應該好好檢討其產品的生命週期,從原料生產到產品加工製造過程,到底那個環節出了問題,而不是推說標準太嚴,企圖蒙混過關。若要推說三聚氰胺無所不在,使其奶製品無法不受污染,也請拿出實證,將奶品產地狀況、酪農生產實務、以及奶製品加工過程,向大眾說明白,讓資訊公開透明,而非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編造個說法,誤導大眾視聽。現在已有民眾誤以為,只要以塑膠容器裝奶製品,就會有三聚氰胺的污染;當以訛傳訛的傳聞越來越多,即使檢驗標準因此放寬了,恐怕大眾對這些食品的品質,也早已沒有信心了。

其實,中國是個高風險的社會,來自中國的食品當然也有著高風險,一個有社會責任的公司,若不是主動避開這個風險,不從中國進口食品,不然就應當面對這個風險,以最嚴格的標準,來為民眾的身體健康把關,而非要求政府放寬標準,將危險食品偽裝成安全食品。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也當如此。

只是目前的政府,正在擁抱風險,卻又不太願意管理風險:據近日媒體報導,經濟部標檢局已向中國提出建立「商品相互驗證機制」,若達成協議,日後通過中國檢驗的產品,視同通過台灣標檢局檢驗,進入台灣後享有「免檢驗優待」。在中國盛行造假及文過飾非的文化下,在毒奶粉事件方興未艾之時,當其他各國對中國商品嚴令管制之時,台灣政府竟然反其道而行,還對其驗證可信度抱有信心,真不知其邏輯為何?是否拿台灣人民的健康當籌碼,圓其「統一」大夢,這樣的政府,還真令人憂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