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節能減碳的禮記大學篇

作者、圖片: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在社會共識上,環境保護是一個接受度相當高的價值,但這只是在理念的層面。在具體議題上,能否落實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則必須考慮經濟利益、欲求滿足與生活便利性種種現實因素;這時價值的取捨,往往就有衝突。

這在中科、蘇花高等重大開發案中,支持與反對的團體之間,會出現那麼大的爭議,就可以發現大家雖然在嘴巴上都講「保護地球環境」,但要不要因為認同環境價值,就願意犧牲經濟利益的好處;在每個案例,不同的團體與個人往往會做出不同的抉擇。

上 週有關中秋烤肉所引發的輿論爭議,就是一個有趣的案例。對於這次的爭論的焦點,如果不是放在批判政府的立場,我個人對這個議題的觀察,則認為這是一次有意 義的社會對話,對話的焦點討論的是:環境保護究竟應該由「修身齊家」的個人道德層次做起?還是要由「治國平天下」的大處著眼?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典出於《禮記》的《大學》篇,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儒家將「知識」的追求,區分為兩種層面;一種是「致知在格物」,這是屬於客觀外在的經驗學習,是外向性的。儒家在「求知」偏重的是「誠意、正 心、修身」的內向性道德層面 ─ 追求的是透過內省自覺去體證固有的道德。


在傳統儒家的價 值觀點,如果人人克己復禮,都能做好個人的修身工作,自然「家齊」與「國治」。所以,平天下的基礎在於明德,也就是提昇每個人的道德認知與修為,而這一切 都要由正心做起,先端正自己的思想,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務都應嚴格回歸與落實道德規範,不能因「惡小而為之」,以保持思想的純正,而不被不合理的欲 念所污染 。


依循這樣的思考脈絡,在節能減碳議題上,則要回歸「明德」。如果人人都能堅守原則,在日常生活都能落實做好節能減碳工作,自然會端正社會風俗;而節能減碳的推動,自是事半功倍、不令自行。所以,由道德層面著眼,該不該鼓勵中秋不烤 肉,考量的不是究竟減量所佔的效益有多大,而是將之視為一次節能減碳的社會道德教育,也就是透過機會教育來「明明德」。

持不同看法的團體則是由現代系統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節能減碳,認為應進行系統性的全面盤查,並找出首要衝擊面,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會在枝微末節浪費太多心力,而主要污染根源卻依然存在。節能減碳究竟應由重理性數據的知性系統管理面著眼,還是要由道德面來感化世風人心,您的看法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