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穀賤傷農、地漲害農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終於獲得特赦,然而媒體除了吹捧一個新英雄,政府藉此移轉人民的不信任,但是農民的生活照顧仍然沒有受到正視。楊儒門在2003-2004年間,為抗議WTO稻米進口威脅農民生計,放置17次爆裂物震驚社會。事實上,加入WTO之前,台灣的農民的處境就一直沒有獲得重視,「以農養工」政策,用壓低農產品價格,來確保台灣的經濟奇蹟。

我們種田人向人家買東西,價錢由人出,一分都不能少;我們的農產品要出售,價錢也是隨人出,一分都不能多,這些現象,真是奇怪。……蔬菜價格時起時落,而且跌落時,通常跌到不需要任何成本似的,這已是十幾年來常見的現象。曾經聽到有人批評農民一窩蜂的風尚,可是,難道他們願意白費時間、力氣和成本嗎?他們怎有能力去做市場調查?誰來指導他們?這麼多年來,那麼多有關農業機構的人員,可曾有人真正在關心他們,可曾有人真正用心去設想,想出一套妥善的規劃來指導他們,使他們的打拼,能得到合理的利潤,使我們社會上的人力和資源,避免再這樣浪費?~吳晟,1984,《農婦》

就在吳晟為文前後,政府自1984年起美國限制公糧不得外銷,開始採行水旱田休耕、轉作政策,2002年為加入WTO,更積極推動休耕政策,台灣的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已由1980年的64萬公頃一路降至2005年的23萬公頃。國內的農產品大量依賴進口,政府美其名改善農民生計、處理閒置農地,在2000年修正農發條例,將「農地農有」轉為「農地農用」,田間蓋起一間間豪華「農舍」。2005年更制訂「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容許採取土石審查作業要點」,讓農地「一條牛剝三層皮」,砂石場合法平地採砂、填埋廢棄物、再做建案。

壞收成望下季,我們做田人,本來就要和天打賭,遇到颱風和雨水期,是時常有的事,不過,我們做田人比較有底。……可是一季望過一季,我也望到四十多將近五十歲了,還不是一樣。省吃儉用,只賺到養了幾個孩子。起一間普通厝,就要向農會貸款,還幾年了,還在拖。……以前的心思,都放在債務上,債務的負擔一減輕,首先自然而然想到房子實在該翻修了,但這一翻修,土地所有權狀又得拿去請農會信用部保管,家裡的生活重心,繼續為債務所支配。~吳晟,1984,《農婦》

2006年底農發條例繼續修改,農地所有權移轉大幅鬆綁,脫離區域計畫法管制,也不需農用證明,農舍佔土地面積提高。2007年6月14日行政院通過「農村改建條例」草案,釋出一萬公頃農地「田園住宅社區」,成立一千億元「農村改建基金」,看似照顧農民,實則肥了建案開發商,農民的祖產只能出賣一次,而當地皮炒作變貴之後,就連農民也住不起,真正貧無立錐之地。

台灣人口出生率頻創新低、空屋率屢創新高,政府卻補貼財團不斷推出開發案,振興了誰的經濟?10年後我們真正需要這麼多房子嗎?當環境污染、能源短缺後,糧食價格高漲之際,泡沫化的房子能夠確保我們的糧食安全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