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炯錫(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1957年的9月29日在蘇聯極權鐵幕裡的烏拉山東邊契力亞明斯克市(Chelyabinsk)的瑪雅克科技生產區(Mayak Scientific-Production Association)發生核廢料貯存場大爆炸。1976年才有一位住在英國倫敦的蘇聯籍生物學家梅德威德夫(Zhores A. Medvedev)提出,並於1980年在美國出版「烏拉山核災慘案」(Nuclear Disaster in the Urals.),1989年蘇聯官方首次承認有這件事,否認有上百人死亡,只承認疏散超過一萬人,但以國防機密為由,不進一步對外公開。事件近四十年後,1994年美蘇成立聯合協調輻射影響研究委員會(Joi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Radiation Effects Research (JCCRER),1995年美國原子能科學界前往瞭解。
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蘇聯政府在1948年就開始興建核武產製複合區叫瑪雅克,並建立一個神秘、封閉的契力亞明斯克市作為核武工人的居住所。在瑪雅克核武重鎮裡,與核武器級鈽原料隔離出來的核廢液被安置在2公里外地下水泥槽溝的不鏽鋼桶裡,共有300立方公尺。為防止核廢料積熱爆炸,各大鋼桶裡設有熱交換器來除熱,因為有一個大鋼桶的交換器故障,積熱到1957年9月29日爆炸,威力約5到10噸TNT炸藥,釋放出70至80噸的核廢料,和約20 百萬居里的游離輻射污染,其中約18百萬居里留在現場,2百萬居里擴散到下風處,有約一千平方公里(十萬公頃),長105公里,寬8、9公里的地帶受到每平方公里2居里的污染,不能再耕種;有二、三十個村莊消失在地圖上。受低度污染地區更高達23,000 平方公里,約台灣的三分之二大。根據蘇聯自己的說法,爆炸發生後,人體暴露輻射污染最大值達150侖目,由於水源與食物污染而以食道、腸胃消化道為主,少數研究有血球變化情形,但沒有嚴重的傷害。
人類在核能科技還不成熟時,就開始使用核能發電,名為和平用途。事實上,核能發電的潛在災害早就被憂心,1986年4月26日的車諾堡事件就是明證,一萬個安全保證,無法確保萬分之一的疏失。核廢料的游離輻射強度雖不及核子反應爐,但名為低放射性的核廢料依然有致命的輻射,會導致長期輻射病,包括心血管、腸胃道及神經系統的疾病。美蘇聯合協調輻射影響研究委員會研究瑪雅克核武區1948至1958年的8,800名註冊工人中,有1,813 人(21%)被診斷有長期輻射病。
由於核廢料會不斷衰變放熱,即使將核廢料用水泥固化,仍有因放熱而碎裂的問題。一旦碎裂,又要用更多的材料予以封存。因此,核廢料是各國的燙手山芋。政府乃在蘭嶼人不知情狀況下,設置核廢料貯存場。如今,蘭嶼人發現被出賣,起而趕走核廢惡靈。台電又無法在境外找到核廢料最終貯存場,因此一再看上台東縣大武、達仁地區的「潛力」,正緊鑼密鼓地在台東縣各鄉鎮、村莊向人民宣稱核廢料很安全,引起達仁鄉民在今年4月5日成立「向核廢料宣戰聯盟」。
事實上,台灣可以改變產業結構,限制高耗電的產業;也可以發展替代能源,已無設置核電廠的必要。一旦核電廠退役,作為暫時的核廢料貯存場即可。但台灣電力公司仍執意興建核四廠,還推出「核能發電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謬論。我們在此堅決反對興建核四廠,呼籲發展其他低碳、安全的能源,並做好能源管理,讓核一、二、三提早除役,不必另覓核廢料貯存場,以早日實現台灣為非核家園的理想。
編註:
1. 「居里」為放射性強度,1居里等於每秒鐘3.7×1010次衰變。
2. 「侖目」為輻射吸收劑量的當量,1侖目為每公斤的受體吸收1/100 焦耳的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