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電視上有個賣加強骨骼鈣質的藥品廣告,大意是說,如果你要去爬石階步道,兩腿酸痛無力的話,請長期服用這個保持骨頭強壯的藥。這個廣告引起許多人的共鳴,這種藥品也大賣,或許箇中原因不能只歸功於廣告行銷創意的成功,而是這個主題深深打中了登山客的心坎之痛,那就是 ─ 石階傷腳。
長期以來,我們想到步道,就想到鋪面;而且鋪面彷彿越堅固耐用,被認為越確保健康安全。只見政府到處發包工程換上花崗岩石階,常常去登山健身的朋友們,卻會因此傷身;這豈不本末倒置。很多山友聚在一起,總會抱怨石階工程不知所以,而且發現大家有個共識,就是「逃離石階」,在旁邊軟泥草地另外走出一條新的小徑,小徑總比石階受歡迎許多。
政府工程大型機具上山,運載沈重的進口石材,在原定路線外開挖施工便道,再以水泥打底穩固花崗岩石階;而遊客避走石階,另外開闢蹊徑,造成植被破壞、侵蝕坡面,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原本要透過步道去親近的山林自然生態,卻被破壞殆盡。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常常只能嘆氣,卻無能為力。
暑假去美國學習人力修護阿帕拉契步道,這才找到了理想的答案。原來像我這樣沒有工程技術背景的人也可以自己動手做步道。而領隊的一番話更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一個好的步道,是能夠讓健行者願意走在上面,把人類進入山林的破壞專注在這條步道上;如果一條步道被健行者越走越寬,甚至出現很多路跡,那就是這條步道沒有做好」。
今年初一月六到八日,台灣終於有了第一個步道工作假期,林務局在歷史人文豐富的霞喀羅古道,試辦了召募義工維護古道的活動。二十個志工分成三組,在古道學者李瑞宗、步道規劃專家李嘉智以及步道施工專業伍玉龍老師的帶領下,分別作田村台駐在所遺址清理、砌石護坡以及導流排水、步道夯實等工作,僅憑簡單的工具,就完成步道的維護,回程下山時,還一路撿垃圾、清除登山隊塑膠條,甚至把公廁中陳年衛生紙清理乾淨帶下山。
許多志工抱持著回饋步道的心情來,也有很少登山經驗的社會人士來參加,更多人是想來休息放鬆的,當地清泉部落的原住民大惑不解,為什麼假期還想要工作?甚至來工作還要付錢?三天下來有了答案,志工們覺得一點都不像在工作,雖然身體腰酸背痛,但是精神卻獲得充電,用緩慢的速度深入瞭解步道的歷史文化、在地部落的儀式習俗,體驗操作明白步道的原理,在土地上用雙手親近自然,和隊友們一起揮汗合作,那種感覺比走完全程更有成就感。
近年來人們想回歸土地,用雙手勞動、回到自然,已成趨勢。人們想買一塊地,自己種自己安心吃的農作物;或者共同營造一塊生態棲地,穿上防水衣,下水手植水生植物,現在步道也可以由健行者動手參與,打造自己的夢想山徑。或許這正是已和自然疏離的人們與自然的和解,重新找回屬於自然的安全感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