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由權力三面向來解析警民衝突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雲林來台,發生了嚴重警民衝突事件,一群大學生也發起了靜坐抗議活動,從十一月六日開始,在行政院前靜坐。為了表達對於他們訴求的認同,我和一些朋友也參加了學生的靜坐。隔天傍晚,我們在行政院門口被抬上了警備車,這是我生平的第一次經驗,相信其他參與者大概也都與我一樣。為什麼我和許多朋友要參加這一次的抗議活動?它不是一個「非法」的集會嗎?知識份子應當是相當「理性」的,怎麼會去參加非法的集會呢?我以為經由權力三個面向的解析,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來掌握整個事件的全貌,並瞭解問題的核心。

權力第一個面向假定所有民眾都具有公平參與的權力,民眾倘若有著不滿,可以由個人直接來表達,或是透過他們所選出的民意代表,來代為表示意見,因此,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沒有人會被排除在外。既然如此,那麼民眾就不應走上街頭,甚至於與警察有所對抗。另外,權力的第一個面向也特別強調,在權力的運作過程中,我們所要著重的僅是在於那些看得見的行為(如警民流血衝突),至於那些看不見的制度結構及意識型態都不是要考量的對象。

權力第二個面向指的是掌權者透過制度的運作,將權力弱者排除在外。這是因為權力根本沒有公平的分配在每一位公民的手裡,有人擁有較多的權力,另有人則是幾乎沒有權力。掌權者往往透過制度的設計(如集會遊行法)及議程的設定(如海基會及海協會的黑箱作業),將權力的弱者排除於合法的政治運作場域。因此,掌權者對於某些議題就會特別的喜愛,相對地,對於某些議題就會完全的給予排斥與壓抑。所以,當某些議題不被允許時,很自然的,許多行動者也就會被排除於正常及法定的決策體制之外,根本就沒有參與的機會。

權力第三個面向則意指掌權者進一步對於民眾意識型態的宰制。其提倡者主張,權力及其運作其實是深植於制度、結構、與意識型態的範疇裡,掌權者往往透過意識型態的操弄(如合法或非法、理性或暴力),建構出有利於己的社會意義,並透過親己媒體的大力傳播,來形塑及影響民眾的價值觀,這使得一般民眾及權力的弱者在不知不覺當中接受了掌權者的詮釋觀點,反讓自己的權力流失於無形,並對那些行動者產生了誤解。

如果我們接受前述的觀點,那麼我們就不應把注視的焦點僅是定位於警民之間的流血衝突,我們更進一步要問,掌權者用了什麼樣的意識型態來限制了我們的思維、及掌權者運用了什麼樣的制度設計將我們排除,剝奪了憲法賦予給我們的公民權及言論權,因為,這才是衝突發生的真正主因。

(文章同時收錄於 http://sjhsu51545.blogspot.com/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