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

消費者要當一隻看得見的手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林生祥在新專輯「種樹」裡面,說了一個有機米農夫的心情故事,在這首名為「有機」的客語歌曲中,以沖繩民俗樂風輕鬆輔佐,鍾永豐如詩般的歌詞是這樣的:

我們種的作品
要怎麼驗證有機
要來去倚恃衙門蓋印
或是來點一下蛤蟆青蛙的腳印
我們種的作品
要怎麼驗證有機
要來去拜請機關檢驗
或是來巡一下蝴蝶蜻蜓有多嚴
有機的頭路很多
又要提防老將偷灑農藥
鄰舍笑我攢不到來吃
農藥店的專門瀉我
什麼阿達嗎秀斗秀斗
哀哉喲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臨暗騎機車邏田坵
風吹著我的心情
對天對地

自從「有機」引進農業,彷彿找到拯救衰敗農業的生路,農產品經過嚴格的層層驗證,要作一個有機農,必須先把飽經農藥、肥料、工業污染的土地與水辛苦地轉換,直到符合有機驗證標準,採用的是比慣行農法更辛勞數以萬倍的有機農法,時不時還得忍受左鄰右舍納涼嘲笑,為了表示負責任,把農家的生產過程每日記錄與生產者的名號印上產品,建立生產履歷。

經過十幾、二十年的過程之後,終於能夠取得有機標章,賣到比市場好的價格。雖然一直以來,「有機驗證」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國內驗證標準不一,有五個不同的有機驗證系統,另一方面,許多走捷徑的農產行銷管道,直接將未經驗證的農產品打上有機二字,在市場上立即拉高價格。

面對全球化進口農產低價競爭,農民要不休耕,要不轉型走高價路線,當「無米樂」紀錄片得獎之後,知名企業競標無米樂冠軍米,農民一時之間似乎揚眉吐氣。隨後發生兩件事,使得農民頓失無米樂光環,再次跌到谷底。

首先是休耕農田引發的蟲蟲危機,因為鼓勵種植田菁等綠肥作物,原意是休耕養地力,但是單一作物又無天敵,致使成為蟲蟲的最佳生存環境,往四周仍在耕作的田地散播,農民就說「過去最多只要灑四、五遍農藥,現在至少要灑八、九遍才能防蟲,光是農藥錢就至少多出兩倍成本,對於環境生態的傷害就更無法估計了」。

緊接著這件事而來的,是轉型成功的高價有機米,竟然被驗出農藥殘留,號稱通過五百三十七農藥檢驗、被視為模範生的有機產銷班向消費者致歉,將把產品下架回收銷毀,有些有機產銷強調雖被驗出殘留,但是低於衛生署對人體危害的標準,政府官員為怕影響農民,出面掛保證;其餘沒有驗出農藥殘留的趁勢標榜自己的產品,希望吸引消費者轉而購買該品牌的米,取得殘酷市場競爭優勢。

農糧署歸結農藥殘留來自鄰近農田,有機農田已經用黑網等隔離措施仍然無效。有機米農藥殘留事件發生後,有機米價格大跌,歷來「穀賤傷農」,但是整個新聞發展,都是站在把關不嚴、影響消費者權益的觀點,事實上消費者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選擇,甚至可以不吃米。但是消費者始終沒有認知到,自己的命運跟生產者,以及這片土地是綁在一起的。

兩件事其實傳達同一個訊息,土地、空氣與水,是無法分割的,休耕田、慣行農法田與有機田彼此命脈相連,工業區、農業區同樣相互影響,消費者與生產者生存在同一塊土地上,呼吸同樣的空氣、喝同樣的水,消費者怎麼能期待自己左手生產污染、右手要求潔淨的食物?在一個被焚化爐、工業排廢嚴重的土地上,消費者不能再扮演看不見的手,唯有負起責任改善整體環境生態,才能享有無污染的農產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