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台灣抗暖化?!

作者:林文印(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自1850年開始有地球表面溫度儀器量測以來,排名最高溫度的前12個年度紀錄中,過去12年(1995-2006)即佔了其中的11個。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是繼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以綠帶運動貢獻卓著的肯亞籍馬薩伊(Maathai)之後,再次因環境議題而受肯定的和平獎桂冠。IPCC及高爾的貢獻在於他們努力建構與散播人為氣候變遷的知識,並為對抗此變遷所需的因應對策奠基。同時,藉由頒獎給IPCC及高爾,諾貝爾委員會希望能促使人們更重視能保護地球環境及未來氣候的過程及決策。諾貝爾委員會認為要減少氣候變遷對人類安全和平的威脅,立即的行動是相當必要的,尤其是在氣候變遷的程度超過人類所能回應掌控前。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受獎演講將於12月10日在挪威奧斯陸舉行。

IPCC是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1988年共同成立的。IPCC在過去近20年來對氣候變遷的努力有目共睹,先後發表了許多氣候變遷相關的技術論文與評估報告,最近在今年11月就發表了第四次評估報告最後的綜合報告(Synthesis Report),之前還包括「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等報告。

而高爾更是大家熟知的美國政治人物,長期關心環境議題,除了「不願面對的真相」外,在1993年即出版了「Earth in the Balance: Ecology and the Human Spirit」一書,堪稱是世界著名的環境政治者。他對氣候變遷環境問題的信奉投入,從政治活動、演講、影片、書本等途徑,去宣傳環境政治理念,世人難出其右。在輸掉2000年爭議性的總統選舉之後,眾多支持者期待勸進高爾角逐2004總統寶座,然而他認為和小布希的再次對決,即使勝選的機會不小,但將使得選舉焦點無可避免地回到前一次的紛亂議題,無助於民主競賽中理應著重在對未來的思考辯證,讓國家人民的抉擇能投射到期待的將來,因而婉拒參加競選。高爾的理念作為,值得讓人深刻省思,尤其是部分台灣政客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打起消費環境、消費高爾的主意,實在令人為之汗顏。

11月28日總部設在肯亞首都奈洛比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指出,由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薩伊提出構想的全球大規模植樹以對抗氣候變遷的運動,於2007年達到植樹超過十億棵的目標,其中以衣索比亞七億多棵居首,墨西哥兩億一千七百萬棵排第二,東北亞的南韓四千三百萬棵排第七位、東南亞的緬甸兩千萬棵排名第十。相對於南韓在環境、經濟上的努力,甚至是政治不民主穩定的緬甸在環境植樹上的積極作為,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表現,已經到了亟待蛻變的時刻,若繼續讓政治權力及利益資源之鬥爭所綁架,台灣國家永續發展及人民生活品質,將伊于胡底?

台灣未來的政治選舉中,除了避免繼續任由政客政黨繼續濫開買票支票外,也可檢證各政黨政客的民主正義足跡,加上其環境生態正義足跡;由排黑資歷,擴充至排碳履歷;除了抗腐化,還要抗暖化。

因此,由一些草根運動環保組織所發起的「1208抗暖化,為下一代而走大遊行」,即將登場,除了喚起政治人物重視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民眾的覺醒尤為重要。畢竟,人類的長治久安除了要超越人為黨派國界之藩籬外,人與環境地球之間的和平,才是21世紀人類福祉最重要的磐石。
 
「1208抗暖化,為下一代而走大遊行」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