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看守台灣人
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又來到,當天縣市首長帶著民眾,照例的騎著腳踏車,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大人小孩熱鬧一番,但,明天過後呢?
國際無車日的本質是什麼呢?其乃源起於外國城市過量的汽車橫行,為求喚醒民眾減少開車,達到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污染等目標,而於平常日,劃出禁止汽車通行的區域,讓民眾無法開車進入該區域;這幾年來,台灣有些城市舉辦「無車日」之活動,仍停留於「例假日大家來騎自行車」,未能再向前一步,舉辦平常日「禁止汽車通行」的無車日活動。為什麼呢?
近年來,我們對於「節能減碳」的世界潮流,經由媒體的大量報導,似乎“動”了起來,但再進一步的觀察,其於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實在令人擔憂。 中央部會看不到整合性的政策目標與持續性的有力措施,至今尚未提出二氧化碳減量的具體目標和時程。交通部官方網站,當前重點工作,洋洋灑灑十大項,卻不見「節能減碳」之有效措施,更遑論節能減碳之具體部門目標和時程。能源局統計運輸部門之石油產品消費,至95年底,每年仍然呈現正成長。石油產品消耗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愈多。
近日,看到媒體報導「台鐵區間車的漲價方案,以台北至板橋為例,由18元漲到25元,而自強號更是漲到45元,民眾大嘆實在吃不消」,這是鼓勵或為抑制搭乘大眾運輸?都會區內之短程大眾運輸,何必使用「自強號」呢?民眾僅需要電聯車就可以了。難道要讓民眾轉而去買或使用機車與汽車?
再者,縣市政府辦完一年一度的活動後,有否持續地推動大眾運輸?公車或捷運較健全的台北縣市,機車橫行,急駛於騎樓與穿越人行道,讓行人與騎腳踏車者,沒有一個安全的空間,可以無憂無慮地到達公車站或捷運站,如何稱之「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其他縣市,公車較不發達,雖然努力爭取經費,闢駛公車路線,但有否定期評估公車的載客率與能源使用效率?公車經營是否符合大眾的實際需要?近十年,很多縣市的大眾運輸使用率,仍然低於5%,而機車與汽車的數量卻有增無減。
常見機車騎士於便利商店購物,停車未能熄火;路邊停等的汽車,引擎仍然運轉,車內的人,開著冷氣,等待下一趟旅程。凡此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值此全球暖化與高油價時代,著實值得吾人省思。一般民眾於節能減碳的作法,可以減少使用機汽車,多多搭乘大眾運輸,而步行與騎腳踏車,除了節能減碳,更加上省錢與有益健康。
我們鼓勵類似「國際無車日」的活動,因為它具有教育與推動的催化作用。此處,更希望大家共同來思考活動的真正意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