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水壩與發展」報告可以作為政府擬定水資源政策的參考依據

作者:李佳倫﹝看守台灣副研究員﹞。大部分原文亦刊於9月29日的台灣環境電子報。

1998年的春假,在下雪風雨中,開了十個小時的車,拜訪新罕布夏州的水文學教授,談一個可能的海岸集水區與河口生態計劃。那天的雨出奇的大,他開玩笑的說:「不好意思,下這麼大的雨可能不是很好迎接妳的方式,但沒有下雨,我們做水文的就不知道要靠什麼維生。」雖然後來這個計劃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順利展開(失敗為成功之母:>),但對於那幾天的野外參訪,看著溪流奔流到海,自然在動態中維持著巧妙的平衡,留下了很深的回憶。最近連日來下雨,想起今年夏天的水荒,大家如臨大敵,恍如隔世。在現今高度都市化的結果,我們對土地的依戀不再,水被視為生活中以及工業生產製程中理所當然且廉價的必需品;缺水時,怨聲載道,下雨時,同樣怨聲載道,因為出門不方便。水龍頭的水是大部分人對水的想像。

俗話說:「飲水思源」,其實大家對這句話的領悟力都是非常低的,尤其台灣的水供給長期以來都限制在傳統的思考。我個人常在研討會聽到這樣說:

「沒有水庫,我們沒有水可以用。水荒怎麼辦?」

「台灣雖有高年雨量、地形陡峭、水流湍急、下雨分配不均,但大部分的表面水都隨著河川流掉造成浪費,所? H我們必須想辦法透過工程辦法把水攔截拿來用。」

「因為美濃水庫蓋不成,所以我們只好看看可不可以用其他的辦法。」

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思考往往來自大學的所謂專家學者與水利署官員,更何況是社會大眾。我們要知道水庫不是水的來源,水壩是建在一條河川或支流的一點上,去擷取該點以上集水區所會流到該點的地表逕流與河川水,存到水庫,並進而達成與地下水流入流出的動態平衡。因此雨水進入森林,透過集水區的整體生態作用與水文循環,這樣整個過程才是水的來源。必需釐清的是,水庫並不能保障我們可以免與水荒A擁有翡翠水庫的台北市在今年夏天仍舊缺水,就是最好的例子-沒有水的來源,就算有水庫也是沒用的。 更何況水荒的造成還包括民眾用水浪費、水庫淤積而減少水庫的蓄水量、上游森林集水區破壞以及老舊管線漏水等等的因素。

此外,地形陡峭、河川湍急、降雨不均是造就台灣生態的特色與自然的韻律。因為這樣我們有特殊的林相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沖刷平原來支持農業,有河口溼地來提供漁業生物的食物來源與棲息地,還有免費的自淨系統來處理都市的污水。如果我們的水資源供水政策沒有尊重到自然降雨的型態與整體流域的集水區! 作用,決策者不了解到底我們用水的需求有多少,是不是有其他辦法來增加水使用的效率來達成我們的需要,對環境的基本資料不能掌握,一昧要把河川水流在傳統工程的蓄水池中,只會造成下游地區更多的環境資源破壞。

今年9月21-22日在高雄美濃所舉辦的水壩與發展工作坊,美濃愛鄉協進會邀請世界水壩委員會的Joji Carino向民間水資源保育團體報告他們在2000年所出版的水壩與發展「水壩與發展--新的決策架構」。世界水壩發展委員會是由各領域團體代表所組成,除了環境保育與原著民的代表,還包括世界最大的水壩建造商、政府官員及流域管理委員會。因此,他們的論述是經過全面辯論的整合性觀點,不是反水壩,而是強調任何水壩計劃都應該以不斷改造人類福祉作為其開發目的。委員會認同水壩在人類的發展中在水力發電、灌溉、供水、和調節洪水上有卓越的貢獻,但在很多情況下,為了確保從水壩所帶來的利益與福祉,卻必須要付出令人無法接受,但卻可以避免的代價。付出這樣的代價也往往是窮人與弱勢族群,而違反公平正義的原則。

水壩也被涉及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因此在比較政策、經濟、技術與社會各面向所提出的替代方案,有愈來愈多對水壩計劃產生疑問! 。為解答這樣的疑問,委員會在1998年設定七個流域指標,研究全世界1000個水壩,並選定150個水壩作深入的個案研究,就經濟、環境、財務與社會各層面進行調查,並透過地方公聽會了解受影響居民、政府與水壩開發管理的想法。調查報告發現水壩除了發電的績效較佳,其他在供水、灌溉與洪水調節的績效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且有一半以上必需依賴財務補貼來經營。尤其,水壩壽命比預期短少很多;壩址原本的居民被遷徙後,生活過得更加窮困;水壩對下游生態環境的影響所要成利益的損失更是巨大。

委員會建議在決策過程中就要審慎考慮水壩計劃的必要性,了解水壩的安全與對生態的影響,並尋找是否有更有效率的方法來替代,對於水壩建設者必需要求有健全的財務狀況,對受影響的居民要有法律上的保障。而所謂的替代方案不是只有技術面,目前各國政府傾向增進舊水壩營運績效、推行流域管理、制定整合性水資源政策、採行有效的水權移轉、增進農業灌溉與工業用水用電效率,並執行都市節水與省能計劃。除了採用多重價值評估方法以評估個替代方案的效益與風險,也要讓利害團體先了解自己的權利在哪裡,透過合法的程序步驟不斷來回運作,才能建立成功的協商參與機制,讓利害! 團體在決策形成過程中達成協議,找到最佳方案。Joji Carino強調衝突的產生,多是因為大家沒有遵照的程序來運作,使評估方法成為純粹專家學者意見,環境影響評估備用來粉飾既定的開發計劃,結果圖利投資者,使弱勢族群更弱勢。這樣的認知,正說明了反水壩運動在台灣的興起,其實是政府在不尊重民意與法治所導致的。

Joji Carino 隨後參加在9月27日由立委曹啟鴻與郭俊銘在新潮流辦公室所舉辦的公聽會上,與水利署代表進行討論。立委與民間團體一致要求政府水利與環境單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把「水壩與發展」報告,當作重要的參考文獻,建立新的決策架構,重新檢討台灣的水壩與水政策。

在尊重資源有限以及資源可再生的生態系統運作下,集水區的保護與管理是台灣政府應有的實際作為。同時,台灣也需要能跳脫傳統想法、具企圖心與願意做改變的公務員。

2002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化解貧富鴻溝 削弭恐怖主義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原文亦刊於台灣立報。

就在美國急欲對伊拉克發動攻擊之際,峇里島與菲律賓接連遭到恐怖攻擊,全球又瀰漫在一股恐怖的氛圍中。世界首強與無所不在的恐怖份子兩者之間一觸即發的戰事,隱隱地牽動每人不安的神經。在這脆弱的世界經濟體正遭受嚴厲考驗的同時,身處物質世界中天堂與地獄的兩方,卻選擇了玉石俱焚的方式抒發一時衝動,令人至憾。

我們並不贊同恐怖份子所為,但也不敢茍同美國的反恐大幟。在驚慌悲愴過後,我們更應嚴肅思考的是,為什麼在這看似文明的社會中還有恐怖主義的立足之地?如何從根源消解恐怖份子的愿懟之心,應比處處提防圍堵的對策更有意義。就好比污染防治要從源頭解決,那什麼又是恐怖之心的根源?

在全球人口突破60億大關的同時,卻有超過10億的人口每天收入少於1美元!然而,世界前20%富有的人口就消耗掉全球70-80%的資源:這20%的人口吃掉45%的魚肉,使用84%的紙張,擁有87%的汽車。光這20%的人口的生態足跡,地球就難以承擔。確切地說,這20%的富有人口擠壓了其他人類與生物的生存空間;這樣的貧富差距讓恐怖份子師出有名。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活生生地在大家眼前印證了。

10年前里約地球高峰會就擬出對策要削弭貧窮,然而這10年來,在全球化與新興科技的推波助瀾下,更深化了這道貧富鴻溝。富者仗著資金而取得更多的技術、設備與人力,更有能力取得大量資源;而無資金、技術與設備的貧者,卻連賴以維生的土地與生態系都失去或被破壞了。這道貧富鴻溝以不同比例切過每一個國家、社會,是現今經濟與社會不穩定的根源。即使富裕如台灣,貧富差距也愈來愈明顯。早在十幾年前,許多小商店在大賣場的入侵下,生存就愈顯困難。而今日的中生代,往往需依附企業以取得財富地位。由自然資源所取得的利益早已轉由企業財團來分配,而利益分配權更強化了企業對勞工的役使。原本科技的發展是要使人過得更輕鬆、愉快,可是時至今日大家變得更忙。而這忙碌競爭的背後真相是,幫企業主取得更多的資源,陷更多的人於三餐不繼之中。

這不是個共存共榮的社會,而是個殺人不見血的社會。是如此的不公不義而讓恐怖主義得以滋生。為化解這不公義,在地球的現有資源下,我們不可能讓剩下80%的人過著和前20%富有的人一樣的揮霍生活。因此,除了控制人口的成長,我們更應轉變社會體制,使儉樸、悠閒成為主要價值,鼓勵人們不要為物役使、耗費資源;同時,發展符合永續生存的經濟模式,讓赤貧的人們能重獲直接依賴自然資源生存的權利。

這不僅是各國政府,更是全體人類都應共同努力的目標。希望,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當下反省自己的所行所為,自己生活的小小改變,就是整個社會向上提昇的動力。而隨波逐流的浮華生活,卻使自己人生與整個地球,一起邁向虛無。

2002年10月18日 星期五

無能立法的萬能立委

作者:李佳倫﹝看守台灣協會副研究員﹞

立委李慶安事件讓社會大眾看到部分立法委員濫用其言論免責權從事表面上在為民喉舌、揭發醜聞、監督行政官員,但背底裡可能進行政黨鬥爭與政治利益分贓。此事件並在媒體巧妙的搭配下,演出立法與司法混為一談的光怪陸離現象。就在舔耳疑案進入正軌司法程序的同時,台灣人民應藉這個機會檢視整體立法委員身為國家的立法者,是否有切實執行法案制定與審查的工作,對於高知名度且形象清新的萬能立委,也應該抱著懷疑的態度。

在與地方的環境運動居民與環保團體有了更深入的接觸後,發現其中大部分的人遇到困難第一反映是找民意代表申訴,找立委幫忙,但往往很多環境爭議變成政治妥協與政商勾結。試問:立委到底在做什麼事?或是能做什麼?以目前已通過一讀環境基本法草案為例,其欠缺建構環境保護措施之預防-管制-救濟與整治的認知與規定,除了模糊且沒有前瞻性的政策宣示外,不具備基本法應有的上位指導功能,因此無法形成環境法獨立領域,對於下位環境法規是無法達到符合法律位階所要求之秩序性與規律性作用。基本法草案的條文欠缺明確性,因此無法詳實規範政府的責任義務;在包納新的環境管理觀念甚至永續發展原則到法理中更嫌不足,沒有讓這些好的觀念與原則形成具體的約束力,很容易導致行政部門懈怠職守或無所適從。此外,基本法草案並未幫助環境法規之法律救濟體制的形成,使得人民的基本權利是沒有保障的。加上現存很多環境法規互相牴觸或是不相容,都在在顯示立法過程的粗糙與隨便。因此,立法委員倘若不好好立法,做該做的事,人民找立委拜託伸張正義能起什麼作用?

那我們要如何改變?這可以從每個公民回到自己的選區,監督該選區的立法委員是否做他們應當做的事:在過去的會期中,實質上有幫助哪些立法的產生,有沒有執行嚴謹的預算審查,在立法過程中有沒有建構好的法體系與融合好的法理念,如果自己本身能力不足,有沒有尊重專業人士的建議。另外,在這個會期中有哪些工作在進行,有沒有認真推動好的法案,立委本身對法案有沒有深入的了解,有沒有努力做功課,還是只會製造形象,但實為草包一個。

也許我們也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立委程度測驗,找幾個全國大學的法律系學生與研究生代表測試立法諸公的法學素養,了解立法委員的程度在哪裡;或是全國民眾把最近幾年修法或即將立法的法律條文拿出來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品質不好的地方,很容易就可以質疑立法委員的專業素養。這種缺憾,一方面是立委無能立法,花費大部分的能量在政黨鬥爭;一方面又是公益團體沒有負起社會責任。公益團體受公民所託必需積極法案參與,監督立法過程,這必須仰賴有法律科學專業背景的民間團體作為立法遊說的管道。可惜,在台灣這樣的公民力量尚未形成所謂壓力團體,反而是大家好來好去,關係曖昧,使得部分立法委員有恃無恐,因為有公益團體在背書。更甚,選民總是健忘的,等下此選舉一到,又可以大玩選舉遊戲,因為對部分立委而言,台灣有很多笨蛋選民可以一騙再騙。

事實上,台灣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人民不是笨蛋。我們社會其實潛藏了很多力量,需要被正確的引導,讓力量發揮作用,好好用在法案參與以及立法品質的監督。台灣人民不要再被低估了,拿起你的電話筒,與立委約個時間當面談一談,把你對社會的關心付諸行動,下次看到立委時,省掉打躬作揖,不要再客氣,他們可能只是比你更知道一些政治技巧而已,大部分都是立法無能者。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社會大眾仔細的問立委到底在忙什麼?成就了什麼事?事情做得品質如何?也需要大家持續支持默默耕耘的公益團體,與少之又少但還是有的專業立委,有很多人是不在媒體面前晃來晃去,他們其實是需要更多的支持。

2002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愛台灣從看守集水區開始

作者:李佳倫﹝看守台灣協會副研究員﹞

美國聯邦環保署在慶祝30週年淨水法案 (Clean Water Act)實施的同時,面對全國的水體仍有大部分仍未到達標準,從今年六月開始,特別展開持續一年的運動,有系統的來教育美國民眾更認識集水區,水資源保育,水質監測,乾淨用水及非點源污染,希望透過更多的民眾參與水資源保育,來達成淨水法案立法的目的。1972年誕生的淨水法案在建立一個基本的架構去規範污染物排放到水體的行為,並給予聯邦環保署為主管機關地位,以執行污染管制計劃例如對工廠設定廢水排放標準。法案也同時對所有水體設定了水質標準,視任何人排放任何污染到水體為違法行為,除非有得到排放許可。淨水法明定都市家庭污水處理廠的建造為政府的計劃,更在1987年,針對水質的改善,成立淨水州循環基金 (Clean Water State Revolving fund)透過聯邦環保署的循環借貸策略與州政府建立夥伴關係。三十年來在淨水法不斷的修法中,有更多新的集水區管理計劃措施以及有關水與土壤保育觀念融入法理念中,也有更多事業機關的行政參與及研究合作;但是,淨水法案在確保水質保護的承諾是不變,為了達到這樣的承諾,聯邦環保署必須要負起責任。

在為期一年的美國淨水運動中,10月18日被訂定為「國家水監測日」。在這一天,全美國的小朋友都可以透過地方水資源團體或直接從網站,購買簡單的監測儀器,在自己的所居住的集水區,找尋任何一點的水體包括溪流、湖泊或海岸水做水質測量。測量的參數很簡單,包括溫度、溶氧量、酸鹼度,及水渾濁度,小朋友足以利用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透過大人的參與指導,以了解集水區內表面水的基本性質。事實上美國有些民間團體已經長期投入集水區的監測工作,很多社區居民以監測自家集水區的水質為保護集水區的具體實踐--他們在自己的家園所在看守著屬於自己的集水區。

看到台灣人張口閉口都在愛台灣,政治人物在媒體前比誰還要有情感,我的國際友人告訴我: 「你們台灣人太愛台灣了,但愛的沒有意義,流於空洞。」 如果我們大家把政治焦慮與民族情感轉化為實際對台灣這片土地的關懷,了解既存的環境問題,思考如何透過立法與行政來解決問題跟幫助環境計劃的推動與落實,並結合社區與正規教育系統來推廣環境教育,這樣愛台灣才有實質的內容,才能有實際的作為與成果。也許我們可以從看守我們的集水區開始,關心我們生存的生態系統,透過更活絡的公民參與,要求與監督立法與行政部門各斯其職:立法者好好做好環境立法工作,行政者善盡國家環境保護義務,這樣愛台灣就不只是口號了。

2002年10月4日 星期五

就水資源議題分享參與「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心得

作者:李佳倫﹝看守台灣副研究員﹞

目前在全世界仍有1億2千萬人仍生活在沒有乾淨飲用水的狀況下,以及每天有6000名幼童死於衛生下水道不足所導致的疾病的同時,今年從8月26日到9月4日所召開的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揭示了水是人權,同時也與貧窮密不可分,並強調水與衛生下水道是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這裡所指的貧窮不只是指第三世界的貧窮國家,更包括富裕國家的都市與邊際土地上的窮人跟弱勢族群。在台灣,不當的大規模水資源開發犧牲弱勢與鄉村居民的利益,不公平的土地利用造成邊際土地窮人的產生與山林水資源的破壞,以及缺乏整合性集水區管理而引發的土石流與水災,所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都是司空見慣。而回到全台灣的首善之區--台北市也只有達到28%的衛生下水道普及率,更遑論其他市鎮,難怪彰化縣立法委員邱創進曾說: 「彰化全境的衛生下水道為零,比第三世界的窮國還不如!」從永續發展觀點來看,台灣是富裕經濟社會的貧窮國家,也是漠視人權的民主國家!

即將在日本召開的第三屆世界水論壇的部長級籌備會議,也同時在此次的世界高峰會舉行。會中看到各國水利與環境生態部門部長與代表,為未來的水資源發展與保育等議題集思廣益,以及日本政府準備聯合國官方與民間會議的認真嚴謹態度,會很希望看到台灣能提出水資源相關永續發展的論述,進而提出具體的成果與世界分享。而此次高峰會政府民間的積極參與,不應只是展現激情、空洞式的為台灣打拼的愛國情操;而應該徹底的了解、思考與反省永續發展的意涵,參考各國的施政方針與民間監督報告,著手研擬屬於台灣的新政策與行動方案。可惜,這次官方與民間參與世界高峰會,已經演變成單純的外交重大突破,並沒有看到台灣政府與民間展現企圖心與仔細檢討台灣永續發展的實際成果。

永續台灣的推動需要時間,需要毅力,需要更確實的政府改造與更健全的財務機制來支持永續計劃。除了政治的亂象,我們需要有遠見、能承擔大任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各部門來執行好的計畫;除了街頭抗爭,我們需要更進步、更超前、有科學法律專業的民間組織來維護環境正義與人權;除了貪婪的賺錢,我們需要能負起社會責任的企業來建立新的生產消費模式。可惜,台灣目前大部分的政治能量都用在政黨鬥爭與族群分化,當世界各國都訂出到2020年能源計劃,我們只能提出挑戰2008年,而近來所謂的永續發展行動綱領也只是就現有的計劃草率的拼拼湊湊。我會這樣想,幸好台灣不在聯合國內,不然這次參與世界高峰會的會議真會糗大了!

2002年9月24日 星期二

九二一的省思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

三年前的921,震碎了多少家園。那一夜,至今仍讓人餘悸猶存。這天災提醒已習於安逸生活的我們,莫忘了大地的存在。

自此地牛翻身後,遭受重擊的我國,在國內外複雜的政經環境交錯影響下,使得我們一向引以為傲的經濟成長率每況愈下,仍陷於「發展」就是「經濟成長」的我國政府,不由得慌了手腳。拼經濟的口號不絕於耳;經發會、挑戰2008,迫不及待地以犧牲環境正義來向企業描繪一個又一個大餅;而此同時,國內貧富差距逐漸擴大;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更,侵入了教育界,學雜費的暴漲使得教育再也不是人人可有的權力。環環相扣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就如此同時朝向「非永續」的方向前行。921原本提供了國人一個重新思考未來走向的契機,但顯然我們並未善加把握。

今年的921,適逢中秋,月圓人圓的祈求,對多少家園因地震而破碎的人們,是多麼難以承受。一向負有平息人心之責的宗教界,因此於是日舉辦了多場祈福法會。

的確,人心的善惡乃是社會不公與環境破壞的根源;因此在祈福之餘,我們更應思索的是如何扭轉敗壞的人心,使其朝向善的一面,並從而使這個以競爭為本的社會體制,轉為以互助為本的社會體制,使這個耗費資源、過度生產與消費的經濟體制,轉為珍惜資源、以真正需求為本、且對環境友善的經濟體制,那麼我們才可走向永續發展之道,這也才是全民真正的福氣。而這轉變的力量,在於我們的願景、決心與行動。

雖然,全球大部分國家與我國一樣,朝著非永續的方向前行,然而這股轉變的力量已在數個國家發芽甚而茁壯。甫結束的地球高峰會的主辦國南非是一個剛結束動亂、貧富差距懸殊、失業率高達40%以上的國家。在這麼一個問題重重的國家,他們規劃出數個結合環境保護與當地文化特色的大型計劃,如生態城市、溼地復育與貧民窟重建等,希望善用當地資源,以期達到自給自足與提供充分工作機會的永續發展目標。而在資源回收與再生能源的發展大有成就的德國,更是一個全民齊心朝向永續發展的國家。日前一位德國資源回收公司「綠點」的負責人來台演說中提到,亞洲政府官員常跟他說德國這一套在亞洲國家行不通,他則回應以德國人不是天生就會做分類,而是他們體認到資源的有限性,而決定身體力行。只要亞洲政府下定決定,一樣可以做得到。

人們習於安於現況,要改變目前的潮流確實不易。然而,921與之後多起的風災、水災與旱災,已為這個社會蓄積了大量的轉變能量。能否使這股能量化為社會與經濟體制的正面轉變,就看全民與執政者的智慧了。

2002年9月19日 星期四

零垃圾在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上成功了!

GAIA新聞稿,鄭益明﹝看守台灣執行長﹞譯。

零垃圾方案在高峰會的全球論壇會場,初步數據顯示減量70-80%,零垃圾哲學所達成的績效比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的平均好到300%到400%。

最近結束的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有個顯著的成功故事,就是在約翰尼斯堡全球論壇的零垃圾方案。由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支持的非洲地球生命(ELA)所執行之零垃圾方案,在垃圾減量的成效遠高於所有其他高峰會的會場。雖然,初步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論壇會場裡有70%到80%之間的減量,不論最後的數據如何,已遠超過整個高峰會25%的總合。

約翰尼斯堡非洲地球生命的計畫協調員穆納拉卡哈尼(Muna Lakhani)說:「這不僅強烈地顯現出以零垃圾為組織原則的優點,更顯現出非政府組織也有能力和政府機構一樣,來提供創意性的環境服務;這種創意性的環境服務在有限的資源下,配合完善的規劃和有決心的團隊,證明了從掩埋場和焚化爐可減量大量的垃圾。」

全球論壇的零垃圾方案從試圖規劃把系統裡的垃圾盡可能分離出來開始(特別是塑膠,重點放在PVC和PS上),然後導入教育資訊系統、零排放垃圾收集(使用特別設計的三輪車)、以及在系統裡部署熱忱的工作人員團隊。在納斯瑞克(Nasrec)正常的情況下,原垃圾系統於會議期間只能創造6個工作機會,沒有固定的工作機會;而由零垃圾團隊重新規劃的零垃圾系統所創造出的就業機會如下:在全球論壇創造了90個兼職的工作,會議後留給當地的利益是約有40個兼職人員,配合10個原有的固定工作人員繼續執行。所有這些工作都由南非黑人擔任。有些規劃從系統裡把垃圾分出來的努力沒有完全成功,像所販售的水還是以寶特瓶(塑膠)來裝,仍然使用蓋子和吸管,雖然可口可樂最初承諾不使用這些產品。有些政府部門和組織「進口」非永續的廢棄物,主要是PS的容器,估計約有8%到12%的總垃圾量是「進口的」,這造成減量的數據比可能有達到的還要低。

減少有害廢棄物是零垃圾系統裡很重要的部分。分析產品通常使用的材料,和設計使用替代品使產品更無毒性,如此來減少有毒化學物質的使用,也對計畫的成功貢獻良多。

已有很多企業、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在推動零垃圾的觀念來減少垃圾;不論世界高峰會的成就如何,在地球高峰會全球論壇的零垃圾方案高達70%到80%垃圾減量之成就,像是在黑暗裡的燈塔一樣耀眼,且顯示出真正的永續發展是有可能實現的。

雖然,整個地球高峰會同意零垃圾的原則,全球論壇這個會場是非洲地球生命的零垃圾團隊之成員直接監督的場所,來組織和執行必須的廢棄物減量系統。

在全球論壇場所做到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較好之廢棄物減量,是由三種重要的特性造成的:

1、計畫從系統中減量更多的垃圾:全球論壇會場限制大多數塑膠(特別是PVC塑膠)的使用,而其他地球高峰會的場所僅限制PS;

2、把有機廢棄物分開:全球論壇會場把剩餘的食物和其他有機物質分開,而其他地球高峰會的會場沒有。有機物是垃圾減量中很重要的部分,最少佔垃圾量的30%。地球高峰會其他的會場把有機物送去掩埋。

3、投資於教育和配套:全球論壇積極地以各種推廣手段來散播零垃圾的訊息;全球論壇會場各處的海報和通知,告訴代表們如何把他們不要的東西分類,放進不同的桶內,以及那些材質可以回收。在全球論壇各處的電視銀幕上,每30分鐘提醒大家做回收和參與零垃圾的行動。騎腳踏車的工作人員從回收桶收集東西,這個圖像使參與者親眼看見創意性的回收計畫正在執行。且專題會議和音樂會也納入零垃圾的訊息,這種配套很重要,因為代表們來自於許多不同的背景,且處理垃圾和回收有非常不同的經驗。

全球論壇是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也被稱為地球高峰會)最大的部分;每天有30,000多名代表參加全球論壇。該論壇位於約翰尼斯堡的國際貿易中心(納斯瑞克)。

零垃圾團隊集結了非營利的非洲地球生命和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的精力,和聯合國及南非高峰會的主辦者共同把地球高峰會組織成零垃圾的場合。非洲地球生命是由義工運作的南非組織,自1988年起在環境和社會議題上很活躍;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是國際廢棄物減量的聯盟組織,在65個國家裡約有300個會員。

2002年9月16日 星期一

搶救台灣最後一塊淨土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助理研究員﹞

在工業掛帥、經濟優先的我國,台東,因交通不便而成為台灣島上最後一塊尚無工業污染的淨土。然而,這山明水秀的地方,在政府的不當政策下,現在卻成為焚化爐工業覬覦的對象。

在環保署的「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下,以農業為主、人口不多、且極適合推動垃圾減量、回收再利用與堆肥的台東縣,於90年1月9日與達和公司簽約興建一300噸的焚化爐,後因居民反對而暫時停工。然其於今年4月間悄悄動工,並因場址地下水位過高而超抽地下水。在造成附近的缺水問題後,才驚動了台東市民,並促使台東縣議會於9月14日舉辦了一場「台東應否停建垃圾焚化爐公聽會」。公聽會上,台東縣民與參與的縣議會議員極力要求立刻停建,並立即檢討違約所需賠償的金額。然而主其事的環保署官員與縣長卻無一與會,突顯身為人民公僕的官員對民意的藐視。

該事件另有幾個荒謬現象,首先是環境影響評估。該場址附近青田環繞、流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如今在土木工程的肆虐下,只見深達數尺的地基湧出了源源不絕的地下水,至今仍未抽乾,並因此造成附近的缺水。而當初環評卻未考慮到此問題,可見其草率。而工程單位與有監工之責的縣府在發現地下水位過高時,未立即停工重做環評,而是欲以「暴力」方式將寶貴的地下水庫抽光,後雖在居民要求下補做環評,可是結果並未造成其處理手段的任何改變。這在水資源日益缺乏的今日,尤為難容。

其二,在居民體認到台東不能蓋、也沒有必要蓋焚化爐,而要求停建之際,只見廠商提出的違約賠償金達7.7億,約佔其總投資金額1/3強,而該焚化爐的興建也不過剛開始。究其原委,才知合約規定除了須償付廠商已投資的金額外,還要賠償廠商未來20年的預期利潤。身為為人民利益把關的官員竟然與廠商簽訂如此的不平等條約,豈不是明顯的有虧職守、圖利廠商?

其實,不論是否山明水秀,焚化爐蓋在哪裡都不對,因為那不僅是個浪費資源、製造污染的產業,且有更經濟可行、永續的替代方案「零垃圾」政策。而焚化爐的問題更不是只有住在焚化爐附近居民才須關心的問題。由焚化爐煙囪所排放的戴奧辛可達1000英里才落下,而持久性的戴奧辛與重金屬更可經食物鏈進入我們身體累積。這些有毒物質對人類健康與環境的危害深遠而廣泛。全民不應漠視我們的公僕一次又一次的魯莽愚行,該是我們齊心聲援那些直接受害的民眾,並努力扭轉這過時不當政策的時候了。

2002年9月9日 星期一

由理念到行動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原文亦發表於台灣立報。

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地球高峰會已於9月4日結束,會中通過了「執行計劃」;由於某些國家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刪除了原草案中的多項具體實施目標與時程表,因而引起環保人士的失望與不滿。不過,這次高峰會所要傳達的主要訊息,仍可從該「執行計劃」透露出來,即大會希望各國不要只是把永續發展當做議題而已,而是要即刻採取行動,扭轉持續惡化的環境;否則地球很難再撐上幾個十年。

自1992年里約高峰會揭櫫「二十一世紀議程」以來,各國對該議程中所要處理的環境、社會與經濟問題,大多只是掛在嘴邊說說,真正往永續發展前行的國家寥寥可數。十年後的今天,許多國家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為社會與經濟的穩定埋下了變數,而同時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衝擊持續上升,現今人類所面臨的危機,絕不祇是經濟蕭條而已。

自1992年到2001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9%,其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已使現今世界各地的乾旱與洪患的次數與強度加劇;而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更是威脅著世界各地沿海居民的生存。而自1980年代起至今,天然林面積急劇萎縮,其損失面積相當於一個印度的面積。工業國家的木材需求,造成發展中國家的非法伐木,不但加快了溫室效應的腳步,也造成了生物的滅絕,更使得依賴森林中生物多樣性生存的原住民生計受到威脅;森林消失所導致的水土保持之破壞,與氣候變遷導致的降雨不均,加上水資源管理的不善,使得某些地區的居民飽受洪水與土石流的威脅,而某些地區則由於數年乾旱而缺糧,尤其是非洲缺水國家的人民,原直接依賴土地維生,當土地成為一片荒瘠,手邊又無餘錢,如何不飢荒?全球的貧富差距如何不擴大?

現今世界的景象是,工業國家自第三世界巧取豪奪資源而創造了財富,卻留下當地民眾獨自面對資源耗竭後的貧困生計。賴大地維生的第三世界子民知道,這個世界正因資源匱乏而慢慢沉淪,而工業國家的人民則因地域區隔與都市生活的不虞匱乏,而依然過著過度消費的生活,並因工業的大量生產與成本外部化,而廣泛地污染了寶貴的土地,破壞自然生態,使得後代子孫連要求自給自足的機會都成枉然。

這世界的相互依存度遠高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所作所為的影響層面也超過我們的想像。永續發展對我們不應只是口號,而是應以之為中心的思考原則,來發展出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整合政策,並即刻採取行動。日前陳總統提出希望籌措兆元台幣的基金來振興產業,仍不脫舊政府經濟掛帥的思維。我國經濟問題相對於環境問題可說是小巫見大巫,政府不應以放大鏡將經濟問題擴大,而長期忽略其他正威脅國人生存的問題,更不應等聯合國會議結論出來後才亦步亦趨,甚至敷衍了事。這兆元基金若能投資於永續發展上,則我國才能步上永續發展之途。

2002年8月21日 星期三

地球高峰會零垃圾政策的省思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

即將在8月26日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地球高峰會,預計將聚集全球6萬多人參與討論人類如何在這資源有限的地球上永續生存。有鑒於10年前於里約高峰會上,討論永續發展的與會人士卻為當地製造了垃圾災難;且10年以來各國於永續發展上大多說的比做的多,因此以提倡零垃圾政策取代焚化政策的國際環保組織:全球焚化替代聯盟 (GAIA) 於今年6月初說服了聯合國公民社會秘書處,支持以零垃圾為目標來籌辦此十年一度的盛會,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永續發展,並委以全球焚化替代聯盟的南非當地會員團體非洲地球生命 (ELA) 來共同籌畫。他們計劃至少使此次高峰會產生的垃圾減量90%,並保證沒有垃圾送到焚化爐;並希望此實際行動可以教育當地與各國與會人士,使實施零垃圾政策可以在會議結束後茁壯於當地,並散播到世界各國。

零垃圾並不是只有資源回收,而是一個整體考量的政策。這次地球高峰會的籌辦,除了於各地設置供不同類別垃圾置放的桶子外,也將以「零排放」的腳踏車將垃圾運送到清除轉運場地,以便進行更進一步的分類回收;同時籌備單位也要求會議所需紙張採購,應指定再生紙;會場週圍販賣的食品和紀念品的包裝,要用環境友善的材質,要求盡量減少使用不符合永續發展的包裝,如塑膠,而改以更有回收價值的材質等等。

在近來自然災害頻率與強度加劇的情況下,人類已到不得不改變自身行為的轉戾點。聯合國的這項承諾,除了是繼斯德哥爾摩公約通過以來,再一次指出焚化政策的錯誤以外,更是希望全球人士能夠起而行,以實際行動來扭轉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浩劫,以免落入萬劫不復之境。

反觀我國,除了在過去10年來以平均每年2座的速度、近千億的預算,在全國興建了將近20座焚化爐外,更企圖在目前財政短缺、且垃圾量已不夠燒的情況下,於2008年前將計劃中的32座大型焚化爐全數完成。這種濫用納稅人的血汗錢和違反國際潮流的政策,實在令全國民眾痛心,更難以見容於國際社會。

垃圾焚化不但會排放世紀之毒戴奧辛與有害重金屬,更是將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有限資源,轉換成大量威脅人類生存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與戴奧辛,並且也是一座座吸取納稅人血汗錢的無底洞。無論是從環境面、經濟面與社會面,垃圾焚化政策都違反了永續發展的原則。希望政府能儘速放棄這種短視近利、圖利財團的焚化政策,轉向零垃圾政策,而人民更要體會資源的有限與焚化掩埋的危害,而加以配合與要求,如此方是我國永續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