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愚業

作 者: 鄭同僚/政大教育系副教授

近日和一位二十年來以釣魚為生的徐先生聊澎湖漁業。他自己買了一艘遊艇,可以帶客人出海釣魚,但大部分的日子,都是自己開船到外海釣魚,然後將魚貨整理好,冷凍後,直接寄給台灣的客戶。

他說,釣魚為生,運氣好的時候,一次出海可以賺幾萬元,運氣不好,天氣不佳無法出海,也可能一個月只賺幾千元。這真是靠天吃飯的行業;不過他釣的魚,百分之百安全衛生。

他苦笑著說,澎湖現在很多漁船,不做漁業,比較像是在做娛業,賣的魚也不安全。

他說,這十年來,不少中國的漁船常常來到海峽中線,甚至越界進入台灣水域捕魚。他們常用雙拖漁船,就是兩艘船,拖著笨重沈底的滾輪鐵網,一路橫掃海底,連二、三十公噸海底的石頭都會被拔起來。這樣惡質的方式掃過一次,海底生態的浩劫,由此可知。

只是,我們的漁船,在這裡也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現在頗有一些漁船專門賣油和賣冰給在中線附近等待的中國漁船,擔任他們的後勤補給。他說,這些補給性質的漁船,每次出海,會購買兩三百桶柴油,每桶在陸上買四千多元,到了海上轉手,可以賣到六千以上。一趟出海,不用勞力、不用漁網,輕鬆可賺數十萬元。

可嘆的是,我們政府為了照顧漁民,補貼百分之十四的柴油燃料費,這些補貼,加上台灣和中國間的石油價差,竟然變成不肖漁民充當油販的槓桿。

中國漁船除了買油,也在海上向澎湖漁船買冰,這樣可以降低他們自己遠道而來攜帶冰塊的成本。油冰兼賣,完全不用流汗操勞,相當數量的澎湖漁船以及一些台灣漁船,現在實質上已經只做交易,不事生產了。

除了賣油、賣冰,有些漁船還會順便購買中國漁船捕獲的雜魚,回到漁市當成自己的魚獲販賣。雜魚,並非不好;問題是,中國籍的漁船因為缺冰冷凍,往往會在魚獲中加上各種保鮮劑。這些魚表面上看起來新鮮,售價也很便宜,但實際上,卻已經沾了不少的有害化學物質。

我拜訪了不同的漁民,徐先生描述的情形,似乎相當普遍;相關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也不是不知道這些情形,只是托詞海洋遼闊、人力不足,長年睜一眼閉一眼,能混則混。

清早的馬公漁市人聲鼎沸,站在當中,我絲毫沒有能力判斷哪些是中國貨,哪些是澎湖魚。徐先生說,除非內行人,否則幾乎無法得知魚的來源。

回想我在馬公漁市看到熱鬧的交易情形,心情不覺沈重起來。不肖漁民助紂為虐,賣冰賣油賣海賣健康賣靈魂,這樣的魚獲方式,豈止是自娛的娛業,更是禍延子孫的愚業。

本 文刊載於11月5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