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在浮動油價之外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近年來石油等原物料在中國、印度等經濟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的龐大需求下,價格節節上升,已連帶造成國內物價的上漲;而勞工薪資卻在全球的廉價勞力競爭下而未能調升,已實質造成國人平均收入的減少。在此背景下,浮動油價的制度,遂成為近日政治人物的箭靶以及民怨的出口。

浮動油價的制度是否合理,討論的前提是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的煉油成本需公開透明;在未有相關資料下,於此暫且不提。然而,除了探討油價應怎麼漲、漲多少之外,國人應正視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全球有十幾億人口汲汲於脫離貧窮、加入消費陣線的情況下,在石油生產高峰即將到來、亦即石油產量隨需求成長而逐年提升的榮景即將成為過去式的情況下,油價的長期上漲已成為不可擋的趨勢。因此,我們更應該質疑政府的是,除了以浮動油價來反映原油成本外,是否有任何短中長期的規劃,讓人得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比如說交通。有些人開車或許是為了展現財力,但相信更多人開車或騎機車是情非得已。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節省寶貴的時間,而無法等待不準時、班次少的公車或火車,甚至所住之處根本沒有大眾運輸系統的服務。這些沒有辦法選擇開車以外的替代方案的人,將成為油價上漲的最大受害者,而其禍首是政府長期以來只重道路建設、輕大眾運輸的交通政策。

以96年預算為例,交通部編列了268億的預算於公路建設,為鐵路與大眾捷運系統建設(合計只有106億)的2.5倍,而其他與大眾運輸有關的運輸管理或設備投資部分,與前兩項的建設預算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於是,一個小小的台灣,佈滿了密密麻麻的道路,卻沒有幾個縣市擁有便利、品質良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於是,少數利益集團藉由道路工程吸取了國庫中的大量資源,而乖乖繳稅的納稅人卻得不到應有的大眾運輸服務品質。

在「富爸爸,窮爸爸」這本頗受歡迎的理財暢銷書中,作者指出汽車對個人而言,往往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因為買車、養車與開車,都需要花上不少錢。這對國家而言,也是一樣。在汽車工業不算發達、無自產石油卻汽車滿街跑的我國,每年花上大筆資金向國外購買汽車與石油,又得為大量汽車所帶來的空氣污染付出不少的健康成本;同時,為舒緩大量汽車所造成的交通阻塞,又得付出寶貴的土地成本與生態成本,興建或拓寬道路。這是個很明顯、極愚蠢、淨損失的交通政策,國人能容忍至今,未免太過泱泱大度了。

在此鄭重呼籲,年底的立委選舉,千萬不要再投以道路建設為政見或政績的候選人,以減少我們的負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