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灣看守人
在夏天,隨著氣溫的升高,涼茶飲品人手一杯,茶飲店的生意也為之大好。然而,在沁涼暢快的同時,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些免洗杯具對環境的影響?近來,有報導指稱,有茶飲業者標榜使用保麗龍杯,且因擴張迅速,這家連鎖店一天賣出超過80萬杯,引起網友討論並向環保署投訴,「知名的茶飲店的保麗龍杯,連河床上都可看到。」
相信大家已對保麗龍耳熟能詳。它是「聚苯乙烯」的俗稱,為泛用塑膠的一種,容易加工、重量輕、不易腐爛。因為它的耐溫程度在攝氏75~95度之間,所以,使用這樣的容器盛裝過熱的物品,很容易使得保麗龍的單體「苯乙烯」(為疑似致癌物及致突變物)溶出,而不利人體健康。此外,為了製造保麗龍,須從石油煉製芳香族物質「苯」(會損害神經系統,並引發血癌),再由苯製造苯乙烯,這兩種化學物質是石化工業區所逸散的高風險物質,對於勞工以及工廠附近的民眾的傷害都很大。再者,與其他不可生物分解的塑膠一般,常用於包裝材的保麗龍在產品被拆裝後,如果沒有妥善的回收而流佈到環境中,常會造成生態的災難以及環境的髒亂。因此,在台灣海邊,不難看到許多保麗龍的廢棄物,隨著潮水的漲退堆積在海岸上。
保麗龍杯故不可取,但因為環保署限塑政策的實施而使得部分受管制業者改用的紙杯或其他塑膠材質的免洗杯,也同樣不可取。每天80萬杯只是一家連鎖店使用保麗龍杯的推估數量,但我們不知道,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一天使用多少免洗杯具?肯定遠高於80萬杯。為了我們一時的清涼,不知砍掉了多少樹,耗費多少石油,排放多少溫室氣體,製造多少垃圾!這資源的消耗、這慾望的代價,不是幾十塊的茶飲可涵蓋的,儘管這幾十塊錢對業者而言,是暴利。
免洗杯具的氾濫,也反映出國人喜歡便宜行事的習性。在歐州,即使是小餐館,也鮮少提供免洗杯具;喝咖啡或其他飲料,都會用陶瓷或玻璃的杯子。在德國,甚至連在路邊擺攤提供椅桌供人暢飲啤酒的業者,提供的也是精美的玻璃杯。然而在我國,即使我們祖先曾經留下飲葡萄美酒要用月光杯、飲茶要講究茶具的優良傳統,但現在早餐店賣的豆漿、茶飲店賣的清涼飲品,早已為免洗杯具所入侵,甚至已入侵到如「85℃」的咖啡專賣店。曾暗想,為何這些業者只是注重如何降低成本,而不思型塑文化價值,以提高產品的吸引力?為何對人體健康的益處遠高於咖啡的豆漿,沒有進一步發揚成優良的豆漿文化,而連個精美獨特的豆漿杯都沒有?這是不是因為國人欠缺美學素養,使得審美成為少數藝術家的專利,而無法落實到市井小民的身上?
然而,貪圖便宜的後果,卻不見得是便宜的;而講究品質、美感與環保,卻不見得是昂貴的。這清涼,應以什麼樣的代價去換取,值得國人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