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環境轉型正義

作者:林文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轉型正義議題並不是新鮮事

近來台灣的倒「馬扁」、擁「馬扁」波瀾聲浪,紛嚷不息。夾雜其中,更見政治工作者或學術工作者,以熱門行話「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來彼此責全或卸責。轉型正義是轉型國家(不必然是新興民主國家)對過去政權錯誤暴行和不正義行為(如侵犯人權、人道罪行、集體屠殺、戰爭罪犯等)多種內涵群策群力彌補與追究的過程,通常具有司法、行政、憲法、補償、歷史等面向。除了對受害者及親屬的安撫、對過去迫害者追究其罪行、對過去取得不當利益予以追討之外,如何在憲法、立法、司法、行政等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石上,奠定正義化的標竿與驅動力,也是極其重要的課題。轉型正義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很多阻抗和挑戰,包括另類的「集體不正義」與「選擇性正義」等等。轉型正義並不是新鮮事,其哲理實務之思辯,甚至可溯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轉型正義應擴及「經濟正義」、「社會正義」、「環境正義」

然而,轉型正義的範疇只限於狹義的政治正義嗎?還是應該要擴及「經濟正義」、「社會正義」、「環境正義」的永續發展三大正義。不正義的經濟社會可能激發不同經濟層級、族群、宗教背景之間的矛盾衝突,當經濟社會在不正義政治的介入之下,其影響將更為複雜、全面、持久,即使不正義政治漸漸轉型,經濟社會不正義的力道仍可能繼續存在。而表面上為政治轉型正義的政權,實質上卻有可能正在加速惡化經濟、社會、環境的正義性。

環境面向的轉型正義議題

轉型正義是新興民主國家所面對的重要議題。在正義轉型國家,民主化前期所遺留下來的嚴重污染問題,其環境清理之嚴肅性,並不亞於對人道罪犯的追究與不當利益的追討。這些環境污染物不僅在過去即已散布到環境生態人體中,經由食物鏈及遺傳途徑影響新興民主國家的健康環境品質;未妥善清理者,還在遂行其民主化前期的遺毒,不僅破壞當代的環境正義,也影響未來世代的環境正義。這些環境正義問題,在前蘇聯勢力影響範圍內的案例已漸受人重視;在台灣,當然也不意外,多少環保團體痛心疾呼的環境污染事件,俯拾皆是。

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一些民主化前期所做的環境決策,以及民主化前期所建構的環境決策模式,掩身在政治轉型正義的遮陽傘底下,還在繼續破壞台灣的環境正義。例如眾所詬病的環評案例與環評制度、污染事件的應變與污染源的審核管理等,應該要徹底透明的審視檢討,以落實確保台灣的環境正義。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永續發展才有可能;環境正義之不偏廢,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