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錫〈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看守台灣協會〉
台灣的環保運動從1970年代開始萌芽到現在,政府部門的公害防治、生態保育單位從無到有,運作二十多年下來,髒亂、污染、濫墾、濫建、濫綠美化、水土災害、生態破壞還是持續。如何解套呢?在此提議行政院繼社區六星計畫之後,推動社區固本專案。
台灣已幾乎成為都市化社會的此時,絕大部分台灣中老年人仍有部落、農村、老街、眷村的情感認同,青壯年仍可感受到父母、祖父母的故鄉情。基於這樣的情感經驗,開始有人緬懷、搶救傳統社區,1995年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總體營造算是吹響號角。但儘管不捨莊園瓦解,人們仍很少把社區營造當回事,也不知如何挽救這種「故鄉失落感」,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地震讓許多朋友投入災後的社區重建,並大規模探索社區營造的操作方式。阿扁總統第一屆任內,文建會仿九二一地震重建模式,在北、中、南、東成立社區培力中心,三年多來的”做中學”,已讓社區「總體」營造不再止於理論,還有具體可行的實踐辦法。這群超過二百個社區的草根工作者於今年七月十六日成立台灣社造聯盟,接櫫社區主義、在地優先,算是台灣社造十年後的另一個開始。
阿扁總統任內,歷任行政院長在社區營造工作上都有其加強努力的足跡,游錫堃院長把宜蘭社造經驗向各部會和地方政府推廣,謝長廷院長一上任就提出社區主義六星計畫來擴大和整合社造工作。由這些實驗性的”做中學”過程裡,台灣草根人物已積蓄了成熟細膩的實務操作經驗。但有些結構性的問題尚待克服,台灣人民在國家主義、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長期教化下,價值觀念即使不近廟欺神,也多偏重於「全球思考」,而輕於「在地行動」。儼然全球指導在地,好像有國際級、國家級、縣市級、鄉鎮級、村里級、部落村莊級之分,部落村莊簡直就是下下級,有志之士就像「龍」一樣不能被困在小池塘,一定要到國際或全國去發揮。結果很多村莊真有好幾個國際或全國名人、高階公務員、教師、民意代表等,但卻沒有人做環境固本的工作,很多社區依然水溝臭、豬糞臭、狗大便、道路髒亂,還治安敗壞!
筆者在台東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也經常利用寒暑假、節慶回嘉義農村老家參與社區工作,包括協助撰寫社區計畫向政府申請經費、辦理兒童生態文化成長營等,感覺很有成效。我自己的村莊遠比中華民國歷史還悠久,怎忍讓她瓦解呢?在此,呼籲諸位愛鄉愛土的朋友們找機會參與社區,也建議行政院提出各種宣傳與鼓勵措施來促進台灣人從事社區固本工作,例如鼓勵最會規劃、寫計畫的教授們別老是拼個人學術成就,好好回鄉顧村莊;鼓勵科長以上的公務員認養社區;獎勵教員、警員、基層公務員參與社區工作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