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台灣雨量豐沛,但雨季集中,瞬間降雨量大。台灣地形陡峭,河短湍急,時間和空間水資源分佈嚴重不均。加上台灣地窄人稠,為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便宜行事在溪流廣建水庫。台灣河流總長約3000公里,至2007年為止可記錄的防砂壩至少有2855座,水庫106餘座。台灣平均每一公里河川至少有一座河川橫斷結構物(防砂壩、固床工、堰提和水庫等)或稱水壩,且大部分都是在1970年以後興建的。本文簡介當河川被切割後對生態會有什麼嚴重影響?
1、物種之多樣性減少:水壩會切割河川、阻斷河川與海洋的連續性,河海洄游性水生生物往往在水壩以上的河川上游消失,而導致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即使不降海、在河川中大範圍移動的河川迴游性魚類,在被水壩切割隔離的狹小區間也很難活存。
2、物種因族群小型化導致滅絕:不洄游到大海的河川魚類,也多半以某種程度和其他的族群交流,建立關連族群的關係。興建水壩會使各族群的棲息地變得狹窄、小型化,更加完全孤立各族群。被切割的族群,不但族群個體體型變小,個體數目驟減,同時將因個體數變動的機率性與遺傳的劣質化而加速族群的滅絕。
3、改變生態系:促使生態系的機能(在生物的競合關係、捕食與掠食的關係、海洋和森林的物質循環之各式各樣的過程)產生微妙的變化。此外還會單調化河川棲息地。
4、洄游物種喪失洄游性:在被水壩阻隔的河川中鮭魚會逐漸喪失降海的本能。
5、對水壩下游區域的影響:在水壩上游地區被固定蓄積的有害遺傳基因,隨著水流也會在下游地區被固定蔓延。
以往研究水壩的影響都著眼於水壩使河川下游地區產生劇烈的流量和水溫變化;或水壩直接造成補充海洋砂石量的減少,加速海浪對海岸的侵蝕,使的台灣國土陷落鹽化,海岸線後退。其實單只限制生存其中魚類的移動也會對生態造成深遠的影響。再則,河川被切割最可怕的影響就是所謂遺傳的劣化和族群滅絕的後果,不是緊接在水壩興建完工之後,而是在數十年後才浮出檯面。
在美國為了復原生態系,採取拆除水壩的方式。目前國際也倡導「多元分散」的資源管理。廣設小型水利設施,推廣水回收,不仰賴單一水資源。設置地下水庫,減少水的蒸發,調節補助地下水。我們應該嘗試以機體水路的概念(每個河段下都具備地下水儲存空間,形成數千個分散式的系統)來替代一個集中式的水庫。從小我們被灌輸水庫有蓄水、防洪、發電、灌溉、公共給水和觀光旅遊等功能。闡述水庫的優缺點,宣導正確的用水觀念,讓民眾更珍惜水資源,保護地球。或許這是紀念八田與一應有的新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