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環保署應重新檢討六輕環評結論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台塑六輕自營運以來,對周遭環境與附近居民健康即帶來相當之影響。2009年台大學者詹長權接受雲林縣政府委託進行之流行病學報告,首次用科學證據指出六輕污染排放與附近鄉鎮居民罹癌率提高有顯著相關。該學者於今年度的報告再度指出,在台西、麥寮居住超過五年的居民,其尿中的指標金屬及多環芳香烴代謝產物的濃度遠高於其他地區,且居民的肺、肝、腎及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也比其他地區民眾差。

無獨有偶,根據台塑企業自己委託進行、於9月4日在環保署審查之100年度六輕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初稿,僅估算17種致癌物質之污染排放量,對周遭居民帶來之致癌風險即高達可接受致癌風險(百萬分之一)的27.6倍。根據該報告,台塑2009年申報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排放量為2,592.9噸,而這17種致癌物為625.7噸。這些排放量的數字被質疑嚴重低估,即使沒有低估,也未涵蓋台塑六輕排放之所有致癌物質。也就是說,實際致癌風險不僅可能更高,而是一定更高;而台塑估算的VOCs排放量範圍,尚遠低於環保署當初環評結論中核定給六輕的排放量4,302噸。由此可見,六輕環評的VOCs核定量過高,環保署當初根本沒有考量到對民眾的健康風險,科學依據並不足。

根據環保署的說法,當初核給六輕的4,302噸VOCs排放量,是基於確保六輕下風處最高的臭氧著地濃度不致超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為前提計算出來的。然而光是台塑可能排放的VOCs物種就有數百種,每種毒性不一,如何能單以臭氧著地濃度來判斷其健康影響?4,302噸的苯跟4,302噸的乙烯,兩者的健康風險顯然就大不相同,這樣的環評結論根本無法規範台塑的污染行為。即使單就臭氧濃度而言,雲林縣臭氧濃度年平均值自台塑運轉以後即逐年增加,並於2001年就超過空氣品質標準,如果不是六輕的排放量超過核定量,那就是環保署當初的大氣擴散模擬有問題。

根據《行政程序法》,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且採取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環保署當初核定4,302噸這麼一個壟統且顯然過大的數字,讓台塑將大量環境成本外部化而大賺其錢,卻致使當地民眾長期以來身心深受困擾,顯然六輕環評結論已違反行政程序法的明確、均衡原則;且由於六輕規模龐大,製程複雜,這樣一個瑕疵所造成的後果也就非常嚴重。根據該法111條,具重大明顯瑕疵之行政處分無效,環保署應儘速依該法113條,重新檢討六輕環評結論,另行核定更合理、可保障民眾健康的各種屋污染物排放量。

⊙本文簡版刊載於9月24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對環保署填海造陸計畫的質疑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學院護理 系副教授

環保署今年提出廢棄物填海造陸計畫,認為在追求資源循環的社會,先以最大的可能回收再利用廢棄物;但回收後,總有經過無害化及安定化後,不能恢復原來產品性質而再利用的廢棄物,其最終再利用的方式,以先進國家的經驗,就是用對環境衝擊最小的填海造島方式,結合既有商港或工業區發展計畫,來創造新生國土及海岸線,而達到零廢棄的效果。

個人對環保署廢棄物填海造陸計畫質疑如下:

  1. 在尚未建立台灣沿海環境基礎資料庫、進行相關生態研究調查,環保署如何絕對確定對於沿海海洋環境與生態沒有任何影響?
  2. 填海造陸因是人工構造海堤,突出於海岸會阻擋原先沿岸流、海岸漂沙之路徑,漂沙平衡機制遭受破壞,亦即填海造陸會形成突堤效應造成堤前堆積、堤後侵蝕的狀況,而這就些不用評估嗎?
  3. 台灣現今事業廢棄物清理與再利用管理以合法再利用掩蓋堆置、掩埋之實的案例經常發生。同時環保署連基本緊急處理能力都喪失,以大肚溪口含戴奧辛有毒廢棄物緊急處理為例,已處理了一年,不但未處理乾淨,含戴奧辛集結塵灰雖以太空包暫存,但漲潮時卻泡在水裏面,環保署有可能可以嚴謹管理「海上掩埋場」嗎?
  4. 環保署規劃填海造陸的物質中共計19種蓋括式的物質,例如有機性污泥、無機性污泥、污泥混合物、爐碴、一般性飛灰或底渣混合物等,不但是定義不清,簡直是包山包海的事業廢棄物將被應用於填海造陸,我們的海洋安全嗎?
  5. 環保署說以安定廢棄資源物取代抽砂填海,同時創造新陸地。然真實的台灣是在莫拉克颱風過後有12億噸的沙石不知何去何從?
  6. 環保署說效法先進國家進行填海造陸,然而日本焚化爐底渣再利用須符合土壤環境基準,我們為何不效法呢?日本為什麼會把50%廢鋼賣到台灣呢?
  7. 歐盟爐碴再利用對品質監控原則上規定自我監督,但同時需有外在監督系統,透過受認可的檢驗單位監督,環保署為何至今對事業廢棄物不建立完善的外部稽查制度呢?
  8. 環保署推動資再法與廢清法兩法合一,為何遙遙無期?

2012年6月28日「對環境資源部的期望」第一次討論會議之會議紀要中,學者更大剌剌的主張為達產業規模,政府應檢討適度開放循環資源(廢棄物)進口品目與數量,以活絡國內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成長。顯然學者在事業廢棄物的最後去處認知上與真實的台灣有很大差距,顯然我們並沒有從二仁溪廢五金污染事件中學到教訓與反省,如果台灣島一方面處理來自世界各地事業廢棄物(資源物),一方面以填海造陸去處理沒有去處的事業廢棄物(資源物),實在真可悲。

⊙ 本文刊載於9月17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纜車政治又來了!!

作者:徐銘謙 /看守臺灣協會研究員

今年7月份報載耗資13億元興建的台北市貓空纜車,先是歷經T16塔柱危機停駛,雖在2010年3月底復駛,台北市府也頻頻推出暑期低價搭乘策略,但是纜車車廂酷熱,夏季落雷、山谷強風頻頻,貓空纜車曾創下一個月內有21天因落雷停駛的紀錄,至今累積虧損金額已高達2.3億元。不僅虧損造成市府財政負擔,當初為了纜車配套將周邊山域人文古道與自然生態大肆開發破壞,如今貓空纜車積重難返、周邊生態旅遊資源也破壞殆盡。

貓空纜車慘痛教訓殷鑑不遠,自1989年推動的北投纜車,在社區居民長期反對、歷經涉及內政部次長、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的重大弊案停工後,於日前再度重啟環評程序,且纜車範圍涵蓋國家公園卻交由台北市府進行環評,北投反纜車人士再度集結。事實上北投纜車行經地熱谷、斷層帶,同樣有山谷強風問題,顯然比貓空纜車問題更多,而搭配北投纜車BOT之開發,北投周邊文史古蹟也正面臨拆除危機。

無獨有偶,今年南投縣府也再度重提溪頭到杉林溪段空中纜車計畫,預計耗資16億元,溪頭、杉林溪歷經七二風災,地質脆弱、道路設施逢大雨亦災情頻傳,勉強能夠因應大量遊覽車上山之需求,如今若在此兩端點興建纜車,將引發更多的上山車輛需求,對脆弱山域環境恐將造成更大負荷,若聯外交通中斷,則16億元的纜車建設也將時常面臨停駛困境。規劃報告雖提及招商引資興建竹山上山輕軌列車,然而輕軌列車之興建成本更高,脆弱的溪頭、杉林溪是否適合這麼多遊客上山,其後續衍生破壞更需審慎思考。

最近地方的纜車政治紛紛有捲土重來之勢,原先在2006年因規劃評估不適興建而由中央喊停的花蓮六十石山纜車,今年花蓮縣長再度要求重啟評估。在歐洲的經驗,纜車興建能夠發揮替代道路交通、管制上山人數等對環境友善的效果;然而在台灣,地方政府以極大化觀光效益為取向,一方面繼續修築拓寬道路,同時也要興建纜車,而為了吸引財團BOT投入,更給予附帶開發的承諾,以帶入更多觀光客。出發點不同,也使得纜車在台灣的特殊政商環境下,反而可能帶來環境災難,並成為觀光毒藥。

貓空纜車興建之初,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曾宣示將管制貓空道路,以纜車紓解交通,結果貓空道路照樣塞車,纜車照樣虧損,貓空山區過度開發餐廳設施,貓空的文史生態回不去了,造成全輸的局面。如今面對各地蠢蠢欲動的纜車重啟規劃、環評的政策,中央不應以行政法規「空中纜車興建營運注意事項」將權責推諉纜車所在地方政府,而應有國土規劃的總體思考,審慎纜車選址,以真正發揮兼顧生態與觀光的效益。

⊙ 本文刊載於9月1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停止轟炸澎湖草嶼

作者:鄭同僚 /政大教育系副教授

澎湖群島最西邊,就是花嶼,是國境之西;從花嶼島看往南方,可以清楚看到連在一起的大小貓嶼。

貓嶼是台灣罕見的野鳥生態保育區,距離花嶼大約八公里,島上每年有數千隻最遠從澳洲來的燕鷗候鳥進駐;大小貓嶼的東南邊大約一公里處,還有一座低平的無人島,叫草嶼,是花嶼和鄰近島嶼居民傳統的優質漁場。

老一輩的花嶼人說,以前他們冬天常會到草嶼搭寮,採收紫菜或捕魚,住幾天才滿載回家。連很多馬公島上的漁民,都會大老遠來到貓嶼和草嶼附近捕魚。

不過,現在草嶼是空軍戰鬥機練習轟炸的靶場,別說漁民們不敢再去,連在花嶼的家,都會受到轟炸所造成風暴的威脅。

空軍實彈轟炸的時間不定,不過,根據空軍插在花嶼島上的公告顯示,每個月一日到二十日的週一到週三,都是可能的炸射時段。

花嶼村民說,軍方真正要實彈轟炸演習,通常不會先通知,總讓人措手不及。今年六月初,空軍突然對草嶼進行俯衝轟炸,島上各住戶門窗莫不 動搖不已,村長小孫女還在睡眠中被驚醒,嚇到「怵青屎」,得上馬公就醫。村子裡的老人,都很容易指出房子哪裡是炸射的風暴所造成的破壞。人人抱怨,卻年年 無解。

這件事令人不解。貓嶼被政府列為野鳥生態保育區,這是進步的作法。為了避免干擾當地珍貴燕鷗的繁衍與生活,一般漁民不但不能隨意登島, 連在附近放鞭炮,都在明令禁止之列,也是合理之舉;可是,軍方卻能用極其嚇人的炸彈,任意轟炸距離很近的草嶼,明顯是嚴重干擾生態的行為。這是典型的只許 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

貓嶼早些年也曾經是軍方長期火砲炸射練習場,到現在島上都還很容易看到至少半人高的巨大彈殼,十幾年前,因為地方人士奔走呼籲,終於規劃為野鳥生態保育區而得以倖免於火砲轟炸;但是,貓嶼免炸後,空軍卻改炸草嶼,是進兩步又退一步的矛盾作法。

台灣的島嶼稀少而珍貴,長期無人居住的草嶼和貓嶼,都還寶藏著豐富的海洋與鳥類生態,亟待保護。空軍演訓當然重要,但是,沒有高明的替選方案嗎?用戰機對著生態豐富的島嶼轟炸,已經是很落伍的訓練方式,軍方應該拿出比較文明的觀念與作法來修正了吧。

⊙本文刊載於9月3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作法,奇怪耶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等議題發燒。日前,臺鐵的便當獲得環保署的碳標籤認證,傳統排骨便當的碳足跡量約為1.3 Kg,便當的外包裝上有「碳足跡」的標示。到底這1.3 Kg的CO2排放量是多少?大概上,

1.用電1度,約排放0.61公斤二氧化碳。

2.燃燒1公升燃料油,約排放2.53公斤二氧化碳;燃燒1公斤燃煤,約排放3.11公斤二氧化碳;燃燒1 度天然氣,約排放1.88公斤二氧化碳。

3.開小汽車(1200cc~1800cc)每跑1公里,約排放0.22公斤二氧化碳。

4.吃肉1公斤,約排放13公斤二氧化碳(事實上,也用了很多的糧食、很多的水等各種資源)。

5.吃1個速食漢堡,約排放3.1公斤二氧化碳。

6. 1天一餐素食,可減少二氧化碳0.78公斤。

7. 1棵樹平均每1年約能吸收11.6公斤二氧化碳,種植1顆樹,經過40年才可為地球減少465公斤的二氧化碳。

8.每人每天要減少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建議其須:少吹冷氣1小時、少看電視1小時、少搭2層電梯、少用電腦1小時、1餐素食等。

9.若要在碳交易市場買1公斤二氧化碳,或許要花0.5~1元呢!

可見,要小老百姓減少1公斤二氧化碳排放,並不容易耶。

政府上台後推出的鼓勵民眾節電措施來看,台電四年多來因補貼用電折扣少收了三百餘億元,但換來的卻是住宅用電持續成長、平均每戶每月用電僅少五度、享受到折扣好處的比重不到四成。(2012.7.25自由時報)

細審近十年來台灣的用電更為成長,於1990年的平均每人的用電量4,421度,2000年為8,300度,2010年為10,313度。依行政院版的能源政策,估計2020年用電需求將比目前增加約40%。雖然在金融海嘯期間,台灣的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略有降低,但去年又回復6 %的成長率了。

為因應如此高的用電成長,台電公司計畫將繼續增建(彰工火力增1,600MW,台中火力增1,600MW,林口火力增1,800MW,深澳火力增1,200MW,大林火力增1,850MW,民營和平火力增800MW) 計8,850 MW,與可能運轉的核四廠2,700MW,以上合計較目前的發電容量48,880MW約多出24%容量。為了讓這些發電設備能有功能,怎麼可能去節能、減碳?民營電廠之稅後淨益率達10~20%,發電越多賺越多,怎麼可能去節能、減碳?在雲林的六輕工業區內的(多家)汽電共生廠,一年又為台塑企業賺進上百億,怎麼可能去節能、減碳呢?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2010年實施,到底增加多少再生能源的設置容量、發了多少電,及投入多少補助金額?全國五大耗能產業,鋼鐵、水泥、造紙、紡織、石化產業的工廠、產業,是否已節了多少能、減了多少碳?全國內最大碳排放的幾家大廠,台電公司、中鋼公司、中油公司、台塑(王永慶家族)企業公司∕工廠們,是否已節了多少能、減了多少碳?要求企業、廠家們逐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密集度,以及如申報、認證啦,都是照顧大企業們的障眼法。反而,如雲林縣、高雄市要「依法」對轄內企業徵收「碳稅」(或類似名目),反而被環保署罵得臭頭,說「違反環保署政策」、「不具專業」。

若要節能減碳,大企業要一齊來,各種方法都要用上,要設定逐年、逐家減碳目標,如要求六輕工業區內的汽電共生廠由燃煤改為燃氣,否則就 把補助的費率降為零…。當然,包括擴大便捷的大眾系統、推廣鼓勵節能建築及建材、提高家電之效能、鼓勵補貼風能、太陽能、生質能等…,也是有效的政策。 「節能減碳」,若只是一直要求民眾:停止烤肉、少開冷氣、隨手關燈、少開車多走路、隨手拔插頭等小瞥步,恐怕是騙騙老百姓及小孩子的手腕。要人民生活上更 「節能減碳」,鼓勵人民多吃「烤蕃薯」,或許是頗具創意的作法吧。

註:各種碳排放係數及生活上排碳量計算,可至如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check/Co2_Countup.aspx等查詢;全國及各部門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上經濟部、環保署網站上查詢。

本文刊載於8月20、27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