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這樣子的零廢棄 歡迎來到毒物星球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環保署於今年1月對外正式提出廢棄物填海造島(陸)的計畫,分三期13年推動,估計所需經費為902億5千萬元,相當於每年要花69億,接近環保署正規的一年預算。在許多生態學者與民間團體大表反對與疑慮下,環保署隨即展開政策環評,於3月29日舉辦範疇界定會議,並於近日舉辦公民共識會議,蒐集民間意見,供政策環評參考。

暫不論廢棄物填海造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觀諸環保署的說明以及公民共識會議資料中,充滿了偏頗的言論,明明就是尚未能達到零廢棄而需要擴張最終處置場的空間,並把腦筋動到不會說人話的大海,環保署長卻對外說明:「真正可以達到零廢棄的東西,就是國土再造,甚至海岸線再造。」在公民共識會議資料中說:「然而,倘物質無法作為能源或回到原料階段者,為符合資源循環零廢棄最終目標,填補資源循環缺口,將該類物質運用於可達成零廢棄之國土再造及海岸線再造之填海築地工程,連接陸地者稱為造陸,離海岸一定距離者則稱為造島。」

但是,填埋的焚化爐有害飛灰固化物或者底渣,並不會因為成了人工島嶼的一部份後就變成資源,也沒有循環到正常經濟體系,而且人類還要擔心,萬一地殼變動,超大海嘯,或者填埋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颱風豪雨,讓這些含有高量有害物質的廢棄物直接暴露於海水而汙染海域的可能性。即使填埋的是不含毒性物質的廢棄物,填埋場址的海域生態與棲地也將永久消失,而這些生態系原本可以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包括食物、調節氣候、分解污染物、防洪等功能,也將永遠喪失,我們難道可以把這種充滿外部環境成本的掩埋措施,講成是講究避免對環境生態造成影響的零廢棄措施嗎?

更可悲的是,公民共識會議手冊中在比較陸上掩埋與海上掩埋的優缺點時,為了美化掩埋,而稱填埋土地過程是一種土地馴化,讓原本無法使用的峽谷、沙坑,轉為人類可以使用的土地。原來在環保署的眼中,充滿生命的土地為野蠻,而充滿廢棄物、毒性物質的土地為溫馴。這樣的文明,多麼可歎!本協會於去年底出版的法國知名環保漫畫《毒物星球》,描述人類在日漸扭曲的價值觀與行為下,將會住在一個充滿毒物的星球上,不知道美好大自然為何物。對照環保署的這些言論,竟是如此寫實。

真正的零廢棄,是講究「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循環利用」,同時要「避免焚化與掩埋」。環保署如果真的要達成零廢棄,就回收而言,現在生活垃圾中有39.57%的紙類、35.68%的廚餘、16.57%的塑膠。許多縣市都還沒有足夠的堆肥設施而無法收集生廚餘,許多可回收的塑膠、橡膠都還沒有被回收,所需的這些堆肥設施與塑膠回收設施(包括把難以物理方式回收的塑、橡膠熱裂解成油品的設施),加一加可能不到百億,卻可省卻許多掩埋需求。環保署常常對外哭窮,竟然可以向行政院要到902億的預算,卻全部投入最末端且最不環保的措施,如此下去,毒物星球就離你我不遠了。

註:關於902億,環保署後來回應說是和其他要填海造陸的部會一起負擔的。然而政府是一體的,如果政府只願意在末端處置設施的海上掩埋場出大錢,卻不願意花點小錢,充實可以源頭減量、避免底渣產生的堆肥設施;同時採取行動,公告所有塑膠製品為應回收物,以強制焚化爐毒性物質主要來源的塑膠製品生產者負起回收責任;並增加環保人力與預算,比如說設立化學安全管理署,讓他們可以好好從源頭限制或禁止毒性物質的使用――那麼真正的零廢棄將遙不可及。對於環保署填海造陸政策的詳細批評,請見:《莫讓零廢棄夢想就此葬送大海》

⊙本文簡版刊載於8月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從瘦肉精,看官民互動關係

作者:陳曼麗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董事長 / 看守台灣協會 監事

2012年,民間團體在「進口美國牛肉是否要開放瘦肉精」的議題上,和行政院執政團隊起了大大的爭執。台灣政策對瘦肉精是禁用,但行政院是打算要開放瘦肉精,而民間團體是反對的。從記者會反對聲浪,到地檢署檢舉,到監察院陳情,到遊行串連,到立法院公聽和旁聽,民間〈反美牛瘦肉精聯盟〉幾乎是週週發出聲音。

官方從一開始就是要開放的態度,出文宣品又強力動員遊說,擺明就是要讓台灣開放瘦肉精。有一次,行政院本部的處長出來接見民間團體,居然說出:「牛肉含瘦肉精,就好像蔬果含農藥,擔心的人就選擇不要吃,或是去吃有機的。」這樣的心態,讓人民更不安心,好像讓一些不好的東西(類似瘦肉精和農藥)變得合理化了。台灣有機蔬果生產量不到百分之五,人民只能自求多福,自力救濟。

國際上對瘦肉精是有爭議的。對動物而言,讓動物圈養後餵含萊克多巴胺飼料,令動物產生焦躁具攻擊性,還會軟腳跛行,非常不符合動物福利。人,經由食用牛肉移轉到人體的實驗,並未完整,只有生產瘦肉精的禮萊公司提出一份六位成年男子的實驗報告,沒有其他數據,所以沒有「安全報告」,也沒有「不安全報告」。

美國說:這是政治議題。台灣不讓瘦肉精美牛進口,美國就不跟台灣談經貿協議。美國也是用這樣的手法在日本和韓國操作,日韓民間反對聲浪升高,日韓政府對美國說,我們國家人民反對,所以,你要給我多一點利益,我才能向國人交代,所以日韓拿到他們要的利益。相對台灣,政府沒有運用民間的力量,不把民間當助力,反而當阻力,一昧壓制民間的聲音。當執政黨的立法委員不敢站出來時,三組在野黨的立法委員倒是對行政院的官員嚴格質詢,毫不鬆懈。這也讓民間團體看到政治角力的利害面。

七月六日,在國際上CODEX做出69:67表決瘦肉精的決定後,七月二十五日,台灣立法院臨時會也在國民黨占優勢的情況下強行通過開放瘦肉精。民間團體看到執政團隊的喜悅表情,反而顯得非常失望。這就是政府嗎?

民間憂心,政府有能力去檢查標示嗎?民間希望是能標出肉品的瘦肉精成分ppb是0? 5? 還是10?我們不想吃有瘦肉精的牛肉,總要標示出來,人民才能選擇。現在強制標示的「只有產地」,所以消費者只能看產地是「台灣」「美國」「加拿大」「澳洲」!我們希望美國還是有不含瘦肉精的牛肉賣到台灣,而不要「劣幣驅逐良幣」,連原來的優良美國牛肉也不見了!

民間監督政府,參與政策討論。但在瘦肉精的議題上,我看到政府討厭民間,連會議也不邀民間團體一起好好商議,難怪有民間學者進去之後, 要求資訊公開不得,憤而離席。台灣離民主,還很遠哪!

⊙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3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環評的法治意義

作者:戴秀雄/逢甲大學土地管理 學系助理教授

台中市要在海邊蓋企鵝館,要開發的是整個園區,卻對外只針對企鵝館部分聲明無須環評,在這樣的狀況裡,我看到了台東美麗灣開發案的影子。

姑且不論這個案例的發展是否真的是化整為零意在規避環評,從空間土地利用的控管與環評制度的作用來看,卻是令人不得不深思的。

空間土地是連續體,並不會因為地籍界線的切割,就會讓個別土地利用所衍生的影響,侷限在那塊土地的空間裡,也因此,土地開發行為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原則上必然存在,並且主要是被該開發行為的特性所決定,而不是面積的大小。而為了能準確掌握由開發到設施完成後營運對周邊環境的衝擊,一個開發行為縱使分期分區執行,仍必以整體進行環評,而不是分期分區地實施環評,以免先做環評的部分在環境衝擊的考量之不足。源於這種空間環境上的特性,有時甚至 在特定空間範圍,某種類型開發行為初期個別實施會被認為環境衝擊微小,但個案總量累積到一個規模後,也是要做環評,其原因也在於此。

換句話說,法律規定應該要環評的項目與規模門檻,並不在於那些不用環評的項目對環境完全沒負面衝擊,而是因為行政上不可能所有開發行為 都實施環評,故利用開發行為類型搭配面積大小的門檻,過濾一些比較可容忍的、環境衝擊原則上較小或較無害的開發行為,以降低行政負擔。

此外,環評的制度精神就在於,讓開發者、事業主管機關在企圖改變現地狀態時,強制納入對於環境的考量,把環境因素在決策過程中內部化, 以平衡過度開發導向的思維。換句話說,環評程序所帶來的麻煩,其實就是那個將環境因素、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關鍵,就是在防止不擇手段與不計代價的開發行為。 所以也可以說,環評制度被設計出來的目的,並不是以無理地阻擋所有開發行為,而是迫使開發行為的規劃、設計留意環境方面的需求,而只有極端不合理的案件才會被環評擋下。

從前面兩個觀點來說,將一個整體開發案切割其中一塊小於環評門檻的規模出來,然後主張可以不用環評的做法,不管是出於民間企業還是官方機關,都是悖離空間環境連續相互影響特性,以及環評制度整體考量的基本精神。這種情形下,縱使認為環評制度被設計得非常不合理,須要被檢討修正,也該透過環評法的修正處理,而不是化整為零地切割開發行為;尤其當開發行為不具有急迫性時,這樣的切割方式要讓人不認為是刻意規避環評恐怕也很難;而如果這是有意 為之,那這就是對於國土合理利用的控管與環評制度的虐殺;我們如果能接受這樣做法是合法的,那麼,我們不只背棄了環評制度設立的精神與宗旨,更嚴重地,我 們只是在追求文字與外觀上的法治,而也背棄了真正的法治,根本有愧於自稱為法治國家。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1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國產開發A計畫?切勿A走台灣的永續與未來

作者:王毓正/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隨著近日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94%,執政團隊亦宣示GDP保3為首要努力目標。財政部更提出「國產開發A計畫」,主要內容乃是所謂活化國有地計畫,預計4年內由國產局針對20個國有地進行BOT開發案規劃,並宣稱包括相關權利金、稅收、民間投資等在內,可創造至少2,110 億元的總效益,被規劃國有地開發包括有台糖、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所屬土地。若從農地便於大範圍開發及農地轉工商用地可增加稅收的角度來看,國有農地被列為首要優先之國產開發目標應是可以想見的。

然所謂國產開發,其實僅是一貫的經濟政策老路而已,從中科三、四期開發案及2006年蘇貞昌時任行政院長所提出之所謂「大投資大溫暖」 計畫,莫不以台糖農地換取工業發展。台糖是台灣最大農地地主,其自日本的會社組織所接收之土地約11萬公頃,佔當時全台公有農地2/3,全台可耕農地的 17.5%。也因此台糖向來即承擔著滿足政府各種土地需求之任務,以致台糖所擁有的土地面積目前已縮水至約為5萬餘公頃。台糖土地不僅是農地,同時多數更屬優質農地,因此亦代表著台灣可耕種面積正逐漸地減少中。隨著氣候變遷的情勢加劇,農業與糧食供應穩定已非傳統的農業政策而已,目前各國莫不將其提升為國 家安全層級的議題。因此國有農地應避免被超限開發或淪為政績提款機,事實上是一個國家安全層級的嚴肅問題。

儘管近年台糖改以小規模土地出租代替出售的方式配合經濟開發,表面上彷彿對台糖的土地減少有所減緩,然事實上對於本即具脆弱性的台灣農業與弱勢的農民而言,潛藏的威脅不僅未減反增,甚至透過許多障眼手法,使農民及大眾輿論忽略了情勢的危急。以前述的「大投資大溫暖」計畫為例,其對北高雄農業以及全國糧食命脈的威脅絕不亞於受到高度矚目的中科三期與四期開發,但至今受媒體與社會關心卻有限,原因除了媒體本即重北輕南外,主要即是因當中使用了開發障眼手法所致。台糖農地只租不賣,即減少了出賣國產之質疑;再者,透過10公頃開發規模之限制,一來可免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同時亦可避免成為如中科 三期般受矚目之「環評爭議案件」;二來,開發化整為零,用以掩護大規模開發之事實。然小規模個別廠區匯集而成仍舊是大規模的環境污染,但在此過程卻跳過了環評制度的把關與相關農民權益的維護。農地一旦轉作工業利用後,不僅日後不易恢復農業使用,亦難以避免不影響週邊農地品質,故縱使台糖農地只租不賣,仍無法改變農業與糧食供應一再受到斲傷的事實。故本文呼籲政府面對政績壓力,急欲擘畫經濟大餅的同時,不應僅為了追求表面數字的好看,卻同時犧牲了環境的永續以及社會正義。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23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的經驗分享

作者:劉烱錫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主任

有機市集值得推廣 台東大學自2011年5月15日第二屆台東綠色科學博覽會起,於每周日上午八點至十二點辦理有機農夫市集,一直維持10至12個攤位,至今已超過一周年。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能持續不中輟的因素,我認為有機消費群的形成與增加、有機農夫可實質獲益、台灣社會有機風氣漸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 處對有機農夫市集的補助,以及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得到志工與工讀生協助辦理有機農夫市集等。台東市區是一個約五、六萬人口的小城,可以支撐起一個有機農夫市集,基於推廣健康與環保生活,我認為全台各鄉鎮市也值得辦理。

消費市場漸入佳境 就消費市場面觀察,在2011年5月至9月期間,創新育成中心結合健康講座、有機農場體驗、包有機粽、釀酒、釀醋等活動,並透過夾報、電視跑馬等方式行銷,以及促銷打折與會員卡打折等方式行銷比市場價格高的有機蔬果和有機加工品,建立約50位會員做基礎,但除少數熱賣商品如松林梅農場的鳳梨、金洺農場的西瓜外,大部分農產品仍無法賣完。9月學校開學後,增加綠色科技產業碩士班學生擔任有機農夫市集工讀生,並招募志工,同時改以發簡訊給會員及台東大學教師員工、在台東的校友之做法,到年底時,蔬果類已有供不應求現象。11月時,有廠商想透過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提供有機蔬果與加工品,此時已無足夠數量提供 廠商。2012年至今隨累積知名度而自然成長,有些攤位一天可賣上萬元,不少攤位達5000元左右。但多因有機產品量不足,至六月底時,蔬果類在約上午 10時已所剩無幾。另有機加工品除清亮有機農場的產品尚能售出外,茶葉、咖啡、醋、酒一直難以突破,直到2012年後,以有機食材製作的小毛驢麵包與豆腐、東傑有機茶、筠景咖啡等加工品漸入佳境。

有機農場產量待突破 2011年5月至9月開始試營運時,可提供有機蔬菜者僅聖母、清亮、松林梅等農場,供不應求;可提供水果者有頓頓、清亮、筠景、緣源園、金洺、巒巒山、麗 園等農場,大多種類水果尚可賣完,但芭樂、釋迦銷售有限。有機加工品如山豬園咖啡、樂山咖啡、鴻安圓佐料、佳芳茶園、多力米等則一直沒有起色。創新育成中 心帶領有機農夫於8月間前往台中參觀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多數有機蔬果農夫均前往觀摩,有機加工品攤位對本有機農夫市集則興趣缺缺。在本次觀摩後,原本 生產水果的有機農夫開始投入種植有機蔬菜,期能供應有機市集之需求。但消費量增加,到2012年中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量。即使這段期間,新加入活泉、加 典、東傑、大峰、綠野香蹤等農場,仍難滿足有機市集的消費需求。為此,台東大學邀請MOA基金會、成功大學綠色認證服務部合作辦理有機耕作的媒合行動,期 待更多人投入有機生產。

全面邁向有機農業 一年來執行有機農夫市集經驗顯示,有機農產品市場仍未飽和。目前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的消費者仍以教師人口佔大多數,且還沒向全縣軍公教推廣,即已呈現有 機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未來還有外縣市與國外的市場可開發,因此我們樂觀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在數年內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況且,目前在本有機農夫市集擺攤的 有機農夫也樂於分享有機耕作技術。建議各界能繼續推廣有機耕作,招募更多民眾與社區加入有機生產的行列。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3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