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開徵能源稅創造多贏新局

作者:陳鴻達 /看守台灣協會會員

馬政府信誓旦旦要推動稅改,並以證所稅為首要目標。本人認為馬政府找錯目標,因為台灣目前最迫切的稅改是開徵能源稅,進行「綠色租稅改革」。以課徵能源稅來反映化石燃料使用與石化產品煉製過程中對環境與健康之衝擊,並鼓勵節約能源與增進能源使用效率,達成多贏的結局。

眾所皆知化石燃料使用與石化產品煉製過程中,皆會對周遭環境與民眾健康造成衝擊,但由於台灣能源相關稅賦偏低,使得其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無法內部化,造成社會福利的淨損失(dead weight loss)。這也等於鼓勵耗能產業之發展,並減少節能減碳之誘因。歐洲各國皆藉由能源稅的課徵,一方面將其外部成本內部化,另將此稅收用於調降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費,減少另一種社會福利的淨損失,使得社會資源做更有效率的配置。論者稱此為「雙重紅利」效果,此類租稅調整又稱為「綠色租稅改革」。

過去立法委員或行政院所研擬的能源稅條例草案,皆只對化石燃料商品課徵,這雖然可矯正燃料使用所造成的外部效果,但卻遺漏石化產品煉製過程對環境的衝擊。事實上不管是各項油品或石化產品,其源頭都是原油,且冶煉與使用過程皆會對環境造成衝擊,故本人認為亦應將石化產品納入。由於石化各種上中下游產品項目繁多,故在此選定石油腦(輕油)作為課徵標的。因其為各種石化產品的共同上游原料,且可避免與油品重覆課徵。但天然氣因屬較清潔之能源,為鼓勵各界使用,故免除其能源稅稅賦。

至於稅率方面,建議採「按量課徵」,並以汽油每公升徵收2-6元為基準,其餘商品依其所含熱值與汽油之比值課徵。各項化石燃料的熱值,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溫室氣體登錄管理平台所建議之數據。各項實收稅率,授權行政院依國內外相關情勢明訂之。未來相關化石燃料之貨物稅若取消,本條例之稅率再配合調整。

此外由於各項能源商品使用與石化產品煉製過程,皆會對環境造成衝擊。因此能源稅的稅收分配,應儘量用於彌補其環境衝擊所造成之損失。然能源商品使用有些是屬於「移動汙染源」,受衝擊的對象比較不明確,故其稅收可歸中央政府。但規定其中的百分之十用於全民健保,另百分之十用於長期照護,以發揮雙重紅利效果。至於石化產品生產過程對環境之衝擊,主要落於產製廠周遭,對附近居民健康之衝擊甚大,故建議提撥石油腦項下百分之四十稅收給當地地方政府,以供當地地方政府運用於環境保護與民眾健康等相關善後支出。

目前有若干縣市政府提出碳稅自治條例,中央政府以此權限屬中央政府來否決地方政府,但遲遲未能提出中央的版本,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9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在地行動 拯救未來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號稱有4萬多人參與的里約+20地球高峰會已於6月22日落幕,並發表了《我們希望的未來》這一文件。該文件洋洋灑灑,共53頁、283條文字,涵蓋永續發展的各個層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聲稱這是多邊主義的重大勝利,因為各國透過這份文件,重申他們對永續發展的政治承諾,同意建立一套永續發展目標,並設立關於永續發展的高階政治論壇。同時該份成果文件也「呼籲」各國採取廣泛行動,比如說發展綠色經濟來達成永續發展、強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角色、提倡企業永續性報告的措施、採取比GDP更進一步的方式來評估國家福祉、建立永續發展的籌資策略、採行十年的規劃架構來處理永續消費與生產的議題。

然而公民社會對這份文件並不表滿意。國際削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網絡(IPEN)評論指出,這份文件「雖然全面,然而內容相當薄弱,無法反映人類所面臨全球危機的急迫性。」的確,該文件中雖體認到許多問題,強調各種處理原則的重要性,但缺乏強制性與具體的行動與目標;甚至某些文字不當或模糊不清,而予不永續產業可趁之機。另外,「這次高峰會雖然號稱有公民社會的全面參與,但顯然沒有反映公民社會的聲音。許多工作小組因為會議空間擁擠,很快地就謝絕非政府組織的參與,而只有各國代表才能在工作小組的會議上發聲。」由公民社會所舉辦的周邊活動和大會場所分隔在城市兩端,坐公車要花三個小時,這表示許多國家代表並沒有聽見數千個公民社會團體所傳達的重要訊息。

這樣的結果是可以想見的,毋寧也是悲哀的。當前人類面臨了許多迫在眉睫的危機,危及我們的生存,然而在既得利益者阻撓下,這份危機感卻無法轉化為有力的集體行動。這些既得利益者可能是石油大亨,或者是不肯犧牲些許經濟利益的國家。這也反映了各國公民社會力量的不均與不足,無以讓短視的企業或國家政府就範,達成我們真正想要的未來。在多數國家的政治議程上,永續仍只是個漂亮口號,重要性仍不及眼前的經濟危機;儘管目前的經濟其實是永續的絆腳石,應趁此波經濟危機進行大幅度的經濟轉型,但因循苟且的施政理念仍充斥全球舞台。美、英、德三國元首均未親臨此高峰會,即可見一斑。

面對這種各懷鬼胎的國際困境,我們不能巴巴地等著各國政治人物達成共識來拯救我們,而是必須展開更多的在地「自力救濟」行動,從個人、社區、城市,擴展到國家,讓永續成為全球潮流。而國家政府在無力推動永續進程下,至少應該下放更多自治權利給地方政府,讓他們可以推動比中央政策更嚴格、積極的治理行動,畢竟要達成地方共識比達成國家或全球共識容易許多。比如高雄、花蓮、雲林要開徵碳稅,拿不出更多錢來補助地方政府進行環境治理的中央政府有何立場說不?

⊙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綠色經濟中的新貨幣想像

作者:林震洋/綠黨黨員

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正在巴西里約進行,據環境資訊協會記者莫聞6/18的報導,前巴西環境部長席爾瓦演講倡言:「近代文明面臨崩壞的臨界點,想法和觀念要如何轉變,是每一個人都應思考的課題;我們已花了太多費用來拯救金融危機,卻只願意付少許的錢來拯救環境危機。」

陳虹穎女士也在〈當永續發展對上亞太軍備競賽〉一文中,點出此次會議七項議程(就業、能源、糧食、水、海洋、城市、災害)缺漏了「廢除軍備」這重要的轉型方向。本文試著對綠色經濟中的「貨幣制度」做建言。

如果拿人體來比喻國家或經濟體,分成骨、肉、靈不同層面來看待,那麼思維、價值觀,是抽象無形的靈性層面;商品、原物料、勞務的交易,是肉體、組織、器官的層面;政策法律的剛性規範,則像是骨骼一般;文化傳統像是DNA,代代傳承又不停變異。

金融、貨幣,是身體中哪個部分呢?血液與紅血球,供應營養各地區、各器官的生命活動。但是,當今的貨幣不會衰敗,它不斷成長、再成長,讓組織器官長大再長大,代價是消耗越來越多的能資源。地球只有一個,但國家、經濟體有很多個,相互競爭著養分。以美國、美元為首,引領全球經濟系統的擴張。

在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之成因時,美國社會評論家艾華生(Charles Eisenstein)曾指出文明轉型的方向:反轉「利息」制度,讓持有貨幣的人必須付出幣值降低的代價,貨幣將只保持必要程度的流通,而非指數的成長;同時也讓舊貨幣內含的競爭與隔閡,被分享、關懷的本質所取代。此外,發行範圍有限的社區貨幣,可以凝聚社區的認同與力量,以在地資源滿足在地需求,也是重要的經濟轉型策略。

另一個綠化經濟的角度,是從文字符號上著手,改變「錢」這個文字以及連帶的意義和認知。古代貨幣是貝殼,但為什麼「貝戈戈」變成了低下的「賤」字呢?大概是兵戎相戈,貝殼被打碎成為廢土,而金屬冶煉技術進步了,金子最不會腐壞,成為永恆價值的象徵。

在二次大戰後,英美等國簽訂布列敦森林協定,制訂了以美元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基準的釘住匯率機制。那麼,過去幾十年間的「錢」字,應該寫作「美戈戈」,以反映出美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

未來,我們想要甚麼樣的經濟制度呢?新時代的貨幣,該怎麼書寫,如何指稱呢?以守護生命為核心價值與原則,左邊取「生」字;消彌戰爭,永續裁軍,右邊取「戈平」。新的「錢」字也許可以寫成「生戈平」。

再具體一些,當清潔飲用水,被工業、科技、核災的廢水所污染,不再唾手可及,淪為珍貴的資源,甚至足以引發戰爭,「水」字部就更是「錢」字合理的新部首。以水資源做為貨幣發行量的基準,讓經濟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數學理論上,而是在環境健康的現實基礎上,善用有限的(水)資源,建立循環、穩定的貨幣制度與經濟系統,終止戰爭。於是,「水戈止」這新文字,渴望著永續的未來。

⊙ 本文簡版刊載於6月24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