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萊克多巴胺–培林–瘦肉精

作者:周晉澄/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商品名為培林,是腎上腺乙型受體作用劑的一種,俗稱受體素,具有類交感神經興奮作用,原本是開發 為氣喘治療用藥。培林與其他相關藥物,如克崙特羅(Clenbuterol)、沙丁胺醇(Salbutamol)、濟帕特羅(Zipaterol)等,添加於飼料,具有蛋白質合成功能,增加瘦肉的比例,因此通稱為瘦肉精。

培林的使用方式是動物在最後的肥育階段,大約使用一個月左右即上市。培林在動物體內代謝很快,六小時即可排出約一半,但殘留於屠宰後肌 肉或內臟的瘦肉精不易消失,加熱烹煮亦不易破壞。使用瘦肉精飼養動物後如無適當停藥期而殘留於肉品,即可能為消費者所食入。過去有相關毒性較高瘦肉精經食入後,發生人類急性中毒報告,出現心血管不適等症狀,因此限制使用,以避免吃入含大量瘦肉精的肉品與內臟,造成不利健康的效應。

培林相對於其他瘦肉精而言是毒性較低的受體素,但並非無毒。目前有26個國家(地區),如美、加等登記核准供豬隻或牛隻與火雞等使用。 相對的,歐盟與中國等國家則將培林列為禁藥,台灣目前亦是將所有的瘦肉精都公告為禁用的動物用藥,所有在台灣使用與食用的農畜產品皆不得檢出,當然也不可 能訂定動物用藥物殘留容許量(maximum residual limit;MRL)。國際食品標準委員會(CODEX)自2008年起依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評估,研擬培林MRL草案,但至今皆無法達 成一致的決議,即尚無統一適用的國際殘留標準,如直接引用並稱之為CODEX的MRL是不正確的說法。

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針對JECFA的報告有相關研究數據差異與可信度的質疑,對於人體安全評估不足,尤其是缺少敏感族群的評估,亦持不確認的態度。培林不是自然的產物,也不是用於治療動物疾病目的,是人工添加於飼料而改變動物體質的。歐盟反對非治療目的的所有促進成長之非天然 物質的添加使用,因此歐盟27國持續反對。中國則提出內臟,尤其是肺臟等仍有高殘留的資料,質疑MRL草案考量不足。華人飲食習性不同,食用較多量的臟器,而婦女坐月子時更是以腰子等進補,特定的食材與飲食習慣未納入JECFA考量,中國認為低估健康風險,因此反對MRL訂定。中國與歐盟合計佔了全球 70%豬肉的生產與消費量,如無中國與歐盟的支持,MRL的訂定並執行將損及CODEX的信譽。

近幾年台灣邊境與市售牛肉抽驗,不時發現瘦肉精殘留,尤其多與美國進口肉品有關,如去年抽驗市售牛肉59件,其中培林殘留10件,不合 格六分之一,全是美牛,邊境查驗172批,有45批不合格,亦是美牛。執行三管五卡僅有部分成效在邊境與境內發生,原意要阻隔與決戰於境外,即從源頭限制管控,明顯未達。

台灣的飲食習慣與中國相近,考量亦可參照,不可以美國評估方式直接套入適用。培林的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資料相當不足,添加飼養動物不是必須的,而且豬隻餵飼後出現包括敏感、焦躁不安與具攻擊性等緊迫的相關現象,這些特定藥物刺激產生的反應是不人道的,是與動物福利背道而馳,文明的消費者食用前當有進一步的考量。

◎本文簡版刊載於2月2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建構台灣九孔海洋保護區

作 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台灣的九孔(Haliotis diversicolor)養殖是道地的台灣在地產業(種 貝、育苗、龍鬚菜餌料、人工合成飼料、養殖設備等都是本土產業),全國產量在1976年為38公噸,產值約為1.4億元;1995~2000年代更達到最 高產量2,500公噸,產值突破13.5億元,是台灣九孔養殖的全盛時期。但自2001年,爆發九孔幼苗由附著基脫落死亡(脫板症);出現成貝大量死亡, 引發全面性大規模死亡潮,2009年至今全台的九孔幾乎全軍覆沒。九孔產業由漁村如日中天的股王,一夕跌停為夕陽產業。台灣九孔又步入台灣草蝦、海鱺養殖的覆轍和魔咒。

2003年漁業署責成學術單位組成專案調查小 組,試圖找出問題原因並研擬解決對策。嫌犯由溶藻弧菌、皰疹樣病毒、20面體球型病毒;演變到氣候變遷,亦即大環境――全球暖化改變洋流引起藻相丕變,導 致九孔營養不良抗病力減弱。連主管台灣水產的相關專家都宣稱台灣是九孔疫區,無藥可救,建議九孔業者轉型養海膽、海參。總之政府主管機關至今仍無法提出一 個完整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乃開挖整建原本潮間帶之海蝕平台上的潮池而成,標榜與天然海水直接相通,靠著每天潮汐的漲落,置換池中海水與清池,可以節省水、電、人力等養殖成本。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以閘門控制調節海水的進出,和天然環境僅一閘門之隔,是不折不扣的開放系統。

開放系統的缺點是很難,甚至無法控制許多變因, 環境因子是其一,傳染性疫病的管控是其二。此外,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又群聚,集中在有岩礁的特定地區,彼此共用鄰近甚或同海域的海水,使用過的養殖池用 水也未經生物化學等標準去處理污水,即徑自排放至周遭海域,一旦有一養殖池發生傳染性疫病或是汙染源(養殖生物的排泄物、藥物、斃死生物體、殘餌等)流出或沉積海床,隨後蔓延散開必成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

其次,溫度劇烈變動,尤其是颱風會誘發九孔成熟種貝同步大量排精與產卵,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不異是變相進行人工種苗放流。由於養殖九孔有效族群數目過小,易釀成遺傳飄變,同時其基因庫與基因多樣性亦遠低於野生族群。經年累月無意識人工種苗放流約20年,台灣野生九孔族群的稀少很難獲得,或許和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一度蓬勃發展有關(競爭棲地和餌料、近親交配與稀釋種質),頗值得進一步探討。

科學家發現鮑魚有阿里效應(allee effect),種貝族群的密度必須達到某程度,否則即使環境再適合也無法重建資源。因此台灣應儘可能規劃構築種貝高密度分布的海洋保護區,進行資源管 理,恢復過度濫捕所造成的九孔天然資源量的衰減,重建台灣九孔資源。九孔是藻食性動物,九孔養殖比起台灣一味耗能、超抽地下水兼破壞犧牲環境等社會成本的肉食性水產生物養殖,是對環境非常友善、永續的水產養殖模範產業。台灣九孔業者曾經締造台灣九孔技術獨步世界,日本驚艷,創新傲視全球;中國仿效,養殖產量世界第一的輝煌紀錄,是台灣人民共同的甜蜜回憶。台灣九孔產業是否能夠再度站起來,在台灣發光發亮,端看台灣當前水產領航決策者是否有當年決策者的眼光與膽識!


颱風或暴風雨誘發鮑魚(皺紋盤鮑;Haliotis discus hannai)與九孔(H.diversicolor) 雌雄同時排精產卵,雌雄個體相隔的距離,強烈影響精卵受精成功與否,與受精率的多寡。


蝟集於同一岩石密密麻麻健康的紐西蘭鮑魚H. iris群 落,可保證締造完美的受精率,孕育最大量的下一代。

◎本文簡版刊載於2月13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讓體制內管道成為社會改革的助力

 作者:戴秀雄(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助理教授 )

台東杉原美麗灣的環評撤銷案經最高法院判決確定,成為台灣環保運動史上另一個重要的進程。但是,回思過去幾年來眾多的爭議事件中,無論是源自土地徵收、都市更新或是勞工保護,姑且不論訴訟的成敗機率,真正將對國家機器提出行政爭訟的方式作為抗爭手段,甚至是做為社會運動的伴隨抗爭途徑,除了著名的中科三期、永揚及美麗灣案,仍然相當罕見。嚴格說來,這種現象在一個號稱民主法治的社會,毋寧是怪異的。

無可諱言地,任何訴訟都是一種體制內的抗爭或尋求救濟的手段;如果一個問題可以透過體制內手段得到可被接受的解決,那麼體制外的抗爭手段(尤其是走上街頭的群眾運動)原則上可以儘量省卻;換句話講,體制外社會運動最重要的功能其實是在於提出制度建立或修正的要求,並且透過其形成的壓力迫使立法或是行政部門配合;然而透過對國家機器的行政爭訟卻是對現有體制最正面、嚴酷的挑戰,它不止可以用以針對國家機器執行法定義務時的瑕疵,更可以針對設計不良的法制;尤其訴訟途徑最後導向釋憲,更是可能直接對現行體制達到決定性改變的手段。

然而司法權的行使具有不告不理的被動特性,此乃民主國家體制上三權分立設計之使然,以致有起訴資格的人不為起訴,則整個司法系統即使能夠也願意介入事件,也只能晾在一旁睜眼放任事件繼續發展。就以土地區段徵收所引發的這麼多件爭議性案件來說,迄今仍無土地被徵收的原所有權人願意出面透過訴訟尋求救濟,導致事實上連得以嘗試透過釋憲去主張區段徵收做為開發手段仍可能違憲的機會也無從開啟,而這卻是當立法權與行政權無所動搖時,真正最治本的可能性之一。

歷經去年多件的抗爭,無論環保、勞工或是土地議題都有所獲也有所失,而事實上我們仍走在一條崎嶇而且還看不到路途終點的改革路程上;在這條路上,體制外的社會運動對於釐清價值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是體制內手段的運用仍有加強的必要,尤其更不該讓司法爭訟途徑投閒散置。值此之際,一方面正是呼籲更多法律人投入環保、社會關懷運動的時刻,另一方面或許在街頭抗爭之餘,更應該鼓勵、協助當事人站出來進行行政爭訟,甚至釋憲。姑且不論對我國司法系統的信心問題,如此當或可在政治對決之外,讓環保、社會議題的爭議能夠有效地在體制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本文亦刊載於台灣立報2月5日看守台灣專欄

何必非得張燈結綵才能喜洋洋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節能減碳已成為響亮的口號,但在口號與實際作為之間,仍有不小落差,不論是政府施政、企業行為或民間活動。

日前行經景美溪畔,一座連結新店與景美的橋身映入眼簾,只見除了橋上往來車輛與橋邊屹立著的盞盞路燈射出的燈光外,橋身亦滿是燈飾,夜空下異常刺眼。這種所謂的「光雕橋」,實則為「光害橋」,是講究奢華、卻未必有美學修養、不考慮所作所為對周遭生態之危害、更不知節能減碳為何物的產物。花錢裝飾這座橋的雙北市政府,節能減碳口號喊得非常響亮;兩相對照,格外諷刺。

據媒體報導,新北市與台北市政府於去年度聯手斥資1.3億元,為連結兩市的12座橋樑光雕,說要讓每座橋樑展現不同的都市歷史與特殊意象,並選擇在今年元旦夜點燈。然而要美化市容、展現風貌,有眾多選擇,不必要選擇這種與節能減碳互為衝突且要花大錢的方式。更何況這是人民的血汗錢,應花在刀口上,比如照顧弱勢族群、輔導失業人口、加強學童營養午餐、強化環保措施、建立再生能源基礎;這1.3億元用在上述任一事項,皆可造福許多人民,而雙北市政府卻以美觀為由,錢花在大量LED燈泡上,不顧當前國債高築,這若不以顢頇或紈褲子弟心態釋之,莫非要以圖利廠商視之?

當然,這種假文化、藝術、美學之名的作為,還可為政治人物帶來一種好處,而使他們膽敢不顧氣候危機,並濫花人民血汗錢。這好處就是其確實可討好部分民眾,讓他們獲得短暫虛無的快樂,而且是看得到的「政績」。類似作為如跨年煙火晚會、耶誕時節為樹木纏繞燈飾以及引起相當爭議的百年活動等等,在講求視覺效果的媒體渲染下,這種毫無經濟效益甚且有環境危害的作為像傳染病散佈到許多縣市,且規模有擴大之勢;甚至某些學校等身負教育之責的機構,也在節慶時有樣學樣。

在夜夜燈火通明的現代,仍要因循且擴大古時的節慶行為而不思其緣由,也不以更節約能資源的創新方式豐富其內涵,已讓「張燈結綵放鞭炮」成為我們社會病態、弱智的文化活動。先祖因為身處獸力勝於人力的時代,因為恐懼而發展出諸如放鞭炮驅逐年獸的喜慶文化;而現代人類已然擁有昌明科技而晉身食物鏈頂端,同時正以不永續的方式大量耗用地球資源而成為地球上所有生物聞之喪膽的最強悍入侵種,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出愛護生態系其他眾生的喜慶文化,莫再庸人自擾又擾人,以鞭炮噪音驅逐難得清閒的年夜美夢,以庸俗燈光干擾其他生物的夜間生活。

◎本文亦刊於台灣立報1月29日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