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對於鋼鐵業政策環評說明書之看法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環保署於日前(9月13日)針對經濟部工業局所提「鋼鐵工業政策環評說明書草案」(99年6月版)召開公聽會,眾多環保團體、環境關切人士咸表關切。由於鋼鐵業為高污染、高耗能、高溫室氣體排放的產業:排放戴奧辛量,約占全國的一半;使用能源,達全國的7.79 %,但產值才占1.7%(2007年);排放二氧化碳,約占全國的18 %。其對台灣環境的負荷,可見一斑。
經濟部工業局提出「鋼鐵工業政策環評說明書草案」,送環保署審查,雖是正確的作法,但該「說明書」所提內容、方案,有甚多不當、不妥或不週全之處。比如所研提的三方案及基本方案都是對現況妥協式的、承認現況的思考。以現況的鋼鐵工廠、製程技術為基礎,在小幅的變化下提出「三個方案」,至於其它具更高環境效能的方案,甚至零方案,抑低鋼材消費量的作法,如徵能源稅、污染費、溫室氣體排放費,限期汰掉污染性高的電爐廠等等作法之提議,則付諸闕如。如此,所研提之三方案,可謂無進步性,對環境效益的提升程度很低;同時也限制了新製程的加入,限制了更佳製程研發改善的可能性,似在保障既有煉鋼業者,即使他們已經製造了那麼多的污染問題、環境負荷。
故建議方案應朝向以下方向發展:建立污染者付費;使用綠色電力;應採用國際最先進(最具環境效益之)技術、製程;應訂定更嚴格的、標竿性的性能標準(如能源效率、單位產品污染排放量、單位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源使用密度、單位產值能源用量等;國內主要業者在這幾項指標相對落後先進國家甚多),若未能達成者,不准擴廠並限期淘汰。
雖然鋼鐵工業有其產業上的需求性,但也因其污染性高、能源消耗量大、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短期雖尚顧及產業現況,但中、長期應儘速淘汰污染性的製程或業者(電爐、生產單元),改以較綠色效能之製程、或降低國內產量,故應有整體性的「產業結構調整策略」,以為領導、指引。
由於台灣的環境負荷已經超量,而此「三方案」顯然不能積極改善現況,故該「說明書」第5.4節內所述各方案影響之定量估計及評比,及第七章的結論與優選方案建議,並不很有意義。故建議各環評委員退回該說明書草案,要求工業局重擬。未來鋼鐵工業政策應能基於環境保護及市場公平之原則,鼓勵使用及發展更佳之煉鐵、製鋼製程,讓更具環境效益、更佳之製程,可取代現有污染性頗高的電爐或高爐製程;同時整體產業發展也要有個限度,包括建立依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調降產業規模之機制,以符合環境永續性。

何處尋金黃稻浪?

作者: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過去住過農村的人們,可能皆見過那漂亮的金黃稻浪。最好看的時刻是在初夏的傍晚,當夕陽斜照大地,天空灑下一大片的金黃,紅光映照著豐飽的黃色稻穗,若再有微風輕拂,稻浪起伏,配上那颯颯的聲音及蟲鳴蛙叫,那真是人間一大美景。然而,這景色您有幾時沒見過了?
八月中,與好友同遊日本,下飛機後就搭新幹線北上,當電車離開仙台市,快速向北行駛時,好友把我搖醒,要我望向兩旁窗外。往外看去,兩旁盡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雖然當時尚未達最後成熟階段,但那無垠的農田深深的震撼著我!後來,由北返南,參觀頗受喜愛的日光東照宮,電車在抵達及離開日光市車站時,我依舊是看到了廣大的農田,由於此處緯度較低,稻穗皆已呈現金黃色,非常的好看。
這趟日本行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縱然在高度經濟發展下,日本本州北部及北海道皆仍保留了相當大面積的農田,並繼續從事於農業生產。這也讓我再度回憶起東京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本間正義教授的演講,他曾以開玩笑的口吻訴說一個故事,即在台灣加入WTO之後,日本NHK曾來台灣採訪農業景象,後來NHK以專輯方式播出,其結論大概有二:一為台灣的農業已經是奄奄一息,在目前的政策下很難看到出路;二為奉勸日本政府千萬不要學習台灣的經驗。本間教授言談雖然風趣,但這個故事卻讓我笑不出來,內心也感慨萬千。
何處再尋台灣的金黃稻浪?東部少數地區或許仍然可見,但是廣大的西部平原呢?當您搭高鐵南北來回時,何處見著金黃稻浪?我們的農地不斷地轉用,近二十年耕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1萬3千公頃,晚近大部分變更為住宅、工業區與公共設施,這包含政府強制的土地徵收。平地農田每年有22萬公頃處於休耕狀態,但高山邊際土地卻大肆開墾,破壞了水土山林。在合法轉用外,更有許多違法的使用,但各級政府對此卻都是視若無睹。再者,除了量的巨額減少之外,在於質的部分,台灣的農田也是面臨了許多污染危機。
審視台灣農業發展歷史,農田消失或農村窳陋,絕非是自然演變的現象,它其實是政府有意干預或刻意不作為的結果。現今我國糧食自給率僅有30%,我們政府的挽救政策在哪裡?當監察院對農舍提出糾正,主管機關卻僅是技術性的修改行政命令,而不是政策性的檢討農業發展條例第十八條的存廢;農村再生條例草草通過後,許多縣市皆積極圈地,要將廣大農田重劃為建地,而這部法令的主管機關竟然是原本應該盡力保護農地的農委會,這真是好大的諷刺!
唉,我們還有可能再見廣垠的金黃稻浪嗎?

人,要照顧身邊的環境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 監事

最近關心環境的人變多了。
有些社區裡,有樹木被砍,就有人拍了照片,對外求救。有些經常散步活動的步道,被鋪上水泥,水泥還覆蓋到樹根和螢火蟲的草地,在網路上披露,立即有數百人聲援。環境的品質漸漸被重視,過去希望爭取工程來到社區,現在對於粗暴的工程品質,傷害環境的美麗和舒適,群起抗議。不論在永和市環河道路拓寬還是新店市登山步道修建,人對於環境的態度改變了。保留一批樹木一片綠地,留下來的不只是動物的家,也是居民的家。
居民對於工程的形成,往往是不知不覺的,等到工程車和施工者進來,舉起鋸子,鋪上水泥,大家才知道原來決策已經完成,工程已經發包,工人到現場,要開始執行了。居民先擋下來再說,環境遭受破壞,恢復就來不及了。瞬間的喊卡,要多大的勇氣,要多麼的積極,瞬間的行動力,讓要阻止的人,快要心臟休克了。
台灣資訊不公開的情形仍是嚴重的。政府常常在網路上公告的只是地號和工程名稱,一般居民豈會漫無目的天天在網路上搜尋住家附近會要施工砍樹?只有在工程小隊人馬來了,才頓然知曉。其實,我有時在想:當地的里長知道嗎?里長同意嗎?里長會向居民公布嗎?里長會跟居民討論嗎?如果里長知道居民是怎樣想的,里長會不會要求施工不要粗暴,規劃要充分,甚至要求要停止?還是,里長是站在工程那一邊的?
如果每個人都重視環境品質,環境就會越來越好。以前會爭取工程款的人,我們覺得很厲害,現在我們發現長期維護與保護環境的人,令人敬佩。人是喜歡親近土地的,看到土地長出翠綠的草木,優雅的小花,充滿欣欣向榮的生命,人會看到生命的希望。每天住在公寓大廈的人,會感到綠地不足,所以現代都會人要爭取綠地保留,公有土地不要賤賣,變成水泥叢林。
經常看到賣房屋的廣告,往往呈現的都是一片森林,一棟建築物就在樹木綠地環繞之內,可見這是吸引人的住家環境。可是,到現場後卻發現只有稀稀疏疏的幾棵樹,有些失望。如果有一座公園,就很幸運了!如果真的有一片森林,就真的太奢華了!台灣有森林的地方,現在大家都希望不要去砍伐,以免造成土石流傾瀉而下,居民受傷慘重。人與環境共生,人與其他生命共榮,生命才會生生不息,充滿繽紛。
環境是大家的!這樣的觀念和作為,讓彼此不是只有私利的思考,讓自己與他人有美好經驗的連結。從現在居民會站出來保育生態環境,我察覺到環保運動普及化。現在的施政者,要更用力去維護,人為工程不是一直要加上去,有時可能要剪掉一些,讓生活多一些自然氛圍。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石化業 為人間帶來了什麼樣的煙火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凡那比颱風為高高屏地區帶來超大豪雨,左營岡山的單日累積雨量更是雙雙打破紀錄,讓重工業區雲集的大高雄受到重創,不僅許多工廠被迫停工,有些家戶更是浸泡在摻雜浮油(可能還混有許多工業污水)的雨水中,讓人不禁為當地居民的健康擔憂。這次的風災,不僅造成數十億的農業損失,也讓以石化業為主的大社、仁武等工業區損失上看30億。原以為這次極端氣候事件,會讓整個社會,包括近來大打廣告支持石化業擴張的政府以及全球暖化始做俑者之一的石化業界,能深刻反省未來發展方向,沒想到風災後不過數日,為我國培育化工人才的學界中竟有多位學者出來,以「沒有化工業,就沒有鴻海、台積電,就沒有經濟發展」為由,力挺國光石化。
這些學者的論點與工業局廣告異曲同工,企圖以不能沒有化工業來模糊環保人士「石化業不能再擴張」的主張,而其更指名道姓地指稱李遠哲院長不食人間煙火、活在象牙塔,才會反對國光石化,卻未反思延續目前石化業發展的規劃方向,將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人間煙火?(屈指算之,目前石化業即有造成周邊居民癌症死亡率提高、逸散性污染讓家家戶戶與學童掩鼻嘔吐、嚴重污染土壤與地下水、廢水排放造成附近農漁業損失、爆炸意外震脆民宅門窗、火災粉塵造成鴨子文蛤暴斃、毒氣洩漏威脅勞工與附近居民生命安全、促使工業社會以大量生產、消費與廢棄的模式耗費資源並產生許多萬年垃圾…)他們又活在什麼樣的象牙塔裡?其守舊、維護既得利益者繼續以不永續方式來營利的思維,讓人對我國化工業界為永續而創新的能力深以為憂。
任何人若能浸淫在單一領域數年甚至數十年,都很容易成為專家,然而若不能跳出本位,以更廣闊的視野看看這個社會運行時,人與人、人與社會及自然的連結與衝突,從而調整自身方向,以避免為社會帶來矛盾與不公,並進而帶領人們邁向與自然調和的永續社會,則即使他是名校博士教授,也只是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學匠,縱有學術成就,也可能因為其狹隘視野而對人類帶來危害。
儘管現在已是「石油世紀」的黃昏,人們不可能不知道石化業對現代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但卻也愈來愈體認到人們為石化產品的效益所付出的代價。加上迫在眉睫的挑戰是,人類需要立即且持續數百年的大規模改革,才能有效因應全球暖化;而造成全球暖化的石油以及其他許多資源,正因為人們過熱、破壞性的開發行為,而正面臨枯竭。在此關頭,持續過去一輕到六輕產業架構與資源使用模式並擴大規模的國光石化,不僅會深化當前環境危機,也難以面對未來十年到二十年後因為資源短缺所帶來的經濟風險。
因此當前化工業者的任務應是建議政府如何為石化業去蕪存菁,不生產有污染與沒必要的石化產品,以大幅縮小其規模,減輕對環境帶來之負荷,同時加緊研發以再生能源與廢棄資源為生產投入,可讓資源生生不息的石化業。且在這過程中應體認到,即使沒有鴻海與台積電,人類仍然有許多其他可能性,更不應輕視農業等基礎產業所帶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