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停車節」的省思

作者: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

九月十八日剛剛度過一年一度的停車節(Parking Day),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在此與各位分享。

這是一群關心環境的人士四年前在美國的舊金山所發起的一項運動,主要的訴求就是,希望我們居住的城市中能夠少一點交通的污染,多一點親近環境的綠地。所以,每年會在「停車節」這一天,在都會區中的路邊停車格中,將停車格裝飾成一天的綠地公園,讓你的城市充滿綠地。

我們都知道,都會區的路邊停車是一個城市中交通管理,或者是環境管理上很重要的指標。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道路,幾乎沒有路邊停車格。也因此,市容的整潔性相對提升,雜亂性相對減少。這是華盛頓特區處理交通問題的基本手法。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市規劃系的Donald Shoup教授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他發現洛杉磯的駕駛每天平均要花3.3分鐘的時間尋找路邊的停車位停車,大約相當於跑了半英里的路程在街頭中繞路以尋找停車位。所以,以洛杉磯的車輛總數乘以半英里的距離,然後乘以一年365天的累積日數,一年下來光是為了找停車位所行駛的路程就高達950,000英里的距離。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大約是繞地球38圈之遠。Shoup教授說,大多數洛杉磯的駕駛捨棄高價位停車場的停車位不停,寧可在道路中繞來繞去以求低價位的路邊停車。也因為如此,都會區中就充滿了尋找停車位的車輛,增加了許多空氣污染的問題。

車子的污染排放(移動污染源)是眾所皆知的環境議題,移動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包含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鉛、硫氧化物等。美國環保署所出版的環境真相報告就指出,交通污染源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質中,包含許多造成健康危害的有害空氣污染物,例如苯是國際癌症研究署所公告之已知人類致癌物質,而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中的Benzo[a]pyrene亦是被歸類為Group I的已知人類致癌物質。此外如1,3-丁二烯(1,3-butadiene)、乙醛(acetaldehyde)等常見的交通污染物則被歸類為人類可能的致癌物質。另外,有許多的流行病學研究亦顯示,學童出現咳嗽、流鼻水、氣喘等症狀的人數與住家離主要道路距離之間呈相關性。距離越近者,出現症狀的人數就越多;相對的,越遠者則出現症狀的人數就較少。且卡車經過數量越高的道路,出現上述症狀的人數亦顯著增多。這些都說明了交通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性。

停車節以一天的時間,讓世人一起來思考都市的景觀、環境的污染、健康議題,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人的選擇問題。台灣的各大都市,是否也該動起來,一起來參與這個市民的運動。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越域引水工程的爭議

作者:黃煥彰(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 。

八八水災造成桃源鄉勤和村與那瑪夏鄉民族村被土石流毀村、甲仙鄉小林村崩山,同時導致400多人失蹤,一個月過後三地居民仍不時指控災難是因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以炸藥開鑿引水隧道所造成,不斷要求政府應查明真相,給社會一個明確的交代。雖然監察院、檢調單位、行政院已展開調查,但調查方向是否正確是真相可否重現的重要關鍵,筆者認為調查單位應從三個方向分別釐清爭議:一、越域引水工程是否為必要工程;二、越域引水工程施工過程各種缺失;三、八八水災土石流災難與越域引水工程相關性。而其中以第一項最為關鍵,筆者將理由陳述如下:

一、越域引水隧道工程經過五段斷層、三段破碎帶,鄰近的鄉鎮包括小林村、甲仙鄉、三民鄉、桃源鄉及六龜鄉,都是此次莫拉克風災所創傷最嚴重的地區。斷層帶分別為荖濃斷層、高中斷層、旗山斷層、表湖斷層及平溪斷層帶;破碎帶則分別為荖濃溪背斜軸部、荖濃溪向斜軸部、過河段與東引水隧道西洞口段等。為什麼在如此嚴峻的地質條件之下要進行越域引水隧道工程?八八水災後從勤和、民族至草蘭溪各洞口段附近都產生嚴重崩塌,土石堆積高度全超過十米以上。

二、中央於92年通過原住民基本法,其第20、21條規定在原住民地區開發土地、資源利用必須取得原住民同意,水資局強行在桃源施工,顯然是「行政暴力、圖利財團」的行為,侵佔原住民生存權益。

三、2006年7月12日高雄縣政府曾舉辦「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研討會,以專業辯證此工程的影響及替代方案,會議中水利署推薦學者:逢甲大學水利工程研究所龔誠山副教授報告:由於荖濃溪雨季濁度甚高,估計全年僅可取水80天,最多引水6400萬噸,僅為原計畫2億8千萬噸的1/4,這樣的引水工程已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既然不符合經濟效益,水利署為何會繼續執行?

四、水利署當初為了說服社會大眾,在「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的效益分析」的報告文中作出誇大不實的論述,「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每年效益高達1兆4456億」,有必要追究論述官員與研究學者的責任。

五、水利署96年所作南部地區用水量的評估計畫中指出經濟中度成長目標年110年每天需水量為401萬噸,已較92年推估的480萬噸,減少79萬噸/日,遠大於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預估每日取水量60萬噸/日。

六、近五年曾文水庫在颱風季節每年皆進行洩洪,顯見工程的效益嚴重被誇大,況且曾文水庫淤積嚴重,為何不以清除淤積代替越域引水工程?

而更不該興建的理由是在梅山與勤和之間,長久以來就已存在兩大超級土石流崩塌流域,花212億興建越域引水工程,只能說台灣人花212億興建一座3公尺高,全世界最貴的攔沙壩,而八八水災只提前證明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的荒謬性。

台灣的災難是否天命?

作者:鄭益明(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八八水災」又在台灣的災難史上添一新頁,災民仍等待著救助與恢復生計,而一波又一波政治戲碼接連不斷地上演,大有喧賓奪主的意味,掩蓋了我們應該面對的現實:台灣的災難是否天命?

當然,我國的地質和地形,以及老天的「眷顧」,都是無可避免的現實;然而,我們該不該嚴肅地面對一次又一次重復上演的「天災」,思考和檢討如何降低「人為過失」的策略和作為,以消除過度「消費災難」的思維?

921大地震過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地質結構更加脆弱,也有不少專家預測更嚴重的土石流,必然會再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政府也花費了為數可觀的人民血汗錢,從事各項預防的措施和工程。老天真的「眷顧」我國,試著考驗還在歡慶重掌政權的國民黨政府。果然先則輕忽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雨量,後又缺乏危機處理的能力下,政府閣員顢頇無能的醜態百出,連連讓國內外媒體嘆為觀止,更甭提全國民眾的感受了。

每次災難過後,總是會有巨額的經費開支,用於安置受災民眾,為其生計籌謀,修復斷橋崩路,而環境和生態的復元更是「消費災難」的重頭戲。年年花費巨額經費在天災和土石流的預防及整治上,可是並沒有改善全國的防災能力;難道我們不該面對這個事實徹底檢討:為何過去視為萬無一失的措施和工程,依然無法保護國人的生命和家園?國人命該如此?或是人為的疏失造成草菅人命?

進而,是否更應該思考如何善待國人賴以維生的這片大地?地球只有一個,而我們的國土也只有一個。過去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和資源開發,屢屢造成無法承受的災難,證明強調經濟成長率的政策,無法帶給全國人民福祉。尤其,災害過後的巨額重建經費,可能提升經濟成長率,可是這種「消費災難」的成長,倒不如設法預防或降低災難發生的損害;或許經濟成長率會降低,但是必然會大大地提升全國民眾的福祉,則天佑台灣!福澤國人!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讓災後重建更貼近自然法則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 研究員)、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八八風災彷彿打翻了一個潘朵拉的盒子,盒子裡所有天災的、更多的是人為的問題都跑出來,有的累積許久、有的是新近發生的因素,展現的後果有悲傷的、貪婪的;互助的、也有自私的,交集在短短的不到一個月內,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接下來的難題是,該先解決哪一個問題?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有對立面,好像沒有辦法兼顧。比如遷村或撤村與否、發放補助速度與查證難以兼顧、蓋組合屋或搶通路要快又要品質、編列緊急預算但又怕空白授權等等,做或不做都有其困難,從政府到民間,先解決眼前看得到的問題,長遠的國土規劃、公共工程品質、經濟建設選項都太遙遠。互相指責、急就章的重建工作令人憂心,恐又陷入導致此次悲劇的天災人禍循環。

全球暖化導致的極端氣候致使瞬間雨量超大、在山間開闢道路與濫墾濫伐破壞山林地貌、為了南部科學園區發展炸山越域引水、開採砂石疏浚河道導致河流改道沖蝕等,既是上述原因的加總肇禍,那麼除非重建時的解決方案將之納入考慮,否則下次颱風再來,此等災害將成為常態。但是這些問題每一個看來都是大哉問,落實到災民要安頓的迫切需求,似乎就難以產生關連。但實際上,無論硬體或軟體的重建,需能建立在尊重傳統智慧與文化、模仿自然與生態系統運作的法則上,才有能真正逐步邁向解決土壤流失、國土規劃不當、氣候變遷的大問題。以「照顧地球、照顧人與分享多餘」為指導倫理的「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 Design)應用生態學觀點,也許是連結重建個人日常生活秩序與地球環境的關鍵,值得在災後重建工作中導入的設計原則。

樸門永續設計是在1974年時,由澳大利亞的比爾‧莫里森(Bill Mollison)和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所發展出來的。他們有感於環境運動往往僅強調問題,因此提出正面、足以解決問題的行動導向環境運動。其核心觀念在於萬物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設計我們的環境,因此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環境的設計師。而為了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類聚落與發展,樸門設計強調我們的社會應該創造高能源效益、模仿生態系、且符合社會公平原則的食物生產系統。例如:一座森林從不用人類的施肥與澆灌,若人類能模仿森林演替的過程,創造一座自我支持的多年生食物森林,就能在不剝屑土地資源的情況下,營造既能照顧土地又能照顧人類所需的系統。在發展或建設人類聚落時,首要原則便是透過「觀察與互動」來了解當地的微氣候條件、季節性風向、水文、土壤、地理地質條件等,同時兼顧使用者的文化、習慣與需求等無形的社會結構來設計一個能夠降低對外來能資源依賴、足以自我支持的人類聚落。大至聚落方位與屋舍的坐落方式、海拔的選擇,小至每一棵樹木、花草與人造環境(房屋、農舍、水塔、棚架…)間的相對位置等,都應考量是否能夠用最小的能源投入,獲致最大的生態效益及產出。

樸門永續設計的哲學是與自然合作,而非對抗自然;是透過長期且縝密的觀察,而非長期缺乏思考的行動;是關心環境系統的所有功能,讓環境系統展現自身的演替,而非只是一味要求生產。因此,在重建的工作上,考量與運用樸門永續設計的原理與原則,透過討論加入多元的意見,結合災民與志工動手做的力量,除了使硬體的重建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且將更具有生態效益,使山林土石恢復穩定,如此將更有機會療癒大地傷口,讓人們得以遠離災害。

喝乾淨健康的水是人類最卑微的要求

作者:丁澈士(屏東科技大學教授)

受莫拉克颱風襲擊下,高屏溪攔河堰「黃沙滾滾」,河水濁度飆高為3萬NTU,是正常供水6,000NTU的5倍,加上抽水系統故障及南化水庫引水管淤積無法供水,大高雄用水產生危機。濁度的飆高,不止導致民生用水停水(據報導影響約3萬戶),加工出口區好幾家工廠甚至得買水應急,濁水、停水危機無須贅述。

回顧過往,每逢汛期台灣地區的停水危況,許多專家學者早已提出解決看法,在2004年桃園缺水事件中,成功大學水利產業知識化育成中心主任吳銘志曾受訪表示,「濁度高而受迫停水情況,其實以台灣現有的技術,『絕對有能力處理』,水公司之所以無法及時處理高濁度原水,主要是因為設備不足。原水濁度過高,導致淨水場沉澱池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水公司應該提升現有設備的處理能力或是予以擴充,例如增加過濾池,將澄清湖部分水域隔離做沉砂池,讓原水多過濾幾次後再進入沉澱池,就可以有效降低原水濁度。

同時,筆者也在聯合報2004年9月7日民意論壇發表『地下水 不濁的救命水』文中提及,颱風帶來豪大雨,進帳的不僅是水庫,更可貴的是經由各沖積扇及補注區補注入地下含水層的水,這才是我們要開發調蓄的水源。

其實,抽用地下水而引起環境地質災害問題,是出在抽取量大於補注量,解決之道在於地下水的管理上,若能有效運用豐水期的豐沛水資源,利用沖積平原扇頂地區天然粗礫,迅速將地面水補注轉換儲蓄於地下含水層(又稱地下水庫),枯水期或需水時再回抽使用,除了對河川下游可減洪外,亦可供應品質較好的水源,下雨時抽取地下水,亦可調節騰出地下水空間,俾能在下一次降雨時能及時補注河川;否則,豐沛的地下水源依然會轉為地面水流出河川,流向大海。

水資源開發單位如能對地下水供水系統建立即時監測系統,充份掌握供水區域之地下水情勢,及時啟動抽水井進行調查及控制水量,相當程度可減緩缺水窘境。

目前,屏東受災地區林邊等地因缺水現況而延遲了重建整治工作。根據研究調查,屏東平原林邊、佳冬、潮州等地為地下水自噴區,即為地下水飽和狀態呈現湧出現象,以致當地已有不少居民自行設井抽取地下水使用,這正印證了地下水為不濁的救命水。

屏東地區富含如此珍貴的地下水資源,相較於一溪之隔的高雄地區缺水頻繁,如何能效率地利用分配高高屏水資源,在缺水重要時刻提供乾淨水源補給,筆者提議可在高屏溪沿岸合適之地點放置輻射井(台灣自來水公司有經驗),汲取河畔下之淺層地下水(實際上80%以上也是由地面水滲入河床下)為供水源;另可將屏東此刻豐水期(甚至汛期)之地下水資源以管 線供至大高雄地區,在橋樑結構安全及河床穩定無疑條件下,利用舊高屏大橋作為此輸水管線橋,一來除可適時提供救命水源,再者亦可延長舊高屏大橋使用年限,就實用面、經濟面考量等不失為策略性參考措施。

註:本文作於8月24日,但時至今日,大高雄地區的自來水原水濁度仍高,澄清湖的自來水處理仍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