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地球日需與政治人物共舞嗎?

作者/ 林文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政客尊重環境與制度嗎?

台灣的政治人物喜歡做秀,環保議題更是被當成權力爭奪的工具,隨著每次要討好的群眾,東秀秀、西秀秀,表演一齣齣的環保秀!政治人物更缺少真心去尊重制度與環境的價值,爭議一起,政治人物想到的只是這次要討好誰,在鎂光燈下要怎麼做秀!

2002年底,陳水扁總統公布「環境基本法」,明定基於國家長期利益,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均應兼顧環境保護;但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有危害之虞者,應環境保護優先。落實「環境基本法」開章明義所宣示的環境保護優先之基本信念,在所有的環境法規當中,就屬環境影響評估法最能消弭污染危害於先,遂行預防勝於整治的積極作為。

4月21日,陳水扁總統出席「NGOs環境會議」,他當場指出興建環台高速公路系統是政府既定政策,蘇花高有興建必要,但如果環境差異分析評估沒通過,蘇花高當然就沒有辦法興建,這是政府最明確的立場。其所發言範疇,概未脫離環境影響評估法制。然而,陳總統在4月20日接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時說,台塑大煉鋼廠投資案是政府推動建設的重大投資案,卻在環評遭到阻礙。陳總統這段談話已略見對於環評褒貶之意。除此之外,陳總統說經濟與環保是可兼顧,台塑大煉鋼廠可以附條件方式核准投資,未來將要求台塑集團做到最好,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陳總統已經定調附條件方式核准,下了環評指導棋,還需要開會審查嗎?

政客才是台灣人民的歷史共業

其實,國務費、特別費並不是台灣人民的歷史共業。台灣人民的共業是立身處命所在環境的優劣品質,勉強稱的上是人民共業的,是承先啟後一棒接一棒造惡業的政黨,幫著企業財團汲取理應全民共有共享的生活環境資源,由少數人分配分享,其苦果卻由人民共同承擔。

台灣政治人物的素行,也不是到今天才知道。當數位環評委員在4月19日發出不平之鳴,要求行政院不要給環保署壓力,也不要介入環評會議,別替財團排除開發障礙而要求簡化環評程序、限縮環評委員的審議範疇,以求快速通過環評;當4月20日陳總統說,政府推動建設的重大投資案遭到環評阻礙;環境NGOs還能期待陳總統在4月21日「NGOs環境會議」貼心的宣示嗎?

去年4月21、22日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有環保團體領袖在4月21日晚上,無視其他會議代表還在為會議共識努力,跑去和馬英九會面,曾被批評為不顧時間情理,這些經驗還不夠嗎?NGOs的檢討前瞻會議,還需要找政治人物增添表面光采嗎?還是該彙整檢討階段成果,更貼近社區或區域環境受難人心,發掘新的環境問題,尋找新的環境議題切入點,建立更強的合縱連橫網絡等。畢竟,要透過政治、媒體發揮影響力,還是必須有更緊密更感動的土地環境與人的結合。

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環境涵容能力的瞑想

作者/ 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系)

大自然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將人類不需要或者不想要的廢棄物,將其轉變成對於環境無害的物質,這種能力叫做環境的涵容能力。這個力量可以讓大自然在一定的時間內,消化對於環境有害的污染物質。換言之,這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恩賜,讓人類得以有一個緩衝的空間,不至於一有了排放廢棄物就形成污染。因此,只要在不超過環境涵容能力的情況下,人類所製造的污染物質就不會成為有害的困擾。

我常在想,大概就是因為大自然有了這麼一套理想的機制,所以才會造成現今污染的根源。我們想想,如果大自然沒有環境涵容能力,人類在出現文明之時,就要發展出「零污染」、「零廢棄」的觀念,否則沒有一個人類社會能夠長期存活,更不用奢談永續發展的理想。

可惜的是,貪婪的人類,因為懂得環境存在著消化污染的能力,卻不懂得珍惜大自然的禮物,所以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在嘗試製造越來越多的污染物質,卻希望能夠不要處理其所產生的廢棄物,將其交給環境來處理。因為這種心態,所以累積了愈來愈多的廢棄物,終於也超過了自然可以容忍的門檻,污染的情形就愈來愈嚴重了。

由於人類的自私,不僅自然資源慘遭破壞,甚至這些污染物質更是威脅到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各種環境怪病也逐一發生。最可憐的是跟我們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動植物們,他們雖然不是製造污染的原兇,卻要承擔這些惡果,甚至還必須生活在「連人都不如」惡劣環境污染之中。

可口可樂的總裁曾經做個這麼樣的一個比喻,他說:「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五個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這五個球 ~ 其中只有一個是用橡膠做的,掉下去會彈起來,那就是工作。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

我想,如果將小丑手中的球份量減少三個,讓其只剩下兩個。同時亦改變這兩個球的內涵,將其換成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應該是那顆橡膠做的彈簧球吧!不只是經濟教授與學生,我想台灣為數眾多的股票族都知道,經濟發展有其週期性的特性,因此,當期跌入谷底時,就是準備反彈的時候。

經濟發展其實就像顆橡膠做的彈簧球,落地時雖然會因為原有的下墜動能而讓球身有所凹陷,但卻也會因橡膠的彈力,反彈回來。環境保護則是那顆玻璃球,一旦掉到地面上,就會支離破碎。可是,人往往是短視的,因此,只顧著追求經濟發展那顆摔不破彈簧球,反而不懂得去珍惜環境保護這顆易碎的玻璃球。在20世紀,我們已經犯了很多錯誤,在21世紀,人類應該從歷史的經驗中學習,小心謹慎的對待這顆易碎的地球。

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七百萬元的一堂課

作者:吳慧瑜(看守台灣協會 執行秘書)

台塑六輕因用水量未能於承諾期限內(前次六輕四期環評變更審查結論公告後的三年內,亦即今年1月19日前)降至其環評承諾的25.7萬噸以下,而遭到環保署依違反環評法第23條規定而罰款700萬元。為此,經營之神火了,特藉由為工商界發聲的平面媒體,發出不平之鳴,認為「企業若已經盡力節水,環保署還罰是怎樣呢?」「若要減產來因應,當初何必同意六輕擴廠?」倒因為果地將當年承諾置之一旁,不提當初是因為台塑承諾可於三年內將用水量降至每日25.7萬噸以下,前屆的環評委員才同意其擴廠。或許,經營之神之所以能成為經營之神,是因為其承諾向來就不是承諾?

我們很遺憾這700萬元,並沒有讓經營之神與經濟部正視到台灣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反而讓他們藉此要脅環署提高六輕四期用水量。更遺憾的是,台塑未能正視到環境問題對企業本身所帶來的風險,反而在中國泡沫經濟崛起所帶來的短暫商機與不落人後的好大喜功心態下,一步一步高築著通往西天之路。這並非危言聳聽,提高六輕四期用水量,首當其衝的將是台塑自己。

六輕的水源——集集攔河堰,雖然號稱可減少雲林民眾抽取地下水,但其所攔下的水卻也降低了濁水溪原本的地下水補助功能。況且,地下水的抽取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更可能因為離島工業區的存在而增加。根據漁業署統計資料,除93、94年度外,自六輕動工後,雲林內陸養殖漁業的漁獲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而海面養殖漁業則有萎縮現象,近海漁業則隨之沒落凋零;這意味著六輕的建廠迫使部分漁民往內陸發展,從而提高了地下水的抽取量。雲林地層下陷嚴重早是不爭的事實。今日六輕要提高用水量,將來台鋼、國光也要大量的用水,在工業用水對農業用水與民生用水的排擠下,地下水抽取與地層下陷的現象將只有更嚴重。

六輕一錘一錘填海造陸得來的2,603公頃土地上,遍佈著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個工廠、數百個單元、與錯綜複雜的管線設備。這些管線設備,將因地層下陷而承受著不可預期的應力,再加上海風強烈的腐蝕性,及溫室效應造成的愈來愈劇烈的氣溫震盪而加快的熱漲冷縮與材料老化,都將使得管線洩漏的機會大增。而洩漏出來的,會是什麼樣的危險物質、毒性物質,難以得知;我們只知道,六輕至少使用了51種毒性化學物質。台西鄉新興國小學童常聞到的來自六輕廠區的異味,正是管線設備洩漏的佐證。這些大大小小的洩漏,將是事故的導火線,而工廠密度較許多國家都來得高的廠區,則是不折不扣的火藥庫。這樣子的風險,只會隨著六輕如火如荼的擴廠與用水量增加而增加。我們疑惑,為何經營之神竟能對這樣子的風險視而不見?

我們希望,以「合理化管理」為企業文化的台塑能領悟到,要求以有限水資源來滿足其不斷成長之需求的不合理性,以及漠視環境風險來建構企業王國的不合理性。畢竟,經濟與環境不必然衝突,但與環境衝突的經濟必將自食惡果。

備註:

台塑用水量目前每天約31.5萬噸,其中將近一半是用來補充因為蒸散損失的冷卻水。

根據報導,依水利署監測資料,2003及2004間,雲林地層下陷量分別超過14及11公分。水資局指出,雲林縣以口湖地區為例,民國六十四年以地表標高為海平面1.99公尺,目前卻形成負1.25公尺,足足下降3.24公尺,台西則下陷2.12公尺;如果以目前每年超抽地下水5000萬至2億立方公尺來推估的話,地層下陷將持續每年5到15公分的下陷速度。

根據雲林區漁會資料(如下圖),淺海養殖區已萎縮至僅剩還未受離島工業區影響的口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