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應該電腦化

近來環境影響評估為各界所詬病,不只是工商業界、連環評委員們也對環境評估審查過程極為不滿,究竟發生什麼問題讓環境影響評估變成公共廁所?為什麼許多環評委員們覺得審查過程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但是工業界與工商媒體、如工商時報在十月十四日就以中科小媳婦環評高標準為題大肆批評環保署。曾有人利用問卷問民眾是否接受或信任環評的結果,結果約有五至七成的民眾不信任環評的結果。

自環保署成立以來,許多作法常常模仿或移植國際先進國家的相關制度或法規。環評法也不例外,只是好像都學了半吊子,也沒有人問過在台灣的現有制度下,制度要如何設計才會適用。自公告實施以來,在環保人士看來,環評審查會好像是橡皮圖章,幾乎每評必過,環評通過之後環評書往往就束之高樓,好像也沒有什麼用。但是當我們詳細閱讀環評書時,當地資料常常描述不完整,甚至無法反映當地的地理與環境現況。

其實環評也已實施十年了,這期間環評法也曾一再修訂,但是相關單位就是未曾面對最基本的問題:環評所需要的相關資料與數據的正確性作改進。例如每個地區的生態資料一定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收集,如果生態資料庫未曾建立,如何在短短的幾個月能完成一本環評報告書呢?既使完成,報告書內容的正確性一定會受到質疑。最簡單的作法應該是負責環評的業務單位需要建立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應該針對環評所需要審查的每ㄧ項目建立資料庫,並隨時更新。如土地的利用規劃等,也要隨時隨著都市計畫的變更而更新。

當國內環境資料庫建構完成,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就可以電腦化。因為預測一投資行為對未來對環境的影響,多數仰賴數學模式的模擬,這些模式本來就是建置在電腦中以供評估模擬的需要。環保署也可學習美國環保署的作法,將各種需要使用的模式上網,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如此不同單位都可以自行執行環境影響評估,如果根據相同的資料與相同的模式,評估結果應該就沒有差異。當然可以使用的模式可能不只一種,同一地區的資料也會因收集的人而異,因此大家可以將數據或模式拿出來討論或辯論,比較那一份評估比較符合環境現況,根據環境現況應該使用那ㄧ個模式比較正確。因環評委員們的審查也比較能聚焦,不需要再對環評結果多作臆測。

而今天環評受到工商業界的批評的就是在於環評的審查過程,工商業界會認為他們已經委託專業的環評公司,而由他們所認定的專業公司所作的環評報告書,怎麼還被環評委員一再挑剔呢?工商業界其實不了解,因國內的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未建立,所謂專業的環評執行單位需要作文抄公,寫出來的每ㄧ環評書都是對環境沒有影響,其實天曉得究竟對環境影響多大?

台灣社會已民主化,資訊公開法也通過,環保署應該思考建立國內各種環境資料庫,進而將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電腦化。未來不只環境顧問公司可以執行環評,環保團體也可以輕易拿到資料與模式而自行執行環評,究竟一個投資行為對其週遭環境有沒有影響,大家可攤開在陽光下作公開的辯論。因此環評電腦化不僅可以縮短環評執行的時程,降低執行環評的成本,更可促進環境議題的公開辯論,進而提升環評估問公司與環保團體的專業化,最終當然更能促進早日達到台灣永續發展的目標。

2006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從《明天過後》到《不願面對的真相》

作者:陳曼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當氣候變化愈來愈異常,春天三月還會下雪,夏天颱風接二連三,秋天居然聽說櫻花開了,冬天卻是不用披寒衣的暖暖天氣。時序混亂,在人們的生活中,只是造成一點點不方便,其實卻是大自然界劇烈變化的前奏曲,令人驚異。

氣候寒化,使得各地結冰,別說植物生長不出來,就連動物(包括人)都會被凍斃。電影《明天過後》就顯示出人類的無知,不採取氣候異常的對策行動,在冰凍時期,只能坐困愁城。人定勝天的妄想,就如以卵擊石;脆弱的生命,在寒天中,不堪一擊。

然而,氣候暖化,造成冰山融解。開始時是一吋吋水溶切割,到後來是一塊塊分裂崩落。融解後海平面增高,島嶼及陸地海岸區域被海水淹沒。《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電影,我們看到科學家所呈現的數據變化,也看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著堅定的演說,企圖喚醒世人,正視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危機。

政治人物的典範,在高爾身上一覽無遺。他透過他所曾經擁有的政治資源投入環境保護的議題,風塵僕僕,穿越國界,激勵全球要共同保護人類及萬物共同的家園 — 地球。一個人的信念,可以堅持走來,毫不動搖,就如同很多為地球環境而努力奉獻的人一般。人是會改變的,當高爾談到他的政治背景,家族從事菸草事業,但經歷他兒子的生命垂危,高爾重新思索他的人生價值,停止菸草事業從政治選舉轉向環保推動。這同樣是政治參與,只是以他的高度全力投入拯救環境的行列,在世界的政治家中,確屬罕見,也受到環保人士歡迎與敬重。

相對於高爾的努力,美國政府的態度令人遺憾。對於氣候變遷全球共同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美國卻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始終不願簽署。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我們也感受到高爾承受部分人士的質疑,這些科技論述,夾雜產業財團的壓力,使得氣候變遷的議題,增加其困難度。但是,事實擺在眼前,經由高爾及環保人士的提醒,世人會重視這個變化,也一定要做些什麼(do something)來挽救。畢竟地球只有一個,環境大的變化,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存,甚至世代子孫的生存,豈可不予理會。 人,還是要面對真相。我們不可能像駝鳥,把頭埋在土裡,或像縮頭的烏龜,看不見外面的現象。當我們一起面對真相,尋求解決之道,前面的路就開闊起來。愈來愈多的人走在一起,行動產生的力量,共同挽回劣勢,明天過後,我們仍有未來和希望。

法治、公理、正義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學院護理系副教授、看守台灣監事)

當台鹼安順廠污染範圍近年來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污染區域涵蓋15.5公頃的工廠、13.5公頃蓄水池、2.76公頃草叢區、4.2公頃石灰污泥棄置區、27公頃緊臨台鹼污染廠址周圍魚塭中的部份魚塭、挖除的二等九號道路、鹿耳門溪與竹筏港溪。土壤汞檢測值最高達9,550ppm、五氯酚濃度最高達51,400ppm、戴奧辛檢測值更飆高至64,100,000 pg-TEQ/g,遠高於環保署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定,汞的管制標準為20ppm,戴奧辛為1,000pg-TEQ/g。2003年李俊璋教授於其所主持的台南市中石化安順廠附近居民流行病學及健康照護研究發現,54位研究對象血液戴奧辛濃度高於100 pg WHO-TEQ/g lipid以上有18人,正常人血液戴奧辛濃度為20 pg WHO-TEQ/g lipid。

台鹼公司於1946年接收日方產權後,當時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持股60%,台灣省政府持股40%;1967年後中油公司100%持股,1969年台鹼公司開始生產五氯酚鈉,1982年6月因經濟與環保因素關廠,並拆除所有生產設備。1983年併入中石化公司。中石化公司於1994年6月20日正式轉於民營,為經濟部所屬事業第一家民營公司。

1981年12月30日台灣省水污染防治所第7096號密件文,即提到最近於顯宮鹽場貯水池捕獲魚類一批,其中已檢測的十二條吳郭魚含水銀量均超過可食限界。但當時經濟部部長趙耀東先生於1982年3月16日以特急件下令台鹼公司應予裁撤,不但終止預定的清除計畫,也隱瞞了污染真相。

臺灣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4年度簡字第193號判決與2006年5月29日在中石化公司向經濟部申請國家賠償訴訟民事判決書中一致認定,中石化既為土污法所稱之污染行為人,必需承擔所有整治與照護的所有責任。

台鹼安順廠的真相污染行為人其實非常明確是經濟部、台灣省政府與中油,民營化的中石化公司原應是從中獲得土地增值利益的土地關係人。法院振振有詞的以公司法讓中央政府部門逃避責任。不但以法律強姦事實真相,更讓人民賤踏台灣的民主與法制。政府部門隱瞞事實於前,現在掌控法律極力撇清責任,嚴重損及台灣的社會正義與公理,更令人憂心的是知識份子風骨不在,國家立國的道德標準竟然如此低落。

2006年10月12日 星期四

生產者環境責任的時代 — 廿一世紀的新議題

作者:沈弘文(饒河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二十世紀是消費文明的時代。在二十世紀初,生產線與大規模生產(Mass Production)模式的應用,大幅提高了工業生產力,福特汽車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新的生產模式不僅提高了產量,更降低了成本與售價,讓包括汽車在內的各式產品,不再是奢侈品,一般民眾也都有能力購買,也因此開創了大眾消費的經濟。所以,二十世紀的一大特徵,就是消費文明的出現 ─ 市場上充斥著消費性產品;為了促銷這些消費性商品,廠商也不停地帶動各式商品的流行;民眾購買使用消費性商品,並溶入商品流行的風潮,更成為大眾生活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面向。但是,消費性產品的大量生產、銷售與消費,也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廢棄物,當這些垃圾超出我們生態環境的負荷能力時,也成為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面對垃圾問題時,傳統社會關注的只是如何將垃圾由生活圈中移除。但從1970年代起,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如何避免清除處理圾垃所造成二次污染,也成為重要的議題。自1980年代起,對於物質資源的使用,新的環保思潮不再只關心其廢棄後的清除處理議題,而開始注重如何回收廢棄物質,以減少垃圾的產生量,達到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在這個思潮中,歐洲發展出一個劃時代的政策原則 ─ 「延伸生產者責任制」(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 EPR)。

「延伸生產者責任制」的基本精神就是主張產品廢棄的處理責任應由產品的生產者來負擔。這個觀點最早是於1988年由瑞典籍的Thomas Lindhqvist教授所提出。Lindhqvist是一位環境經濟學教授,他認為有關生產者的責任應延伸到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尤其是對廢棄物的回收、再使用、再生利用及最終處理。在這個新的政策原則下,生產者在產品售出後,必須負責處理其廢棄後的回收與再利用工作;歐盟的WEEE指令即採用此一政策管理原則。

到了近期的發展,除回收責任外,「延伸生產者責任制」更直接要求產品生產者也應負起產品設計、製造的環境責任。例如依據歐盟RoHS與Eup指令之要求,對於電子電器產品或使用能源產品,在產品設計與產品生產階段,生產者必須符合相關無毒化與環境化設計的基本要求。在這些指令中,生產者對其上市之產品,要符合環境責任的相關法規要求,包括產品設計與產品規格。

二十一世紀是產品環境責任的新紀元,消費性產品的管理將在本世紀成為一個重要的環境議題,過去教科書上所寫的:「生產廠商必需考慮其產品在生命週期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將不再只是課本上的理論,而是產品生產廠商所必須面對的基本法律要求。

2006年10月10日 星期二

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風險意識

作者:周晉澄,台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

新興傳染病: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最近美國發生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至少有四百個人出現相關不適的症狀,且有死亡病例報告。這個事件認為可能與食用遭受到病源菌污染的菠菜有關,生產地水源有病源菌長期污染的可能;另外,本次被認為生產這些食物的產銷是屬於有機生產方式,是不是使用了帶有活性病菌的有機肥而致污染食材、土地與水源;甚至地下水,亦是值得注意的。

O157型大腸桿菌自1982年首次爆發食物中毒案件後,於世界各地傳出相當多起的中毒案例,世界衛生組織將之歸為新興傳染病。該菌會吸附於人體腸道,分泌毒素,攻擊腸黏膜及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出血性大腸炎、溶血性尿毒症候群與血栓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等重症。牛隻被認為是保菌者,感染菌體牛隻並不會出現症狀,但卻會自糞便排菌。未煮熟的牛肉製品是過去最重要的感染來源,尤其是速食漢堡店所用的碎牛肉。此乃由於牛隻糞便污染屠肉,再經牛絞肉、牛肉片等方式感染消費者。另外,滅菌不完善之牛乳、未經氯消毒的自來水、誤飲污染的湖水、蘋果汁、蔬菜等都曾被證實是感染源。

美國的因應模式

美國在90年代發生多次的類似事件,再加上歐洲狂牛病肆虐的驚厄,當時的Clinton總統就成立一個直屬總統的委員會,跨部會統一處理從農場至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的食品安全衛生之監測、預防、追蹤與管理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檢出相當多的食品污染,也促進生產過程全方位衛生安全的提升,減少了相當比例的食物遭受病源菌污染而引起人類的感染。美國在各州成立食因性病源菌追蹤與網路親緣性比對系統,當不同地區有類似事件發生時,藉由基因比對,很快的就可以追蹤出共同的污染源,這也是此次事件雖然發生在多處不同地方,但可以快速指出可能來源的原因。此事件應不致於爆發如過去之數千或上萬人的感染,此係結合了生產履歷與快速生物檢驗科技及同步網路比對的共同結果。在美國的例子,我們看到一個負責任政府的做法 ─ 要認真、用心、果決為人民服務,才能致力於民生相關的改善。

台灣具有致病風險

台灣牛場曾有分離出該菌的報告,致病風險不能完全排除。由於牛肉食用偏重熟食,牛乳亦經高溫消毒,甚少生食蔬菜,感染風險相對較低。不過,台灣農業已漸轉型為觀光農業,加上速食人口增加,該菌藉由糞便污染環境造成傳播的風險將提高,故在公共衛生管理上除應建立生產履歷源頭管控及從農場至餐桌的監控制度外,亦應教育民眾勤洗手、充份清洗生鮮食材或以熱消毒,應可免除該菌的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