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0日 星期二

降低養豬的環境傷害

作者:謝和霖

豬肉是國人的主食之一,目前國內約有七百萬頭豬隻,市場龐大,因此養豬是一個收入穩定的行業。然而養豬廢水卻也對河川水質與生態產生很大的影響。根據調查,在1998年,以養豬廢水為主的畜牧廢水之COD(化學需氧量)污染排放量,佔COD污染總排放量的36.03%,僅次於有兩千多萬人口的民生廢水(46.8%),並高於工業廢水的COD污染排放量。因此,除了必須面對工業廢水與民生廢水對河川的污染外,如何降低養豬廢水對河川的傷害,也是國人必須正視的課題。

然而,在去年的一個公聽會上,我們發現部分養豬業者竟夥同部分立委向環保署施壓,要求放寬養豬業的放流水標準。從公聽會的資料裡,才知道原來這套遊說方式已行之有年,原本養豬放流水的COD標準從82年的400 mg/L加嚴到87年的250 mg/L,卻因為這股遊說力量而被放寬至92年的600 mg/L,比82年的標準還要倒退。在技術的日新月異下,從來只聽說污染排放標準愈訂愈嚴,卻沒有見過有如此這般的大倒退。利之所趨,我國公民社會的參與能量在這方面倒是很發達。

在去年,養豬業者甚至進一步要求不要管制COD,並將BOD(生化需氧量)的標準由87年的80mg/L放寬為300 mg/L(比82年的100 mg/L還要寬鬆三倍),COD剔除管制,幸好在環保團體與學者的反對下,而未放寬標準。但近來聽說他們今年又要捲土重來,故特此向國人提出警告。

根據了解,目前大部分養豬業者採用的三段式廢水處理,在正常的操作維護下,要達到87年養豬業放流水的COD與BOD標準,並不困難。而國外標準比國內87年標準嚴格者也所在多有,如義大利COD標準為100 mg/L,BOD為40 mg/L,而美國甚至不准養豬廢水排入河川水體。

其實會有困難的多為中小型養豬戶,而其原因主要為操作技術不足、或設備欠維修所致。加上小型的廢水處理設施較沒有經濟效益,因此其替代方案應是將這些中小型養豬戶的廢水收集起來,送到由專業人士管理的廢水處理場,而養豬戶只要負擔廢水處理費即可,或者輔導其改用乾式養豬法,如此不僅節省廢水處理成本,對河川更不會有任何污染。

農委會與環保署應儘速調查這些中小型養豬戶的分布狀況,並輔導其設置聯合的廢水處理場或改用乾式養豬法等等改善方式,位於水源區等根本不該養豬之環境敏感地區的養豬場,則加以取締,而不是在放流水標準上節節敗退,鬧國際笑話。而養豬業若不能體認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將呼籲國人拒吃豬肉,以還我們乾淨的河川與健康。

2005年9月7日 星期三

全球向毒物與廢棄物說不

環保團體要求停建竹南竹北焚化廠 全速推行零廢棄

今天(9月7日)是反廢棄物與焚化的全球行動日,從今天開始的這個星期,全球各地有超過200個公民團體與社區組織,一起站出來要求各國政府淘汰焚化爐,並尋求零廢棄的解決之道。台灣忝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當然也要為保護本土與全球的環境,盡一份心力。因此,由看守台灣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色陣線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環保聯盟、台灣環保聯盟、以及台灣反焚化爐聯盟下來自全國各地的環保團體、社區組織、與個人,於今日共同發表嚴正聲明,呼應全球社群的行動,要求各級政府與民眾嚴肅面對廢棄物的問題,並以源頭減量減毒、分類回收、再使用與再利用的方式,來達到零廢棄以及資源的永續循環,以期未來世代能享有好山好水,以讓台灣的狹小土地免於廢棄物與毒物的沉重負擔。

這個全球行動日是由全球反焚化爐聯盟(或稱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簡稱GAIA)所發起,今年已是第四年舉辦。GAIA是由來自全球77個國家的500個非營利組織與個人所組成。GAIA成員有鑒於污染與沒有效率的生產過程以及不當的廢棄物處置方式,對有限的地球資源、脆弱的生態系、以及人類與其他萬物健康的威脅,而於2000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組成這個國際聯盟,誓言推行零廢棄,淘汰焚化與掩埋的行為。

GAIA的共同召集人Manny Calonzo說:「如果我們要回復這個柔弱地球以及生於斯的所有人們的健康,減少廢棄物與毒物必須是在地與全球的首要任務。提倡零廢棄的永續方案,其好處很多,不僅可以保護母乳免受毒性物質的污染,亦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事實上,焚化爐是癌症的製造工廠,其排放了數百種的污染物,包括戴奧辛與重金屬,而導致癌症、生殖與發育異常、免疫系統異常等。在已生效的斯德哥爾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中,已確認焚化爐是戴奧辛的主要來源,並要求各國政府擬定對策,使戴奧辛與其他也是由焚化所產生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能夠持續減量以至於完全消除。」

國內環保團體認為:「今日油價高漲,讓大家感受到地球的資源確實是有限的。尤其現在許多產品都是來自石油,這個經過千百萬年才形成的不可再生資源,被我們製造成產品後,沒有多久就被廢棄燒掉,實在是非常不永續的做法。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看出這是個不合理的愚行。」「不管產品所用的是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資源,我們都應先思考其必要性。若沒有必要,則避免使用,如此就可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這是解決廢棄物問題的最重要方法。因此,我們應該儘量避免使用免洗餐具、儘量避免向商家拿塑膠袋或紙袋、儘量減少罐裝飲料的購買,若要買則以玻璃與金屬罐裝為優先。」

另外,由於焚化爐需要一定量以上的垃圾,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因此只要有焚化爐,一定會戕害到各級政府推行廢棄物減量的意願。而我國目前既有焚化爐的處理容量已遠遠超過廢棄物清運量,卻還有竹南、竹北兩座焚化廠在繼續興建,且場址所在地的生態環境均是十分寶貴。比如竹北廠附近有全國唯二的平地原生林,以及北台最大的烏魚養殖場;竹南廠位在河海交會的溼地上,並且是紫斑蝶最大的棲息地。

在這麼美麗的濱海環境裡,在民意強烈的反彈下,卻要蓋兩座焚化爐,真是「利令智昏。」由於造價動輒二、三十億的焚化爐,涉及龐大的工程利益,而成為罪惡的淵藪。目前已有林內廠與台東廠等以BOO模式推動、由達和子公司負責興建的焚化廠,因涉及賄賂貪污,而正由檢察官調查或起訴中。環保團體認為,竹南與竹北廠可能也有問題。翻開竹南廠的報價書,我們發現廠商中鼎對於每公噸售電收入明顯低估,只有130元,而同樣由其興建營運的台中縣烏日廠,每公噸售電收入報價更只有100元,實際的營運資料卻顯示,烏日廠每公噸售電收入高達七百多元,「明顯報價不實」,這使得政府(也就是我們納稅人)每公噸垃圾必須多付出400元-600元以上。而同意這種價碼的縣政府不是有虧職守,就是故意圖利廠商。竹北廠也有類似的問題,每公噸售電收入僅報價250元,但是營運中的焚化廠的售電收入一般每公噸都有500元以上。檢調單位應該針對這兩廠深入追查是否有不法事實。

因此,環保團體呼籲,行政院與環保署,應該儘速宣布停止竹南與竹北廠的興建,避免未來必須為這種報價不實、環評草率的焚化廠,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此不但可迫使當地往零廢棄社區邁進,更可因此保有西部所剩不多的美麗濱海地區,免於受到掩埋與焚化的雙重危害;加上兩地的人文特色,有條件發展成零廢棄的生態觀光勝地,讓生態、環境、社會、人文與經濟多方皆贏。

環保團體認為,只要能掌握原則,零廢棄並不難,且零廢棄應該是一個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共同參與的全民運動,其可增進政府、人民、產業等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有助於達成社會共識,促進社會和諧,並降低失業率。零廢棄不應只是環保署的口號,更應化為各級政府的具體行動。

目前回收率超過5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更有接近90%者,其實務上已可稱為零廢棄社區,比如開羅與紐西蘭的奧波提基區。這兩個不同文化、不同經濟發展水準的城市,各有不同的手段來達成零廢棄。其實只要下定決心,政府與人民互相合作,零廢棄並不遙遠。比如印度德里南部一個人口稠密的社區Sarita Vihar,在詳實的規劃後,只花半年就達成零廢棄的目標,並將做法持續擴散出去。我國的各級政府應該也能!今年六月,全球有62個城市的市長齊聚舊金山,簽署了「舊金山城市環境議定書」,其中設定了包括能源、廢棄物減量、都市設計、交通、環境健康、水、自然都市等七類的政策目標。其中要求於2040年前達成零掩埋與零焚化的零廢棄目標,這應是全球各城市妥協下的最低標準。希望國內各縣市能以2012年為目標,努力完成此任務。而民眾在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時,亦能選出一個真正關注我們生存環境,提出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對策與設定政策目標的縣市長,而不是滿口建設、拼經濟的「破壞者」。唯有當中央能夠確立永續發展的政策方向,地方政府能夠盡責地執法施政,人民能夠配合並強力監督政府做為,我們的環境才有希望。

2005年9月5日 星期一

非自然災害:卡崔娜的教訓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新聞稿】

【華盛頓特區】根據美國看守世界研究中心今日所發表的評估報告指出:卡崔娜颶風對人類與財務所帶來的的巨大影響,強烈證明了美國與其他國家所做的政治與經濟決策,未能闡明我們對健康的自然生態系(資源的基礎)的依賴。

對密西西比河的改變與對河口溼地的破壞,造成紐奧良附近地區在面對自然力時異常地脆弱。根據許多科學家的看法,全球暖化的效應:墨西哥灣海水溫度高達90℉(32.2℃),以及海平面上升,可能使得卡崔娜的破壞力更加強大。

「現在墨西哥沿岸所呈現的大災難景象,是全球決策者的暮鼓晨鐘。」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董事長Christopher Flavin說:「如果這世界繼續往目前的道路前進,即大幅改變大自然並進一步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則未來的世代將面臨一連串的災變,而使得卡崔娜級的災害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家常便飯。」

Christopher Flavin說:「來自紐奧良的可怕景象,證明了即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也必須尊重大自然,並對保護大自然加以投資。」「這可能是世界有史以來最貴的天氣災難。」

根據看守世界研究員的評估,卡崔娜所帶來的長期教訓包括:

1. 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應是最為優先:任意的經濟發展與破壞生態的政策,造成許多社區在面對災難時,其承受能力比他們所自認的更加脆弱。加上脆弱地區的人口快速成長,使得全世界因為天氣災難所導致的損失,在過去十年間達到5,670億美元,超過1950年至1989年期間的總損失。單在2004年,損失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的第二次,而今年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將再創新紀錄,只要卡崔娜颶風的破壞情形統計出來。

2. 短期思考對決策是危險的:過去幾年來,美國政府將災難預備金轉移至伊拉克戰爭,並減少對溼地的保護以促進經濟發展。這兩個決策現在所付出的代價,遠高於省下來的經費。自然生態系統如溼地與森林,在維持其完整性以保護大眾免於洪水、山崩、乾旱以及其他自然事件時,更顯得其價值。去年橫掃印度洋的海嘯所造成的大量生命損失,以及1998年米奇颶風造成中美洲一萬人死亡,皆與破壞生態系有關。

3. 決策者必須面對氣候變遷與天氣災難間的關聯性:雖然沒有哪個風暴可以確定其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但科學家同意溫暖的海水會助長此種風暴的強度,而在過去一世紀來,熱帶海洋的水溫已上升了2℉(1.1℃)。(卡崔娜在由大西洋移動到更暖的墨西哥灣時,快速地由一級進階至五級颶風。)在未來的數十年間,海水溫度與海平面將持續上升,將使許多社區變得更加脆弱。全球暖化及其對水循環的預期效應,將使得某些地區更加脆弱,同時風暴、洪水與乾旱的頻度與強度卻增加。

4. 應儘速將能源供應多元化:今天卡崔娜颶風對全球的經濟影響正在增加,全世界的消費者購買能源的花費比起一星期前高出許多。數十年來未能投注於新能源,已使得世界依賴那些集中在世界最脆弱地區(美國墨西哥灣、波斯灣、非洲尼日三角洲)所生產的石油與天然氣。現在生質燃料與其他再生資源已是化石燃料的可行替代方案,而化石燃料不僅無力面對自然災害,也會對未來災害的嚴重性造成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