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24日 星期五

無車日的省思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現代人從小就被有意無意地教養要去擁有一部車子。電視的廣告、汽機車玩具、親朋鄰里同儕的炫耀,讓汽機車所代表的舒適、方便、效率、與身分地位,直入大眾腦海。許多年輕人成年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擁有一部車子。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道路與停車場卻不可能無限增長;因此,若每個人都擁有一部車子,將會是個災難。

其實,我們早已處在災難中了,不是嗎?交通的擁擠、空氣的污染、令人心神不寧的噪音,都是汽機車所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影響。其他諸如溫室氣體的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不吸熱的道路加上汽機車的廢熱所造成的都市熱島效應、不透水的道路鋪面使得都市無法涵養水源且遇雨即澇;另外為了服務更多的汽機車而擴寬或闢建的許多道路,不僅徵收了許多家庭的寶貴土地,更像刀子般一刀一刀劃過脆弱的環境敏感地區,許多大樹因而倒下、珍貴動植物的棲地因而消失、山林的土石因表面徑流的增加與沖刷而更易流失…。雖然我們可以開著或騎著汽機車到達更多的地方,但是我們可以看的東西卻愈來愈少了。

交通擁擠使得汽機車不再那麼方便與有效率;空氣污染與惱人的噪音使得許多位在道路旁的家戶不得不緊閉門窗,造成室內空氣不流通;而來來往往的車子與其所需的停車空間,不僅威脅到行人的安全,更剝奪了孩童遊戲與社區互動的空間。太多的車子,使得生活於都市的人們更像困於籠中的鳥兒,雖然沒人鎖著他,他卻不得不躲在籠中。如果我們每個人只是為了一輛車子大小的舒適空間,卻犧牲了整個都市的生態環境與社區活動的空間,這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當今人類所遭遇的許多環境與健康等等問題並不是單由交通所造成,然而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行的需求,是以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製造了一些上述的問題,也因此若大部分的人都能決定減少對汽機車的依賴,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這世界將大不同。

現在來看看我們每個人可以減少多少環境問題。在2000年,交通運輸部門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國因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5%,僅次於工業部門的53%;1這其中,有81.35%是來自公路運輸2,而公路運輸中汽機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64-73%(自用小客車為56-63%,機車為8-10%)。據估算,以每一延人公里的城際客運計,使用火車的能源消耗量(也相當於燃料消耗量),大概是公車(30人乘坐)的5/6,捷運的1/2,約為機車的1/4,駕駛小汽車(1.5-2人乘坐)的1/6。3因此這些汽機車的使用人中若能有一半人改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當可減少約3-4%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樣的量,不可謂不多,因為在1999-2000年期間,全球工業化國家中,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者屈指可數。

除了二氧化碳排放以外,汽機車還排放如懸浮微粒(會吸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並造成氣喘等疾病)、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鉛、硫氧化物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除了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以外,其中氮氧化物與碳氫化合物也是光化學煙霧與臭氧形成的前驅物。根據環保署空保處的統計,在2000年,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10)有21%來自車行揚塵;一氧化碳有71%來自汽機車、6%來自柴油車;非甲烷類碳氫化合物(NMHC)有22%來自汽機車;氮氧化物有20%來自汽油車、25%來自柴油車;鉛有2.5%來自汽機車;硫氧化物有2%來自柴油車。由此可見,汽機車等移動污染源,是空氣污染物的重要來源之一(除了鉛與硫氧化物以外),因此減少汽機車的使用,將可大幅減少這些污染物的排放。4

另外,減少汽機車的使用,當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除了不必再浪費那麼多的土地來興建道路與停車場,更可保有許多的脆弱環境生態與都市中已難得一見的綠地。根據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道路的生態影響範圍平均擴及600米寬,有些生態因子的受影響範圍甚至達到1至2公里寬。5而我國的道路總長度於2002年底時為37,299公里,扣除較密集的市區道路後也還有20,816公里。6若引用上述美國的這份研究報告結果,則這20,816公里長的公路所影響的生態範圍面積將達12,489.6平方公里,佔我國36,000平方公里之國土面積的34.7%。當然這還要扣除重複影響的面積,不過扣除後的面積至少仍遠大於這些公路的道路總面積117.623平方公里。這種尺度的影響範圍,無疑是令人心驚的。

而根據交通部的統計,在2000年底,自用小客車的登記數量共4,716,217輛,機車的登記數量共11,423,172輛。為了服務這麼多的汽機車,以至於我國於2000年時的都市計劃中有30,809公頃的土地成為道路用地,佔都市計劃之公用設施總面積(82,161公頃)的37.5%,為鐵路用地(2,065公頃)的15倍,而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等會提昇生活品質之用地面積,合計僅13,531公頃,尚不及道路面積的45%。7

當然,要降低對汽機車的依賴,除了需要大眾對汽機車所產生的種種不利影響有所覺醒外,政府的政策與大眾運輸服務也需能夠配合。有許多人買車,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在我國,除了台北市的大眾運輸較為便捷外,在其他城市要搭公車,都不太方便。筆者曾經有在台南市等公車等一個小時還等不到車子的經驗,而到了花蓮、台東等地,更不曉得如何搭公車。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政府長期以來忽略對大眾運輸的投資與經營,同時大力闢建擴寬道路,而誘發與逼使人們使用汽機車的緣故。

雖然交通部的運輸政策面面俱到,然而事實是道路一條一條闢建,鐵路卻縮減至僅剩下縱貫線,同時公車客運量也逐年萎縮。這可從政府的預算一窺端倪。根據行政院所編列的2004年預算案總說明,在其所謂的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劃的598億元中,高速公路、東西向快速公路等等的道路建設就編了448億元,佔74.91%;其他則為捷運與輕軌計劃(計25億元,佔4.18%)、台鐵改善與高鐵興建(計119億元,佔19.89%)、與提昇地方公共交通網計劃(計6億元,佔1%)。而在所有的公共建設計劃的預算(1,490億)中,道路建設就佔了17.5%,僅次於電力建設的28.8%,更遙遙領先軌道運輸的6.5%。

更可悲的,這些道路建設,有許多只是假建設為名,行利益分贓之實,其根本沒有必要、沒有效益。甚且,這些道路可能造成許多的環境生態的破壞,如引來山老鼠的高山產業道路,實是最失敗的公共建設。以台灣的現況而言,實沒有必要再繼續任何的道路建設,因此,政府應就目前的道路負載量,進行私有機動車的數量限制,同時大力改善大眾運輸服務,如儘速發展各都市的捷運、輕軌系統,並增加公車的路線、發車頻率與服務品質。當大眾還無法享受便捷的大眾運輸之時,如何向大眾要求放棄私車的擁有?

在歐洲的許多城市,由於大眾運輸系統規劃的完善,許多人上下班更本用不著車子。且由於道路上機動車輛少,加上道路規劃有高比例的行人道與腳踏車道,因此更利於行人與腳踏車的通行。是以走在這些城市中,有一種怡然自得的悠閒,要大口呼吸就儘管大口呼吸,不用害怕會吸進大量的廢氣。明亮的櫥窗,寬敞行人道上的綠意,建築的古色古香,與路邊令人驚喜的表演,讓人可以悠然地漫步其中,觀看、沉思、放鬆、享受。大眾運輸系統連結了城裡城外的重要景點,而每一個景點頂多只見人潮洶湧,卻不見車水馬龍。城市裡,公園綠地幅員遼闊;城市外,平地可見鬱鬱森林。在這種不乏綠意生態的城市裡生活,心胸自然開闊,心情自然平和,而人也會顯得更幽默,更有創意。

在人口密度高、大眾運輸又不發達的我國,這種生態城市的願景,或許有點遙遠,然而我們至少可以從國中小的學校週遭開始,讓我們的學子從小就享有無車的上下學環境,也讓為人父母者,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過程中,體會到無車的好處,從而自願減少對汽機車的依賴。

一般而言,國中小均位在學童的居家附近,然而現代許多父母總是以汽機車接送小孩到學校的校門口,甚至在有些門禁較鬆的學校,家長把機車騎到教室門口,讓孩子上下車。父母的這種行為,對小孩而言,是一種愛的表現,然而小孩子卻還無法認知到這種依賴汽機車的行為對其他同學的安全威脅,以及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對他自身還有其他同學的健康傷害。當他們長大以後,他們將以同樣的行為教育下一代,如此將阻礙了邁向無車城市的發展。

因此,若能夠在學校作息前的一個鐘頭、與放學後的一個鐘頭,實施交通管制,禁止機動車輛進入學校週遭50公尺範圍內的道路,如此不只維護學童的安全,減少車輛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也降低噪音的產生,對學童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效果都有正面的助益。而當孩子在學校裡體會到無車環境的好處,也會把父母為了保有學校的無車環境,以保護學校所有孩子的安全與健康而所犧牲的繞道時間,當作一種愛的表現。如此,當其長大後,才會厭惡擁擠的交通環境,從而努力追尋無車的生態城市的夢想。

隨著大眾運輸的發展,我們也要讓無車環境從學校擴散到社區。當大眾運輸系統愈趨健全,無車的環境愈來愈大,無車日8將不再只是一年中的某一個日子。

 

注釋

1.“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國家通訊(台灣)”,2002年7月。

2.交通部,“交通政策白皮書”,2002年1月

3.據統計,我國的火車每延人公里需耗費能源34-70千卡;捷運(淡水線)每延人公里為138.3千卡;自用小客車(1.5-2人)每延人公里為416千卡(每升汽油可跑8.98-9.5公里);機車為每延人公里249千卡(每公升汽油可跑22.18公里);公車(30人座)為每公升汽油可跑2.5公里。

4.環保署空保處網站。

5.Forman, R. T. T. In press. The ecological road-effect zone of a Massachusetts (USA) suburban highway. Conservation Biology

6.交通部網站。

7.內政部營建署網站,“九十年都市計畫概況統計分析”。

8.國際無車日為每年的9月22日。

2004年9月20日 星期一

如此的「自然療法」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事業廢棄物遭不法清除業者非法棄置的事件時有所聞。日前因緣際會接觸了一件在桃園龍潭鄉凌雲村的案件。據當地的居民表示,在今年的5、6月間,當地的某地主,將被劃設為山坡地保育區的私人土地挖了大洞,然後偷偷埋了疑似有害事業廢棄物,再覆蓋以建築廢土。結果在6、7月間,滲出了大量的暗紅色污水,污染了當地居民做為民生用水的地下水,且惡臭難聞。

受不了的居民們即向桃園縣政府報案,結果桃園縣政府派人前往採樣檢驗地下水後,告知地下水符合飲用水標準,尚可飲用,然後繼續任由該事業廢棄物棄置在現場,讓居民們天天戴著口罩生活。問桃園縣政環保局的官員為何不緊急處置,其答道,哪裡有什麼錢來處理!而且這種事件太多了。言下之意,其對此已習以為常,且對這種事件的處置就是一動不如一靜。此時讓我想起一位老師的感言,政府對污染事件的處理方式,就是「自然療法」!

關於緊急處理非法棄置的財務來源,根據廢清法第71條:「不依規定清除、處理之廢棄物,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得命事業、受託清除處理廢棄物者、仲介非法清除處理廢棄物者、容許或因重大過失致廢棄物遭非法棄置於其土地之土地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限期清除處理,屆期不為清除處理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得代為清除、處理,並向其求償清理、改善及衍生之必要費用。屆期未清償者,移送強制執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得免提供擔保向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假扣押、假處分。」

因此,桃園縣政府根本不必確認非法棄置的廢棄物是否為有害或無害、有污染或無污染土壤或地下水,即有公權力代為清除處理,然後事後再向地主求償費用。然而桃園縣政府面對民眾的疾苦,竟可不動如山,真令人「讚嘆」這些官僚的心是如何的麻木不仁!這也難怪,桃園平鎮市公所的非法掩埋場所造成的公害糾紛事件,一拖可以拖個二十幾年!這也難怪,事業廢棄物的非法棄置事件會時有所聞!這也難怪,石門水庫的原水濁度,在艾利颱風之後,會一直居高不下!

環境的惡化,不是沒有法律可管,而是公權力根本不彰,如此有法等於無法,犯法者可以無法無天,敗壞社會風紀。因此,建議桃園縣長,莫再帶人到復興鄉山上開水密桃宴會,而鼓勵非法業者來殘害不知情的老百姓,而是應好好整頓所屬公務員,不適任者請其即刻走路,莫再讓這些蠹蟲腐壞了國家棟樑!

2004年9月13日 星期一

什麼才是改革!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今夏連續幾個颱風,為台灣帶來豐沛的雨量,然而由於山林管理的不善,不但接連造成中部與新竹等山區的土石流,更使得石門水庫的原水濁度高不下,造成南桃園地區停水十數日。土石流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與停水所造成的民生不便,與工業的用水成本高漲,訂單的流失,在在造成經濟的嚴重損失。然而目前除了看到中央地方交相指責外,卻未見任何公務員因此承擔起山林管理不善的責任,只有省自來水公司的董事長與總經理因為無法即使供水而引咎辭職,成了代罪羔羊。

自1996年賀伯颱風起,學者與環保團體即不斷提醒山林保育的重要性。然而每次災難發生,政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除了忙著救災發錢外,對於問題的根源,即管理者的怠惰腐敗,並沒有任何的整頓。即使近日行政院積極研擬「國土復育特別條例」,然而若不追究相關單位的公務員職責的話,則難保這新條例不會葬送在舊官僚手中。

讓我們來看看他國怎麼改革!在遙遠的非洲肯亞,有著與台灣類似的問題,由於該國森林部的腐敗,導致原本立意良善的造林政策導致了更多的伐林。1999年,肯亞野生動物局以空中調查的方式,蒐集記錄了破壞肯亞山森林的各種非法活動,而肯亞政府隨之針對所蒐集的資料做出了回應,包括指定該地區的一部份成為國家保護區,同時將原本由森林部管理的該區域轉為由肯亞野生動物局來管理,並將森林部的800名官員停職遣送回家,直到訪談確認是否瀆職為止。另外,在肯亞野生動物局接掌森林管理之後,立即鎮壓非法活動;因此接下來的空中追蹤調查顯示,自1999年至2003初,原生樹種的砍伐,已減少了90%,而非法木炭窯的數目也減少了62%。

今夏我國遭受的這幾個災難已相當突顯了問題是出在山林遭到濫墾濫伐濫建;根據行政院長於近日(9/9)邀學者勘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結果,也認為坡地造林未做水土保持處理、高山農業擴增、高山道路闢建,是三大元兇。山坡地的保育、水土的保持、集水區的管理,在中央屬農委會林務局、水土保持局、與經濟部水利署的執掌,在地方則為縣市政府的責任,這幾個相關部會與縣市的公務員均有瀆職之嫌,尤其是長期在其位而不謀其事者。希望行政院與相關縣市的首長,能根據公務員懲戒法,給予失職的公務員應有的懲處;而人民也要好好掌握自己的選票,好好淘汰那些在此共犯結構中的民意代表與縣市長,莫再當默默承受災難的冤大頭。政壇不清,人禍將不斷!

◎ 看守台灣討論區重新開張了!為了方便讀者表達意見,雖然魅力站的留言版功能還是關閉,但我們已另闢了一個留言討論版(見以下的讀者迴響),請各位讀者能夠針對公共議題,提供您寶貴的意見給我們,謝謝。

2004年9月8日 星期三

扭曲市場機制的補貼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自去年3月以來,由於國際原油持續上漲,帶動化學肥料原物料及海運費同時上漲,因此國內化學肥料價格也隨之增加。據農委會指出,台肥八月中旬又再宣佈將調高化學肥料售價約9%,讓農民叫苦連天。為因應此一情勢,農委會一方面籲請農民合理化施肥,減低化學肥料的用量,並要獎勵施用有機肥;另一方面卻請財政部將進口肥料關稅由2%調降至1%,同時補貼化學肥料運費每公噸250元,估計可讓每包40公斤的肥料降價10元,降幅約2.5%至5%,所需經費約1億3千多萬元。

農委會不是不知道,施用化學肥料,會造成土壤的酸化,以及河川與地下水的污染,並危害人體的健康;且由於台灣氣候高溫多雨、農耕操作頻繁,因此土壤有機質消耗迅速,而化學肥料的施用並無法補充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致台灣耕地的地力嚴重耗損,因此農委會才會想要獎勵施用有機肥。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價格高過化學肥料,致有機肥的推廣實屬不易;故值此化學肥料價格大漲之際,正是有機肥自然崛起的大好時機,可是農委會卻以補貼的方式,來提高化學肥料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種言行不一的施政,令人不得不懷疑農委會得了精神分裂症。

奇怪的是,像化學肥料這種成本已大幅外部化的產品或設施,卻常能得到政府的慷慨補助與實質推廣;而對環境甚至經濟友善的產品或設施,卻只受到消極的關注。就如焚化爐,其會破壞自然資源、排放數百種毒性物質、產生難以處理的有毒灰渣、且處理成本高昂,若以正常的市場機制,早該被淘汰;然而環保署卻在有其他更好的廢棄物管理方案(指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再利用)的存在下,以補貼地方政府的方式,來鼓勵焚化爐的興建。

補貼是政府推動政策的方式之一,其如有必要,也應用於對整體社會、人民福祉有利的方向。然而觀諸政府的許多補貼,卻常是用在不永續的面向。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可以取得政府補貼之利益的常是有錢有勢、不知社會責任為何物的某些企業財團。這些本已是龐然大物的財團在補貼的滋養下,不但掏空了國庫,更是惡化了環境、戕害了社會公平正義。這種扭曲市場機制的補貼,已成為我國邁向永續發展的嚴重障礙。若不取消這種惡質補貼,卻奢談有機農業、零廢棄政策,將是緣木求魚。

◎ 抱歉,由於魅力站留言版遭受色情廣告侵襲,留言版功能(即讀者迴響)目前仍暫停使用。

2004年9月1日 星期三

拒用PVC產品 還我無「氯」綠生活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塑膠製品。一般人對塑膠的看法是穩定、安全、衛生;加上其可利用多種因子來調控其材質而造就其多變的特性,因此其在上一世紀以來,不但在許多既有用途上快速地取代了傳統材質,更被廣泛地運用於新的用途。塑膠,是石油的下游產物,因此其廣泛的運用,是促成石油世紀持續興盛的原因之一,也是造就物質文明的一大推手。

然而,我們卻以極大的代價來換取這物質的文明。這外表看起來安全無害的塑膠,我們若仔細檢視其整個生命週期,就會發現塑膠的發明,真是現代文明的惡夢。這其中尤以PVC(聚氯乙烯)為甚。

PVC是一種含氯塑膠,其被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稱為「毒塑膠」,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從生產製造、產品使用到廢棄處理,都會產生有毒物質。然而其卻是五大泛用塑膠之一,也就是用途最為廣泛的塑膠之一,其生產量僅次於聚乙烯(PE)。

PVC會有什麼危害呢?首先從PVC的生產過程來看,其是先由氯氣與乙烯合成二氯乙烷,再將二氯乙烷脫去氯化氫產生氯乙烯單體,然後再由氯乙烯單體聚合成聚氯乙烯。這其中,氯氣是由電解海水得來的。在早期,那些製造氯氣的鹼氯工廠都是以汞當電極,而產生了大量的汞污泥,這種製程直至民國78年才被政府所禁止。在當時環保意識低落的年代,這些有害的汞污泥大部分都被隨意丟棄,不知去向。台塑的汞污泥事件,以及位於台南鹿耳門溪畔、因生產氯氣與五氯酚農藥而造成週遭土壤受到嚴重的汞與戴奧辛污染的台鹼安順廠,或許只是冰山的一角。

在氯氣與乙烯合成二氯乙烷的過程中,由於製程的條件與世紀之毒戴奧辛形成條件相當吻合,因此會產生大量的戴奧辛於其重餾物與廢氣廢水中,從而釋出至環境。而氯乙烯單體,本身即公認的致癌物質。因此在氯乙烯廠工作的勞工,常有因肝癌過世者。

再者,在將PVC製成成品前,為了避免PVC製品受到光、熱的作用而材質劣化,必須添加安定劑;另外其必須根據不同的用途,添加程度不等的塑化劑,來調整其可撓性(材質的柔軟度)。很不幸的,這些安定劑與塑化劑,大多是有害物質。其中安定劑最常用的是含有重金屬鉛或鎘的化合物。當年桃園蘆竹鄉中福村的鎘米污染,即是來自製造這種安定劑的基力化工廠的廢水排放。而根據國內的研究指出,PVC廠的空氣中鉛含量較一般環境為高。

這些有害的添加劑,會在人們的使用過程中造成對健康的危害。比如國外有份研究報告指出,含鉛的PVC塑膠百葉窗,在長期的陽光照射下,終會裂解釋出鉛,而使得家中有PVC百葉窗的兒童血液中鉛濃度有較高的現象。而添加鉛的PVC水管,更是會析出鉛而造成飲水的污染。目前這種含鉛的PVC水管已被多國禁用。

PVC本身是硬質的塑膠,為了運用於軟質的用途,必須添加塑化劑。半硬質PVC需添加10-30%的塑化劑,軟質PVC則需添加30-70%的塑化劑。這些塑化劑由於分子遠較PVC為小,而極易滲出。因此若PVC運用於兒童玩具、食品包裝(如保鮮膜)、醫療用品(如血袋、點滴管)時,這些添加於PVC中的大量塑化劑將滲出,並透過小兒的吸允,或與食物、流體(尤其油質者)的接觸,而進入人體中。用於PVC的塑化劑,種類繁多,但大多屬於一群稱為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的化學物質,其一般均會對生殖系統造成影響,並會導致肝癌與腎癌。

當PVC製品為人們拋棄後,由於其含有種類繁多的添加劑,而造成其回收再利用的實質困難,即使可以回收也容易劣化而只能再製成次級品;因此終究會被送入焚化爐燃燒。由於當含氯的物質與碳氫化合物一起燃燒,即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而PVC本身即是含氯的碳氫化合物,因此將PVC送入焚化爐,定會產生戴奧辛;另外其也會產生傷害呼吸系統與植物生長甚烈的鹽酸氣體,以及有害重金屬鉛、鎘。這些從焚化爐排出的有害物質,終將透過食物鏈危害到環境生態與人體的健康。

目前我國的PVC年產量約為148萬噸左右,排亞洲第三,扣除外銷數量,每年流入國內市場約在100萬噸左右(2003年時我國的家戶垃圾年產生量為613萬噸)。我們不清楚國內每年到底有多少PVC進入焚化爐,但PVC為焚化爐的有機氯之主要來源(食鹽中的氯為無機氯,其較不會導致戴奧辛的產生),殆無疑義。而焚化爐又是戴奧辛的主要來源,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有69%的戴奧辛來自焚化爐。因此,要減少戴奧辛的產生,除了要避免廢棄物的焚化以外,更要減少PVC的使用,而這也是今年5月17日剛生效的斯德哥爾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中所提出的建議之一。

面對這種危害環境與健康甚烈的毒塑膠,我們不能再遲遲沒有行動。在歐洲,已有許多政府當局與公司(如IKEA),在民眾意識高漲下,開始採取淘汰PVC材質的措施。要找到其他較好的材質來取代PVC,並不困難,因此政府與廠商實在沒有理由不去淘汰PVC的使用。而我們民眾,以後在購買塑膠製品時,可要仔細閱讀產品標示,看看是不是PVC製的,對於PVC製的或者沒有標示的產品,盡量不要購買。這種有害材質的氾濫,表示我們社會充滿著貪婪與痴愚,我們豈可再容忍下去?

參考資料:
1. 看守台灣季刊第四卷第二期,<死神之媒PVC>
2. Clean Production Action網站,http://www.cleanproduction.org/
3. 綠色和平組織網站:http://www.greenpe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