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29日 星期二

廚餘預算應編多少?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近來環保團體發動連署要求行政院應增編94年度的廚餘回收再利用的預算,以突顯環保署長期以來重焚化掩埋、輕回收再利用的政策導向,即使在環保署喊出零廢棄政策之後,政策本質並無重大的改變,焚化相關預算仍是環保署預算的重心。然而,廚餘預算是否應增編,應增編多少,則是一個需要深究的問題。

長期以來,大部分的地方環保機關在廢棄物處理上,只知扮演垃圾收集與將垃圾送往掩埋場或焚化爐的角色,若要求其加強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則答說缺乏人手或經費不足,而礙難施行。在長期仰賴環保署提供補助、以及環保署以極明確的計劃來補助各地方政府推動焚化設施興建的情況下,而造成許多縣市有錢操作成本高昂的焚化爐,卻無能進行成本較低微的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等工作的奇怪現象。

然而,仍然有少數鄉鎮,在有心的清潔隊長或鄉鎮長的領導下,即時無環保署的大力補助,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等工作仍做得聲聲有色,或許其經費與人力仍有所不足,而無法達到更高的成效;然而,我們仍可從其成就而了解到,大部分推說缺乏人手或經費的鄉鎮或縣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而環保署的補助政策,則掩飾了地方環保機關經營管理不善的問題,而讓人民所繳的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無法被有效的運用,更讓焚化設施財團運用此一情勢,大賺人民血汗錢。

要解決此一問題,或許要回歸廢清法第二十四條,要求地方政府依其垃圾清除處理所需的成本,向該縣市民眾徵收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用,而環保署則不予補助任何廢棄物處理設施,只要設定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的目標,要求其必須達到。如此,各縣市環保機關的經營管理成效,將直接反映在其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用上,而那些選擇大幅仰賴焚化與掩埋來處理廢棄物的縣市首長,則將因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用的大幅提高,而受到政敵的攻擊與人民的唾棄。

環保署應該多用心在政策制定與監督管理輔導上,而不是當個只知給錢卻無法約束地方政府作為的冤大頭。同時,應將資訊透明公開,讓民眾可以據以監督各地方政府,而成為環保署監督管理地方執行機關的助力。比如說,在廚餘堆肥上,環保署應該要研究掌握並公開的資訊包括,回收處理一噸的廚餘需要多少的人力與經費,各種不同廚餘堆肥設施的設置成本、操作成本、優缺點與產品品質,以及各地方政府目前的實際情況等等,如此不僅可以做為評估各地方政府的執行成效,在目前環保署可能仍不會放棄補助的情況下,也才能有合理的預算編列。

2004年6月26日 星期六

半套的環境政策

作者:鄭益明﹝看守台灣執行長﹞


追隨經濟發展,我們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生活模式,同時鉅量的廢棄物所產的問題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環保署、清潔隊、廢棄物專家、及廢棄物處理產業因運而生,多少官僚、學者和產業界依附廢棄物而生;表面上創造了為數可觀的國民生產毛額,但也耗損了巨額的國家財政和社會資源。然而更可悲的是,我們花費了那麼大筆的預算,並沒有徹底解決困擾我們生活的廢棄物問題;而未來我們或後代,可能還要花費更大的代價,來處理我們所遺留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環境政策只有半套,只解決了看得見的問題,而隱藏了看不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後遺症。

環保署的職責在保護我國的環境和資源,以避免受到污染和破壞而劣化或浩竭。環境劣化的最大威脅來自於污染,也因此污染處理和防治為環保署最重要且優先的施政目標。舉凡環保署廢管處的廢棄物處理、工程處的廢棄物處理設施興建和管理、綜計處的環評、水保處的水污染管制、空保處的空污管制、毒管處的有害物質管制等,均脫離不了污染管制和處理。在如此浩繁的管制和處理機制中,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管末處理或排放管制的個別獨立方式,而看不到整合性的方案;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醫了頭腳,卻引起其他的後遺症,則留待後人或問題突顯後再說。

目前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處理就是典型的案例。依據環保署統計,92年度全國垃圾妥善處理率達98%,我們已不復再見垃圾流竄街頭的景象。而環保署歸功於大量興建垃圾焚化爐的政策發生預期功效,使我國垃圾焚化處理率高達69.6%;到了96年所有計劃完成後,垃圾焚化處理率將高達97%。確實,我們已不可能發生垃圾無處去的窘境,繼之而起的是焚化爐垃圾量不夠的窘境,造成另類垃圾大戰:爭奪垃圾。在對抗垃圾公害的偉大勝利背後,隱藏著因焚化垃圾產生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污染公害問題。焚化爐體設計、營運的操作和管理、實際空污排放的污染、底灰再利用的管制、以及巨毒飛灰處理和掩埋的管理等,污染的途徑從單純的單一生垃圾來源,轉變成複雜而廣泛的途徑,且更易於透於食物鏈而進入人體,威脅我們和後代的安全與健康。

當初規劃垃圾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政策時,已知垃圾焚化後所會產生的污染物及其影響,更知道有20%的灰渣需要小心處置;然而竟然在這些重要的污染控制規範仍欠缺不全的情況下,大力而積極的推動焚化爐的興建計劃,豈非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半套政策。呼籲環保署在制定環境政策時,應以整合性的視野來看待環境問題,勿再存有速食政治文化的心態,則我國環境才有喘息的機會,家園也才能再現青山綠水。

2004年6月14日 星期一

有害物質的管制標準與安全性

作者:吳焜裕﹝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近幾天報章雜誌經常報導鮮乳或吳郭魚被檢測出含有過量的有害物質,民眾關心究竟在此含量下是否安全,但是政府與廠商們均以符合歐盟管制標準為由,認為應該安全無虞。當然這就延伸出符合管制標準是否就代表安全的問題,究竟管制在什麼樣濃度下才算安全(How safe is safe enough?)呢?其實這是一個不僅食品與農漁產品衛生相關單位,也是經貿單位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同時也是值得國人深思的議題。

國際上的先進國家都根據健康風險評估結果,再經風險管理的程序以制訂有害物質的管制標準。在致癌物質的風險評估中,其基本假設為攝取一分子的致癌物都有致癌的可能,其致癌的機會與攝取量成正比的關係,基本上並無安全劑量,標準的設定往往基於多低的致癌風險機率能為國人所接受。但是累積過去二十多年毒理學研究的經驗,顯示不會直接對基因造成傷害的物質,可能在攝取量高於某一定量才會對人體致癌,這個量一般可稱為安全劑量(又稱為每天可允許的攝取量或參考劑量)。只是實際執行風險評估的時候,在什麼科學證據下,才能根據致癌物質有安全劑量的基礎執行評估,專業風險評估人員中,仍有不一樣的意見。然而管制標準的制訂,不論風險可接受的機率或安全劑量為何,需要考慮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的現狀與科學技術的可行性。依照這個管制標準制定程序,管制標準並不一定代表安全性,僅代表著在這個國家或社會願意承擔某一風險下,最可行的一個行政管理的標準。

以戴奧辛為例,國際衛生組織(WHO)訂定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可允許的攝取量為1 -4皮克,隱含著戴奧辛為一間接致癌物而有安全劑量的觀念。當然也考量戴奧辛無所不在,存在我們每天所飲用的水與飲料中、也漂浮在我們每天所呼吸的空氣中、也累積在我們每天所食用的各種蔬菜、水果、肉類、水產與海產中。目前沒有什麼具有科學價值的控制技術可以降低戴奧辛的含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源頭管制:降低戴奧辛的排放量。而這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1 -4皮克的攝取量是包含我們每天飲用的各種飲料、呼吸的空氣、與食用的各種食物而攝取的總戴奧辛量,不是單指飲用鮮乳,或是單單攝取某種食物的戴奧辛劑量。此管制標準是否代表安全性,則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也許在五年或十年後,新的科學證據出現,再執行風險評估,管制標準可能因此而加嚴或放寬。或是因為國際普遍經濟情況改善,而使得管制標準加嚴。

根據新聞報導,政府相關單位未來可能制訂各種食物中戴奧辛的管制標準,以維護國人健康。如擬根據國際衛生組織制訂管制標準的程序,本文作者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先完善的收集各種食物的戴奧辛含量資料,與不同區域與年齡層的民眾之各種食物攝取量與習慣資料(非常缺乏國人代表性的數據),再執行一完善的健康風險評估以作為制訂管制標準的基礎。這個制訂管制標準的程序不僅因為確實維護國人健康而顯得非常重要,潛在國際貿易上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國際貿易組織(WTO)的會員國也曾爭論相關的議題,尤其在各種食物與農漁產品的國際貿易上,是否全世界國家都應該管制在相同的標準呢?這可能是未來的目標,主要是考量不同國家制定管制標準時所考慮的因素相去甚遠。

2004年6月6日 星期日

請讓大地休養生息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在總統大選前,曾聽一位交通界的老前輩在批判蘇花高速公路一案。他說怎麼也想不懂出身宜蘭的游院長竟會大力推動這條沒有經濟效益、破壞水資源與生態的國道興建案。難道他沒有從北宜高速公路的興建過程中習得教訓麼?他列舉了許多理由,描繪了許多故事,指出蘇花高的不可行,指出交通的真正問題與交通部的顢頇。那精采的一晚有許多細節已經有點模糊,然而他說了一句話卻永遠令人難忘:「現在是交通管理的時代,不是交通建設的時代!」

是啊!豈僅是在交通方面,在許多其他面向,包括能源、廢棄物、水資源、山林、觀光…等,也都應該趕緊邁入管理的時代,脫離建設的時代。這些面向都各自擁有不同的問題,是該解決,但是其等所遭遇的最大問題是,在政治人物的私心下,在官商勾結下,在民代把納稅人的辛苦錢當作大餅在瓜分的情況下,在候選人把工程用來換取選票的情況下,在公務人員的屈從、怠惰、甚至利益薰心下,於是許多政策假解決問題之名,行製造問題之實;這些政策下所推動的工程,名為建設,實則破壞。是以,原有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又多出了許多更難以解決的問題。於是,雖然朝野政黨口口聲聲愛台灣,然而我們的大地母親卻早已昏迷窒息。

儘管土石流、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等種種惡果早已顯現,然而他們仍然不歇手,即使政黨輪替,但朝野早已同吭一氣,除了統獨的意識型態。真奇怪,統獨議題竟然可以吵這麼多年,媒體竟然可以關注這麼久,然而對於許多與大家實質生存習習相關的環境課題,竟然只是偶然曇花一現!在野黨缺乏論述,那麼來談如何解決我們的環境問題,不是最佳的論述嗎?執政黨缺乏政績,那麼付諸行動來解決謀殺環境的兇手,不是最佳的政績嗎?

美國一位已故的大學教授曾問道:「為何人類要堅持破壞其棲地?」難道我們人類有自殺的傾向?還是由於無知?或許是後者吧!那些政治人物或許真的不知道核電廠的控制與管線真的很複雜,很危險,所以儘管台北週遭(也是大部分的他們出沒的地方)已經有兩座核電廠了,再加一座無所謂;或許他們真的不知道戴奧辛會對他們的健康與下一代產生嚴重的威脅,而且戴奧辛每天就在他們的食物裡面,他們並無法逃脫,所以焚化爐多多益善;或許他們真的不知道這星球上的其他生物會因為道路建設、河川水泥化、森林的濫墾濫伐、與工程的污染排放而一個一個消失,並威脅到他們自身的生存,所以為所欲為,目中毫無生靈大地。他們不知道,其他人就得跟著陪葬嗎?

希望承繼舊思維的新十大建設可以休矣!期待朝野政黨好好針對我們的大地所遭受的病痛,詳究其根源,並能提出新十大管理方案,好讓我們的大地休養生息,讓公務人員切實盡責,為我們的共同母親服其勞。如此方能匡正這病態的社會,鞏固我們的生存之基。

6月5日是環境日,但這個日子與其他日子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最重要的全民(包括政治人物)應常常來關心我們的環境,討論如何解決問題,並付諸行動,這才是最重要的。莫讓環保人士每次為文就似在罵人反對。畢竟為文罵人,非吾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