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21日 星期六

21公里的道路有多長?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21公里的道路有多長?它相當於頗受爭議的國道蘇花高(86.5公里)的四分之一;嚴重破壞水資源的北宜高南港頭城段(32公里)的三分之二。這樣的距離,在單調的西部平原上,僅僅是兩三個相鄰鄉鎮的連接,若以一般的行車速度,20-30分鐘即可呼嘯而過。但如果這樣的距離,穿過的是由豐富動植物生態系像串串珍珠般所連結的林地,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

最近在台北的近郊烏來,一條21公里長的道路規劃案正在進行中。這條道路預定連結烏來跟三峽熊空,所穿過之地盡是中海拔原始林地。目前的這21公里景色,林木綿密;老樹枯藤裡,潛藏著許多驚喜,瀰漫著多少清新。僅僅1公里的路程,就可讓人倘佯半天。這21公里的土地,與涵蓋它的這片山林,是山羌、長鬃野豬、與許多現在已難得一見的動植物的家,而人類只是過客。然而人類若僅僅是為著這莫需有的30分鐘,而開闢這條21公里長、5米寬的道路,我們所損失的,將不僅僅是10.5公頃以上的原始林木,而是許許多多不復見的生命,與上蒼造化這樂園所需的千萬年的漫長時間。

很遺憾的,在我國當前政治體系充滿著利益分贓、而無永續思考的氛圍下,道路工程背後的龐大利益,已成為許多財團與政治人物的搶食目標。在這種只為開路而開路,卻冠冕堂皇地以「繁榮地方」為藉口而開的道路數目已不知凡幾。根據交通部的資料,2002年時我國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有1.036公里長的道路,若不計佔台灣島近三分之二的中央山脈,則此道路密度更可能高達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這在世界上已是數一數二。(1999年,世界第一是新加坡的4.783公里/平方公里;第二是日本的3.087公里/平方公里。前者為彈丸之地,土地利用以都市為主,後者則沒有我國的高比例的崇山峻嶺。)

在我國的都市計劃中,道路面積佔都市計劃面積的6.76%,而綠地、公園、體育場所、廣場、兒童遊樂場等合計僅佔2.9%。於是,一條條的道路將整個西部平原劃得密密麻麻,加上可稱病危的大眾運輸,帶來了愈來愈多的私有車,塞車污染降低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而道路舖設所需要的砂石更造成了山林與河川的破壞。不僅是平原上,道路也切進了崇山峻嶺,造成更大的生態危機。根據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道路的生態影響範圍平均擴及600米寬,有些生態因子的受影響範圍甚至達到1至2公里寬。而以烏來這條規劃中的道路而言,我們不僅必須賠上許多寶貴的山林生態,其所造成的水土保持的破壞更會引發土石流的風險與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政府每年投入數百億經費於興建道路,難道為的就是去換取這些環境苦果?台灣的道路已經夠多了,請把這數百億的建設經費省下來,好好做好大眾運輸的規劃管理,好讓我們可以同時保有烏來這21公里的串串珍珠,與不塞車的便捷。

2004年2月17日 星期二

台日環境論壇的省思

作者:鄭益明﹝看守台灣執行長﹞

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為主題,每兩年一次的第二屆「台日環境論壇」於2月11日結束。從2月8日開始為期4天的會議和參訪,台、日雙方所發表的報告中,我們強烈意識到對有關米糠油多氯聯苯(PCB)中毒事件(油症事件),以及戴奧辛污染問題的預防和處理,我國官方和民間均未有充分的警覺和危機處理的對策,尤其是對受害者的照護,及污染擴散的控制和場址的整治。

自台、日雙方專家對油症事件的研究,以及對受害者的追蹤調查,都證實多氯聯苯會透過生殖機制,把毒性傳給下一代,造成下一代無辜的中毒和受害。成功大學郭育良教授在其報告《多氯聯苯/戴奧辛類環境毒性物質之人體健康影響:台灣油症》中提到,「我們認為油症中毒乃一生的中毒」,「…..環境毒性物質可能影響到人類的行為,且可以傳給第二代。」;日本熊本學園大學的原田正純教授在其報告《從水俁病到米糠油症,包含越南在內的各地調查報告》中說明,「這種疾病也會影響胎兒,導致胎兒發育與營養吸收障礙,並且出現皮膚暗沉(色素沉積)、濕疹及肝臟肥大等狀況。可見PCB毒素會透過胎盤導致胎兒中毒,…….」。日本政府已於2001年12月承認,油症事件的元兇是PCDF(多氯夫喃)、PCDD(戴奧辛)等戴奧辛類毒性物質。

再從日方《焚化爐戴奧辛排放的連續採樣系統》的報告中,以比利時瓦羅尼地區(Wallonie)為例,發現傳統的定時採樣與連續採樣所測得的戴奧辛排放濃度,其差距有高達30到50倍之多,因此報告人藤原壽和先生強調,「由此可以類推,日本垃圾焚化爐排放的戴奧辛濃度實況,很可能比依照法規實施的定點採樣分析高出甚多。」而我國學者在中部一座營運中的焚化爐四個方向,作為期一個月重覆三次的採樣,發現「戴奧辛分析結果,以十個採樣點濃度與根據現有戴奧辛排放標準(0.1 ng/m3)執行空氣擴散模式模擬結果相去甚遠。因此將上風處濃度最低點作為背景值,每一採樣點數據減去背景值,再與模擬結果比較,仍然有數五十倍的差距。」此研究報告已發表於國際知名環境期刊<大氣環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第30、37、38期。

到目前為止,我國仍未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排放和存量的清冊,更遑論防止該類污染物產生和擴散的對策。日本政府於1999年特別組成了「戴奧辛減量對策委員會」,由首相親自主持,宣示對抗戴奧辛排放和擴散的決心。郭教授在其簡報的最後一張呈現斗大而醒目的「對油症中毒者的照顧 夠了嗎?」,同樣的,我們強烈要求政府,應正視我國日趨嚴重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排放和擴散。

2004年2月15日 星期日

知的權利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在環保署網站的環保論壇上,一位住在某化工廠附近的社區居民抱怨道:「…這間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真的非常刺鼻難聞,而且聞了之後常常頭痛不已,並且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我家中的幼兒也因長期吸這種空氣,有嚴重呼吸道過敏現象…他們所排放的廢氣就算合法,難道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嗎??」

相信許多住在工廠或工業區附近的人,都會有這類的感受。面對成分不明、五位雜陳的氣體,不敢大口呼吸不說,精神與身體都遭受嚴重影響。而儘管身體已傳出警訊,然而卻不知這家工廠排放的廢氣到底含有什麼有害物質,跟環保署稽查大隊檢舉,常常是查不出什麼所以然。若向司法單位提出告訴,還要自行提出證據證明其污染行為與自身疾病的因果關係。

於是,民眾被強行剝奪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民眾在沒被充分告知的情況承受程度不明的風險。成天門窗緊閉,生活在恐懼、無奈之中。而毒性物質對身體所造成的總總影響,包括過敏、癌症…等等,等於是一種緩慢的凌遲。憲法所保障的生存權,於是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因此,1992年地球高峰會發表的里約宣言的第10個原則中強調,環保議題唯有在關心民眾的積極參與,才能有效的解決;而要促進民眾的參與,民眾必須能夠有適當管道取得公部門所掌握的環境相關訊息,包括發生在他們社區的活動與有害物質的資訊,並且有參與決策過程的機會。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第9條第5款中也強調,為了達到該公約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目的,關於人類與環境的健康與安全的資訊,不得視為機密。

然而當環保團體要求環保署應公開各個工廠所申報的事業廢棄物種類與產量、廢氣、與廢水等相關資料、時,其則以牽涉到商業機密,而不願公開。在這種資訊缺乏的情況下,民眾如何對污染行為者做有力的監督?如何在參與決策時提出適切的意見?在這種愚民制度下,在政府鬆散無力的管理下,難怪有心將成本外部化的廠商可以為所欲為,而受害的民眾則求助無門了。

當美國實施「毒性物質排放清單」的制度已10餘年時,而我們政府仍然在抗拒,不願將這種和民眾健康息息相關的資訊公開,難道在政府商業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中,民眾生命健康不值一顧?民眾對於自己的健康到底是如何受到危害的資訊,難道沒有知的權利?

2004年2月3日 星期二

從禽流感談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最近禽流感的威脅讓數萬雞隻遭到撲殺。看到這樣的事件,常令人心中非常不忍。但這猶如在戰場上,人命關天的時刻,這種殺戮行為是受到默許的。更何況這些雞隻平常就是人們要宰殺來吃的食物,其生命的價值在人們眼中是不值一文的。於是,面對這樣的人造阿鼻地獄,誰能說聲不呢?

然而,人類今天所面對的這種傳染病的威脅,豈非源於這種不尊重生命的態度?為了以最少的土地成本,飼養最多的雞隻,人們以集約飼養的方式,將數萬隻雞擠在一個窄小的空間,然後施打抗生素、成長激素,希望這些雞隻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中不要生病,希望這些雞隻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長大成雞。也就是這種方式,提供了病原繁殖演變的溫床,而抗生素的施打,更讓許多病菌得以演變出抗藥性,而變得更強大。因此,今天的情勢,誰曰不是人們自作自受呢?

另一方面,人類的不尊重生命,也顯現在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而生態平衡的破壞,也可能觸發疾病的傳播。譬如森林的砍伐、水壩的建築、土地使用的變更、與氣候變遷等,都曾造成傳染病的流行。根據巴西衛生署於1976年對某公路沿線的四個州所做的調查發現,瘧疾的流行,在公路施工範圍內的區域,比較遠地區的高出2~20倍。這是因為人們為開闢道路而清理森林,而進入之前瘧蚊以其他宿主來繁衍的區域,於是瘧疾便在工人間傳開了。所有生態的失序都會打亂了人類與微生物的平衡,而且對微生物會更為有利,因此死神總「隨著失調現象而降臨世間」。(見看守世界專論:《自食惡果》一書。)

因此傳染病何嘗不是大自然為調節生態的失衡,緩和人類對其所造成的壓力,而產生的一種反作用力,一種自我調節機制?然而猶如人類的撲殺雞隻行為,這些微生物對人類的撲殺同樣的毫不留情,慘不忍睹。例如1918年的流行性感冒,於四個月內席捲全球,造成全球2000萬人的死亡,高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犧牲人數的兩倍。

為避免人與微生物間的大型戰爭的發生,除了疫苗的研究開發外,人類必須要懂得自我節制人口,同時邁向以尊重自然生態、避免環境受破壞為基礎的永續發展經濟型態。人類的生存固然重要,其他物種的生命也應予以尊重。選擇與自然協調共處的生活形態是人類急需學習的。即使這需要犧牲一點舒適與便利,但只要能換取生態環境的平衡完整,卻是值得的。否則,當疫苗開發的速度跟不上病原演變的速度時,地球上的另一場大滅絕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