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光鮮亮麗的背後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半導體之父張忠謀日前(11/21)在與來自美國的學習.組織.管理大師彼得.聖吉的對談中,強調科技發展對現代人生活的貢獻,他認為「現代人的生活都比三、五百年前的王公貴族還要好,這代表經濟發展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沒有人希望生活水準倒退到過去的時代」,而他也相信「工業時代不會成為一個泡沫,而泡沫也不會破裂。」

就在此次對談的前一天,網路上傳來新竹公害防治協會的消息,其理事長鍾小姐在獲悉『新竹魚群暴斃,居民疑是竹科廢水造成』的新聞後,花了一天追查元兇,後來只知道地點是位在竹科旁的隆恩圳、水源橋下。淨竹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高先生於是感慨道:「隆恩圳的死魚事件,這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次!這已經不是新聞了,吸引不了媒體的關注。」「如果環境危機指標要以生命來交換,這幾次是魚,下一次會不會輪到人?」

竹科電子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確實佔有重要的地位,而其在催生資訊時代的來臨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現代生活中的便利、效率確實都要拜科技發展之賜,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究竟有沒有比三、五百年前的王公貴族還要好,則大有商榷餘地。人們活著、或是所有生物活著所需要的要素:空氣、水、與土壤,都因現代社會過度強調經濟發展,而遭到了嚴重的污染;而可以讓人們愉悅的自然環境愈來愈稀有,許多人過的生活只是忙碌地往返於一個鳥籠又一個鳥籠,或許鳥籠中的物質可以供應食衣住行育樂等所需,然而這樣的生活健康、快樂嗎?

政府常自翔於竹科的上、中、下游整合體系,其是競爭力傲視全球的主因之一,然而政府卻未能在其發展之初,引導或要求其將廢棄物與廢液的流向做一整合,而讓其宛若沒有廁所的豪華旅社般,排泄物全台亂竄。混合著各式各樣有害重金屬的廢水要如何能妥善處理?即使沒有魚群暴斃,這些傾洩而出的毒性物質也會累積在食物鏈中,侵入我們認為是很安全的鳥籠中。別忘了承受著竹科廢水的客雅溪,其下游的牡蠣重金屬含量之高,根據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2001年的一篇攝食牡蠣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指出,台灣地區牡蠣致癌風險是美國的500倍!

有許多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的,因此即使我們想退回到過去的生活水準,可能也沒辦法了,至少在短期之內。但如果竹科新貴再不把心力放在降低毒性物質的使用,並分隔不同來源的廢液以提高其再生利用率及處理效益,則「工業時代將不會成為一個泡沫,而是許多個有毒的泡沫;而泡沫也不會破裂,只是會讓生命窒息。」





圖:隆恩圳死魚。 
(淨竹文教基金會 高清波先生提供)

2003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您買的保鮮膜安全嗎?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保鮮膜是許多家庭經常使用的產品,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採購時有注意到其材質。據筆者調查,目前市面上的保鮮膜所使用的材質包括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二氯乙烯(PVDC)等等,這其中聚氯乙烯與聚二氯乙烯等兩種材質,在廢棄處理時是比較有害的,而且在使用時,對身體健康也恐有不利影響。

聚氯乙烯被綠色和平組織稱為毒塑膠,理由是在其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從生產製造、產品使用到廢棄處理,都會產生污染或毒害。比如聚氯乙烯的單體氯乙烯,即為已知的致癌物;而在製造氯乙烯時,也會伴隨著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產生;另外在其廢棄時若以焚化處理,由於聚氯乙烯分子本身為含有氯的碳氫化合物,因此極易產生戴奧辛與大量的鹽酸氣體。其中鹽酸氣體除了會使焚化設備腐蝕外,若不幸未被空氣污染防治設施攔住而從煙囪逸出,對焚化爐週遭的農作物與人體健康將產生立即性的衝擊。證諸許多焚化廠附近農作物極易枯萎,即可能是受到鹽酸氣體的影響。

而當聚氯乙烯用在如保鮮膜等需要高可撓性(即柔軟度高)的產品上時,則需要添加大量的塑化劑。這些塑化劑由於分子較小,移動性高,因此極易溶出,尤其當其接觸含脂質的流體時。所以用保鮮膜覆蓋油膩食物如雞腿時,這些小分子的塑化劑將大量溶出。另外醫院用的血袋或點滴用具等,也有可能是聚氯乙烯製品,此時聚氯乙烯中的塑化劑將隨著救急用的流體直接進入人體血液。聚氯乙烯製品所添加的塑化劑雖不一定有害,但目前常用的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則屬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環境荷爾蒙。丹麥禁用聚氯乙烯於兒童的玩具上,即擔心幼兒將聚氯乙烯中的塑化劑舔進去。聚氯乙烯分子本身並無毒,但是我們所看到的聚氯乙烯並不只是聚氯乙烯,這是我們在使用聚氯乙烯製品時所要注意的。

聚氯乙烯屬泛用塑膠,即其已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從包裝、醫療用品、到建材,都有聚氯乙烯的製品,可見其市場之大,也可見其對環境危害之大。政府縱不想立即禁用聚氯乙烯製品,也應限制其市場規模,限制廠商繼續投資在這種可以淘汰的材質上。然而在台塑的六輕四期擴建工程的項目中,仍可見到這類工廠的擴建。可見民眾若不覺醒,要依賴政府主動把關,簡直緣木求魚。因此建議各位讀者,下次到市場買保鮮膜或有塑膠包裝的產品時,先看看是不是聚氯乙烯製的,讓消費者的力量成為淘汰這種毒塑膠的動力之一吧!

2003年11月18日 星期二

面對資源枯竭的年代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走在大賣場,我們總是會因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與食品,而誤以為這是個不虞匱乏、資源豐盛的時代。而台灣幾十年來的經濟榮景,更讓許多人以為過這種好日子是應當的。在我們日常生活與提供我們維生服務的生態系統之間,隔著一層機能健全的都市糖衣,讓我們感受不到事實的真相: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用以維持人們生存的許多資源已逐漸枯竭,加上全球人口的暴增,其實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面臨生存危機。糖衣隨時可破,只要維繫糖衣的資源取得不再能夠滿足我們的消費速度。更甚者,這層糖衣即使不破,也因人們不當使用毒性化學物質,而變成一層危害生機的毒糖衣。

比如供應人們蛋白質的漁業資源,早已因為過漁行為、海洋污染、氣候變遷等因素而逐漸枯竭。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於1997年的資料,於全球的15個重要漁業區中,就有11個,其區內有60%的重要魚種的族群陷入衰減中(請參考看守世界專論《搖盪的漁船》)。在捕撈逐漸不易的情況下,許多漁民轉而以水產養殖來供應魚貨需求。水產養殖是亞洲的傳統產業,不見得對環境有害,適當地利用與推廣,可以減緩野生漁業資源枯竭的壓力。而水產養殖的發展潛力也使其成為世界糧食增產最快的部門之一。可惜為了快速獲利,目前水產養殖的經營大都朝向單一養殖、高放養密度的方向發展。這種養殖方式需要大量的飼料投入,造成了高度污染與疾病感染,因此又迫使養殖業者投入抗生素。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使其殘留於魚體中,而威脅人體的健康。

據報導,今年8月至10月間台灣有近30噸輸歐水產品,因被檢驗出含有氯黴素等抗生素,而遭歐盟退回;這件事件可以反應出平常我們所吃的食品的安全性實在堪憂。在台灣,不管是水產養殖,禽蓄業或農業,都朝向了單一、高密度的模式。這種方式需要依賴大量的化學藥物,如抗生素、生長激素與農藥;而這些化學藥物常常就殘留在那些外表光鮮亮麗的食品上,然後進入了我們體內。民以食為天,我們很難避免不去吃到這些含毒食品;而這些含毒食品也因其生產方式對環境的破壞與促使病原之抗藥性的增強,而使產量無法持續擴增,甚至因疾病爆發而崩盤。

常聽長輩說,他們小時後雖然貧困,但田裡生態相當豐富,小孩子出去玩時摸蛤兼洗褲,回來就可飽餐一噸,不致挨餓。在那個「糖衣」不足以阻隔人們直接依賴自然的純真年代,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個資源枯竭的年代,我們更要提倡可以維持生態多樣性的有機農業與養殖業,同時調整產業政策,避免過度生產消費與工業污染。只有大地回復生機,人類才有可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