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4日 星期二

九二一的省思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

三年前的921,震碎了多少家園。那一夜,至今仍讓人餘悸猶存。這天災提醒已習於安逸生活的我們,莫忘了大地的存在。

自此地牛翻身後,遭受重擊的我國,在國內外複雜的政經環境交錯影響下,使得我們一向引以為傲的經濟成長率每況愈下,仍陷於「發展」就是「經濟成長」的我國政府,不由得慌了手腳。拼經濟的口號不絕於耳;經發會、挑戰2008,迫不及待地以犧牲環境正義來向企業描繪一個又一個大餅;而此同時,國內貧富差距逐漸擴大;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更,侵入了教育界,學雜費的暴漲使得教育再也不是人人可有的權力。環環相扣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就如此同時朝向「非永續」的方向前行。921原本提供了國人一個重新思考未來走向的契機,但顯然我們並未善加把握。

今年的921,適逢中秋,月圓人圓的祈求,對多少家園因地震而破碎的人們,是多麼難以承受。一向負有平息人心之責的宗教界,因此於是日舉辦了多場祈福法會。

的確,人心的善惡乃是社會不公與環境破壞的根源;因此在祈福之餘,我們更應思索的是如何扭轉敗壞的人心,使其朝向善的一面,並從而使這個以競爭為本的社會體制,轉為以互助為本的社會體制,使這個耗費資源、過度生產與消費的經濟體制,轉為珍惜資源、以真正需求為本、且對環境友善的經濟體制,那麼我們才可走向永續發展之道,這也才是全民真正的福氣。而這轉變的力量,在於我們的願景、決心與行動。

雖然,全球大部分國家與我國一樣,朝著非永續的方向前行,然而這股轉變的力量已在數個國家發芽甚而茁壯。甫結束的地球高峰會的主辦國南非是一個剛結束動亂、貧富差距懸殊、失業率高達40%以上的國家。在這麼一個問題重重的國家,他們規劃出數個結合環境保護與當地文化特色的大型計劃,如生態城市、溼地復育與貧民窟重建等,希望善用當地資源,以期達到自給自足與提供充分工作機會的永續發展目標。而在資源回收與再生能源的發展大有成就的德國,更是一個全民齊心朝向永續發展的國家。日前一位德國資源回收公司「綠點」的負責人來台演說中提到,亞洲政府官員常跟他說德國這一套在亞洲國家行不通,他則回應以德國人不是天生就會做分類,而是他們體認到資源的有限性,而決定身體力行。只要亞洲政府下定決定,一樣可以做得到。

人們習於安於現況,要改變目前的潮流確實不易。然而,921與之後多起的風災、水災與旱災,已為這個社會蓄積了大量的轉變能量。能否使這股能量化為社會與經濟體制的正面轉變,就看全民與執政者的智慧了。

2002年9月19日 星期四

零垃圾在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上成功了!

GAIA新聞稿,鄭益明﹝看守台灣執行長﹞譯。

零垃圾方案在高峰會的全球論壇會場,初步數據顯示減量70-80%,零垃圾哲學所達成的績效比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的平均好到300%到400%。

最近結束的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有個顯著的成功故事,就是在約翰尼斯堡全球論壇的零垃圾方案。由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支持的非洲地球生命(ELA)所執行之零垃圾方案,在垃圾減量的成效遠高於所有其他高峰會的會場。雖然,初步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論壇會場裡有70%到80%之間的減量,不論最後的數據如何,已遠超過整個高峰會25%的總合。

約翰尼斯堡非洲地球生命的計畫協調員穆納拉卡哈尼(Muna Lakhani)說:「這不僅強烈地顯現出以零垃圾為組織原則的優點,更顯現出非政府組織也有能力和政府機構一樣,來提供創意性的環境服務;這種創意性的環境服務在有限的資源下,配合完善的規劃和有決心的團隊,證明了從掩埋場和焚化爐可減量大量的垃圾。」

全球論壇的零垃圾方案從試圖規劃把系統裡的垃圾盡可能分離出來開始(特別是塑膠,重點放在PVC和PS上),然後導入教育資訊系統、零排放垃圾收集(使用特別設計的三輪車)、以及在系統裡部署熱忱的工作人員團隊。在納斯瑞克(Nasrec)正常的情況下,原垃圾系統於會議期間只能創造6個工作機會,沒有固定的工作機會;而由零垃圾團隊重新規劃的零垃圾系統所創造出的就業機會如下:在全球論壇創造了90個兼職的工作,會議後留給當地的利益是約有40個兼職人員,配合10個原有的固定工作人員繼續執行。所有這些工作都由南非黑人擔任。有些規劃從系統裡把垃圾分出來的努力沒有完全成功,像所販售的水還是以寶特瓶(塑膠)來裝,仍然使用蓋子和吸管,雖然可口可樂最初承諾不使用這些產品。有些政府部門和組織「進口」非永續的廢棄物,主要是PS的容器,估計約有8%到12%的總垃圾量是「進口的」,這造成減量的數據比可能有達到的還要低。

減少有害廢棄物是零垃圾系統裡很重要的部分。分析產品通常使用的材料,和設計使用替代品使產品更無毒性,如此來減少有毒化學物質的使用,也對計畫的成功貢獻良多。

已有很多企業、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在推動零垃圾的觀念來減少垃圾;不論世界高峰會的成就如何,在地球高峰會全球論壇的零垃圾方案高達70%到80%垃圾減量之成就,像是在黑暗裡的燈塔一樣耀眼,且顯示出真正的永續發展是有可能實現的。

雖然,整個地球高峰會同意零垃圾的原則,全球論壇這個會場是非洲地球生命的零垃圾團隊之成員直接監督的場所,來組織和執行必須的廢棄物減量系統。

在全球論壇場所做到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較好之廢棄物減量,是由三種重要的特性造成的:

1、計畫從系統中減量更多的垃圾:全球論壇會場限制大多數塑膠(特別是PVC塑膠)的使用,而其他地球高峰會的場所僅限制PS;

2、把有機廢棄物分開:全球論壇會場把剩餘的食物和其他有機物質分開,而其他地球高峰會的會場沒有。有機物是垃圾減量中很重要的部分,最少佔垃圾量的30%。地球高峰會其他的會場把有機物送去掩埋。

3、投資於教育和配套:全球論壇積極地以各種推廣手段來散播零垃圾的訊息;全球論壇會場各處的海報和通知,告訴代表們如何把他們不要的東西分類,放進不同的桶內,以及那些材質可以回收。在全球論壇各處的電視銀幕上,每30分鐘提醒大家做回收和參與零垃圾的行動。騎腳踏車的工作人員從回收桶收集東西,這個圖像使參與者親眼看見創意性的回收計畫正在執行。且專題會議和音樂會也納入零垃圾的訊息,這種配套很重要,因為代表們來自於許多不同的背景,且處理垃圾和回收有非常不同的經驗。

全球論壇是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也被稱為地球高峰會)最大的部分;每天有30,000多名代表參加全球論壇。該論壇位於約翰尼斯堡的國際貿易中心(納斯瑞克)。

零垃圾團隊集結了非營利的非洲地球生命和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的精力,和聯合國及南非高峰會的主辦者共同把地球高峰會組織成零垃圾的場合。非洲地球生命是由義工運作的南非組織,自1988年起在環境和社會議題上很活躍;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是國際廢棄物減量的聯盟組織,在65個國家裡約有300個會員。

2002年9月16日 星期一

搶救台灣最後一塊淨土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助理研究員﹞

在工業掛帥、經濟優先的我國,台東,因交通不便而成為台灣島上最後一塊尚無工業污染的淨土。然而,這山明水秀的地方,在政府的不當政策下,現在卻成為焚化爐工業覬覦的對象。

在環保署的「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下,以農業為主、人口不多、且極適合推動垃圾減量、回收再利用與堆肥的台東縣,於90年1月9日與達和公司簽約興建一300噸的焚化爐,後因居民反對而暫時停工。然其於今年4月間悄悄動工,並因場址地下水位過高而超抽地下水。在造成附近的缺水問題後,才驚動了台東市民,並促使台東縣議會於9月14日舉辦了一場「台東應否停建垃圾焚化爐公聽會」。公聽會上,台東縣民與參與的縣議會議員極力要求立刻停建,並立即檢討違約所需賠償的金額。然而主其事的環保署官員與縣長卻無一與會,突顯身為人民公僕的官員對民意的藐視。

該事件另有幾個荒謬現象,首先是環境影響評估。該場址附近青田環繞、流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如今在土木工程的肆虐下,只見深達數尺的地基湧出了源源不絕的地下水,至今仍未抽乾,並因此造成附近的缺水。而當初環評卻未考慮到此問題,可見其草率。而工程單位與有監工之責的縣府在發現地下水位過高時,未立即停工重做環評,而是欲以「暴力」方式將寶貴的地下水庫抽光,後雖在居民要求下補做環評,可是結果並未造成其處理手段的任何改變。這在水資源日益缺乏的今日,尤為難容。

其二,在居民體認到台東不能蓋、也沒有必要蓋焚化爐,而要求停建之際,只見廠商提出的違約賠償金達7.7億,約佔其總投資金額1/3強,而該焚化爐的興建也不過剛開始。究其原委,才知合約規定除了須償付廠商已投資的金額外,還要賠償廠商未來20年的預期利潤。身為為人民利益把關的官員竟然與廠商簽訂如此的不平等條約,豈不是明顯的有虧職守、圖利廠商?

其實,不論是否山明水秀,焚化爐蓋在哪裡都不對,因為那不僅是個浪費資源、製造污染的產業,且有更經濟可行、永續的替代方案「零垃圾」政策。而焚化爐的問題更不是只有住在焚化爐附近居民才須關心的問題。由焚化爐煙囪所排放的戴奧辛可達1000英里才落下,而持久性的戴奧辛與重金屬更可經食物鏈進入我們身體累積。這些有毒物質對人類健康與環境的危害深遠而廣泛。全民不應漠視我們的公僕一次又一次的魯莽愚行,該是我們齊心聲援那些直接受害的民眾,並努力扭轉這過時不當政策的時候了。

2002年9月9日 星期一

由理念到行動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原文亦發表於台灣立報。

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地球高峰會已於9月4日結束,會中通過了「執行計劃」;由於某些國家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刪除了原草案中的多項具體實施目標與時程表,因而引起環保人士的失望與不滿。不過,這次高峰會所要傳達的主要訊息,仍可從該「執行計劃」透露出來,即大會希望各國不要只是把永續發展當做議題而已,而是要即刻採取行動,扭轉持續惡化的環境;否則地球很難再撐上幾個十年。

自1992年里約高峰會揭櫫「二十一世紀議程」以來,各國對該議程中所要處理的環境、社會與經濟問題,大多只是掛在嘴邊說說,真正往永續發展前行的國家寥寥可數。十年後的今天,許多國家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為社會與經濟的穩定埋下了變數,而同時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衝擊持續上升,現今人類所面臨的危機,絕不祇是經濟蕭條而已。

自1992年到2001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9%,其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已使現今世界各地的乾旱與洪患的次數與強度加劇;而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更是威脅著世界各地沿海居民的生存。而自1980年代起至今,天然林面積急劇萎縮,其損失面積相當於一個印度的面積。工業國家的木材需求,造成發展中國家的非法伐木,不但加快了溫室效應的腳步,也造成了生物的滅絕,更使得依賴森林中生物多樣性生存的原住民生計受到威脅;森林消失所導致的水土保持之破壞,與氣候變遷導致的降雨不均,加上水資源管理的不善,使得某些地區的居民飽受洪水與土石流的威脅,而某些地區則由於數年乾旱而缺糧,尤其是非洲缺水國家的人民,原直接依賴土地維生,當土地成為一片荒瘠,手邊又無餘錢,如何不飢荒?全球的貧富差距如何不擴大?

現今世界的景象是,工業國家自第三世界巧取豪奪資源而創造了財富,卻留下當地民眾獨自面對資源耗竭後的貧困生計。賴大地維生的第三世界子民知道,這個世界正因資源匱乏而慢慢沉淪,而工業國家的人民則因地域區隔與都市生活的不虞匱乏,而依然過著過度消費的生活,並因工業的大量生產與成本外部化,而廣泛地污染了寶貴的土地,破壞自然生態,使得後代子孫連要求自給自足的機會都成枉然。

這世界的相互依存度遠高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所作所為的影響層面也超過我們的想像。永續發展對我們不應只是口號,而是應以之為中心的思考原則,來發展出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整合政策,並即刻採取行動。日前陳總統提出希望籌措兆元台幣的基金來振興產業,仍不脫舊政府經濟掛帥的思維。我國經濟問題相對於環境問題可說是小巫見大巫,政府不應以放大鏡將經濟問題擴大,而長期忽略其他正威脅國人生存的問題,更不應等聯合國會議結論出來後才亦步亦趨,甚至敷衍了事。這兆元基金若能投資於永續發展上,則我國才能步上永續發展之途。